班长说英文:人民日报深圳 一座城市的公益样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21:45

(公益2012行动的力量·公益透视)

本报记者 吕绍刚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8日   06 版)

  【编者的话】

  2011年5月,中国首个城市慈善公益排行发布,深圳以18.03亿元的捐赠总收入位列第二,人均年捐赠384.17元位列榜首,被称为“中国最慷慨的城市”。这座堪称公益样本的“爱心之城”,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1月11日清晨,深圳银湖汽车站。1512名来深建设者手持春节返乡的爱心车票,将分坐34辆长途大巴,奔赴18个省市自治区。

  “忙了一年,大家辛苦啦,祝你们一路平安!”深圳市市长许勤亲自送行,他登上大巴,热情地与大家握手道别,并送上贴心小礼品。车内掌声响成一片。这是深圳关爱行动的“保留节目”之一,已经连续开展了6年,累计投入公益金1020万元,成功资助15083名劳务人员免费返乡。

  龙年将至,小寒前后的深圳,虽然湿冷难耐,但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却是温暖如春:2011年12月26日,深圳第九届关爱行动启动,“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8大计划、1315项关爱行动将贯穿2012这新的一年。

  关爱行动,这一作为深圳公益慈善事业龙头的活动,编织成一张涵盖物质关爱、文化关爱、心理关爱、灾难援助、能力建设、慈善教育、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公益之网,已成为这座年轻城市上下共襄的盛举,诉说着对爱心、感恩等优秀品质的可贵坚持,创制了一整套运营机制与模式。这项行动自2003年启动以来,共组织开展了12000余项爱心活动,吸引了上千万人次参加,募集的善款达25亿多元,受惠群众过亿。

  理念先行

  以公益凝聚社会共识

  2011年12月26日,深圳市委常委会议室。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各区、各部门负责人,当地媒体、企业负责人,济济一堂。会风简洁,每人3分钟,汇报工作,明确任务:

  福田区为600名外来工赠送返乡车票;罗湖区开设“居家学堂”惠及居民;盐田区举行“为爱奔跑”山地马拉松;南山区开展外来工“邻里一家亲”、“百家宴”;宝安区建立健全社区“四点半学校”;龙岗区针对贫困女童开展“巾帼扶贫”;光明新区推进“快乐妈妈”、“快乐亲子坊”活动;坪山新区“文艺进厂”、“文艺助残”……

  深圳面积不大,但爱意深厚。温暖计划,侧重访贫问苦;幸福计划,侧重文化关爱;彩虹计划,侧重救危济困;成长计划,侧重提高自立能力……8大计划、1315项活动,各有侧重,分解至各区、各部门单位。

  深圳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城市,是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建起来的,这种特殊的背景使得这座城市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恩”与“回报”情怀。深圳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把涵养感恩回报情怀与倡导求仁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仁爱”理念,奠定了深圳人打造“爱心之城”的共同思想基础。

  “关爱行动就是以我国传统仁爱文化和现代慈善公益理念为基础,凝聚社会共识、重建社会信任、提升道德水准。”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介绍说,关爱行动既帮扶困难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和阶层和解,又拓展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理念、领域和功能。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坦言,过去31年来,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客观上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深圳作为移民城市,近千万外来务工人员的认同感和家园意识不强;虽然居民普遍比较富裕,但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体;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一些人精神困惑和心理失衡等。

  “关爱行动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帮助各种有需要的人,在社会建设中很好地起到了‘润滑剂’和‘减压阀’的作用。”王荣说,我们要把开展关爱行动与推进新时期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共治、和谐共建的长效机制,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幸福感。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促进社会和谐与城市文明,正是关爱行动的要义所在。

  实践为王

  “中国最慷慨的城市”在行动中诞生

  2007年,深圳成立全国首个“劳务工关爱基金”,为来深建设者在深圳遭遇重大疾病提供救助。

  2011年5月,中国首个城市慈善公益排行发布,深圳以18.03亿元的捐赠总收入位列第二,人均年捐赠384.17元位列榜首,被称为“中国最慷慨的城市”;

  截至2011年11月底,全市累计有200.5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达401吨,并成功完成了10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约占全国的1/15,是我国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最多的城市;

  深圳按照中央和省里的部署,累计帮扶全国10个省区、73个县(市)。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2010年期间,深圳共安排各类帮扶资金39.31亿元,援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等公益项目3130个;

  深圳还首创民间出资招募教师扶贫支教的创新模式。近年来,深圳招募11批共548名志愿者,分赴全国12个省、自治区的180多所乡村学校支教。2011年7月,该活动荣膺国家公益慈善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华慈善奖;

  丛飞、孙影、李传梅、“苍生大医”郭春园、“中英街上活雷锋”陈观玉、“义工标兵”曾柳英、“扶贫奉献好干部”臧金贵、“爱心港商”承明等一大批爱心典型涌现,成为深圳这座“爱心之城”的精神坐标和形象名片;

  ……

  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高度来开展公益,对内改善民生,培育风尚,对外帮扶援建,感恩社会,让公益活动的效应倍增,塑造了深圳“爱心之城”的新品格、新形象。

  “作为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深圳理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率先探索、作出贡献。”王荣说,通过开展关爱行动,传播和践行“关爱·感恩·回报”和“助人者最乐,行善者最美”的观念,让爱心、温暖辐射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鲜活的实践素材。

  模式创新

  政府倡导,媒体引导,公众参与

  日前,来自四川的张老伯,刚参加完由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广电集团举办的外来工“咱爸咱妈逛深圳”活动,心情很激动:“我们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深圳这个美丽的城市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

  8年来,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下属所有报刊、频道、频率和网站,都各自培育孵化了新颖而富有特色的公益项目,引领了公益风尚:深圳特区报开设《深圳窗》、晶报开设《深圳公益周刊》、开通了深圳关爱网、“爱支教”网等网站,深圳广电集团在娱乐频道开设了《“益”呼百应》常设栏目。

  此外,每年,深圳特区报负责“爱心人物”推选,深圳商报负责“爱心企业”推选,深圳晚报负责“爱心家庭”推选,晶报负责“爱心社区”推选,深圳广电集团负责“感动深圳——深圳关爱行动表彰晚会”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在公益文化宣传长效推广机制上,深圳媒体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深圳,媒体从过去动员宣传的“人工增雨”,到注重开发长效项目的“挖井取水”,再过渡到现在侧重“建库调水”,搭建一个全市公益信息汇集、慈善资源整合的平台。这之中,媒体的特色与作用日益显现。

  王京生说,媒体能够发现和报道需要关爱的困难人群,同时,媒体自身也有运营公益项目的能力,政府则通过媒体搭建平台,让困难群体有表达的渠道,让市民有关爱的路径。政府主动“隐身”,充分放权,为政府“减负”,淡化了官方色彩,又使行动具备更灵活的资源整合能力。比如关爱行动,经过8年的实践、坚守,已经探索出政府主导、媒体承办、社会协同的新模式:深圳市委宣传部牵头,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广电集团承办,其他成员单位、市民积极参与。

  “要让这座城市永远看重人的尊严、智慧和爱的力量。”王京生表示,深圳关爱行动为的是让每个人都更有尊严地活着,同时也让每个人都更有尊严地受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