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周班长班级管理总结:天津马场道名人故居(朱启钤旧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8:07:07

天津小洋楼风情(廿二)民国代理总理朱启钤旧居  

2010-03-30 08:22:47|  分类: 天津小洋楼风情 |字号 订阅

  马场道164号

  年代:1922年

  建筑特色:是一所三层洋楼,建筑相当别致。主建筑是西式的两层楼房,下有地下室,楼层周围均设回廊,造型典雅,庭院开阔,内有假山亭榭,红瓦坡顶,清水砖墙。建筑二层设有拱券式开放柱廊,令立形象十分醒目。

  

复杂的“蠖公”,安静的“蠖园”

 

马场道上小洋楼的故事讲到164号时,将告一段落了。从马场道2号的潘复旧居到今天164号的朱启钤旧居,长三千余米的马场道串起了一段段被湮没的故事。曾经的庭院深深,曾经的金粉世家,如今皆已物是人非。但那些矗立在这条路上的小洋楼,却依然珍藏着那么多的记忆和传奇。

 164号小洋楼的主人公朱启钤虽然在马场道上最后一个出场,但却在之前的篇章中有多处提及。如他曾是潘复等马场道上多位寓公家中经常出入的贵客、他的九女儿嫁给了住在马场道16号的吴泰勋、在雍剑秋的故事中,因两家往来甚密,曾多次提到朱和他的子女……朱启钤在别人的故事里多次出现,足见当时在大人物云集的五大道上,朱启钤的地位和影响力。

 朱启钤也是已报道过的马场道小洋楼的主人公里寿命最长的一位,在查阅关于他的相关资料时,这位老人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常常令记者慨叹,因为他的一生太长太复杂,经历了中国近代几乎所有的重要历史阶段,见证了那段历史所有的变幻和风云。不但在政界有过重要角色,更在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卓越建树,用大学者王世襄的话来说:“可惜现在的人对他知道的太少,不能理解他的重要性,从学术来说他是中国很多学科的奠基人。”

 朱启钤的号为“蠖公”,他在马场道上的居所取名为“蠖园”。蠖本是虫名,《易经》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后人便以蠖屈比喻人在不遇时的屈身隐退。朱启钤一生波澜壮阔,但他在天津生活的那段日子却是其生命中少有的清静时光,当时他曾因拥护袁世凯称帝,在袁去世后避难于天津。以“蠖”名园,大概恰好能反映朱启钤当时的心境。在天津生活的几年里,朱启钤做的最多的事就是闭门读书,“以蠖园为冬居,蠡天小筑为消夏之处”。后来的众多功绩表明,这段时间在天津的“冬居”让这位不寻常的“蠖公”为其后半生的建树铺就了良好的基础。

 朱启钤尽管儿孙众多,但目前少有居住天津。不过,因朱启钤一生颇具影响力,无论是从前他马场道上的邻居,还是相关领域的专家,都对朱的业绩有所了解,在寻找关于朱启钤故事的过程中,朱的亲属及从前居住在马场道上的名人后代都向记者提供了相关资料。不同的人心中有关于朱启钤的不同的故事,但有关他藏宝的事情则能让我们认识一个有学养、有气节的朱启钤。

  朱启钤(1871-1964)贵州开州(今开阳)人。字桂莘,号蠖公。光绪举人。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北京外城警察厅厅丞、内城警察总监、蒙古事务督办等职。民国成立后,曾任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拥袁世凯称帝,任大典筹备处长。1918年被选为安福国会参议院副议长。1919年任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1929年创办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研究古代建筑文化遗产最早的学术权威。

               

              朱启钤护宝记

 

           朱家儿女玩具都是真宝贝

 

在我国的文物收藏界,朱启钤堪称权威的收藏家。据说,他有一本文物账册,是由他的孙子朱文极根据实物清点笔录下来的。从这本账册可以看出他收藏文物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别人收集文物常常只限一两个品类。他则铜器、瓷器、漆器、木器、竹器、银器、丝绣、书画碑帖、古墨、端砚、石章、旧纸以及贵重药材、名贵陈酒等,无所不藏。

 在朱的生命中,他的儿女和收藏都是他最重要的宝贝。所以,朱启钤的后代们从小就和文物有了亲密接触。据朱家的后辈讲,他们在儿童时代玩游戏假扮官员,身上挂的绶带,佩戴的勋章都是使用这些文物,不用仿制的。而每当女儿出嫁时,爱女情切的朱启钤更是要把自己的“宝贝”当做嫁妆,赠予女儿。

 朱启钤一生有五子十女,民国时代,他们都是天津英租界里的风云人物,他的五女儿朱湄筠则同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赵一荻一同被戏称为“赵四风流朱五狂”。几个女儿多是嫁给了当时的社会名流,在他们出嫁时,朱启钤更是不吝珍藏,给了女儿丰厚的嫁妆。在他的那本文物账册中,就有“十小姐(朱浣筠)嫁奁详单”一项,里面详细记载了小女儿出嫁时朱启钤赠予的各类珠宝首饰及文物珍藏。

  

             拒卖珍品朱启钤大义护国宝

 

 对于一个收藏文物的人来说,将心爱之物卖掉无异于割掉他们的心头肉。但寓居天津后,朱启钤的生活水平较之从前担任北洋政要不可同日而语。那时连年战乱,朱所经营的企业生产停滞,收入显著减少,又逢夫人卧床多年, 医药费开支庞大,在津期间,朱已负债十几万元。生活的拮据,让他有时不得不忍痛出售一些珍藏。

 早些年,朱启钤曾从前清恭亲王奕忻后人手中购得一批从宋代到清代的缂丝、刺绣珍品,大约280件。这些缂丝多是皇帝御赐,异常名贵,朱启钤将这些藏品一一整理著录,撰写了一部书稿《存素堂丝绣录》。日本实业巨子大仓喜八郎得知这一情况即乘机向朱提出,愿以百万巨金购买朱的珍藏。颇具民族自尊心的朱启钤以自己喜欢为由婉言谢绝,私下他对家人说:“这批国宝就是卖,也坚决不能卖给外国人。”1929年,朱启钤组织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并影刻宋版《营造法式》,急需经费,朱启钤第一次想到了出售这批精品,但当时能够买得起这些缂丝的大多是外国人,朱启钤一时十分烦心。这时,与朱启钤有姻亲关系的张学良闻讯后提出由他来接手,于是这批缂丝精品最后以20万银元半送半卖的价格售予张,出手前朱启钤反复叮嘱张学良“不要让这批珍品流失海外尤其是日本”,张不敢大意,随后就将这批宝物放在他的东北边业银行金库中悉心保存。

 抗战胜利以后国内战争开始,朱启钤担心这批宝物在战火中损毁。正好当时王世囊先生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办事处”任职,朱请求王世襄以该处名义拟一呈文,在宋美龄来沈阳时,朱亲自向宋面交,恳请宋将这批丝绣空运到安全处所。在宋干预下,这批丝绣不久即空运北平,先存放中央银行,后转由故宫博物院保管,新中国成立后拨给辽宁省博物馆,一直珍藏至今。在朱启钤的亲属提供给本报记者的有关资料中,已故的王世襄先生对此事做了详细的叙述,而朱启钤对国家宝藏的珍视和保护亦令他的后代们倍感骄傲。

 寓居天津的日子,朱启钤除投资入股新洋灰公司、开滦矿务局等事业外,潜心文物的收藏与研究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朱启钤在文物领域的传世闻名,一是因为他是收藏大家,更重要的还是来自他对国宝的珍视和保护,他寓居天津时拒绝将国宝卖给外国人的气节,一直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