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一天能玩完吗:数列求和的方法 活在当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56:04

 

 

 

 

 

 

 

 

 

 

 

 

 

 

 

 

 

 

 

 

 

 

 

 

 

 

 

 

数列求和的方法

王家财       

(册亨民族中学       贵州省黔西南州        552200

摘要: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数列求和又是数列的重要内容,是历年高考考察的重点。在这里笔者对数列求和的一些常用的方法举例进行了分析、小结,以期达到熟练求和的效果。

关键词:数列   求和    方法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数列求和又是数列的重要内容,是历年高考考察的重点。在这里笔者对数列求和的一些常用的方法举例进行了分析、小结,以期达到熟练求和的效果。

1、公式法:

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或者是可以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我们可以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来求.

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针对训练1、已知等差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求它的前n项和公式.

针对训练2、求等比数列 的前8项的和.

2、倒序相加法:

类似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方法。如果一个数列 ,与首末两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采用正序写和与倒序写和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这一种求和的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

例1、    已知函数

1)证明:

2)求 的值.

解:(1)先利用指数的相关性质对函数化简,后证明左边=右边

2)利用第(1)小题已经证明的结论可知,

两式相加得:

    所以 .

小结:解题时,认真分析对某些前后具有对称性的数列,可以运用倒序相加法求和.

针对训练3、求值:

3、错位相减法:

类似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方法。若数列各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相乘得到,即数列是一个“差·比”数列,则采用错位相减法.

,其中 是等差数列, 是公比为 等比数列,令

    

    

两式相减并整理即得

2、(2008年全国Ⅰ第19题第(2)小题,满分6分)

已知 ,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解:    

         

②—①得

小结:错位相减法的求解步骤:①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等比数列 的公比 ;②将两个等式相减;③利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求和.

针对训练4、求和:

4、裂项相消法:

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即数列的每一项都可按此法拆成两项之差,在求和时一些正负项相互抵消,于是前n项的和变成首尾若干少数项之和,这一求和方法称为裂项相消法。适用于类似 (其中 是各项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为常数)的数列、部分无理数列等。用裂项相消法求和,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裂项方法:

1 ,特别地当 时,

2 ,特别地当

3、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求它的前n项和

解:

     

      =

     

小结:裂项相消法求和的关键是数列的通项可以分解成两项的差,且这两项是同一数列的相邻两项,即这两项的结构应一致,并且消项时前后所剩的项数相同.

针对训练5、求数列 的前n项和 .

5、拆项分组求和法:

有一类数列,它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数列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即可.

4、求和:

解:

小结:这是求和的常用方法,按照一定规律将数列分成等差(比)数列或常见的数列,使问题得到顺利求解.

针对训练6、求和:

6、并项求和法:

针对一些特殊的数列,将其某些项合并在一起就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因此,在求数列的前n项和时,可将这些项放在一起先求和.

5、已知数列 的前n项和 ,求 .

解:

小结:并项求和法的关键是寻找哪些项合并在一起就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一旦找到问题就可以顺利的解决.

针对训练7、在数列 中, ,求 .

(本题所给数列具有周期性,在此简单的介绍数列的周期性)

 

 

 

 

 

 

 

 

活在当下 (苟嘉陵)

人往往会把自己保护在有重重防卫墙的内心世界里,而不肯出来面对真实的人生及世界。事实上许多“创造行为”的产生,就是想要在自己心中创立一个自己想要存在的理想世界,而不愿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活在当下意味着无忧无悔。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不去作无谓的想象与担心,所以无忧;对过去已发生的事也不作无谓的思维与计较得失,所以无悔。人能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喜悦而不为一切由心所生的东西所束缚,就是当时修道成就者的写照了。

但若有人不是根据自己及环境目前实际的情形去想象未来,而是在作一种纯粹由心所生的空想,想象自己如果是那个样子该多好!或者如果不是那个样子就糟了!这样就容易产生执著,忧悲苦恼也会由此而生。

佛曾在《一切漏经》(书目六)中指出人如果不智地作意思维他不当作意思维之事,忧悲苦恼就会滋生或增长。这些不智的思维包括:
我在过去存在,还是不存在?

过去我曾是谁?我曾怎么样?后来我又曾如何?
我于未来将存在,还是将不存在?
未来我会是谁?我会怎么样?然后我又会成为什么,变得怎么样?

如果老是想自己会成为什么,变得怎么样,他就不是活在当下了,而是把自己凭空想象在一个未来不可知,但却如梦一般的世界里。这个梦的世界虽然美丽,但它是一吹就散,一碰就破的。人如果老是希望呆在一个梦里,不仅会精神恍惚、神不守舍,而且会紧张、神经质,容易疲劳且健忘。这种人是不实际的幻想者,能说故事但头脑不清。许多有文学及艺术倾向的人都有这一面的性格,常常觉得忧愁、沮丧,心情像天空的浮云一般,时晴时阴,不可捉摸控制,执著较严重者甚至可能自杀。但可惜的是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自己有杰出的天赋,却无法摆脱心中那一股莫名其妙的哀愁。有人甚至自嘲地认为那是艺术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其实问题非常简单——这人没有活在当下。不活在当下而活在另一个自我创立的世界里,无论那个世界有多美、多好,过这种生活的人毕竟是痛苦的。依佛法的理论看来道理很明显,因为那个世界不真的缘故。不真则处处和现实的世界及人生相冲突。如何跨越这一个梦与现实的鸿沟,很少人能处理得很圆满。而要用自己的心力去维持一个不真的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故执著地活在假想的世界而不活在当下的人,想要不忧恐怕也很难的!

的确,活在当下是一个人生命力的自然展现。当一个人能由自己种种的心之世界中走出来,不忧不惧地面对并观察真正的自我及人生时,他一定会是个有能力而能饶益这个世界的人。他不一定能成大功、立大业,但他一定能善巧地把自己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利益自己及他人,这就是儒家所谓的惟至诚者能尽其性了。人能够尽其性而发挥自己的能力饶益众生,才是个快乐的人。

摘自《做个喜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