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fox for linux 64:MIT《技术评论》评选出史上十大硬科幻小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21:56:12

科幻小说硬软区分的标准;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软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为它所涉及的题材往往被归类为软科学或人文学科,所以它被称为“软”科幻小说。

个人认为,硬科幻是从科技展望出发,描述在技术革新之后的世界和假象事件
软科幻,则是在科技展望的基础上,探讨技术对人性,社会等等的改变和冲击等等,软就软在,对未来科技的展望是为了探讨人文主题需要而设定的一个背景



正像我们之前宣布过的那样,《技术评论》会在秋季出版原创科幻小说集 TR:SF。这些硬科幻小说的年代设定都是不久后的未来,我们在《技术评论》上看到的新兴科技是这些故事的灵感来源。

以后回头看的时候,这些故事可能感觉很离谱,然而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让你在阅读的时候就认为“这些确实会发生!”我们最喜爱的十本科幻小说都是如此。我们按时间顺序列在下面。你是否觉得有疏漏?你最爱的硬科幻小说又是哪部呢?在下面留言吧!

1 《海底两万里》 (儒勒·凡尔纳,1870年)凡尔纳是科幻小说的先驱,他的这部小说问世60年后,“科幻小说”这个词才正式出现在公众文化中。《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最具预见性的作品,其中的潜艇战、水肺潜水甚至泰瑟枪之后都成为现实。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名字“鹦鹉螺号”就源自《海底两万里》。

2 《时间机器》 (H·G·威尔斯,1895年)这本小说有点自我剽窃的意味—那台机器的操作原理似乎是直接从《顽固的亚尔古英雄》中搬过来的。威尔斯的这篇短篇小说出版于1888年,比《时间机器》出版时间早七年。尽管如此,《时间机器》仍是部出色的科幻作品,因为这部小说传播了这样的理念:时光旅行可以靠科学技术手段实现,而不是像早期的穿越故事那样依赖于魔法。近几十年中物理学家们争先恐后进行理论上时光机器的研究,就证明《时间机器》关于四维宇宙中时光旅行的描写极具预见性。

3 《我,机器人》 (艾萨克 · 阿西莫夫)1941年阿西莫夫创造了“机械人工程学”(robotics)这个词。短篇小说集《我,机器人》收录了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虽然阿西莫夫的作品中没有过多描述机器人的“正电子大脑”如何运作,但提出了一种思路:机器的思想运转正常,但指令冲突使其行为怪异。之后的计算机程序员对这种思路再熟悉不过,因为指令冲突时程序就会出现bug。

4 《震荡波骑士》(约翰·布鲁勒尔,1975年)赛博朋克小说的开山之作,比威廉·吉布森发表《神经漫游者》还要早九年,甚至赛博朋克(cyberpunk)这个词也是在这部小说发表五年后才出现。虽然,《震荡波骑士》中没有描写一个虚拟现实的华丽网络空间,但小说中的电脑黑客在全球计算机网络上释放了一个可以自我复制的程序,布鲁勒尔把这个程序叫做“蠕虫”。1982年,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在分布式计算领域所作的工作和布鲁勒尔小说中的描述惊人地相似。1988年第一个现实中的蠕虫病毒在互联网上出现并迅速扩散,感染了数千台电脑。

5 《天堂的喷泉》 (阿瑟·C·克拉克,1979年)这本小说描写了“太空升降机”—从位于10000公里高处的地球轨道上,将一条缆索放到地面上。通过这条缆索,人们乘坐特殊的缆车或升降机进入宇宙空间。如果这样的“太空升降机”有一天成为现实的话,其预见性可以和《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潜艇媲美了。克拉克没有发明出太空升降机的实物,不过他进行了严谨的演算,证明太空升降机是可行的。他甚至预测出碳纤维将是制造升降机缆索的理想材料。二十年后,这一预测成为现实,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次将太空升降机研究付诸行动时,碳纳米管成为核心材料。

6 《赛亭星》 (C.J.切瑞,1988年)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严酷的星球,那里的定居者和地球居民关系恶劣。《赛亭星》的矛盾主线是推动克隆人超越基因复制品限制的尝试。故事中科学家通过创造类似的童年经历,试图塑造他们社会中最有价值公民的性格。切瑞通过这部作品,巧妙地探讨了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孰重孰轻的争论。

7 火星三部曲(金·斯坦利·罗宾逊,1992-1996年)故事中对火星的殖民化开始于2026年,200年后结束,那时火星的地形改造基本完成,人类迈出了走进星际空间的第一步。火星三部曲着重描写火星殖民者的日常生活细节,并且密切关注火星的地理环境,仿佛我们中的每个人都会登上这个红色星球一样。(如果有人读过这些东西后真正成为火星探险者,随时回来找我,批评我对你的不自信。有些事情要告诉地球老家的人。)

8 《钻石年代》 (尼尔·斯蒂芬森,1995年) 故事情节是一个下等民小女孩偶然间获得了一本世界上最前进的绘本启蒙书,这本书在各种情况下一直指导小女孩的成长。斯蒂芬森塑造这本启蒙书和小女孩生活的整个世界时,借鉴了埃里克·德雷克斯勒关于分子纳米技术的一些观念,那就是微型机械过特定时间就会创造新奇迹。

9 《彩虹尽头》 (弗诺·文奇,2006年)第一次读这本小说时,主要内容中远超现实的科技让我感觉作者把故事背景设定在2025年似乎过度乐观。“隐形眼镜”佩戴者的周围覆盖着网络上的数字信息—“网衣”。个人社交网络资料可能出现在他们的头边,完整的景象也可能被投射到幻想的世界,在汽车或飞机上喷涂怪物或龙的图案。不过现实世界的科技发展速度远比我当时想象的迅猛。

10 《炽热》(Incandescence) (格雷格·伊根,2008年)年代设定:遥远的未来,背景:跨星系的文明—这部作品似乎无可争议地属于太空歌剧的范畴,不过伊根之前还写过一本广义相对论和天体物理学的启蒙小说。故事情节大多发生在工业革命前诡异的世界,文中的角色需要尽快发现某些先进的物理学原理,否则他们就会有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