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式家具电话话术:云鹤曲: 江青那些事儿(相关图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33:02
侬本佳人,造化弄人: 江青那些事儿

作者不详


                 云鹤曲
                燕垒生作  

绝代佳人出山东,巧笑倩兮语玲珑。
蓓蕾初开犹含涩,深闺不许外人通。
漫着罗衫声先试,一颦一嗔皆妩媚。
香粉都傍白面飞,红唇只与檀郎醉。
且问檀郎姓者谁?倜傥唐生足丰仪。
歇浦买得金约指,六和塔下许画眉。
梨园齐贺成佳妇,只道从此共携手。
岂料丽质难自持,抛家不关吉士诱。
鸳梦乍破被犹温,沉思前事已断魂。
满怀惆怅书一纸,空将鸩酒和泪吞。
从来好聚无好散,胶漆转眼成冰炭。
总为情多愁亦多,怕涉风波早登岸。
飞短流长总不闻,鸿鹄暂与燕雀群。
闭门少息蝴蝶梦,开箱重叠石榴裙。
忽然缇骑门前谒,三尺寒铁锁玉骨。
芳名悔留党人碑,娇啼宛转声未歇。
王道有情不摧花,出门难觅油壁车。
沉思已无留侬处,整顿行囊向天涯。
天涯只在延河边,草莽英雄爱蹁跹。
台上一舞春光好,洞中便歌人月圆。
可怜异域抛孤寡,朝朝清泪如铅泻。
他乡已入杜鹃窝,此地新试桃花马。
君王血战遍沙场,贱妾房中补衣裳。
先逐倭奴归东海,又报雄师过大江。
百万黄巾同一扫,弹指河山已再造。
红旗升上天安门,穷途余寇踞孤岛。
收拾刀枪卸征衣,一天星斗竞耀辉。
叹息峥嵘人不见,只在深宫斥嫔妃。
忽然口角樽前起,南人不愿朝天子。
当年宿债今须还,四海农夫多饿死。
草民不寿亦何妨,天王福泽总无疆。
且看中华开伟业,锁国从今自主张。
满朝言官成鹦鹉,刀笔小吏如馁虎。
引车贩浆尽歌诗,折腰争学忠字舞。
国事哪管葫芦提,总要腐儒入泥犁。
新开舆图红初透,多少人家掩面啼。
华堂纵有光明烛,无端又兴文字狱。
昨日入幕为佳宾,今朝便登枉死录。
张说姚崇作比肩,提拔鸡犬尽成仙。
会当一夕风雷动,定须重见武则天。
孰料苍天不我待,朝中已有邓公在。
岁当丙辰值清明,人潮翻涌哭太宰。
九月九日山陵崩,疾如烈阳照春冰。
而今纵有回澜手,无奈系日乏长绳。
瞬息江山成鼎革,往日用心皆谋逆。
天颜尚存水晶棺,举头空羡望夫石。
鬼伯频催人命促,漫将一死惊流俗。
平生不屑为倡优,投缳却继阮玲玉。
纷纷尘烟过眼休,青山犹带古今愁。
云散鹤飞都无迹,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那个风云变换的年代,她从李进孩到李云鹤,从李云鹤到蓝萍,从蓝萍到江青,最后又从江青回到了李云鹤.
  在这其中,她与一部分人的纠葛在一起,又与另一些人擦身而过。而那些人与其是聚是散,是由恩变仇,还是恩怨交加,没人知道,甚至最后也算不清。而她是美是丑,是忠是奸,是好是坏,也会有着那么多不同的侧面,留在这些人的印象里。
  最后,所有的这一切,都变成了历史。

    一,薛登焕

    江青出生在山东诸城,本来的名字叫李进孩,她的父亲有着一个木匠作坊和一家小客栈,家中还有一妻一妾,在当地算是小康之家。李进孩是妾所生,她还有个姐姐叫李云露,为大房所生。与姐姐的名字相比,李进孩这名字显得父亲取名的漫不经心,与农村流行的名字“招弟”,“富贵”之类相同。毕竟她是第二个女孩子了。
    1921年,当李母带着李进孩去山东诸城女子学堂报名时,当时的学董薛登焕根据姐姐的姓名,按云字辈排下来,为她改名为“李云鹤”。这名字写在了山东诸城女子堂的学新生花名册上。日后,她在不同形式下改过不下8个名字,最有名的当然是蓝萍,江青,不过最后她还是选择了以这个名字终老。

可惜,李云鹤在山东诸城女子学堂的学业并没有完成,还差一年就要毕业时,李云鹤与修身课的老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而被退学。
    之后她为自己取过艺名,笔名,化名,就熟知的就有八个,但是在去世时,还是选择在墓碑上刻了“李云鹤”这三个字。
    墓碑是她的女儿李纳刻的,想来还是江青自己的意思。
    她从李云鹤开始自己的人生,又以李云鹤终结

二,张叔平

    在李云鹤入小学的期间,她的母亲也在诸城张大户家做女佣。张大户有个二少爷当时也在县城小学教学。二少爷叫张叔平,这是个不为人识的名字,但是只要换个名字,你一定听过他的名字-----------康生。从江青1921年入学到康生1924年去上海求学,有3年的时间,他们的轨道被交叉在同一个地方。
    命运开始向江青微笑了,张叔平与李云鹤相识于诸城。当他们在延安相逢时,一个化名为康生,负责当时党内的情报工作。一个化名为江青,是当时的延安四大美人之一,上海来的大明星。
    在这里,不得不承认,我党诸人里,历史学得最好的,除了毛主席就属康生了。
     发现江青后,康生不但把她编为特别组的成员,由自己的妻子曹轶欧直接领导,还把毛主席请来观看江青演出的《打渔杀家》。这出戏看完后不久,江青同志就不再到鲁艺来了,她挪到杨家岭和毛泽东住在一起了。
    对于江青来说是关键的一步,对于康生又何其不是。江青是他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在这之前,他和王明是莫斯科国际代表团的亲密伙伴,两人联手“镇反肃托”,把一批留苏学生打成”托派分子,或死或伤。在这之后,他又变成了毛主席的忠实属下,主持延安整风,要挽救失足者,主力火打的就是王明的共产主义国际派。
    不得不说,要说到到我党在长长的阶级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人才里,康老是真正的百年不出,万年难寻。他曾说过,自己不懂经济,不懂建设,只懂阶级斗争,只要一搞阶级斗争,病就会好了. 
   江青同志有利用价值时,曾受过他的好,但是在没利用价值时,也吃过他的亏。
    毛泽东结婚时,当时组织为江青1931年时是否有叛变行为曾经争论过,是康生为其打了保票,同时在历次整风中,把那些曾经有可能知道秘密的人,或杀或关。但他又留下了其中最关键的,无法让人置疑的人证。
    在文革后期,他发现形式不对时,又主动把江青是叛徒的消息先后秘密告诉了周恩来,毛泽东。
    文革没结束时,他就死了,结束了自己云谲波诡的一生。
    在毛主席的亲密战友中,他是唯一一个能够“生荣死哀”的臣子。读过建国史的人都能体会,在主席手下干活,这是多么高难度的事情。
    江青一直都非常尊重康生,更不知道康生临死前还反捅了一刀,她亲自出席了康生的追悼会。
    毛主席更是从康生的告密中感受着他的浓浓忠心,称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光荣的反修战士”。
     文革结束后,康生又因为向周恩来揭发过江青叛变的事情(周后又转告给了邓小平),一直以忍辱负重,潜伏于四人帮内部的形象出现。一直到1980年,安子文(与康生是老对头,曾抵制过他的抢救运动)追悼会过后,他老人家才被清出八宝山。

附记:
    唐穆宗曾经问柳公权,如何用笔方佳,柳公权说过很有名的一句话:":“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中国书法喜欢讲字品互较,但是现实往往并不如此.康生出生于士绅之家,自幼练字,颇有造诣。在被长期闲置没机会阶级斗争期间,他更是专心于此。
    康生在送人“醒世恒言”时,因为与原书仿宋体不符,他就以笔代刀,把几千个小楷字写了一遍。还在末尾写到“此卷缺二页,故按《世界文库》本补之,初次仿写宋体木刻字,不成样子,为补书只得如此。”
    当然,现在康生的字开始在拍卖行中出现。不过最有意思的一副书法还没有出现,如果出现,估计价值连城。
    那就是康生曾经送给刘少奇的十四折扇面,上面是蝇头小楷誊抄了刘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篇文章。
    刘少奇的心情已经不可而知了,只让后人感慨。

三, 裴明伦

    他是李云鹤的第一任丈夫。
    当时李云鹤在山东实验学院当演员,而裴明伦是当地的富家子弟,还是家中独子。不论以当时还是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都是一段好婚姻,而且丈夫还这么的爱她。但是一个平凡的富家子和大家庭拘束的生活,不是她所追求的。这段婚姻只维持了短短两个月,就由女方离家出走宣告破裂
    李云鹤曾经把这段经历写成话剧剧本,名为“谁之罪”。在剧本里,她把自己写成一个类似娜拉出走一样的人物。赵炳欧那时是她的老师,曾经大加赞扬,而江青也一直很得意,晚年时曾经对美国记者提过,她的作文全班第一.
    但根据延安时,鲁艺某位同学的回忆,还是学生的江青曾经说过: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她如果不能成为英雄,也要成为英雄的终身伴侣。
    可怜的裴同学明显不是英雄,于是被抛弃了。

四,俞启威

    江青的一生有几个关键点,康生是一个,俞启威是另一个,他为她打开了日后通往延安一扇大门,并介绍她入党。
    如果说裴明伦仅仅是富家子弟的话,那么俞启威是名门望族了。他的祖父是晚清名人--------------俞明震。甲午战争时,曾协助唐景崧据守台湾,还鲁迅先生的老师。在“鲁迅日记”中我们看到的"恪士师",就是指他老人家。
    常言富不过三代,侯不过五世,绍兴俞家却经百年不衰,从政界到军界,从学界到商界,国共两党高官,都有着这家人的影子。
    国民党里,俞家人娶了蒋经国的独女。共产党里,就是俞启威这支了。
    他在北大时就接触马列主义,与李云鹤同居时已经是共产党当时的负责人了。他两度与李云鹤重逢,不过在北京分离后,李云鹤就改名为蓝萍,俞也另外娶妻范谨(这也是位了不得的女性,曾经是北京市副市长。)
    当然,俞某更幸运的是死得早。他在1958年就去世了,没来得及看到文革。在病中,毛主席还曾经送他一句名言“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
    俞某的去世也是个谜,官方说法是,他因为太认真学习,辛劳过度。小道消息是,他在南宁会议期间受到来自毛泽东的压力,患精神病而死。不过他在天津的口碑还不错,不论公营,私营都能在他手里得到较好的发展。

五,梁实秋:造化弄人,侬本佳人,奈何作贼,叫人从何谈起!
    
    1931年,李云鹤与俞启威相识的同时,她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半工半读,当时图书馆的馆长是梁实秋。以下这段话,摘录于“读书”
    有一段时间,她几乎每晚都登门拜访梁先生请教。一次,谈话结束后,蓝苹怯生生地说,梁先生,你能不能借给我两毛钱。梁先生大笑,说我借给你一块吧,两毛钱肯定不济事。蓝苹坚持只借了两毛钱。梁先生很好奇这两毛钱的用途,于是从二楼窗户往外看,只见文艺青年蓝苹从楼道里出来,很开心地走向不远处的小店,买了几颗糖,扔了一颗进嘴里,高高兴兴哼着当时的流行歌曲离去了。梁先生说完这个故事后感慨道,没想到造化弄人,侬本佳人,奈何作贼,叫人从何谈起!

六,沈从文

     青岛大学汇集着当时一流的文人,在那里,李云鹤旁听了闻一多,赵炳欧,杨振声,沈从文等人的课.她本人也非常好学,经常请教,这些教授对她的印象都很好,也曾不吝指导。
   文革后期,江青对美国记者曾经说过,她最喜欢的是沈从文老师,还曾经想织件毛衣给他。与她的丈夫一样,能被江青喜欢夸奖的人在那时已经不多了。
    这故事在后面又有了其它版本,比如说江青暗恋沈从文。其实以江青那心高气傲的脾性,她是绝对不会喜欢一个书生的。如果真的是暗恋被拒绝的话,以她那种睚眦必报的脾气,文革时非得把沈老先生重点拎出来不可。
      沈从文先生当时在青岛大学开的课程是散文写作。根据他的学生汪曾祺回忆,沈从文先生是不大会讲课的,他的地方口音重,声音又轻,下面的人根本听不懂。但是能够被沈先生教导,却是莫大的幸运。写文要提高,需要有人帮你修改。这没几个老师受得了。但是沈从文不同,他曾经说自己很"耐烦"改。巴金也说沈从文是文章不厌百回改。
   沈先生修改的内容,甚至会比原文还要长,会把你整个稿子的空白处都给填满。而江青恰巧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也有天赋,据她自己回忆,沈先生对于她每周的作文都仔细修改,一处处的解释。这对于江青来说,的确是终身受益的。进入青岛大学旁听时,她不过高小还没毕业,但是在沈先生的教导下,3年后她开始在当地报纸陆续发表文章。
   青岛大学的少女时光,沈从文的教导,在江青的记忆里是难得美好的时光。
   这位被江青大力夸奖的老师,在建国后被另一位政治文人陷害,说成了是粉红作家.
   就这样,这位文学大师,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被人有意从中国文学史上抹去,在故宫做杂务.听说,今天的故宫里某些文物上的解说还是他亲自抄写的。
   在江青对着美国记者深情回忆这位老师时,沈先生已经在湖北某干校劳动改造多年了。
   不过江青对沈先生的确没有恶感.1973年,她曾经特意安排沈从文先生在人民大会堂看演出,但是先生却只愿意坐在角落里。
    在那个年代,只要沈从文愿意与这位曾经的学生照个面,握个手,寒暄几句,甚至只是停顿下来微笑一下,那么不但是他,连他的家人,所有的困境苦难就都能解决了。
    沈先生只是文人,他不是神仙,更没有政治远见。他不知道再过几年文革才会结束,事实上,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种局面会永远存在下去。就算有一天改变了,或许自己也已在某次莫名其妙的批斗中死去了。
    但是沈先生只是坐在角落里,毫不可惜的看着别人眼里可能生命里只有一次的好机会就这么浪费掉了。
    比起当时很多人来,他是文人,却有傲骨。

七  俞珊,田汉

    其实这两个人物在李云鹤的生活里都只是过客,但是他们却起了承接点的作用,让李云鹤变成了上海明星蓝萍。
    俞珊是俞启威的同胞长姐,在俞启威青岛被捕后,介绍她来到了上海。当时俞珊已是中国话剧舞台上最有名的女明星,她主演的“莎乐美”一举成名。剧中那张公主求爱不成只能割下爱人的头颅亲吻的海报,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形象,风流一时。直至20世纪,还作为是“插图中国话剧史”的封面。传闻徐志摩的房间里也挂着她的大副海报,陆小曼更曾与徐志摩为了她争吵。(当徐死后,俞珊曾经与傅抱石一起去看过陆小曼,两人还一起回忆徐志摩。傅曾经感慨,陆虽年过半百,风采依旧。当然这是后话。)李云鹤以俞珊表妹的身份住进了田汉家中,并被介绍进入“晨更工学团”这是个自发组成的团体,当时也义务去演出一些小节目,如田汉的“放下你的鞭子”。当时的李云鹤主要是参与编剧之类的工作。
    田汉对于俞珊有知遇之恩,正是他发现了还是学生俞珊的表演天分,请她参加自己的话剧“莎了美”。两人的关系很好。解放后,田汉当文化局局长,特意为俞珊安排了编制,让她能领取工资,不至于衣食无落。文革时,田汉被关牛棚,俞珊被到处批斗,最后他们都没有能熬过文革。

八 徐明清-----------要留清白在人间.
  
  1975年,康生向毛泽东揭发江青30年代叛变的事情时,提出的证据,是个人证,---王观澜。
  从个人角度来说,王观澜与康生在延安时就是死对头,不存在为康生做假证的可能。
  早在王明时代,康生就把王观澜打成"托派分子",当时是毛泽东救了他,他并说自己观察了王观澜十年,如果他都不是好人,那我党就没有好人了.
  之后王观澜养病,毛泽东又写了信安慰他,里面有著名的一句"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在文革时,连买猪肉都要背毛主席语录的年代,很多医院的病历背面都记录着这句)
  当然,王观澜之所以能与江青当年的经历有关,是因为他的妻子======徐明清.
  当李云鹤通过田汉被介绍去"晨更工学团"时,接待她的正是徐明清,那时她叫"徐明",与李云鹤一起住在阁楼里,关系及好,两人是类似闺蜜一样的角色.
  徐明清回忆,在阁楼时,李云鹤曾经接到过俞启威狱中来信,经常掏出来看,又细细的叠好放回.后来她无意中在地板上捡到此信,看到全文,事隔多年后,徐只记得其中一句话"你是我心中的太阳".
  当时她把信交还给李云鹤时,并且询问,李云鹤也坦然的把自己的爱情告诉了徐明清.
  李云鹤表现得更象是为爱人烦恼担忧的天真少女,而年长的徐明清则显得更有心机些.
  李云鹤对此信珍重之极,不会轻易丢失在地板上。就算遗失在地板上,徐明观察李的行为多日,捡到时也该知道那是李云鹤的私人信件.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说,不问自看,不是君子所为.
  当时的工学团已经成立了团支部,徐明清在这段时间吸收李云鹤入了团.就这样李在青岛时入了党,到了上海又入了团.
  这时,俞启威也被释放,来到上海,寻找李云鹤.两人重逢时,徐明清就在旁边,看到李云鹤哭得泪流满面.之后俞李二人,也得到了徐明清物质上的帮助。
  事隔过年,回头来看,那是革命年代的浪漫爱情.在江青历段爱情里,这是最不带杂质的一段感情了.
  但是在当时,这对红色恋人没有经济来源,江青因为自己的出身又不被俞家家长承认,而且又时刻有被捕的危险,最后他们还是分开了.
  后来俞启威娶了同样是书香门第之后范文澜的妹妹---范谨.(范文澜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上海浦东中学还有一座文澜楼,我们读的中国通史简编,就是他主编的)
  而李云鹤则又改名"李云古".期间,她与青岛认识的某位地下党会面时,被特务抓住了。
  从1934年9月一直到当年冬天,她一直在监狱中,这其中是徐明清为她活动,最后由上海公共租界华人教育处处长陈鹤琴保释.
  之后江青在经历了上海蓝萍的身份后,又是徐明清的帮助,让她到达了延安.
  从她到达延安后,在监狱消失的半年,是革命生涯中屡屡被人诟病的污点.
  当年毛泽东与她结婚时,就有人提出疑问,当时的上海地下党殷杨也提供相疑的证据.这关键时刻,是康生打了保票,而对江青最有利的证据就是徐明清写的证词.同时,徐明清还是帮助江青来到延安的引路人.
  在毛江结婚时,王观澜夫妇也是少数被邀请的客人之一.
  不过,徐明清并没有能从和江青的友谊中得到多少好处.
  在1972年,她被当作叛徒开除出党,曾经三次写信给江青,希望这位昔日的闺蜜能拉自己一把.可惜全都石沉大海.
  文革结束后,康生对周恩来,毛泽东的告密全部都被公开.
  康生揭发江青是叛徒了.他提出唯一的证人就是王观澜.王观澜怎么能知道,唯一的可能就是徐明清告诉他的.
  那么徐明清当年写那份对江青最有利的证词就是假,不但徐明清知道,王观澜知道,连康生也知道.
  徐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人们怀疑她当年因为与江青有攻守同盟做了伪证,她被送入了秦城监狱.
  1980徐明清被平反,后来还写过回忆录,里面开头有句话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九 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画像与名言挂在了每个小学和中学的墙壁上。陶行知的名字就是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中来的。
  陶行知是晨更工学团的创始人,他还介绍过李云鹤去其它女工学校去当教员,但是两人间并无深交.他还与唐纳有过交往,并且在唐纳情变自杀时,写诗相劝。
  送给唐纳先生

   听说您寻死,/我为您担心!/您要知道:/蓝苹是蓝苹,/不是属于您。/您既陶醉在电影,/又如何把她占领?/为什么来到世界上?/也要问一个分明。/人生为一大事来,/爱情是否山绝顶?/如果您爱她,她还爱您,/谁也高兴听喜讯。/如果您爱她,她不在爱您,/那时已经飞去的夜莺。/夜莺不比燕子,/她不会再找您的门庭。/如果拖泥带水,/不如死了您的心。/如果她不爱您,而您还爱她,/那么您得体贴她的心灵。/把一颗爱她的心,/移到她所爱的幸运。/现在的时代不同了!/我想说给您听,/为个人而活,/活的不高兴;/为个人而死,/死得不干净。/只有那民族解放的大革命,/才值得我们去拼命。/若是为意气拼命,/为名利拼命,/为恋爱拼命,/问我们究竟有几条命?
  
  在那个民族兴亡的时刻,这首诗流传不广,估计江青去延安也没看到过,1946年,江青作为毛夫人来重庆看牙时,还曾经特意来看望过陶行知,邀请他去延安.不过一年后,陶行知去世,这首诗被编在他的诗集里印刷,才被大规模的流传.
  1951年时,江青第一次跳到政治舞台上,批斗武训传时,就先拿陶行知开刀.当然在这开国文化第一冤案里,凡是在上海与江青有过联系的大部分文化圈人士都被牵连.偶有漏网之鱼,在之后的大小运动中,也无一幸免.

十一 覃晓晴

   李云鹤在上海认识的共产党并不多,覃晓晴夫妇是这少数之一.当李云鹤被捕后,覃晓晴也被抓入了牢房.
   覃晓晴1976年12月18日写下这样的材料:
  "在 1934年春,我在上海经我原来的丈夫高原(夏纬)的介绍认识了李鹤(引者注:江青当时的又一化名)。当时我和李鹤都是上海“无名剧社”的成员。我叫她阿姐,她叫我小净。这年秋后的一天,高原匆匆跑回家来对我说:“李鹤被捕了。”我们随即搬了家。
   1934年冬,我和高原在福履里路住所被捕,约两星期后,由法巡捕房“引渡”到伪上海市公安局看守所。特务不断提我上楼去审讯。这时,我心里很悲伤,整天哭哭啼啼。有一天,一个叫“黑大个”的特务问我:“你伤什么心?你不叫小净吗?有人惦念你呢,你阿姐是李鹤吧,她和我们谈起你。”还说:“你看有的人有什么好结果,坐了老虎凳,还是搞到龙华监狱里去了,李鹤就不像他们。她在这里住了几天,就恢复自由了。她很乐观、很活泼,京剧唱得怪好听,还给我们唱过几段,临走还给我们一张剧照。”说完,这个特务给我看了一张二三寸的照片,照片是戏装打扮的李鹤,好像是扮《打渔杀家》的萧桂英。1935年春,我出狱以前,向特务供认了我认识的“无名剧社”的一些人,其中包括李鹤。"
  
  从覃晓晴的证明来看,当时的李云鹤的确是叛变了,还被特务当成了改造好的榜样给后来者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打渔杀家’的萧桂英看来是她的拿手好戏,李云鹤被捕时演这个,当她化名为江青去延安时也靠这个角色得到了毛主席的青睐
  
  
  十二 “中统”特务--------赵耀珊,阎松年,
  
  1934年李云鹤被“中统”的特务机关逮捕,当时审讯她的特务正是覃晓晴在材料中写的黑大个---赵耀珊,而且也是他为当时的李云鹤办理的自首和出狱手续。此人原本是我党上海工联党团书记、江苏临时省委书记,但是被捕后叛变,成为中统的一分子,是国民党特工总部上海区说服组组长.
  1951年1月,上海市军管会颁布"对反动党团特务人员实施登记办法",其中有人检举揭发了赵耀珊.1951年4月,市军管会军法处判处赵耀珊死刑.
  一直到1954年,前公安部长王芳回忆的“18号案”时(这案件发生在建国后,后面会提到),江青都还记得这个特务的名字,并且询问其下落.
  当时一起审讯李云鹤的还有中统特务阎松年,也死于1951年的镇反中.
  但是知道李云鹤的事情的人不只这两个特务,还有一个人,就是阎松年和赵耀珊的上司-------先大启.
  在一份国民党战犯特赦名单中,我找到先大启的名字.
  先大启----内政部调查局四川调查处处长,特赦于1975年3月19日
  他是第七批被特赦的战犯.(PS:在第一批特赦战犯中,我看到了杜聿明,他打过让国人扬眉吐气的昆仑关大捷(抗日时中国军人的首次大捷,歼灭日军王牌第5师团。))
  在漫漫的改造生活中,先大启有足够的时间去交代自己遇见人和事,1958年和1968年他两次交代关于李云古的事情,但是很明显作为上级,他或许批过李云古自首和出狱的文件,但是并不了解细节.
  而可怜的先处长由于长期处于监禁中,消息不畅通,他并不晓得,他说的李云古就是现在的红太阳---江青.
  也幸好,李云古这名字大家都不熟悉,所以无知的不只先大启一个.
  先处长的性命两次处于悬崖边上,又两次被拉了回来.
  当文革结束时,江青专案组又找到了先大启,他却神奇的回忆出了很多细节,甚至写得出江青的自首文书.
  十年文革里,江青用专案组的手法不知道判定了多少冤案,没想到风水轮流转,今天轮到她吃这苦果.不知道这算不算因果报应呢?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她当年的确叛变了.
  50年代的"18大案",文革时又反过来的查处,无不是为了掩盖这其中的行为,之前延安包庇她叛变行为的是康生,至于之后,又是谁?
  
  十三 袁牧之  塞翁失马,蔫知非福啊.

  人生事物都是祸福相依.李云鹤的被捕让她在左翼文化界引起广泛的注意.1934年冬天,李云鹤出狱.1935年,她第三次进入上海,改名"蓝平".是的,当初她最开始叫蓝平,因为她那时喜欢蓝色,又是从北平
  而来.后来在别人的建议下,把"平"字改成"苹"字.(江青一生并没有特别喜欢的颜色,建国后她在各地疗养,安排的人都要事先问过她房间装修颜色,而这颜色也是随江青的爱好而变化,有段时间她就很喜欢苹果绿).
  袁牧之导演的"都市风光’是中国第一本音乐喜剧片,这本电影对于蓝苹来说是关键的一步.尽管她在里面扮演一个没有名字的小配角,字幕上只打着"女友".但是这毕竟是她进入电影的第一步,而且她还认识了唐纳,片中的男主角.
  之后, 袁牧之在上海还导演了《马路天使》等片子.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左翼革命青年去了延安,袁牧之也是其中之一.建国后不久,他由于肺结核而长期病养.
  塞翁失马,蔫知非福啊.
  肺结核在当时是谈虎变色的传染病,袁牧之因此离群独居,从而逃过了之后的各种运动.哪怕在文革时,造反派也不想冒着生命危险去批斗一个肺结核.
  1978年袁牧之去世.
  由于这个肺结核,他活得比自己的那些健康的左翼朋友都要长.

  十四,赵丹

   一直今天,这位艺术家的临终遗言还被温家宝提及,但是他生时所经历的残酷,死时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却是不为人知.但是她的遗孀曾经说过,赵丹一生演得最好的戏就是他的死.
   其实在建国之前,他的人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冲动任性,又带着点浪漫色彩.他16岁考入上海的美术学校,却因为傅雷要求学生上完课再去游行就挑头与傅老师对着干.但是他也能勇于认错,在事后反复对老师道歉.
  旧上海时,很多风流一时的女明星们的成名之路都是从与赵丹的合作开始的。周璇与他合演的《马路天使》,一举成名,并成为一生挚友,临终托孤。江青与他的纠葛却更让人看不清。他们合作了“娜拉”“大雷雨”让蓝苹这个名字响遍了上海滩。赵丹与叶露茜,蓝苹与唐纳,顾而已与杜小鹃三对新人在六合塔下的婚礼更是轰动上海滩。1946年,赵丹的妻子误信死讯改嫁,江青还曾写信安慰过他。但是1951年,江青批斗“武训”时,却是翻脸不认人,抄家几次只为了寻找那封信。文革后,赵丹明明是受到江青迫害最严重的一批人,却被说与江青有说不清的关系,未被及时平反,直到他去世都未能再继续演戏.
  到底是什么说不清的关系?
  赵丹与刘海粟亦师亦友.刘海粟的另一位学生简繁的回忆,刘海粟说过,赵丹与蓝苹同居过。一直也有传闻说,当年的江青曾经追求过赵丹,没有成功,才转向唐纳.
  江青的心情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对于赵丹,她未必是恶感.事实上,建国前,她关心过赵丹,亲切的称呼其"阿丹",言辞真切,那封信哪怕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之处.建国后,她更曾经对人说过,赵丹与郑君里是她在上海时的好朋友。转眼间,不过是有了权利,朋友就变成了恶魔.
  不管怎么说,由于与蓝苹相遇,这位优秀的艺术家,自从1965年后,未能再演过任何角色.他的艺术生涯被人为的定格在最颠峰的时刻,实在让人唏嘘.
  
  江青当年的信
  
  
  阿丹:
  
  世界上是有着许多不合乎人们主观愿望的现实,这次,我满以为会看见你,可是恰巧我来不久之前,你离开这雾的山城,君里告诉了我一点你的情形,还给我一张你的照片,从照片上看还是那么天真热情,几年的苦难没有磨掉,这点是可贵的,也是朋友们高兴的。早些年当我知道你们去了这样一个地方(引者注:指去新疆迪化),我真觉得奇怪,不久又听到你们受难的消息,可以告慰你的,是所有的朋友都为你们着急担忧,据我知道,能够营救的方法,朋友们是都用了,可是,后来我们绝望了,我觉得黑暗将你们吞没了。去年无意间听一个朋友说,在一个宴会上看到你!我不信,而这个朋友又不认识你,无法证实,结果问了别人,才知道真真是你,并且仍然在工作着,这多么叫朋友们高兴啊!对于你这次苦难,过去为你着急而且惋惜,现在则又替你欢喜,不是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说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你增加了这份人生的经验,这对于你将来的事业添了一份财富,从坏处想好的方面,人会愉快的,朋友,你说对不?我这次来重庆是专门为了治牙病,几天之后我就回去。我希望将来看见你的时候,你有比以前更加成功的创造,你有比以前更加年青与坚强的工作精神,并祝你找到一个能够理解你,能够共同奋斗的伴侣!
  
  紧握你的手!
  
  江青


十五  郑君里  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革结束后,江青在审判席上看到黄晨时,还亲切的招呼她为“阿黄”。
    当日的旧上海,这两个女人曾经是最好的闺蜜,她们好到去街头扯同一块布料做两件衣服。
    当然,她与黄晨的丈夫郑君里友情更为深厚。郑君里结婚时,蓝苹是唯一受邀的女性,她作为类似伴娘的角色,陪伴新娘黄晨从南京赶到上海。
    蓝苹新婚失踪时,作为丈夫的唐纳可以不知道她到哪里去了,郑君里却知道,并受蓝苹所托,转信于唐纳。
    1948年的重庆,又是郑君里与江青见面,告诉她赵丹的遭遇,从而有了上面帖子里说的慰问信。也是从郑君里口中,江青又一次的知道了唐纳的下落。
    这段友谊甚至一直维持到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江青只要来上海,必定要与郑君里见面。
    物极必反,在这样的友谊下,郑君里知道的太多了。
    比如说,蓝苹新婚失踪,在那段空白的时间里,她到底去了哪里。在这之前,蓝苹一生的爱人---俞启威曾经化名来过上海。有传闻说,蓝苹神秘失踪是因为跟随他去了北平。
    又比如说,在1958年时,已是第一夫人的江青写给郑君里的一封信。没有人知道这封后面掀起轩然大波的信里到底是什么内容,写信的江青不会说,看过信的郑君里不能说了。有传闻说,这是江青在与毛主席吵架后,一气之下写信给这位好友询问唐纳国外的地址。因为这位好朋友与唐纳关系不菲。旧上海时,袁牧之(大哥)、郑君里(二哥)、唐纳(三弟)、赵丹(四弟)是结义兄弟。(80年代初,唐纳曾回国探望其它三位,可惜物是人非,只有赵丹还活着了。)
   不管怎么说,这封不知内容的信是江青的心病,她自觉是个把柄,是条软肋。结果,作为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江青连出昏着,用最愚蠢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开始的时候,江青想通过张春桥拿回信件。
   1966年6月,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梁国斌对此事有所回忆:“一九六六年六月张春桥找郑君里谈话,曾对我说,江青现在是主席的夫人了,她有照片、信件在郑君里家,我要找郑君里谈一次,为慎重起见,你也参加一下。我答应了。张春桥找郑君里谈话时我在场……
  “张春桥对郑君里说,现在江青的地位不同了,她过去还有一些信件等东西在你家里,存藏在你家不很妥当,还是交给她处理吧!郑君里完全答应。
  ” 郑君里和黄晨一起在家中翻找,总算找出一包材料,密封,托厂里转给张春桥。
  梁国斌回忆道:“事隔约一个星期左右,张春桥对我说,郑君里那里的信件、照片等交出来了,已转交给江青,她当场烧了。”
   这么一来,郑君里似乎“太平”了。
   不料,过了些日子,张春桥又一次找郑君里谈话。
   这一回,张春桥的脸上乌云密布,仿佛马上就要发出闪电和雷鸣。
   他不再绕弯了,单刀直入道:“江青同志有一封信在你手中,你为什么不交出来?”
   从话语中可以听出来,显然,江青已经看过郑君里上一次交给张春桥的材料。
   “那封信,早就不在了。”郑君里答道。
   “你再好好回忆一下,把信找出来。”张春桥依然不放过他。
    其实,郑君里此时并没有撒谎,之后装成造反派的空四军曾经对郑家彻底的抄过一次,这封信的确不在了。
    或许是郑君里看过之后就遗失了(当时他去过农村待了段时间),又或许在张春桥第一次要他去找资料时,郑君里回来后就秘密销毁了。郑家夫妇当时已经觉察到潜在的的危险,他们递给张春桥的照片只要有唐钠的就会剪掉。
    根据郑君里女儿的回忆,在张春桥之后,江青曾经有一次深夜意外造访郑家,秘密谈话后又走了。
    江青并不相信这位老朋友会把信遗失掉。作为多年朋友,她清楚的知道,郑君里有个保存资料的好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则成了好朋友的催命符。
    这时,江青为了一封并不存在,哪怕存在也并不致命的信,为自己去找了根上吊的绳索。她转而向叶群寻求帮助。
   政治弱点,是掌握在一个只会导演戏剧的老朋友手瑞安全,还是掌握在一个有野心有实力的政治同盟手瑞安全?
    江青的选择告诉我们,她并不如自己的丈夫那样,熟读史书,甚至没有稍微称职点的政治能力。怪不得,毛主席这位政治家一死,她就如摧枯拉朽般的倒台。在政治的世界里,野心与实力不对称就是个悲剧。
    叶群却知道这是个机会,她找来了林彪的心腹---江腾蛟,主持了神秘的“十•八”抄家案,为了迷惑耳目,同时抄家的还有赵丹、顾而已、童芷苓、陈鲤庭。(这次抄家日后被列为“国案”进行审查,下面再写)。几麻袋的材料基本上是江青在30年代所有可能的私人信息。
   但是这些信息已经被扩大了,知道郑君里有封神秘的信这个江青自以为绝密消息的人也多了。
   根据林彪秘书回忆,在某个房间里,布满了这些资料,叶群,吴法宪,林豆豆,林立果等人都在其中。
   焚毁时,虽然只有叶群单独在场,但陪同江青来的是公安部部长谢富治。江青看到几麻袋的事后被密封的资料在炉子里化为清烟后,放心的走了。
    我们只能说,江青同志太天真了,又或许她太相信叶群的人格了。郑君里的女儿在文革结束后,曾想拿回些资料,打听到的消息是,这些资料一部分被烧毁了,另一部分则被叶群带上了那架256号三叉戟飞机。
   江青要感谢毛主席,如果不是那架有去无回的飞机,她永远都不晓得自己那点耿耿于怀,自觉不能见人的兔子尾巴已经被亲密战友叶群抓在了手里。(其实这兔子尾巴放到今天的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只是些旧上海逸事。虽与当时人们心里的国母形象不符,但是潮流是在变的,如果落到现在,说不定大家还要夸她感爱感恨,是个真性情。)
    但是这点兔子尾巴,却让江青在上海最好的朋友郑君里在1969年死于监狱。
    江青在审判席上的辩护词提到过,她从未要加害过郑君里,赵丹等人,是林彪一伙人做的。这些话是真的,不同于孙维世,她从没明确的说过,要这两个朋友死。只是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当革命旗手江青抽下第一块砖时,潘多拉魔盒已经被打开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