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先锋奖颁奖词:学摄影必读的40本摄影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54:14
学摄影必读的40本摄影书   http://www.gmw.cn/ 2011-12-21 16:29:43 来源:新华网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是一个真理,爱摄影也是一样,当你了解技术以后,你需要的就是补充自己的理论和想法了。推荐40本1980年以来翻译出版的西方摄影理论书,和我一起学习吧!

  《摄影 社会 空间》 (顾铮主编,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出版)

作者: 顾铮 主编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年:2010-04

  页数:180

  ISBN:9787545205046

  内容简介

  《摄影 社会空间》的主题是“摄影·社会·空间”,收入这个小辑的四篇文章(包括一篇译文)试图从不同角度与不同学科领域展开对于这个主题的交叉性考察。这个努力同时包括了尝试以跨学科的方式展开对摄影的社会实践的考察。比如,收入《摄影社会 空间》的《影像的功能:城市改造中影像作为表达与干预方式的可能性》一文,就出自年轻的社会学研究者姚瑶女士之手。

  编辑推荐 

  虽然这是一本理论性质较强的书籍,但也不乏对优秀摄影家的关注。本书发表的朱浩、骆丹两位摄影家的访谈,一定会对具有摄影理论热情的人产生如“头脑风暴”般的智力刺激。冯原先生的散文与日本摄影家森山大道先生的散文也为此书增色不少。当然,资讯性也是本书主编的努力方向,这在书评与评述性报导方面有所体现。而“观念摆渡”这个栏目,既是有关摄影文化研究的经典文本的译介,具有独立性,同时也可纳入海外资讯的广阔视野中加以认识。
 《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顾铮,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 

作者: 顾铮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年:2007-8

  页数:133

  ISBN:9787806864982

  内容简介

  《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的预设对象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搞理论”的人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从事与接受高等摄影教育的师生以及广大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反观中国的摄影与摄影教育,一向以实用为指针,一味强调实际技能而忽视理论,这也是造成现在不重视“理论”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当然有不得已的苦衷,如“理论”人才不足,但这并不等于上述有关人士就没有理论上的兴趣。只是问题在于,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足以让人们认为当得起“摄影”文论的发好选集。

  编辑推荐 

  本书虽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但读者定位并不仅限于“科班出身”。本书节选的文章范围丰富,既有专业级学术大师的史论文章,也有布列松这样伟大摄影师轻松幽默的文笔,十分值得研读。19世纪,技术的变迁诞生了摄影术,伴随其发展的是西方社会的城市化和文明进程,摄影的理论大系便孕育其中。所以,本书作为西方理论的概览,业内必读。

  作者简介

  顾铮,1959年生于上海,博士学位(比较文化)。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面:20世纪现代艺术、摄影史、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实践、视觉传播等。著有《世界人体摄影史》、《国外后现代摄影》、《真实的背后没有真实——20世纪现代摄影实践》、《自我的迷宫——艺术家的“我”》、《城市表情 ——20世纪城市摄影》、《世界摄影史》等。

  《论摄影》(【美]】苏珊·桑塔格,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作者: 【美】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

  页数: 211

  丛书: 苏珊·桑塔格文集

  ISBN: 978753274410

  内容简介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地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互相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论摄影》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

  桑塔格一向以其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充分的发挥。《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 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编辑推荐 

  苏珊·桑塔格所著的《论摄影》被中国摄影界评为摄影中的“圣经”,它在摄影中的重要性是任何一本理论专著都无法替代的,《论摄影》有着很多不同的版本,第一本传到大陆的应该是黃翰荻所编译的, 2005年由艾红华等人所译的版本是近些年传播最为广泛的,但是由于苏珊·桑塔格对摄影上本质问题描写较多,导致了翻译过程中一些专业词汇较难理解的问题,时隔三年,2008年由黄灿然翻译的版本是最近比较恰当的版本,非常贴合了苏珊·桑塔格的语法习惯,桑塔格深入地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互相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这本《论摄影》对世界摄影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摄影理论推动摄影实践的典型代表,也是了解、学习,研究摄影的必读书。

  《同时——随笔与演说》(【美】苏珊·桑塔格,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作者: [美]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09-1

  页数:244

  ISBN:9787532746576

  内容简介 

  《同时:随笔与演说》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作者一些甚少发表、不为人知的杰作。第二部分是时事评论。由于桑塔格写作这些评论文章的期间,正是美国外交政策急转弯和世界局势动荡的时期。作者当时对局势的尖锐评估和对布什政府的猛烈抨击现在回顾起来是极具预见性的,而对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的犀利剖析并不只是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秉承作者两部有关摄影专著(《论摄影》和《疾病的隐喻》)的洞察力,对美国暴力文化提出严厉的批判。但更重要的还是她在恶劣环境中坚守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第三部分是演说稿。这些讲稿是桑塔格一生写作与行动的融通,是随笔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行动主义者这些她从一开始就具备,但常常经渭分明的角色的重叠、浸透和深化。可以说,她一生在理论上赞扬的,在实践中都做到了:她以自己“内省的能量、热情的求知、自我牺牲的准则和巨大的希望”、“从一生深刻而漫长地接触美学所获得的智慧”、“勇气与抵抗”、“道德考量”,而最终成为了“自己的仰慕者”。

  《同时》的书名取自苏珊·桑塔格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之所以以此为书名,是为了纪念《同时(随笔与演说苏珊·桑塔格文集)(精)》多种声音的性质,纪念她的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美学思考与伦理思考、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的不可分割性。

  编辑推荐 

  《同时:随笔与演说》是苏珊·桑塔格去世前的重要著作,2004年12月28日,苏珊·桑塔格因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之并发症在纽约与世长辞。2009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将在这位伟大女性的逝世纪念日前后,隆重推出她的最后一部随笔集《同时:随笔与演说》,以纪念桑塔格逝世四周年。苏珊·桑塔格在去世前曾准备了几部著作的书写与出版,包括2部小说,和一部论述疾病的著作,并希望完成她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本随笔,但没等这几部书完成,她就离开了人世,《同时: 随笔与演说》的书名取自苏珊·桑塔格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之所以以此为书名,是为了纪念《同时:随笔与演说》多种声音的性质,纪念她的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美学思考与伦理思考、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的不可分割性。也是非常接近她预想的最后一部随笔的作品。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作者一些甚少发表、不为人知的杰作;第二部分是时事评论;第三部分是演说稿。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瓦尔特·本雅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副标题:本雅明论艺术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许绮玲 / 林志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4-08

  页数:158

  ISBN:9787563345137

  内容简介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影像阅读)是Benjamin, W.的作品Illuminations (1970)。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经由Benjamin, W.犀利思想的引介,吾人可一窥各类艺术在近代演变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科技结合后隐晦不显的一面。

  编辑推荐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是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所著的影像批评专著,本书的影响力一直影响着现今的摄影界,此书也是本雅明首次提出手工性作品存在的重要意义。此书分为4个章节,《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本雅明在书中最重要的篇章《摄影小史》中始终灌输着“灵光”这一字眼,本雅明是这样论述的:“曝光过程使得被拍者并非“活”出了留影的瞬间之外,而是“活”入了其中:在长时的暴光过程里,他仿佛进到影象里头定居了。”今天摄影界所流行的“复古运动”也印证了本雅明所提出的理论,古典绘画对于摄影是否属于艺术范畴的争吵的正是绘画对于摄影切片式的记录方式的怀疑,而后期摄影技术对于黑暗的控制和掌握正无意间丧失了图象的“灵光”,这也是为什么前期肖像摄影优于中期摆拍肖像摄影的感受力的原因,我们得到了控制黑暗的能力却丧失了揭示被摄体“灵光”的能力,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样的一位思想家对于事物本质细节的深刻认识。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瓦尔特·本雅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才勇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年: 2002-01

  页数: 195

  ISBN: 9787507413694

  内容简介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在这里,我主要想谈一下这本书中关于“光韵”这个概念的若干问题。

  编辑推荐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被誉为“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的瓦尔特·本雅明所著,本身中曾多次提到本雅明一直所提出的“灵光”理论,即在作品创作时与被创作体所发生的关系,具有手工的独创性,在机械时代到来后,作品经过机械化生产,任何艺术品都变成了商品,可供销售,这样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就被割裂了,在本雅明看来,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就是存在着这样的独创,原始的关系,一件艺术品在它产生的那一刻在那个地方,它就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区别复制品的一个最本质的东西。本书通过摄影,电影,绘画等多方面阐述本雅明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

  《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瓦尔特·本雅明 / 苏珊·桑塔格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副标题: 摄影的哲学

  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 / 苏珊·桑塔格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5-12-01

  页数: 241 页

  ISBN: 9787300069470

  内容简介 

  本书可以说是介绍在相机后面和围绕着相机的视觉文化的历史,那些围绕在摄影的艺术、哲学与美学,摄影的意识形态、摄影的“观看之道”以及摄影与殖民统治等等,这些围绕在摄影的久远的问题,自本雅明的那个“机械复制的时代”就成为“灵光”围绕,在布尔迪厄、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等思考者的笔下,摄影展现出一派关于人类目光与影像的“生存图景”,从而在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可以说是关于“摄影文化”思考的一条河流,苏格拉底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摄影”的光耀并未消散之时,本书亦是一种缅怀与追奠。

  编辑推荐

  《上帝的眼睛》是一本汇集了西方著名理论家得视觉文集,其中包括:本雅明的《摄影小史》、布尔迪厄的《论摄影》、克里斯蒂安·麦茨的《摄影与物恋》、约翰·伯格的《摄影的使用》、保罗·兰度的《视觉帝国:摄影与非洲的殖民治理》,马丁·李斯特的《电子影像时代的摄影》和苏珊·桑塔格的《他人之痛》等,这些重要的摄影理论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并且本书的编者吴琼还发表了《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作为本书的开篇,为研究视觉,摄影者提供很重要的理论依据。
 《摄影与社会》( 【法】吉泽尔.弗伦德,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出版) 

副标题: 摄影艺术译丛

  作者: (法)吉泽尔.弗伦德

  译者: 盛继润 黄少华译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年: 1989年3月

  页数: 170页

  ISBN: 9787805360423

  内容简介 

  《摄影与社会》最早把摄影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来加以讨论,因而成为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本书详尽而又具体的考察了摄影家必须面对的各种无所不在的商业、社会和政治上的需要,同时又探索了摄影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它们,作者以社会学者的清晰和小说家的激情,把读者领进这座另人眼花缭乱的历史宫殿,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

  本书最早于1974年在法国出版。

  编辑推荐

  《摄影与社会》的中译本据伦敦Gordon Fraser出版社1980年英文版译出,概括了从1839年摄影宣告问世直至今日的这段历史。本书作者吉泽尔.弗伦德认为摄影是一门艺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摄影大师必须是能够运用照相机记录和反映社会的人。本书从这一角度切入,对摄影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揭示,帮助专业摄影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领悟摄影的真谛。

  《美国摄影百科全书》(王景堂译,中国摄影出版社,1995年出版)

作者: 王景堂等译

  译者: 王景堂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年: 1995-12

  页数: 594

  ISBN: 9787800070921

  内容简介 

  《I C P摄影百科全书》是美国纽约摄影国际中心组织编写的一部单卷本摄影专业大型辞书,本书中占相当比例的词条释文,集中而详尽阐述了摄影在某一领域中的萌发、演变和发展过程。一些阐述摄影科学、技术、工艺的词条,也足能指导摄影者进行某一方面的实践应用。此外,大约300余条摄影家和摄影科学家的传记词条,加之本书附录一列入的20000多位各国摄影家资料,对于广大中国读者来说,参考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编辑推荐

  1995年末出版的美国摄影百科全书无疑给整个摄影界带了巨大的惊喜,ICP是世界最大的摄影中心,被摄影界称为摄影的心脏,其出版的《美国摄影百科全书》中收录了一些阐述摄影科学、技术、工艺的词条,并集中而详尽阐述了摄影在某一领域中的萌发、演变和发展过程。其中还包括大约300余条摄影家和摄影科学家的传记词条,和20000多位各国摄影家资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摄影工具书之一。
 《摄影的哲学思考》(Vilem Flusser,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

作者: Vilem Flusser

  译者:李文吉

  出版社:远流出版公司

  出版年:1994-02

  ISBN:9789573221296

  内容简介 

  摄影术的发明,至今才一百五十多年,和人类文明的重大里程碑,也就是线性书写/文字的发明,比较起来是极为年轻的思想传递媒介。然而「技术性图像」的发明,意谓着人类「现实的复制能力」的增强,这是否暗示人类的文明即将经历一次根本性的结构改变?本书尝试对这项怀疑,作较易明了的举证。并透过摄影的哲学文化批判,清晰且透彻地评析思想解放的辩证,值得细读。

  编辑推荐

  这本由李文吉翻译由法国思想家维列姆·弗拉泽尔所著的《摄影的哲学思考》从人类的两种语言的重大转变为出发点,从文字书写的的语言到图像产生的图像语言谈起,摄影作为“技术性图像” 的产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很多影响,因此本书的目的是:不为某个既存的论点辩护,而是为“摄影”这个主题的哲学精神讨论做出贡献。
 《视觉艺术鉴赏》(【英】约翰·伯杰,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

作者: 【英]】约翰·伯杰

  译者: 戴行钺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1994-2

  页数: 199

  丛书: 商务新知译丛

  ISBN: 9787100015356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七篇编上序号的文章,以任何顺序阅读均可。其中四篇图文并用,其余三篇纯用影象,论述了视觉艺术的理论和鉴赏知识。这些全图式的篇章意在引起与言语篇章同样多的议题。

  编辑推荐

  由约翰·伯格所著的《视觉艺术鉴赏》是一本流传并不多的视觉艺术论述,本书从约翰·伯格一直提出的观看先于语言这一命题出发,展开讨论,在若干章节中展开不同观点的讨论,其中包括图文和单独的三个章节的影像,本书讨论的重点在于语言与观看,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籍。

  《观看之道》(【英】约翰·伯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作者: [英] 约翰·伯格

  译者: 戴行钺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7-9

  页数: 182

  ISBN: 9787563350964

  内容简介

  《观看之道》这本谈论艺术与社会之关系的小册子初版于1972年,基于英国BBC同名电视系列片写成。全书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 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诸如: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30多年来,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其观点几成此一领域的常识。

  编辑推荐

  这本被挂在约翰·伯格(John Berger)名下的名作,实为他与斯文·布劳姆博格(Sven Blomberg)、克瑞斯·福克斯(Chris Fox)、迈克尔·迪柏(Michael Dibb)、理查德·荷里斯(Richard Hollis)的集体心血。本书初版于1972年,是基于英国BBC同名电视系列片《Ways of Seeing》写就的。全书包括7个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的旧梦萦绕。而图像篇章则试图以未加说明的图画引发读者的独立思考。

  多年来,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细究其观点,尚不能完全称之独到,其关于复制作品带来的视觉认知的变化与政治的隐喻,来源于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的发挥。关于裸体与裸像、裸像与男权,多少与福柯的哲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而油画、广告之与资本的关系,则与马克思的思想有所关联。但《观看之道》的意义并不在于其中所展示的几种观看的方式本身,它出现在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逐渐发展成形的上世纪70年代,在数千年视觉艺术搭建起的象牙塔中突出重围,告诉人们: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去观看艺术、了解艺术。
《摄影》(大卫·约斯, 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出版)

副标题: 速成读本

  作者: 大卫·约斯

  译者: 匡钊 / 廉萍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2-2

  页数: 144

  ISBN: 9787108016706

  内容简介

  并非人人都作画。也不是每人都雕刻青铜或大理石,写下过交响乐或伟大的文学作品。此种追求属于“高雅艺术”的范畴,需要少数天才所具备的创造性。这些高雅艺术受到两千年历史与批判的承托,显得遥远、权威和神秘。但我们都可以参与摄影的制作和消费;这种媒体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几乎无穷尽的广告、报刊、家庭、商业和创造性的图片把我们重生包围。我们每个人都曾或亲自拍摄或让别人为我们拍摄。

  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与摄影过程的简单密切相关,并已经促成了一种多样的人格混乱:摄影似乎不能确定自身是什么,在高尚的传统美术对照下感到震慑和极为不安。这种身份危机主要来自摄影被技术,或特别被设备推动的观念,至于摄影师——“作者”,基本是不可见的。当我们看一张照片时,我们倾向于透过表面观察背后的原始对象。绘画和雕刻的外形牲使我们深思艺术家的娴熟甚至是天才的技巧,但我们的目光很少停留在照片表面去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所传递的信息。于是,为捕获我们的注意力,摄影师们试图通过明确摄影中的特定要素来强调他们媒体的独特,并希望提升它至美术的崇高领域。

  编辑推荐

  大卫· 约斯所著的《摄影》速成读本是一本定位十分准确的图文口袋书,图书装订精美,铜版纸印刷,从摄影的基础类型出发,向专业内的摄影初学者介绍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摄影世界。速成读本《摄影》是整个“速成读本”系列的一部分,通俗易懂而又不落俗套的介绍着摄影历史发展的各个流派特定,承启关系,同时又从摄影存在的不同方面去看待摄影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政治工具、时尚观念,治疗手段和保存我们值得珍藏的记忆的功能性展开话题,阐述了当我们拿去相机为他者拍摄或邀请他者为我们拍照这样的消费开始,摄影在我们生活中开始变的不同,也导致了当我们观看一幅摄影作品时所产生的不同理解这样的观看现象。

  《摄影简史》(【英】伊安·杰夫里 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出版)

作者: [英] 伊安·杰夫里

  译者: 晓征 / 筱果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2-12

  页数:249

  ISBN:9787108017345

  内容简介

  伊安·杰夫里的这本名著是一部关于摄影史的简单评论,它解释了我们判定一张照片好坏的依据,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画面有什么特殊之处,一张照片的精华在哪里,以及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借助于从摄影之父福克斯·塔尔伯特到当代摄影大师的范例,这种出色的研究为我们在评论方面提供了独特的参考。正如《英国图书新闻》所指出的,对于任何一个摄影课程的学习者,对视觉媒介感兴趣的人或摄影影像传播工作者,本书都是必读书。

  编辑推荐

  与我们常见的史书不同,这本书的作者没有从摄影术的发明讲起,而是直接切入摄影师和作品。准确地说这是一部写于20年前的欧美摄影简史,作者的视野范围是十九世纪40年代到二十世纪70年代活跃于欧美主流社会的摄影师。全书分为十个章节,每一章都有一个文化主题。它不是对时间、事件、人物的全纪录,而是一部关于摄影史的简单评论,它解释了我们判定一张照片好坏的依据,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画面有什么特殊之处,一张照片的精华在哪里,以及摄影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
《纪实摄影》(【美】阿瑟·罗思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作者: [美] 阿瑟·罗思坦

  译者: 李文吉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5-1

  页数: 162

  ISBN: 9787563350971

  内容简介

  《纪实摄影》表现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没载看,它的批判性和干革命性不言而喻。副产品纪实摄影史就是一部摄影家对人世间的不公、黑暗、动乱、肃削……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的历史。通地影像,他们达到宣传鼓动,进而促进社会变革,使人间更美好的目的。

  编辑推荐

  在西方,系统而严谨的介绍某一类型的摄影图书并不多见,国内所介绍的更是以风光,速成,攻略,手册为主,我们对于某一类摄影的看法总是局限于几位摄影家或是他们的代表作。由阿瑟罗思坦所著的《纪实摄影》是一本系统的,分类的,全面的去了解摄影史发展的其中一个片断所出现的现象。作者以平易的文风介绍了当代著名纪实摄影家的贡献,他们的风雨历程、创作理念、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对人性的追求等许多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纪实摄影的立体的、全景式的信息。
 《落差》(【法】于贝尔 达弥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副标题: 经受摄影的考验

  作者: 【法】于贝尔 达弥施

  译者: 董强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7-09

  页数: 228

  ISBN: 9787563366989

  内容简介

  《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是法国艺术史家于贝尔·达弥施有关摄影与电影研究成果的汇总,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摄影的本质,同时提出一个一直萦绕着他的问题:摄影是没有历史的,或者说,由于摄影的本质,不可能存在一种摄影史——哪怕在纪念他所崇敬的瓦尔特·本雅明撰写的《摄影小史》时,他也多次重申这一问题;第二部分,分述三种不同的摄影实践,包括曾经昙花一现的立体视像、法国当代作家兼摄影家德尼·洛什的创作,以及加拿大多才多艺的全能艺术家迈克尔·斯诺的作品;第三部分专门讨论“建筑摄影”这一特殊类型;第四部分探讨运动的图像,也就是电影中的影像,最终提出一个“节奏-影像”的概念,与德勒兹的“时间-影像”与“运动-影像”相映成趣。

  本书是一部有关摄影与电影的理论研究文章合集。作者融现象学、符号学与精神分析于艺术史研究,指出摄影(以及其后电影)的出现,造成各种艺术实践间的断裂与落差,从此,再也不能认为这些艺术实践处于同一层面了。本书堪称罗兰·巴特的《明室》之后,法国思想家关于摄影最具启迪性的著作之一。

  编辑推荐

  由法国评论家于贝尔·达弥施所著的《落差》是近些年流传比较广泛的一本影像评论,本书是一部有关摄影与电影的理论研究文章合集,于贝尔·达弥施延续了罗兰·巴特的《明室》阐述的观点,又从摄影的本质,摄影与历史的关系,融现象学、符号学与精神分析于艺术史研究,指出摄影(以及其后电影)的出现,造成各种艺术实践间的断裂与落差。它不仅限定为通常意义的摄影范围,更多的延展与建筑摄影,以及曾经昙花一现的立体摄影,电影等角度分析摄影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节奏影像”的概念,虽然与德勒兹的“时间-影像”有着很多的交叉点,但作者分析性的提出电影、摄影,绘画这些出现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形式中的关系,“节奏影像”的产生也无疑会给摄影注入一种新的动力。

  《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美】克里斯多佛·詹姆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

副标题: 美国艺术与设计专业品牌教材

  作者: (美)克里斯多佛·詹姆士

  译者: 陆加佳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06-6

  页数: 379

  ISBN: 9787532247073

  内容简介

  《美国艺术与设计专业品牌教材·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摄影专业教科书。作者从摄影基础知识入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并配以各个时期摄影艺术家制作摄影图片的范例,详尽而系统地介绍了国际上最经典的摄影图片制作工艺和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导。该教科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对图片制作工艺进行重点详解,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各种技法或是交叉工艺的同时,得到可重复的创作成果和成功体验针对当前迅猛发展的数字化影像技术,创造性地对现有图片制作工艺进行了推广和改进。毫无疑问,本书必将成为数字影像时代最有价值的摄影图片制作工艺标准教科书。

  编辑推荐

  2008年初开始,一本由克里斯多佛·詹姆士所著的《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引起了中国摄影界的很大变化,这是一本为摄影艺术家和学生所推崇的全彩页技术指南,覆盖了摄影图片制作工艺的方方面面。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分章节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不仅包括工艺的历史,所用的化学原料,各种相关的信息,更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导。作者重点介绍了传统的以及数字化的接触负片工艺——另外还有蓝晒法,范·戴克(Van Dyke)法,树胶重铬酸盐法,铂/钯法,齐亚法(Ziatype),玻璃版法,手工涂抹感光乳剂等等一系列技法工艺。本书不仅作为一本工艺介绍性图书存在,它为中国摄影界普遍没有对材料语言产生深刻认识的今天提供了一种从材料出发进行摄影研究的可能,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的湿版热,蓝晒热。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孙建秋 / 官小林译,中国摄影出版社,1986年出版)

作者: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

  译者: 孙建秋 / 官小林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年: 1986年

  ISBN: 9787800070204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经典的摄影教材,由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编著。书中由浅入深地全面介绍摄影技术。学习者通过自学,可全面掌握并提高自己的摄影技艺。本书除常规摄影外还包括最新的数码摄影技术。根据新版本全部重新翻译,内容比老版本增加约一半,且全部为彩色。精美的印片、深邃的内涵、完美的构图和无尽的美学意境——这正是完美的摄影技术,也正是纽约摄影学院将要引你攀登的高境界。本教材是前所未有的最佳教材,它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广大摄影爱好者走上成功之路,传授作为一个成功的职业摄影家或一流的业余摄影师所必备的一切技艺。

  编辑推荐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可以说是对中国摄影人影响最为广泛的摄影书籍了,无论你是否是一名摄影师,只要你对摄影稍有了解,就一定知道有这样一本书,它是很多摄影初学者推崇的教科书,它系统的介绍了摄影的器材分类,原理和各种摄影门类的技术要点,系统的介绍摄影现阶段作为一种大众产物的各种功能,是摄影人学习,进阶的必拥之书。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堪为摄影教材类别的典范。

  《旧日影像:西方早期摄影与明信片上的中国》(【英】何伯英,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出版)

作者: 何伯英

  译者: 张关林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 2008-9

  页数: 165

  ISBN: 9787801868954

  内容简介

  《旧日影像》用旧照片去展示中国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义和团”、“通商口岸”等,对过去大多数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的读者来说,都是新颖的。《旧日影像》收集的文献和景观照、肖像照和照片明信片,全部来自上海、伦敦、巴黎和波士顿的私人收藏、档案馆和图书馆。着名摄影师如约翰·汤姆森和菲利斯·比特等所拍摄的照片主题广泛,有军事题材的也有北京全景,以及中国的娼妓和罪犯。

  这些动人的照片配有引人的历史描述,而摄影的发明正好与西方入侵中国同步。虽然那些迷人的“中国风格”夹杂着观赏者的文化偏见,可是从中衍生了极丰富的文本与形象互动,不仅使中国史专家和学摄影的学生耳目一新,普通读者也将获益匪浅。

  编辑推荐

  由何伯英所编著的《旧日影像:西方早期摄影与明信片上的中国》是一本对于影像考古,历史研究至关重要的图书。本书中着重介绍了1839年后的几十年中西方摄影师在中国游历所拍摄的影像作品,本书收集的文献和景观照、肖像照和照片明信片,全部来自上海、伦敦、巴黎和波士顿的私人收藏、档案馆和图书馆。本书还着重介绍了摄影师如约翰·汤姆森和菲利斯·比特等一批在中国活动较为广泛的摄影师的案例,游记。在展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上,图片更有说服力,如“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等在本书中都以老照片图文的形式呈现,为中国影像研究者提供了很多线索。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美】玛丽·沃纳·玛丽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出版)

副标题: 1839年至1900年的文化史

  作者: 玛丽·沃纳·玛利亚

  译者: 郝红尉 倪洋 译 马传喜 译校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 2005-10-01

  页数: 242

  ISBN: 9787807131656

  内容简介

  本书对19世纪美国和欧洲有关摄影的作品进行了颇具见地的概述,他涉及到艺术理论、社会改革和生理学不同的领域。早期的摄影批评,具有大量关于客观性、外观和复制等种种传统性的概念。同时,被普遍接受的艺术中有关中性视觉、直觉天赋和艺术进步等观点构成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方式。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符号,它折射出艺术和社会变革诸领域中的现代性和变化。另外,她还阐明了摄影作为现代性和变化的象征迅速崛起的方式,既能轻易地反对进步,又能促进民主的发展。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对19世纪美国和欧洲有关摄影的作品进行了颇具见地的概述,它涉及到艺术理论、社会改革和生理学等不同的领域。早期的摄影批评,具有大量关于客观性、外观和复制等种种传统性的概念。同时,被普遍接受的艺术中有关中性视觉、直觉天赋和艺术进步等观点构成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方式。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符号,它折射出艺术和社会变革诸领域中的现代性和变化。另外,她还阐明了摄影作为现代性和变化的象征迅速崛起的方式,它既能轻易地反对进步,又能促进民主的发展。

  编辑推荐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是由美国锡拉库扎大学摄影史与摄影理论史教授玛丽·沃纳·玛利亚所编著的一部针对19世纪以来在美国,欧洲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力的摄影作品的一部理论论述,它涉及到艺术理论、社会改革和生理学等不同的领域。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符号,它折射出艺术和社会变革诸领域中的现代性和变化。另外,她还阐明了摄影作为现代性和变化的象征迅速崛起的方式,它既能轻易地反对进步,又能促进民主的发展。本书以摄影批评为主要的阐述对象,是一部重要的摄影理论文献。
 《表征》(【英】霍尔,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

副标题: 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

  作者: (英)霍尔

  译者: 徐亮 陆兴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03-11

  页数: 418

  丛书: 文化和传播译丛

  ISBN: 9787100035736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理论教科书,作者通过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的文化个案研究,阐述了文化是通过表征和意指实践构造出来的;它所使用的符号具有任意性,因而与外部的物质世界不存在符合的关系;它是一个解释的和意义的世界;表征过程的所有参与方(包括制作方与消费方)都卷入了意义的争夺,但这种争夺是通过话语的方式进行的;意义不可能是纯个人的,而是各方协商和表征运作的结果;意义总是有偏向、有优先方面的。本书的大量插图都是这一理论的精彩分析的对象。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于社会文化,意旨讨论影像在社会文化及传播上的意义及关系。在本书中作者斯图尔特.霍尔通过5篇文论及一片导论式的《表征的运作》来阐述“文化是通过表征和意指实践构造出来的;它所使用的符号具有任意性,因而与外部的物质世界不存在符合的关系;它是一个解释的意义的世界;表征过程的所有参与方(包括制作方与消费方)都卷入了意义的争夺,但这种争夺是通过话语的方式进行的;意义不可能是纯个人的,而是各方协商和表征运作的结果;意义总是有偏向、有优先方面的。”这样的一个哲学理论,本书理论研究性较强,需大量的文化基础来支撑阅读。
 《影像艺术批评》(特里·巴雷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

副标题: 美国大学艺术教育精品课程

  作者: 特里·巴雷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1

  页数: 204

  ISBN: 9787532250134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莫里斯·威茨(Morris weitz)在其《哈姆·雷特》批评研究中所确立的批评活动,亦即描述、阐释、评价和理论化这些主要活动来加以组织的。他所取得的突破,宽广到不至于排除任何有关批评的思考,同时又细微到足以为摄影批评的复杂活动提供有指导性的、清晰明白的思考。这些活动的目标,总是旨在增进欣赏和理解,或者达到被美学教育之父哈里·布劳迪(Harrv Broudv)称为“开明的爱好”的效果。

  编辑推荐

  作为美国大学艺术教育的精品课程之一,本书被搬上课堂进行传播。但不同于一般艺术课程侧重系统化,《影像艺术批评》立场较为鲜明,根据莫里斯·威茨 (Morris weitz)在其《哈姆·雷特》批评研究中所确立的批评论说延展开来,从已经建立起成熟体系的艺术批评的角度看待摄影这一生机勃勃的艺术形式。但本书仍然保持了描述、阐释、评价、理论化等“井然有序”的结构,首先对艺术批评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之后,条分缕析地向读者展开了作者对于影像的理解。其中,“影像的类型”、“影像的语境”代表了巴雷特独自的影像思索,值得关注。既然着眼于增进欣赏和理解,那么势必会丧失一定的专业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方式却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我们对于摄影的学术性思考,让我们用更加开阔的视野了解摄影,达到美学教育之父哈里·布劳迪(Harrv Broudv)称之“开明的爱好”的效果。
 《摄影的精神》(【英】格里·巴杰,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出版)

副标题: 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作者: 【英】格里·巴杰

  译者: 朱攸若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

  页数: 252

  ISBN: 9787806869086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拉兹洛,莫霍利一纳吉曾说,“不懂得摄影的入,便是将来的文盲”。从最初摄影快照的出现,到如今正在开展的大规模的摄影革命,正好说明上面这句话惊人的预见性。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影响力正日益扩大。《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书正是为配合有关摄影的首部重要的系列电视片而撰写的,试图通过摄影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影像,来探索这一艺术与科学性兼具的视觉表现形式的本质特征。《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共分六章,分别将摄影的发展过程纳入社会大背景之中,核心部分力图探索怎样的摄影作品,才能算得上是真正伟大的艺术杰作。《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各章提供20幅左右精心挑选的图片,配以文字解说,同时更在主线索中阐明本书涉及的有关问题。

  编辑推荐

  2011年刚刚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摄影的精神》堪称为近10年间系统的介绍主流摄影的经典图书,本书基于英国BBC广播电视台所拍摄的著名记录片《摄影演义》(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这套影片在国内流传十分广泛,本书不仅基本保留了影片中内容,而且在纸媒呈现时,图书编辑花费很多的心思,使得本身的落脚点置于当代影像,图书中不仅穿插大量的高质量图片,而且对东西方摄影门类,流派,历史分析也是十分到位。从摄影的诞生到画意摄影,分离派出现,乃至今日多元的影像面貌和更加丰富的获取影像的方式,本书都有所涉猎。本身作者格里·巴杰不仅是一位作家,而且还是一位摄影师,建筑师,博物馆馆长。在格里·巴杰出版英文版《摄影的精神》后,中文版编译也是十分成功,十分接近原书的面貌,是近些年翻译西方摄影图书比较经典的案例之一。
《图像证史》(【英】彼得·伯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作者: 【英】彼得·伯克

  译者: 杨豫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8-03

  页数: 297 10

  ISBN: 9787301133736

  内容简介

  《图像证史》作者彼得·伯克,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时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皯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面对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历史学家也就面对着惊人的宝藏,但宝藏下面,也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

  编辑推荐

  站在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摄影作品可能会被赋予另一时代性意义,正如本书的标题——图像证史。摄影的这一特性使得我们获得了更多思辨的机会。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时记录着历史,也将成为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但不可否认,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在带来惊人宝藏的同时,背后也会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彼得·伯克以广阔视野和思路,对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它们向我们展示图像如何解读历史,以及在解读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危险,更多强调了摄影的社会学意义及其历史所赋予它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