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关系与合伙关系:作文教学五字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09:3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作文的命题形式也不断的变化。从最初的命题/半命题到现在的材料/话题作文,可以说作文命题形式的变化给学生的约束与羁绊越来越少,无疑是给学生搭建了展示个人才华的更为广阔的“舞台”,同学们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丝毫不受体裁与形式的限制。然而,正是这个宽广的“舞台”竟让大部分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下笔。鉴于这种情况,结合本人近几年的作文教学的思考与研究,摸索出话题/材料作文写作的五步成文法:引、提、证、贴、结。

    引:引用所给材料。

    引述材料的要求是简洁、有度、融合。简洁和有度是引述材料的基本要求,而融合则是引述材料的较高要求。

   要简洁引述材料,首先是以阅读理解作文的供料与要求为前提。只有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把握住中心,才能实现简洁引述材料的目标。其次,心中要有阅卷老师。你的作文是用心写给他们看的,他们对于材料熟悉的程度远远超过自己,大可不必担心他们看不懂自己简明扼要的引述。第三,引述材料要善于捕捉与自己议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增强引述的向心力。开头引用材料,主体联系材料,结尾点及材料,算是引述材料有度。引述材料较高的境界是“融合” 所谓“融合”是把引述材料与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表面上不曾直接搬用材料,实际上却把材料如盐入水般的融化在分析说理之中。

    提:提出自己观点。

     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本身就蕴涵深刻的道理,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只有读懂所给材料,读出其深刻内涵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也就是鲜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使自己的观点与供料要求和行文立意保持高度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

    简而言之,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一个化深为浅的过程。把供料蕴含深奥的道理转化为行文的主旨(论点)。

     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成立,必须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撑。论据一般是由名人伟人的事例、名言警句或者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故事来充当。同时在证的过程中不仅要用正面论据,有时用反面论据更能鲜明的突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写一篇与“勤奋”有关的作文可以用到以下论据:1、名人事例:闻鸡起舞、鲁迅刻“早”字。2、名言警句:书山有路勤为径、一勤天下无难事。3、俗语谚语: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笨鸟先飞早到林   4、反面论据:寒号鸟垒窝。

     贴:贴近自己的身边人与事。

     如果一篇文章只列举名人伟人事例,或者大摆特摆道理,那么这篇文章断然称不上好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空洞且没有说服力。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呢?答案是毋容置疑的贴近生活的文章。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最具说服力、最有教育意义。身边人、身边事才会更具真情实感,正是因为它的现实才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例如:在写一篇论点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为人民办实事才会赢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的文章。如果论据只有包拯为官廉洁、体恤百姓的故事,那么只会给人带来一种年代久远、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如果联系现实列举“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事例,就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结:简洁明快,有力作结。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好的结尾虽然是寥寥几笔,但犹如画龙点睛,意境深远、韵味无穷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

     总之,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仅靠掌握写作的技巧还远远不够,关键还是要养成仔细观察、多读诗书、勤奋练笔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写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