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钢瓦和琉璃瓦:过年味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6:54:38

  好多人心里会说,还是旧年过得有滋有味,说的也是,这过年也真的只能在心里好好的过一过瘾。

  朋友强力推荐本地出版的一本“过年手册”,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图画说了些过旧历年的习俗,确实有些趣味。比如送灶神,除了说明农历12月23日这天送灶神仪式,用糖糊在神像嘴上,好让他去到玉帝面前嘴甜甜的多说些好话,书里还整理一个简报:“重要人物:灶神。公司:天宫。老板:玉皇大帝。工作地点:厨房。任务:每年年终,向老板报告他在人间看到的一切好事坏事。”

  逢年节来临,总有不多不少的人重提应该寻回老传统,让节日过得更有文化意涵,如此心血是从另一角度增添了多些年的色彩,可是,现代生活的现实却提出不少挑战。就说灶神吧,现在谁家里厨房还有空间让它安身?让个多嘴的“间谍”潜伏家中,听遍一切茶余饭后,吃你的住你的,却“吃碗面,反碗底”,每年向它的老板来个总结性告密,这样的传统概念在张扬个人隐私的现在大概也不会有市场吧。

  挥春春联,这些年在年货市场里见到不少,较多的却还是来去的那几句什么天增岁月春满乾坤,“新春佳节好运到,福禄寿星进门来”等等。那天读张大春的短文,回首他父亲所写所贴的春联,其中一对读来令人发笑:“放千枝爆竹,把穷鬼哄开,几年来被这小奴才,扰累俺一双空手//烧三炷高香,将财神接进,从今后愿你老夫子,保佑我十万缠腰”。儿子笑问父亲真敢贴上吗,父亲说:“这才是寒酸本色,你看看满街春联写的,不都是这个意思?还犯得着我来贴么?”作者说,父亲以前用过曾国藩的句子作春联:“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雖频意自闲”,横批“车马无喧”,这些年来从他贴的春联,“发现家门口有父亲走过的影子”。

  年怎么过,其实也正是时代走过的影子。

  好多人心里会说,还是旧年过得有滋有味,说的也是,这过年也真的只能在心里好好的过一过瘾。

  寻找旧年情怀,大概也只能从旧东西里去寻访。爱看周作人和丰子恺合作的一套《儿童杂事诗图笺释》。60年前的老东西,周作人短诗,丰子恺漫画插图,以儿童为主角,用七言四句,说些风俗人情,其中儿童生活诗部分,不少以节庆为题材。第一篇《新年》,文是“新年拜岁换新衣,白袜花鞋样样齐。小辫朝天红线扎,分明一只小荸荠。”插图是两小童一个跪着一个鞠躬给老妇拜年,小辫朝天,墙上挥春大字写着“新春大发财”。第二幅是“昨夜新收压岁钱,板方一百枕头边。大街玩具商量买,先要金鱼三脚蟾。”图画是两小孩兴高采烈地一手提压岁钱,一手拿着刚买来的玩具。还有一幅是《拜年》:小猴儿们戴着新帽,体面光鲜乘舟下乡给亲友拜年,他们最盼望的是回家路上,妈妈打开点心盒子大家好吃些年糕年饼。

  看着诗图中前人的过年方式,礼物、糕饼、服饰、玩具、交通工具当然都是旧时的,唯独过年最基本的仪式却似乎没改变:给家人亲友拜年,拿红包,买新东西,吃吃喝喝,以及盼望接下来有个好年头。当年两老创作《儿童杂事诗图笺释》,说是想引导读者对生活琐事中的民俗多些注意多些研究,秉承他们的意愿,如果以现代事物重画这三幅过年图,大概也能看到现代生活的身影:小童当然不再有朝天小辫,而是名牌童装;挥春“新春大发财”也太土气,换上现在流行的倒贴的“福”字(就不见大家有勇气把“财”字倒贴);至于用红包钱买来的新玩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玩机什么都行;下乡探亲也不一定需要了,安排个出国避年的旅行也不错。60年后如果有人翻出这些过年图,心里大概也会暖呼呼的,大叹很有过年味道呢。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文/林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