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推广工具有啥:马日史初 从放羊娃到养猪士官(身边的感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01:39

马日史初 从放羊娃到养猪士官(身边的感动)

丁志军 赵新鹏 王家福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7日   06 版)

  马日史初在给小猪喂药。
  王齐胜摄

  【阅读提示】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的故事大都发生在蔬菜大棚和猪舍里,可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彝族青年,以他难得的坚持,诠释了自己对警营的热爱。他是马日史初,武警黑龙江森警总队大兴安岭支队漠河大队饲养员。

  

  走出彝寨 光荣参军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托县,被称为“火把之乡”。马日史初小时候就听说过,彝族首领小叶丹与红军将领刘伯承歃血为盟的故事。每年火把节,他都能听到那耳熟能详的歌曲,“你就放心跟着普提摸(解放军),那是咱彝家的大救星……”

  放羊的时候,马日史初就追逐着那天上的雄鹰,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展翅高飞。“咱们彝家有今天,全靠共产党,全靠解放军呀!当兵是件好事,孩子,记住,当兵就要像那天上的雄鹰,不要惦记家!”阿达的话,坚定了马日史初当兵的念头。体检、审查、家访,马日史初光荣入伍。

  初到大兴安岭,马日史初见识了东北的冷。训练时,他的手、脸、耳朵都冻破了,风一吹,那种钻心的疼至今难忘,可他没有请过一次假、偷过一次懒,现在脸上还留有当时冻伤的疤痕。

  从入伍最初的不适应,到体能素质、理论学习样样行,马日史初用彝族大山孩子特有的“坚持”实现了由放羊娃到森警战士的转变。一次,中队在附近的飞机场进行五公里测试。从起跑到终点,他始终跑在最前,最后一千米时,他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不知从哪来的力气,众人想追都追不上。至今他创下的纪录无人能破。

  彝族战士学汉语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别提理论学习了。为使理论学习不掉队,每次政治教育课,马日史初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学习室。“看他那一笔一画的认真劲儿,真不忍心再说他什么。”为此,中队指导员买来《新华字典》,指派专人与他结成对子。时间一长,马日史初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内蒙古满归灭火现场,马日史初冲在一线扑打火头,两天两夜没合眼、连续转战和背送给养的他最终因过度劳累,晕倒在了火场。翻开他被汗水浸湿的内衣,一块褶皱的桦树皮掉了下来,桦树皮上工工整整的“入党申请”四个字清晰可见……

  种地养猪 任劳任怨

  2008年11月,又是一年老兵退伍的季节,二级士官马日史初面临晋级或复员的选择。那几天,正赶上母猪下仔,马日史初一天到晚守在猪舍里,生怕母猪翻身把猪仔压死,他一个一个将猪仔抱到母猪旁边,给猪仔喂奶,喂完后,再把猪仔放到保温箱里。

  刚转士官的第二天,马日史初被分配到后勤,负责种地、喂猪。这两项工作又脏又累,换个人都会挑三拣四,可他二话没说便接过了猪舍钥匙。由于部队驻地年平均气温在零下0.5摄氏度,无霜期达90多天,这样的气候条件对搞好种植、养殖是个巨大的挑战。

  一天,马日史初发现大棚里自己辛辛苦苦育出来的苗,一夜之间全都莫名其妙地蔫了,这位平日里的硬汉掉下了眼泪。他意识到,想干好这份工作,光有勤奋不行,还必须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为了能真正学到大棚种植技术,他每天天不亮就跑到当地群众家的大棚里替人干活,不管是除草、浇水,还是施肥。在“实习”的两个月里,他人瘦了一圈,可见识长了一大截。回到中队大棚后,第二次育的苗终于长了出来。

  在猪身上,马日史初没少琢磨。猪舍里味大,特别是夏天,苍蝇乱飞,臭味熏人,在猪舍里呆长了,衣服上的味都不容易去掉,回到班里大家个个捂上鼻子,躲着他走。一次,电视农业节目里传授的“生态养猪法”引起他的注意。这种方法不但保暖,而且保洁,冬天猪在制作好的槽子里,温度能达到十七、八摄氏度,即使在夏天,臭味也不会很大。经过深思熟虑,他把生态养猪的可行性方案向中队进行了汇报,得到了中队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过改造的猪舍环境好了,猪的出栏率也提高了,漠河大队创下连续八年不买一斤猪肉的纪录。

  那段日子,马日史初天天到大棚里看菜苗,一本发黄的日记本上,记录了他育苗、施肥、浇灌、除草等各个环节的操作知识,这是他多年的种植心得。

  临退伍前,复员费都已发到手的马日史初被留了下来,破格晋升了三级士官。马日史初哭了,掉下了喜悦的泪水。“那时我真没有过多考虑自己的事,我早已把部队当成家了,晋级与复员都是组织上决定的事,我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其实,公布士官晋升条件的那天,他心里就明白了,自己从事的专业受编制限制,晋升不了。

  “彝家大山里的放羊娃来到部队,组织上给我入了党,晋了中级士官,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马日史初说,如果部队需要,他会在种地、养猪这个岗位上永远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