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网店人才网:[国学宗教]秦人不是过客(秦人从部落到帝国的奋斗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53:10

『煮酒论史』 [国学宗教]秦人不是过客(秦人从部落到帝国的奋斗史)

作者:老铁手  发表日期:2010-4-4 18:51:00

回复 

         前面的话

  “秦”这个字眼,总是能勾起人们最强烈的感情。每当提起它,愤怒、赞叹、敬畏会一起涌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王朝,秦一直以来被后世视作问题王朝。
  
  这个在东周初期仍丝毫不起眼的西部附庸国,凭着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从一卑微的藩属逐渐成长为一方霸主,又经过一次次主动的或被动的学习,一次次成功的或不成功的出击,进而成为实力最强、制度最先进的诸侯国。在一番大规模地外交和战争之后,秦国最终成功地统一了整个华夏文明区域,将中国历史带入新的阶段。
  
  从战争中一路走来的秦人对自身的制度和文化有强烈的优越感,然而却没有意识到其中蕴含着毁灭的种子。这不能怪他们,几百年不间断的战争让秦人成为战争大师,他们善于在战争中求生,却不知如何维持和平。胜利助长了他们的骄傲,他们颐指气使地对待战争中的失败者及其文化。于是,各诸侯国的王室后裔成了平民,诸子百家只剩下了法家一家。公元前221年以后的十几年里,华夏儿女生活在灰色的、高压的状态下。他们毫无乐趣可言,辛勤劳作以满足君王的各种欲求,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稍不留神就触犯法律,招来的是官府的严惩。痛苦不堪的处境使被秦人蔑视的黔首们选择了起义。大泽乡的那个雨夜揭开了秦国灭亡的序曲,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的统治被推翻。
  
  十五年短暂的统治深深地伤害了中国民族的感情,以至于秦成了暴虐统治的代名词。到了汉朝,好不容易才喘过气来的智识阶层开始不遗余力地对秦朝进行口诛笔伐,有的人甚至想抹杀它在历史上的存在。敌视秦的做法被一代代儒家王朝传承了下来,秦一直被刻意地塑造成了反面的典型。于是秦的祖先被打扮成了文化落后的西戎,秦始皇嬴政被虚构成吕不韦别有用心生出的儿子……。这样的丑化在历史上数不胜数,连以尊重史实名称于世的司马迁都无法分辨。在丑化秦的同时,后世的王朝几乎忘了,它们所沿用的典章制度大部分都来源于秦。直至今日,秦留下的中央集权政治结构仍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稳定地发挥着作用。
  
  面对秦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和罪过,曾经有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明知无法逃避可又不想承认。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直到今天,我们才意识到我们曾经努力反对的,却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当我们苍茫四顾,失望于人们头脑中有太多的虚伪、怯懦、世故圆滑,却忘了两千多年前的秦人正是以我们所羡慕的方式在思考和行动着。有人说我们的文化中缺乏铁与钙,其实原本是有的,只是后来流失了。
  
  那些快要失忆的精神元素曾是我们祖先的一部分,拂去史书上的厚厚的灰尘,秦人的形象原本光彩照人。下面是一些最为典型的秦国元素,对应着的是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场景。
  
  一, 务实。秦惠文王面对张仪诱人的伐韩建议和司马错平实的平蜀主张,却不动神色地选择了后者;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后,朝廷充斥着排外的呼声,秦王嬴政考虑到郑国的专长和郑国渠将来的实际效益后,让郑国留在了原位上。
  
  二, 求变。秦简公让百姓和官吏戴上了佩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又通过“初租田”,承认了那些勤劳的小地主和农民对土地的占有;秦献公废除了秦国流传已久的从死制度,又将所有秦人编入户籍,置于国家的管理之下;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先进的社会制度在秦国生根发芽,确保秦国夺得最后的胜利。
  
  三, 百折不挠。建国伊始,秦襄公就战就死于伐戎的过程中,后世子孙接过襄公手中的剑继续向前,几经磨难,直至据有西戎。秦穆公为了称霸中原与晋国长期角逐,因决策失误和实力不济,接连在崤和彭衙两地遭受两次打败,但败军三将依然受到重用,直至他们在王宫之役中取得大捷;秦国数次兵临魏都大梁城下,却又铩羽而归,后来转变策略才取得新的进展;长平之战后,秦国因行动迟缓,连续被赵军个各国联军击败,将军被俘,得地复失,可秦国奋力一搏,转眼间又重新占据了优势。秦国从失败中奋起的事迹很多,如果全列出来,将是一个很长的单子。
  
  四, 海纳百川。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楚国那里换来了百里奚,又连蒙带诈地将来自西戎的由余留在了秦国;秦康公并不介意士会不得已才留在秦国的心态,照样予以信任;秦献公将秦国命运交到了在魏国混不下去的商鞅身上;口才华丽、权欲熏心的张仪受到了重用,胸怀锦绣、气量狭窄的范雎被拜为相国;商人出身、唯利是图吕不韦也主导秦政十多年;嬴政待尉缭如长着一般,谦恭到无以复加;李斯一封《谏逐客书》便阻止了秦国的排外运动。
  
  五, 先进的制度。秦国是一台绝佳的战争机器,所有部件全部围绕战争高效运转,不做任何无用功。僵化的旧等级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以爵位划分的新等级,爵位不是固定的,取决于耕战的功劳。,人们没有自由可言,但在机会面前却人人平等;官僚掌控了一切,但却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这样的制度之下,秦人在田野上拼命劳作,在战场上奋力厮杀。
  
  秦的这些独有特征很难在以后的历史中看到。这群个性鲜明的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道路。《从部落到帝国》将讲述秦人从部落时期到帝国时期的整个过程,这是一段百折不挠、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充满了挫折和自我突破,也不乏凯旋和苦苦求索
  
  在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外在的征服和内在的求索总是同时进行的,我将同时关注这两条先说,以便于大家在了解祖先行事的同时,也感受到他们的心灵。
  
  近些年来,将历史讲得有趣几乎成了一股风尚,就算这是赢得读者的必备条件之一,但总该有所提升吧,所以我在要求自己将历史事件写得尽量有趣的同时,还将致力于为读者展现出秦人的全部精神风貌。再有趣的故事看多了也会忘,但历史之美却会在人的心灵上留下永久的印记。专业写史圈中有一种说法叫“融哲理和诗意于史实之中”,作者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历史细节纷乱芜杂,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会把事件纲要放在了每节之前,如果可能的话,中间还会插入一些相关图片。之所以这样,实在是想让更多人了解秦人的历史。
  
  最后,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1.哥只是个传说
  提要:秦的不同时期——夏商周时期的共主天下——女修吃玄鸟卵生大业——女修的祖先是高阳
  
  在中国的历史中,秦是个很特殊的家伙。不仅仅因为他是第一个封建王朝,也由于他有过漫长的不平凡的经历。最早的时候,秦代表一个部落,没有名称,首领也没有头衔;后来秦繁衍成一个族群,开始称赢秦,首领还是没有头衔;其后秦成为周朝的藩属,称赢秦,首领开始有了头衔,称大夫;再后来秦上升为诸侯国,开始称秦国,首领的头衔也变成了秦公或者秦侯;到了战国后期秦升级为加强版的诸侯国,首领的称呼改为秦王;最后秦统一的中国,被称为秦朝,首领称秦帝。
  
  从部落到帝国,秦爬行了千年之久,每到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新的名称。要讲述这整个过程,在名词上就不能以偏概全,所以统称其秦人最好。不管是秦帝国还是秦诸侯,总归是秦人的事业。
  
  刨根问底是人类的天性,只要能满足好奇心,人们不惜刨到祖坟上、刨到娘胎里。像秦朝这种个性鲜明,很猛很暴力的王朝,许多好奇的人们不禁会问,它打哪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排除一个理解上误区。唐宋元明清,一个朝代紧接另一个朝代,后面的朝代只有摧毁了上一个朝代才能建立,朝代是唯一的,没有和平共处四项基本原则的可能。同为大一统观念的的继承人,这点默契大家还是有的,分不出个你死我活来,谁也不会罢休。毛与蒋就都明白,无论成王败寇,划江而治是不绝对不可能的。
  
  大一统观念是秦之后的事情了,在这之前改朝换代的游戏有不同的玩法,施行的是轮流做庄制。同一时间可能存在许多相对独立的诸侯,实力最强的那个被称为共主,大家都服从他的领导,听他的指挥。如果有一天,这个共主堕落了,别的诸侯便会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共主。但新的共主必须厚道,打败原有共主后,只能将其降为普通诸侯,不能赶尽杀绝,否则就会招来大家的围攻。
  
  先秦时期的天下好比武林中的江湖,门派有很多,什么峨眉、武当、少林、丐帮等等(这就好比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诸多部落),但盟主只有一个(共主也只有一个)。
  
  各帮派为了争夺盟主地位杀得死去活来,直至决出盟主(争夺共主也是如此)。所谓的统一江湖便是夺取盟主之位,但别的门派依然存在(共主交替之时也是如此)。
  
  其实,统一江湖和统一天下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统一天下根本不容别的门派存在的,而江湖再统一,大家也是各立山头。夏、商、周三朝便是夏部落、商部落、周部落为盟主的江湖天下。
  
  秦朝一不小心将自己打造成了争天下的游戏规则的分界线,在它之前,天下是江湖,在它之后,天下就是天下。
  
  在夏商周的江湖天下时期,秦作为一个部落一直存在。随着共主一茬茬的更换,秦的运势也起起伏伏。作为华夏大家的元老级成员,秦的历史像夏商周等王朝一样遥远。
  
  秦人的历史源头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有一名叫女修的姑娘,有一天她在纺织的时候,由于劳累,中途停下机杼,抬头望天,正好看见一只黑色的大雁掉下一颗卵。可喜的是卵落地后并没有摔碎。女修见天上掉下了比馅饼蛋白质含量还要高的食物,心情非常激动,毫不客气地将那鸟蛋吞食下去。谁知吞下卵后,女修的肚子竟然一天天长起来,后来产下了一个男孩,取名为大业,他就是秦人的祖先。
  
  这是史书上真实的记载。秦人提及他们的祖先时,也会用庄严而骄傲的语气讲述起他们的祖先与鸟蛋的不解之缘。但是,无论史书上如何记载,秦人如何相信,吃鸟蛋终究生不出孩子。传说毕竟只是传说。
  
  可是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何况这还是个神圣的传说。如何从传说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与其求助于历史考证不如求助于心理分析。传说如梦,是欲望的满足,人们乐意相信自己与偶像之间有种亲密的关系,时间一长,形成自我催眠,便能以假乱真。秦人自称是玄鸟的后代,就像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一样。
  
  由此传说我们可知,其一,秦人以玄鸟为图腾。玄鸟—黑色的大鸟。
  其二,秦人有具体的母亲无具体的父亲,可知大业之前,秦人仍是母系氏社会。
  其三,秦人的祖先曾在东方居住过,因为东方的部落多有鸟图腾。
  
  图腾的来源是说不清的,图腾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龙的传人的国度,龙的形象被奉为至尊,为最高统治者所专有,其他人不得染指。黑鸟的后人同样对黑色与鸟喜爱有加。当刘邦为他的龙形体貌而沾沾自喜时,嬴政更有理由因他的鸟状外表而自我神化。
  
  秦人的真实父亲虽然化为历史的真空,但其母亲却大有来头。
  
  很久很久以前,英明神武的黄帝轩辕氏的降临大地,他先是收服了炎帝,后又击败蚩尤,从而混一华夏,被尊为天子。黄帝死后,其孙高阳立,高阳便是颛顼(zhuanxu)帝。颛顼帝同样是位了不起的头领,他的主要业绩有创制九州;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使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禁民间间巫教;改革历法,区别四季,划分二十四节气。
  
  黄帝和颛顼都是三皇五帝荣誉殿堂中的人物。三皇五帝的全班人马有: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秦人的母系祖先女修便是颛顼的后代。提起母系祖先,秦人总是充满了感激和自豪。“高阳有灵,四方以鼎”——先祖高阳在天有灵,秦国四方生平。
 2.以“赢”为姓
  
  提要:感生——圣人无父——秦人获姓——伯益的事迹
  
  有的先辈以后代而出名,有的后代以先辈而出名。如果不是儿子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太公恐怕要一辈子在沛县与泥土较劲了。如果不是成龙在影视娱乐圈的盛名,房祖名大概也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奶油小生。
  
  事情就是这样。秦人的出世传说虽然浪漫得感人,美丽得迷人,神圣得慑人,却也只不过是众多类似传说中的一个。
  
  在那个时候,华夏的大地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部落,每一个部落都有各自的一套传说,只不过是有的部落后来成了气候,他们的传说因而流传了下来,有的部落中途消失了,他们的传说因而也就失传了。
  
  来自远古的各种传说是那个时期集体文化的全部内容,起着凝聚集体成员,增强集体自豪感和自尊心的重要作用。一个部落之所以区别于另外一个部落,传说是最重要的标志。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文化存,则民族不亡;民族强大,则文化昌。
  
  同志们,珍视我们的文化吧!
  
  秦人的传说并非完全原创,包含了那个时期许多的流行元素。其中有重要的两条:“感生”和“圣人无父。
  
  “感生”一词,学物理的朋友大概不会陌生。变化的磁场能感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也能感生磁场。在原始部落的起源传说中,感生的意思与物理学中解释类似,好色的上天通过各种稀奇古怪的中间人,与人间的女子完成了造人过程,其间还显示出各种壮观的景象。
  
  “圣人无父”是感生的必然结果。生育后代需要一男一女的通力合作,后代后来发达了,混到了圣人级别,为了给自己身上涂上神圣的光彩,便把自己的出身和上天扯上关系。考虑到母亲十月怀胎这个不容置疑地事实,父亲的那几分钟的表现,实在是无足轻重的事情。改之可也!于是,真实的父亲被掩盖到不存在。
  
  圣母玛利亚与天神莫名其妙结合后,嫁祸给约瑟夫,于是有了耶稣基督。美女附宝在野外祈祷时被上天看见,上天顿时来电,将其击倒,于是占有,使之有孕,二十四个月之后生下了黄帝。尧是美女庆都与赤龙艳遇后的产物,据说也在娘胎中呆了十四个月才出世。美女握登因邂逅彩虹而生下舜。美女修己吞食了一棵薏苡(音yi yi,一种中药)后,生下了大禹。
  
  这样的故事从远古到近古,从中国到外国都广泛存在。最有趣的莫过于刘邦的身世。前文提到的那个刘太公,他还在世的时候,富有想象力的马屁专家已经放出话来,说刘邦是他的母亲在野外与蛟龙云雨后的产物。不知道老实巴交的刘太公对此有和感想,是老天占有自己老婆的愤怒,还是老天看得起自己女人的喜悦?
  
  这些传说当然都是假的,但事实上的真假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人们愿意相信。有个虚构的老天做父亲,总比什么木匠,泥瓦匠,农民要光荣的多。英雄不问出路,其实是不存在的,人们更愿意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倒洞。”
  
  古人的崇拜多是自然崇拜,崇拜的对象多是自然界的神奇事物。在人类看来,鸟类是非常神奇的,它们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而人类却要被地球引力舒服在地面上。飞翔与长风不老和预测未来并列为人类的三大梦想。考虑到鸟的颜色, 秦人所谓的玄鸟必是大雁无疑。从大雁身上,秦人还获得了他们的姓。在文字体系还不成熟的年代,燕与赢是同一个意思,读音相近,赢姓便是燕姓。
  
  请注意,这个时候,地球上还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秦人,有的只是秦人的母体“赢人”。“赢人”是个大概念,秦人是个小概念。“秦人”是后来无数“赢人”中的一支。因此准确地将,我们现在谈到的对象不是秦人,而是秦人的母体“赢人”。不过为了方便理解起见,还是称其为秦人。
  
  后来,这种大概念和小概念可以很方便地用姓氏来表示。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姓和氏的区别。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反正就是名字前面的那个字,来源于家族,后世不得改动。
  
  但在先秦时期,姓和氏却各有所指,比如赢是姓,秦是氏。姓和图腾崇拜有关,一个部落的人会共用一个与共有图腾有关的姓,以区别于别的部落。而“氏”是从“姓”中分化出来的,标志着一群有共同追求和共同感情的人开始自立门户。氏的建立有很多途径,这个容后再表。
  
  尧舜禹时期,秦人生活在华夏文明区域的东方。虽然有了姓,但长期以来只是一只小小鸟。真正要让“赢”获得官方认可,还需一个人的努力。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女修的孙子,大业的儿子——大费。大费还有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名字——伯益。他是大业与炎黄子孙少典氏女子女华结合的后代。
  
  正是由于伯益的毕生努力,赢姓才获得官方的认可,当时的官方便是以尧、舜、禹为领导核心的华夏正宗。而且,这个伯益差一点就接任禹成为第四代领导核心。
  
  故事需从头讲起。在尧主事的时候,黄河泛滥,民不聊生,水患对炎黄子孙的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治水成了当时的头等大事。一开始,尧任用大禹的父亲鲧治水。鲧采用封堵法治了九年也没有成效,尧对此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结果鲧被处死。
  
  到了舜时代,舜力排众议,继续任命鲧的儿子禹为治水总指挥。舜子承父业,踏上了治水的征程。这回舜吸取父亲的教训,采用的是引导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经过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大禹终于将洪水制伏,华夏大地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大禹的成功留下了一系列美好的励志故事,比如,三次过家门而不入(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小腿磨得没毛,大腿累得无肉(腓无胈,胫无毛);洗个头都要握着头发接三次客人,吃顿饭都要起三次处理事情(一沐三握发,一食三起),等等。
  
  大禹的成功固然与聪明和勤奋有很大关系,但也离不开属下的鼎力支持。 大禹有两个重量级的手下,一个是周朝王族的祖先后稷,另一个是秦人的祖先伯益。这两位爷堪称大禹的左膀右臂,哼哈二将,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料大禹也难成大业。
  
  伯益之所以能被大禹看上,并招致麾下,是由于他的才干和知识。最初的秦人是中国的德鲁伊,他们是大自然的朋友,对山川沼泽,鱼虫鸟兽有的特殊的洞察力。作为秦人的领袖,伯益理所当然地熟悉山东地区的所有地形,哪里有沟、哪里有坎、哪里有适合取土方的山,哪里有适合做水道的川,他都了然于心,而这些知识对大禹来说是无价之宝。大禹有的只是一套方法,而方法的真正生效离不开伯益提供的一手资料。
  
  大禹因治水成功建立了不世功勋。舜要重赏大禹,大禹很谦虚地说道:“治水非一人之力,伯益出力也不少。”于是舜便要重赏伯益。
  
  伯夷这次赚大发了,他的奖赏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分地。费地(今山东费县)成了伯益的封地。正是由于地名的原因,伯益也叫“大费”。
  第二部分,赐标志。“皂游”成了伯益的专有标志,“皂游”即旌旗上黑色的飘带。这意味着秦人有了自己的专有标志,那种感觉就像纳粹党有了“卐”字旗一样。千年之后,由黑色飘带演化来的黑色大旗将席卷天下,成为恐怖和力量的象征。
  第三部分,招亲。为了笼络人才,舜大下血本,将唯一的女儿小玉嫁与伯益为妻。
  第四部分,赐姓。“赢”正式了成为伯益一族的姓。从此伯益再也不是蜗居在东方的小小鸟,成为了一个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大部落。
  
  最后,舜还由衷地说了一句祝福的话:你的子孙将来会繁荣昌盛的。借舜吉言,赢姓子孙后来果然大放光彩,不少分支建国裂土,成一方诸侯,其中最威猛的还属秦氏后裔,当然那是后话。
  
  伯益的故事还没有完。与伯益相比,大禹得到的奖赏要更大,不久之后他就依照当时的禅让制度接了舜的班,成了天下的主人。作为当初的战友,伯益也得到了他喜欢的官职,当时称“虞官”,负责山川原野和湖泽的管理,相当于现在的国土资源部部长。
  
  在虞官的岗位上,伯益爱岗敬业,发挥专业优势做出了许多贡献。人们在伯益的教导下学会了开荒种地和建造房屋,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后来禹也老死在工作岗位上,照规矩,应该有个禅让。临死之前,大禹首先想到的是当年的战友伯益同志。可是禹的亲儿子夏启不满意,他对父亲的位置早就垂涎三尺,很为父亲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将要拱手送人感到可惜。可是流传许久的禅让习俗又搁在那里,阳取不通,只能阴谋夺权。
  
  夏启不但有贼心,而且有贼胆,给他贼胆的是他的势力。禹临死时忽略的一个问题:准备将位置禅让给伯益,却允许夏启长期任高层领导。这种权力配置注定无法长期稳定。
  
  禹忽略的这个问题在他死后马上产出了恶果。夏启招揽势力阴谋夺权,不想事情败落,被拘禁。事情本就要完,可是启竟然出人意料地越狱成功,启的爪牙士气大振,向伯益发起围攻。伯益不敌,仓皇逃跑。夏启趁势坐了天下,完成了名字所昭示的使命,启动了夏朝。
  
  伯益到底没有逃脱,被夏启抓住。本着除恶务尽的原则,夏启很负责地将伯益杀死。
  
  失去了伟大领袖的秦人,运势从高山直跌低谷。伯益留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大廉,是鸟俗氏的头领,小儿子叫若木,费氏的首领。有夏一代,秦人无声无息的存在,除了繁衍子孙之外,别无他事。
  
  赢姓的后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分化出许多分支来,居住地点也更加分散,有的在中原,有的跑到了边疆之外。
  
  秦人要等到另一个时代的来临才能重现辉煌,现在要做的是慢慢地熬。
  
  时间不会太长,只有470年多点。  3.商朝显宦
  
  提要:夏桀昏虐——商汤灭夏——费昌立功——商朝显宦——孟戏和中衍——中潏
  
  夏朝统治时期,秦人作为被统治者一直被踩在脚下,日子过得很辛苦。这种情况近五百年内没有变化。
  
  五百年没有变化,不等于以后不会变化。五百年没有变化,也不等于以后就一定会发生变化。变与不变全在于一个机会。
  
  一般来说,从奴隶到将军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在稳定时期追随现有的主子,另一条是在洗盘时期追随新的主子。很显然,秦人没有走上第一条路,留给秦人的只有第二条路。
  
  夏朝的末代君主桀开创了我国无道昏君的先河,为我国后世难以计数的昏君群体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桀是个好大喜功的建筑迷,同时又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他的宫殿高大宏伟,他的楼台华丽精美,他的房室晶莹剔透,连大门也洁白无暇。桀放眼四望,周围是一片璀璨的白,这种感觉是在是好。
  
  桀爱酒,而且善于酒中作乐。他喜欢将酒聚成池子,然后与众人开怀畅饮。有一次他竟然组织了一个由三千人同时参加的饮酒大会,与会者喝得个个肚皮滚圆,像牛一样。
  
  一个追求享受的君主自然不会放过女人。桀就做得很到位,各地的美女全部被他收罗在后宫,全方位地服务于他的作乐生活。
  
  桀的这些做派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败家!
  
  可是桀并不承认这点,任何敢于向他说不的大臣都被杀掉。如此以往,国家不可能好。贤臣不是被杀就是学会了缄默,老百姓在温饱线上艰难地挣扎。
  
  臣民对桀只有痛恨,当时有一首献给桀的歌广为流传,歌中唱到:“你什么时候完蛋,哪怕我陪你一起灭亡。”
  
  商部落的首领汤看到了机会,联络四方部落,谴责夏桀的罪过。四方部落群起响应,前文提到的若木氏的后代费昌率领着一支秦人前来助战,商汤势力大增。两个玄鸟图腾的部落有幸结合在一起,注定要演绎非凡(传说简狄吞食了玄鸟卵生下商人的祖先契,由此可见,商人也崇拜玄鸟图腾)。夏商势力此消彼长,一场决战在所难免。
  
  决战发生在鸣条(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结果,先进的商汤打败了腐朽的夏桀。
  
  这一仗,费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夏朝,秦人非但没有丢掉他们在鸟虫鱼兽方面的专业优势,更扩展了业务范围,他们学会了驾驶战车,部落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驾车高手。头领费昌更是高手中的高手。战斗中,商汤乘坐着费昌驾驶的战车,采用大迂回战略,绕一大圈从夏都的西边向夏都发起进攻。夏桀猝不及防,仓促之间从西门出来应战,结果在鸣条遭致毁灭性打击。
  
  商汤能够获胜,一方面由于军队的精锐和士气的高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战略的高明,而战略的成功执行全在于费昌高超的驾驶技术。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不但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
  
  费昌的杰出表现受到了商汤的高度肯定。革命成功之后,费昌顺利跻身于权贵行列。秦人长出一口气,五百年的冷眼和压迫一去不复返了,从此吃也香喝也辣,日子过得好不滋润。
  
  或许有人会问,费昌不就是个司机嘛?何至于因一次精彩的驾驶表现,赢来全体族人的幸福生活?与费昌相比,舒马赫的收获立刻就相形见绌。
  
  事情没法比,人家费昌生活在夏商交替的革命年代,而不是舒马赫生活的21世纪。舒马赫再怎么牛,也不过是获得荣誉和金钱,国家实力和地缘政治不会因他的驾驶技术高明而改变。
  
  夏商时代可就不一样了,正是由于秦人输出的驾驶技术,商汤的战车部队和长途迂回战略才能成为现实。驾驶技术绝对是国家的实力体现,将直接决定战场的胜负。
  
  不要小看了技术家,神农之所以成为部落首领,仅仅是由于会种田;燧人氏之所以成为部落首领,仅仅由于会钻木取火。大禹之所以成为首领,仅仅是由于善于治水。
  
  夏桀失败后,率领极少数残部逃到了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长期花天酒地的生活掏空了他的身体,政治上的失败又摧毁了他的精神,夏桀不久就病死在当地,为其爱美享乐的一生画上了不圆满的句。
  
  按照争夺共主的剧本,商汤以胜利者的身份在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市西)举行了隆重的诸侯大会,3000多诸侯云集,一致向商汤表达了拥护,新的共主就此产生,历史进入了商朝阶段。
  
  看着商人的胜利,秦人一定很高兴,谁会怀疑玄鸟给他们带来的好运呢?
  
  事实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整个商朝时期,秦人一直被商朝王族视作可靠的同盟力量,享受着一流的待遇。秦人的专业技术在商朝屡屡出彩,一些首领也因而流传青史。
  
  相比较而言,大廉一支的后代发展得更好。因为他们不但善于驾驶,还精通占卜。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和自身缺乏了解,生活中有太多的未知,有问题没有专家可问,有困难没有警察可找,心情压抑了也没有心理专家可以咨询,唯一能帮上忙的是占卜师。占卜师被视作上天的传话人,有着神秘的力量,他们的社会地位崇高,全面介入到人们生产生活当中。
  
  大廉的后代有一对兄弟,孟戏和中衍。这小哥俩勤学苦练,将祖传的占卜术发扬光大。开展业务的时候,两人一身鸟装,身形飘摇生姿,好不神奇,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他们和上天的特殊关系。当他们开口,说的却是常人的语言,这下太好了,虔诚迷信的商人总算找到了了解上天的途径。
  
  商朝第九代领导人太戊听说这个事情后,专程找哥俩占卜了一回,结果很满意。太戊一高兴,便提拔二人为自己的司机。没想到这哥俩驾驶技术还好的要命,太戊更是满意,一人赐了一个女儿。这哥俩凭借专业技能竟然做了君主的女婿,这对秦人绝对是个利好消息。
  
  秦人的前途更是一片辉煌,出了不少显宦。好日子总是过得飞速,时光一不小心就到了商朝中后期。一向稳定的商朝边界暗潮涌动,一个强大的部落崛起于商朝的边界西部。这个部落的祖先便是前文提到的那个和伯益一起帮大禹治水后稷。后来这个部落发展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王朝——周朝。
  
  周人部落在古公和公季父子二人的经营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其实他们两人也没有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就是为人厚道,能让大家觉得跟他们在一起心里踏实、有前途。于是,周围的部落竞相投奔到他们的旗下。
  
  这真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商朝提高了警惕。由于环境的需求和领导上的重视,秦人的头领之一,中衍的玄孙中潏不得不率领一批秦人穿过商朝腹地,到商朝的西部边界驻守,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对周人进行监视。正是由于这次不经意的分流,一部分秦人在新的环境下经过一代代的努力,逐渐培养出一种狼性,并凭借这股强悍的狼性征服了整个世界。
  
  这支秦人所在的地方周围环境非常复杂,不但有周人部落,还有无数西戎部落,大家生活在一起,交流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秦人的血统虽然高贵,但数量毕竟不多,要想在此长期扎根,必须本土化。秦人适应形势需要,大量吸纳周围的人口和习俗,实力迅速增长,初次呈现出了秦文化特有的熔炉本色。
  
  如果将商末周初的秦人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它的根在东方,枝叶来源于商朝西部边境,树根和枝叶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来自于东方的那些秦人在部落中处于上层,他们见识过先进的文化,文化意识强烈,这体现在他们的墓穴上。“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这些秦人死后,大多头以朝东,脚朝西的躺式安息在墓穴之下。据说只有这样,灵魂才能从天灵盖飞出,穿越千山万水,回到玄鸟所在的东方。
  
  
  下一节,漫漫西行路。
4.漫漫西行路
  
  提要:商纣的劣迹——周伐商——蜚廉和恶来的命运——秦人参与叛乱——秦人被分割——两支秦人在西行中相遇——不断搬家最终到达甘肃天水
  
  商朝的边境本来就不太平,但到了商朝末年,王座上却突然降临了一个空前的灾星——纣做了商朝的君主。夏桀如果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感到欣慰,因为他的事业在时隔五百年之后终于有人重新捡起来了。
  
  商纣上台之后,发挥出了巨大的破坏能量,这是个绝顶聪明又精力充沛的家伙。他的智力和体力用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做出一番成就。可惜的是,商纣全部用在了寻欢作乐上。
  
  有雄厚的智力和体力做保证,商纣在享乐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先前的一切君主,为后世君主树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标杆,极大地丰富了享乐的内涵和外延,一系列经典事例至今仍流传于世,比如:宠信妲己;修建豪华游乐场所;创作伤风败俗的歌舞;收集狗马奇物和飞鸟野兽;聚酒成池,悬肉为林,让男女光着身子在其中游荡。
  
  极端的享乐必然伴随着极端的残酷,商纣王不惮以极端的残酷为他无边的享乐保驾护航。面对百姓的不满,诸侯的不服,商纣一点也不着急,稍微开动脑筋便发明炮烙之刑。
  
  炮烙之刑堪称我国最早的趣味性酷刑,具体做法是在铜柱上涂抹膏油,下面燃烧炭火,让犯人赤足在铜柱上走过。犯人站立不住,必然会滑下去,掉到火炭上活活烧死。摔到的过程很有趣,烧死的过程很刺激,没用几次就没人敢吱声了。商纣感觉不错,寻欢作乐涛声依旧。
  
  九侯有个漂亮女儿,商纣听说后,迫不及待地弄到了手,一试之下却毫无快感。这也怪不得九侯的女儿,人家本来就是名门闺秀,怎么能和资深人士妲己比专业呢?商纣却不管那些,将责任归于九侯教女无方,一气之下将他剁为肉酱,这种刑罚在古代是有讲究的,叫醢刑。九侯有个好哥们叫鄂侯,出来刚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送去享受醢刑。
  
  大臣微子数次进谏,商纣只是不听。微子很失望,联合一帮人跑了,商纣也不管。王子比干再次对商纣进行规劝,由于责任心过强,导致用词比较尖锐,语气比较激烈,商纣怀恨在心,下令将比干的心给挖了出来,美其名曰要验下比干的圣人成色,因为在传说中,圣人级别的贤臣长有九颗心。
  
  大臣箕子很害怕,化装成下人准备开溜,结果没跑利索,被商纣抓住扔进了大牢。
  
  商纣这么恐怖地搞来搞去,商朝内部没有人再敢提反对意见,过得滋润的都是那些能够想商纣之所想,急商纣之所急的奸佞大臣。小有名气的费仲算其中的一个,据说他还是大费的后代。秦人的头领,蜚廉和恶来父子二人,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商纣一边,助纣为虐的事情也干了不少,实在是有辱族风。
  
  蜚廉和恶来父子二人都有特殊技能,蜚廉善于奔跑,速度耐力俱佳;恶来力气大,挺举抓举无敌。两人一身本事,到哪里都是人才,却为了守住现有的既得利益,不惜与先进力量为敌。
  
  按照共主更新换代的剧本,周文王广施恩德,拢络四方诸侯,周武王子承父业拉起大旗,召集诸侯向商朝发难。双方在牧野大战一场,结果先进的周武王击败了腐朽的商纣王。商纣王失败后,在鹿台玩起了自焚。一个彻底的享乐主义者连死都要死得其所,令人好生敬佩。
  
  蜚廉在战斗中到底还是没有逃脱噩运,临阵被杀。恶来当时不在场,正在为守卫北方边界,回来后见不到主人商纣王,好生悲伤,在做了一些聊以自慰的善后工作后,郁郁而终。
  
  这下可苦了大批的秦人,由于站错了队,他们全部被打成奴隶,做了被统治阶级,沦落为新王朝最底层的一群。暗无天日的生活再次降临到秦人头上,然而这还不算最坏,更坏的情况不久就要来临。
  
  在共主更新换代剧本的最后一部分中,新的共主要对旧的共主的后代进行妥善安置。周武王照本宣科,将商朝遗老遗少安置在了朝歌附近地区,又派自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三人进行监视。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此时的周成王还是个孩子,无力处理政务,其叔周公旦摄政当国。
  
  主少国疑,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以为有机可乘,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倒算。原本监视武庚的管叔、蔡叔对周公旦独揽大权的做法心有不满,三人一合计,觉得造反有理,于是加入到了武庚的队伍当中。秦人吃了败仗,社会地位急转直下,心理极度不平衡,见老主人准备起事,积极地响应。除此之外,一些东夷部落也加入了进来。
  
  几支势力一经联合便颇具规模,公元前1043年,反周联军离开朝歌向西进击,直奔周朝的国都镐京。武庚以为凭借人多势众,准备充分,可以一举击败周朝,可事实证明他低估了新兴势力的先进性。
  
  周公旦马上做出回应,亲自率领大军来会斗反周军队。交手过程中,周公表现出了极高水平的组织天赋和指挥艺术,三下五除二就将反周军队打得如鸟兽散,最后管叔被杀,蔡叔被放、霍叔被贬为平头百姓,武庚被处死。
  
  周公旦马不停蹄,继续向东推进,花了三年时间,终于将散落在东部的各支部落全部剪灭。秦人部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再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
  
  作为一个深谋远虑、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周公旦绝不是盖的。他打败了敌人之后,还能想到将其肢解。分而治之自古就是控制敌人的有效方法。于是秦人被拆分成难以数计的小块,然后被分散到四面八方。
  
  从此,秦人彼此亲密,又相互隔离。
  
  一个强大的、一体的秦人部落至此在历史上完全消亡。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但却不会停得太久,因为玄鸟后人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生存发展的机会,哪怕是在遥远荒凉的黄土之上,哪怕是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之下。
  
  被分散后的赢姓子孙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生存状态,从此他们将天南海北,自谋出路,在各自的环境下演绎着各自的生存斗争,有的消失在历史的尘沙之中,湮没不闻,也有的发展成小国,一直坚持到了春秋时期。
  
  其中有两支秦人值得一提,一支是随中潏防守商朝西部边界的秦人,后来他们的居住地被周人占据,只好向更西部寻找生存空间。另一支是来自东方的秦人部落,他们被周赶出东方的居住地后,也奔向了西方。
  
  电光火石的一刹那,两支秦人在西进的道路上相遇了。当时的感人场景,我们无法想象。最后的结果是两支玄鸟合二为一,成为了当时最大的秦人部落。谁也不会想到,这批秦人将发展成最后的虎狼之秦,铁血之秦。
  
  但他们现在的角色是边缘之秦,受气之秦。秦人在文化上属于华夏圈,却又被周朝视作专政对象,日子过得那叫个憋屈。
  
  秦人不想与戎狄为伍,周人不想在自家地盘内看到秦人。这种情况决定了秦人只能在周朝的西部边界生活。可问题是,周朝的西部边界并不是静止不动的,由于周朝在前期的强大,其疆域总是时不时地向外扩张,所以秦人也得时不时地向西搬家。
  
  漫漫西行路,不知留下了秦人多少的辛酸和血泪,这个过程少不了牺牲和减员,当然也会伴随着融合与生育,持续的时间有数百年之久。
  
  终于有一天,周朝的扩张能量达到了极限,秦人的生活区随之稳定下来,可这已经远在今天的甘肃天水附近了。
  
5.赢秦出世
  
  提要:蜚廉另外两个儿子的谱系——周穆王西巡——造父因功封赵——非子养马有功——申候的进言——赢秦出世。
  **************************************************************
  命运的角落里,秦人仍然在顽强地生存着,无论是自在的存在还是自为的存在,总归他们一直存在着。唱一首歌为秦人,“没有树高,没有花香,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
  
  虽然蜚廉和恶来父子心甘情愿地做了商朝的殉葬品,但秦人的领导家族并没有绝种。蜚廉除了恶来之外,还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很有福气,虽然没有成为名人的后代,却成了名人的祖先。其中一个叫季胜,他有一个后代叫造父。造父是春秋战国期间晋国赫赫有名的赵氏家族的嫡祖。另一个叫恶来革(注意与恶来的区别),他有一个后代叫非子,而非子就是本文主人公秦人的嫡祖。正是在非子这里,赢秦才第一次现身历史。
  
  凡是须从头讲起,先说季胜。季胜的接班人是孟增,当然了这里的接班人同时也是儿子,但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儿子。孟增的接班人是衡父,衡父的接班人是造父。从季胜到造父,这四代人没干别的,只干了一件事———讨好周朝。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他们明白跟着周围的戎、狄混是没有前途的,很明显周朝才是历史潮流之所向。
  
  秦人有三大传统技能:驾车、养马、占卜。到了周代,秦人的技能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占卜因与统治意识形态有关,便成了秦人的禁区。驾车和养马也在蜚廉的两个儿子间出现了分化,季胜一支专攻驾车,成为驾车高手。恶来革一支专攻养马,成为养马高手。
  
  因为专业,所以出色,兄弟俩的后代都靠祖传的技能傍上了周朝这棵大树。比如,孟增就成因驾车技术高超,得到了周成王的赏识,被封宅于皋狼。受封虽然光荣又实惠,不过也是周成王别有用心的结果。这样一来,在一起的兄弟俩就被分到了东西两边,每个兄弟都带着一批秦人。这依然是分而治之思想的运用。
  
  造父接过祖上传下的缰绳,继续为周王室驾车。在造父这里,驾车族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摆脱了草根的命运,成为了光荣的食肉一族。
  
  造父的驾车技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被后世尊为驾车的祖师爷,他因名气大,得到了周穆王的垂青,被任命为御用驾驶员,时称“御”。
  
  周穆王是一个既浪漫,又有血性的爷们儿,他喜欢乘坐在马车上风驰电掣的感觉,他喜欢沿途风景蜂拥而至的感觉,这也是许多男人梦寐以求的生命体验,不然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飞车党。弗洛伊德甚至说,车是男人的性工具,男人驾车开始一场未知的旅程,好比是一场追逐性高潮的历险,一路上享受的是速度带来的快感。
  
  造父这样的驾驶员遇到周穆王这样的老板,想不飞黄腾达都难。更妙的是,造父不但善于驾车,对相马和驯马也有一套。他从大自然选取了八匹颜色各异的骏马,分别是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造父将这八匹骏马调教好后,献给了周穆王。周穆王龙颜大悦,为这八匹骏马配备了上好的马车。
  
  按照当时的规矩,“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周穆王的车驾应由六匹马来驱动。有了造父献上的八匹骏马,意味着周穆王可以享受八匹骏马带来的无以伦比的乘坐乐趣了。
  
  一流的骏马,一流的御者,一流的马车,更多的马匹,鲜艳的颜色构成了历史上最豪华的君主座驾。周穆王对座驾的要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他经常乘车外出巡游、狩猎。那是怎样的一种壮观和享受啊!
  
  周穆王不但要享受生活,更要追求荣誉。作为周昭王的儿子,周穆王身上流淌着建功立业的热血,他的目光瞄准了生活在周朝西部边界的游牧民族,他们的存在对周朝的安全是一种威胁。雄心勃勃的周穆王决心去扫荡他们。
  
  大军说动就动,驾车的是造父。周穆王指挥大军,一路上攻城拔寨,凯歌高奏。在周朝强大的国力和军力面前,游牧部落不堪一击,迅速崩溃。
  
  大军一路向西,在昆仑山(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却突然停下来前进的脚步。不是遇到了强敌,也不是粮草不济,更不是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只是由于那里的部落酋长太美丽!
  
  美丽的西王母在仙境般的瑶池边摆下酒席邀周穆王赴宴,周穆王没有理由拒绝这个温情款款的请求,慨然应允。酒席宴前,周穆王喝下了许多中土没有的琼浆玉液,欣赏到了充满强烈异域风情的歌舞表演,最后还与东道主发生了一些不得不说的事情。
  
  从此,周穆王就在远离国都二千九百六十里之遥的昆仑山上住了下来,过上了连神仙都羡慕的日子,欣然忘归。英雄都有打盹的时候,凯撒在亚历山大,拿破仑在埃及不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吗?英雄与庸才不同之处在于英雄能分清梦境与现实,而庸才则用梦境混淆现实。随后的事情表明,周穆王仍然是货真价实的纯爷们。
  
  周穆王长期远离国都,徐偃王不禁对最高权力产生了幻想,在进行了一番筹备之后,造起了反。周朝国都面临着灾难,消息迅速传到周穆王那里。周穆王从梦中惊醒,调整调整思绪,整理整理衣冠,回头看了看娇靥如花的西王母,不舍而又决然地踏上了回乡之路,前面有激烈地战斗等着他。
  
  徐偃王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周穆王离国三千里之遥,鞭长莫及,当周穆王返回时,国都已经在我的掌控之下,到时想扭转局势,也已经成为不可能。
  
  可是徐偃王彻底弄错了,他忘了周穆王手中有八骏和造父。
  
  这是他的悲哀!
  
  周穆王撇下大部队,乘着由造父驾驶的马车,一路狂奔。由于事情紧急,造父使出了全部的本事,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连续作战精神,仅仅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将周穆王送到了地方。谢天谢地,国都还没有丢。
  
  周穆王组织起军民,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徐偃王的那帮乌合之众。徐偃王临时恐怕都想不明白周穆王是怎么回来的。
  
  天下依旧太平,造父因表现突出,获得了一块封邑,名叫赵城,在今天的山西洪洞县北赵城镇。造父一支以地为氏,成为最早的赵人。后来赵氏发展得非常兴旺,春秋期间是晋国国内最主要的家族之一,战国时期又演化为赵国。
  
  返回头再说恶来革一支,他们的好运似乎来的有那么晚一些。恶来革的接班人是女防,女防的后代是旁皋,旁皋的后代是太几,太几的后代是大骆,大骆的后代是非子。
  
  几世几代,他们一直生活在犬丘,到了非子这代,才因善于养马有了点名气。垂青非子的周朝君主是周孝王,他是前文周穆王的儿子,此时的周朝已经在走下坡路。
  
  周孝王听说非子善于养马后,在国都附近的拨出一块地让他养马。这块地因在汧水和渭水之间被称为汧渭之地(今陕西宝鸡附近),面积虽然不大,但水草丰厚,是一块天然的牧场。非子率领一批善于养马的秦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这里,迅速投身到火热的生产劳动当中。
  
  由于他们的精湛技能,马匹繁殖得很快,官方报告上称“马大蕃息”。周孝王对非子的工作很满意,就想将他立为大骆的接班人。
  
  可是申候不满意。
  
  申候当然是申国的最高领导。申国在周朝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原先属于戎狄,很早就归附了周朝,长期以来,一代代申候源源不断地将女儿嫁给周朝君主。申国与周朝的关系好比蒙古族与满清的关系。申候不仅负有向周朝出嫁女儿的神圣使命,当女儿多的时候,他们也会将女儿嫁给附近的一些戎狄部落。比如他们就将一个女儿嫁给了被周朝近似于看做戎狄的大骆,生下一个儿子叫做成。
  
  作为成的外公,申候有义务将其扶正。带着这个目的,申候对周孝王说:“我们申人的祖先是来自郦山的女人,与秦人通婚,生了中潏。中潏由于亲戚关系才归附于周,承担起保卫西陲的责任,西陲因此而和睦。现在我又将女儿嫁给了大骆,生下嫡子成。历史的经验表明,西陲的安宁有赖于申人与秦人的稳固联盟。您身居君位,对此不得不察。”
  
  不难发现,申候篡改了历史,当初的中潏防守的并不是周人的西陲,而是商人的西陲;并不是周人的盟友,而是商人的盟友。不过,申候后面的话却是真的,作为女儿出口大国,谁知道他们将多少女儿嫁个了周围的部落。惹恼了申候,就意味着周朝要得罪一大批戎狄部落。这样的风险,周孝王无论如何也不想承担。
  
  考虑再三之后,周孝王做了一个折中的决定,一方面将成任命为犬丘秦人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又将汧渭之地封了个非子,并将汧渭之地命名为秦。养马族秦人也以地为氏,号为赢秦,真正的秦人诞生了。
  
  此时的秦还不是周朝的正规编制,只是个周王朝直属地区内的一个附庸。按照当时的标准,“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候皆方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附庸不但地方小,政治权利也少得可怜,诸侯国之间外事活动,它一概无资格参加,只能对宗主国效忠,即便如此,连正式朝拜的资格都没有,很有点私生子的味道。
  
  秦人虽然不多,秦地虽然狭小,但毕竟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也有了正式的名分。夏商周三朝,秦人不是配角,就是群众演员,他们的命运受男一号的影响很大。夏商之交,秦人变换阵营取得成功,商周之交,秦人因不识时务遭受噩运,而接下来的两周之交,秦人走上了另一条崛起路线,叫做扶危救难。
  
  历史的天空还很广阔,足够秦人去折腾。
   6.第一滴血
  
  非子被封为附庸之后,秦人在周朝的翅膀下,干着养马的营生,平平安安的传接了三代,到了秦仲这里。
  
  三代的时间,对秦人而言,是一段平淡无奇的岁月,但对他们的宗主周人而言,却是一段艰苦的考验。像任何一个王朝一样,周朝在经历过前期的上升,中期的繁荣之后,从周夷王开始,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道。
  
  其实在夷王之前,周朝已经显示出一丝衰败的征兆,由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可见一斑。周共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懿王即位,周懿王死后,即位的却是共王的弟弟,周懿王的叔叔,也就是封非子为附庸的周孝王。周孝王死后,即位的是懿王的太子周夷王。王位继承的混乱,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宫廷斗争和外部势力的乘虚而入。周夷王的即位就是诸侯干涉的结果,这给周朝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
  
  周朝实行分封建制,全国按分成了许多等级不同的诸侯国。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范围的周朝,是周天子领导下的所有诸侯国及其附庸的联合政权;二是小范围的周国,是指周天子直接管辖的诸侯国,管辖区域包括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阳附近的土地。当然,原先的周国是诸侯国中面积最大,实力最雄厚的一个。周的结构类似于俾斯麦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周朝相当于整个帝国,周国相当于普鲁士联邦。
  
  不同等级的诸侯国,政治权利也不相同,周礼上有严格的规定,体现在国际事务中的方方面面。周天子对诸侯内部君主废立有名义上的干涉权,而诸侯对周天子的废立却没有发言权。
  
  诸侯国将周夷王扶上王位的做法其实是僭越,按照周礼是应承受处罚的,但周夷王却无法实施,因为他本人就是僭越的获益者。谁会为难自己呢?于是只好默认。默认的结果是,当周夷王见到那些扶立他的诸侯时,再也无法像他的前任那样,耀武扬威、颐指气使。
  
  都是底气不足惹的祸!
  
  在共、懿、孝、夷混乱之治的时期,由于争位的需要,朝廷散发了大量的赏赐,册封了大量官员,造成的结果是,国库空虚,行政效率低下,王朝威信扫地。
  
  随着国力的逐渐下滑,西北方向上的戎狄也更加不安分起来。他们本不是一个整体,但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周朝的边防被这些戎狄部落冲击得七零八落。周夷王组织过一些反击,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总体来说耗时费力收效小。以周朝笨重的车兵正规军对抗灵活的戎狄骑士,结果如何,用脚趾头头能想明白。
  
  这么打下去,总归不是个办法,周夷王想到了新的解决方案———以戎治戎。具体做法就是在京畿附近培植对周朝有好感的戎狄部落,或准戎狄部落,以达到保卫京畿的目的。正是由于周朝长期推行这一边防政策,秦人才得意实现从附庸到大夫再到诸侯三级跳。
  
  这一政策在实行初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比如克氏部族在周朝扶持下,成长为当地的强族,为保障周朝西部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来的秦人也扮演了克氏曾经的角色。但事情发展到最后,有些强族坐大之后,开始不听使唤,反而威胁起周朝来了。这倒是始料未及的。
  
  周厉王接手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尤其是财政状况,简直要到了崩溃的边缘。周厉王即位之后,也想做点对得起列祖列宗,有利于社稷和人民的事情,只是由于心态过于急躁,处置有失分寸,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塑造成丑恶的历史脸谱了。以至于现在人们还只记得他的愚蠢和残暴,而忘记了他当初的良苦用心。
  
  周厉王在历史上的形象,可以简单地用两个字来形容,一是昏,二是暴。提到周厉王,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两个成语,一是“道路以目”,二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面对仓中无米,手中无钱的困境,厉王心中很发慌。精明伶俐的荣夷公给出了解决方案——专利。无论古代专利,还是现代专利,基本思想都是一样的,就是将好处独占,不让别人分享。
  
  荣夷公提出的专利,是要将全国的山川、森林、牧场、矿产等除土地之外的资源收到周天子的直接控制之下。从理论上将,周厉王有充分的依据这么做,因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期以来,这些资源在周王、大臣和平民之间心照不宣地共享着,已成心理定势。周厉王若想吃独食,必然会受到其他利益相关势力的一致反对。
  
  保守派大臣芮良夫直面向周厉王提出了他的反对,提醒周厉王尊重传统,并深入阐述了原先的分配方案如何保障了上下级关系的和谐。
  
  周厉王不为所动,强力推行,结果一如芮良夫所料,遭来了举国上下的反对。王公大臣,黎明百姓纷纷通过合法途径向厉王表达不满。厉王勃然大怒,将议论朝政列为非法,并派专人明里暗里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格杀勿论,许多人因此丢掉了性命。国内的空气空前紧张,老百姓在大街上见了面只能靠使眼色来传达意思。厉王终于实现了耳根子清净,却忘了不满会爆炸。
  
  德高望重,政治经验丰富的召公见厉王搞得实在太不像话,当面对他进行了一番哼哼教诲,着重阐述了传统政治中民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性。可是周厉王已经鬼迷心窍,哪里还能听得进去召公的老生常谈,依旧大力钳制舆论。
  
  三年后,民众的忍耐达到了极限,一场声势浩大的倒王运动势终于爆发了。愤怒的国都民众拿起武器,冲入王宫,将周厉王的统治砸了个稀巴烂。周厉王慌忙逃出国都,在边境的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猫了起来。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周国一时群龙无首,周厉王的预定接班人太子静害怕受牵连,也跑出了国都。众人没有办法,只好推举召公、周公两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一起主持局面,史称“共和执政”或者“周召共和”。这一年在中国的编年史上有不平凡的意义,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连贯的编年史,直到今天。请大家记住这一年,公元前841年。
  
  太子静在国人暴动的最后关头有过即位的机会,但他拒绝了,在他看来,父亲周厉王虽然混蛋,但毕竟还活在人世,有父亲在,自己不好做国君。周、召二公理解太子静的心思,没有强求,因此临时管理周朝达十三年之久,后来周厉王死去,他们才将太子静接回国都立为国君,是为周宣王。
  
  有周厉王那么个反面教材在那里摆着,周宣王无论如何也不敢胡来,何况人家本来就很聪明、很能干、很上进,再加上周、召二公的辅助,周朝的光景又有反弹的迹象。只是西北方向上的戎狄比以前更加猖獗了。
  
  厉王当政,国人暴动时期,周国忙于调整内部秩序。西戎习惯性地来拜访周国的边境,周国无力抵抗,损失惨重。夹在周国和西戎之间的秦人本来有大树可靠,但那时大树无暇西顾,秦人只能独自承受犬戎的冲击了,结果很惨很惨,他们最大的居住地——犬丘被西戎攻占了。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不难回忆起,犬丘的秦人是太子成领导的那支,号称秦人主脉,是申候玩弄政治权谋为他的外孙从周孝王那里争取来的。本来是要连申连周,与西戎周旋,可不想却灰飞烟灭了,而将来恢复它的,却是被申候排挤的非子一支。历史真是有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霍利菲尔德,没有好结果。
  
  后来周宣王即位后,继续推行周夷王的以戎制戎政策,秦人背负着血海深仇,国仇家恨,是最好的利用对象。周宣王很大方的将秦仲的官职提了一下,由附庸升为大夫。周朝的政治结构横向分有天子、公、侯、伯,子和男五级诸侯,纵向分,又有君、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六级官职。可见,大夫是正式编制,而且职位不低。
  
  入编后,秦仲斗志高扬,对周天子表现出了无限的忠诚于热爱。为了报答周宣王的提携之恩,秦仲率领族人向西戎发动了猛攻。可是,秦仲去得快,去得也快,去了就没有回来。看来,西戎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秦仲的死,还只是个开始。
  
  秦仲的死,是秦人创业过程中流下的第一滴血。血一旦开始流出,就不会自动停止,直到流干的那一天,而那已经是六百年后了。
  
  踏着自己的鲜血,秦人历史滚滚向前,敬请关注。 7.再战西戎
  
  提要:秦人的霸气——秦庄公的胜利——世父的复仇与失败——秦襄公的政策
  
  秦人满腔热情地展开了对西戎的战争,不想招来迎头一棒,秦人的伟大领导人,刚强的战士秦钟死在了前进的道路上。黑色的大旗在插到敌人的领土之前,先染上了自己领袖的鲜血。
  
  重创之下,人通常会休克,但休克过后,弱者将畏惧,畏惧之下会退缩;而强者将愤怒,愤怒之后更向前。秦人是强者,是纯正的战士。我之所以写秦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玄鸟的后代,华夏的老牌成员,而是由于他们的所作所为值得后人如我者伸出笔触,泼墨挥毫。
  
  危机四伏的部落丛林中,每天都在上演着优胜劣汰的竞赛,秦人能从无数同类竞争者中胜出,必有其过人之处。此时的秦人性格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那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狠劲已经显露无遗。从一无所有到拥有天下的过程中,秦人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强有力的对手,失败挫折在所难免,只因百折不挠,秦人总是能从低谷中闯出,爬上新的高峰。
  
  在NBA的赛场上,有的球星经常能在常规赛中刷出漂亮的数据,但一进入残酷的季后赛就黯然失色;另有极少数球星在常规赛打得不错,到了季后赛则打得更好,因为强悍的对手和残酷的对抗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这样的球星总能笑到最后。据我的观察,乔丹和科比就有这样的特质。
  
  我所认为的霸气,不是恃强凌弱,不是说一不二,是逆境中的不低头,劣势时的不放弃,挫折后的能从头再来。能达到这种境界,才有资格被称为霸主。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年轻的秦人第一次真正地从事战争,所表现出来的不是高超的战争智慧,却是与生俱来的一股霸气,尽管失败了,但霸气却更强了。打仗可以学,霸气不易得。一百年后,当秦人学会了打仗,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
  
  秦仲阵亡后,秦人像一头被激怒的野狼,憋着通红的眼睛要找西戎报仇,可问题是已经没有兵源。秦人本就不多,其中绝大多数已经随秦仲死在战场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天上突然掉下个大馅饼,周宣王来了。在对秦家五兄弟的斗志进行了一番观察之后,周宣王甚感满意,当场拨出7000兵,并勉励秦人团结在以秦仲大儿子秦庄公周围,完成秦仲的遗愿。
  
  秦庄公擦擦眼泪,与众兄弟率领7000周军与西戎展开了新一轮的厮杀。同时周宣王派大臣尹吉甫率领另一支周军向西戎发起进攻。西戎首尾难顾,在两个战场上都遭到了失败。
  
  经过浴血奋战,秦庄公终于从西戎手中夺回了先前失去的犬丘,并将犬丘和秦地之间的土地连成了一片。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周宣王非常高兴,他为秦人取得的成就感到满意,也对自己以小博大的投资感到满意。借出去的是七千兵,收获的是西部边陲的一座钢铁长城。
  
  为了表彰秦庄公取得的成就,周宣王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与父亲相比,秦庄公的名号前多了“西垂“两字,这意味着秦庄公是有封地的大夫,所谓西垂就是从犬丘到秦地的长条地带。
  
  当然最赚的还是周宣王,他仅仅付出一点点,就成功地在西部边界建立起一条忠诚于自己的缓冲地带。有了西垂大夫,周宣王少操了不少心,这样他才能集中精力完成对南方地区的经略。
  
  名正言顺之后,秦人对西戎的战争还远没有完。西戎仍然很强大,秦人对西戎的仇恨也没有因先前的胜利而消解。比如,秦庄公的法定接班人赢世父就是一个铁杆复仇主义者,他念念不忘爷爷秦仲当年被西戎杀死一事,立下重誓”不杀戎王,绝不回家!”(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
  
  世父以复仇为己任,便无法继承王位,于是主动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弟弟襄公,带领一彪人马常年在外与戎人作战。
  
  秦庄公当政四十四年后死去,襄公子承父位。戎狄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襄公很有政治头脑,从一根筋学会了两头堵。他见戎狄部落之间虽有关联,但却山头林立,便把妹妹缪嬴嫁给了一个戎狄部落的首领为妻。这一桩政治婚姻不久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由于秦人是主角,所以我们只注意到了秦人的复仇情绪,其实秦人的对手西戎同样有复仇情绪。他们在秦人那里吃了败仗之后,同样是要报仇的。秦襄公当政的第二个年头,犬戎卷土再来,对犬丘展开围攻。世父听到消息后,眼睛都红了。复仇之于复仇,还有什么可说,杀吧!世父一马当先,与犬戎展开厮杀,令复仇战士世父懊恼的是,他既没有成功,也么有成仁,却成了俘虏。
  
  秦襄公急忙调动一切资源展开营救,在缪嬴婆家的帮助下,若干年后,世父终于重新回到了秦人的大家庭中。世父的事迹告诉大家,消灭宿敌靠一时之勇是不成的,要取得彻底的胜利,还须从长计议。
  
  雄心勃勃的世父到头来竟是一个既可敬又可怜的角色,他对秦人的贡献与其说是复仇热情,不如说是将继承权主动让给弟弟秦襄公。正是由于世父的主动让位,秦人才避免了孤注一掷的风险,从而在襄公的领导下稳健地发展。
  
  正是在襄公这一代,秦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性格特征开始凸现。对待曾经给予秦人大力帮助的周朝,秦人只有忠诚;对待成分复杂的戎狄部落,秦人拉拢其中的中间派,对抗其中的强硬派。在秦襄公的领导下,秦人表现得既强悍,又精明;既忠诚,又狡猾。无论秦人如何在西陲求生存谋发展,都显得底气十足,因为有强大的周朝在给他们撑腰。
  
  可是当周朝陷入困境时,秦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