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推广后显示什么:高考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中国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31:10
2011年6月7日,高考正式拉开大幕,全国共计约933万考生赶考。交通管制、工地禁声,甚至给送考车辆轻微违法“开绿灯”,可谓全民总动员为高考护航。报名考生的减少和录取率的提高,丝毫没有弱化“全民高考”的态势,反而愈演愈烈,令人深思。
呵护考生近乎痴狂 高考成了全民战争
1977年8月,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全民高考”愈演愈烈 动用巨大社会资源令人深思
2011年6月2日下午,深圳市高级中学一年一度的完全由学生自发组织的高三抛卷迎高考仪式在“漫天飞舞”的十五万张试卷中隆重举行。全校学生为高三加油喝彩,合唱团亦到场为高三鼓舞献歌。活动结束后,高三学生们迅速打扫完整个露台没有留下一点垃圾。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中新网6月7日电(马学玲)2011年高考今日正式拉开大幕,全国共计约933万考生赶考。交通管制、工地禁声,甚至给送考车辆轻微违法“开绿灯”,可谓全民总动员为高考护航。高考不仅仅是在考学生、更是在考家长、考社会。报名考生的减少和录取率的提高,丝毫没有弱化“全民高考”的态势,反而愈演愈烈,令人深思。
高考一到全民让“道”
社会各界保障力度空前
今天是端午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各大城市考生势必面临交通压力。对此,多地出台高考保障方案,提前发布交通管制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高考期间接送考生的车辆将不受“尾号限行”的限制。北京、深圳等地还规定,送考车辆轻微违法将不处罚。
除上述官方层面的保障举措之外,民间也发起一系列活动力保考生顺畅赶考。其中,有上百个城市参与的“爱心送考”活动最受关注。在交通管理部门的支持下,高考期间,乘坐贴有“爱心送考”标志的车辆可优先通行。
除交通保障外,考生的休息保障也成为各界关注并努力的着力点。北京、广州、杭州、太原、南宁等多地对施工工地做出限制。北京规定高考期间考点周边500米工地全天“禁声”,广州高考期间夜间施工扰民将被罚款万元。多地交通系统也被要求“禁声”,英语听力考试期间,武汉轻轨将全线停运。
此外,一些微观层面上的规定也颇引人眼球。北京要求监考员注意仪表,为不影响考生应答,部分区县要求监考员不得穿高跟鞋、喷香水,衣着也要得体,避免“薄、露、透”。
九成家长患“恐高症”
“不择手段”加重考生压力
一项调查显示,高考临近,有90%的考生家长患上了“恐高症”。甚至有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高考,已经无法正常投入自己的工作。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不少考生家长纷纷到考场附近餐厅“踩点”,寻找“高考保姆”,租“高考专车”。部分家长更是告假送考陪考,并不惜重金抢订考点周边星级宾馆,甚至有性急父母早在4个月前就预订好房间。
在高考订房中,有许多家长特意挑选尾号为7的房间,不要带8的,因为“七上八下”。有些家长还指明不要带3和4的房间,因为有“不三不四”的意思。一些酒店宾馆为了照顾部分家长和考生的特殊心理需求,甚至临时改变一些房间号,将尾数8的房间号码全部更换。
在对待孩子高考问题上,家长的迷信程度远不止于此。一些家长想帮忙却使不上劲,就开始寻找“偏方”,几乎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其中,烧香拜佛、购买红色衣服等都是比较流行的做法。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下,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面对高考,部分家长的心理压力甚至超过了考生。更有甚者不堪心理重负,做出一些极端行为。专家直言,很多孩子的压力就来自家长,高考减压,家长们应该从自己开始。
过分关注令高考成“全民战争”
“独木桥”何时能变“立交桥”
每年6月,全民集体进入高考语境,一切为高考让路。原本一场属于学生的“个体大考”,演绎成了考全民、考社会、考政府的“国家第一大考”——这几乎是一场现代“全民战争”。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人认为当前社会对高考“过分关注”,应报以平常心,不必“全民助考”。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落实,出现了高考参考人数减少、高考录取率提高、考生选择多样化等一系列新现象,但为何各界对高考的关注度仍然高烧不退,“全民高考病”一年甚过一年呢?
家长表示,虽然扩招政策之下的高校录取率较高,但是大学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加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因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到一个更好的高校,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为孩子的发展增加筹码。
学者称,高考压力之所以那么大,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大学本身就是一条“独木桥”。改革那么多年,教育“市场”仍然没有开放,以至中国大学提供的优质高等教育严重供不应求。
在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的今天,70%以上的考生都能上大学,然而他们却并不是冲着“上大学”去的,而是都希望“读名校”,而那几十所重点院校的招生规模加起来只有几十万。同时,目前探索的自主招生制度中,高校占据了绝对强势;与之相应的考生自主选择权却未见彰显,所以竞争必然更激烈。
2010年公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提供多次选择机会,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但愿纲要中勾画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美好蓝图,能够尽早实现,让高考这座“独木桥”真正变成“立交桥”。
高考到了该适度“降温”的时候
高考第一天,新华社记者分赴北京、杭州、海口等地,对当地高考情况进行了追踪。
7日上午10时,记者在海南侨中考点看到,海口已是35摄氏度的高温,不少家长们仍在炎炎夏日下焦急等待。一些家长表示,尽管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考上好大学依然是孩子找到好工作的重要条件。网民“月亮微笑”说,11时到学校门口接儿子,看到家长们个个翘首等待,手上提着营养餐,十几年含辛茹苦培养,就在这三天体现。
杭州市超过2000名出租车司机和私家车主,为考生提供义务接送服务,一份份浓浓的爱心在整个城市传递。7日早上四时半,杭州“的哥”施伟浩就出发了,冒雨从半山绕城一圈勘察路况。当天上午,他所负责的“杭十四中爱心车队”要将20位考生准时送入考场,“今天是端午小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交通状况比较紧张,而且下大雨也会增加一些麻烦,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上午8时20分,这些考生全部进入考场。
7点多钟,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前,记者看到,西城公安分局民警已经搭建好了一个能够容纳70余人的休息区。距离考试还有近2个小时,已有不少考生和家长在这里等候入场。由于天气较热,民警不但在休息区里准备了饮水机,还为每名在休息区里的考生和家长送上一把扇子。
一大早,北京交管部门全警上岗,为考生开辟绿色通道。8时40分,122接到一名考生报警,说被堵在五环主路上。民警迅速行动,优先放行考生行驶方向的车辆;同时,122信息发布中心通过交通广播,呼吁社会车辆让开应急车道,以便考生车辆顺利通行。9时10分,也就是在允许进入考场的最后几分钟,考生顺利到达考点,进入考场。
旱涝急转的南方灾区考场牵动人心,有关部门紧急开设“绿色通道”。望谟县是贵州受洪灾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该县二中考点外,因洪水遗失准考证的考生罗起波,核对相关信息后顺利进入考场参加考试。据了解,当地教育部门通过考前补发准考证、考试现场班主任确认等方式,保证这些因洪灾丢失准考证的考生顺利进行高考。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年复一年的高考,承载了太多的希望;这也是高考“不能承受之重”,现在到了该适度“降温”的时候。北京一所中学的杨老师告诉记者,从她的感觉看,近年来高考的确出现了一些“降温”的趋势。“因为高考招生的规模越来越大,上大学比以前容易了,而且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加大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降温趋势是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冲击,反映人们对优质
人才选拔多元化是教育的根本
高考制度面临调整改革 但在未来较长时间仍占主流
933万中国考生7日步入考场,迎接为期2天的高考。他们中的675万人有望在这个金秋步入象牙塔。2008年以来,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一年年降低,1050万、1020万、957万、933万。与此同时,高校录取率不断上升,包括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在内的八省市录取比例超80%,全国录取率今年将达72.3%。
此间教育专家分析认为,高考生源连年下降,除了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适龄人口减少这些客观因素外,考生放弃报名、放弃考试、放弃入学等主观原因背后折射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种趋势在未来几年内还会加剧。
“中国高等考试制度需要进行渐进科学的调整改革,目前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已具备了最佳时空条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处长、研究员陈如平博士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在就学就业环境等外在压力之下,家长学生对导向性依然明显的高考选拔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可能束缚人才成长的标准化、单一选拔的考试制度面临变革……
北京某大学大四学生小叶在为期一年求职历程中四处碰壁,尝尽辛酸苦辣。他告诉记者,如果让他再做一次选择,不会选择象牙塔,“中国的大学正在失去诱惑力”。
大学出路窄,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竞争力下降,就业压力巨大;职业教育成为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阳关道,拥有一技之长的蓝领工人反而更契合市场需求。此外,出国留学诱惑大,港澳台高校和海外高校加入生源竞争中,高中毕业便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已连续3年增长。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高考人数下降趋势还将延续十年左右。
“目前有限的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不能被真正有效用于为教育根本目的——提升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生活和增进社会福利服务上面。这就是推动当前高考教育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所在。”陈如平说,当高考不再成为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生理想的敲门砖时,改革势在必行了。
面对生源逐年下滑,录取率不断攀升的情形,为了避免供求失衡的生源困境,不少高校开始进行改革。有“北约”“华约”“理工系”等自主招生三大联盟实行错峰笔试;也有中国南方科技大学试图绕过高考招生体系,自主招收45名学生展开“教改试验”。
“如何转变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发展转到内涵式建设,从一味扩大规模转到注重教育质量上来?这是各大高校应该思考的根本问题。”陈如平认为,高校生源锐减更严重的原因,应该是高校本身教育体制的问题,高校应该考虑如何提高就读中国大学的性价比,如何提升自身教学品质服务,如何发挥中国高校在促进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尽管对于高考有各种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中国国情下,高考这一相对容易保证程序公平、可操作性强的选拔制度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应该仍然占主流。
“高考制度是教育公平的底线。”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日前告诉新华社记者,考试制度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今年的高考,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的首次高考。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自2009年以来,已先后有浙江省、天津市等,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等多元化方式,减轻考生压力;北京、江苏等省市已经出台的教改方案中也明确,高考英语将纳入“一年多考”探索范围。
全国结合高中新课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达到20个。部分省份对高考志愿的填报方式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到目前,全国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已经过半。此外,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参加中考、高考问题的解决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戴家干透露,未来五年,教育部考试中心还将建设多功能的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立信息化的命题工作平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性、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建立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等,全面推动考试制度改革。
亲身参与了规划纲要起草、调研工作的陈如平说,规划纲要对高考改革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终极目标等专辟章节进行阐释。改革如何具体运作还将进一步研讨细化。“相信有关部门能抓住高考制度改革的最佳时机,影响和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如果有一天,孩子可以通过多元考试、选拔方式进入理想高校;如果有一天,孩子可以通过高考或特殊培养体制成长为世界一流人才;如果有一天,高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理想生源、培养创新人才;如果有一天,在确保人才选拔公平的基础上,能建立培养学生的智能公平模式……”陈如平说,那么高考改革就进入了佳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读大学,已非成功的独木桥
6月7日,考场外,家长在焦急地等待。
无论先前科举还是眼前的高考,缠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读书”情结至今仍难以消解。
毋庸置疑,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已然成为维系这种“读书”情结的救命稻草,“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信条激励着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编织着大学的梦。但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开放,“一考定终身”的定律在逐年攀升的录取率和不断激化的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面前逐渐暗淡下来。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约有933万名考生参加高考,比去年减少约24万名,录取率达70%以上,而在34年前的1977年,这个数据仅为29∶1。试想当昔日近乎百里挑一的大学生如今变为榜上有名的大多数,而这成百上千万的“大多数”又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能通过残酷的同质化竞争一搏前途的时候,大学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充当起成功的守护神?
然而,反观今天的社会,却为没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人打开了另一扇窗。韩寒说:“我从不后悔没上过大学”,这个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一边炮轰大学人文教育,一边用自己的思想和笔触诠释着另一种成功。无独有偶,李想、比尔·盖茨等一批批与大学擦肩而过的“另类们”,也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诠释着“风景这边独好”。
他们的经历虽不绝对,但也绝非侥幸。他们的成功不断论证着“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同样值得重视”。今天的世界在开放,我们的思想理应更加多元。成功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但其衡量的标准却各不相同,追求的道路也不必完全相同,而任何一种形式的复制最终都有可能落入僧多粥少的困境。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一项“咋看孩子高考失败”的调查显示,有92.4%参与调查的父母认为“成功的路不止高考一条”,而认为“会影响孩子就业和今后发展”的仅占7.6%。不管是出于怕孩子受到过多压力的爱护,还是真正领会了“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真谛,中国人对高考态度的改变,势必会引起人才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大学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大学生就业状况得以改善等连锁反应,而这些正是日益崛起的中国社会所需要的。
英雄莫问出处,只要能发挥最大优势,他们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南科大能否突破人才选拔单一局面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称学生回去高考改革将无意义
朱清时: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8年6月,就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任内推进了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多项改革。2009年,经过历时一年多的全球范围遴选,卸任中科大校长一职的他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筹)首任校长。
今年3月,筹建多时但仍未获招生资格的南方科技大学宣布“自授文凭”,并绕过高考招生体系,自主招收45名学生进入该校学习。5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学者分析,教育部此言意味着南科大已招的45名学生必须回校参加高考。
高考将在明后两天进行。南科大校方表示,这两日将正常上课;此前,45名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则在网上发出了拒绝参加高考的公开信。
南科大的教改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作为大学“去行政化”中最为瞩目的一块试验田,该校的改革方向在哪里?近日,本报对话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这45个青年拿他们一生的前途来参加我们的教改实验,现在突然叫他们去参加马上要举行的高考。成绩好不好姑且不说,回去参加高考就是回到了体制内,实验还有什么意义。
京华时报:这些学生拒绝参加高考的事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南科大是否有压力?
朱清时: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颠覆性的。因为这些学生是我们号召来参加教改实验。这个实验的核心内容就是自主招生、文凭自授,只有学到真本事,被社会认可,才有含金量。这45个非常优秀的热血青年拿他们一生的前途参加我们的教改实验。他们来参加应该是很值得珍重的。我们也精心安排课程,保证让他们学到真知识。现在突然叫他们去参加马上要举行的高考,可想而知对他们是多大的打击。高考成绩好不好姑且不说,回去参加高考就是让所有人都回到体制内。这样的实验还有什么意义。
京华时报:这个消息,你是从社会上得知的,还是的确收到了行政部门下的指令?
朱清时:社会上传的消息还只是一些表面,我们确实收到了行政部门下的文件。
京华时报:学生的这封公开信发表前,你是否知道这件事?
朱清时:我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当时上级找我谈话,告诉我说一定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来做,让学生参加高考。我当然据理力争,无效。但又不能让学校出面抵制,毕竟南科大是市政府办的,于是我只能让学生自己选择。为了回避,我一直到现在都不在学校。
京华时报:你是否看了公开信的内容?你怎么评价这些学生的见解?
朱清时:我最(受)鼓舞的就是这点,我没想到学生能想得那么清楚透彻,那么有勇气。教改那么深刻的问题,他们一目了然,他们让我觉得中国教改是有希望的。他们甚至比很多成年人、官员和老师,都要有勇气的多,我觉得那些官员和老师在他们面前应该汗颜。
京华时报:学生是否参加高考,影响在南科大就读吗?
朱清时:那当然不影响,因为他们已经被南科大录取了。这件事,大家之前都没有想到,因为教育部还没有批准我们学校招生,我们在高考中还没有录取代码,无法填报志愿,我们怎么能在高考中招生呢?所以我是反对让我们的学生回去参加高考的。即使我们的学生回去参加高考了,我们最后通过什么手续来录取他们?
京华时报:在目前的情况下,下一期还扩招吗?
朱清时:现在还没有定数,因为这一关还没有渡过,大局还没有定。
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次有了基本法。从此以后,就有一所学校不是靠行政官员的指令来运转。不管完不完善,缺点有多少,但它终于诞生了。
京华时报:有消息说,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部基本法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确定,要自7月1日起实施。你是否看到了最终的版本?
朱清时:前面的版本看过,之后还送到教育部修改了一下,目前我还没有看见最终版。
京华时报:制定这个办法的意义是什么?
朱清时:意义非常重大,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次有了基本法。从此以后,就有一所学校不是靠行政官员的指令来运转,而是靠一部有法规性质的行政条例。这是改革到现在最实质性的进步,因为这不仅是个理念,不仅是个方案,而是一种新体制的诞生。不管完不完善,缺点有多少,但它终于诞生了。这是从无到有的一件大事。
京华时报:这个办法里,学校有多少自主权?
朱清时:市政府法制办和我们学校是两家主要的起草单位。但是每个条款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表态,他们总是按照他们的愿望来修改。
京华时报:经过这些修改,南科大自己的意见能有多大程度上的体现?学校能接受这些修改吗?
朱清时:我觉得,大体格局还是按照学校的愿望来实现的。修改的地方很多,我们是要有一些妥协。目前这部法规是暂行的行政条例,在试运行中,发现问题可以在正式立法时修正。
京华时报:大学去行政化是教育界人士的共识。这一点,在管理办法中有怎样的体现?
朱清时:管理办法规定了学校的领导体制。没有这部法规以前,我们每一件事,都要和政府对应的部门打报告。比如我们要招人,要给人力资源局打报告;要买东西了,要给财务部门打报告;要建实验室了,要给发改委打报告……这是不胜其烦的,而且每个相关部门都会把它的观念加到我们头上来管我们。
现在这部法规就确定,政府设立南方科技大学理事会,市长是理事长,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也都在理事会中,理事会还有学校的人和很多社会知名人士。学校的大事就交到理事会上讨论,一年只开两三次会,如人才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等。理事会要尊重每一个理事的意见,决策更科学民主。会开完后,政府其他部门就不用再干预。
京华时报:理事会成员中是否规定了政府和学校所占席位的比例?
朱清时:现在没有明确规定,正在磨合中。通过现实来看,政府占了不到1/3,学校也不到1/3,最大一块是社会知名人士,包括教育家、企业家、学者等。
我就拿这个管理办法和市委组织部商量,告诉他们南方科大的副校长应该由校长提名,理事会审批通过后,理事会任命。他们才知道这些。
京华时报:之前深圳组织部为南科大招局级副校长,引起了社会对南科大“去行政化”的质疑,这个公告你事前是否知晓?
朱清时:这次招聘,其实事先没有经过我们看,我也不知道会出这样的公告。这是因为组织部招聘时习惯写行政级别等内容。
京华时报:你认为是个误会,那这样的误会今后是否还会产生?
朱清时:那时候,南科大暂行管理办法还没有正式通过。我就拿这个管理办法和市委组织部商量,告诉他们南方科大的副校长应该由校长提名,理事会审批通过后,理事会任命。他们才知道这些。如果在7月1日管理办法生效以后,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
京华时报:管理办法马上就要实施,但目前副校长的9个候选人也已经产生了,他们通过怎样的程序上任?怎样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朱清时: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回答的,现在我在努力争取。如果等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我就可以据理力争了。
京华时报:招聘到的副校长是否还有行政级别?
朱清时:肯定没有行政级别。
学校里不是谁官大谁说了算,而是谁有真理谁说了算。我希望,在南方科大,所有的事情也都将围绕着科研。
京华时报:我们听说,去年年底你写自主招生公开信的时候,压力大得没法睡觉。如今你再次说遭受巨大压力。哪一次压力更大?
朱清时:现在的压力要大得多。当初写公开信的时候,我是要号召这些年轻人参加这个实验,让他们放弃国家学籍和教育部发的文凭。这在现在文凭主义盛行的时代是个相当难的事,我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回应。现在他们参与了,我的责任更大了,要把这件事做好,如履薄冰。我希望他们都能成才,都能受社会欢迎。如何能够做到这点,现在很焦虑。
京华时报:你说你不能改革就辞职。现在的局面,你觉得还有希望吗,还想继续干下去吗?
朱清时:这个事情我还想摸索一段后再来回答,现在还不到下判断的时候。对我来讲,我这么大年纪,家也在合肥,家庭成员都希望我尽快回去,如果没有实质意义的改革,办一个普通学校,完全可以找比我年轻,年富力强的人,我就没有在这里做的意义了。
京华时报:在你心目中,中国大学需要怎样的校长?
朱清时:大学校长一定要懂教育,只有懂教育才能理解教授们的意志。所以,派一个同级别的行政干部来当校长,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因为人再能干,如果不懂教育,会把事情搞糟。教育的最高规律,就是不要以个人意志去干预教育,而要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去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一定真正了解教育的客观规律,不好大喜功,更不可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京华时报:什么样的学校是你心中理想的大学?
朱清时:我想在中国办一所加州理工学院。它是学术主导最典型的范例。钱学森曾指出他的老师有错误,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第二天早晨,老师来到钱学森门口对他说:昨天你对了,我错了——这就是去行政化。学校里不是谁官大谁说了算,而是谁有真理谁说了算。我希望,在南方科大,所有的事情也都将围绕着科研,教授治校,让学术主导。
关键词
南科大学生拒绝高考事件
去年年底,筹建多时却仍未获得教育部招生资格的南科大宣布将自主招生,并“自授文凭”。今年3月,该校绕过高考招生体系,自主招收了首批45名学生入校学习。
5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5月底,45名南科大学生在网上发表公开信拒绝参加高考。该信称:“教育部做出这项决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受的”。
昨天,南科大有关人士透露,高考期间,该校将正常上课。南方科大学子:我为什么拒绝参加高考
今天是高考(微博)第一天,记者从多方了解到,南方科技大学教改实验班有多名同学请假未到学校,45名学生最终没有一人走进考场参加考试,学校准备的两个考场也被迫取消。
这一消息,也得到了正在外地出差的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的确认。
南科大学生不参加高考,事实上早有端倪。6月4日,端午假期的第一天,记者探访位于深圳大学城学苑大道的南方科技大学时,就发现里面显得格外安静,偶尔有学生回来,保安也会仔细核对身份后才让他们进去。
这一天,在校门外,炙热的阳光下,几位从外地专程赶来的记者还在守候。然而,在保安的严密“监视”下,他们已经很难有机会进入学校采访了。
今年3月,筹建4年仍未获得教育部批准的招生资格的南科大宣布“自授文凭”,并自主招收了45名学生入校学习。此后一段时间,南科大渐渐淡出公众视野,校方也极少再约媒体入校采访。据称,这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尽管如此,有关南科大的信息仍时时牵动公众的神经。5月以来,南科大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
5月初,深圳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面向国内公开选拔2名正局级的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此举一出,即遭广泛质疑,许多声音认为这与南科大“去行政化”改革的努力背道而驰。
5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这意味着,已在南科大就读的45名学生必须回到高考制度规则下。教育部的此番表态,再次激起了外界对南科大命运的揣测。
5月30日,一位网名为“南方科大私房博客”的博主在网上发表了一封题为《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公开信:“现在,我们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现在教育部提出我们必须要高考,回到高考的体制下去……教育部作出的这项决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受的。”
这封公开信,被外界解读为南科大学生拒绝参加高考的集体表态。
我们是教育改革的“小白鼠”
按照约好的时间,4日下午两点,南科大首期教改实验班学生小李和中国青年报记者见面。这个男生,正是这封公开信的作者。
走出校门,他先是与几位“熟悉”的记者打了个招呼,还指着不远处的一栋教学楼告诉记者,学校已经布置好的考场,就在3楼的两间教室里。不过,他很肯定地说,高考时,他的同学都不会出现在考场内。
来南科大之前,小李在山东老家的一所重点中学的“省招班”里读书,学习成绩排在班里前十名之内。课余时间,他担任校报的记者,还是学校辩论赛的最佳辩手,平时最喜欢的是读报和上网。
“如果不是来南科大,我现在也正在备战高考。”小李告诉记者,他曾经的目标是上海交通大学和香港大学(微博)。
今年2月,小李从网上看到南科大招生的消息,在父亲的陪同下,他来到深圳,经过几轮面试、笔试及心理测试后,小李成为南科大首个教改实验班45名学生中的一员。经与南科大老师的深入交流,父亲也成为他这次选择的坚定支持者。小李告诉记者,他的同学里,不少学生的父母在教育系统,有的还是高校教师。
开学三个月来,小李对学校的教授和课程设置都很满意,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第一学期,学校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英语、国学、社会学等八门课程,任课的老师都是名教授。课程内容堪称完美,更让他喜欢的是老师授课的方式,比如英语课,外教通常会提前一周给出题目,然后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逐一上台演讲,老师则从十多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打分并给出意见。“有时候,上一堂课请的是外面的专家做讲座,下一堂课就变成了大家对专家的批判会。”小李笑着说。
晚上,老师常常会呆在一楼的“书院”里,同学们有疑问的话随时可以下来求教。布置的作业大都是“项目式”的,更像是写论文,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完成。平时阅读的材料很多是从《科学》杂志最新发表的文章里截取下来的。
虽然有时候也会考个“稀里哗啦”,但小李认为,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小李还告诉记者,在入学之前,同学和家长都知道来这里只能拿到南科大的文凭,“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能学到真本事,我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的未来。如果因为没有文凭无法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走下去,那我还可以做个高科技领域里的企业家,或去社会领域做NGO,甚至可以到你们报社去做评论员啊!”
在公开信里,小李称他和同学是“小白鼠”,是怀着一颗“实验”的心态来到南科大的。
能给我们4年时间吗?
由于学业紧张,来到南科大这几个月,小李很少到校外去。在埋头学习的同时,他也一直关注着学校的发展。
他告诉记者,在发表这封公开信之前,学校已经开过两次会议,通知他们参加今年的高考,校方还告诉他们,考试只是走个形式,只要在考卷上签个名,哪怕得零分都行,对同学们不会有任何影响,他们仍然是南科大的学生。校方还强调说,参加高考,对学校的发展和同学们的未来都有好处。
考虑了很久,5月30日,小李把他早已写好的这封公开信放在了自己的博客上。
“从表面上来看,参加高考可能对我们是好事,有可能因此获得教育部认可的文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南科大自己打自己一个耳光,而且很响,会严重损害学校的公信力。”谈到写这封公开信的初衷,小李说,他并不是想给学校、校长添麻烦,而是觉得在这个时候,应该有这样的声音出现。
“南科大一开始就打出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口号,这也是学校的特色和努力方向,更是45名同学共同的价值观。而现在,让我们参加高考的要求,无疑是把南科大拉回到高考的体制内去。”在文章中,小李写道。
“我写这封信的目的不是对抗,更不是反对高考制度,而是一种对话的姿态,是在恳求,希望教育部门能把改革的门缝开得大一点,给我们4年的时间,让我们用成绩来证明,看南科大在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能不能取得突破。”
公开信发表以后,有网友质疑说,如果南科大的学生连高考都不敢参加,还有什么能力做出更大成绩呢?对此,小李也坦言,在南科大这几个月的学习,让他们早已适应了用项目的方式完成学业,高中的一些知识都已经忘掉,也确实没法去考了。
公开信发表后,有媒体解读说,这是南科大学生的集体声音。“其实不是,这就是我一个人的思考。”小李告诉记者,虽然校方通知参加高考,但同学们大多表示不会参加校方安排的考试。
“高考前,正赶上端午节放假,很多同学都回家去了,不知道7号考试时,有多少同学能回来,即使回来了,考试的当天还有微积分课要上,要是缺了一节课,得花很大力气才能补回来。”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一个学生参加了高考。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坦言,学校确实接到了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他虽据理力争,但无法阻止,也不能让学校出面抵制,只能让学生自己选择。为了回避,这一段时间他甚至都不在学校里。
对于学生发表的公开信,朱清时说,他最受鼓舞的就是这点,他没想到学生能想得那么清楚、透彻,那么有勇气。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南科大改革最大的风险在于蜕变成一所传统学校。在其办学过程中,应该警惕的是所有曾经发生在传统公办大学的落后做法再一次被强加到南科大身上。
《新华每日电讯》的一则评论认为,位于深圳的南科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深圳特区改革。深圳特区改革的成功正在于没有遵循一些旧制度、旧规则,打破了坛坛罐罐,探索出了真正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制度、新法规。相对于当年深圳的改革,南科大教改只是“小巫”,风险小得多,全国有1000多所高校,南科大只是其中一所,以中国之大,为何容不下一块小小的教改“实验田”?为何不能放手让南科大闯一闯、试一试?
小李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的南科大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他对学校的未来充满希望,甚至幻想若干年后,他们这批“小白鼠”中,有人获得了国际性的科技创新大奖,走上台领奖时,胸前醒目地别着一枚南科大的校徽。
结束语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下,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面对高考,部分家长的心理压力甚至超过了考生。专家直言,很多孩子的压力就来自家长,高考减压,家长们应该从自己开始。当然,高考压力之所以那么大,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教育改革严重滞后,大学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看来,只有自主招生和考生自主选择上学的愿望在中国实现了,大家对高考也许就不像现在如些疯狂了。 策划:胡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