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尊严权ppt:“二一老人”:弘一大师李叔同 及做人十大要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1:12:13
“二一老人”:弘一大师李叔同及其做人十大要诀

《送别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三十九岁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这之后的二十四年,他精研戒律、弘扬佛法,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一九四二年十月在泉州安详圆寂。他的学生丰子恺感受恩师:“凡事认真,学一样、是一样。”赵朴初先生高度赞誉大师的一生:“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1)">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荣耀;他作的《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还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秀,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一蓬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有时候真是快乐过形鲜体美,心嫩得一掐一股水,一根针插上去都流一股血。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很多时候,我们想这么做,却不得不那么做,想这么说,却不得不那么说……一颗心其实是没有自由的,自己不能,不会,也不肯给自己自由的。可是他却给了。想做什么,就去做了。想扔掉什么,就扔掉了,想捡起来什么,就捡起来了,想追逐什么,就追逐。即心即佛,在他这里算是贯彻得彻彻底底了。
一切他都舍得,因为他觉得他将来得到的,比这些将要丢弃的,有价值得多,所以就这么干脆利落地扔掉俗世一切,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至于追到之后会不会失望,管它呢,追到再说。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了当律宗第十一世祖,更不为了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稿源:香港《文汇报》)

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生平集艺术家、革命者、与苦行僧之成,其超妙的英才、焕发的风仪、卓绝的悲愿、护教的虔诚,恰恰和二十世纪西方良心的代表——赤道非洲史怀哲医生,形成一种极堪玩味的巧合。春风桃李,名满艺林,他的前半生,已然充满了天纵奇才的漫天霞彩;他的后半生,更是迥然超乎世人的想像之外,映现出一种庄严而圣洁的光辉,照耀着那个时代,也照耀着万千人们的心灵。
李叔同系出名门,五岁丧父,家境富裕;才华仪容,均有得天独厚之处,对于词章、金石、书画、戏曲等艺术,皆能灵思入神,妙语非凡,弱冠时即已名动京邑,为当时的艺苑名流交相推重。事实上,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后来于他自己眼中,固如白云过隙,殊不足道;在我们后人看来,却委实有其鲜明突出的地位。即以词章而论,迄今仍风靡大众,属于格调高绝的一些艺术歌曲,如“送别”、“忆儿时”,歌词即是出自他的手笔: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其情韵之缠绵,吐属之自然,文采之优美,是任何曾唱过或听过这些名歌的人,都能深深体会的。
既负出尘的姿仪,复挟不羁之才情,翩翩少年,倜傥风流。李叔同的早年,也曾留下许多人人艳羡的韵事,如愈家女、苹香的感情生活等等……走马章台,折柳平康,厮磨金粉,儇依红颜,诸般旧日才子优为之事,无不目击身经。可是,温柔乡是羁糜不了真正的有心人的,而李叔同抱负宏深,志岂在此呢?
生母王太夫人于其二十几岁病逝,李叔同,哀痛万状,改名李哀,终于他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国立美术专校深造,远离了那个少年荒唐的十丈红尘之地,行前一阕金镂曲,已淋漓地表露了他忧国的心绪与深沉的体悟,伏下了后来毅然出家普救众生的意愿: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他感到异常的欢欣和鼓舞: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叶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作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他的这首《满江红》和岳飞的那首《满江红》一样,力透纸背、义薄云天。他无疑是剑胆琴心的高手,挥动如椽巨笔,哪怕一生只挥动这样一次,一生只铸下这样一首伟词,也足够了不起了!
出国之后,他联合留日同学创组“春柳剧社”于东京,为中国新剧之策源人,曾表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新剧,自任主角,演艺精湛,一时名噪海外,四方侧目;但这等成就,于多才多艺的李叔同而言,也不过是其个人生命力的又一流露而已。
以他天性中澎湃的热情,爱国的挚诚,与忘我的情操,使他在日本时即已参加了一心救国的革命志士的行列,成为同盟会的老会员。归国之后,他加入当时才士云集的文学革命机关——“南社”,作诗撰文,孜孜不息,鼓吹民族精神,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辛亥鼎革,陈英士创办《太平洋日报》于沪上,从事唤起民众启蒙社会的工作,李叔同主持笔阵,兼领编务,当时他所刊行的诗论、政评、诗歌、小说,皆能开风气之先,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一时从游诸人,均为并世俊逸。例如身世凄美诗才旷世的一代诗僧苏曼殊,就是于他主编的文艺栏上崭露头角的。
李叔同除致力革命鼓吹外,并尽心于教育工作,他于音乐绘画文学各方面,造诣既深,执教又勤,加以人格感化动人至深、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所以确实造成了不少人材,后来新文学初期的健将,有不少根底最深的,即是来自他的门下。其时他虽已从一位风采照人的翩翩公子,转变为一个“恂恂儒雅的布衣君子”,可是盛名远播,正如中天旭日,隐然为当时艺坛第一人。
就在这时候,在三十九岁那一天,他因某种因缘,抛弃了一切世俗的声名成就,割舍了一切世俗的亲情牵挂,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成了一名和尚。
一代名流归佛法,早年令问动江湖?从此以后,他完全走上了另一条路子,开始了他后半生的生涯,使他不但成为近代中国有数的高僧,而且成为近代中国绝无仅有的完人之一。
出家之后的李叔同,法名演音,字弘一,世称弘一大师。狷介如白鹤,和煦如春风。他芒鞋破衲,独来独往,千山云水,行无定踪。二十余年来,足迹踏遍了南中国苦难的大地,过的是最清贫的生活,作的是最根本的努力,与过去多采多姿的艺术家风范,轰轰烈烈的革命岁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照。
弘一大师出家后,一直飘逸地过着清苦的行脚生活,他律已至严,治学至勤,操行至苦。可是,他本身虽然自奉极俭,一丝不苟,待人却又无微不至,惠贫济病,无时不忘,完全以天下苍生为已任;为感化世俗而讲经说法,则虽精疲力竭,唇焦舌敝,也从不以为苦;当真是“最后一滴血,也无不愿输诸众生,而毫无吝惜。”
弘一大师就这样一肩梵籍,两袖清风,为了他心目中一种永恒的宏愿,而贡献出整个生命。他在佛教界的地位至高,可是他一直不理不闻,不受供养,不蓄徒众,默默地以平实的作风,为扎根而努力,习劳习也,克勤克俭,至垂老而不渝。
我们看他在佛门,选择戒行最严、自律最苦的律宗,作为毕生献身的方向,不得不承认,他是想以一已人格的感化,来改革中国的宗教风气,变化一般教民的气质;我们看他对社会,一迳行慈施善,怜弱济贫,对于乞丐流氓疲癃残病,照顾拂恤周微不至,不得不承认,他一直在默默地为社会做着实质的工作,持久的贡献。
从金粉繁华的名利场中走来,在那寂天寞地的深山荒野中,粗犷无识的下层贫民间,呕心沥血,弘道护众,二十载于斯,落落自得,其雪志冰操,又岂是当时那些显赫不可一世的名流学人,可以想像于万一的呢?他从事一种自下而上,自远而近的恒久努力,以社会大众为目标,以身体力行为号召,直接进行“普救众生”的工作。所以弘一大师的出家,实质上是积极的介入,热情的投注,全心全力地献身社会。“半壁东南胡马过,天涯托钵泪痕多;故都战火惊孤鼠,荒榭劫灰罩薛萝”!在这样一种邦国殄卒的情境下,进行如此孤注的扎根工作,他的苦心孤诣,的确是不易使人理解的。
弘一大师为什么薄盖代艺名如浮云,舍天纵英才而不惜,毅然走出家苦行的路子呢?迄今为止,尚无人作过确切不移的解释。至于有人以“沧桑幻灭”、“人世无常”之类的说法,来推论大师的用心,似也未免过于笼统,不能使人完全信服。
通常,我们对于人的看法,大约分为二种;一是平凡的,一是不平凡的。或者就行为说,也可分为一是恋世的,一是厌世的。厌世的人,则指消极的一面;恋世者,则指积极的一面。且把厌世者,又多看成是某些教徒(甚至说,就指宗教)。事实上,他们是否真的厌世,或者说,“世”是否可厌,又是否可恋,一般人并不清楚,尤其是有些超世俗的思想家,和佛教一部分特殊的宗教行为,只因为他们对人生抱有一种特别的看法,于是也就使一些不大了解个中深义的人,冠以“厌世”这种名词。
当然“厌世”并不是坏的批评,但对若干有超特思想行为表现的人,却不是正确的批评。就我了解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来说,觉得只可就人生浮泛面的“感性”上言,而不可作指评人生深奥一面的“理性”而言。感情的人生有痛苦,有快乐,有悲欢离合;因其有痛苦和快乐,于是便有厌弃和贪恋的相对表现。看透了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自易掀起厌世之感;而若平生得意,欢场可求,则又不免频生贪恋之情。此两面均露在人生浮泛的一面,也正是芸芸众生表现现实的一面。
人的生命,通常也可分为两种;一是自然的生命,一是真实的生命。悲欢、离合、痛苦、快乐,只存于自然的生命,而不存于真实的生命,自然和真实,固不可将其绝对的分离,但真实的生命却又绝不是自然的生命。尽管真实的生命,又必有待自然的生命去发掘、求证,然两者的价值及其意义,却又相距千里之遥。
弘一大师的生平,就一个现实社会的观点看,我们将对这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李叔同之出家,感觉是一种乖离。因为只要他愿意,他便可在艺术的生涯上,创造出不朽的精神,做一个中国的贝多芬、舒伯特或萧邦,这足可以为他的生命放出无限的光辉。然而,当他正要臻至此一境界时,却像他手下的琴键,未待曲终,便嘎然而止,这叫世俗的一般人如何能理解呢?尤其是当他把乐谱和琴声搁下,换来的又并不是叫人有另一种叫好的表演,而是一领使现代社会人士最起冷漠感的僧衣。这突起的转变,在他个人的生命上,固是一奇峰突出,天地顿分,他抛弃了一切,世誉名利,亲友门上,以一个多情的艺术家说,这是何等的绝断?这除了遭受人生重大刺激,因而愤世嫉俗外,还有何可以形容呢?谓其是厌世遁尘,应该是得当的批评。
可是,假如对于弘一大师出家后的言行,作一精细的察看,则又知所断者全非。他之放弃艺术家,不仅是没有厌弃世间,舍弃亲友;相反的,且更接近世间,一个真实的世间;也更获得了生命,一个真实的生命。这生命不是一般社会观念所能理解的,也不是某些只知格物而不能穷理的学者们所可理解的。不能理解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把人生的意义看得太现实化和人文化了。他们以为生命的完成,只在于投注客观社会的存在关系之表现,而忽略了人之内在的主体的反省与超越。
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其心灵必然的会有异于常人的敏锐;有了此一敏锐,便对自我生命的奥妙,宇宙的奥秘,也必然地会发生深刻的怀疑。由于其怀疑,便将引起他不断的去探索追究。他既懂得把握他的生命去创造艺术,也必会懂得生命的境界有无限的深邃,他能不满足于自己所达到的生命境界,也就自然地会想到,须要作更深一层之努力。由于此种努力,遂使他领悟到了还有一个更超越于艺术精神的生命存在。此生命是自觉的,又是绝对和普遍的,但必须要以身力行,始可亲证那生命的堂奥。因此,他为了把握这更高一层的生命境界,乃毅然地诀别了周遭的一切,而走向了那西子湖畔的定慧道场。从人我差别走向诸法平等界的李叔同,打破了原有私情的狭小藩篱;献生于全众生界的李叔同,才可跨入真实世界的边际。这理由要细说,实在极深极广,非一短文可详。
尽管佛教的思想,非只此一类型,然而从小向大,由凡转圣,对某一类特别根机的人来说,却是必须的过程。就追究生命的本质而言,我们也应如是了解:生命的层次,可分为三类——第一层是本能的自然生命,第二层是文化的道德生命,第三层是内在的自觉的生命。前二者可从“我”的观念认取,也可从客观的事实上去认取(如从父子亲情的关系,可以体认自然生命的价值;从文化、艺术、事业、功勋、伦理、道德等等可以体会文化道德生命的价值)。但第三层却须要从否定一般观念中的自我才可领会。故此,跨入此层境界的人物,其行为表现势无法再顺世间的私情观念造作(此中仍有顺而不顺,不顺而顺的微细密意及境界在)。
五十六岁时,弘一法师即对自己的后事有明确的处分,其弟子传贯有绘貌传神的描述:“师当大病中,曾付遗嘱一纸予贯云:'命终前请在布帐外助念佛号,但亦不必常常念。命终后勿动身体,锁门历八小时。八小时后,万不可擦体洗面。即以随身所著之衣,外裹破夹被,卷好送往楼后之山坳中。历三日有虎食则善,否则三日后即就地焚化。焚化后再通知他位,万不可早通知。余之命终前后,诸事极为简单,必须依行,否则是逆子也。”及至1942年10月10日(旧历壬午年九月初一),西归前三天,弘一法师手书“悲欣交集”四字赠送给侍者妙莲,是为绝笔。这四个字完整地表达了他告别人世前的心境:悲的是世间苦人多,仍未脱七情六欲的红尘火坑;欣的是自己的灵魂如蜕,即将告别娑婆世界,远赴西方极乐净土。他在致夏丏尊、刘质平和性愿法师的遗书中都附录了两首偈句,充分证明了他内心的高华与充实: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第一首是警劝他们勿要执迷于人生表象,如此而想获取正觉正悟,无异于南辕北辙;第二首是对自己灵魂得到美好的归境而颇感欣慰。大智者的告别仪式的确与众不同,弘一法师大慈大悲的临终关怀(反过来,是死者关怀生者)给人留下了至为深切的感动。这真是艺术人格与宗教人格的结晶,“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求诸争名逐利的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人可以想象如此圆融的生命情操呢?
在艰苦卓绝的人世生涯中,弘一大师达臻了至高的境界,实至名归地成为一代高僧,堪称佛门龙象。在纷争不息的乱世,在名缰利索的红尘,他开解了多少欲海中迷溺的心灵!他涅槃了,灵魂却久久盘旋于大地之上,迟迟不肯飞向天国,依然满怀着悲悯,俯瞰这不完美的人世,为苦苦挣扎在红尘中的众生默默祈福。
听,那缥缈的歌声又从远处传来,惟剩苍凉别梦。酒杯已空,余欢将尽,还残留下多少回忆的温馨?该上路的终归要上路,该告别的终归要告别。人生是一段不长不短的夜行,惟独智慧才是我们手中的明灯,所以要学佛(“佛”的原意是“圆满的觉悟”),所以要修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的原意是“抵达彼岸的智慧”)。极少数人修持了慧业,经历这段夜行之后,便能抵达光明的净土。弘一法师无疑便是这极少数成就者中的一个: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残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人生是一场为了告别的宴会,让我们别把欲望满满的肉身看得太重,别把此时此际的享乐看得太重,且为各自灵魂的出路设想得更周全些吧。




',2)">
弘一大师:做人十大要诀
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1)虚心。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2)慎独。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6)不说人过。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7)不文己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8)不覆己过。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9)闻谤不辩。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10)不嗔。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弘一法师修炼身心的九句箴言(自勉)
1. 自責之外,無勝人之術;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
除了自我反省外,再没有胜过别人的方法;除了自我发奋外,再没有超越别人的方法。
2.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与古训“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人使气,我以理屈之。”同出一辙。
3. 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人处顺境时,要低调不张扬;人处逆境时,要心怀开阔,泰然处之。
4. 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这一句可以是MBA管理学的至理名言。所谓恩威并施,不轻易发怒,不滥施恩惠。
5. 不近人情,舉足盡是危機;不體物情,一生俱成夢境。
尽人情,其实是对于人心有深入的理解,体物情,就是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趋势有较为清醒的判断。这两句话非常实在,重人情和体物情的人容易在人生中成功。
6.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面对事情,要先考虑别人的难处。谈论别人,先将心比心地想到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当我们用一个指头指向别人时,要记得其它四个指头都指向我们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7.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缓能制急。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天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8. 利關不破,得失驚之;名關不破,毀譽動之。
如果我们对名看不开,面对赞歌和毁谤就会心随境转,喜忧不安;如果我们对利放不下,面对富裕和贫困,就会患得患失。能够不受毁誉得失的影响,才是真正淡泊名利的高修为,让内心富足安详,不再于名利、得失、烦恼中浮浮沉沉,轮回不已。
9. 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以切磋之誼取友,則學問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


《住深法性,得上善根。》


《无有分别想,而行慈悲心》


《信解微妙甚深法,成就清净无等心。》


《精勤持净戒,慈悲度众生》


《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常得正念,普行大慈。》


《诸佛常护念,百福自庄严。》


《远离一切放逸行,当发无上菩提心》


《体解大道,饶益众生。》


《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


《断除烦恼,具足菩提。》


《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


三宝歌慧普法师
',3)">


愿同上般若船,共证无上菩提!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