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象有哪些:刘青松语录 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1:53:13
文章来源:www.paleomag.net/members/rixiangzhu/LiuQS-Words.pdf 或在“Google ”中搜索“刘青松语录” 

青松语录-1

科研必备个人性格

1. 求知欲

如果想把科研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一个必须的条件就是要有强烈的求知欲。作为一个博士,如果只满足于导师布置的那一个项目,只满足于本领域常见的几种方法和参数的解释,那基本等于失败。每一种试验方法等同于一个音阶。如果你会唱1、2、3,只说明你刚入门。如果能够照别人的谱子弹奏,说明你已经是个业务选手。真正的科研者是谱曲大师,看似简单的方法在他手中是有机的组合,做出来的文章像优秀的曲目一样,有新意、有灵魂、有核心,甚至有个性。要达到这样的意境,他必须会对每一个试验和参数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他还必须知道如何把节拍和各种音乐技巧运用其中。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他必须要积极地了解本领域相关的内容。如果他只会几种参数,那怕运用得再熟练,他他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狭隘的思路和片面的知识,其结果往往是连最低的要求都未必能达到。

所以,作为一个有潜力的研究生,他必须会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不会满足已经懂得的知识。他会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看文献、和导师沟通等不断地提高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他不会感到迷茫,相反会有一种挑战的兴奋。

2. 独立自主

特别依赖导师的研究生可以肯定不会成功。当导师布置一个课题之后,他应该自己积极主动地调研如何才能够完成,或者这一项目是否合理,能否成功。能够自己做的一定不要依赖导师,比如野外样品采集的安排、联系外单位的试验条件、最基本的试验思路和设计。如果导师能够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试验设备,你已经是非常幸运。师傅领进门,学徒靠个人,这种古训你能达到吗?

研究生的目的,我认为主要是锻炼这种独立思考科研的能力。至少笔者目前的经验发现,能够做得还算出色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有这种独立自主的品质。而且这也是最为高效的一种科研方式。师傅领进门,学徒靠个人,古训明鉴,你能做到吗?

3. 不迷信导师

无论导师在自己的领域有多强,一个好的研究生一定不会唯导师的观点马首是瞻。在科研观点面前,人人平等。当然这前提条件就是你要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做保障。如果只满足于导师的观点和思路,那可以肯定,这个研究生不能算是合格。如果那样的话,如果就是比较普遍的近亲繁殖现象,一代不如一代。

4. 要有诚信

做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还有一点就是有诚信。科研不是孤立的事情,需要和大家合作。一个值得大家信赖的人才最能出更好的成果。诚信是良好合作的基石。

 

青松语录-2

与导师的关系及如何提高自己

经常听到学生报怨自己的导师水平不足,或者没时间与自己进行学术探讨。更经常看到很多学生痛苦自己与导师的关系没处理好。好的导师不是教,而是导。在与导师的学术关系中一定要主动。当你选择了一个导师之后,你一定要面对他,任何报怨都是无用的。只有自己积极主动,才能使自己在几年的研究生生活中提高。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没有很好的科研思路。千万不要指望你的导师一定比你在某一研究领域高。文献是最好的导师,最新的科研思路与成果,自己的导师也未必能够掌握。

依笔者看来,研究生期间每天坚持至少看一篇文献,包括自己的领域以及相关领域。三年下来,看过800 — 1 000篇文献自然就会有心得。

看文献的目的早期是学习别人的思路以及文章结构,分析已经发表的文章到底包括了哪些数据。进一步分析,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哪些设备暂时不能获得。看文献的中期目的,是把这一研究领域连接成片。也就是开始着手写一些 Review 的文章,总结目前流行的观点以及主要手段,如果提出一些不足就更好。

看文献的最终目的就是着重分析它们的不足,从而找到自己的突破点。任何一个研究都有局限性,试验仪器、样品采集、分析方法,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有不足。在这一阶段要有怀疑(Critical)的眼光看每一篇文章。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找到文章的缺点。

第一个经常出场的问题就是两个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如果 A 和 B 有很好的线性相关,经常有作者会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起因。这有点向 GRE 中经常考的逻辑思路,自己好好想一想,有没有可能有第三个参数也和它们相关呢?

第二个就是应用实验室中的模型,合成样品,对野外数据进行解释时,这些人工的数据或者试验室模拟的数据能否代表自然数据。

从来不要希望想法会凭空而来,或者向导师要想法。当你选择了科研时,就一定要适应独立的科研习惯。那么导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如何与导师进行科研沟通?

导师有他自己的视野以及多年的科研习惯与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对你将来科研有所帮助。在和导师进行学术沟通之前,自己一定要读够一定的文章,准备相关的图表或者把主要思路整理成一个初步的文章,提前给导师看看,然后约定一两个小时仔细探讨。千万不要只带一张嘴,泛泛而谈,早晚你的导师会看不惯。和导师交往与普通人交往一样,开诚布公的效果最好。

和导师进行学术交流中,一种你会发现他有更成熟的想法,另一方面,你会发现你的思路比导师还明确。这时最好用最清晰的语言先把自己的导师讲明白,征得他的同意。千万不要看低导师。有的低能导师不是他的错,受时代的限制。如果你的导师真的不能给你很好的科研帮助,这时候不要报怨。和你的同学或者系里其它老师讨论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在 Email 流行的今天,你尽可以给自己相关领域的国际教授发信,索要文献,或者问一些学术问题。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一定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学校。

总结

1. 文献是最好的导师,一天看至少一篇文献。

2. 与导师讨论前,先准备充足的材料,不要只用嘴说。

3. 导师水平不够,要面视,不要报怨,多和其它教授尝试着联系。

4. 养成科研思路自主的习惯,不要老指望导师给思路。

 

青松语录-3

知可为与可不为

随着时间的流逝,身边朋友差异越来越大。发现并不是聪明就能决定成功与否。上次和朋友聊天总结过去,共同感慨知可为与可不为的重要。在两者中,后者比前者更应值得重视。

可不为指自己不能当做事业的事情。有位朋友极其聪明,研究生期间对音乐极其着迷,如果只为陶冶情操也就算了,竟然真的到处联系音乐教授寻问如何在音乐方面长进。最近再聊,发觉过去真的不该浪费那么多时间,如果专著自己的真正喜好,比如赚钱,现在早不一样了。

千万别和我争论随着感觉走,现在开心就行。研究生过后很快面临的就是如何取得位置,如何在同龄人都有成之际,自己也有属于自己的追求与成就。

读研并不意味着一定搞科研。笔者认为科研之路是很艰辛的,失败的比率很大。全国无论怎么宣传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受益的只是一小部份比较优秀的人。大部份的博士、博士后都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如果自己有科研思路,当然不担心,有一天会学有所成。如果坚持走博士/后这一步,科研没有起色的话,就会非常被动。

作为研究生,首先要了解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搞科研。两个问题一定要回答:1 自己对科研的理解是什么?2 自己对自己的领域的动态以及这一领域的国内外同行以及相关单位是否清楚?

第一个问题是很复杂的,很难确切定义什么是科研。可以说是研究科学的,或者用科学的方法来认知世界规律的一种职业。事实上,最后的两个字笔者认为才是真正的含义。科研只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首先考虑的是谋生的一种手段。

第二个问题大家可以用来评价自己是否真的喜欢科研。现在的科研绝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就可以解决的。必须知道当前的科研状态,发展方向,甚至国家对科研支持的走向。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他一定知道这一领域国内外的领头人,所谓一些牛人。他一定知道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有多少家单位或者研究所有自己这一方向。这些信息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你将来是否能够清晰地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自己。

如果发现自己对这些都不了解,或者从来没想过去了解,并且将毕业时,没有像样的文章以及思路,自己就要仔细地想一想是否适合科研。

如果自己真的适合科研,那么一定要循序渐进,不一定期望在研究生时就能发表重量的文章。这一时期更应注意基本功的全面积累。比如:英文读写能力,是否掌握了一种计算机语言,是否会应用绘图软件,是否有比较平衡的知识结构等等。最后一点很重要,因为比较单一的知识会制约你将来的发展。当读博士时,一样不要认为自己当前的项目就是自己一生的目标。

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无论任何,如果经过几年学习知道自己并不适合科研,这也是你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