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重置后 网速:变化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48:26

变化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2年01月11日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 作者:王来法 刘继峰
  2010年10月26-31日,“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和浙江工商大学共同主办,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筹办。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各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1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变化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与会代表围绕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新社会因素、全球化条件下的两制关系、社会主义道路与模式的新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等选题范围提交了近90篇学术论文;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采取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陈述理论观点、畅言学习体会。现将会议的主要论题及基本观点综述如下:

  一、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改革

  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键在党。为了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与会代表对各国共产党执政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1. 以苏为鉴看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立自主探索。杜瀚教授基于中共党史研究的系统论视角和纵横比较法,将苏东剧变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联系起来,于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和苏东剧变的历史背景中,洞悉我党及主要领导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和经验教训。郑异凡研究员指出,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是属于被迫的改革,“一党专政”的体制弊端及政治体制改革的缺位最终导致新经济政策被斯大林终结。上述研究着眼于对苏共的分析与借鉴,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党内民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继续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2.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边鹏飞教授强调了我党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正确运用国家权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汪兴福教授指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着教育学模式和管理学模式的分野,马克思主义政党传统的科层制结构是导致苏共瓦解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适时推进管理学模式意义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性意义重大。蓝蔚清研究员分析了当前我国的反腐态势和腐败新特点,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腐败分子的主观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腐败滋生的原因,提出了我党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具体建议。此外,吴克明教授从建设网络文化体系的视角,分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问题。

  3.对国外共产党执政经验的考察与借鉴。卿孟军博士回顾了俄共(布)在提高党的公信力方面所作的探索。窦效民教授介绍了实施革新开放政策以来,越南社会面临的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的威胁与挑战,重点分析了越共在反腐倡廉建设上的有益做法。许宝友研究员重点介绍了越南公民社会选举权的普及、重视公民社会研究和加强公民监督政府组织等体现政治革新成效和越共执政理念转变的问题。苗光新副教授系统介绍了印度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共产主义组织——印共(马)在西孟加拉等邦连续或多年执政过程中,注重农村发展的执政实践和显著成效。王毅副教授就塞尔维亚社会党这一共产主义后继党20多年来的发展演变和起落沉浮的动因作了系统概括。上述研究的理论归宗是共产党必须注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公平,关切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必须从严治党、保持清廉党风;必须立足于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和执政理念的科学选择,加强执政规律研究,维护执政地位。

  4.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社会主义思想的探察。张鑫副教授认为,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命题是不确定的,而把这一命题说成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也是没有根据的。徐芹博士撰文考察了列宁对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困与奢华并存”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及其对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贫富悬殊问题的启示意义。刘继峰考察了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权力制约和监督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阐发了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意义。熊乐兰副教授认为,斯大林在矛盾理论上既有贡献、也有局限,应当肯定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应有地位。这些研究既注重探究思想原初更突出现实启示,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有裨益。

  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

  当前,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总体说来处于低潮中的变革与奋进阶段。历史启示人们,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贵在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从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跌宕起伏中探索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不断开拓创新;贵在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新现象、新进展,展现世界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本次年会对这一论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1.对国际共运史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关注。林志友副教授撰文考察了列宁为创建国际共运史这门科学所作的理论贡献和组织贡献,建议大家学习列宁的科学方法,重视对国际共运的进程与经验、国别史(各国党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国具体应用的研究。李明斌教授探讨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论战对国际共运的影响及无产阶级政党关系的启示。孙来斌教授指出,金融危机后西方学者和各流派更加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研究与关注,国内各研究机构要借鉴国外一些科研机构的研究模式,加强合作与交流。姜述贤研究员强调研究中要注意基础资料的收集,各研究机构应该注意形成专业化的研究方向,形成各学术问题的研究中心。来自全国国际共运史学位点的一些导师代表就该学科的生源保障和高素质研究人才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一些学者就目前高校国际共运史学科相关课程设置的缺陷和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进行了交流,并介绍了教育部正试点并准备实施的研究生思政理论课的调整方案。大家一致认为,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等问题,是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与思考。代表们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及其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原著中,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文本,立足历史背景和时代高度去研读、去理解。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两部文集的编辑出版对各界系统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何丽野教授就“意识形态”等词的具体语境和用法谈了自己的理解;王保贤副教授以学界存在的对经典著作一些断章取义的用例分析了马列经典是怎样被误读的,强调务求完整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孙来斌教授简要概述了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等人聚焦于剩余价值并以此切入、以多元决定论对《资本论》的新解读,为我们扩展、深化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借鉴。

  3.对世界社会主义现状及其走势的分析与认识。与会代表认为,在世界社会主义的低谷中,更应当以科学精神和历史眼光清醒准确地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理性地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分析、估计和展望,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

  姜述贤教授认为,世界社会主义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当今时代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历史潮流,如何看待和判断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准问题尤其重要。郭洁副教授以中西方学者对东欧的研究为例,主张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置于多元化、全球化的视野下,并重视对苏东剧变的研究和总结。杨玲玲教授系统回顾了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百年历程,认为社会建设应该是以政府为主体、立足于整个社会形态、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并与其相适应的渐进过程。孔凡君教授对东欧、中欧和东南欧国家从社会主义制度向西方政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作了介绍,分析了它们对苏联和社会主义的不同态度。倪稼民教授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保持共产党本色和兴利除弊的思考。孟宪平副教授对“欧洲共产主义”的兴起缘由和沉寂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共产党须在理论和思想上保持先进和开放、群众基础深厚,才能成为复杂环境中的时代引领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低谷新潮声”,与会代表充分认识和高度评价了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及在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孙新彭副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与标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变化是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探索的一条通向理想社会的最初实践,也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侯远长概括了这一道路的探索历程,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创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突破和对资本主义道路的超越。姚洪越基于民族复兴、国际共运和人类文明的三大视野评价了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成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建设力量。

  三、全球化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与会代表认为,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虽有好转但并没有结束,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并没有过时。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及其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进入了新阶段,出现了新形式、新特点。

  1. 对资本主义的关注、思考和批判。林德山研究员指出,资本主义的竞争与垄断机制使资本主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向外拓展性,其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趋向多元化,当代资本主义激进意识正在缩小,国家意识和保守主义有所抬头。石晓虎副研究员认为,世界资本主义进一步向金融资本主义发展,金融危机及其后持续效应使得发达资本主义既变革又保守、新兴资本主义变革与进取并行的特征日益凸显。胡连生教授全面介绍了后物质主义影响下当代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发生的转变。王福兴教授基于历史、本质和结果三个维度对西方新自由主义作出了深刻剖析,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理论只是其整个理论在对外关系上的延伸,从其在西方的实践来看,它是一种有利于金融资本的理论,是新一轮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的政策调整,是一次向原始资本主义回归的努力。董德兵博士认为,金融危机是美国长期以来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置失当导致政府与市场双重失效的必然结果,当前各国的反危机措施并没有着眼于寻求二者的均衡,具有短期功利性,实际效果有待观察。涂用凯副教授指出,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在历史演进中日渐与资本主义价值观趋同,已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体系的支柱之一。何丽野教授在研究马克思和德波商品批判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经济的现状、特点及全球化的趋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像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

  2.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思考与认识。张光明教授指出,禁锢式、封闭排外式的理论已成为过去,应该从社会现实出发理解社会主义;讲社会主义既要讲系统化的理论,更要谈实践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实现真正民主的问题。胡振良教授指出,社会主义对现代文明产生的重大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二是成为落后国家进入现代文明的工具和武器。他认为,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时代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如何转变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问题的探索。房广顺教授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不是自发形成的;指出并分析了由于存在理论和现实的反差及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人们对这一优越性的困惑;强调实践是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实现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林怀艺副教授指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现为公正、共富、民主、互助和人的全面发展,认为社会主义是价值、本质和制度的统一,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严小龙副教授提出要重新审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并将其概括为社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认为如何以人民名义有效管理、监督国有资产及如何把国有资产同人民切身利益密切联系起来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建设应当注意的两个关键问题。黄建钢教授认为,应加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如何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问题的研究,注意“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将“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形态”、“科学发展”、“社会建设”等结合起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3.关于全球化条件下的两制关系。代表们普遍认为,重视两制关系不能再用陈旧的对立化、斗争式的观点去看待,而需要新的合作性思路和视角,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再是敌对关系而是一个争取双方共赢、合作、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关系;合作与竞争两种趋势的双向延伸和辐射,将使两制间的合作与融合更加长期、全面和主动,使两制间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与斗争更加长期、间接、隐蔽和复杂,两种发展趋势同时存在;而这一切都证明了“两个必然”历史发展趋势和“两个绝不会”论断的科学性。肖枫研究员指出,“两个主义”在不同性质的国家、社会制度和思想理论等三个层面上都遇到了新问题,在中美关系、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等问题的处理和研究上必须避免简单化、极端化的思维;强调对“两个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和流派等问题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李景治教授将两制关系概括为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国家三个层次的比较,并谈了由这一主题引发的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问题的看法。张丽君副教授强调,全球化在缓解两种制度国家的矛盾和淡化其在意识形态对立上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中国对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和战略准备。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为学者们提供了广阔而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与会代表就以下方面展开了充分研讨:

  1.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会代表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直面和解决“中国现实”或“中国问题”的历史发展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应该从逻辑和历史的层面来认识。王四达教授从科学社会主义与民族文化结合的角度阐述了不能工具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类似于对传统文化古为今用还是今为古持的态度问题,应该合理地、批判地去看待。韦定广教授认为,我们所提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时考虑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提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指的是我们过分地强调了中国的国情而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误读,这其中包括了文化的误读、文明的误读和需要的误读,而这些都是我们并未搞清楚的问题。杨根乔研究员认为,科学发展观展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领域和未来发展的新前景,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郑桥教授、高爱娣教授还就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劳资两利思想、当下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变及工会面临的挑战等问题作了大会发言。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论。刘新宜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确实存在主题、目标等的不同,经济基础上存在的本质差异才是不宜将建国后毛泽东的探索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们已是两种不同质态的社会主义。高继文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世界眼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理论创新,在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中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特征。段治文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深入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的意义、使命和方法创新,认为这一传播离不开官方(体制)、学术、民间等推动力量的积极整合。也有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3.关于中国发展模式问题。一些学者指出,中国要慎谈中国模式,因为对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是有争议的,但值得研究和关注;可以把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思考。林德山研究员认为, “模式”本身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中国是变化的,与其讨论中国模式,不如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少在当前,中国经验、中国特色等提法也许比中国模式提法更科学。任晓伟副教授概括了20世纪50年代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及反复的历史进程,强调必须构建起对时代发展新的理解和跳出传统社会主义的思维范式。余金成教授强调,不能用西方眼光看待中国模式,对中国模式不能简单看待,至少中国的改革定位是“仍然在途中”。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只在经济领域的突破是不完整的,它应该是包括生产关系领域的全新突破。我们不能对正在发展和改革进程中的中国简单定位,目前尚无法从规律意义上认识清楚,界定的时机尚未成熟。也有学者指出,应该警惕国内外围绕中国模式存在故意美化和故意丑化的两种倾向,对于中国模式的认识和讨论应该放在中国未来发展方式、道路的优化上,预计围绕中国模式还会有新的争论出现。

  本次年会期间还召开了全国国际共运史学位点导师会、学会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全体会议,就学位点建设与人才培养及学会的一些工作进行了交流。年会按惯例对中青年学者的论文进行了评奖,遴选出13篇优秀论文,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和姜琦学术基金对论文获奖者进行了表彰和资助。在会议主办方和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年会顺利完成了各项既定议程,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