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攻击解决办法:犹太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35:29
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曾在报告中介绍说:“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据美国心理测量专家的研究证明,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无显著差异。但是,自1901到2000年,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只有8人,其中获诺贝尔科学奖的6人;但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25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是华人获奖人数的40倍。”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异?陈会昌教授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方面,提出两个心理维度:自我控制和人的主动性。自我控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话、按老师、父母的要求去做;主动性是以内在兴趣为核心的,以探究精神、好奇心为主,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教授把这两个心理维度比喻为人格发展的两颗种子。他说:“这两颗种子在每个儿童出生时在他们身上都存在,就看我们在培养过程中,给孩子创造的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条件,能不能让种子得到充分的发展。”他通过对诺贝尔获奖者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获奖者在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及人格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巨大的内在兴趣、极强的自学能力、成长及超越动机、反潮流精神、独立创造精神、孜孜不倦的工作。在以上这些特点当中,只有第六条属于第一颗种子(自我控制),而其它五条都属于第二颗种子(人的主动性)。陈教授说:“在华人社会里,父母对孩子高关心、高投入、高控制。于是孩子的'第一颗种子’成长的土壤比较肥沃,而'第二颗种子’成长土壤就很贫瘠。”

犹太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谈到自己民族的家庭教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开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从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犹太人的教育理念可归纳为两点:

一、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兴趣。

在从小教育孩子尊重知识的同时,犹太人更注重教育孩子重视才能,对于那些只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他们将其称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犹太人从小就教育孩子,一般的学习仅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主,思考是有怀疑和答案组成的,思考是学习的基础。他们教育孩子学习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懂得越多,产生的怀疑就越多,问题就随之增加,所以提问使人进步,提问和谋得答案一样重要。出于这样的教育观念,犹太人的家庭非常注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与感情交流,父母经常与孩子对话和探讨,并常常对孩子加以引导,透发孩子进行思考。这样做的结果,使犹太人的孩子拥有了雄辩的口材和智力测试中的优异成绩。

犹太人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智能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在犹太人看来,知识是磨练智能而存在的。假如只是收集很多知识而不消化,就等于徒然堆积许多书本而不用,同样是一种浪费。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能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二、独立精神是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

犹太人比较推崇个人的独立精神,在他们看来,独立精神是一个人拥有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所以,在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是重中之重。犹太教育学家巴维也曾说过:“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材生更重要。”

犹太人把独立精神看作是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而华人却教子女要“乖”。华人虽然也非常重视教育,但是却是把教育作为手段和工具来用的。华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功利性很强,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将来有份好工作。正因为把读书学习当作手段当作敲门砖来使用,一旦达不到目的,华人就会走向反面,变成读书无用论。把读书学习当作工具和手段来使用的另一个坏处是,难以培养孩子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和兴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结果,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也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课外阅读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造成这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华人家庭没有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乐趣,而是一味的灌输和强迫。

在犹太人的家庭中,没有父母会逼着孩子去走“上大学”这条路,他们认为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远远比学校学得的丰富,对人格的完善也更有用。在犹太人中,很少有那种我们称之为“高分低能”的人,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把人格完善放在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我们中国的父母一心一意“望子成龙”的心态恰恰相反。想一想,如果孩子的人格不完善,学识再丰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谓的“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无显著差异”的美国的研究是否科学合理暂且不论,即使研究结果是准确和真实的,能与犹太人并驾齐驱的也是东亚人,而不仅仅是华人,东亚人除了华人之外还有其他民族。这种让人沾沾自喜可以自我安慰的说法恐怕也只有华人才会津津乐道,而且到了华人嘴里却变了味,变成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两个民族一个是犹太人,另一个就是华人”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华人学生的确很聪明,考试成绩非常突出,但华人也仅仅是会考试罢了,用犹太人的说法不过是“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以华人人数是犹太人一百倍的优势,在最前沿的科学阵地的较量中,获得诺奖的人数却是犹太人的几十分之一,这种差距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并不过分,如此看来,华人能与犹太人并列,在很大程度上倒是沾了人家的光了。

智慧与聪明并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就如同勇敢与不怕死的区别一样。聪明绝顶的绝世之才哪个民族都会有几个,除非那个民族的人口少到几万人几千人,这样低的人口基数要出一个天才恐怕要等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时间,个例不等于共例,有天才人物也不代表整个民族的平均素质会提高多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一个民族优秀也好,平庸也罢,那都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附:犹太人自从公元70年亡国后,近两千年在世界各地漂泊,中国也有不少。1948年重新建国,如今,国外居民远比以色列本国要多得多,他们每人每家没有放弃自己的母语和家教,这是信仰也是祖训,严格的家教让人难以置信,他们都能用自己的母语希来语交流,每天用自己的母语读圣经那是必修的功课。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的祖先的智慧和遗训。而我们华人,国外生活的人第二代就开始不会讲汉语了,第三代就干脆不会了。有的父母良心用苦培养孩子学中文,而他们感觉比登天还难,自己的固有文化传统和知识只有渐渐被湮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