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口透传: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5:58:45

4会,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备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

我们教育子女应该让他们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我们不成才,是因为小时候没有接受最良好的教育,就这个样子了,但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胜一筹,成才,成为栋梁之才。

人首先要有大智慧才能成为强者,智慧是后天学来的,是长期日积月累得到的,是人的最宝贵财富,谁也抢不走夺不去,它使人终身受益。

智慧就是财富!只要你活着她就伴随着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谁也抢不走、盗不走。死了可以全部带走。把孩子带到世上来,就给他们智慧吧!这是最最好的礼物。

我的团队集教学的精华,不但能够精准地传授书本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能用广阔无垠的知识去影响学生们的一生走向,给同学们留下大智慧!那是综合实力。

上世纪末出生的一代,他们肩负着承前启后重要历史使命,也面临着极其复杂、激烈竞争环境。能否在新世纪的高地上占有一席之地,又能脱颖而出才能赢得先机取得主动,为以后的生存铺平道路。我们应该帮助他们们扫清障碍,把眼前的路铺平。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自然也是学习的世纪。那么,21世纪人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该报告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Life—long study is the passport to the new millennium),而终身学习通过“四个学会”来实现,即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这是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近年来,上百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都在借鉴这一现代教育思想,继而成为教育、教学主流。我们的学校同样应该把这四学作为立学、立校之本。我们的教师、家长,理念要更新,观念也要不断更新、不断学习,同时教会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善学者生,厌学者亡,最后被淘汰。

⒈学会求知

首先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我们的学生整天在学校读书,可是许多人不会学习。在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同时也要教会你们真正意义的效率倍增的学习。半年后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有质的飞跃。

听课、做作业不是真正意义的求知学习,因为它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记忆能力的培养,如何预习、提问。我们应该把这个缺陷弥补上。这就是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得出的结果将不言而喻。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不得当事倍功半。条条大路通罗马,哪条路最近呢?有人一天到,有人一年到......

理解就能记忆深刻,当天课当天消化;不理解很快就会忘掉。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又是先决条件,知识只有记牢才能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中学背诵毛诗词、语录、英语等,深知你们这个年龄背诵的重要性,教育孩子读三国、西游话金星...

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形成习惯(方法你不会就是不会,必须学才能会。有人大舌头,其实不是舌头大而是不会。在我这里你的孩子会渐渐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习惯),即掌握认识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学会掌握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积极主动热爱学习,勇于探索与实践,富有批判与创新精神。

(大家来到这里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信号,你来干什么?还要多问为什么?你想得到什么?......我讲课喜欢互动,我不备课你不预习这堂课就动不起来)

一堂小学听四年级的语文课,《小麻雀》。课文大意是:一只小麻雀不小心掉到地上,一只狗冲过来要吃它。这时,一只老麻雀冲下来,发出凄厉的叫声,把狗吓住了。课文最后问:老麻雀的行动表现了什么精神?标准答案是:表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

可是,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个答案。课文没有证明老麻雀是母的,还可能是公的呢。”年轻的女老师欣喜地表扬了这个男生,说他的分析有独到之处。

可以说,这是现代教学,本应该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在应试教育猖獗的体制下,常常是一切服从标准答案,集体失误严重。由电脑软件制造标准答案更荒唐,小白兔爱吃什么?答:“小白兔爱吃青菜和萝卜”是对的,若答:“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则不对。这不是在制造“机器人”或“克隆人”吗?(你若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明辨是非,就能进步,你不会在乎别人说你对与错。金星小时候的一次竞赛......)

其实,学生阶段最重要的莫过于四个字,即兴趣与习惯。没有浓厚的兴趣难以终身学习,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兴趣难以持久,更难以成就大业。

(兴趣是培养出来的,频繁做某事就会养成习惯,习惯会慢慢转变成性格,性格决定人的一生命运。)

人,生来就是一个学习者,从小就有学习需要,一切都要学。学校里那么多的科目,数学、物理、化学.....哪一样你不学就能会?当今的社会就是适者生存的社会,不要指望社会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更不要对某些不良现象或不如愿的事耿耿于怀,一个人改变不了社会只能去适应。千万不能因为那个英语老师不好我就不学英语了。(不喜欢数学老师就不学数学这样的孩子常见)你要知道,考试要是不及格,你就没有了通行证,就过不了关卡,以后的一切梦想都可能化为乌有......

学习必须自我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增强内动力、主动性。被动的无可奈何的学习永远要落后。(我有个学生叫 林达、王一涵 )

但是,进入学校及工作岗位之后,学习需要分化为四种不同的需要,即认知需要、发展需要、报答需要、竞争需要。最好的是认知需要,即学习就是为求知,就是为了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一个人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另三种需要都有消极性,尤其以竞争需要最糟糕,因为以竞争需要为主的学习者,容易患“成就焦虑”,总怕超不过别人,总怕被别人赶上自己,势必在战战兢兢之中采取最保守也最艰苦的学习方法,发展不会有后劲儿。许多校园悲剧原因皆出于此。

杭州天长小学特级教师周武,发现了奇特的“第10名现象”,即学习成绩在10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高于尖子生,也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我读大学班级排名第五,年级第十。留校的经历)  

摆正心态 、建立自信、永不言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顺其自然。

⒉学会做事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常常胜过在校老师,娇生惯养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我建议,家里的事情,家务事等等,要让孩子经常做 ,否则,只会读书,不会做事,将来问题多多。   

学会做事与学会求知不可分割,是“知”与“行”的关系。就是学会知识会使用,决不能纸上谈兵、空谈理论。

(三国时期的 马谡失街亭、战国的赵括都是纸上谈兵误国误民;我们日常生活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太差,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蓝,只是夸夸其谈)

一个重要概念是:21世纪的人才,由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由技能到能力。资格即职务、职称、工龄、年龄等等,能力则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风险精神、交流能力等等。从技能到能力,指的是从狭窄的劳动技能到个人综素质的发展,也叫做第二智慧,即创造力(第一智慧指对知识的掌握)。

如:我们公认比尔·盖茨为知识英雄、世界首富,他却靠的并非仅仅是知识,也并非单纯的电脑技术,而是一个杰出现代人的综合素质。

即使古人的成功也离不开学会做事。如诸葛亮为何能大败曹操呢?主要原因在于联吴抗曹。当时,蜀国势单力薄,于是,诸葛亮来到吴国寻求合作。吴国文武群臣讥笑他打不过曹操,让吴国帮忙等等。诸葛亮镇定自若,讲明分则败、合则胜的双赢策略,终于让孙权动了心。吴蜀联手赤壁之战,让曹操几十万兵马溃不成军。这才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这是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成功范例。

现实生活中,由于许多父母与教师忽视孩子子做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离开家门,走进校园或走向社会大吃苦头。北京一高三女生胸有成竹考中央美院,却因公共汽车坏在路上,她一直等到考试开始还在车上。此时,满街都是出租车,她兜里有100多元钱也想不起打车,因为她是好孩子,从未打过出租车。这一误考至少要等一年。有好几位女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入学后连连被骗被侮辱,有的还被卖到农村当媳妇。某年春季考试,一考生竟然近在咫尺找不到座位,也不问工作人员,急得直叫爹妈……

中国早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加入WTO十年,这一切变化都在呼唤能力,能力才是当今时代真正的通行证。充满爱心的父母与教师们,难道还可以无视孩子的能力培养吗?

⒊学会共处

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程度越来越高,而学会共处就是在这一时代提出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题,并被认为是四大教育支柱的基础。

学会共处要求人们学会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关心(to care)、学会分享(to share)、学会合作(to work with others);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共处的渠道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实践。

与人交往、交流、打交道是众所周知的,自始自终伴随人的一生。有些人痛苦一生,孤独、默默无闻地死去无人问津、无人知晓;有些人富可敌国享乐一生,在无数人的簇拥陪伴下结束自己的生命并载入史册。培养学生必须学会交际能力,见到熟人要多讲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吸引对方、感动对方,打动对方,赢得对方的尊重。因此表达能力就变得极为重要,无论是用语言表达,还是用肢体语言行为操作来表达,我们都强调,要重视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老师都忽略这一点。善于与人交往沟通,尊重别人,推销自己,让人接受自己是通往成功的天梯。

我们单位有位老师歌唱得太好了,可与歌唱家媲美,可惜只有我们学校的人知道!还有位老师没有聘上高职,就去问校长,校长说,“我只知道你这个名,但第一次见到本人”。有了天大的本事不能展示出来白费。大家都做一样的工作,做别人做不好的事;想别人想不到的事;别人做得好,我要更好,这些都是综合能力的范畴,做到极致就能得50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周边所有人的认同而又能保举你。不一定非要去做到极致,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凭钱学森的一己之力是搞不出两弹一星的;凭李世民一人之力不能登山皇位开创前无古人的大唐盛世的。你有本事,有能力不能只是为了炫耀或自我陶醉,而是让大家都知道你、认识你、了解你、拥护你、爱戴你、推荐你,这比前者更重要。从古到今形形色色出类拔萃的人物,政界也好军界也罢行行业业的首脑乃至一小组长,他们能坐稳那个位置就是因为他周围上上下下的人都拥护他,能听从他的指挥、调度甚至摆布。

你将来无论从事哪行哪业成功与否,40%在于个人的才干和综合能力能,而60%在于为人处事的技术和技巧。和自己周围的人融洽相处,以和谐取悦于人,留意尊重别人的立场,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重要的,也就得到了讨人喜欢的秘决了。

不虚伪、不做作、直率、干脆,以同情、真诚之心待人、爱人,才能得到相同的反馈。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宽阔的是人的心量。做人的心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不为一己之利去争、去斗、去夺,扫除报复之心和嫉妒之念,自然“心底无私天地宽”。 选择朋友是结交之前要办的第一件事。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与志向远大的人交友,与兴趣相投的人交友,与见识广博的人交友,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上益友,一生幸福受益;交上损友、小人,一生祸害,对待他们近而远之,亲而离之,但是不以他们为敌。对朋友忠诚,对朋友信义,是成功的基础。以信义交友,人字是大写的,情谊是纯净的;以信义交友,才能感觉到每天的太阳都那么光彩照人,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实存在。有些人认识他很久,但始终陌生;有些人和他很熟,但始终没有成为朋友;有些人与他做了很久的朋友,但后来发现彼此还没有真正的认识。不过有些人,同他才第一次见面,一下子就相知相惜。我们就应该学做后者。认识我的人,都拿我当知心朋友。别人和你说的话,不管出于什么初衷,能信但不能全信。但是,别人说的时候,尽量认真听,仔细回应,这是对人的尊重。取得别人信任的先决条件。 不要轻易试探你的好朋友,要不,你不是很失望,就是少了个好朋友。 
在任何状况下,不能玩弄别人,玩人必被人玩。你再有心眼,也不是最厉害的那个。 不要去抢属于别人的利益,但也不能纵容别人抢自己的。这是原则。   

比尔盖茨先生的成功并非偶然,看看他的金玉良言:

1 . 社会充满不公平现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适应它。(因为你管不了它)。 
2 . 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因为你越强调自尊,越对你不利)。 
3 . 你只是中学毕业,通常不会成为CEO,直到你把CEO职位拿到手为止。(直到此时,人们才不会介意你只是中学毕业)。 
4 . 当你陷入人为困境时,不要抱怨,你只能默默地吸取教训。(你要悄悄地振作起来,重新奋起)。 
5 . 你要懂得:在没有你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样“乏味”。你应该想到,这是他们为了抚养你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你永远要感恩和孝敬他们,才是硬道理)。 
6 . 在学校里,你考第几已不是那么重要,但进入社会却不然。不管你去到哪里,都要分等排名。(社会、公司要排名次,是常见的事,要鼓起勇气竞争才对)。 
7 . 学校里有节假日,到公司打工则不然,你几乎不能休息,很少能轻松地过节假日。(否则你职业生涯中一起跑就落后了,甚至会让你永远落后)。 
8 . 在学校,老师会帮助你学习,到公司却不会。如果你认为学校的老师要求你很严格,那是你还没有进入公司打工。因为,如果公司对你不严厉,你就要失业了。(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司比学校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9 . 人们都喜欢看电视剧,但你不要看,那并不是你的生活。只要在公司工作,你是无暇看电视剧的。(奉劝你不要看,否则你走上看电视连续剧之路,而且看得津津有味,那你将失去成功的资格)。 
10 . 永远不要在背后批评别人,尤其不能批评你的老板无知、刻薄和无能。(因为这样的心态,会使你走上坎坷艰难的成长之路)。

上述10条是不是比尔盖茨先生的话我不敢断言,反正非常有道理,人也好社会也罢都不会主动来适应你、顺应你,你必须首先顺应别人,适应这个社会,你才能有一个立脚之地。有了立足之地才能拓宽一个新天地,创造一个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新世界。

我大学里有个同学是第一个学期过后转来的。他是乡下人其貌不扬,个头矮矮的,学习一般说得过去。到了第二个学期末班干部改选,他竟然全票当选班长!他的人缘就是好,那不就是平时和同学们的点滴接触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起来的吗。他认识人很多,有许多朋友,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当时好羡慕他呀。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去食堂的路上,他竟然和5个人碰面搭话。我当时好奇地问,“那个老王是谁呀?”他说,“看起来面熟想不起来了。” “那你怎么知道他姓王?”我又问。“我随便猜的,姓啥无所谓喽。”他轻描淡写地答道。几十年过去,回想一幕幕真有很深的内涵啊!怪不得后来人家一路顺风能当上官,财运亨通。一开始在大学里当一个教书匠,几年后因为肯干、人缘好,大家推举他做支部书记。别小看系党支部书记,那可是校中层领导,有机会接触全校中层、高层人士,大家都喜欢他,就这样一步一步往上升迁,组织部长、纪检委书记、副校长。后来5所大专院校整合合并他又站住脚留任副校长主管后勤,开始大兴土木建楼盖房子……。

当今社会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好多人整天抱怨这抱怨那,把这个世界说成一团漆黑,有什么用啊,你我谁都改变不了那些弊端,只有改变自己去适应它,一句话,适者生存。

交际能力太重要了,从小就该培养,养成习惯,终身受用。我们的独生子女必须从那个小皇帝的神坛宝座上走下来回归自然,从平民做起一步一步攀登自己美好未来的高峰。

然而,应试教育制造了你死我活的淘汰机制,又由于不恰当的鼓励竞争,使不少孩子养成了攻击性。例如,某校一位女生没来上课,同学们非常奇怪:她是数学尖子,怎么会缺课呢?老师解释说:“她请假了,因为爷爷去世了,她在家办理丧事。”老师话音未落,教室里一片欢呼声,有些学生竟然说:“噢,她爷爷可死了!平时我们竞争不过她,因为她爷爷是个数学教授!”“这下可好了,我们有机会可以超过她了!”许多孩子开心地敲桌子跺脚,老师耳闻目睹后毛骨悚然:“这是一群学生还是一群小狼呀?怎么这样缺乏同情心呢?”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共处,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永恒的课题。

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群体性,二是实践性。也就是说,孩子是在群体中长大的,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欧洲的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如果出门旅行,习惯于借个孩子一起去旅行,使孩子有个伴儿。他们明白,再好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同龄伙伴的魅力。同龄伙伴一起出门,没有风景的地方也有风景。当然,孩子们在一起可能一会儿打起来,大人不必插手,孩子自有办法来化解矛盾,而这也是体验,也是教育。可以说,上述项目都是使孩子学会共处的好模式,尤其对独生子女大有益处,起到了“以群治独”的奇效。学会与人共处,或许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⒋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教育目标是:“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完整实现”(the complete fulfilment of man),是人作为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的完整实现,即“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中的“to be”的原意,在这里不应是“生存”、“存在”,而应是“to be human”、“to be a complete man”,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完整的人”。

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唯一的中国委员周南照先生解释,“学会做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报告《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的主题思想。

学会做人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像、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当今世界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甚至是纳米时代。纳米,又称毫微米,是度量长度的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的长度,普通发丝就有6万-7万纳米粗。通过纳米材料、超精度微加工方法、微机电系统三大关键技术,今后二、三十年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处境。但是,高科技未必与高道德同步而来,高科技时代也可能造就出冷酷无情的罪犯。

我们不应该忘记“天才学生”卢刚的悲剧。

1991年11月1日下午3点半,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309室,一个天文物理专题讲座会正在进行,卢刚出现了。这个28岁的青年博士、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材生、通过李政道博士的出国考试由中国政府公派来美的留学生,幽灵般地溜进了会场。他穿着大茄克,带着一个提包,无声地坐在会场一角。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中,作者周励为我们详细记录了悲剧的发生:“卢刚在这里生活了6年,就是在这个房间通过博士论文。整整6年,他没有离开过爱荷华大学,现在就要与它告别了。他把手伸进口袋,手枪,已经压满了子弹,他就想干这件事了。

‘我早就有这个意思了,但我一直忍耐到我拿到博士学位。’卢刚在给他二姐的遗书中写道:‘你自己不要过于悲伤,至少我找到几个垫背的人给我陪葬。他静静地旁听了大约5分钟,突然拔出手枪射击。他首先开枪击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47岁的戈尔咨教授。戈尔咨教授应声倒下,卢刚又在他脑后补了一枪,继尔又朝史密斯教授身上射击了两枪。在场者一时还未反应过来,以为卢刚拿玩具枪恶作剧,直到看见两位教授的脑门和身上流出大滩鲜血,才明白发生了血案。中国同学李新受惊吓过度,当场昏倒。另一个中国同学夺路而逃,跑到一处有电话的地方报警求救。 这时,卢刚已经冷静地将枪口瞄准了他嫉恨已久的“竞争对手”—中国科技大学高材生山林华博士。他一连朝小山的脑门和胸膛放了几枪,山林华连哼都来不及哼一下就当场被枪杀。卢刚在第一现场枪杀了这三个人之后,又噔噔地从三楼跑到二楼,找开了系主任的办公室,一枪射杀了44岁的系主任尼柯森。他确认系主任已经死了后,又跑回三楼第一现场,确定戈尔咨、史密斯、山林华三人是否真的死了。室内有几名惊吓得目瞪口呆的见证人,其中之一是科学家鲍·汉生,他和另两名同学正围着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他还没有死,生命从他的眼里突然逃遁,刚才还那么灵活,大声地激烈雄辩的学者脸上,一下子被死亡来临,罩上一层灰白。卢刚没有打中他的心脏,他鲜血涌注,在书桌下面挣扎着。三个人正准备把他抬起来送去抢救,这时卢刚在门口挥舞着手枪叫他们出去。鲍·汉生轻轻喊了一声“住手”,卢刚不予理睬,然后走到躺在地上的史密斯教授面前,对准他惊恐万状,带着哀求的眼睛,又补发了致命的一枪。他马上就死了。卢刚跑出物理系大楼,持枪飞快地跑到邻近的生物系大楼,从一楼至四楼,似乎在寻找一名女性目标(目击者见他进入女厕所寻人)。在这过程中,卢刚遇到生物系的几位师生,并没有开枪。在生物系大楼没找到他的“射击目标”,卢刚又冲进大学行政大楼,推开副校长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办公室,朝她胸前和太阳穴连射两枪。副校长的女秘书惊恐地拿起电话要报警,卢刚又向女秘书脖颈上射了一枪,然后静默片刻,举枪击碎自己头颅自杀。

整个凶杀过程只有10分钟,6人死亡,女秘书重伤。卢刚博士杀人案震动了美国、中国乃至世界,并引发了世人对中国教育的强烈关注。”

卢刚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卢刚是1963年出生的北京人,也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他是物理系的高材生。1985年,他参加了李政道博士的严格考试,从数百名佼佼者中脱颖而出。6年后,参加美国的博士资格考试时,他不但与山林华并列第一,各门课程都是A,他所获高分打破物理系历届记录。但是,这位成绩优异的高材生,人格方面却存在严重缺陷。据曾与卢刚同住一室的爱荷华大学教育系博士生赤旭明回忆:卢刚这种冷血杀人行为,不仅是由于嫉恨,而且是因为他天性中潜伏着一种可怕的“杀机”,“性格决定命运”。赤旭明说,他与卢刚、山林华合租一个一房一厅,他与小山住卧房,卢刚住客厅。卢刚从不打扫屋子,喝牛奶从不用杯子,打开盖对着嘴咕噜咕噜喝完就随手扔在地上。赤比卢大10岁,以长辈的口气告诫他,结果卢刚“目露凶光”,表现得非常凶恶。赤形容卢刚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自视甚高,常以“物理尖子”自居。说话喜欢揭别人短处,以嘲弄别人为快乐,时常“出口伤人”。他说卢刚不仅人品素质极差,而且十分好色。他曾幻想所有的女孩子都拜倒在他这个“天之骄子”的脚下,也费了不少功夫追了许多女孩子,但屡遭挫折。另一位同学回忆说,卢刚与人合住一个公寓时,睡在客厅里,因嫌天气热,经常把冰箱打开一整夜,根本不管别人存放的东西酸馊腐臭。卢刚在许多留学生口中,是一个攻击性很强、让人下不了台、又十分自私的人。久而久之,几乎没有人愿意与他来往。‘卢刚是一个典型自恋型狂人’,一位熟悉卢刚的教授说,‘自恋性格的人会怨恨他们认为伤害他们感情的人。他们看人,并不是看人的本身——并不看人的本质,而是根据自己的解释看这些人怎么伤害他。’这位教授说,拿着一枝枪连续射杀6人,他只把这个视为消灭对他有伤害的人,而不视为是杀害其他活生生的同类。 早在1993年,联合国曾在中国开过一个国际会议,专门讨论21世纪的挑战,及教育改革。专家们认为,如今科学技术发展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是年轻一代的道德水准下降了,以至于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将来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发达了,而这个领导权又掌握在缺乏道德感的人手里,那就是人类的灾难了。因为他手中已经不是一把枪,而是核武器。他如果想拿原子弹试试看,那就让人类倒霉了。 

我认为“人”同“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有的人是“人”又有“才”,这就叫“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有“才”,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那么这种人根本不能叫“人才”。汪精卫是汉奸,他偏偏有才。我们现在着眼于培养人才,多出人才,我们希望两者能统一,希望他是人又是才。但是如果要两者选择一样的话,我的观点是宁可他是人没有才,而不要他有才不是人。因为越是有才,不是人的人,危害越大。

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可是,好多父母依然叮嘱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研究表明,多读文学和知识类书籍的儿童,道德水平与智力发展好,反之亦然。然后,多数父母希望孩子在课外读的书是教学参考书。显然,这是应试教育的机制在起作用。九年义务教育本是国民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受教育者的教育,是合格教育,是成功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将义务教育扭曲为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是淘汰教育,是失败教育。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误区。

只有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的培养才是让孩子学会做人的根本保证。我们所说的素质,可以概括为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艺术审美五个方面素质的综合。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其真正内涵,学生通过受教育得到一生幸福、安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