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文件共享协议: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0:08:45
23过小年
不知不觉那个被人们时常挂在嘴边心里一直觉着还早的年终于来了,就在今天,就在腊月23日,这个被中华民族喧嚷庆贺了几千年的今天。   傍晚时分鞭炮声此起彼伏,第一声响起的时候我心里还有那么一怔的功夫,再一声响起的时候就彻彻底底的明白了,哦,是年来了。不是我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我忽视了年,而是心里一直觉着还早,还有几天,其实嘴里一直念叨着,心里也一直记挂着,可一下子来了,就觉着有点快。
真的,快得我有点手忙脚乱了,我还有好多事没做呢。比如打扫卫生,比如购买年货,比如给老人买过年的东西,比如、、、。我就在问自己忙了一年了,现在专门提前做准备,专门就在家里等着过这个年,为什么越到跟前越觉得我有那么多事都没干,我在忙什么,这一年我都在忙什么?我在心里打了无数个问号,但确切的答案一个也没有,只觉得心空落落的。
腊月23的夜晚,十几亿人都熟悉的夜晚,我不知想说什么,但我又想说些什么,也许我真的不该说什么或者我无话可说,呵,无话可说那就打住呗。
好了,在此,首先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祝愿我的亲人朋友越来越好,祝愿一切都越来越好!
',1)">
过小年的来历
~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是“年关”,又叫过小年。进入“年关”就等于跨进了过年的门槛,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进入“年关”这道过年的大门,充满祥和的年味也越来越浓,过年的繁忙喜庆气氛也随之显现出来了。从民间一直流传的俗语就可以看的出过年期间的喜庆繁忙景象。腊月二十三祭锅边(祭拜灶王爷),二十四扫房子(清扫院落),二十五磨豆腐,二十陆杀年猪,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黄酒,三十儿熬年儿,初一儿供祭(拜神),正月十五闹花灯。
“民以食为天”,追求美好的生活,使好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是天下苍生梦寐以求的向往,所以到腊月二十三“年关”这天首先要祭拜的就是灶王爷(灶君)了。据说灶王爷在每年的岁首年尾都要上天庭向天帝汇报一年中民间发生的情况(人世间的真善丑恶),人们也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对“年关”祭灶(祭祀灶王爷)也是非常虔诚的。
进入“年关”,随着家家户户治办年货、年内走亲送礼的繁忙祥和气氛也将年的喜庆推向了高超。“过年”也是令小孩子们欢喜和整天期盼的事,因为过年他们可以得到很多压岁钱、有烟花爆竹玩,还有自己如意的新衣服穿,还有好多好多的好吃好玩的。不说别的,就过年期间的祥和的年味和过年的热闹喜庆气氛就使他们日盼夜想巴不得天天都过年。据说进入年关以后上天各路神灵也下界来到人间受香火,接受人们的供奉祭拜,所以一进入年关家家的大人也各自嘱咐自家的小孩要礼貌待人,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做到有礼有表,要时时处处说吉利话做好事,不可讲半句不中听的话语和淘气事,以免妨碍祥和喜庆的新年气氛,冒犯各路神灵。大年三十(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贴上崭新的对联,请来了门神、财神,摆上了供香、供品,虔诚的祈祷希望神灵保佑天下苍生在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广进、富贵安康。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拉起了高照(红灯笼),一家人一起动手包好、并一起品尝着这顿美味可口的团圆水饺、蒸饺,同时也是品味生活幸福的时刻。吃过团圆饺,一家人围着火盆吃着瓜子糖果和自家自己制做的点心和美食,闲聊着守候着、熬着一年最后的时刻,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迎接充满希望的新年。大年初一新的一年开始了,欢乐的新年好一派喜庆的景象;家家户户燃烟花放鞭炮,男女老少穿新衣戴新帽,亲朋好友互相走访道贺,孩童追逐戏耍,大人把盏推杯,猜枚划拳高呼酒令。家家红烛高照,对联映辉。人们有暇闲话桑麻,户户但听妇孺笑,家家扶得醉人归。“过年”,连空气中都洋溢着喜庆与祥和的气氛。在举世欢腾辞旧迎新之际,恭祝大家欢天喜地过大年,万事如意过个好年,美满幸福永永远远,愿神州大地风调雨顺每一年,五谷丰登年年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士,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
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土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
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又体弃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双目失明.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难当,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为灶王。
柳腔戏《张郎休妻》、茂腔戏《火龙记》都是说的灶王爷这段故事。
灶王最初只管火,后来受天帝委派为掌管一家的监护神,被封为一家之主。他权力很大,却连个土地庙大小的庙宇也没有,只有一张画像(木板印制的年画)贴在灶墙上。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东厨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祭灶时要摆上枣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麦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据说是让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说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说好话不说坏话。焚香祭拜后,将旧灶君像揭下焚化。换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爷上天找王皇大帝汇报去了。
祭灶时还要供上碗面汤(面条),俗话说:"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场。"杂面汤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制成,可见灶王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灶王腊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来,就算完成汇报任务,带着吉祥保佑一家过平安日子了。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过小年吃糖瓜的习俗仍在民间盛行。
腊月二十三日以后,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