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路由 pro openwrt:治高血压病、低血压(眩晕)、高脂血症秘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13:10

治高血压病秘方

20.1 八味降压汤

【来源】周次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何首乌15克,白芍12克,当归9克,川芎5克,炒杜仲18克,黄芪30克,黄柏6克,钩藤30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药物用适量水浸泡1小时左右,煎两次,首煎10~15分钟,以只留药物的易挥发成分;二煎30~50分钟文火。煎好后将两汁混合,总量为250~300毫升,日分2~3次服用,饭后2小时左右温服。

【功用】益气养血,滋阴泻火。

【方解】高血压病的病因不一,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营血亏损,血行不畅。故治以益气养血,滋阴泻火为法。本方系根据日人大敬节之经验方“八物降下汤”化裁而来。因而方用首乌、白芍、杜仲养其阴血;川芎、当归行其血滞;阴血滋润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故用黄芪益气配阳以助阴;“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以和之”。黄柏、钩藤之用意就在于此。诸药合用,使肾有所滋,脑有所养,肝有所平,从而达到肝养风熄、血压得降的目的。

【主治】凡表现为阴血亏虚、头痛、眩晕、神疲乏力、耳鸣、心悸等症状的原发性高血压病、肾性高血压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均可用本方治疗。

【加减】伴失眠、烦躁者,加炒枣仁、夜交藤各30克,栀子9克;便稀苔腻、手足肿胀者,加半夏9克,白术12克,泽泻30克;大便干燥加生地30克,仙灵脾18克;上热下寒、舌红口干、面热、足冷加黄连、肉桂各5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20.2 益心健脑汤

【来源】周次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30~60克,葛根15~30克,丹参20~40克,生山楂9~15克,桑寄生15~30克。

【用法】每日1剂,将上药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两次,取汁共300~400毫升,日分2~3次温服。

【功用】补气活血,益心健脑。

【方解】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原理较为复杂,但患者多为老年人,其病机主要为“气虚血瘀”。本方以“益气活血”为宗旨,方中黄芪、葛根、桑寄生以益气为主;丹参、生山楂、川芎活血为辅,取其“气不虚不阻,血得气而不滞”之意。

人体是一个气血相依,脏腑相关的有机整体,心脑血管气虚血瘀之病变会影响到整体机能,同时也是整体病变在局部的反映。如“心舍脉,其主在肾”,“肝藏血,心行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精。”因此,本方在“益气活血”的宗旨下,既着眼于整体机能,又考虑到局部病变,力求达到整体与局部统筹兼顾的治疗目的。在补气药中,黄芪补心肺之气,葛根升脾胃之气,桑寄生益肾气;在活血药中,丹参活心血,生山楂消中积,川芎行肝血。诸药合伍,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使气旺血活,心脉得通,脑以得养,从而达到益心健脑之功能。据现代药理研究,以上诸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血流量,降血脂、降血压以及抗心律失常的功能。

【主治】高血压病、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

【加减】主要根据病证的变化和兼证的多少而进行相应的加减。如出现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炮附子9克;出现口干、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阴虚证,加麦冬12克,生首乌15克;体倦,神疲、气短等气虚证明显者,加党参30克,五味子6克;血瘀气滞疼痛明显者,加香附12克,元胡9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5克,夜交藤30克。

本方在用量上,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如气虚明显者,补气药可用大量,活血药用小量;如久病体弱或初病患者,可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总之要使药物主次分明,剂量适中,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疗效】经用本方治疗冠心病336例,临床取得显著疗效,其中心绞痛显效率53%,总有效率87%;心电图显效率30%,总有效率63%,同时,对高血压显效率53%,总有效率94%;高血脂显效率42%,总有效率77%。

 

20.3 黄精四草汤

【来源】董建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精20克,夏枯草、益母草、车前草、豨莶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平肝补脾,通络降压。

【方解】高血压属中医眩晕病症,多由脾肾不足,肝阳偏亢所致,为虚实挟杂之症。本方以黄精益脾肾、润心肺;夏枯草清肝火、平肝阳;益母草活血,车前草利水,豨莶草通络。诸药相配,能补脾、平肝、通络以降血压,宜于脑血管硬化、肾病水肿兼有高血压者,用之皆宜。本方药少功著,效果非凡。

【主治】眩晕、手麻、肿胀兼有高血压者。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20.4 养血降压汤

【来源】史方奇,《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生牡蛎(先煎)、珍珠母(先煎)、桑椹子各30克,白芍24克,木防己、黄芩、菊花各12克,刺蒺藜15克,地骨皮20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中以生牡蛎、珍珠母加水先煎30分钟后,再加入预先浸泡30分钟的余药同煎20分钟,每剂煎3次。然后,将3次煎汁混合,于早、中、晚饭后各服1次。

【功用】平肝潜阳,泻火宁心。

【方解】原发性高血压病Ⅱ期,因血压持续升高,心、脑、肾已有器质性损伤,临床表现除头痛,眩晕外、常有记忆力减退,头昏眼花、耳鸣、失眠、心悸、夜尿频数等心、脑、肾功能减退之表现。辨证属肝肾不足、肝阳上亢者颇多。方中以生牡蛎、珍珠母平肝潜阳;黄芩、地骨皮、蒺藜、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桑椹子柔肝养阴;又加入有祛风、除湿、消肿作用的木防己以去痰浊,调气机。诸药配伍为用,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柔肝养阴之功。用之临床,对高血压确有良效。

【主治】原发性高血压病Ⅱ期,症见头昏、头痛、心悸、目昏、耳鸣、记忆力减退、夜尿频数、失眠等。

【加减】如头昏易怒者,加夏枯草30克,天麻12克;失眠者,加生龙骨30克(先煎),茯苓15克;目涩尿频者,加枸杞子、山茱萸各15克;肢麻肉惕者,加地龙12克,川芎2克。

【疗效】曾将本方制成冲剂,治疗高血压82例,总有效率66.7%。本方作用缓和而持久,服药后血压缓慢下降,但停药后药效维持时间较长。

 

20.5 调络饮

【来源】王乐善,《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桑寄生、生地、丹皮、白芍、黄芩、菊花各15克,夏枯草30克,杜仲、牛膝、桑枝、桂枝各15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甘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调和脉络,降压清眩。

【方解】缓进型高血压,亦称良性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近半数病人可无症状,血压增高常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得发现,少数病人则突然在脑血管意外(中风)时发现,由此可见本病与血脉直接相关。故方中以桑寄生助筋骨、益血脉;生地平血逆;丹皮和血凉血而生血;白芍泻肝火,和血脉;黄芩养阴清热;菊花治头目眩晕;夏枯草补肝血,除虚烦;杜仲益精气,坚筋骨,久服轻身耐老;牛膝益肝肾,强筋骨,引诸药下行;桑枝久服终身不患偏风;桂枝调和营卫;生石决明久服益精轻身;甘草通经脉,利血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益血脉,平血逆,凉血生血,补肝血,益精气,调和营卫,养阴清热之效,使阴平阳秘,血脉调和,尤适合于缓进型高血压病。

【主治】缓进型高血压病。症见头晕、目眩,甚则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恼怒而加剧,脉象弦数有力,严重时手足麻木。

【加减】手足麻木加黄芪30克。

【疗效】临床屡用,对本病确有一定疗效。

 

20.6 双降汤

【来源】赵尚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精、首乌、桑寄生、泽泻各20克,菊花10克,生山楂、草决明、丹参、豨莶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补益肝肾,行滞通脉,泄浊洁腑,降脂降压。

【方解】本病多责之于肝肾阴亏、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血压升高,而肾气不足,蒸化无力,脾失健运,精化为浊,痰浊入血,久必成瘀,浊瘀交着,痼结难解,又可导致血脂升高。故方中以首乌补肝肾,益精血,除风眩;黄精“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本草纲目》)。而且本品“平补气血而润”(《本草从新》),其性偏走,与首乌合用,能使精中生气;菊花、草决明平肝潜阳,以降肝气之上逆。四药合用,标本同治,效果较佳。且经药理研究证实,以上四药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豨莶草祛风除湿、利筋骨,本品凉燥搜风通络,燥湿行血,且能入肝肾,养阴血,平降气逆,治疗内外风皆宜;泽泻甘寒,《本经》载其“消水,养五脏,益气力”,《主治秘诀》谓本品“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山楂酸甘,“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健膈,消血痞气块。”(《日用本草》)述之泽泻,其利湿化浊之力虽逊,而活血通脉之力尤盛,本品活血和络,消痰化浊,善治瘀浊闭络,以其味酸甘,善化阴气,配泽泻、豨莶草活血而不伤阴,泻浊而不伤正。实践证明,此三药确有降压消脂等多种药理作用。更用丹参活血,与山楂相伍达行气解郁活血,斡旋阴阳之功。桑寄生与首乌、黄精相伍达补肝肾、固精气之效。诸药相伍,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固而不涩,行而不散,共奏补益肝肾、行滞通脉、泄浊洁腑、降脂降压之功效。故用于肝肾阴虚、瘀浊阻滞之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效果颇佳。

【主治】高血压、高脂血症,常见头痛头晕、颈胀、腰酸肢软、四肢麻木等症,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20.7 治高血压方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组成】川芎12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川牛膝15克,夏枯草30克,地骨皮15克,玉米须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清热、通络止痛。

【方解】方中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菊花疏风明目;地龙平肝熄风;川牛膝活血祛瘀;夏枯草清肝散风;地骨皮清泄肝热;玉米须平肝泄热;川芎配菊花、夏枯草、玉米须、地骨皮,则清肝祛风之力更强;牛膝引火下行;加地龙则祛风之力更著。

【主治】因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脉眩实等证。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著。

 

20.8 柔肝熄风方

【来源】潘兰坪,《新编经验方》

【组成】生地、熟地、天冬各9克,玉竹15克,黑芝麻12克,钩藤9克,白菊花6克,鲜莲叶20克,羚羊角0.5克,苦丁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熄风、滋阴益血。

【方解】本方用菊花、羚羊角、钩藤、苦丁茶清肝热、熄肝风;地黄、天冬、玉竹、芝麻滋肝益肾,“此养肝体,佐以清肝用法,阴虚火浮之头痛最宜,即偏正头痛风可治。叶案所谓育阴和元阳、柔润内风者此也”。

【主治】阴虚火浮之头痛、偏正头风。可用于阴虚阳亢、血压上升引起的头痛。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20.9 熄风汤

【来源】吴颂康,《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地龙12克,槐米20克,川芎、僵蚕各10克,白蒺藜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潜阳、熄风。

【方解】方中地龙通络、镇痉、降压;槐米清热凉血、解痉降压;川芎活血行气、散风降压;僵蚕止痉熄风;白蒺藜平肝疏肝降压。合而为方,加减化裁,对各种类型的高血压,均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主治】肝阳上亢,可用于高血压病。

【加减】在用熄风汤时,常加青葙子30克,昆布20克,对降压有明显的效果。肝肾阴虚,风火相煽,加山栀、丹皮、钩藤、黄芩、茜草根各9克;气阴亏虚,筋脉失养,加黄芪12克,丹皮9克,防风6克,桑枝12克,二至丸;痰湿至络,熄风汤合黄连温胆汤;阴虚凡有胸痹症者,可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妇人冲任失调,引起高血压,可合二仙汤。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20.10 柔肝熄风汤

【来源】赵金锋,《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枸杞子、杭菊花、夏柘草各12克,桑寄生15克,刺蒺藜、何首乌各12克,全当归9克,赤芍、白芍、大元参、怀牛膝各12克,净钩藤、广地龙各9克,珍珠母24克。

【用法】方中珍珠母一味,煎药时用炒布包好,先煎15分钟;再钩藤一味,煎药时要后下,即头煎不下,二煎再下,两煎药汁兑在一起,约350毫升左右,分两次早、晚饭后一小时温服。每日1剂。

【功用】柔肝熄风、清热、降压、解痉。

【方解】眩晕一证(含高血压),中医认为无虚不晕、无风不晕、无热不晕、无痰不晕,本方所治之眩晕,是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化热生风的高血压及中风先兆症。方中枸杞子、桑寄生、当归、白芍、制首乌滋补肝肾之阴,起滋水涵木作用。菊花、钩藤、赤芍、夏枯草、元参具有凉血、平肝清热、熄风解痉的功效;怀牛膝壮腰膝,并能引气血及浮越之火下行;珍珠母平肝滋阳,安神定惊;刺蒺藜,地龙具有降压作用。共同组成方剂,则具有柔肝熄风、清热、降血压、解痉的作用。

【主治】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所致之眩晕(高血压、中风先兆),口干舌燥、腰膝无力、头重脚轻之证。

【加减】语涩加寸菖蒲;有痰或舌苔微黄而腻,加鲜竹沥50毫升,先入药液中,分2次服下;大便干,加炒决明子15克,也可泡开水当茶饮。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良好。

【附记】本方的特点是,补而不腻,清而不寒,行中有补,潜中有安,临床实践证明,对上述类型的眩晕(高血压、中风先兆),效果良好。临床验之,果如斯言。

 

20.11 加减天麻钩藤饮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天麻9克,钩藤15克,珍珠母(先下)30克,菊花、龙胆草各9克,赤芍15克,川续断9克,夏枯草、青葙子各15克,苦丁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平肝潜阳。

【方解】肝阳上亢,为有余之证,方用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龙胆草、苦丁茶、青葙子平肝熄风;珍珠母镇肝定风治眩晕;川断补肾,引气下行。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之功。方切病机,效果颇佳。

【主治】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良好。

【附记】本方为印老“抓主症”之方,经常用之于临床,凡高血压见有头热足冷、头重脚轻、面赤心烦者,类多用此,效果良好。在高血压病中,此型最为多见。

 

20.12 降压延寿汤

【来源】吕志杰,《新中医》(11)1990年

【组成】制首乌、生地、熟地、白芍、枸杞子、菟丝子、杜仲、桑叶、菊花、钩藤、石决明、怀牛膝、丹参、丹皮、茯苓、泽泻(一般用10~15克,可重用15~30克,滋补药用量应较大,其他药视病情而定,以中病为宜)。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阴平肝。

【方解】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治以滋阴、平肝,视病情而有侧重,再随证加减,以定方中用药之君臣佐使为治。

【主治】高血压病。

【加减】若血虚肝热者,白芍为君,加天麻、玄参、地骨皮等;肾虚有热者,生地为君,加女贞子、旱莲草;肝肾不足,无热象者,若以肝虚为主,首乌为君;以肾虚为主,熟地为君;肝阳上亢者,石决明为君,加生牡蛎、珍珠母;肝火较盛者,去首乌、枸杞子、菟丝子等,而以丹皮为君,加黄芩、夏枯草、青葙子;火盛须用龙胆草、山栀子;大便燥结加大黄;肝肾阴虚,肝阳化风者,去温阳、渗利,活血药,加鳖甲、龟板、阿胶、羚羊角等滋阴清潜药;挟有血瘀者,以丹参为君,白芍易赤芍,酌加当归、川芎、鸡血藤、红花、茺蔚子等;痰湿较盛者,去生地、熟地等,以茯苓为君,加陈皮、半夏、石菖蒲、远志;痰湿化热,宜加竹茹、竹沥、栝蒌;脾胃虚弱者,则生地、熟地、首乌、牛膝等碍胃滑肠之药应慎用,宜加党参、黄芪、白术;阴损及阳,阳气不足者,重用首乌、熟地、枸杞子、菟丝子,并可加肉苁蓉、巴戟天、淫羊藿等;阳虚甚者,应加制附子。对证用药:如肢麻加豨莶草、桑枝;手颤加地龙、僵蚕;项强加葛根等。辨病用药,具有“一举两得”之功。如首乌既养血,又降脂;钩藤既熄风,又降压;黄芩、夏枯草既清肝,又降压等。

【疗效】治疗87例,结果显效53例,有效25例,无效9例。

【附记】本方是在田乃庚教授指导下,拟定的治疗常规用药——延寿降压汤,运用于临床,并随证加减,疗效满意。

 

20.13 逍遥降压汤

【来源】张文高,《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丹皮、栀子、黄芩、菊花(或野菊花)各12~15克,柴胡15克,白芍30克,茯苓、钩藤、夏枯草各15克,当归9~12克,薄荷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肝解郁,平肝降压。

【方解】因高血压之肝郁化火者,多无脾虚之候,故方用黄芩、菊花、钩藤、夏枯草以加强清肝泄火之力,以求尽速缓解症状,降低血压;柴胡用中等量,取其疏解之功效;白芍用量大于柴胡,取其柔肝益阴,既监制柴胡辛散升发之性,又有预防火盛伤阴之意。合而用之,共奏清肝解郁,平肝降压之功。

【主治】高血压病。

【加减】肝气郁滞者酌加香附、郁金或甘松;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或夜交藤;心悸明显者加柏子仁或莲子心;头痛项强者加川芎、葛根;若有伤阳之象,证见两目干涩、口干咽燥,加玄参、知母;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牛膝;浮肿者,加泽泻;肝阳上亢者酌加代赭石,或生龙骨、生牡蛎。

【疗效】治疗33例,多为起病6年以内的早期高血压患者,总有效率为78.79%。

 

20.14 三草汤

【来源】刘渡舟,《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夏枯草12克,龙胆草6克,益母草9克,芍药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平肝、降压。

【方解】方用夏枯草清肝散结;龙胆草清泄肝经之火;益母草为厥阴血分之圣药,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重用芍药,和营敛阴,缓急解痉;以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平肝,降压之功。故用之效佳。

【主治】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

【疗效】治疗1例典型病例,对缓解高血压病头痛诸症效果颇为显著,且血压也有所下降。

 

20.15 黄石降压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炒黄芩9克,石决明、生西瓜子(打碎)各15~30克,夏枯草、桑寄生、元参、干地龙各9~15克,黑芝麻12~15克,益母草9~30克,怀牛膝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降压。

【方解】引起高血压病之因甚多,概括起来,主要是下虚上实,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挟痰瘀所致。又“阴虚生内热”,故每见肝火上冲之象。治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故方用炒黄芩、石决明为君,二者合用,其清肝潜阳之作用甚著。且黄芩炒后苦寒之性大减,而清热降压之力尤著,又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石决明清肝而不伤阴,且潜阳作用大而持久。臣以黑芝麻、桑寄生、元参滋阴以助君药潜阳之力,且3味合用,既可潜降已亢之阳,又可制肝火上冲之势,阴充则肝火自熄。佐以夏枯草、生西瓜子清肝化痰散结;干地龙熄风止痉、化瘀通络;益母草清肝平逆、活血化瘀,且对久病或产后高血压尤宜,而且有较好的降压作用;怀牛膝活血降压而引诸药之性下行以增强降压之效用,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严谨,丝丝入扣,药中病机,奏效颇捷。而且本方降压作用稳定、持久、反跳现象少。

【主治】高血压病,血压持续在150/95mmHg以上,证见头昏头胀、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而胀、失眠易惊、或口燥咽干、虚烦不安、五心烦热、多梦、健忘、耳鸣、目眩、胫骨跟痛,或嗜睡、胸闷纳呆、口腻、渴不多饮、恶心、面色黄滞、体型较肥;或心悸,或肢冷神萎,便溏或便秘,小便清长或黄赤,或气短、阳痿,舌质红或淡红,苔黄或黄燥,黄腻,脉弦数或细数,或弦滑。

【加减】若眩晕甚、血压偏高者,加代赭石、珍珠母、生地各15克;偏肾阴虚加熟地、二至丸各9~15克;偏肾阳虚加肉桂、制附子各3~6克;肝阳上亢甚者,重用石决明,加珍珠母15~30克;头痛项强者加葛根9克;失眠多梦加夜交藤15克,酸枣仁9克;瘀血偏甚或动脉硬化者,重用益母草,加丹参15克,桃仁、苏木各9克;血脂偏高,加泽泻、首乌、生地各9~15克。恶心加竹茹、姜半夏各6~9克;肝火偏甚加杭菊花、蔓荆子各9克,或加龙胆草15克,羚羊角粉0.6~2克(冲服);鼻衄加生地、丹皮、生藕节各9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9克(后下),体虚改用栝蒌仁、火麻仁各9克;痰湿甚加陈皮、法半夏、茯苓各9克;白带多,加党参、白术、茯苓、芡实各9克;或去牛膝;遗精,去牛膝加金樱子、五倍子、益智仁各9克。

【疗效】治疗300例,治后基本痊愈235例,显效35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97.33%。

【附记】长期临床观察,本方对高血压病各型的降压和伴随症状的改善均有肯定效果,尤以肝阳上亢、阴虚阳亢二型效果更佳。且降压作用稳定、持久、反跳现象少。未发现毒副作用,确为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良方。

 

20.16 镇肝潜阳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决明30克,菊花、龙胆草、白蒺藜、知母、黄柏、旋覆花各10克,赭石20克,牛膝10克,钩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潜阳,苦降泄热。

【方解】素体阳盛、肝邪偏旺而致肝阳上亢,故方用石决明镇肝潜阳;旋覆花、赭石、龙胆草平肝降逆;知母、黄柏苦寒泄热;白蒺藜、菊花、钩藤滋肾阴而熄肝风;牛膝引热下行。再参考加减法化裁运用,可治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

【主治】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症见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少寐多梦,每因精神刺激增剧,脉弦数有力。

【加减】若湿痰盛,加清半夏10克,广皮6克,茯苓12克,黛蛤粉20克;四肢麻木,加桑寄生30克,威灵仙、苏地龙各10克;大便燥,加大黄10克;面赤、口干加生石膏30克;血压过高、头晕甚者,加羚羊角粉0.6克(冲服);舌强,加僵蚕10克,全蝎5克,九节菖蒲、天竹黄各10克;目视两歧,加滋朱丸15克,羚羊角粉0.6克(冲服)。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高血压病除积极治疗外,下列注意事项亦很重要。①凡高血压患者,如遇感冒,血压往往升高,此时不必治血压,以辛凉解表,感冒愈,血压高随之降;②饮食方面必须注意,如羊肉、海鱼、海虾之类皆能助热升阳,白酒性烈,升阳更甚,皆非高血压患者所宜;③高血压患者最忌大怒,大怒则血压升,易于引起脑溢血症。

 

20.17 育阴潜阳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海蛤壳30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2克,白蒺藜、杭菊花各10克,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磁石15克,何首乌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育阴潜阳。

【方解】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以致肝阳偏亢,故方用石决明、海蛤壳、牡蛎,三者虽同属介类,然石决明入肝,功能镇肝潜阳;而海蛤壳、牡蛎入肾,功能育阴柔肝,故本方只取海蛤、牡蛎而不用石决明。龙骨、磁石益肾而潜浮阳;白蒺藜、菊花滋肾而清头目;桑寄生、杜仲补肾而降血压;何首乌补肝肾、益阴精,俾水能涵木则浮阳不致上亢矣。

【主治】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证见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失眠、精神不振,脉弦滑无力或细弱。

【加减】精神不振,加合欢皮12克,人参须5克;头晕甚加桑叶9克,黑芝麻12克;失眠,加首乌藤30克,熟枣仁10克;腰酸腿软,加续断12克,熟地20克;心悸,加柏子霜10克,茯神10克;同时还可参照“镇肝潜阳汤”加减法。

【疗效】屡用效佳。

 

低血压(眩晕)秘方

21.1 益气健脑汤

【来源】刘绍安,《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潞党参、黄芪各30克,炙升麻、柴胡、陈皮、当归各10克,炙甘草9克,朱生地、朱麦冬、焦白术、炒枣仁、朱茯神、怀山药、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20克,明天麻、姜半夏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煎取汁,连煎2次。然后,取2次药汁混合,日分2次温服。

【功用】益气健脑。

【方解】本方主治病证属于心脾气虚,究其因多由思虑伤脾,运化之官失职所致。故方用党参、黄芪、白术、陈皮、炙甘草、怀山药益气健脾;当归、生地、麦冬、酸枣仁补血养心;复配以龙骨、牡蛎,微寒潜镇以安心神;升麻、柴胡升发清阳;茯神、朱砂镇心宁心;天麻、半夏化痰祛浊,合而为用,对头痛健忘症属心脾气虚者较为适宜。

【主治】头晕头痛,耳鸣脑鸣,短气懒言,心悸,健忘,自汗嗜睡,肢软神疲,脉细缓无力,口干不渴,舌淡苔少,血压偏低之心脾气虚患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凡阴虚火旺者慎服本方。

 

21.2 加味扶正升压汤

【来源】张三合,《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人参10克(或用南五加皮15克代之),麦冬15克,五味子12克,生地20~30克,炙甘草、陈皮各15克,枳壳10克,阿胶15克(烊化兑服),黄芪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气养阴。

【主治】低血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一般连服10剂左右即获显效或痊愈。

 

21.3 升压汤

【来源】李以松,《福建中医药》(5)1984年

【组成】黄芪、党参各30克,五味子20克,麦冬10克,北柴胡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5剂为1疗程。

【功用】益气升压、安神定志、增强机体免疫力。

【方解】本病多因气血亏虚、阴虚火旺、脾肾阳虚、心阳不足,心无力鼓动血脉运行,脑髓及五脏失养所致,治以补益气血为主,故方用黄芪、党参补气生血,升压强心;麦冬、五味子安神定惊;柴胡引诸药上行,并有镇静、镇痛作用。气血足,血脉运行有力,则诸证自愈。

【主治】原发性低血压。

【加减】心阳虚加桂枝10克,龙骨15克,甘草6克;气血两虚,加熟地、当归各15克;阴虚火旺加生地、玄参各10克,黄连3克。

【疗效】治疗34例,服药1疗程,结果痊愈31例,好转2例,无效1列。

 

21.4 参芪升压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生黄芪、玉竹、党参、北条参、白术各15克,炙甘草、炒白芍、当归、白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炒谷芽、陈皮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30剂为1疗程。

【功用】大补气血,理气健脾。

【方解】凡血压降低,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皆因气血俱虚为主因。故方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以补阳气;沙参、麦冬以补阴气;熟地、当归、白芍以补血;陈皮以调中利膈而理气,谷芽以扶脾、健胃以行气。诸药配伍为用,共奏大补气血、理气健脾之功。

【主治】低血压,无论男女老少均可用之。

【加减】先服上方,再配以丸方收功,药用黄芪、熟地、南沙参、北条参、党参、白术、泽泻、玉竹各90克,茯苓、当归、川芎、陈皮、甘草、谷芽、炒白芍各60克,桂枝30克,太子参90克。上药炒干,共研细末,蜜丸为梧桐子大。每次服40丸,日服2次,空腹开水送服。服后有效或无不良反应,可继续服用。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坚持服用,均获良效。但本方须服至初愈,再服丸方巩固疗效。服药期间,禁食萝卜、大蒜以及破气耗血药物,并节制房事自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1.5 桂枝甘附汤

【来源】杨万林,《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桂枝、甘草、川附子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频代茶饮。

【功用】温阳升运。

【方解】多因心阳不振,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所致。方用升阳温经之桂枝、附子配以甘草调和药性,用之效果颇佳。用开水泡服,免去煎药麻烦。

【主治】低血压症。

【加减】睡眠差者加夜交藤50~70克;若证情较重者加红参15~25克,附子增至30克(先煎1小时)。

【疗效】治疗38例,一般服4~10剂,最多12剂,血压都有不同程度上升。85%以上病例疗效巩固。

【附记】又王兴国用桂枝9克,桂心3克,甘草9克,每日1剂,泡开水代茶饮,治慢性低血压症,效果

治高脂血症秘方

22.1 宁脂方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太子参、白术各9克,制半夏、陈皮各6克,泽泻、丹参、山楂各9克,玄明粉3克,荷叶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健脾化痰,消积导滞,活血化瘀,降脂减肥。

【方解】脾胃为仓廪之官,在体为肌,开窍于口,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然平素饮食失节,过食甘肥之品,久则困扰脾胃,必致运化乏力,输布失职,饮食不化精微所成痰湿,脂肪壅阻,形成驱体肥胖。方中以太子参补益太阴,升清降浊;玄明粉泄利阳明,推陈致新;白术合泽泻以行水渗湿;半夏配陈皮,除痰理气;丹参活血调营;山楂清积行滞;荷叶出污泥而不染,升清阳而减肥。

【主治】高脂血症、肥胖病、脂肪肝、痰湿型闭经、脂溢性皮炎等。

【疗效】屡试屡验,效果甚佳。

 

22.2 桑椹方

【来源】柏仲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桑椹15克,五味子6克,党参15克,怀山药、丹参各30克,生山楂、泽泻、枳壳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肾生精,健脾补气,降浊通络。

【方解】老年性白内障与老年性高脂血症,二者病虽不同,但病机相似。人到更年,肾精始亏,渐而上实下虚,脾胃告惫,精血少承,浊阴内留,晶体先行失泽,继而混浊,目始不明;浊留血液则血流胀腻,输布缓慢;浊滞血管则脉管细窄,宽紧失度,营血失于上濡,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老年性高脂血及动脉硬化症。治疗养阴益气,健脾生津,泽养睛珠,降浊升清,柔络通脉,以期延缓衰老,治障毓光。方中桑椹甘寒,入心、肝、肾经,益血除热补五脏,益阴生精而明目;又五味子气温味酸,补虚敛肺,益肾涩精,生津止渴,滋润脾胃,抗衰延老;党参甘平,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助运;山药甘平,入脾肺,补脾胃,益肺肾,培补先后天之本;丹参微苦寒,入手少阴、手厥阴二经,活血行气,祛瘀生新,通达脉络;山楂味酸入脾胃经,破气散瘀,化痰涎,现代药理研究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枳壳微苦寒,入脾胃经,行气安胃,散痰滞,消胀满;泽泻甘寒,入肾、膀胱经,利水而不伤阴,渗浊存清。诸药合用,有益肾生精,健脾补气,降浊通络而达抗老驻明之功。

【主治】老年性高脂血症及白内障(初、中期)。

【加减】若兼见肾阳虚、肢体寒冷者,加锁阳;肾阴虚内热者,加黄柏、细生地;脾虚纳少者,加焦山楂、焦白术、焦六曲;血压高者,加桑寄生、槐米;糖尿病患者,加山萸肉、粉葛根。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颇著。

 

22.3 桂星降脂汤

【来源】白洪龙,《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肉桂、制南星、决明子、蚕蛹、黑大豆皮。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或制成片剂,每服4~6片,日服3~4次,1个月为1疗程。

【功用】温化痰湿,养肝祛风。

【方解】方中肉桂辛甘大热,可益火消阴,温补肾阳,行血通脉,温补命门,引火归原。根据临床经验,本品配合很重要,如配辛温药则有祛寒作用,配补气药有补虚作用,配寒凉药有清湿热作用等。本方配以南星,蚕蛹有化痰祛风作用,加决明子清肝明目,故用治痰湿型高脂血症有一定疗效。

【主治】痰湿型高脂血症。

【疗效】治疗158例,其中胆固醇升高158例,治疗后平均下降58毫克%,有效率为90.5%;甘油三脂升高132例,治疗后平均下降56毫克%,有效率为90.5%,β脂蛋白升高116例,平均下降165毫升%,有效率为83.62%。总有效率为88.08%。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后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

 

22.4 山丹方

【来源】张青宝,《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山楂50克,丹参30克,玄胡索、菊花、红花各15克,麦芽4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消食积,化瘀血,理肝气。

【方解】方用山楂柔肝;玄胡索利气活血;丹参、红花活血化瘀;菊花养肝明目;麦芽消食和胃。山楂动物实验有降脂降压作用。

【主治】高脂血症。

【疗效】治疗51例,结果显效20例(占39.2%);有效18例(占35.3%);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