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网络唤醒怎么关:神意气内功理法 --- 魏树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17:10
 神意气内功理法 --- 魏树人 杨氏与陈式1.有人说杨氏就是把陈式较难练习的部分去掉之后的太极操,这种说法非常荒唐。

市面上是有一些太极操,如24、48、88等国编套路,没有什么内容,但是它不是真正的杨氏。说它是把杨式较难练习的部分去掉之后的太极操到很正确。

真正的杨氏并不十分普遍,但是套路很多,沈阳有杨少候时代传下炮锤18式,河北永年的老架子也很地道,某杨氏后人现在主要传的是杨承浦的大架子,其在60年代还曾经在小范围内表演过杨少候时代的杨氏拳,但是很少外传。

2.杨氏的确是从陈式进化过来的,但是进入了更加高级的阶段。

现在真正的杨氏已经很少见了,所以很少有人能把它同陈式联系起来,但是如果你看到沈阳现有的杨少候炮锤18式,就会发现实际上真正的杨氏和陈式区别很小,只是编排套路不同罢了,一样的刚柔相继,一样的讲究发劲,甚至许多姿势都相同。

但是练法上有很大不同。陈式发劲发在明处,有点象形意拳,杨氏发劲发在暗处,即外表很难看出来,但是他的的确确在发劲,是一种有如大海波涛一样层层汹涌奔来无坚不摧的劲力,所以当师傅告诉我真正的杨氏很难练习时,我当时并不相信,因为在人们心中杨氏就是慢慢悠悠地划圈而已,看来江湖的确很大。

3.杨氏似乎比陈式保守

实际上陈式的最高境界也许比不上杨氏(这是我猜的,本人水平不高,眼界有限,如有得罪各方高人或有明显错误,万望谅解),但是陈式的师傅并不保守,因此陈式目前开展的红红火火人才辈出,相比杨氏则外表徒众甚多,实则处于令人忧虑的尴尬的境地。

杨澄浦的功夫非凡,这在当时没人敢于否认(敢于否认的都应该去试试,打赢的早成名了,这在当时也相当于刘翔被一个无名队友甩在了后边的新闻,可是当时从没听说有这事),杨不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也没人敢于否认杨澄浦的功夫,因为还有杨的徒弟四川李雅轩、上海田照林,台湾郑,一鸣惊人的事情谁 都想试试,但是,得有那个本事。

但是现在不仅杨不在了,他的出众的徒弟们也有许多不在人世了,于是,有人开始否认他的功夫了,甚至连杨氏内部也有人说他花架子,为什么?

如果现在杨氏还有具备杨澄浦那样功夫的人物,还有人敢这么说吗?

大杨树辈辈小,你传我少这里一点,我传他再少那里一点,现在,真正的杨氏的传播范围要比陈、吴、武、孙任何一派都小,我认识的一个老前辈告诉我,60年代是不准分门派的,那时也经常有武术交流,而且提倡互不保守,当时一位杨氏后裔曾一时兴起当场演示过一套据说从不外传的杨氏套路,架子非常复杂,且很低,但是事后此人居然矢口否认此事,他的许多徒弟,有的据说跟他30多年,金口不开。当然肯定也有徒弟得到真传,但是他无疑也会同他的师傅一样否认此事,传人少导致传人之间缺少印证实证的机会,即使得到真功,功力也会减小。

总之,杨氏是有真功的,而且还是绝世之功(个人看法),但是传播范围愈来愈小,反而让人不知道罢了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 述真 
(太极拳【京都一脉】:杨露禅→杨健侯→汪永泉→魏树人→杨云中) 
由於先辈武术大师的缄秘不传,杨健侯的太极拳 (老六路22式) 几遭湮没不传。所幸【京都一脉】的大师汪永泉先辈及时醒悟到:「这里头的东西,要是我不说,让它断了,就是再花几代的时间,都别想再找回来」。汪先辈的入室弟子魏树人老前辈更是极虑求精、废寝忘食。全盘承受了【京都一脉】的精髓。乃将毕生心血著成《极拳述真》一书。并将其精湛的太极功夫,倾囊相授於杨云中先生。


杨云中老师,山西襄汾县人。历任军医、气功学校校长、北戴河疗养院太极功夫修炼中心教练。师承魏树人老师 (杨式老六路) 、铁恩方老师 (程式八卦)、庞明老师 (智能气功) 、冯志强老师 (混元太极) 、李经梧老师 (太极内功)等。此次受魏树人老师之嘱,飘然南下。【京都一脉】即将在南方流传矣。


【京都一脉】堪称是原汁原味的太极拳。其与别不同的特出优点是:
运用高层次的内功练法,开启人体神意气之潜能,内气腾然畅行。复原及强化人体与生俱来的却在生命虚耗中消失殆尽的三道气圈。
八种劲法的招中术。六十四种内功的练习方法。劲源正隅相化的原理。练至身如钟鼎,由钟摆催发出一往无前的内劲。
九曲珠的行气诀窍。内气运行无孔不入。远至全体透空、无我无为的境界。
茫点、鹄点的神奇运用。对於练习和养生的意义重大。
揉手时虽然能令对方弹跳而出,但对方仍然会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酣畅感觉弥漫全身。原因是己方的神意气能使对方的气血得到很好的畅通。【京都一脉】的揉手能够互相增益双方的健康。这是与「推手」有所不同的地方。
增强营卫二气,使腑脏获得生养而强壮。抵御疾病以及他人的蛮力侵扰。周身血液畅行、气感强烈。充满内心喜悦。
教学方面,一开始就讲明拳架理法,以理法引导身形手势的正确运行。个别教授,因人施教;集体教授最具特色:先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诵读【京都一脉】口耳相传的行拳口诀。待到学员的意念集中,老师就在现场组成一个「气场」。此气场能令学员迅速进入状态,且能令学员们的神意气相互影响和补充。 

杨式太极拳秘技承传源流简介 (魏树人)

为了进一步查核杨式太极拳在京都的承传史实,幸蒙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处、北京市档案馆明清资料馆和北京图书馆提供资料来源,查实当年邀约健侯公进府传艺的爱新觉罗·溥伦贝子的家世背景和府邸所在。又蒙一位未留姓名的老先生提供《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和50年代的北京市地图,从不同的侧面证实了先师汪公永泉生前所述之近百年来,杨汪两家的父子两代人始于伦贝子府的师生情缘、习拳场所、练拳经历和细节无一不实。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宣宗皇帝九子,长子奕纬,早逝;嗣子载治,封贝勒,加郡王衔,盖以长房故加优沃,子溥伦、溥侗。伦袭贝子,侗为辅国将军。 

 查北京市档案馆明清资料馆藏《宗人府光绪三十四年统计表》近支一栏中有衔――贝子、名――溥伦的字样。 

 北京图书馆藏《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一书载:伦贝子府在王府井大街大甜水井胡同路北。贝子即溥伦,二十年(1894年)加贝勒衔。三十年(1904年)起任资政院总裁。……今其遗迹犹存。

循书所引,我等果于王府井大街西侧的大甜水井胡同中找到了伦贝子府遗址。府邸大体保存完整,惟主体部分已改为职工医院,跨院、后院和府门对面的马厩皆已改为民宅,深深庭院中古树参天,廊榭环绕的花厅、花圃依稀尚存,当年象征着皇族无上尊荣与特权的龙形石雕礅现被移置在后院的厅堂门外,上马石、下马石一左一右躺倒在府门外,石上苔藓斑驳,刻画着数百年间的历史沧桑。

 当年,太极拳因其独具的养生术而风靡清朝王公贵族阶层,位高权重、俸禄优沃的溥伦贝子尤为赏识杨家太极拳棉里藏针的技击术,特召杨公健侯进府教拳,赏金丰厚,恩宠有加,至此,健侯公不得不抖出家底功夫相传。至于后来此艺被一直侍奉着伦贝子学艺的府中管家汪崇禄潜心研习、领悟承继,实是伦贝子当年有心栽花,无意插柳,所以,杨式太极拳艺能在京都留下一脉香烟,确有赖于当年爱新觉罗·溥伦贝子提供的财力、物力、时间、场地等诸多因素所促成,从这层意义上讲爱新觉罗·溥伦也是这一脉技艺得以传承的有功之臣,汪公崇禄则是健侯公太极技艺的早期继承者之一。

 汪师曾说,他少年时自家与杨宅都住在内城的西南角,当中只有一直一斜两条街相隔,杨宅坐落在南沟沿的北头(后为纪念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爱国将领佟麟阁将军,南沟沿更名为佟麟阁路),汪宅在东铁匠胡同(见地图2)。得天时地利之便,复遵师爷之命,汪师少年时每天都要到杨家走上一趟拳架请师爷指点,闲来帮师爷端茶倒水犹如孙辈一般。久之,师爷喜爱他勤快肯学,不时带他到住所西边的一座破庙里盘架子说拳。闲暇时常见师爷倒背着手,久久盯着庙檐下的风铃一动不动。汪师不解其意,便问师爷为什么这样看。师爷便将拳艺中以钟喻人的奥妙一一道来,直讲得汪师豁然开朗。汪师曾在师爷的房中见过一张图上面标示着祖孙三代的功夫进阶。全图共有十三层台阶,最高处绘着一座南天门,第八层台阶上标着祖师爷杨露禅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层台阶上,班侯公在第五层,少侯公在第四层,当时汪师曾就此图请教师爷太极拳的功夫等级,健侯公答曰,第一层为懂劲,第二层是能用劲……,到第十三层才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并说杨家没有人达到第十三层的境界,自己没得到凌空劲……。 

 清朝覆灭后,健侯公父子们到消防队任职,当汪师满十六岁时也追随老师进了消防队。后来澄甫公南下上海时,想带着被少侯戏称为小老虎的汪师一同前往,但汪师因子女尚小而未能同行。

 1956年底,北京市为参加1957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而选拔运动员组建武术队,先师代表杨式太极拳门派入选北京武术队,后在翌年的全国比赛中获太极拳组第二名成绩。

 由于先师技艺高超,在多次全国武术比赛均获优异成绩,很多知情人纷纷登门要求学艺,但汪师恪守杨家当初不得外传的训诫而很少收徒。 

 1957年底,北京市武林界的知名人士聚集市体委召开武协会议,会上崔秀臣、王侠林、孙剑云等皆向先师讨教杨家太极拳真功夫的真谛。当时先师毫不通融地表示不能在会上公开杨家的秘密,自此武林界朋友皆知先师珍视杨家绝艺,不肯向外界透露的刚直性情。

 所幸,八十年代初,时值真传濒临失传的紧要关头,先师在有识之士的劝导下解除了当初要为杨家保守拳秘之约束,受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讲拳。讲拳场所先设在小礼堂内,后改在历史研究所门前。

 为了把这门优秀技艺传留下来,造福社会,先师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讲解拳理,示范揉手,并在学生的帮助下著书立说,将所知所会公诸同好,1987年春,汪师对学生树人等道出了太极拳的时机与奥妙,同年6月9日,人民体育出版社为汪师录制了揉手技法的录相带,当时汪师已站立艰难,但内功依然浑厚,搭手便把对手抛出数米开外,令围观的众人惊叹不已。

 追忆古往今来漫长岁月里所经历的桩桩件件,恰似冥冥之中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巧妙地布置与安排着这一脉技艺在各个时期的交接承传。如今此门技艺由秘而不宣,濒临失传到公诸于众,是历史的潮流所趋,人心所向。谨在此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幸不负所托,未辱师命。并由衷地感谢在拳艺承传历程中呕心沥血,承上启下的历代前辈们。

 诸位大师简介  
  
杨露禅 (1799—1872) 
声名显赫。河北永河县人氏。自幼习武,及长,三赴河南陈家沟拜师陈长兴,前後十数年。刻苦磨练、坦诚忠实。遂获师父传授全部技艺,并被师父誉为:拳术娴熟、举世无双。武德至佳,扶弱抑强。号称「杨无敌」。 

杨健侯 (1842—1917) 
杨露禅第三子。师承乃父,自成一格。刚柔并济、境界高深。据说将雀鸟置於他摊开的手掌,雀鸟无法飞离。可见其内劲、巧劲的厉害。性格温和,晚清时期多数在王公贵胄家中教拳。

杨健侯第三子杨澄甫,乃一代太极拳宗师,影响至巨。现今流行之杨氏太极拳,大多源自杨澄甫宗师。 
  
汪永泉 (1901—1986) 
其父是晚清溥伦贝子的管家。目睹杨健侯入府教练拳术,惊为武术极品。杨健侯亦喜其子资质聪慧,充其学习杨家功夫。十数年耳濡目染、身领心悟,深得杨家内功真传。尤其是揉手的造酯臻於化境。终其一生,只练习杨健侯的老六路拳架的原始练法。七十岁时,应聘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讲授拳理。基於担心杨健侯的拳法失传,乃与负责接待他的魏树人先生合作,尽心尽意、巨细无遗地将这一濒临失传的瑰宝整理纪录下来。功莫大焉! 并再三嘱咐魏先生将其拳术继承广为传播。 
  
魏树人 (1923年生) 
曾经有一位郭正勋先生,是九家跆拳道馆的总教练。身材魁梧、力大气壮。但却坦白告诉他人:「在魏老师面前,就像一个皮球一样,被他一拍就弹跳而起。太不可思议了」。又有一位美国潘丽文女士,一再恳求魏老师令自己多弹几次。她很奇怪为甚麼没有察觉魏老师用力,自己就会腾空而起。更加奇怪的是,自己不仅没有难受的感觉,反而有一种难以形容的酣畅感觉弥漫全身。但是又有谁知道,现年八十一高龄的魏老师,二十五年前却是一位患有严重神经衰弱、心律不齐、心房传导阻滞的衰病老人。因缘际会,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整理汪永泉宗师的拳术时,亲身体验妙趣无穷的揉手内功劲法。顿时醒悟: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法。额手称庆有如此缘份和福份,能与汪宗师结师生之缘。就此专心致意学习这项一直在民间隐迹的太极拳艺。而严重的病痛也在七、八十岁的高龄时期不药而愈。受汪宗师嘱咐,广为传教。并将数十年心血,著成《杨式太极拳术述真》。
 魏树人老师杨式太极拳 二十二式拆架歌
张修睦 整编

 此稿是我传授魏树人老师杨式二十二式太极拳后, 在教拳势应用时, 为了便于记叙, 将其整理成歌诀, 曾以“拆手歌”寄给魏树人老师审阅,魏老师回信指出:“你费了不小的心思,但是理解错啦!.....它是在招中要有术, 术从招通出,绝非你所写的手法”。现将此稿改为“拆架歌”,即其中讲了招法,未细讲明"术", 术指拆手中神意气的运用,请读者按此拆架歌练习揉手发放时, 要注意“术从招通出”。 

 

一、野马分鬃 
接手之际心先静,  以静待动无丢顶。  野马分鬃第一式,  递肘腾手察彼意。  十字钭转不跑藏,  带动胯圈移后步。 
前手下旋彼肘弯,  后手一顺摧面颊。  心中一静气亲透,  两手捧堤意气发。   二、白鹤亮翅
气流背后掌贴腕,  逼挤对方双手截。  借劲前移钟锤荡,  平挤内劲透彼背。神气一定向下采,对方下沉我劲变,  心中一静发挒劲。
 三、搂膝坳步 
以腕粘连对方手,  翻手欲运下肢走。  对方抢先提右足,  顺势粘带对方手,  左手下旋搂彼膝,  同时进步上右足, 
右手上旋至其胸,  劲源内气通至手,  掤按挤劲显神通。 
 
四、手挥琵琶 
手挥琵琶略抬手, 对方双手扶我肘。 双手沉落彼前臂, 三关竖立背后倚, 以捋内劲沾着走。内气下旋后升腾, 
对方欲起向上掤。  我手内翻神气催,  双手挤按琵琶飞。 

五、倒撵猴 
对方双手按我腕, 欲上右步发挤劲。 触点擎起对方力, 劲源内气透胸前。 圆转两腕上掤提, 三关后撤倒撵猴。 
两肘展挒化彼力,两腕沾连对方手。 右拳问星逼其面,  随即含胸双手合。 对方落空乘其怔, 拳翻变掌通内劲, 
掤按挤劲显神通。 

 六、揽雀尾 
(一)揽雀飞 
气势侵透彼劲源,  双手递腕粘彼手。  方不适予按截,  双手随和揽雀尾。  对方舒适身又正,  乘其不备意领气,  增加两臂圈揽力,  旋揽腋下彼落空,  放展两臂揽雀飞。 
六、 (二) 掤势 
环抱气球粘彼手,  心吞意纳往里走。  神似通电气入地,  对方落空我意变,  反射通出双手掤,  三关一竖揽雀飞。  六、 (三)捋势 
对方掤按我两臂,  我先领出肘内劲。  挤向劲源透彼背,  随继粘带对方手。  两肘展挒向里带,  腰圈一旋揽雀飞。 六、(四)挤势 
对方破捋化解回, 我即合掌沾掌根。  上下相随意气摧,  挤中带掤揽雀飞。 
  六、(五)按势 
对方破挤转为按,  内旋开肘化彼力。  背气回旋向上掀,  按挤掤劲透箱背,  摧开箱盖揽雀飞。
 七、云手 
(一)左云手 
对方手贴我前臂, 意气先要相内合。 以腰带肘向左转, 内外相合无跑藏。 神忘气定通被背, 掤劲通出彩云飞。 
 七、 (二)龙口吐珠 
胸前两手被拦截,  两手内旋成龙口。  意纳龙珠透已背,  随即神意气一定,  龙口吐珠彩云飞。 

 八、单鞭 
八 (一) 滚劲 
右手勾手被拦截,  胸中十字通内劲,  向上旋滚右前臂,  伴随桡骨向前搓,  滚中带搓发单鞭。 
 八 (二) 错劲 
滚搓内劲未奏效, 前臂沉落略外旋, 桡骨前端变内劲, 转落通向尺骨前,催促前臂向左错,  为错劲发单鞭。 
 八 (三) 折劲 
折劲用前先坠肘, 左手贴腕向里合,随继一定内劲返, 流注腕部勾下垂, 胯圈前移右足进,  折劲掤出发单鞭。 
  八 (四) 磨劲 
对方拢合我双手, 右手贴腕向前走, 沾带对方向左旋, 磨劲圆回向里走, 十字内劲透已背,胯圈前移进右足,  内劲前转旋向右,  肘摧手磨发单鞭。 
八 (五) 腰接 
对意引彼力透肘端。 连接腰圆彼被沾, 方双手扶前臂, 意气下沉偷左步, 背气流注五弓备,  双手外翻发单鞭。
 九、高探马 

(一)平气圈 
接手之前背后倚, 

神意气散平气圈。 

平圈旋转带两手, 

搭手即旋彼失稳。 

对方急欲调身形, 

阴阳齐转彼旋飞。 
 
九 (二)立气圈 
神意气散成立圈, 

搭手旋按气入地, 

侵透对方天地翻, 

反弹自跳彼掤飞 

  九 (三) 钭气圈 
左胯右肩钭气圈, 

搭手即旋彼自歪, 

钭圈飞旋挤掤按, 

马失前蹄自飞翻。 

   十、分脚

双手被按至胸前, 

擎起来力找劲点。 

背气后依展两肘, 

阴阳转换恍如山。 

粘其双手擦点边, 

绕缠衮捋臂上穿。 

心中一静气下沉, 

不知不觉右脚起。 

右脚外侧贴其胯, 

随即展肘手内合, 

掌心通出按挤掤, 

右脚飞摆分脚成。
 
十一、双峰贯耳 

当我分脚起腿时, 

彼手下落欲抱膝。 

我手顺膝向下采, 

瞬即收腿气下沉。 

双手圆转钭上带, 

划弧掤至对方肩, 

双手内旋边握拳, 

劲源内劲贯拳面, 

照准对方双耳发。 

对方本能按我臂, 

中指根出掤挤发。
 十二、蹬脚 

双臂被按至腹前, 

擎起来力找劲点。 

粘其双手擦点边, 

背气后依两肘展, 

阴阳转换恍如山。 

顺势双手向外翻, 

旋绕衮捋向前穿。 

心中一静气下沉, 

不知不觉右脚提, 

足跟贴向对方胯, 

掌心通出掤挤按, 

涌泉齐发蹬脚成。
 十三、玉女穿梭 

(一) 飞穿梭 
右臂屈肘往前递, 

左手贴肘向前穿。 

对方出手必拦截, 

顺势沾着彼双手。 

心中一定神意气, 

劲源通出掤按挤, 

三关前长飞穿梭。


 
 
十三、 (二)枪发挒劲 
左肘递出右手穿, 

引出对方双手拦。 

顺势沉采其右肘, 

右腕一舒右平开。 

太极枪中发挒劲。


 
 十三、 (三)凤凰点头 
递出前臂腾出手, 

逼引对方双手截。 

太极枪含劈崩劲, 

凤凰点头两手中。 

随继采挒两臂升, 

心吞意纳背气呈。 

双手突翻进前足, 

右手后引左手发, 

玉女神奇飞穿梭。
 十四、下势 

递两前臂迎彼手, 

顺着彼力勾右手。 

右臂横带向左挒, 

左脚前迈身下落。 

贴彼膝内穿左手, 

钟锤前荡身左转, 

两臂齐发彼抛飞。
 
十五、金鸡独立 

对方踏按我双手, 

内气升腾翻两手。 

顺势独立提右膝, 

一手上掤一手挤, 

意气齐发飞金鸡。

 


 十六、海底针 

金鸡独立足下落, 

彼意下采我双臂。 

右手顺势落右胯, 

左手掤起彼右手。 

左足前移足点地, 

随即踏实身沉落。 

身备五弓背隆起, 

劲源内气通两臂。 

马失前蹄彼落空, 

我即左手发踏按, 

右手外翻前绷弹。 

对方似踏海底针, 

身不由主后飞弹。
 十七、闪通臂 

对方踏采我双腕, 

顺势粘带身右转。 

两臂圆转上下展, 

内气通出似扇面。 

中垂前移左足进, 
三关前长彼飞旋。


 
 
十八、转身撇身锤 

(一) 撇身锤 
对方双手扶我臂, 

顺其来势微左转。 

右手腕贴彼右肋, 

左手绕其右臂外。 

随即含胸身右转, 

右拳回勾撇身锤, 

采挒齐发彼即飞。

 十八、 (二)问星 
对方双手扶我臂, 

前臂顺势上掤提。 

右拳问星指面门, 

随即屈肘收胸前。 

钟锤前荡进右足, 

左手贴腕微含胸。 

劲源通出肘靠劲, 

右拳前打彼飞出。
 十九、卸步搬拦锤 

对方欲按我左肩, 

我以左手接其腕, 

搬拦旋裹向下压。 

对方脱手扇我面, 

我手向上穿掤拦。 

随胸一含两臂撤, 

左手贴扶右前臂。 

肘端前通按挤劲, 

拳冲水溅彼抛出。
 
十、如封四闭 

对方双手扶我臂, 

两手相贴接彼力。 

背部后依胸微含, 

两肘圆展化彼力。 

随即两手向内旋, 

两臂碾轧天地翻。
 二十一、十字手 

对方拢住我双臂, 

顺势贴合胸微含。 

背部后倚手外翻, 

随即进步长三关。 

劲源通出肘靠劲, 

双手前穿彼即飞。

 二十二、要点 

拆架拆手勿肓动, 

先下手者出蛮力。 

舍已从人好习惯, 

无我无为养心态。 

递肘腾手占优势, 

各种劲法手中发。

对"乾三连、坤六断”的体会 
---谈太极拳养生架与技击架修为 

作 者: 杨德川 

本人近年看了(太极拳述真)一书,书里提到的一些修炼太极拳内功与技击方法有很高的价值,是前人练拳经验的结晶。只要练的得法,很快就会长功。我本人就是受益者.书中提到的三个气圈、钟锤荡劲、中心线、小气球感觉、松散通空感觉等等,基本能体会到。但微感遗憾的是书里提到的乾三连与坤六断即养生架与技击架的确切含义.由于文中未展开,所以迟迟不能解惑。乾三连,坤六断是八卦里的两卦,书中提到乾三连的胯圈,腰圈、肩圈,其练法是意想练功中的内气通过三个气圈散开,以应太极拳谱中提到的松散通空,这个意思好理解。但坤六断是什么意思?怎样练?书中只提了一句.练技击架强调的是对立拉冲突的方面。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学习与走师访友,现在终于明白:坤六断实际指的是半圈打人,练技击架是在养生架基础上的提高。 

提到对坤六断的理解,还得从我与余桐和老师一次亲密接触说起。2002年月一天,我的拳友余桐和老师的师弟电话告诉我,让我赶紧到他开的一家小厂去,说是一位太极拳高人到了,错过了会很遗憾的。我赶紧赴约到了厂里,经拳友介绍知道是汪永泉的再传弟子余桐和老师。余老师让我体会他的劲,他让我站在地上,他一掌拍我右肩,虽然没看到使多大劲,却感到力透脚底。身体像一堵墙似地咕咚一声就坐在身旁的沙发上,墩得我脑袋就像脑震荡一样晃荡,嗡嗡响。接着他又与我推手,感觉非常轻灵.他告诉我发劲了,只感他手腕发劲轻轻一抖,身体便凌空飞起.要不是被他及时抓住.不知要出去多远。这时,他伸出手让我看他的手掌,只看到劳宫穴突突地跳,他说全身都已打通。听人说.打通劳宫穴内功修炼必须到一定程度。由于天下小雨,他与我从下午3点一直聊到晚上8点多。读拳理,谈技击,谈老一辈练武逸事,自己与人试手经历。与他聊天我真是大开眼界。最后,他给我写下一段拳诀与体会,现与大家共飨。“身动手不动,手动身形定”;”动静结合,半边动半边静”;“双手相合单手发力,一手推门身子进”。他还告诉我杨澄甫在杨式大极拳书中画了两根骨头,但什么都没讲,他的弟子高占魁反复琢磨,终于悟出道理,实际上是讲的桡骨与尺骨,不能使对方同时受力,所谓接点不接面。与余老师的谈话有的明白,有的还是不能理解。比如,“身动手不动,手动身形定”;“动静结合,半边动半边静’等。后来,他的师兄陈田良老师与我说手,告诉我发劲不能太整,要断开。我才一下明白,这不就是半圈打人,局部打人吗,不就是半边动半边静吗?不就是坤六断技击架的展示吗?f面对我的感悟与体会具体说明。 

一、养生架与技击架的关系 

我认为养生架与技击架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大极拳的创立本身就伴随着技击,同时兼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要起到技击作用就得盘架,就得练内功,而内功的增长又推动技击功能的提高,这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只从养生角度修炼太极拳不在讨论范围.因为舍去技击太极拳就不是武术了。养生架是技击架的基础.技击架是养生架的提高发展。怎样理解养生架呢?养生架就是通过盘架增强体质,使气血流通、内气充盈,从而滋润赃腑,调理经脉,以后天的修炼补先天的不足,延长人的寿命。长期修炼太极拳人但内脏好,而且皮肤非常好,在某种程度上有美容的效果。从技击角度讲.养生架对技击也具有相当作用。因为通过养生架的修炼可以逐步实现内三合与外三合的统一,把全身练成周身—家,形成整劲。武术中最讲整劲、整力的形成与发挥。这些在拳谱上处处可见。那么又怎样理解坤六断的断劲呢?现举例说明:我们经常遇到众人推灭火的汽车的情况.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在汽车起步时推车人都会有一个蓄劲的过程,攒足力气把车推动,汽车起步后就得一鼓作气把车推快.以便汽车发动.这时容不得你再缓劲蓄力。起步时的蓄力相当于我们说的动手前的准备,但动起手来就容不得你再蓄力。动手过程就相当于我们说的坤六断。如果说余桐和老师的发力见长,那么他的师兄弟朱春煊老师的柔化力是相当出名的。因为他体重只有百十斤,所以他在化力中下功夫较大,四两拨千斤的功夫较好,一般人推手爱用援手,即接手被动用另一手支援。他对我说,这样就容易舍近求远,实际上多东西都在接手上,所以他与徒弟推手总在摸手上找东西,在接手上就解决问题,取得主动。我这里只说明推手中的一种现象,并不排斥技击中的双手配合与推手中的双手发挥。经常我们看到有人发力时的蓄力现象,形成发力前的一鼓蠕,这样发出的力往往没有接手时的瞬时发力痛快,而且往往失去战机:朱老师讲用整圈发力好像力气大,实际没有半圈打人力大。经常听人讲老—辈拳师的功夫,可以达到浑身是手挨那打那现象都属坤六断的东西。还有化就是打,打就是化,化打结合等等,余老师解释身动手不动时形象的用开门比喻,我们开门手一搭抓手身子一动,很轻灵的就进去了,而不像客人造访时单手推门,身子在外礼让客人那么费力。解释手动身形定时,他说就像人退在墙边不能再动,靠手解决问题.这样的发力照样干脆。 二、怎么修炼坤六断架子与学练发力 

前面提到断架子是整架子的提高,我认为在盘架子时一定要按照松散通空的原理.慢慢往里找,松散通空的感觉有了就会出现内气流动的现象,这时内气就会像水银一样流动起来,一抬手,一投足内气就能流到梢节,比如说一个金鸡独立做好稍停,接做下一式,提起脚落地内气就会像小气球从脚底滚出很远很远,这时你就会感到整条腿非常轻松.就会有从整体到破体的感觉;又比如—十穿掌气能灌到中指,感觉手指粗、涨,伸长,有金大侠书中一指的感觉,但身上是松净舒服的,已没有了初始阶段的充涨紧箍感,就这样我们通过掤挤按,采挒肘靠的不停盘练.坤六断的断架就逐步形成下。值得注重的是神意气的运用在盘架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详细可看(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另外还要进行推手练习逐步提高。从盘架说,我们一开始需要有一个催僵化柔过程,盘架时可注重连贯,行云流水,速度可以稍微快点。有了一定基础.内气壮起来后.就要速度放慢.动静结合。为什么要动静结合,因为这时盘架以内气意念为主,你要等内气有个弥散过程,身体也要有个大松大静过程。我的原始太极拳老师骆巨芳说过.原始太极拳的架子式式是桩功,式式含技击,所以我们不能忽视静止的桩功的练习。此阶段我们盘架动时要缓慢,完成式时要静止就像吴图南先生讲的要停四五个呼吸。80多式的架子有人能打2个小时。平时我们经常说锻炼,实际上到了此阶段,身体感应有个轻重交替的过程。有时我们感到行拳沉重,有时感到轻灵,轻的好像没了重量,在这种轻重交替中不断提高我们,最终达到松散通空的高级阶段即练神还虚阶段,浑身空空灵灵。此时技击时你就会挥洒自如要轻有轻,要重有重。 

我认为气血流到梢上,有水银流动现象就含逐步体会出坤六断的意味,发出断架子的劲来。太极拳家王培生就提出,盘架要把气灌到梢上,这时所谓坤六断的发力等等就会自然产生。 

除了盘架我们还要通过推手,慢慢往里找.当然还要进行拳架拆手的训练。乾三连、坤六断拳架的修炼与应用是前人走过的路程,经验的总结,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达到。 

三、修炼太极拳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养生与技击的关系;一个是养.一个是发,只有保本固源,才能更好的发挥内气在技击中的作用,否则一味的追求技击就容易伤害身体。 

2,处理好盘架与推手的关系。单纯盘架不能找到技击的门路,一味追求推手技击达不到技击的高境界。孰重孰轻自己掌握: 

3、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经常打一打坐,交一些好朋友把学练大极拳作为一种爱好,一种艺术,一种修行来处理,那么你就舍不断有所追求有所收获。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学练要则 

转帖]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学练要则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学练要则 
作者: yilvfeng1986 文学博客网 
 太极拳既然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定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特质。如果知道太极拳很好,但却不能深入其中,则太极拳是太极拳,您还是您,您和太极拳还是一种陌生的关系,太极拳丰富的内涵和身心修养的效应,就不会体现出来,您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就会始终搁浅在道听途说的境界。 
其实,独特、有太极拳韵味的太极拳,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薪火相传。其中,杨健侯秘传太极拳(老六路)就是其中的一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与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杨式太极拳各种架式以及其他各家太极拳都不一样。这套老六路更多地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极拳的风貌,更多地保留了中华道统文化的内涵,更多地保留了让我们的思维感觉新鲜的内容,更多地保留了从各个方面滋养身心的信息。我们要继承发展太极拳,但是,对于这套太极拳来说,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继承。其实,如果我们能把这套太极拳完整地继承下来,则功莫大焉。如果这套太极拳失传了,再想找回来、继承下来,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套太极拳与我们认识的任何太极拳都不一样,更与我们后天养成的习惯不一样。这套太极拳是超越我们平时想象力范畴的一套太极拳。 

  20世纪80年代,当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老师把自己早年跟杨健侯学练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讲述出来时,许多曾跟他学练十几年太极拳的徒弟都很吃惊,太极拳里边竟有这么多的内涵——云手里竟然包含着“三个开合”、揽雀尾里竟然蕴藏着“三捋”、单鞭里面竟然埋伏着“滚错折磨”四种内劲等等。武林界许多朋友建议,让他把这个老六路改为汪氏太极拳。汪老师说:“不能改,这本来就是人家老杨家的,当初学拳时我曾经答应过老杨家。这是不能随便往外传的!” 

  自古以来,太极拳就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脉络是把太极拳当成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这条脉络在各派各系太极拳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在传授太极拳的过程中,太极内功不易被人们理解,而且,一旦被心怀不轨的人掌握了就会做坏事,基于此,大面积普及太极拳时,许多太极拳老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保留一些不传之秘。当年,杨式太极拳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是杨澄甫,在他广泛传授太极拳之前,其父杨健侯就告诫他只能传架子不能传内功心法。于是,由他定型的杨式太极拳就成为现在广为人知的太极拳,即国家体委编创的24式简化太极拳的蓝本。 

  有人认为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太极拳架子就是杨式太极拳的全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些人也不了解当年杨露蝉三下陈家沟学拳的艰辛历程------辛辛苦苦学来的“太极拳门里的”的内功哪能轻易向外传授呢?这就涉及太极拳另一条发展脉络:内功心法的传承体系。据笔者所知,这一传承体系是杨露蝉----杨健侯----杨澄甫----汪永泉----魏树人等。 

  据一位曾与许多太极拳大家有过接触的朋友说:“汪是真正能把《太极拳论》中所要求的内容都表现出来的人。” 

  据采访过许多太极拳名家的记者说:“魏树人老师所继承的太极拳,应该是原汁原味的太极拳。” 

  是的,在人世间还有这样一种太极拳----自然、柔和、优美,以每个姿势练得是否舒适为检验标准;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点,具有极大的养生价值;揉手练习时,没有打人之心,要有扶人之心,如是才能将人弹到拙力所远不及的距离,同时被弹出者还感觉特别开心舒服;在开始运行、起止变化的过程中,以身形和神意气所引起的太极变化,不断去沟通天地阴阳,完美地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涵盖太极术、太极功、太极道等不同层次的锻炼内容,让学练者始终觉得奥妙尢穷,乐趣无限----这个太极拳.就是杨健侯秘传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尊师,就是要尊重并理解杨式太极拳内功心法一脉的任何老师,要感谢他们在百余年的世事纷纭和历史沧桑中,痴心不改.默默探研,不管是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还是在铲除“封建毒草”的年代,他们都以一生的时光来传承内功心法的真谛。重道,就是不要把这些内功心法当成一招一式的技巧和与人比高低的秘密武器,而是要把它当成值得用一生时光来追寻的人生之道、太极之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滋润身心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不是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衡定的,而是沐浴中华道统文化之阳光雨露,让人的智慧和能力成为自由自觉活动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太极文化是自成体系、独辟蹊径的实践方略、人生哲学、科学殿堂。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来理解其中内涵。我们一出生。就习惯了按照现代西方科学(局部的、逻辑的)的模式来改造人的先天本能,并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改造着中国先辈们千百年来所积淀下来的整体生命观、人生观等。这样一来二去,太极文化所强调的无极、太极、阴阳等内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思维中就会荡然无存。等有一天我们试图用心灵来感觉来理解中国的太极文化的时候,却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怀疑它的真实性和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就是一些对太极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的学者、太极拳家,也不能深人地进入太极文化独特的语言符号和内核空间,甚至一生都在太极文化(太极拳)的门外徘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阻碍了我们接近太极文化的土壤。从西方传来的体育锻炼模式大都是从形体人手的,而中国的太极文化则主要是从内里人手的。古希腊早就有人说:“要想健康。跑步吧!”而中国的太极文化则强调“意在先,气催形”。跑步说的是形体锻炼的方式,而太极拳“意在先,气催形”则涵盖了神意气形各个方面。基于此,我们学太极拳老六路,一定要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来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明确学习目的。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是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拳,那么,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目的是什么呢?王宗岳在《太极拳经》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世之末也。”可见张三丰创太极拳的初衷是延年益寿----道家修道的主要目的是长生不老,能否达到姑且不论,但道家多高寿则是不争的事实。一般来说,现在学练太极拳的目的也应该落到此处,否则就违背了张三丰创太极拳的目的了。把太极拳作为与人一争长短的技击之术,确实有些糟蹋了太极拳。当年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蝉被人称为“杨无敌”,但他最让后人难以忘怀的,却不是打败了某些人,而是他让太极拳这种延年益寿之文化被世人所知晓,并进而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持续百年的太极文化热。由于历史原因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少有人知,这也就为我们珍视它埋下了伏笔。有幸继承这种独特文化的内涵,我们身上就多了一分责任:自己在受益于它的时候,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也得到它的福泽------也许我们一下子不理解、不习惯于内功心法的要求,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内功心法的滋润下,一步步前进。也许有一天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自己已深入其中很久了。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按照内功心法的要领来理解、来学练。内功心法是什么?内功心法就是人的神意气的集合体。我们一般人学练太极拳往往先学拳架套路,殊不知这样一旦养成了习惯,就离真正太极拳越来越远了。有人说,我先学架子再学内功。其实这是不了解内功心法乃精神、心灵、气质与意识上的一种修炼,如果拳架子形成了习惯,内功心法“意在先”就有了障碍.就会形成意识屏障,阻碍“意在先”作用的发挥。太极拳是阴阳拳,阳面的动作虽然很好学,但是,阴面的神意气却是太极拳能否真正改变自身的健康状况与提升功夫层次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神指的是精神、眼神,同时,还指意念的发轫点(佛家有明心见性之说,这个“性”其实就是自己能体察到意念的发轫点了。当然,这是很高的境界,常人可能很难理解,我在这是只是一种比附、一种形容);意念指的是自己的念头、想法,这个念头有正念和邪念(杂念)之分,在进行二十二式老六路的练习时,念头落在盲点、鹘星、胯圈等地方,则这个意念是正念,如果想其他的事情,如中午吃什么饭等就是邪念(杂念)了----练习太极拳就是要训练我们多正念,少杂念,进而没有杂念。气是构成我们生命的一种无形无相的特殊物质,我们一般人感觉不到气的存在,但是,我们练习老六路(二十二式)可以比较快地感觉到气的存在。如果我们通过不问断的练习,使“气遍身躯”,则功夫就上身了。到了这个程度,疾病也就不会随意侵犯我们了,此时也就达到“全体透空”的境界了。当然,在具体的操练过程中,我们要只管意念不管气.气是在意念的引领下自己发挥作用的。神意气的修炼是最根本的,这也就是太极拳论等经典著述所说的“心为令”、“意为帅”、“气为旗”的内在含义。
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在日常生活和练拳的过程中训练内心的愉悦感。杨健侯与人揉手的时候,是面带微笑的;汪永泉老师平时看起来很严肃,但是,他打起拳来或者与他人揉手的时候,面部表情则很随意且很自然;魏树人老师练拳时好像是用微笑催动着姿势,他与人一接手,心中一沉着,眉宇间仿佛透出泉水般的笑意,太极拳威力就立刻展现,让人跳到什么方向就跳到什么方向。为什么练太极拳要始终使自己高高兴兴的,原因就是人一高兴,气血就能更好地流通,就会减少忧愁烦恼。有些人只是一念之差,功夫就走样了。对于控制情绪问题有的人以为这不是练功夫,其实这是真正的练功夫,是练神意气通畅无阻的最好方法。在揉手实践中,如果我们特别严肃,使出的就是拙力,让别人很不舒服不说,自己也会有些不舒服;而一微笑,再那么意念一动,对方就有可能会轻飘飘(或出乎自己意料)跳出去。微笑是让内心世界和头脑灵明起来的诀窍。头脑灵明了,“阶及神明”之太极拳大境界才有可能来临。 

  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在日常生活和练拳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控制的能力。练好太极拳的欲望在日常生活和练拳的过程中要强烈,不正常、不正确的想法则一定要抛弃。这是人生观问题。追求就是欲望,要控制自己,不让坏的想法产生出来,影响功夫的上进。过去,正式拜师学佛时,老师一般会提出三条戒律:“第一,从现在开始,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任何法师、居士的讲经说法,都不准听;第二,不论是看佛经还是其他任何书籍,不经过我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你以前所学的,我通通不承认,从现在开始,跟着我从头学起。”第一不听是把你的耳朵给塞住了,第二不准看把眼睛给遮住了,第三个是要求你从零开始。道家也有戒律,如初真戒、十真戒、天仙大戒、无极大戒、智慧大戒等。守戒,其实就是给自己订很多条条框框,使自己不去违犯它,这样就把自控能力提高了。为什么要有戒律,戒律是为了使思想、行为正确,杂念减少,自身的神意气少消耗。如果想取得好的锻炼效果,就必须有所约束,有约束才能产生精神上的力量,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才会不断进步。我们认为,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一定要:戒烟,少喝酒,不参与赌博、嫖娼、吸毒等有害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坚持而不刻苦、舒服而不别扭、愉悦而不拘谨。许多太极拳老师都要求学习太极拳的人要刻苦练功,说只有苦练才能出真功夫。其实,这是以前老师考验徒弟的一个策略。刻苦练习拳架子,也许经过千锤百炼的磨炼,有些人确实能出功夫,但是,臻于大乘的却很少,有些人也闯出了很大的名气,但寿命却很短。为什么?因为神意气并不是只有练习太极拳的人才能练出来.别人不练拳就没有。神意气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先天素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太极拳内功心法的训练是让人能运用神意气----就像外国人学使筷子,并不是筷子不存在,而是外国人不会用。太极拳之所以受到千百万中老年人的喜爱。就是因为其慢慢悠悠的感觉很适合养生。其实,太极拳就是要取得“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效果。为了练好太极拳内功心法,如果过多地强调刻苦练功,往往在练的过程中内心很难放松下来,而身心不放松,则神意气就会滞住,不容易把功夫练出来,身体健康的目的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提倡每天都要坚持练习几遍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但内心一定不要有自己正在刻苦练功的想法。练之前要重视.练的过程中要特别随意(姿势不刻板),特别放松(精神不紧张),特别愉悦(面带微笑、内心高兴),特别无所谓(不去分辨神意气形的对错)。总之,练的过程中是一种美的极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气血流通后的通体舒畅。

懂劲的锻炼和运用  
作者:解守德  

凡习练太极拳有一定时日的人,一般都会注意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其原因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视为众多古典太极拳论著中的经典。在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何谓懂劲?按照王宗岳的说法就是要懂得阴阳互济,即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得阴阳互为其根的道理,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要懂得矛盾运动的辩证法则,即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而又相互统一。阴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讲起来比较抽象,万物皆有阴阳,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气以为和」,道理上我们好像明白,仔细思考又不尽然,致使我们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为了避免我们走弯路,所以王宗岳告诫我们:「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阴阳须从身内求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流派之一,她虽讲究攻守进退变化之道,但更强调对人体自身内在的心、神、意、气的锻炼。古典的太极拳理论在论述太极三要素:心、气、身时,强调「以心行气,务令沉,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气遍身躯不稍滞」,以及「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等,这些论述无疑都强调了心、气、身在内炼中的重要。 

 但如何用「心」?如何「以心行气」?如何「以气运身」?如何「气敛入骨」?又如何达到 「气遍身躯不稍滞」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习练太极拳者不但要明白拳法的阴阳变化之道,更强调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身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阴阳变化之道,这就是知己之功,亦是「拳起于易而理存于医」的道理。 

中医理论是基础 

 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医学——中医的经络学说、气血流注、五运六气等中医理论为我们习练太极拳的内功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体上的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表示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由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如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这就是所谓十二正经,而这十二经脉是「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据《黄帝内经》载,它们的循行是:「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各经脉互相连接,说明气血运行是表里相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此外,还有具有特殊作用的奇经八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我们在了解人体气血在经络系统中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思考根据太极拳的特点来如何用「心」,也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内功心法,以其特殊的思维方式,以意引领内气运行方向,达到意领、气行、身随的目的。 

拔拉三关练督脉 

 譬如,我们可以采用「拔拉后三关」(后三关,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心法,使内劲在督脉上随意运行。又如,张三丰的太极拳论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完整一气,正说明了身体的上下完整而由一气贯串,这一气贯串的经脉运行路线正是内气从足三阳经到手三阳经的逆向运行。如果所采用内功心法,其方法、要领不对,哪怕是差之毫厘,也不可能正确完成其内劲的走向。 

中脉修定意深远 

 再譬如,用什么样的内功心法来锻炼中脉,即奇经八脉中的脉,中脉的锻炼是太极十三势中,「定势」最重要的练法。这个「定」不是不动,而是动而不动,不动而动。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表里精粗无不到」,甚至「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太极拳至高境界均与中脉的锻炼有关。 

 除十二正经外,奇经八脉在太极内功心法的锻炼中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奇经八脉除在《黄帝内经》中有些记载外,其它还散见于一些历史古籍中,直到了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除撰写了驰名中外的《本草纲目》外,还专门考证了奇经八脉,写下了著名的《奇经八脉考》,使经络学说更加系统。他不但进行了历史文献的考证、医疗实践的考证,还进行了「内视」,即「返观内视」,内功修炼的实证,故说: 「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太极内功心法的修炼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有密切关系,习练太极拳者应该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锻炼效果,诚如杨氏太极拳老谱《太极懂劲解》所说:「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身证体悟求明理 

 太极内功心法的修炼讲求一层功夫一层体悟,一层功夫明一层理。内功心法的运用在于使心气合一,即意到、气到、劲亦到。如果不能达到心、意、气、劲的协调统一,这样的心法就是空想、妄想,一种思想游戏而已。所以,我们要求每一种内功心法的锻炼除自己身有体会以外,还要通过与对手试劲、喂劲、揉手等手段和方法来检验、实证,通过这种内功心法的锻炼之后,的确能达到太极拳所标榜的可以「以柔克刚」,「以小制大」。 

 总之,太极内功心法与人体经脉的锻炼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积极了解自我,分析自我,既精微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常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可是这「道」在我们体内精气神、五脏六腑、内气运转之中如何体验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明白身体内外之阴阳、脏腑之阴阳、经脉之阴阳、运气之阴阳以及意分阴阳等,同时还要懂得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既济而又相互转化的规律,这也就是王宗岳先生所说的「懂劲」标准。 

 太极内功心法与人体经脉的锻炼,必须经过实修实证来检验,并非笔墨文字所能表达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