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件r6300v2刷梅林:香港《明周》的文章:《唱好廣州 身份迷失 重尋源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42:27

香港《明周》的文章:《唱好廣州 身份迷失 重尋源流》

唱好广州 身份迷失 重寻源流
    广东人一向被北方人称为「南蛮」,广东人袁崇焕为明朝捍缳江山,崇祯皇帝称他为「蛮子」,今天仍有不少人指 广东为「文化沙漠」,有国内着名学者指「广州文化不如北京、上海之大气」,又指广州存在「那种根深蒂固的狭隘的地域文化偏见」。实际上,人们(包括外省人 和广东人自己)对广东或者广州的偏见,似乎才是真正根深蒂固的狭隘的地域文化偏见。
    
     广州民间近年兴起一种「怀旧广州」或者「研究岭南」的运动,正正就是对这种历来「大气候」的反扑。民间自发的《唱好广州》唱片,唱出 广州旧情怀,推出后大受广州市民欢迎,位于广州的珠江电视台推出一连串介绍广州文化的节目,中国南方读者最多的《南方都市报》,推出「广州地理」,透过一系列採访专题,深入报道广州的老字号故事,结果造成轰动效应。该报更开出专栏每期介绍有关粤语的趣味知识和某些粤语词彙源流。
    
     在广州猎德村(城中村)和旧街因发展而面临迁拆的时候,广州人发出了他们保留旧物的声音,情形有点像香港青年保留皇后码头等旧物所引发的「集体回忆」运动。
    
     那是一种身份面临迷失之后的「再重认」运动。
    
     上海人以上海人而自豪,北京人以北京人而自豪,难道广州人或者广东人竟不能以自己身份作为自豪的基础?
    
     你愈认识广州,你愈感到可怕。可怕的是,原来大部分人从来不认识广州所代表的岭南文化。大部分广东人妄自菲薄。广州,是一个一踏足上去 应该感到敬畏的地方,可是大部分人以为那是一个低俗的街市。广东的首府被矮化成一个市集,二千二百年的兴盛不衰之繁华岁月,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东南亚伊 斯兰文化传播的幅射中心,六祖慧能剃度之处,改变近代中国命运的革命发源地……
    
     广州?反扑怀旧 文物保育的新力量
    
     国内着名学者易中天写了一本《读城记》,提到广州,他第一指出广州不如上海和北京大气,第二指出广州文化基本是一种偏狭的地域文化,易中天的结论是:「广州的文化建设,也许当从推行普通话开始。」
    
    这种提法,在几年前应不会引起争议;不过,今天在少数特别忧虑广州文化(包括广东话)没落的文化人心目中, 这提法肯定值得商榷。最近广东省领导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有心人以为是倡导广东传统固有文化,不料,接触之下,发现所谓建设「文化大省」,主要项目可能 是引进外国歌剧,结果一番错摸,失望而回。
    
     错摸,似乎是外省人甚至广东人阅读广州时,常常碰到的现象。
    
     当你以为广州很肤浅很庸俗时,她其实建城已有二千二百年,而上海建城只有七百年,天津五百年,圣彼得堡更加只有三百年历史。秦汉时的南 越国(除了土着可能更多居民是来自吴国和越国)遗下至今的文物,有西域波斯的银盒,证明广州与外贸易始自二千年之前。更奇的是,广州与外贸易从未中断,在 清朝闭关时期,广州是中国唯一通商港口,可谓独揽全国外贸。当时广州是世界上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北京和伦敦。
    
     台湾作家龙应台到过广州,大吃一惊,尤其是当她后来知道禅宗六祖慧能,是在广州的光孝寺受戒后,不禁问道:「十五年的深藏,风动幡动 的哲学辩论,菩提树下的剃度,竟是在广州吗?为何在历次的广州行中,无人提及?原来达摩一苇渡江,禅宗初始之处,也在广州,为何无人告我?」
    
     太多的「无人告诉我」在于广州,这座城市只是默默地承受被矮化。
    
     广州话正在消亡
    
    
     广州最近的本土红星名叫东山少爷,他凭《唱好广州》这张粤语唱片一炮而红,有人甚至称他为「广州许冠杰」。负责製作和填词的音乐人黄毅成,接受访问,谈及当初为何自资出版这张首以粤语填词的唱片时说:「因为两年前我觉得广州文化日渐式微,广州话正在消亡。」
    
     说得平静,但内容实在使人沉痛。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例子,广州的老式房子不断被拆,或者被翻新到新不如旧,乘的士时司机不识路之馀完全不懂广东话,公司开会只有一人不懂 粤语,全体广东人必说普通话以迁就之。广东政府机关,大多不是由广东人自己掌管,于是一回到单位,奉旨普通话。连服务员近年也全面由外省人接替。据黄毅成 估计,广州目前约有一半人口来自外省。「我几年前去了欧洲一次,感触很深,欧洲国家很懂得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黄毅成说。「其实我们广州人一向好包容外 来文化,但近年情况真的太严重。」
    
    按他的理解,国家主流意见是想「文化大一统」,一如当年秦始皇,统一文字,体现国家权力,不过,在「文化大一统」背后,主事人未必认识到多元文化也是国家强盛的资源。
    
     黄毅成因出了《唱好广州》引起极大民间反响,一间以「擦边球」着称的电视台请他接受访问,访问完毕,对方说:「你这麽激进,我们很难播出。」结果重要的真心话片段给剪掉了。我好奇他说了什麽激进的话,黄毅成说:「我说过去三十年广东係经济复兴,未来三十年係文艺复兴。」
    
     香港作家倪匡最近说:「香港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被人影响,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变,这个都市才有希望,如果变了,那就是一个普通城市了。」
    
     黄毅成说:「一座城市的吸引力,不在于高楼大厦,而在住在这里的人,住下住下,因为文化而产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十年到二十年,你跟人家拚的可能是经济,但文化是跟人家拚一百年。」
    
     读物理系出身的黄毅成不过三十岁,但他非常热切想要保留广州文化,包括广州话。他觉得读物理跟搞音乐文化并无矛盾,「亚里士多德又係哲学家,又係数学 家,哲学和科学以前都没有分家。」黄毅成平时填普通话歌词,但他这次故意要填广东话歌词,广东话有九声,填词难度更大。填词内容方面,都是他在广州长大的 生活见闻,歌词中有初恋、工作艰苦、常见旧建筑街景,内容并不惊天动地,但都是大部分广州人经历过的事情, 听了特别有共鸣。 「点解坚持广东话,就话狭隘,点解广东话不能见报,而北京土话却可以?」
    
     随覑广州城市化,更多的本土文化急速流失。在广州,广州话慢慢变成有时此路不通,而孩童时的玩意,如弹波子、拍公仔纸,正被PSP、电脑游戏取代。「以前0既云吞麵,係虾皮、大地鱼、猪骨汤底,好好食,而家无晒。」
    
     在广州面临急变,旧物旧村旧街面临清拆之际,记者第一次听到有广州市民为保留一条街而上街游行。《唱好广州》好卖,卖的不是歌声,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一场身份危机的拯救。
    
    北回归线 喜见榕树头 珠江文化研究者的反思
    
     在广州,你会发现香港;在香港,你会发现广州。
    
     莲香楼、太平馆,最先在广州,后来移至香港。一源二支,后来国内经历种种变动,有人认为香港的老字号有时反而能保持上世纪真正传统风味。
    
     一源二支的,还有学校名,如培正、培英、真光等。连黄大仙庙,也是先在一八九九年兴建于广州芳村花地,后因战乱,道长梁仁庵携黄大仙(东晋人,相传在赤松山得道成仙,又名赤松子)画像到港,然后香港才又建了一座黄大仙庙。
    
     蒙嘉林父亲蒙敏生为香港左派摄影师,一九五七年,蒙嘉林四岁时,父亲将他送到广州,一住至今。由于父亲在港关係,蒙嘉林经常港穗两边走,这可能培养了他 对岭南文化的敏锐观察力。同样从事摄影工作的蒙嘉林,认为香港保留的一些广州文化传统,比现在的广州更加广州,例如在广州开业于一八八九年的莲香楼,稍后 于香港开分店,直至一九六六年,香港分店仍有分红予广州莲香楼,不过今天香港莲香楼反而保留了更多百年风味。蒙嘉林曾带国内朋友至香港莲香楼,国内友人但 觉座位挤迫,蒙说了句:「你来不是来享受,你是来体验的!」他喜欢到香港书店搜罗研究广东话的书籍,认为香港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广州更深入。六十年代开始, 广东话没落,官方根本想取消方言,更不要说保留和研究。八十年代开始,广东学校的老师上课只能用普通话教学。
    
     没有颱风 没有广东
    
    
     目前位于广州西关的荔湾博物馆,是民初英商礇丰银行买办陈仲廉之故居,为着名的西关富贵人家大宅,其庭园有一古老榕树,乃岭南石山奇 景,名为「石上飞榕」,惹人注目。其实香港和广州一带都极多榕树。蒙嘉林说,岭南多榕树,与广东位于北回归线有关。原来蒙嘉林曾鑽研并拍摄全球北回归线自 然地理现象,他说:「全世界北回归线通过的地方,大部分都是乾旱沙漠,唯有在中国的地方却鬱鬱裢裢,为什麽呢?」
    
     由于北回归线过处,日照时间长,出现沙漠不足为奇,如撒哈拉、阿拉伯、埃及;唯有中国的几个地方(台湾嘉义、广东汕头、广州从化、封 开、广西梧州、云南墨江)虽处此带,但因遇太平洋季候风,颱风带来充足雨水和氮气,于是得天独厚,中国的北回归线地区,不仅没有变成沙漠,而且物产丰富, 成为世界自然地理现象之奇蹟。这种气候适宜榕树生长,在北回归线两边二百公里,皆见榕树,一过了这个范围,就不多见了,所以到了上海,榕树忽然却了步。至 于欧洲,更无榕树踪影。奇异的是,榕树这世界上树冠最大的常绿大乔木,可说是极粗生长,偏偏木质又不坚实,难作家具房子,斩伐之无用,乃得延寿数百年。古 代人没空调,喜于大榕树下乘凉,或听讲书佬说故事,或欣赏大戏,成了岭南文化传扬的集散地。很多榕树靠近庙宇,往往被称为神树。
    
     蒙嘉林说:「没有颱风,没有广东。」一般人以颱风为祸患,蒙嘉林则认为颱风反而带给广东生机。正因为广东地处北回归线,复近海,以前 广东无论多穷的人也好,只要往海里捞鱼,往往满载而归,山上野味众多,可谓食之不尽。广东人嗜吃,一方面因外贸通商,形成不少富户讲究饮食,一方面跟其地 理资源丰富也有莫大关係。广东人对食之执迷见诸粤言,凡做事皆叫做「搵食」,然后有很多与食有关的俗语,如「食屎食着豆」,「担屎唔识偷食」等。
    
    虾饺 瞎搞
    
    
     无独有偶,记者在广州碰到的採访对象,似乎都对饮食深有研究。蒙嘉林做过职业厨师,对食尤其讲究。「现在的虾饺,真的是「瞎搞」,皮又唔靓,虾又唔靓,以前虾饺係乡村小菜,用河虾来做,细细隻,要那种鲜味,唔係而家大大隻。」
    
     广州近年冒起一班广州文化关注者,黄毅成等一班较年轻的,重点是童年回忆及一些建筑文物(包括城中村、横街窄巷小舖);蒙嘉林则与一班中年学者组成在一 起,研究重点是粤语文化(如广东粗口和广东民谣)和历史掌故。「长期缺乏人文文化意识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失败。」蒙嘉林说:「政府重点是搞经济,教育投 放的资源也少,何况文化。」
    
     广东食肆 外省大厨
    
    
     跟蒙嘉林一起的纪录片导演汤展科不由得慨叹:「大量传统消失了,连做菜的都不是广东人,饮食文化没落,以前 云吞麵要过冷河,外省人会话点解要过冷河。」蒙嘉林说 : 「干炒牛河,油要少,要香,略焦!」汤展科又说:「隻镬都不同了,以前係熟铁镬,不是生铁镬,隻镬薄一薄,好软,可以『凳下凳下』……」
    
     粤菜成名,跟其材料丰富有关,但蒙嘉林发现,中国菜之中,以粤菜的菜名文化涵蕴最多,「同一道菜因应场合不同,会有不同菜名,一道大梁炒虾,如遇祝寿过年,菜名会变成『白雪映红梅』,给人一种艺术的感受。」
    
     中共立国时,广东省厅局级官员,只有两位是外省人,今天除了教育厅长年为广东人主政外,绝大部领导为外省人,即使省长是广东人,真正掌 实权的省委书记都是外省人。但即使广东人主政,也不代表广州的文化不会被破坏,一九一七年,正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时任广州市长)下令拆掉广州的城牆。 「如果当时不拆,好好保留,现在的广州,旅游价值肯定大增,一走进来,根本就是进了博物馆。」
    
     他们细数广东之好,当然广东也有不好的地方。 「广东好像特别多汉奸, 汪精卫、 陈公博、周佛海……」
    
     按:周佛海不是广东人而是湖南人,汪精缳、陈公博是否汉奸近有争论,不过这两个广东人倒留下出名的诗句,汪早年行刺清摄政王载沣事败被 捕,狱中赋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抗战胜利后,陈公博以叛国罪从日本引渡回国,临刑前写下:「大海有真能容之量,明月 以不常满为心。」
    
     异色城市 老区翻新变摄影佈景
      
     走在广州,外省人以为身在外国;但是同样走在广州,广州人以为自己身在外省。由于外省人近年不断移入广州, 而广州范围也不断扩大,老广州到了新区,也要问路于人,而答者可能要求你说普通话,甚而附加一脸不屑。广州的士司机八成不是本土人,很多连一句广东话也不 会说。记者坐的士去广州大名鼎鼎的泮溪酒家(接待过邓小平、郭沫若、老布殊等名人),的士司机居然完全不知道。
    
     这真是一个迷失广州。
    
    
     以前骑楼街是一条老街,充满人文自然气息,现在簇新得有如拍戏用的摄影佈景。
    
     广州是一座异色城市,从来就以包容不同(以至极不同外来文化)着称,唐朝时,广州城西设立「番坊」,专供外国人(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居住, 并设立 「番坊司」和 「坊长」进行管理。史载当时外国侨民十几万人,佔到广州人口的三成以上,俨然国际化大都市。
    
     异色, 有时要深入才能体会,如广东话中「波士」「的士」「飞士」,正是外来异色词彙。当记者从荔湾博物馆走到转角一列经政府修复的旧建筑时,踏上那些仍然有低下层市民居住的老房子文物,就有这种奇异的感觉。
    
     百年文物 别有洞天
    
    
     龙津西路,逢源北横街,正好有一列这样的近百年老房子。门面是西关大屋样式,经政府修复装了满州窗,挂了装饰用的统一的植物篮,外面看 有如样办。走上摇摇欲坠、又暗又窄的木楼梯,发现仍有人居住。住客郑宏说,他住在这房子已经十几年,两夫妇居住空间上下两层至少二千多呎,不过家中养了七 隻猫,堆满杂物,最厉害的是郑宏自己装置的扩音机,两件国产音箱前面分别缚住了一块木块,以免被猫抓伤音箱的单元,他用VCD机播放,效果居然不错。由于 中门大开,记者是走到了他俩大厅,才被户主发现而喝了一句:「谁?吓死,入鈬唔敲门!」
    
     其实记者从地下上楼梯,才不期然走到他的大厅,一直发现无门可敲。郑宏说,打开门,南北对流,夏天基本连电风扇也不用开。由于楼底 高,即使堆满杂物,感觉仍然很舒服。郑太说, 对面有间大屋, 卖六七十万,一直卖不去。事实上这些老房子地点旺中带静,佈局不错,问题是需要装修,而政府规定内部不能装修,除非按照文物修补的规格。这样规格的装修费 用,可能是很大笔的数目。
    
     三年前,政府出于旅游或者市容需要,出资修复翻新外牆,但由于这些极有价值的老房子仍住覑居民,一些民众的生活习惯无疑会影响老房子 对外人之观感,包括有住户在这些古色古香的房子外当街挂覑奶罩内裤衣物。但是真正令人觉得广州精彩的其实不是翻新过的门面,而是平民百姓如何住在文物之 中,走到这些文物里面感受生活的气息,才是最精彩之处。
    
     西关小姐 东山少爷
    
    
     所谓西关小姐,是指住在西关大屋的千金小姐。西关大屋是广州从前的富商巨贾或洋行买办等新兴富豪居住的大屋,特色是以石脚水磨青砖砌 牆,正门有短脚吊扇门、然后是趟栊,再有硬木大门。进内三间两廊,层层曲折,官厅、轿厅、天井、神厅、内厅,并设后花园,可养鱼种树。本来广州有一千多座 这样样的西关大屋,到如今只剩下几十座而已。
      
    与西关小姐相对的是东山少爷,由于广州东山一带多建西洋别墅,而住者多为当时的大官,大官之少爷即为东山少爷,西关富豪千金配当大官的东山少爷,自然门当户对之至。
    
     不过,西关大屋在广州人心目中地位似略高于西洋别墅,事实上广州不少老房子样式总是参照西关大屋的设计,例如吊扇门、趟栊,满州窗等。这些房子当年是平民住的,但事隔大半个世纪,皆已变成非常珍贵的文物。
    
     城中村 时空倒数 历史消失中的生活
    
     广州城中村之「猎德村」最近清拆,此为广州政府出资重建改造的第一条「城中村」,紧接覑即轮到泮溪酒家附的「泮塘五约」,据知这条村将于一年内拆除重建。
    
     「猎德村」被拆,对居于恶劣环境的村民来说是好事,因可获得新楼居住,但同一时间,旧村之逐步消失,激起了广州人的怀旧情怀。记者到面临清拆的「泮塘五 约」採访,村民说近日已有不少广州市民前来拍照。部分原来曾是这里的村民,这些外嫁女希望「故乡」清拆之前在自己的故居前拍照留念。我们採访时,有阿婆向 我们大叫:「两年之后,呢度唔同晒腬!」
    
     村民对迁拆未有太大反应,只是希望可获原区安置。但说到底总有点不捨。「细细个一齐玩,你去我度,我去你度,呢度好,高楼大厦,对面都唔会识。」
    
     从迷路到覑迷
    
    
     「泮塘五约」目前约有五百户村民,部分房子是几代人一直住下来的,部分则已租给村外人。虽然旁边就是六十年代接待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泮溪 酒家,但由于当年消息封闭,周恩来过其门,村民都从不知道。一名九岁、读小五的男孩周伟杰说 : 「一年前搬进来,最初好惊,要画地图,怕迷路,现在熟晒路,觉得好好玩,跟这里的孩子一起捉迷藏……我同佢懐仲熟过学校鱓同学。」 「坑渠不觉得难闻吗?」「闻惯了就不臭。」
    
     这里是用煤炉来烧水的,当记者问一众阿婆在这里有什麽娱乐时,她们开心的说:「打麻将呀!」事实上真的有很多村民把麻将?搬到屋外,大打其露天麻将。
    
     一个住在附近借天台给我们拍照的老广州说 : 「以前孩子有玩的空间,现在新房子太狭窄,孩子少了很多可以玩的空间。」
    
     广东童谣的变脸
    
    
     童谣和童话一样,有时似乎不是给孩子的,而是大人自己生活和心态的写照。今天我们依然熟悉的《月光光》童谣本来是这样的: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买紫薑,紫薑辣,买芙薘,芙薘苦,买猪肚,猪肠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买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锣盖,锣盖圆,买隻船,船浸底,浸死几个番鬼仔,一个蒲头,一个沉底。
    
     另有一首家传户晓的《琑琑转》,尾段有同样「急转直下」的洋人浸死(反洋倾向?)情节:
    
     琑琑转,菊花园,阿妈叫我睇龙船,睇到一船番鬼仔,一个浮头,一个沉底。
    
     可能由于情节太骇人(真有其事?),二三十年代之后,逐步变成
    
     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捉去卖……
    
     还有一个童谣变身的例子,就是以前的《落雨大》是这样的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覑花鞋,花鞋花袜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后来「水浸街」,却变成「无浸街」,大概是为了彰显新时代之进步,也可能仅仅出于一种善颂善祷。
    
     还有一首《安眠歌》:
    
    
     暧猪乖,暧猪大,暧大猪仔拎去卖。
    
     其实猪仔听到要被人拿去卖,无论如何很难安枕吧。
    
     除了童谣,广东的急口令,很能测试出你的「广东程度」,以下急口令十秒内唸完及格,五秒内唸完是优材:
    
     掘金掘桔掘金桔,掘龟掘骨掘龟骨,掘完金桔掘龟骨,掘完龟骨溅鸡骨。
    
     听那 车声人声 时光消逝之喁喁细语
    
     让我们停一下,听一听
    
    
     广州的呼吸
    
    
     呼,噜,呼,噜
    
    
     东山少爷的歌声
    
    
     从榕树之气根传出
    
    
     被踢的毽,划过中央公园
      
       飘到陈家祠
    
    
     烈士的血
    
    
     六祖的尘
    
    
     珠江的水,冲晒二千年新魂旧魄的底片
    
     艇仔粥云吞麵热雾中
    
    
     吃进神经线里的暗涌
    
    
     水滚茶靓街市喧嚣
    
    
     听出前世今生
    
    
     被碰的麻将
    
    
     惊破西关小姐的趟栊
    
    
     轰,隆,轰,隆
    
    
     地铁一号线 长寿路站
    
    
     唱片跳动
    
    
     Yo, you get up in the morning
    
     Feeling all alone
    
     You jump outta bed
    
     and look at your phone
    
     And say to yourself
    
     I ain't no stone
    
     Cuz in Cantonese we say
    
    顶硬上啊 鬼叫你穷
    
    
     市井声中 听见了宁静
    
    
     广州的 禅与革命 细数风流人物
    
     广州最早的名称是楚庭,早在二千二百年前,「楚汉之争」的时候,赵佗已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都城就是今天的广州。广州人自古都是移民,最初应来自吴 国、越国,后来与长江中游楚国的人民有极频繁的来往,秦时一大批贾人(商人)被秦始皇下放至广州。三国时广州归东吴统治。广州对外贸易有至少二千年历史, 从南越国出土文物发现的波斯银器可知,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而且从未关闭过的外贸城市。当陆上丝绸之路因西域战乱而中止,商品仍经广州到印度再到罗马,广州 是史称「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清朝一段时间,广州是「一口通商」,独揽全国对外贸易,并位居世界第三大城市(仅次北京和伦敦),在欧洲Canton 享负盛名。
    
     苏东坡曾在这里游寺赏庙;洪秀全在此拜上帝;林则徐查禁鸦片,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课;梁启超写其「笔锋常带感情」的文章;推翻满清从广州起义开始;孙中山当大元帅;国共合作在黄埔军校练兵,蒋介石是校长,周恩来是政 治部主任;「南天王」陈济棠大力兴办广州工业;陈寅恪在广州写《柳如是别传》;鲁迅、郁达夫、郭沫若都曾在广州讲学……
    
     除了外贸经济,广州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前的一次起义是在广州黄花岗,一九二四,国共合作成立黄埔军 校,培养了大量军政人才。这里也是后来来北伐的大本营。谈中国近代史,假如略去了广州的部分实在不知从何说起。一九二七年,叶剑英在广州起事。清末民初, 广东是传扬革命思想和西学的基地,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这里对外开放,接触外国新事物自然最早,由此映照满清之腐败,继而激起革命思想,可谓理有固然。
    
     六祖慧能 风幡论辩
    
    
     很少人提及的,是广州在宗教传播的地位,禅宗始祖达摩进入中国,即从广州开始,六祖慧能隐居十五年,在广州光孝寺剃度,其着名的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是仁者心动」的论辩,正是在这里发生。《大佛顶首愣严经》后来也是在广州这间寺被翻译成中文的。
    
     广州怀圣寺是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东南亚的伊斯兰文化,是从广州播开去的。圣心大教堂是中国唯一的花岗岩教堂。广州在四大宗教(包括道教、佛教、回教和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都有独特的地位。
    
     六祖慧能是广东人,在广州剃度少有人提及。但是在阅读广州掌故时,最令我动容的却是那些并不十分出名的人。第一是冒死替袁崇焕埋尸守墓 的顺德佘姓忠僕。第二是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牺牲,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险犯难把七十二烈士葬于黄花岗。还有两个广东状元的故事,每每令人神往。第一个是宋状 元张镇孙,他不受奸臣收买回乡,当宋室蒙难,正是他愤起力图恢复宋室,并一度收复广州,文天祥同时收复梅州,一时南宋军威大震,惜两人后来仍慷慨赴义。第 二个是明状元伦文叙,伦文叙自幼顽皮,常到光孝寺捣蛋,把尿射入香炉,寺内和尚一次抓住他要重重惩戒,主持普照大师却放了他,并叫他以后跟自己读书,伦文 叙终成状元,不过这故事最令人敬佩的人物不是状元而是普照大师。
    
     佘义士、潘达微、张镇孙、普照大师,是他们这些人构成了广东文化美好的部分。他们伟大但是在历史上十分低调。一如广州的牙凋和广绣一 样。广州或者广东历史文化底蕴极深,如仅以二十年改革开放、经济先锋去衡量广州,并因当地人满口诘屈聱牙的广东话而粗疏地视为「南蛮」,未免是毛泽东所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至于广东人自己轻视自己,自己在自己的城里迷失,则是一场荒诞之悲剧。
      
       (附记:最新一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入了以下粤语词彙:搞笑、非礼、按揭、楼花、烂尾楼、猎头、报料、煲电话粥、埋单、炒鱿鱼……)
    
     广州鬼古
    
    
     採访广州期间,听到这样一个鬼故事,兹记述如下:
    
     话说,在某大商场一名食肆用膳期间,广州友人跟我说:「这里以前很旺的,后来有人跳楼,商场就冷清起来了。」原来据说该商场当年动工,在地下掘出八副没 有尸首的棺材,当年工人不以为意,丢了棺材,继续兴建。不料,那八副棺木,原是镇压厉鬼之物。商场落成,最初人流极旺,后来陆续有人在商场上的高楼大厦跳 楼自杀,商场人流从此疏落。
    
     「现在已有七个人跳楼死了!」对方呷了一杯茶说。
    
     「还欠一个!」另一个广州朋友放下筷子说。
    
     「只要多死一个人,凑够八个,商场又会热闹起来。」
    
     「现在还欠一个!」那广州朋友一面平静。
    
     我打了个冷颤。
    
    
     「埋单,唔该!」
    
    
     后记:地方.色彩
    
    
     广西南宁,本来是说广东话的。
      
      但是经强制说普通话后,目前新一代年轻人已经不会说广东话,而只能说普通话。
    
     问题是,南宁的普通话,连最赞成全国统一语言的人,听了也不是味儿。
    
     那是一种不自然、后天加工、没有感情色彩的「南宁普通话」。
    
     如果广东人说广东话,是「地方主义」,那麽难怪香港也有人提出,所谓「母语教学」应是普通话教学。阿妈明明讲广东话,点解「母语」变成普通话?
    
     说这些,一定政治不正确。
    
     但是, 政治不正确,很可能同时係文化正确。
    
     如果少数民族文化值得大力保护,那麽,何以颇多人说的广东话或者广东文化就不值得大力保留,反而应该消灭之而后快?
    
     有国内学者嘲弄说六祖慧能传教,一定不说岭南话。问题是谁知道?谁知道一千年前中原人士说的语言,不会跟现在保留大量古音的粤言非常接近。宋朝苏东坡 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用广东话唸,整句那三隻入声字,生出奇趣。部分唐宋诗词的入声韵,用普通话读根本捉错用神。普通话不过是山东话再衍生出 来。山东话本身也比普通话生动丰富。
    
    若用地方主义去扼杀地方色彩,将好的东西视为「蛮烟瘴雨」,不识者可能在旁陪笑,识者则不免咯血。广州人重寻迷失了的广州文化,的确有一种自我救赎之意味。
本文来源自羊城网 原文链接:http://www.gznf.net/forum/thread-4358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