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的用户名是什么:"五问"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57:17
编者按: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0次全体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战线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答好这张“考卷”,至少需要求解好五大问题,即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实现“新突破”?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如何实现历史性跨越?现代大学制度如何建设?高校在人文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如何发挥?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大学文化如何培养?   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
一问: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实现“新突破”?

资料图片
我国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详细
要更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发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制度建设和政策配套,营造“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学习平台,“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不断开发和显著增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详细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多一种标准就多一批人才
今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均衡的培养,达到成才的目标;二是让那些有特殊才能的,拔尖创新的人才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详细
中国“千人计划”彰显更加开放人才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强调中央层面实施“千人计划”,建设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详细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破解教育热点问题的前提
十方面解读我国首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造就堪当重任的新一代
二问: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如何实现历史性跨越?
高等教育实现从“规模化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从“规模化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迈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详细
推动教育事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加强教育质量管理,形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科学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教师、教材、教法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政府、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质量监测体系,推动教育事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详细
观念转变:高等教育发展重点从外延发展转到内涵建设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要求把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从外延发展转到内涵建设上,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努力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详细
落实实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把提高质量作为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要全面落实教育规划优先安排、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配置的原则,确保教育和人才建设投入大幅度增长。要加大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建设力度,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详细
推动教育发展:以促进公平为导向 以内涵建设为重点
三问:现代大学制度如何建设?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让校长在制度基础上成为教育家
高校“去行政化”后要建立新的制度,包括确立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学校章程、建立校长选拔制度等。对于一校之长,要有相应的选拔办法确定他的身份和地位,让他在一个制度的基础上成为教育家。>>>详细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需进一步推进行政权学术权分离
行政权与学术权分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一步推进。与此同时,高校还应从党、政、职、生等多层面探索改革。>>>详细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切实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优势
高校要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探索建立自主办学、学术自由、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使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运行,使人才成长与学术积累相得益彰,从而确保其持续健康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详细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校长?
2005年7月,上海大学毕业典礼,93岁高龄的钱伟长穿着大红的校长服,颤巍巍地出现了,当时他需要人搀扶走路,口齿也不清晰。但在座的上大学子,却终生难忘校长的临别赠言——“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我希望加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是什么,是老百姓;忧的是什么,是火箭升不了空,是假冒伪劣产品那么多。孩子们,你们是否能记在心上?”>>>详细
四问:高校在人文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如何发挥?    2010年8月3日,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首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上开幕式上致辞。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袁贵仁:以教育为纽带,共同为促进中国—东盟区域发展
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时表示,开放的中国愿与东盟各国加强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教育为纽带,共同为促进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繁荣的亚洲和世界贡献力量。 >>>详细
“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十年成果显著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有力地推动了双方项目高校的国际化进程,为中美高校间开展深层次、宽领域、实质性交流搭建了平台,为推动中美高校学分学历互认、深化中美两国教育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详细
中美将建立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
中美许多著名高校之间的合作内容已从一般性的校际学术交流向实质性的合作科研、联合培养博士生及合作办学等方面发展;在科技领域,两国政府有关部门签订了近50个合作议定书,涉及能源、环境、农业、基础科学、地学等几十个领域。>>>详细
“汉语年”在俄罗斯高校升温 将促中俄人文交流迈上新台阶
“汉语年”活动开始在俄罗斯高校升温。俄远东国立大学于2月中旬举行该校“汉语年”启动仪式,俄国立人文大学不久前举办了“汉语日”活动。两国官员在不同场合纷纷表示,将密切配合,确保“汉语年”取得预期效果。>>>详细
百所高校参与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推进双向交流
五问: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大学文化如何培养?

资料图片:牛津大学 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发展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科学的职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革新和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和经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当然,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的智力支持作用也就显得更为重要。>>>详细
大学要有大师 代表高校文化内涵
一个校长可以说就是一所高校的精神象征,代表着一所高校的文化内涵,引领着高校的风气。大学之大,一定要有大师、大义、大理,不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教育。>>>详细
“大学精神”如何回归?
要实现“大学精神”的回归,必须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大学中出现的急功近利办学思维、教授争名夺利、把大学变为“就业服务站”的倾向,源于我国大学的行政管理模式,行政权与教育权、学术权不分,教育与学术受行政的严重影响。>>>详细
林少华:大学精神“真”的迷失 “善”的缺席
教育改革征途未尽
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8/26/c_12483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