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兆lan口有什么用:麻衣大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1:38:36

 麻衣老爷乃唐朝天宝年间一浏阳乡医, 本姓杨,故又称杨大仙人,杨孝仙人。某年,浏阳四乡疫病横行,杨大仙人身背药箱,四处行医,妙手回春,治人无数。瘟疫过后,满身疲惫的杨大仙人回到浏城东门外的家中,才知道在他外出期间,他的母亲却死于这场瘟疫。杨大仙人心生愧疚,披麻带孝,悄然自沉于东门外一口水塘。三个月后,水塘中长出一株凄美绝艳的莲花,这株莲花竟生长在一身麻衣的杨大仙人口中。沉塘三月的杨大仙人依旧面色红润,宛若生人。时人谓孝心感动天地的杨大仙人已升天为仙, 筑庙供奉, 尊为麻衣老爷。今天麻衣庙的正门上方,“孝感天地”四个大字依然昭示着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故事。

     麻衣庙的主题是救助和孝顺,同时隐含对勇于自裁者的歌颂。我推想,麻衣老爷的精神传承,一定曾经强大地暗示着百年前那位以勇于自裁而闻名于世的浏阳人。为何,第一位广为人知的浏阳人杰,竟是如此地契合麻衣老爷的精神。当潭嗣同在家中等待静候后党的抓捕,他平静地说“自古以来,中国少有为变法而死者,有,请自我始。”狱中的谭嗣同为即将来临的杀身成仁,他骄傲地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不知道那时的他是否想到麻衣老爷这位千年之前的同乡先仁,或为道义,或为国家,他们都是用生命去成就精神的伟大。

四百里绿水重镇神福港口有一座庙,称麻衣庙。庙中有药签可求,当属药王庙一类。大厅一幅对联“病入膏盲为治晚,满门忠义孝为先”却又极力推崇教道。所供之麻衣老爷书生打扮,布衣方巾,较他处之神像更象常人。仔细询问,方知麻衣老爷确有其人,姓甚名谁虽不可考,但其事迹却口耳相传,如在昨日。说麻医老爷乃浏阳一孝子,母病,发愤出外学医。当时没有卫校,就靠一年四季在外游历,求师问友,随带治病救人。医术渐精返回家乡,方知老母已经逝去,麻医深以未能尽孝为憾,即守孝三年后,着麻衣出外诊病,顺渌江来到醴陵,死于神福,乡人感于他造福乡里,立庙纪念。翻检神医所带药箱,得医书一部,录为药签,时有疾病乃往庙中求签诊治,极为灵念。言建庙至今已有八百年耳。

据《浏阳乡土志》载,麻衣老爷姓杨名耀庭,唐天宝年间人。成道于浏阳东门,四处云游行医。久不归家事母,闻母病逝遂奔丧披麻,因自责内疚,于悲痛之中,披麻投池自尽,以表未尽孝道而自责。此后尊奉为麻衣孝仙,建庙以祀之,曰麻衣庙是也。

麻衣老爷是唐朝贞观年间出生在浏阳的一位医生,姓杨名耀庭。幼年发愤出外学医,学成之后,顺着渌江在浏阳、攸县、醴陵一带给群众看病。一年,杨医生正在嘉树一带行医时,得知

  

嘉树乡

家中母亲得病。但因为当地有一个重症病人需要照看,他就把回去的日期推后了三天。等到三天后回家,母亲已经去世了。杨医生痛不欲生,为表达对母亲的忠孝,在料理完丧事之后,披着麻衣投河自尽,追随母亲而去。杨耀庭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孝子,民间称为“孝仙”。嘉树人也就在路边的几棵米蜡树下为麻衣老爷立庙祭祀,民间的祭祀在杨医生投河的那一天也就是每年的八月十三日达到高潮。地方因此得名“蜡树下”。

离宜春城区70余公里的水江乡小洞村有一个麻衣庙,关于这座寺庙的来历,有以下传说:湖南浏阳(浏阳与水江乃近邻)有个杨姓读书人,数番考学不第后,终于心灰意冷,便下决心苦学医术,以求谋生。数年过去,医术精进,成为一个远近有名的走方郎中。有一次,他行医至百里外,人报母病,乃急匆匆往家里赶。可惜还是迟了一步,老母不待其归,竟撒手西去。杨大恸,身披麻衣大服,含泪葬罢慈母。然后闭门不出,衣麻结绳守孝三年。三年满后,杨郎中是不是感到作为医生竟不能亲手为母疗病挽回其生命而深深自责呢?反正他不想活了,竟投水自尽,以死谢母恩。乡人感其孝心,建庙纪念之,称杨孝仙庙,俗称麻衣庙。庙大近1000平方米,内立杨孝子并父母塑像。并设有恤孤祠,公婆殿等附属设施。还有一口高一米多的大铁钟,上铸铭文曰:帝遒遐昌,皇图巩固。彩绘雕梁,厢房藻井,气象颇不俗。此庙今犹基本完好,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麻衣庙,又名杨孝仙庙,位于浏阳市白沙镇河西,清咸丰五年(1855)始建上栋,光绪时增建前栋、戏台、吊楼等。相传唐玄宗天宝年间(742一756),浏阳有孝子杨耀庭,家贫事医自远归,母已病逝,自惭不能救母,遂沉水以殉。时邑东渲武场之左塘中不时现莲花,士人疑而掘之,见孝子麻衣溺,面如生,乃祀之。此后历朝皆称为麻衣神,病祷每灵。清咸丰年间(1851—1861),此地刘某身患沉疴,后诣浏阳孝仙庙祷之而痊,故梓里人士便迎香火于白沙。此后香火日盛,特别是在孝仙七月初八寿诞之期,从初一至初八,形成传统庙会,信士商贾数万人聚集白沙。名城长沙网­L6j'u/t/DJd'h5I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中国长沙·长沙老建筑》,主编谢建辉,撰稿陈先枢,摄影罗斯旦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杨  孝  子 庙

  杨孝子庙(又称麻衣庙),系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影响较大的民间神庙(又称麻衣庙),位于联城村境内。据旧《浏阳县志》记载:此庙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宋代进行过扩建。原庙占地面积3816.6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庙内陈设着唐玄宗天宝年间浏阳名医、孝子杨耀庭塑像及诸多菩萨神像。抗日战争以后,此庙曾作为国民革命军岳浏师管区的部队驻地。解放后城郊区公社在此办公。1961年至1966年,罗江人民公社(关口街道办事处前身)机关设在该庙,后为集里公社办公所用。1985年12月,浏阳县供销学校从文家市迁移到此。1992年8月,由地方几位老者倡议募捐建庙,将新庙庙址选择在离原庙约百米处的鹿角冲山脚(即今劳动路北段)。历时6年,逐步建成山门、前殿、中亭、后殿、左右金炉、香烛房、厨房等配套设施,占地面积2550平方米,总造价98.2万元。乐捐的信仰群众达数千人;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前来进香乐捐的也不乏其人。
  新建成的杨孝子庙,虽没有原庙庞大,但依山傍立,梯级而上,很有气势。牌坊式的山门高约8米,上书“孝感天地”几个大字,左联为:名在古今外,右联为:孝留天地间。
进门有一长联:
  围山翠,浏水清,神道护古城,邑宰尊康佑,正直奉龙图,佛藏问津,仙隐青阳,惟我孝真德,格彼巷道成,天宝馨香垂千载,湘赣两地声威远。
  孙氏井,裴相田,庶民感仁术,翊元资参芪,驱邪有公丁,虚以当归,实用杜仲,至若心性理,因人伦以本,岐轩针砭活万民,城乡四隅惠泽长。
  过去每逢古历七月初八杨孝子生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出巡行香活动,称“麻衣会”。彩旗、锣鼓、高翘、故事,上万人的游行队伍,紧随在杨孝子神轿后面游街,全城万人空巷,编炮震天,热闹非凡。1948年的麻衣会,共制作40台故事游街,更是盛况空前。

  附:《杨孝子传》

杨  孝  子 传

  于观乎古往今来,豪杰义士,仁人贤母,纪实其事,大都笔之于书,刻之于石,取其坚而不朽也!芳名后世,史册昭然。唐代玄宗天宝年间,医人杨姓,名耀庭,湘浏阳人。家贫,业医以济世,常外出行医,远离父母。因时疫流行,杨以为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孜孜不倦,竭力医人。杨事母至孝,自远归,母已疫死,哭之恸!自憾救人死母死不能救,罪孰甚焉!遂沉水以殉。相传家于邑东关外演武场之左塘中,不时而莲花现焉。土人疑而掘之,见孝子麻衣而溺,面如生,乃就其家而祀之,以享其孝墨像,衰纟至  更塑亲于东堂,以全孝思之意。故历朝皆称为麻衣神,祷病辙灵。唐、宋、元、明皆如飨。康熙初,知县韩火景以服有定制,正其号曰孝子庙,为文告之。乾隆间,知县赵嘉程,改迁文昌阁,遂移于兹地名筱水土段,距城里许。苍地为良肸蚃如故。水旱、疾病、兵灾,祷无不应。咸同间,粤匪由江西窜浏,常示梦防营,而阴助攻剿,以故民不大窘。光绪辛巳,庙祝生火,十余人移其像不动。候至亲去,则二三人从火中负之以出,皆无伤,孝之精,至千余年犹结而不散,宜共馨香百代,而享祀千秋者也、岳州平江亦称为孝仙,灵迹显著。同治十一年大旱,督抚因平浏祷雨事正闻,奉旨准其由地方官春秋致祭,尽神之灵,今已五六朝矣!每朝烛霭香云,日焉称盛,所谓孝子不匮永赐雨类,民之受其赐者已不下千百亿万矣!是即其灵异而述之。愿人人之笃于孝,而如神之不朽也!
清光绪二十一年冬月沐恩邑人傅辰熏沐敬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