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级酒店标志:谈 画 竹 艺 术(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7:02:15

   

 画竹的艺术

(一)师造化,情景交融

(二)学传统,借古开今

1、创造性

2、时代性

3、艺术性

古往画评分为神品、妙品、逸品、能品四格,而神品是最高的要求。清黄铖论画分为《二十四画品》,气质、神妙居于首位。六法论中气的生动则摆在六法之首,说明传统绘画立意传神居首位。正如齐白石论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媚俗,不似为欺世”。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与欧阳修的“画意不画形,画写物外形”,是一样的见解,把神放在第一位,是画寓意在最高境界。是将形存在神之中的形,达到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不能理解为不要形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立意明确,境界开阔:古人画竹常喜欢表现风、晴、雨、雪,来描述写竹的劲拔不辱的气质。元代画竹名家吴镇在墨竹图诗云:“众木摇落时,此君独苍然,节直心愈空,抱独全其天。”石涛有“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霄处总虚心”等,都是画竹颂竹的名句。又如画冲出幅外图,点题“劲节凌云”,“干青云直上”,境界甚为开阔。对各种竹的不同性质,如山竹劲,水竹肥,大竹健壮,水竹清逸,丛竹茂密,纡竹多姿,老竹苍劲,新竹青翠等等深入领会,立意明确,表现尽致。李方膺《满纸春风》墨竹图,体现风和与生动之感。郑板桥曾在画竹图中点出:“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等等。表现那种坚贞不屈、屈而不辱、虽偃犹起的气质和高尚情怀。

 

 

 

(2)高度的概括性,强烈的形式感:前人的画竹艺术,从竹的自然生态予以概括归纳,提出其中的规律性。如一笔偃月,二笔鱼尾,三笔飞雁,雨竹叶写分,风竹一川叶;还有飞燕、重人、鹊爪、蚕头等等形态。少的则有一竿竹几片叶的折枝图。吴镇有一叶竹,板桥则有一枝十五片叶图,并在画题中说到:敢云少少与,胜人多多许,努力作秋声,摇窗弄风雨。画不在多,却能感人!说明掌握规律性,把竹叶的正侧俯仰翻覆各种美的因素归纳出来,或挺拔、或疏散,或浑穆、或淡逸、或古朴,各得其妙,但不能对形式感作形式主义、因循守旧的摹仿抄袭。徐文长画雪竹,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几笔钩染而出,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就是有形式规律而不囿于陈规的很好作品。丛竹、细竹,有如《万竿烟雨图》,密不迫塞,疏不嫌空松,减之不能,增之不得,历代画竹名家都有许多绝妙之作,供人们鉴赏,也是学习传统艺术不可忽视的。

       

 

 

 (3)趣在法外,迁想妙得:一件好的艺术品,必须是能够打动观众的心灵,引起美的共鸣。在有限的画幅之中,笔少画多,景显意深,意境情趣是以笔墨来表现。所谓笔情墨趣,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说得好,画须有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即臻妙谛。又云画事笔墨意趣,能老辣稚拙。似有能,似无能,即是极境。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熟能生巧,才能趣在法外,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画家品类记要》评画竹:东坡妙而不真,松雪神而不似,李衍真而不妙,似而不神。应取其所长,舍其所短。石涛在《墨竹卷》题道:老夫能使笔头憨,写竹又如对客谈。十丈鱼窨七寸管,搅翻风雨出蒲龛。清楚告诉人们,把画内与画外联想起来,产生弦外之音,像外之意,引人无限思味。达到顾恺之画论说的“迁想妙得”,有如山水画那样见丘壑而忘其为图画则神。这也是中国画艺术至高的境界。

 

        以上对传统画竹艺术的见解,仅是个人的认识和体会,未必尽妥。由于时间匆促,先提出来敬请指教,以便再稿修订,则幸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