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路由模式设置:中国北方冬天最冷的城市--海拉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6:04:36
中国北方冬天最冷的城市--海拉尔

中国行 2010-09-26 08:40:40 阅读7285 评论121   字号: 订阅

中俄跨国之旅(1):内蒙古海拉尔城市,日军要塞,成吉思汗广场,额尔古纳河,中俄后裔。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田园风光令人心驰神往。

贝加尔湖清澈明媚,令人陶醉。

就这样,我又踏上一个全新的旅程,开始我的中俄跨国之旅。

我先飞往内蒙古海拉尔,从海拉尔飞往俄罗斯赤塔,再转乘坐火车前往伊尔库茨克,目标锁定抵达贝加尔湖。路程遥远,可是为了看看这世界最深最大的湖泊,辛苦也是值得。

 到了哈拉尔,当然要去游览满洲里,顺道去看看呼伦贝尔大草原。

         随小猫一起出发吧,一起去看看美丽的贝加尔湖,我们先飞往海拉尔。



海拉尔在哪里?在内蒙古。海拉尔城建于1734年,当时称为“呼伦贝尔城”,也称“呼伦城”,历史上曾为沙俄和日本帝国侵占,饱经忧患,经济落后。

经过约300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今天的海拉尔已发展成为中俄开放的城市,有蒙古、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23个民族,约27万人。由于是在中俄边界线上,海拉尔的外贸业务发展得很蓬勃。

  海拉尔的市区跟国内的大城市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建筑上富有俄罗斯风格。

 

 

   由于靠近俄罗斯,建筑也深受俄罗斯的影响。       海拉尔铁路第一中学。    一些私人住宅,也有俄罗斯的风格。俄罗斯建筑,喜欢用鲜艳的红、蓝、黄。   原来我们所爱喝的雀巢咖啡,工厂就设在这里。    乡村的大片菜园。     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这里曾是日本关东军为了进攻前苏联,在中国边境修建的14处军事工事中,规模最大的要塞。   日本关东军为进攻前苏联,于1934年至1939年期间,在中国东北边境设立的14处军事工事中最大的两处之一,于1934年6月动工,1937年末竣工,到现在已有70年的历史。日本关东军第80混成旅团司令部设在这里,该遗址的地下工事深17-21米,地下通道4000多米,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房间50多间,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工事当时在地下完全能够保证基本生活及作战供给,苏联战地记者称之为“地下城市”。   要塞在地下20米左右,常年温度在0度左右。       成吉思汗广场  这里是海拉尔城区集会、休闲娱乐、展示民俗文化的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代表性的建筑“无言柱”,寓意为成吉思汗功高盖世,人工雕琢与朴素天然的建筑风格,十分美观。   成吉思汗广场,是海拉尔的中心公园,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占地面积23公顷。广场内花岗岩和鹅卵小道,绿树与草茵相映生辉,小河流水蜿蜒流过。        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支流,上游是发源于蒙古的克鲁伦河,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至今,一直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全长1620公里。

     中俄界河景区,蜿蜒河流,静静流淌,界河游船,让人豁然开朗。    额尔古纳河,蜿蜒曲折地勾画出了中国雄鸡状版图上巨冠的轮廓。

 

 

这里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成吉思汗的铁骑由此奔腾而出,震撼世界。

 

 中俄后裔

 在额尔古纳的室韦与恩河,还居住着2700多位俄罗斯族人和5000多位中俄后裔。19世纪时额尔古纳发现大量沙金,人们纷纷前来淘金,很多采金工人娶了俄罗斯女子为妻。俄国十月革命时,一批俄罗斯贵族为避难,纷纷来到额尔古纳定居。经过一个世纪的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华俄后裔。他们虽然从相貌上还有着俄罗斯人的特征和部分生活习惯,但一口地道的普通话,说的十分流利。

 

我拜访了中俄后裔的家庭,夫妇两人,已经60多岁了。但是,身强体壮,头脑聪颖,热爱劳动,性情乐观豪爽。从相貌上看,他们与汉族大有区别,比较接近欧洲人的特征,皮肤较白皙,眼窝较深,鼻梁稍高,头发黑中略带暗黄,眼睛多为暗褐色。

 

屋子是他们自己盖的

  

 屋后还有菜园,平日所需,就到菜园采摘来吃,有剩余就拿到菜市场去卖。         他们也非常节俭,用的水来自地下水。    为我准备的俄罗斯菜肴    家庭的布置 也很有俄罗斯味道。   这是泡茶的茶壶,很别致。     饭后,与他们夫妇坐下来,一面品茶,一面聆听他们先辈的奋斗史,不胜唏嘘。历史与文化,永远是并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