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力好的路由器:中国式谋略:历史中的胜者逻辑(强盗逻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26:34
中国式谋略:历史中的胜者逻辑
您已经打过分了,请刷新看结果!差得离谱 不值得推荐很差 不值得推荐不值得推荐没什么特点 凑合看能看得下去比较不错挺有才的非常好值得推荐完美作品,吐血力荐8.83综合评分 ( 6 人)
  本书从中国历史的权术斗争入手,提炼出中国式谋略的竞争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获得人类社会的稀缺性资源,稀缺性资源包括金钱、权力、美女等等。中国式谋略来源于人际潜规则,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展开人与人的斗争、博弈,只有对其他人进行了成功的操控、用间和对势的了解,才能在社会中事业有成、飞黄腾达、黄袍加身。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中国式谋略的运用史,要想在当今时代有所作为,不学这种智慧和谋略是不可能的。
  本书详细介绍了柔情操控和刚性操控,包括亲缘操控、感情操控、收买操控、说服洗脑、威慑操控、惩戒操控、消灭操控等;在团队中有帮、派、系的斗争,又详细解释了如何找到自己的帮派系,如何运用帮派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详细讲解了用间的方法,包括信息优势、知己知彼、情报甄选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提出了邀名之法、识人之法、事上之法、驭下之法等等;在与人博弈中提出阴阳之术、虚实之术、迂直之术、奇正之术、韬晦之术、接力之术、任势之术等等。全书精彩纷呈,娓娓道来,让读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冲击。关键词: 谋略 权术 潜规则 人际关系 斗争
总点击:21320    总评论数:1        综合得分:266      推荐票:0
作者: 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定价: 35    状态:连载完成
    《中国式谋略》第一章 智慧的博弈    
  历史是一个流光溢彩的艺术品。在那些或绚丽或厚重的历史中,既有人和人的精诚合作,也有人与人的惨烈竞争。不懂合作不行,不懂竞争也不行。不懂合作的人很可能会孤独一生落落寡欢一事无成;不懂竞争的人很可能会卷入竞争遍体鳞伤惨不忍睹。要想在如海人潮中展露锋芒,高歌猛进,就必须遵循社会博弈的基本规律,将竞争与合作完美结合起来。历史上那些有为的帝王将相、著名的奇才高士,他们总是能够手握阴阳,吞吐天下:一手持阴,是为竞争;一手持阳,即为合作。阴、阳循环无端,斗、让意随心转。
《中国式谋略》:1.智慧决定成败(1) 《中国式谋略》:1.智慧决定成败(2) 《中国式谋略》:2.智慧改变命运 《中国式谋略》:3.智慧变革世界(1) 《中国式谋略》:3.智慧变革世界(2) 《中国式谋略》:3.智慧变革世界(3) 《中国式谋略》:4.智慧胜于勇敢(1) 《中国式谋略》:4.智慧胜于勇敢(2) 《中国式谋略》:4.智慧胜于勇敢(3) 《中国式谋略》:4.智慧胜于勇敢(4) 《中国式谋略》:5.智慧源于学习(1) 《中国式谋略》:5.智慧源于学习(2) 《中国式谋略》:5.智慧源于学习(3) 《中国式谋略》:5.智慧源于学习(4) 《中国式谋略》:6.智慧的最高境界(1) 《中国式谋略》:6.智慧的最高境界(2) 《中国式谋略》:6.智慧的最高境界(3)     《中国式谋略》第二章 谋略的角力    谋略靠的是悟性,它与一个人的学识高低、文化深浅甚至识字与否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在那些古老的村庄里,往往会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或许一辈子没有读过书,但是,他们却对世事洞若观火,对人事了如指掌。他们极富智慧,处事老练、谋事老道,有着很深的谋略修为。这样的人,就是人们所说的智慧之人。相反,还有些人读了一辈子书,却食古不化抱残守缺,最后,反倒身死东城,为天下笑。比如,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里的那个赵括,三国争雄时期诸葛亮挥泪而斩的马谡,这些都是典型的志大才疏、华而不实的人。
《中国式谋略》:1.谋略生于竞争 《中国式谋略》:2.点:谋略的含义(1) 《中国式谋略》:2.点:谋略的含义(2) 《中国式谋略》:2.点:谋略的含义(3) 《中国式谋略》:2.点:谋略的含义(4) 《中国式谋略》:3.线:阴谋和阳谋(1) 《中国式谋略》:3.线:阴谋和阳谋(2) 《中国式谋略》:3.线:阴谋和阳谋(3) 《中国式谋略》:4.面——谋略的三个层面(.. 《中国式谋略》:4.面——谋略的三个层面(.. 《中国式谋略》:5.三维立方体:谋略的立体.. 《中国式谋略》:5.三维立方体:谋略的立体.. 《中国式谋略》: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 《中国式谋略》: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 《中国式谋略》: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 《中国式谋略》: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 《中国式谋略》: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 《中国式谋略》: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 《中国式谋略》:7.谋略的对立影象——逻辑.. 《中国式谋略》:7.谋略的对立影象——逻辑.. 《中国式谋略》:8.谋略的至高境界:不谋之.. 《中国式谋略》:8.谋略的至高境界:不谋之.. 《中国式谋略》:8.谋略的至高境界:不谋之..     《中国式谋略》第三章 操控的较量    人类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在这些错综复杂社会关系中,控制与反控制是一对最基本的关系。为了赢得竞争的胜利,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获取竞争的主动权,想方设法地控制对手;同时,也在竭力避免被对手所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其实是一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史。上文说过,竞争是人们为赢得稀缺资源而展开的斗争行为。想赢得竞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所谓主动权,就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控事态的形势……
《中国式谋略》:1.控制现象(1) 《中国式谋略》:1.控制现象(2) 《中国式谋略》:1.控制现象(3) 《中国式谋略》:2.控制的可能性空间(1) 《中国式谋略》:2.控制的可能性空间(2) 《中国式谋略》:3.心理“黑箱”(1) 《中国式谋略》:3.心理“黑箱”(2) 《中国式谋略》:3.心理“黑箱”(3) 《中国式谋略》: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1).. 《中国式谋略》: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2).. 《中国式谋略》: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3).. 《中国式谋略》: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4).. 《中国式谋略》: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5).. 《中国式谋略》: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6).. 《中国式谋略》: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7).. 《中国式谋略》: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8).. 《中国式谋略》: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9).. 《中国式谋略》: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10.. 《中国式谋略》: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11..     《中国式谋略》第四章 操控的七种武器(上)    以利服人、以理服人和以力服人是实施操控的三种重要的方法。仅有这些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进一步研究操控的具体技巧。
  一般来讲,使用柔性手段操控竞争对手,根据不同的方式,可以分为利用亲缘手段、感情手段、收买手段操控别人。使用中性手段实施操控,主要是说服的方法,当然大家也可以理解为用“洗脑”的方法来服人。使用刚性手段操控,一般包括威慑手段、惩戒手段和消灭手段。各种手段不同,效果也各有不同。
《中国式谋略》:1.七种武器之首——亲缘操.. 《中国式谋略》:1.七种武器之首——亲缘操.. 《中国式谋略》:1.七种武器之首——亲缘操.. 《中国式谋略》:1.七种武器之首——亲缘操.. 《中国式谋略》:1.七种武器之首——亲缘操.. 《中国式谋略》:1.七种武器之首——亲缘操.. 《中国式谋略》:2.七种武器之二:感情操控.. 《中国式谋略》:2.七种武器之二:感情操控.. 连载完成 谢谢关注!!!
1.智慧决定成败(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智慧的博弈
    历史是一个流光溢彩的艺术品。在那些或绚丽或厚重的历史中,既有人和人的精诚合作,也有人与人的惨烈竞争。不懂合作不行,不懂竞争也不行。不懂合作的人很可能会孤独一生落落寡欢一事无成;不懂竞争的人很可能会卷入竞争遍体鳞伤惨不忍睹。要想在如海人潮中展露锋芒,高歌猛进,就必须遵循社会博弈的基本规律,将竞争与合作完美结合起来。历史上那些有为的帝王将相、著名的奇才高士,他们总是能够手握阴阳,吞吐天下:一手持阴,是为竞争;一手持阳,即为合作。阴、阳循环无端,斗、让意随心转。举手投足之间,就足以改变人生、改变世界。历史博弈的这种玄妙的境界,就是人们常说的智慧。
    1.智慧决定成败
    战国时期,有两个名动江湖的优秀学生——师兄叫庞涓,师弟是孙膑——两人共同拜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师从鬼谷子学兵法和谋略。一次,鬼谷子先生为了考验学生们的学习进度,给他们出了这样一道考试题:鬼谷子坐在屋里,看谁有办法让他从屋子里走出来。方法和时间均不限,能让他走出房子者就算赢。
    大师就是大师,连考题都与众不同。在所有弟子中,庞涓是大师兄,段位最高,性格也最强悍。可是,师兄庞涓和众学弟想尽了各种办法,用水冲、用火烧、用烟熏,但鬼谷子定力极深,一概不予理会,稳稳坐在屋里不出来。显然,对功力高深的鬼谷子来讲,要挟和胁迫的办法根本就无济于事。强悍的庞涓在老师鬼谷子面前一筹莫展败下阵来。
    轮到年轻的孙膑上场了。只见他跑进屋子,乖乖跪在老师面前说:“先生,我智识有限,没办法把老师请出来,但我有办法让老师从屋子外面进来。”鬼谷子满腹狐疑地看看一脸诚恳的孙膑,旋即哈哈大笑起来,说:“真的吗?你没办法让我出去,却有办法让我进来?”孙膑郑重地起誓道:“我保证有办法让老师从外面进来。不信的话,先生您可以试一试。”鬼谷子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将信将疑地站起身来,信步走出屋外,说:“好了,我现在倒要看看,你有什么高招让我回屋去?”孙膑见老师已经走出来,连忙跪下磕头,说:“对不起先生,我欺骗了您。我没办法让您回屋,但我已经把您从屋子里请出来了。”到此时,庞涓和众学弟方才恍然大悟。鬼谷子哈哈大笑说:“不错不错,孺子可教也。”考试结果,孙膑得到了满分。
    上面是一则简单的小故事,其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小故事中却蕴涵着大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智慧决定成败。
1.智慧决定成败(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在这个故事中,庞涓同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达成目的,而孙膑同学轻巧地施展计谋就达成了的愿望。这个事例说明,在很多时候,一味凭借力量不一定能够办好所有的事。而求助智慧、诉诸计谋则可能心想事成、顺风顺水。
    在生活中,人们通常会遇到许多人、许多事,对于这些人和事,人们只有仔细思考才能作出正确决断。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人们的判断和谋划常常与和现实相去甚远。有很多时候,力气费了颇多,心血付出不少,却终究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究其原因,则是人们不具备圆通的智慧,无法把握事物背后的真正玄机。然而,历史上也有不少人,他们总是能开动脑筋,善于想出种种妙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人,正如孙膑一样,可以通过通盘的计算,巧妙的筹划,精准的预测,把握整个事态的走向。这样的人,就是智慧的人;智慧的人,才能够笑傲人生疆场。
    披阅历史,纵览千秋,发现人世就像一局牌。在牌局中,你来我往,交相博弈。要想打赢这局牌,就绝离不开智慧。无数历史证明了,一时一事的成败、一生一世的荣辱、生生世世的兴衰,都与人的智慧息息相关。智慧往往能够化繁重为轻巧,谋略常常能够拨千斤为四两。通过高妙的运筹,精妙的计算,巧妙的谋划,就可能取得力虽不及但终得圆满的结局。》:2.智慧改变命运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2.智慧改变命运
    晚清时期,我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出身湖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靠读书作官,靠军功发达,靠文章传世。正如梁启超所说,可谓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毛泽东评价曾国藩时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并非天生就聪颖过人。他幼时读书,曾因背书不畅被塾师骂为“蠢货”。中举之后,又曾会试落榜。但曾国藩苦读不辍,智慧渐增,慢慢灵窍开悟,表现出发达气象。道光十六年,曾国藩进京会试落第,在回乡途中,看见一部精刻版《二十三史》,爱不释手。但书商开价白银一百两,曾国藩倾其所有也买不起。无奈之下,曾国藩一咬牙,把自己随身的皮袍棉衣典当出去,才凑够银两买下这套书。回家之后,他父亲得知此事,不仅没有责怪他,反倒鼓励他说:“你借钱买书,我不惮极力为你弥缝,你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曾国藩听后表示:“嗣后每日点十页,简短就是不孝。”从此,曾国藩养成了每天点读史书十页的习惯,并终其一生未曾间断。通过反复读史,曾国藩把人世兴衰看得比别人都明白,这为其今后在政坛迅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曾国藩应朝廷之召,亲自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起初,各种事务纷至沓来,各种矛盾纷繁复杂,令曾国藩大伤脑筋。而且,当时官场混乱不堪,曾国藩又不愿同流合污,因此四处碰壁,屡屡受诟。曾国藩家人去世后,他回乡守孝。因为事业不顺,曾国藩在家里心绪不宁,脾气暴躁,甚至引发严重失眠。他的朋友欧兆熊给他开了个药方,“岐黄可以医身病,黄老可以医心病”,暗示其可以从黄老之道中参悟真智。一言之下,曾国藩顿时有所领悟。之后,他反复批阅《道德经》,终于大彻大悟。他由伸而屈、由进而退、由刚而柔,最终完成了灵魂上的一次大转变。一年之后,曾国藩复出。他的处世风格渐趋阴柔,其个人修养渐入静道,以不动制动,以不变应变,整个事业也慢慢迎来了新的高潮。短短几年之后,曾国藩扑灭太平天国起义,名震寰宇,被晚清政府视为支撑危局的顶梁之栋。
    回顾曾国藩一生,他从一个农家子弟一路走来,最后成为晚清第一重臣、影响国运的关键人物,可以说,他靠的并非他物,而正是他圆融广大的智慧。正是这种人生智慧,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从红尘中茫茫一粒草芥,成长为声播海内、名垂千古的一代雄杰。由此看来,智慧对人们的影响何其重要!3.智慧变革世界(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3.智慧变革世界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赵、魏、韩“三家分晋”列为战国时代的开始,从那以后,中国大地就进入了干戈扰攘、战火纷飞的动荡时代。晋国原先是个大国,后来晋国的赵氏、魏氏、韩氏三个权臣各据一方裂土称王,晋国由此宣告解散。在这个时期,最先打破春秋的战略格局、称霸天下的不是原先强大的齐国、楚国和秦国,而是刚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魏国。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居于富庶的中原地区。到魏文侯时期,他重用知识分子,注重选拔人才,勤勤恳恳,励精图治。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李悝,大臣西门豹、乐羊和军事家吴起,都在这个时期被其收入彀中。文侯时期国家人才济济,《吕氏春秋》中甚至认为他的文治武功盖过“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通过文侯卓有成效的治理工作,魏国在当时的国际战略格局中迅速壮大并崛起,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然而,好景不长,到了魏武侯时期,逼走了以杀妻弃母求官而闻名的大军事家吴起,魏国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到了魏惠王时期,又遭遇同齐军桂陵之战的惨败,综合国力全面受挫,逐渐丧失了战国时期首席霸主的地位。从魏文侯到魏武侯再到魏惠王,整个一个“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魏国的衰落表明,在残酷的竞争中,适者生存的法则不仅适用于动物界,而且也活生生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之中。
    齐魏桂陵之战并未给两国争霸画上句号,历史仍在继续。桂陵之战的12年后,魏国联合曾被自己攻打的赵国,一起去攻打韩国。魏国先和赵国交战,后来又和赵国交好。魏国反复无常,赵国也寡廉鲜耻。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一路依靠诈术出人头地是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
    韩国遭到攻击后,向齐国求救。齐国决定出兵,仍由田忌领兵,孙膑作军师。孙膑不去救韩,再次兵发大梁。庞涓曾被骗过一回,也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极大提高了自己的“防忽悠”智商。12年啦,惨痛的教训让他念兹在兹,无时以忘。庞涓料到孙膑是想假装攻打大梁,等到自己手忙脚乱赶去救援时就阴狠地再来上这么一下子。看破了孙膑的计谋,他也就不急于回救大梁,反而跟着齐军突袭大梁的路线追击齐军,企图追上齐军之后,一鼓作气全歼齐国将士。由于庞涓同学看穿了小师弟孙膑的计谋,并且是有备而来,形势立刻变得对齐军不利。
    正当大将田忌焦急万分之际,孙膑同学下令全军撤退,先行避开庞涓的兵锋。此后,孙膑执导了一幕历史上有名的“减灶诱敌”的好戏。在撤退途中,每当夜晚宿营之时,孙膑就命令将士减少锅灶,尽可能合用一个锅吃饭。庞涓追赶到齐军宿营的地方,一数锅灶,发现数量越来越少。
3.智慧变革世界(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他推断,齐军大批逃亡溃不成军已经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孙膑的日子肯定越来越不好过了。复仇的烈焰烧灼着庞涓,为了迅速追上孙膑一雪桂陵惨败之恨,庞涓精选几百骑兵组建成一支精锐部队,远程奔袭追击齐军。当庞涓率领追兵赶到一个叫马陵的地方时,天色已黑。魏国的哨兵在前头山脚的大树下发现一棵去了皮的树,光秃秃白晃晃,看上去很是奇怪。急忙报告庞涓,庞涓闻讯前来查看。点着了灯,见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心知大事不妙,刚要回头时,山顶上万箭齐发,庞涓顿时被射成了一只刺猬。原来,这一切都是孙膑的布置。他故意做下圈套等庞涓上钩,时间、地点、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就连树上的字都是孙膑同学叫人刻上的。经孙膑授计,早已等候在旁的伏兵一见火光,顿时飞箭如雨,一代名将庞涓当场殒命。
    也有的书说,庞涓同学在此役之中被擒并未丧命。往事越千年,历史真相早已渺茫。但是不管庞涓下场怎样,在孙膑导演投资拍摄的马陵之战中,魏国的精锐军团损失殆尽却是事实。此后,魏国国力迅速下滑,国际威望一落千丈,魏国由一个俯视众小的中原霸主跌落为二流国家,不得不让出了战国首席霸主的宝座。读到此时,我们相信,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当年陷害孙膑的庞涓同学和魏惠王一定会选择这样一条路:要么不做,要做做绝。可惜,开弓没有回头路,历史,从来就不是任由人们随意乱来的。
    同门相残、围魏救赵、减灶诱兵,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孙膑同学在这一系列斗争中,迅速从最初的受骗受害地位中摆脱出来,先用计谋骗庞涓回救大梁而中计,再用谋略骗庞涓误以为齐军溃亡而再次中计。这一系列的骗术,把庞涓骗了个昏头昏脑,手足无措,最终死在孙膑手下。孙膑的诈术,用在个人恩怨之间并不光明正大,但用在行军打仗之中却名正言顺,用在国家利益之上则就更合情合理了。孙膑的这个“骗”,与上文提到的“骗”鬼谷子出屋的“骗”,实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运用智慧“以巧胜拙”的体现。
    上述案例表明,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可以通过正确地运用智慧,灵活地驾驭周遭的人和事。而且,真正的智慧和谋划——从小处说,不仅对于个人的命运、对于团体的命运异常关键,从大处说,甚至对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命运也是至关重要的。孙膑把握了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流淌在不为人知的领域里的那些秘而不宣的规律。并且,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他指点江山,笑傲江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齐国、魏国、赵国、韩国等国家的命运。孙膑的故事提示人们,一个人的智慧和谋划,对于他个人的生活、追求的事业,对于团体的发展、组织的壮大,对于国家的兴盛、衰落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3.智慧变革世界(3)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古人云:一言足以兴邦,一言足以丧国。如果人们沿着历史发展的逻辑仔细梳理一下历代国家崛起和兴衰的历程,可以看到,类似孙膑这样以智襄帮助齐国,最终将魏国从霸主的宝座拉下马并辅助齐国取而代之的例子不绝于书。历史上诸如姜子牙、张良、王猛、诸葛亮、刘基等智力超群的人士们,确实可以凭借其智慧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命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凭借其超人的策划能力辅助刘备裂土封王的故事。诸葛亮也正是凭借着其卓绝的智慧和谋略才华,成功地帮助刘备三分天下,不仅改变了刘备个人的命运,而且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总而言之,在人世的竞争中,智慧实在太重要了。就微观而言,智慧可以决定人事成败;就中观而言,智慧可以改变人生命运;就宏观而言,智慧可以变革人类世界。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每一个国家,智慧都是不可或缺的。智慧,对于每一个处在奋斗、拼搏和发展中的精英来说,都是举足轻重须臾不可离的。智慧,对于处在社会转型、处在人类历史由工业化向信息化演进的时期、处在大动荡大融合的全球化格局下的人们来说,则更是一切法则的要中之要,一切行动的重中之重。要在激烈的社会角逐中脱颖而出,就绝不能希求于命运的恩赐,因为运气是可遇不可求的;也不能一味依靠天份和本能,因为感性的东西、经验的累积毕竟还是不稳定的甚至不可靠的;只有依靠理性,依靠智慧,通过理智地分析、认真地思考、深入地发掘事物内在的规律和联系,才能准确把握个人、把握社会、把握世界,甚至把握整个宇宙;才能真正笑傲人生,较少地遭遇失败而更多地获得成功。4.智慧胜于勇敢(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4.智慧胜于勇敢
    人类社会的竞争是无休止的甚至是残酷无情的。世界上充满着相互间的竞争和尖锐的对立。弱肉强食、你死我活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不断上演的悲剧之一:在自然界,植物间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和动物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等事实早已证明,维持物种自身的存活,争夺生存的资源,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切物种的天性。反观人类社会,尽管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是开化的文明的物种,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竞争的手段已经从茹毛饮血阶段的血淋淋赤裸裸过渡到当代文明的优雅柔和的方式,但是,人类社会仍然逃不出竞争的铁律。国际上仍然存在战争和掠夺,国内仍然存在广泛的竞争,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夺。竞争,永远不可能从人类的字典中消灭。
    那么,人类彼此间干戈扰攘、争斗不休的根源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竞争就是为了争夺资源。
    “资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资源可以是阳光、水、土壤,可以是生存空间,可以是动物植物,可以是饮食男女,可以是高楼名车,可以是高高在上,可以是生杀予夺。进入了人类社会之后,资源一般表现为物质资料,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更高的层次上,资源还有更高的表现形式,即:金钱、名望和权力。金钱是经济资本,名望是文化资本,权力是组织资本。掌握了这三种资本,也就具有了强大的资源,就能够在人类社会上生活得相对自由且进退由心了。
    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占有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此,为了争夺稀缺资源的而展开的斗争便屡见不鲜了。远的不说,就说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的两次热战和一次冷战,便是人类自己为争夺资源和利益而发动的。至于日常生活中为了夺取稀缺资源而展开的斗争更是随处可见。比如,市场上商人的机关算尽,学界里学者们的党同伐异,官场上官员们勾心斗角,等等。
    从手段上来看,为了夺取稀缺的资源,人们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通过暴力掠夺,有的通过欺骗获得,有的通过交易互换,有的通过强行勒索,等等手段,不一而足。
    既然存在竞争,自然会出现对立的双方,会出现双方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任何斗争都不是绣花,都不会温良谦恭,有的时候,斗争甚至会变得血淋淋。这个时候,如何有效地通过竞争,最大化地获得自己的利益,同时最大化地降低自己的损失,这就成了人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了。
4.智慧胜于勇敢(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谋略奇书《孙子兵法》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指的是:在战争中,真正的高手并不总是要通过兵戎相见才能够分出胜负。真正的高手,能够通过战前一系列谋篇布势造成必然胜利的态势。在战争中,他能够将必胜的态势展示给对手,使对手彻底失掉对抗的勇气和信心,自动投降或者崩溃。如此一来,就达到了不“战”而“屈人”的效果。在这里,孙子所说的“战”,其实可以引申为人世间一切存在竞争的领域。不战而屈人之兵,少战而屈人之兵,用智而不靠力屈人之兵,这才是竞争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
    秦朝末年,奸臣赵高乱政,百姓苦于苛法,人心大乱。率先揭竿而起的是陈胜吴广,楚国原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项梁之侄项羽也趁机起兵。人们认为,天下烽烟四起,大秦灭亡即在眼前,正好凭着大好机会开创一番事业。于是,不少奇人异士纷纷加入到反秦的大潮中来,秦朝一时间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可秦虽将灭,却也存有一定实力。大将章邯出兵平叛,没几个回合,就把最先起义的陈胜吴广消灭了;之后,又趁着项梁攻打定陶的时候,围困项梁,逼项梁自杀。一时间,秦朝阻住了颓势,起义军遭到沉重打击。
    当初,项梁起兵之后,曾立原楚王之孙——王孙心为楚怀王,把义军团结在楚王的大旗下共同抗敌。这个时候,老混混刘邦也赶到楚王旗下,成为抗秦的主力之一。项梁去世,章邯放松了对项羽和刘邦的进攻,带着军队去攻打赵国的农民军。项羽和刘邦因而得到了休整和恢复实力的机会。
    赵国被攻打,巨鹿城被围,赵王急忙传檄,请各路义军赶来救命。义军之间休戚与共,不少起义军纷纷出兵。但是,又都惧怕章邯力大,不敢与其较量,只得驻守巨鹿周围,躲开章邯的军队,远远地观望形势。楚王也接到了赵王受困巨鹿的消息,此时他正在筹划令项羽和刘邦西征伐秦。项羽为了报仇,于是决定北上抗击章邯援救赵国,而刘邦则受命入关攻打秦之国都咸阳。
    不提刘邦,先说项羽。项羽受命援赵之后,就带人北上抗秦。但是,怀王怕项羽不服管束,因此又派心腹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共同出兵,实则钳制项羽。宋义担心章邯实力强大,害怕被秦军击溃,就远远地驻扎下来。项羽一方面急于报仇,另一方面急于救赵,就寻个机会把宋义杀掉了,自己率军前去救赵。项羽赶去救赵之时,秦将章邯率军几十万,而项羽最多不过十万之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用十万人去攻击几十万人,无异于驱着羊群赶虎豹,后果不言自明。可是,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猛将。
4.智慧胜于勇敢(3)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乌骓马,天龙破城戟,垓下决战,“霸王别姬”,猛将兄的千古悲剧至今还被人们传唱。史书记载,项羽身材壮硕,武艺高强,脾气火爆,为古今之罕见。项羽艺高人胆大,杀死宋义之后,毫不犹豫地率军渡过漳河,准备和章邯主力决战。项羽乃是千古一将,他勇猛无敌所向披靡。率军渡过漳河之后,他下令所有部队带足三日干粮,凿沉渡船,敲破饭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破釜沉舟”的典故。将士们见项羽如此勇猛强悍,都对其敬若天神;同时,军队也军心大振,士气高昂。很快,项羽击溃了章邯的偏将王离和涉问,迎面遇到了章邯的主力部队。项羽军队虽然不及章邯的一半,但是将士们个个英勇作战,项羽奔突于两军阵前如入无人之境。章邯部队被项羽军的必胜信念和拼命厮杀吓倒了,一触之下,全军溃败。项羽大获全胜,不仅击退了章邯,而且解了邯郸之围。
    此次作战,项羽凭着自己的无敌之勇获胜。巨鹿之战击溃了秦朝的主力部队,掏空了秦朝军队的根基,秦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巨鹿之战后,项羽的英名传之于诸侯间。人们都知道,项羽是个英勇善战的大英雄。很自然地,项羽在无形中成了抗秦的首领。
    击败章邯之后,项羽从北路杀向咸阳。而刘邦则趁着项羽和秦军主力角逐于巨鹿的时候加紧进攻。结果,刘邦在项羽之前进入关中,然后攻破守军,进入咸阳,埋葬了秦朝。项羽紧随其后进入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把刘邦封于巴蜀荒蛮之地。刘邦不满,于是举起抗楚大旗。这样,楚汉争霸之战开始了。
    接下来的事情人们就都知道了。项羽虽然勇猛,但是勇有余而谋不足;刘邦虽然文弱,但是处事老练而善于用人。他启用的张良、韩信和萧何都是足智多谋之辈。而且,刘邦公然说,“吾宁斗智不斗力。”在刘邦和众谋士的算计下,一向勇猛无敌的项羽最终竟被刘邦所灭。项羽能够打败章邯,是因为他的武勇;刘邦能够打败项羽,全在于他的智慧。楚汉争霸的历史告诉人们:竞争的成功,尤其是大成功,不仅取决于人们的勇敢,更取决于人们的智慧。
    在上文提到的故事中,秦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在刘邦看来,不仅金钱、名誉、权力是稀缺资源,花花江山、锦绣江河更是稀缺资源。一旦打下天下坐拥江山,那么,自己功成名就称王称霸不说,千秋万代之下仍会名载史书。生性风流的刘邦非常明白,打下了花花江山,就会有如花似玉的美女,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馐和烈酒,就会有受万人拥戴万人跪拜的成就感。有了这些资源,他刘邦就再也不是一个任人唾骂遭人白眼的穷小子,而是人见人敬富贵无边的一代帝王了。所以,刘邦要争——要争胜利,争天下,争江山,争稀缺资源。反观项羽,他同刘邦一样,也想争这花花世界。既然两人路子迎头相撞,那么,楚汉之争就无法避免了。最后的结果,刘邦在竞争中胜出,打下花花江山;项羽兵败身死,失去了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4.智慧胜于勇敢(4)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刘邦没有项羽武勇,他在和项羽的PK中,靠的就是智慧。论武功和勇猛,刘邦当然不是项羽的对手。但是,论智慧和老练,刘邦显然要胜项羽一筹。刘邦打败项羽而取天下的事说明,要想赢得竞争,勇气很重要,智慧更重要。在人类的历史中,不乏那些智识之辈,一计既出,鬼神皆惊。他们往往能够将你死我活的竞争变成任其掌握和操控的游戏,谋定而后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样的人,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成熟的斗争智慧,有着敏锐的直觉和睿智的头脑,他们从来不会盲目冲动,不会感情用事,不会一厢情愿,更不会随心所欲。他们在参与竞争的时候,总是要经过复杂的计算,经过认真的推理,经过严格的判断,最后,作出一项尽可能逼近事实真相的判断。并且,在行动过程中,总是能随着不断变化的事态,随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调整自己的行动。这样的智者,才能最终实现人世的辉煌。相反,也有这样的人:他们在竞争中虽然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但是,他们缺少智慧,缺少悟性,不能深入到事物内部中去揭示其真正的规律。他们总是爱逞匹夫之勇,使蛮力、用蠢劲,以硬碰硬有勇无谋。历史表明,这样的人,往往是功夫下了一箩筐,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竞争中,勇气因素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竞争胜负的,却是人们智慧的高低。生活常识告诉人们:要打赢一手牌,不仅要有不怕输、敢于赢的勇气,更要有心细如发、掌控全局的智慧。5.智慧源于学习(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5.智慧源于学习
    智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培养竞争的智慧,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和今天的竞争理论,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在斗争的实际中反复摸索、思考和研究,逐步丰富自己的斗争经验,掌握战胜对手的大智慧。只有通过不懈的理论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摸索,智慧才能逐渐萌芽并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纵横家叫苏秦。他为了游说诸侯王而取富贵,于是下苦功自学纵横之术。后来,苏秦同学通过自考拿到了毕业文凭,就从家乡跑出来四处游说。秦国是当时第一强大的国家,所以苏秦第一站来到了秦国,想从秦王手中猎取富贵。当时秦国是秦惠王当政。苏秦晋见后,就劝惠王说:“大王,我环顾天下,觉得秦国最强,六国都弱。大王您为人贤明,秦国士兵众多,武器精良,将士骁勇。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优势都发挥出来,我认为秦国完全可以兼并诸侯,一统天下。”秦惠王刚刚即位,对说客比较反感。但他压着性子说:“别人说,鸟的羽毛没长好就飞不起来;道德不高尚的人就不能役使天下。我觉得我们秦国现在还不具备条件,所以,等到以后有了机会,我再向您请教吧。”苏秦见到秦惠王不为他的说辞所动,很失望。他赌气道:“我原来就料到了大王不会采用我的主张。从前三皇五帝都是靠武力打下天下的,可是大王您想不用战争就吞并天下,这是不可能的。大王,您不明教化,不懂法理,被您手下臣子的花言巧语给迷惑啦。看来,您一定不会采纳我的主张了。”
    说实在话,苏秦的观点很有道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秦国确实已具备了较强的实力。依靠武力征服诸侯,确实也是战国末期的一个大趋势。苏秦敏锐地把握了这种趋势,并以此来游说秦惠王。孰料,秦惠王并不想听苏秦的理论。苏秦一说之下,话不投机,竟然开始批评起秦惠王来。这也正是苏秦火候不到、游说水平不高之故。
    两人不欢而散,苏秦没有死心,他先后上了十余次书。但是,苏秦等了好长时间也未见结果。最后,苏秦穿的华贵裘衣也破了,从家里带来的百两黄金也都用完了,只好狼狈地逃离秦国回到家乡。他穿着草鞋,背着书箱,形容憔悴,皮肤黝黑,一脸惭愧和狼狈相,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然而,等着他的不是家人的热情欢迎,而是冷眼和讥讽。苏秦的妻子正在织布,知道苏秦没成功,也不走下织机来迎接他;苏秦的嫂子不给苏秦做饭,父亲也不理睬他。苏秦见状哀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拿我当叔叔,父母也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啊。”苏秦深受刺激,连夜打开几十箱书,找到了一本《太公阴符》反复研读。读到困乏欲睡的时候,苏秦就拿着锥子狠狠刺自己的大腿,鲜血都顺着胫骨流了下来,他也不住手。苏秦常常捧着《太公阴符》自言自语说:“靠着书上的智慧,哪里会说服不了列国君主,令他们给我锦衣玉食,使我谋得卿相高位呢?”
5.智慧源于学习(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一年之后,苏秦觉得时机成熟了,就来到了赵国游说赵王。赵王听了苏秦的“合纵之术”后非常高兴,立刻封他为武安君,并给他锦绣千匹、黄金万两,让苏秦去游说其他诸侯国,缔结盟约共同抵抗强秦。在苏秦的游说下,六国都和秦国断了来往。当时,天下人的命运,诸国君的威严,谋臣们的权位,都取决于苏秦的策略,天下无人能和苏秦匹敌。
    一次,苏秦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时,他父亲听说苏秦路过,就连忙收拾房屋,准备酒席,出城三十里去迎接他;他的妻子都不敢拿正眼瞧他,只能毕恭毕敬地听他说话;嫂子五体投地,像蛇一样趴在地上连拜四拜。苏秦故意问:“嫂子,你以前为什么那么倨傲无礼,现在怎么这么低声下气呢?”嫂子回答说:“因为叔叔现在地位尊贵有权有势,金钱又多啊。”苏秦感叹说;“贫苦不得志,连父母都不认我了;一旦富贵了,亲属都害怕。人生在世,权势和富贵,怎么可以忽视呢?”
    在上面的案例中,苏秦为了猎取权势、富贵等稀缺资源,努力学习游说之术,前去游说秦王。但由于他功力不够,所以失败了;回家之后,遭到了家人的冷遇。之后,苏秦找到了一本《太公阴符》,痛下苦功,努力学习。《太公阴符》这本书现在已经失传,但根据史书记载,这是一本专谈谋略的书。苏秦拿着这书苦读一年,终于掌握了里面的大智慧。靠着此书去游说六国,苏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苏秦游说六国的案例说明,智慧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只要努力学习、学习得法,就能够掌握智慧,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苏秦的故事提示人们,通过学习提升智慧,就离不开读书。一般来说,通过读书提升智慧,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一是要多读谋略书籍,汲取前人的谋略精华。谋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正确处理事物的理性的总结,是以最高效率最巧方式达成人们目的的方法。学习谋略,能够使一个人更加成熟,更加睿智,能够迅速提升一个人的智能和灵性,使得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发展演化过程中迅速找到问题的“命门”,从而一击中的。
    在上文中提到,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很大程度上借助的是张良的智慧和谋略。《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着一段张良佐汉的故事。秦始皇灭六国之后,韩国贵族后裔张良决心刺杀秦始皇,报其毁家灭国之仇。他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于是隐姓埋名,流亡下邳。有一天,他正在桥上闲逛,突然看见一个行止古怪的老头。这个老头见到张良,故意将一只鞋子甩落桥下,然后喊道:“小伙子,帮你大爷把鞋子拾起来。”
5.智慧源于学习(3)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张良本来正郁闷得想打架,听到这个老头极其无理的要求,就准备冲上去飨以老拳,但看他年老体衰,禁不住揍,就勉强忍住了。而且,他好人做到底,不仅把老人家的鞋子给捡上来,并且恭敬地服侍老人家穿上鞋。老头看张良如此温和恭敬,于是对他说:“恩,不错。小伙子,三天后天一亮,你到这里来,我有话对你说。”说完,扬长而去。张良虽然觉得老头举止乖张,但是他从老头的外表看出这不是一个普通人。他强忍着好奇心回到家中。三天后,他起了个大早,赶到桥中。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老人家早已在桥头等候多时了。他一见张良,顿时愤怒地说:“和老人家相约,你怎么来这么晚啊。三天之后的此时,我们再来相见。”斥责完张良之后,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张良目瞪口呆地看着老头走去的背影,虽然羞愤难忍,但是还是勉强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决心探个究竟,看看老头到底在搞什么古怪。三天后,他再次来到桥头。让他惊讶的是,老人又先他而到了。老头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他一顿后,告诉他三天后再来。张良是个有夙根的人。他从这个老头身上仿佛感悟到什么。于是,三天后刚过子时,他就抹黑来到了桥边等候老人。果然,老人如约而至,见到张良已经在恭敬地等候他,他仰天长笑,掏出一本书递给张良,说:“拿回去仔细研读,将来可以当上皇帝的老师了。”说完之后,飘然而去。张良得到书后,急忙赶回住处,灯下展卷细读,原来是一本谋略奇书《太公兵法》。张良勤学苦读,烂熟于胸,终于凭借着从书上学到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大智慧,辅佐刘邦攻入咸阳、灭亡秦室;之后,又帮助刘邦以弱胜强,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就了帝业。张良成才的历程提示人们:正确学习古人的谋略书籍,广泛吸收前人的谋略智慧,用前人的大智慧指导自己的实践,对一个志向高远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中国是一个谋略大国,是盛产谋略家和盛产谋略理论的地方。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出现了姜子牙、孙武、韩非、诸葛亮等多位谋略大师,产生了诸如兵家、法家、纵横家等一系列谋略门派,出现了老子柔性谋略、法家刚性谋略、兵家诡诈谋略、纵横家地缘谋略等诸多谋略思想。中国古代的谋略大家,写出了大批名传青史的文章著述,比如《易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握奇经》、《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鬼谷子》,等等。不仅中国重谋略,外国也讲谋略。外国著名的谋略家和经典的谋略书籍同样数不胜数,比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利德?哈特的“间接战略”、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等等。古今中外的谋略思想,是历史上残酷的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深入学习这些经典的谋略思想,对于人们掌握谋略的精髓,把握谋略的本质,随机应变地运用谋略获取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5.智慧源于学习(4)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是要多读历史。在学习古人的斗争智慧时,最为重要的,必须认真读史。史家最重人事。通过阅读历史,可以清楚地看清个人的兴亡,看清国家的盛衰。通过读史,可以深入地把握一个个鲜活的、生动的斗争案例,从这些案例中间,找到蛛丝马迹,进而将这些案例中共性的东西汇集到一起,从而得出关于斗争的大智慧。通过读史,能够逐渐掌握人世兴衰荣辱的根本原因,能够培养自己巧妙运筹精打细算的本领,从而使得自己在激烈竞争的生命场上纵横捭阖,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要提升智慧,还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自己。任何一个人,初出茅庐的时候实力都是弱小的,经验是苍白贫乏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并不值得自卑或引以为耻。但是,正确对待不等于停滞不前。富有竞争智慧的人,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及时和善于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找到失败的核心症结,总结出避免失败的规律。同时,在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之后,又能及时和善于提炼成功背后存在的共性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和指导。这样,就能够在竞争中不断地成熟起来,最终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纵横无敌、所向披靡。
    还需要强调的是,培养智慧,必须要分清楚小聪明和大智慧的区别。历史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有些人总能够在竞争中一帆风顺。他们似乎从来不深入研究事情发展的整个脉络,也似乎从来没有为成功与失败所困扰。他们总是能够凭借运气、凭借灵活、凭借直觉,在事业上一往无前。许多案例表明,社会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存在。他们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于自身努力,一方面来自于那些渺茫的不为人知的因素。这些人凭借“习而不察”的天分获得了人人艳羡的成功。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模式已经固定,形成一个稳定的、不变的套路。当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客观事物的发展相吻合时,他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做成很多事情。这种人在做事的时候,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可是,就是凭着这种感觉,他们也往往能够获得成功。这样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聪明人。但是,我们要说,这种类型的聪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智慧,而是人世间的小聪明。
    真正的大智慧,是历经坎坷和磨难之后,对人生、对生命的一种全新的考量和深入的把握。小聪明是肤浅的,是表层的,是随机的;大智慧是深刻的,是沉淀的,是稳定的。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会在成功之后往往遭到失败,是因为他们靠的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这些人的成功,并不是绞尽脑汁得来的,不是辛辛苦苦盘算过的。或者,尽管有一些是这样,但是,他们无法从理性上重新梳理他们成功的经验,无法将其经验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新一轮的竞争。于是,当进入新的博弈格局中后,就会有过时的经验、僵化的理念来束缚他们的头脑,将他们导向失败。所以,真正的成功人士,并不仅仅停留于成功的表层,而是能深入到成功的内核,得出比较接近真理的、符合事实的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比较科学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感性而进入了理性阶段的,因而也是更可靠。这种认识,这种思维,才是真正的大聪明。区分小聪明和大智慧,对于人们发掘自身的潜力、规避自身的顽疾和真正提升智慧的层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智慧的最高境界(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6.智慧的最高境界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尤其喜欢杀人。他的重要大臣比干进谏道:“大王淫乱不止,随便杀人,恐怕要亡国的。”纣王听了大怒,他说,我听说古代聪明圣人的心都有七个窍,人家都说比干聪明,我倒要看看,比干的心里有没有七个窍。于是,纣王杀了比干,并下令挖出比干的心肝。
    与比干同为大臣的,还有个箕子。有一次,纣王喝得昏天黑地,连当天是什么日子都搞不清了。纣王问周围的人是什么日子,周围的人也都糊里糊涂不知道。于是,纣王派人去问箕子。箕子一听纣王的问题,连忙说,我也喝醉了,不知道是什么日子。使者走后,别人问箕子缘故。箕子说:“大王作为天下的主宰,却连什么日子都弄不清,天下就快要灭亡了。而整个国家上下都不知道的事情,唯独我知道,那我岂不是危在旦夕了么?”
    到了后来,纣王越来越残暴,把身边的忠臣几乎杀了个干净,箕子为了逃避灾祸,就经常说些荒诞不经的话,做出让人理解不了的行动。最后,竟然被人捉了去当奴仆。纣王听了这些,以为箕子真的疯了,哈哈一笑,也就没有再加害箕子,箕子由此逃过一劫。后来,纣王被灭,周武王听说箕子是个贤人,就派人到处去寻找,终于找到箕子。周武王诚恳地向箕子求教治国之道,箕子知无不答。他们的对话被记载下来,就是《尚书》里的《洪范》篇。周武王非常信任和重用他,后来,把箕子封为朝鲜国王。
    故事中的箕子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在无道纣王的面前,显示自己的聪明,只能落得比干一样的下场。因此,他假借装傻来掩饰自己,逃过了一劫。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也。”这句话是说:事物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一个人的聪明,固然能够帮助他在人生中飞黄腾达,但是,也有可能使他一败涂地。那句“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懂得了“反者,道之动”的道理,就会衍生出许多高妙的智慧。
    比如,一块普通的石头,随意丢弃在路旁,会一直安稳地呆在那个地方,没有人会去侵略、惊扰它。但是,如果是一块美玉、黄金,丢弃在路旁,那么,这块美玉或黄金一定会被人掠走,从此,会从一个人的手中到另一个人的手中,辗转飘零,你争我夺,不得自由。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有的时候,做一块美玉,不如当一块顽石来得舒服自在。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也”的实际运用。
6.智慧的最高境界(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再比如,在万顷森林里,有的树挺拔刚健,有的树曲虬弯转。有的树一看是栋梁之材,有的树却永远无法对人有什么用处。那么,是做成材的树好呢,还是做不成材的树好呢?挺拔刚健的,虽然有充作栋梁的价值,可一旦被匠人看中,就会锯断身躯,丧失性命;不成材的,会十年、百年甚至千年万年挺立在那里,没有人会觑觎它的存在,这棵树得以尽享天年,寿终正寝。从这个角度来看,成材的树,未必就比不成材的树更让人们羡慕。
    还比如,农场上养着两头猪,一头肥,一头瘦。不用说,等待着肥猪的命运,就是那致命的一刀;而等待瘦猪的,或许会是更长的生命,更多的食物和水源,甚至还包括更多的异性和子孙。所以,如果要做一头猪的话,是做肥的那头呢,还是瘦的那头?到底哪头更幸福一些呢?
    又比如,在人世上,如果能够投胎作女人的话,是做一个一笑倾城的绝世娇娘好呢,还是做一个薄有颜色却富有聪明和才华的普通女子好些?当然,会有许多人选择作绝世美女。但是,自古红颜多薄命。美女,一定会被更多人窥视、追求、争夺,最终的结果,大多会是命运多舛身不由己,只有极其例外的人或许能有个不错的归宿。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着太多的明证。明末的绝代名妓陈圆圆,她不仅被男人们抢来抢去玩弄于鼓掌之中,到了后来,吴三桂甚至为了夺回她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官断送汉人大好河山,数代之下,犹有骂名。所以,宁可做一个普通的女子,不做一个风华绝代、见者动心的女子。因为风华绝代的女子,从历史上看,通常是不幸福的。
    又比如,在人世间,是做一个超级富豪好些,还是做一个知足长乐、富有而不贪的人好呢?老子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好东西不能长久,财富多了,自然打你主意的就多了,用抢、用骗、用偷、用诈,等等手段,令人防不胜防。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又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讲的都是富贵不可长久、富贵可能会导致事物走向另一个反面的道理。
    罗罗嗦嗦讲了一大堆,无非要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反者,道之动也”。常言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告诫人们,金钱、名望、财富,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带来祸患。所以,真正的聪明人,不仅能够享受这些东西带来的好处,而且,能够抵消其附带的祸患。这样,才能在人生中够优游自在、进退自如。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有些时候,多,不如少好;得,不如失好;有,不如无好。具体到智慧这个领域,那就是:有的时候,聪明,不如傻好。
6.智慧的最高境界(3)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什么叫做真正的聪明?什么叫做大智慧?换句话说,什么是最高的智慧?最聪明的人,不是那些事事反应敏捷、聪明伶俐的人,而是那些会装傻的人。因为他们太聪明了,聪明到会装傻的地步了。那些聪明的人知道,如果他们表现得太聪明了,就会让人们时刻提防他们,会引起别人对他的警惕心理,这样,在人生的竞技场上,他们会遇到许多无谓的阻力,碰到许多本不应该遭遇的困难。而且,他们知道,一个人太聪明了,才华横溢,会遭到天妒,会遭到众人的诋毁和孤立,就如同李白、杜甫那样,身怀绝代才华,却无法在事业上取得自己追求的成就。所以,真正的聪明人,不仅聪明,而且能傻——聪明是骨子里的,傻是表面上装出来的。对于这样的人,聪明的古代人发明了一个词,叫做“大智若愚”,用来形容智慧的最高境界。
    什么叫做笨?换句话说,什么叫做愚蠢?真正的愚蠢,不是那些反应迟钝、一事无成的人。有些人,虽然头脑反应慢点,但是,只要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能够笨鸟先飞,咬牙坚持,一样可以取得傲人的成就。金庸先生名著《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武学资质低于常人,但最后一样成为武林一代宗师。其实,真正的蠢人,是那种明明很笨,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笨,或者反以为聪明的人。这样的人,明明不懂,偏偏要装懂;明明不了解,偏偏要假装了解。这样的人比知不足而后勇又低了一个层次。聪明的古人也发明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人,叫“自作聪明”。所以说,真正愚蠢的人,并不是那些反应迟钝的人,而是那些自作聪明的人。
    如此看来,真正的聪明,看起来反倒是傻;真正的傻,偏偏要装成聪明。聪明和愚笨,就如同阴阳之两端,谁能穷尽它的极点呢?
    在上文提到的例子中,箕子有智,偏偏要以无智示人。这种大智不智,才是智慧的更高境界。历史上,还有许多像箕子一样绝顶聪明的人。他们太聪明了,聪明到懂得装傻的重要性,也能够装出傻瓜的模样,让人们误以为他是笨蛋。这样,他就可以在一帮自以为聪明的人中间放手施展手脚,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夺取自己需要的那些稀缺资源了。而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被套入彀中仍然茫然不觉,自以为得计。纵观历史,当一个人聪明到会装傻的地步,这个人就进入了真正聪明的行列,成为了智囊中的智囊,高手中的高手。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能够笑到最后、也笑得最好的人。当一个人明明很傻,偏偏要竭力装扮自己文过饰非的时候,那么,等待他的,必然是凄惨的命运。
    总之,最高的智慧,就是“傻”。聪明到了“傻”的程度,才是智慧的最高境界。我们把这种最高的智慧叫做——“无智”。真正的聪明人,必须能够拥有“无智”的修为。《中国式谋略》:1.谋略生于竞争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二章 谋略的角力
    1.谋略生于竞争
    谋略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谋略靠的是悟性,它与一个人的学识高低、文化深浅甚至识字与否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在那些古老的村庄里,往往会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或许一辈子没有读过书,但是,他们却对世事洞若观火,对人事了如指掌。他们极富智慧,处事老练、谋事老道,有着很深的谋略修为。这样的人,就是人们所说的智慧之人。相反,还有些人读了一辈子书,却食古不化抱残守缺,最后,反倒身死东城,为天下笑。比如,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里的那个赵括,三国争雄时期诸葛亮挥泪而斩的马谡,这些都是典型的志大才疏、华而不实的人。表面上看起来,这些人学富五车、侃侃而谈;而实质上他们好高骛远、百无一用,连起码的谋划能力都不具备,最后落得可悲下场。所以,一个人的谋略水平的高低,与学识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最根本的是自己的悟性。
    上文已经讲过,要想取得个人、团体、国家急需的稀缺资源,就需要正确运用智慧。用智慧赢得竞争的过程,就是施展谋略的过程。我们把指导人类竞争行为的智慧称为谋略。
    一谈到谋略,人们往往会将谋略和战争联系起来。的确,谋略最初的产生和应用主要集中于军事斗争领域。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是斗争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表现形式。《周易》中《象》辞说:“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明智而且谦让地对待别人,尚不能感化邑国而使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时候,就可以出兵讨伐邑国。战争是资源争夺的最后的方式,也是最惨烈、最高级的方式。一旦战争爆发,无论是参战的哪一方,都要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效果。要在波谲云诡瞬息万变的战场中保存自己并且消灭敌人,就绝离不开谋略。所以,最初的谋略,主要用之于军事领域。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谋略思想已不仅仅停留在军事领域,而且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决定竞争胜负和事业成败的关键。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政治、文化、经济、外交、军事斗争愈演愈烈,这就为谋略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建立了外围环境。
    举个例子:在中国,温州人擅长经商。他们常常把东北的人参、鹿茸买回来,然后倒手卖出去。中国最大的人参、鹿茸市场不在东北而在温州,这是一大奇怪现象。许多温州人在买东北特产时,常常会高价买进,低价卖出,哪怕赔钱也不在乎。这是另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温州人会这么做呢?原来,温州人与东北人做生意,常常是货到一年以后才付款。这样,虽然人参生意赔了点钱,但是,温州人常常一年做上五六趟生意,这就迅速圈进了大量流动资金。然后,再用手上的资金去做别的生意,挣来钱之后,把买人参、鹿茸等东北特产赔的钱算进去,还净挣许多。温州人用的这个办法,就是谋略学上的“借鸡下蛋”之法。
    上面的例子证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谋略已经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要想赢得竞争,就必须掌握谋略;要掌握谋略,就必须学习谋略;要学习谋略,就必须认真研究谋略的内涵和本质属性,从不同层面研究谋略和谋略的运用。只有弄懂了什么是谋略,才能够成功运用谋略。只有成功运用谋略,才能够正确驾驭竞争局势,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并最终赢得竞争的胜利。
2.点:谋略的含义(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2.点:谋略的含义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谋略。但是,系统研究谋略理论的书很少,也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说清楚谋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对于一个事物都不能准确地定义它,那就别提正确地认识它和驾驭它了。所以,要学习和运用谋略,第一步就是弄清楚什么是谋略。
    在研究谋略问题时,笔者尝试采取全新的思维模式——阴阳对位的方法来研究。一提到阴阳,有人就认为那是封建时代的糟粕,这种观点其实是有些偏颇的。“阴阳”是古人提出的一对哲学的概念,讲的是事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冬为阴、夏为阳,柔为阴、刚为阳,静为阴、动为阳,等等。在一定意义上讲,古人对“阴阳”的认识程度要比今人还深刻。而且,现代信息文明的奠基,正是源自于中国古代的“阴阳”智慧。阴阳二进制的运算方式,是近代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信息社会数字化时代的起点。用阴阳对位的方法来研究谋略,能够使人们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谋略,更深入地把握谋略的实质。所以,笔者研究谋略的一切模式,都是以阴阳对位的方法来构建的。
    首先,将谋略定义为一个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就如同宇宙大爆炸之前必然有一个核心一样,又如同一个组织里必然会有一个领导核心,一个原子里必然有一个原子核,谋略也有其最基本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前文所说的“智”。从根本上说,谋略就是人类的智慧。但是,谋略又不简单等同于智慧。只有当人们将智慧应用到斗争当中时,智慧才会转化为谋略。因此,我们给谋略下个定义就是:谋略是人类斗争过程中的智慧的正确运用。这是谋略的核心定义。
    其次,谋略这个“点”是由对立的两个部分组成的。当人们为了争夺稀缺资源将智慧用到斗争中去的时候,智慧就衍生出对立的两个部分,即对方和己方。大家都看过太极图:太极图的中心是一个阴阳互抱的双鱼,其一为阴,余一为阳。谋略也是如此。从宏观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点的谋略,其实内部包含着两个对立的部分:一个部分是对自己的了解、认识和把握;一个是自己对对手的了解、认识和把握。任何谋略都是产生并存在于斗争之中的。有斗争的双方,才会有斗争的双方以智慧去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这样,智慧才真正变成了谋略。而这个谋略,必然包含着自己和对手两个方面。古人说的“知己知彼”,就是强调谋略必须从自己和对手两个方面入手全面衡量和把握各自的情况。
2.点:谋略的含义(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跳出来看,人们的任何行动都受制于主观意识。只有主观作出了判断之后,才会有后续跟进的行动。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任何人都是“利益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着理性活动的人。一个经济人,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经过主观判断和算计之后才能够下定决心,并最终将其落实到行动中去。所以,从人类的行为学角度分析,在行动之前,必然有一个决策的过程。有了决策,才会有进一步的行动。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那么,决策是从哪里来的呢?众所周知,只有人们对事物产生了判断,才会有决策。比如,一个人到车市去买一辆车。当他看到一辆宝马车,他会从宝马的外观上、性能上和生产工艺上作出判断——这是不是一辆好车,是不是自己需要的车,然后,他会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决策,要么买,要么不买。这个简单的例子告诉人们:决策,来自于判断。
    那么,判断又来自于哪里呢?判断来自于信息的分析和加工。只有看到了宝马车,并对其性能参数作了具体了解,买主才能掌握关于宝马的各种信息。在掌握了具体信息后,卖主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最后,才能作出判断。由此可见,正确的判断来源于正确的信息的分析和加工,也就是思考。
    那么,对信息的分析和加工的前一个步骤是什么呢?是信息输入。这个很容易理解。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就不可能做出饭菜。同理,没有信息的输入,就不可能有信息的分析和加工。所以,信息的输入是导致人们做出行动的第一个环节。
    以上的过程可以用一个数据链可以表示为: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产生判断——作出决策——落实行动。我们常常将信息输入称为认识,信息加工称为思考,所以,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人的行动流程简要概括为以下公式:认识——思考——判断——决策——行动。
    所谓谋略,主要着力于整串行为的第一个阶段。一方面,要使自己的认识最大程度地逼近真相,而后,进行正确的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正确的决策,最后,再把决策转化为正确的行动;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在对手信息输入过程中,利用信息控制,使对方得到无效的、虚假的、经过刻意加工和掩饰的信息。错误信息导致对手错误的思考、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决策,并最终导致对手错误的行动。以上过程就是谋略。换句话说,真正意义上的谋略包括一正和一反两方面的智慧。所谓正,就是要正确把握自己和对手情况并设定计谋;所谓反,就是要误导对手,使对手掌握错误信息并出现错误行动。正反两个方面智慧结合运用的过程,就是谋略产生的过程。下面,再深入分析一下谋略的两个方面。
《中国式谋略》:2.点:谋略的含义(3)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一,知己知彼,全盘掌控斗争全局。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经典谋略教材。在小说里面,有一个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案例。从曹操南下、孙刘联手赤壁大战开始,诸葛亮就展示出了自己料事如神的过人才能。他巧妙筹划,一手导演了三气周瑜的故事。每一次在周瑜施展阴谋之前,诸葛亮都能够料敌机先,棋高一着,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次周瑜设计的结果,不仅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被刘备集团引为笑柄。最后,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哀鸣。作为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的描写有些夸张,而且“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是,历史上确实有许多智者能够知己知彼,料事如神。他们往往在事件的萌芽状态就能够通过事件的端倪推测出事物未来发展的走势,并且能够及时做好应对的准备。在关键的时间、关键的地点及时出现并且以正确的行动来取得自己需要的胜利。从这一点来看,知己知彼是谋略自身所包含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无法了解自己,无法料知对手,就无法产生正确的谋略。盲目的判断,错误的估算,只能让人误入歧途。所以,谋略的第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全面把握敌我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正确的、符合事物发展的策略,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第二,信息控制,以虚假表象误导对手。
    任何斗争,必然会存在敌我两个主体。要在斗争中正确运用谋略,不仅要确保己方对事物发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且要采取各种手段使得对方作出错误的判断。这就是区别一个谋略高手和庸才的关键的标准。真正的高手,不仅能够全面把握敌我双方的态势,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种种行动,给对手以错误的信号,使得对手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误导对手犯错。这样的例子不仅广泛存在于军事斗争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政治斗争中。比如,三国时期刘备韬光养晦骗曹操,司马懿装病诈伪夺政权,朱棣装疯起义夺位,等等,都是要通过自己的一系列行动,让对手输入了错误信息,使得对手产生了错误判断,从而给自己造成了主动的态势。
    综上所述,任何谋略,必须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不仅要确保主观符合客观斗争实际,而且要误导对手作出错误判断。其实,关于谋略中包含的互相对立的两个特性,古人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和论述。下面我们结合“三十六计”进行分析。
    “三十六计”中有个“趁火打劫”之计。其书解语为“敌之害大,就势取利”,讲的是,当敌人内部发生巨大的困难,我就趁着这个有利态势趁机取胜。这一计的关键是趁着对方的“火”去“劫”。只有熟知敌我双方的情况,才具有了设定计谋的基础。“三十六计”中还有一个“以逸待劳”之计。这一计的解语为:“困敌之势,不以战。”这句话讲的是,要在扎实防御的同时,努力调动对手,使其处于疲劳状态,以此造成有利我方的态势。
2.点:谋略的含义(4)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此计的关键就是正确把握敌我双方各自的实力对比,从双方的实际出发设计恰当的战略。以上的这两个计谋,都从知己知彼处落墨,强调要搜集情报,通盘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在“三十六计”中,还有借刀杀人、顺手牵羊、隔岸观火、打草惊蛇等二十余计,这些计谋都是从详查敌情和把握我方实际的角度出发设谋的。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瞒天过海”,这一计强调要反复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来欺骗对方,使得对手对自己的行为习惯产生麻痹。之后,再借着对手早就习以为常的形式,发起新的行动。原书的解语为:“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这一计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反复地外在表现迷惑对手;等到对手不再提防了,再在这种表现的掩护下进行发起新的动作。“三十六计”中还有一计叫“围魏救赵”。这一计强调的是通过佯动,使得对手误解自己的主攻方向,从而迷惑对手达成自己的目的。解语中说:“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这句话讲的是,要通过表面的佯动,造成了敌人的兵力分散,实力下降,从而达到以实击虚的效果。“三十六计”中的这两个计谋,强调通过虚假的外在形式传递给对方错误信息并控制对手行动。在“三十六计”中,类似的计谋还有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笑里藏刀、调虎离山、欲擒故纵、金蝉脱壳、假痴不癫、树上开花、空城计、苦肉计。在“三十六计”中,专门讲述以诡诈手段以诱骗对手上当,并在此基础上避实击虚的计谋共计十三章之多。
    通过研究“三十六计”,可以发现,谋略就如同两个对手下棋一样,谁计算得多、计算得深,谁就能占据更多主动。这个计算,需要从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出发,最大可能预料到对手的行动;另外,还要制造一些虚假的、诡诈的信息,能够使得对手产生误判,从而获得有利的态势。所以,《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占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关之,胜负见矣。”这里的庙算,指的就是在准确把握敌我双方态势的基础上进行的正确的谋划和计算。在竞争中,谁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智慧,详细考察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战略,也就是说,谁的谋略更高明一些,谁就更有可能赢得斗争的胜利。
    总之,关于谋略,人们需要注意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谋略是人类斗争过程中产生的智慧,这是谋略的本质。谋略的这个本质,决定了谋略是谋人之术,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团体和团体、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问题。第二,谋略本身包含两个方面,即自己在主对竞争的正确把握和对手对局势的错误估算。谋略的这个特性,决定了谋略本身就富有矛盾双方激烈的对抗性。
3.线:阴谋和阳谋(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3.线:阴谋和阳谋
    我们还是以“三十六计”为例分析谋略。
    “三十六计”开篇第一计是“瞒天过海”,意思是通过反复地做出虚假的动作,令敌人把虚假的表象当作是事实,从而产生习以为常和麻痹大意心理。然后我方再利用对手的这种心理,突然展开新的行动,使得对手陷入被动。“瞒天过海”这一计谋的按语是:“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意思是,真正的谋略,绝对不能与“欺上瞒下”或夜中盗窃、暗处杀人一样低俗。纵使这两者同样含有隐秘和欺骗性质,但是两者的动机、性质不同,其手段的高下不同。谋略,就是要通过运用智谋,在人们都习以为常的表象的掩护下暗中发动新的谋划。先是刻意营造虚假的现象来误导对手,以虚假的表象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然后,再通过一系列行动达成自己的真实目的。这是一种更高深的策划境界。
    分析“瞒天过海”之计,可以发现,谋略包含着两个对立的方面,即:阴与阳。一般来说,任何谋略都具有阴阳两种特性,即谋略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内容。“瞒天过海”这一计所讲的外在的表象就属“阳”的范畴,是人们所能看得到的东西;外表的伪装之下所掩藏的真实的目的,则属于“阴”的范畴,是谋略者真正目的所在,是不被人们所感知的内容。古人讲“谋以泄败”,指的就是谋略一定要注意阴阳协调。处在“阴”的地位的真正目的,一定要深深隐藏起来,绝对不能轻易外泄,否则,谋略必然会失败。同时,处在“阳”的地位的外在的伪装,一定要做得极其充分,让对手看不出自己的真实目的。
    在生活中,常常有些人喜欢将谋略定义为阴谋。其实,人们通常所说的“阴谋”这个词是贬义词,而谋略的“阴阳”则不属于此范畴。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阴者隐蔽,阳者明显。具体到谋略来说,谋略也分为阴谋和阳谋。所谓阴谋,指的是那些暗中发动的、不公开的谋略。这种谋略的形式与其内容互不相符,也就是说,谋略的形式掩盖了内容。所谓阳谋,指的是形式和内容相符合的谋略。阳谋的目的并不隐蔽,但是,即便是堂堂正正施展开来,同样也能够达成设谋者需要的效果。
    下面,我们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阳谋和阴谋的特性。
3.线:阴谋和阳谋(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阳谋:汉初有位将军叫魏勃,他很想求见当时齐相曹参,希望能够在曹参手下谋取一个职位。但是,他位卑言轻,而且家境贫穷,根本无法花钱来打通关节见到曹参。他很着急,但是得不到晋身之法。冥思苦想之后,他灵机一动,终于想到一个办法。这天,他探听到曹参手下有一个非常宠信的舍人。于是,他查到了那位舍人的住处,每天早晨赶到那位舍人家门口扫地。刚开始那位舍人并没有发现不对劲,后来他的家人把这事告诉了这位舍人。舍人感到非常奇怪,就召来魏勃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魏勃回答说:“我很想见曹相一面,在他手下谋个职位。但是,却没有门路去晋见。我知道您心肠好,而且得到曹相的信任,便为您做点小事,想请您将来方便的时候在曹相面前帮我美言几句。”舍人看曹勃忠厚老实,而且又替自己出了力,再说凭着自己在曹相跟前的信誉,推荐他一下也并非难事,于是便痛快地答应下来。后来,舍人将魏勃引见给曹参。魏勃见到曹参后,得到了他的赏识,一路升迁,最后成了汉朝的将军。
    在这个事例中,魏勃施展的计策就是阳谋。这种谋略堂堂正正,光明正大,表里如一,没有欺骗性。但是,由于事先已经全盘料知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发力,推动事物朝着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这种谋略的基本特点就是,谋略外在的形式与谋略的内容虽然一致,但设谋者已经把谋略的每一步都料定了,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在算计和掌握之中。在谋略施展之后,通过不断地投入行动,推动事物朝着自己料定的方向发展。在历史上,阳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谋略,史书中有不少这样的谋略案例,比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等等。我们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赵匡胤为了得到军权,削弱武将的权力,通过请客吃饭的形式,让手下将领明确知道自己的目的。在计谋设定之初,就已经算定了诸将会服从他的意图并主动交出手中的兵权。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谋略,避免了杀戮,避免了互相猜忌和相互暗下杀手,确保了军权的和平让渡。虽然此种谋略的目的尽人皆知,但是,一旦施展开来,同样能够达到谋略者的目的,也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谋略。
    阴谋:南宋时期有一个有名的将军叫毕再遇,他武艺出众,智勇双全。当时,金兵屡次进犯中原,毕再遇多次与金军对垒,并大获全胜。有一次,金军调集了数万精锐铁骑,要与毕再遇决一死战。但此时毕再遇手中只有数千兵马,硬拼是不可能的,只有暂时撤走。可当时金兵已经兵临城下,两军成对垒之势,如果宋军贸然撤退,金兵一旦察觉,从背后掩杀过来,则宋军的后果不堪设想。
3.线:阴谋和阳谋(3)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毕再遇冥思苦想之后,下令全体官兵整装待发,然后,派人将营区内大旗高高挂起,命手下找来几只活羊,将羊捆住后腿,把它们吊在绳子上,并将羊的两条前腿放在鼓上。被吊的羊一挣扎,两只前蹄就会咚咚地敲响鼓面。金军看见宋军阵中旌旗招展,鼓声大作,以为宋军会在晚上偷袭,便一直缩在营区内不敢出来。相持了几天之后,发现对方有些不对劲,待派小股部队去侦察后才发现,宋军主力早已经撤走了,再也无法追上。这个故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悬羊击鼓”。案例中的毕再遇设计的这个谋略,就是我们所说的阴谋。这种谋略是以外在的形式掩盖真实的意图,给对手以假象,引起对手的误判,从而有效地掌握主动。
    类似此种谋略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勾践卧薪尝胆图复仇、王莽礼贤下士谋江山、陆逊火烧连营破玄德等等。这些例子都是利用外在的表象误导对手而暗中发起行动的谋略,我们将这种谋略都归为阴谋。
    总之,谋略可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分为阳谋和阴谋两种。作为阳谋的谋略,其实施的特点是要将谋略的本来目的清楚地表达出来,并预先谋划好事物的种种变化,做好应对准备。而作为阴谋的谋略,其实施的要旨是绝对不能够泄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一般来说,阴谋是谋略的常见形式,但是,在某些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下,阳谋也能够达到阴谋所不能达成的效果。
4.面——谋略的三个层面(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4.面——谋略的三个层面
    喜欢看战争影片的人都知道,战争从来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有的时候,战争就是一场战斗;有的时候,战争是一场战役;更多的时候,战争是包含着许多战斗和战役的综合体。
    同样,精通竞争的人们也了解,竞争从来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竞争仅仅停留在一时一事的争夺上;有时候,竞争持续的时间会更长,竞争的程度会更加激烈,如此,才能够分出最后的成败;更多的时候,竞争是一场艰苦的比赛,比赛的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曲折反复的,对人的耐力和毅力是一种逼近极限的考验。只有经过反复的努力,经过多个回合的较量,才能够分出最终的胜负。
    在战争中,人们把处于微观意义上的战斗的谋略称之为战术,也就是战斗的技术;把关于中观意义上的战役的谋略称为战法,也就是战役的实施方法;把具有宏观意义上的战争的谋略称之为战略,也就是战争全局的谋略。这样,根据不同的层次,谋略分出了不同的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同样,在政治斗争时,人们也会把政治斗争中的微观谋略称为权术,把政治斗争的中观谋略称为权谋,把政治斗争的高层谋略称为政略。另外,在人类社会其他领域的竞争中,由于竞争的大小、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涉及谋略的使用范围和谋略的层次也就不同,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层面的谋略。
    下面,我们就谋略的三个层面分别举例说明。
    第一,宏观层面的谋略。有时候,斗争是一场卓绝的竞赛,需要长时间、宽领域、大纵深地全面展开。此时,谋略就具备了宏观特性。这种谋略需要更高明的头脑来规划,需要更出类拔萃的人才予以实施。这种谋略最经典的例子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还在南阳躬耕时,就已经留心天下大势,密切关注当时政治形势的发展和中原、江南各派政治集团的斗争与实力的消长。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之后,诸葛亮根据刘备的抱负,为其规划了名传千古的“隆中对”。这一谋略,从宏观上分析了刘备集团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中原集团的霸势和江东集团的固势,指出要想一统江山,必先割据西南,裂土封王,然后,再伺机兵出两路,钳击中原,最后,才有可能一统天下。《三国志》作者陈寿称赞诸葛亮可与管仲、萧何媲美,这绝非过誉。从诸葛亮设定的大战略来看,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政治运作的高手,是一个善于根据斗争的具体形势谋定而后动的谋划奇才。他所设计的“隆中对”,正是一个宏观谋略的千古经典案例。
4.面——谋略的三个层面(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二,中观层面的谋略。在一个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需要在特定的范围内实施一些特定的谋略。这种谋略既不像国家的大战略那样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也不像微观谋略那样是针对一时一事而设定的,而是具有较长的时间性和一定的反复性。这样的谋略,我们称之为中观层面的谋略。关于这样的例子史书上也有不少。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郭子仪,深得天下万民景仰,深受皇帝信任。但是,身居高位的郭子仪,时时处处小心谨慎、抑己顺人,以韬光养晦之略避免陷入功高震主的危局。由于郭子仪正确地使用了这种谋略,所以他在政敌的屡次攻击下安然无恙。公元762年,唐代宗即位,宠信宦官程元振。程元振嫉妒郭子仪的德高望重,多次在代宗面前进谗言。郭子仪为了避免被陷害,主动上书申请解除自己的兵权。正是凭借着这种谦虚自制的清醒头脑和高人一筹的谋略,郭子仪才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险,最后,功德圆满,寿终正寝。关于这一点,史书上记载着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话说郭子仪因功高位重,并受到唐王的信任,被封为“尚父”。在他病重的时候,别的大臣去探视他,他从来不让侍姬退避,惟独有个叫卢杞的大臣来了,他不但让女眷都退避下去,而且还要强扶病体,亲自接待。家人都不解其故。郭子仪解释道:“卢杞外貌丑陋,且内心险恶。你们如果看到他,一定会忍不住嘲笑他的丑陋。那样,他就一定会怀恨在心,将来有机会的话必定要报复。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的宗族就有可能被诛灭啊。”这个小例子充分展现了郭子仪谋长划远的谋略水平。郭子仪低调处事的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观谋略的经典案例。
    第三,微观层面的谋略。微观层面的谋略,就是涉及一人、一时或一事的谋略。因其过程短促、范围有限,所以,会局限在一个较小的领域内展开。展开史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话说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汉军大将韩信大败齐楚联军,平定齐国,派人给刘邦送信说愿意代理齐王之职,希望刘邦封他一个“假王”。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等死,日夜盼着韩信引兵来救,没想到日思夜盼,却等来了韩信背他称王的消息。于是刘邦勃然大怒,大骂道:“我被楚兵围困于此,你小子竟想自立为王。”站在刘邦旁边的谋士张良忙用脚偷偷踢了刘邦一下,刘邦顿时醒悟到此时不是乱发脾气的时候。当时,楚汉对峙,韩信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如果韩信这支力量倒向项羽,那么刘邦必败无疑。因此,必须要笼络韩信,绝不能让他倒向项羽一方。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刘邦已经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他随机应变地接着说:“要封,就封个真王。男子汉大丈夫,当什么假王。”刘邦的这个包袱抖得很机灵,随机应变,只言片语就稳住了使者。接着,刘邦令张良前往齐地,正式封韩信为齐王。如此一来,韩信坚定了对刘邦的信心,并且在后来十面埋伏捕杀项羽的大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面,结合史实分析了三个不同层面的谋略。从理论上,人们可以根据谋略的时间长短不同、涉及范围不同和谋划深浅不同,把谋略分成了微观谋略、中观谋略和宏观谋略。不同的谋略具有不同的特性。一般来讲,宏观谋略更加长久、更加广泛;微观谋略时间短促、谋略的复杂程度不高;中观谋略则介于二者之间。关于谋略的这三个层面的特性,可以在以后的文章中结合实例逐一分析之。
5.三维立方体:谋略的立体范式(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5.三维立方体:谋略的立体范式
    现在,让我们把前面关于谋略的三个特性重新梳理一下。
    我们在研究谋略的时候,采用的是阴阳对位的二进制分析法。
    首先,将谋略的一个核心点确定出来,这个点就是智慧。关于智慧,也可以用二分法进一步剖析,但是,我们仅仅分析到主观和客观这两个方面就打住了,因为这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其次,以这个点为中心,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出发画出两条线,其中一条是阴,另一条是阳。这样,就得出了关于谋略的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概括了谋略的一种特性,即谋略的“阴”和“阳”,也就是我们定义的“阴谋”和“阳谋”。
    第三步,以谋略的核心为交叉点,再画一条直线,这个直线与第二步的直线构成了一个平面。如果把这个平面用几个同心圆来表示的话,那么从圆心出发的一个较小的圆,我们称之为微观谋略;之外较大的圆,我们称之为中观谋略;其余再大的圆,就是宏观的谋略。这样,对谋略的分析,已经从一个点,拓展到一条直线,并进而拓展到了一个平面。
    然而,即使到了平面的层次,也只是揭示了谋略的一些性状,并没有完全涵盖谋略的全部特征。所以,我们要继续采取阴阳对位的方法,深入研究谋略的其他特征。
    接着第三个步骤发展,如果把刚才的平面看做是一个“阴”的话,那么一定存在着与其对立的一个“阳”。这样,关于谋略的分析就进入了立体的范式。
    众所周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从某种角度上,活动的主体包含个体(个人)、团体和国家。一个单独的个体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单位,一个团体(比如政党、社团、公司、组织)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一个国家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在团体中,个体是行为主体;在国家中,团体是行为主体;在国际中,国家是行为主体。
    一个人,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有比较明确的规划。有了规划,行动就有了方向。目前社会上流行“人生设计”、“人生规划”就充分说明了规划的重要性。
    同样,一个团体,比如商业竞争中的一个公司或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组织,要想获得竞争的胜利,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战略作指导。这个发展战略,其实质也就是谋略。
    而且,在人类历史上,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也需要谋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社会的舞台上也在不断上演着一幕幕国家崛起与衰亡的悲喜剧。历史证明,谋略对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古人说:“一策而转危局,一计而平骚乱”,讲的就是谋略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相反,如果国家的大战略制定错误,就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上处于被动,甚至会惨遭淘汰,开除“球籍”。因此,国家的大战略,也是一种谋略,不过,是一种更高深、更复杂的谋略。
5.三维立方体:谋略的立体范式(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在整个谋略大厦里,个人谋略是大厦的基石,团体谋略是大厦的主体,国家谋略是大厦的顶层。这样,从立体的角度分析谋略,又得出了关于谋略的另一个性状,即:谋略又可以分为个人谋略、团体谋略、国家谋略。
    分析了谋略的这个特性之后,人们就能够勾画出一个谋略的立方体,其中心是谋略的核心点,也就是智慧;其长是阴谋和阳谋组成的线段,其平面由微观、中观和宏观谋略组成,其高分为个人谋略、团体谋略、国家谋略。对于立方体上的每个点,都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是看这个谋略主要是从把握敌我双方态势入手制定的呢,还是从误导对手入手制定;二是看这个谋略是一个阴谋,还是一个阳谋;三是看这个谋略是微观谋略、中观谋略,还是宏观谋略;四是看这个谋略,是个体谋略、团体谋略,还是国家谋略。这样,就已经能够从四个角度来分析谋略了。如果把任意一组相结合的话,即可得出2×2×2个分析谋略的角度。这就构成了谋略的立方体。
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
    在宇宙中,特别是在人们生存的地球上,没有什么能够逃脱时间的控制。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长,或消亡。因此,一切事物都具备着时间的性状。谋略也是如此。
    在上文谋略的立体分析范式中,我们建立了一个关于谋略的立体模型。但是,研究还没有完,还需要采取阴阳对位分析法作进一步分析,以求掌握关于谋略的更多特性。
    如果把刚才得出的三维立方体看作是阴的话,那么,毋庸讳言,必然还存在阳。找到这个阳,把阴阳两个立方体连接起来,那么,就构成了一个新的立方体。这个新的立方体可以看作是三维立方体的运动轨迹,由此,就出现了时间的概念。如果我们让刚刚建立的三维立方体的模型做一个平面运动的话,将其每一个点的运动轨迹都在坐标轴上标记出来,那么,就形成了一个横贯时空的立方体的运动方程。这样,谋略的时间含义就体现出来了。
    从理论上说,谋略不仅存在着空间的概念,还存在着时间的概念。根据时间的不同,谋略可以分解为短期谋略、中期谋略和长期谋略。这一点很容易理解的。比如,一般的政党既有最低纲领,也有最高纲领;既有最低奋斗目标,也有最高奋斗目标。这些纲领和目标就是根据时间的长短而规划出来的路线图。另外,有的国家有短期发展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规划也是谋略的时间性状的体现。前面讲过的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一个长期性的谋略。
    谋略的时间性状是一个比较容易把握的问题。但是,尽管人们很容易注意到谋略的时间性状,可要把谋略的时间性状协调统一起来却很难做到。比如,有时候人们往往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还有时候人们往往好高骛远,不管眼前。这说明,当前和长远是一对矛盾;长期谋略、中期谋略和短期谋略常常会发生冲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演变,中期谋略有时候会转变成短期谋略,短期谋略有的时候也会拓展为中期谋略,等等。故而,正确认识谋略的时间性状仅仅是全面把握谋略时效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正确处理不同时间性状的谋略之间的矛盾关系。
    下面,我们以史实为例来说明谋略的时间性状。
    短期谋略:明朝成祖朱棣时期,其长子朱高炽和其弟朱高煦争夺皇位。朱高炽是个胖子,而且腿瘸,为人憨厚。朱高煦聪明过人,腹藏韬略,很受朱棣喜爱,朱棣几次想废掉长子朱高炽而立朱高煦为太子。当时有个很有名的大臣叫解缙,他属于太子派。他熟知皇帝的喜怒,了解皇帝想要更立太子的心思。
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为了保住太子,他煞费苦心,终于找到了一个献画题诗的时机,达成了保卫太子的目的。一天,有个臣子给朱棣进献了一副“虎顾众彪图”,此图描绘的是一只老虎回头看一群小虎游戏的情景。朱棣见后爱不释手,命解缙为画题诗。解缙略一思索,提笔写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诗中讲的是,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尚有舐犊之情,作为天子皇帝,又怎能不顾及父子骨肉之情呢?朱棣看完此诗,顿时悟到作为万人之尊的皇帝一样有着父子之情,当时感慨万千,想起了自己的儿子朱高炽。这件事发生后不久,朱棣便将朱高炽由南京调到自己身边,迈出了立朱高炽为帝的非常关键的一步。对于日后朱高炽当皇帝来说,解缙的这一着起了不小的作用。解缙为保护太子,临机设谋,不可谓不高明:他的诗一出来,必然会引起朱棣的思索,这样就能够促进朱棣父子的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太子的地位。解缙题诗的故事就是一个短期谋略的例子。
    中期谋略:汉朝初年,刘邦实行分封政策,大分诸侯,使得中央权力下降而各诸侯国势力强大,形成了主弱枝强的局面。刘邦诛灭异姓王之后,分封同姓,依然未能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后来,汉文帝和汉景帝都试图削弱诸侯的势力,但是由于遭到诸侯抵制而不得不罢手。在景帝期间,由于推行削藩政策甚至引起了“七王之乱”。到了武帝时期,大夫主父偃提出了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就是有名的“推恩削藩”之策。朝廷规定,诸侯王必须把自己的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建立侯国,然后再由朝廷确定其各自的封号。这样一来,就可以把诸侯国分解成数个小国,再依次实行,就可以将各个诸侯国的势力瓦解。同时,这个政策又惠及各个诸侯的子弟,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因而受到的阻力很小,在不知不觉中能够达成削藩的效果。汉武帝依计而行。于是,齐国被分为七个侯国,赵国分为六个侯国,梁国分为五个侯国,等等。各个诸侯国的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得到了空前强化。认真分析这个事例可以发现,此谋略并没有急于改变事物发展的现状,而是通过对较长一段时期的谋划和计算,确定了一个中期的发展规划。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最后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此谋略是一个典型的中期谋略。
    长期谋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朝代是秦朝。秦朝的前身是秦国。秦国从开始建国到称霸天下直到席卷六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国家崛起和称霸的全过程中,真正完成奠基之作的,是秦穆公及大臣百里奚和蹇叔。
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3)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穆公前期,中国的政治格局中心位于中原的东部,秦国根本还排不上号。当时的齐国正被尊为时代的霸主。穆公为了逐鹿中原,完成霸业,就用五张羊皮换来了历史上著名的战略策划奇才百里奚,并依靠他为自己经营天下霸业作职业策划。
    可是等秦穆公见到百里奚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穆公很难过,垂头叹气说:“可惜您年纪太大了啊。”百里奚仰天大笑。他说:“如果您打算派我去追逐飞鸟,捕获猛兽,我确实年纪大了一些。但是您要是让我经营国家,策划天下大事,那我还算年轻呢。当年姜子牙八十岁垂钓于渭河边,文王还不嫌他老,置之身侧,朝夕问道,这才有姜子牙辅周灭商、开创大周数百年的基业。这样看来,我刚七十多岁,还大有作为呢。”穆公言下顿悟,于是诚恳地向百里奚请教成就霸业的问题。
    百里奚为穆公详细分析了各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和谋略长短,为秦国规划了影响深远的国家发展大战略。这一战略后来经秦国穰侯魏冉的“先东后南、灭齐吞楚”的拓展战略和秦国应侯范雎的“远交近攻”的阴柔战略予以完善,最终奠定了秦国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的大格局。
    百里奚说:“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所依托(也就是要有根据地)。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应首先开拓自己周围的土地,建立稳固的统治,经营好自己的地域。然后,再利用秦国远离中原的斗争中心这一有利条件,避开敌国锋芒,耐心开发土地,加强武装力量,逐步扩展势力。对于服从的,抚之以德;不服从的,镇之以力。随着实力的不断强大,就会拥有与中原各强国一决高下的资本。这样,退则可以稳固防守,进则可以窥视中原。以后一旦有机会,便可以进图中原。如此一来,秦国的霸业就可以实现了。”
    百里奚的这番话可以破解为:您想争取天下霸权,这个愿望是好的,可惜力有不逮,还不具备称霸的条件。凭借秦国的实力,显然无法与齐楚争锋。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事不是急于冒进、马上加入到称霸的战斗中去,而是要先退回来稳固后方,建立好巩固的根据地。而后,再依托根据地迅速发展,积蓄力量并壮大自己。等到自己实力强大了,而且有了绝佳时机,再利用机会,抓住其他国家的弱点一举将其击溃,这样,才能称王称霸。
    按照百里奚的策划,穆公果然没有卷入到中原霸权的争夺战中去,而是安心地经营起自己的势力来。后来,秦国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坐上了西戎霸主的宝座,成为与中原诸侯平起平坐的最高霸权的有力竞争者,为今后秦国诛灭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百里奚这个谋略高手的经营下,秦国从第二流国家成功崛起为第一流国家,具备了争夺天下的实力。
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4)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仔细分析百里奚提出的这个谋略:其谋求的目标是中原的霸权,而其发展的路径则是稳中求进,逐步发展,先内后外,由近及远,以暂时的退让和“不争”而达到今后的前进和“争”的目的。而这一谋略的实质是通过较长时期的谋划,推动事物逐步发展,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百里奚策划的谋略,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长期谋略的经典案例。
    行文到了这里,笔者要多说几句:百里奚的长期战略其实并不高明,因为谁都明白一口吃不成胖子的道理。但是,当这一谋略由生活层面拓展到竞争层面特别是国际政治斗争层面时,真正能理解并掌握其精髓的人就很少了。而且,由于这一谋略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故而,即使知道的人多,会用的人却少之又少,而擅长运用的更是凤毛麟角。其原因就在于,百里奚的这种谋略是柔性的,体现了谋略中“反客为主”的精髓。
    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话揭示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情,尤其是称霸这样的大业,必须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后才能遂行所愿。如果实力不济,则必须以退为进,积蓄力量再图作为,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因此,要做大事,需要先从容易的开始做起;要成大业,需要先从积蓄力量入手。从现实出发,谋求一点点的进步;不断积累成功,逐步发展壮大自己;没有必胜把握的时候不贸然出手,等到有了绝对把握再用“势”来陷敌于汪洋大海之中,则对手不战自溃,自己不为而为,不战而胜。真正到了图穷匕见定鼎江山的时候,自己已经从原来的一滴水变成了具有席卷天地之势的汪洋大海。如此,环顾天下,孰可争锋?这就是老子的柔性智慧,也是中华文明足以傲视世界的柔性战略。
    关于这一谋略,笔者将它表述为柔性谋略,即:“以柔弱求生存;以柔弱谋发展;以柔弱成霸业”。这一谋略与“骆驼战略”的道理是一样的。沙漠里有人赶着骆驼宿营。晚上风起了,骆驼对他的主人说:“主人啊,外面起风了,让我到帐篷里来吧。”主人回答:“帐篷太小了,容不下我们两个啊。”等了片刻,骆驼说:“那让我的头进来呆一下行么,外面风太大了。”主人想了想就允许了。等了一会儿,骆驼又说:“主人,外面的风沙吹得我脖子疼,让我把脖子也拿进来吧。不然明天没法走路了。”主人犹豫了一会,往里面靠了靠,让出点地方,于是,骆驼的脖子也伸进来。就这样,骆驼一点点挤进帐篷,主人被逼无奈,只好让出帐篷。
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5)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则柔性谋略的寓言。这个寓言揭示了柔性谋略的本质和使用方法,即:以柔性手段处理矛盾,避免矛盾激化;然后逐步积累实力,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待到实力增长到一定阶段,就可以扭转全局,转弱为强。上面提到的秦穆公和百里奚的渐进发展的模式,用的正是这种谋略。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百里奚为秦穆公设计的这个柔性谋略非常有效。秦穆公采取了百里奚的谋略,把秦国治理得非常强大。他自己也作为“春秋五霸”之一载入了史册。
    柔性谋略常常被人们特别是被力量弱小的人们所采用。历史上,继秦穆公和百里奚之后,柔性谋略曾被盗版过无数次。其中,最经典的版本就是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三分天下的大战略。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自比管仲,但其实他盗版的是穆公和百里奚的柔性战略。“隆中对”的实质是,要成就霸业,必须避开中原曹操兵锋,让开江东孙权剑势,退而经营西南;等到实力壮大、敌人出现低级失误时,再趁势出手。如此,则天下可定,霸业可成。我们今天看这一谋略,其本质就是“经营根据地、谋求大发展、抓住机会反噬对手”的渐进策略。
    时光匆匆,这一柔性谋略到了明朝又被盗版并升级,从“隆中对”的2.0版变成了朱升的3.0版,但骨子里还是柔性战略的精髓。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起义农民军实力弱小,而且处在周围强敌环伺的多极战略格局中,稍有不慎,就会惨遭覆灭。朱元璋的谋士朱升为朱元璋总结了三句话、九个字,言简意赅:“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仔细分析,高筑墙就是要稳固防守、建立根据地;广积粮就是要不断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缓称王就是不急于出手,等到形势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时候再亮出底牌,一决雌雄。这依然是柔性谋略的翻版。
    这一战略发展到了近代,就是“左”倾冒险主义的“城市中心论”和“中心暴动论”以卵击石行动的破产。面对实力强大的敌人,要想大踏步的前进,必须暂时大踏步的后退。毛主席带领中国工农红军,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打到敌人薄弱的大后方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自己,等到时机成熟时扳过手来彻底消灭敌军。这正是以弱胜强的大智慧的灵活运用。
    从人类斗争的历史看,虽然柔性谋略说起来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却极为困难,需要无比的耐力和极强的智慧,因此,历史上能够以弱胜强的例子不多,往往都是以强胜弱、以大凌小。
    之所以对柔性谋略反复落墨,是因为柔性谋略和长期战略密切相关。历史证明,实施长期谋略与谋划者实力不逮不无关系。如果实力强劲的话,则往往会谋求速战速决,以免夜长梦多发生变局。反观实力弱小者,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倾向于运用柔性战略。
6.时间:谋略的四维存在(6)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运用柔性谋略完成力量对比的转化,这不仅需要艰苦卓绝的斗争,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精力。长期谋略与柔性谋略的内在联系就在于:只有通过柔性的手段,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转化,才能变弱为强,并最终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
    在人类的竞争过程中,谋略是极其重要的。行走江湖,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轻者剥夺资格淘汰出局,重者吞枪饮弹家破人亡。而且,越是巅峰的对决,竞争越是惨烈无情。细细想来,竞争之险,有如铺满冰雪的高速路,走得迅猛、行得漂亮并不一定能笑到最后,也不一定能最快到达。椽子出头就得烂,木头长高了就该砍。越早出人头地,越早淘汰出局。只有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稳中求进、步步为营才能稳稳当当地到达终点。而这个时候,那些急于表现、过早出头的人早就翻到阴沟里见阎王去了,剩下的都是那些极端能忍耐、极端能战斗的家伙,还有那些极其坚韧、狠劲十足的人士。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更深刻领悟柔性谋略的妙用,明了长期谋略的真谛。
7.谋略的对立影象——逻辑与本能(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7.谋略的对立影象——逻辑与本能
    众所周知,感性的东西靠不住,必须上升到理性。但有时候,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只是一个循环;要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还需要再从理性上升到感性,完成一个新的循环。就谋略而言,就是从“谋划”上升到“本能”的境界。
    前文提到一件事情,只有反复思考和把握,才能够真正深入了解其内在规律,从而掌握其发展态势。但是,这仍然只是初级境界,到了这个境界,还有待提高。
    打个比方来说吧。有些专业的体育运动员,他们在训练的第一个阶段,往往需要反复练习,不断纠正自己的痼僻动作,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完成标准的技术动作。通过了这个阶段之后,运动员就已经具备了非同常人的本领。但是,运动员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那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达到高级选手的水平,则必须再经历第二个阶段。在第二个阶段,运动员需要通过千万次的训练,通过反复地磨,最终磨出一种下意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在千万次的重复和实践中领悟并培养起来的。这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感觉,是一种不经思维、判断而下意识产生的应激反应。拥有了这种感觉,运动员就算得上相对成熟了。但是,这种境界仍需提高,需要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运动员的最高阶段,即:不仅掌握了绝对领先的技术,培养了下意识的感觉,而且能够在各种比赛上,根据对手的不同、场地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自身条件的不同,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及时调整比赛状态。在这个阶段,运动员达到一种随心所欲收发自如的境界——也就是运动的“本能”境界。到此时,这个运动员才算得上是真正达到了巅峰状态。运动员根据不同的情况所下意识作出的战略战术的调整、身体状态的调整、意志品质的调整,我们把它叫做运动员的“本能”。这种本能是不经过思考而自发形成的第六感。
    万事万物在道理上是都是相通的。运动员在体育竞争中是如此,谋略家在社会竞争中亦然。就谋略家的成长来说,第一步的学习和思考是非常关键的。通过智慧去把握周围的人和事,驾驭周遭的事物,是谋略学的必备功课。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步显然是不行的,还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千百次的成功和失败的锤炼,培养下意识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才能生出下意识的谋略,也就是潜意识的谋略才能。之后,再从这种感觉中升华出来,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竞争中随机应变,随心所欲地运用谋略,达到一种运用谋略的“本能”境界。凭着这种本能,就能够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不必煞费苦心就能很快抓住事物的症结,不必反复思考就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要害,这就是谋略所要达到的“本能”的境界。
7.谋略的对立影象——逻辑与本能(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如果一个人能够到了谋略的“本能”境界,他就已经突破了第一阶段的理性认识和第二阶段的下意识反映,而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地步。这个时候,谋略者能够根据事物的发展,灵活设定谋略,随机应变,有如神助。兵家常说:“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当谋略家能够根据时间、地点、对象和周围条件及环境的不同下意识地正确运用各种谋略,那么他就已经到了谋略的本能境界。
    谋略的本能境界,指的就是谋无常形、因敌制胜的境界,就是能够随心所欲、随机应变的境界,就是一种出神入化、鬼神莫测的境界。这种境界才是谋略的至高境界。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谋略是通过理性思考苦苦琢磨出来的话,那么他还算不上是谋略的高手;真正的谋略高手,他能够任意设谋,心随意转,挥洒自如。当年曹操、刘备青梅煮酒之时,刘备行韬晦之略,随机应变,任意挥洒,信手拈来,以至于聪明狡诈如曹操者也被他骗过,关羽、张飞都佩服地说:“兄高见。”刘备的这种境界,就是谋略家的本能境界。
    当我们运用阴阳对位的方法分析出谋略的本能境界时,读者们就会发现,这已经算是谋略的第五个维度了,也就是研究谋略的32个角度。当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运用谋略时,若能把这32个角度中的每一组都结合起来,那么,这就几乎接近了每个人考虑问题的极限。试想,如果人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够考虑到问题的32种变化,那么,还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想要在竞争中取胜,简直是易如反掌。诸葛亮的空城计,不正是算得比别人多,算得比别人准,玩得比别人险,玩得比别人狠么?
    从32个角度考虑事物的变化,对于一般人而言,这已经到了顶点。但是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来说,这仍然不是最高境界。周易的原理告诉人们,还可以有更高的一种境界,也就是64卦,即事物的64个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我们,对于谋略,还可以作出更深入的研究。
    当然,笔者分析谋略运用的阴阳对位思维模式,在研究其他问题时也可采用。笔者想告诉读者的无非是,如果人们能够成功借鉴老祖宗们的智慧,灵活运用阴阳对位的思路把事物的64个切面找出来,从64种可能中把握事物的变化,那么,人们的智慧就将是无敌的。
》:8.谋略的至高境界:不谋之谋(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8.谋略的至高境界:不谋之谋
    在金庸先生的名著《射雕英雄传》中,有一个西毒欧阳锋吃尿的故事。在荒岛遇险那一章里,西毒欧阳锋让郭靖和黄蓉给他和侄子欧阳克弄点食物,于是郭靖和黄蓉打了一只野羊,把羊烤熟了给欧阳锋叔侄送去。之前,洪七公在羊腿上撒了一泡尿,然后,黄蓉让郭靖把脏腿留下而把干净的送给欧阳锋。郭靖疑惑不解,为什么要把脏的留给自己而把干净的给欧阳峰呢?郭靖虽然不解,可仍照着黄蓉的话做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欧阳锋拿到干净的羊腿后,竟然怀疑里面下了毒,自己跑出来拿走那条脏腿。于是乎,一代宗师被两个小鬼骗了,吃了老叫花子的尿。金庸大师在书中写了一句经典的话:“兵法有云:实者实之,虚者虚之。”虚虚实实,人们不得不佩服故事中黄蓉的聪明,也佩服金庸先生的智慧了。
    在书的最后,智慧过人、冰雪聪明的黄蓉,竟然嫁给了生性憨厚甚至蠢笨如牛的郭靖。郭靖可以说是心无城府,而且竟似有点痴呆。但是郭靖任侠仗义,为人意气深重,在民族气节、人伦道德方面无可挑剔。正是凭借着这点,他才获得了黄蓉的垂青,最后,凭借着黄蓉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再加上种种机缘巧合,成长为一代武学宗师。
    毋庸讳言,这个故事是金庸先生杜撰出来的。但是,金庸大师这么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却也符合事物发展的道理。因为,越是老实憨厚的人,越能够得到人们的喜爱;越是阴险狡诈的人,越是被人们所唾弃。像郭靖这样心无城府、憨厚忠实,正是黄蓉这样的聪明人所最为看重的。
    聪明和愚笨是一对矛盾。人们都喜欢聪明而厌恶愚笨,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聪明者和愚笨者的境遇,却往往出人意料。比如,有的人虽然聪明绝顶,但是却在生活中磕磕绊绊、步履维艰;有的人诚恳忠厚,看似木讷,但却能得到众人由衷的敬佩和喜爱,所以往往会一帆风顺、步步高升。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仔细分析这些例子,我们终于发现了这样一个道理:“有”有“有”的好处,“无”有“无”的妙用,就是说,聪明有聪明的好处,蠢笨有蠢笨的妙用。
    有这样一句名言,“静也是一种力量”。这句话貌似平常,其实蕴含着很深的哲理。一般来说,力量是一种爆发状态。当力量爆发就能做功,能够引起其他事物的变化,因而能够为人们所感知。但是,静,其实也是一种力量,准确的说是力量的一种休止和蜷缩状态,是力量的积蓄和孕育状态。只看到了爆发状态的力,看不到静止状态的力,是一种片面的认识。“静也是一种力量”,这里面蕴涵的道理就是:“无”也是一种“有”。
8.谋略的至高境界:不谋之谋(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老子常以水来比喻事物。水是这个世界上至柔的东西。把水装在任意一个容器里面,水会随着容器形状的改变而改变。但是,水又是世界上至刚的东西。一旦形成了扑天盖地之势,水可以吞没一切,可以摧毁所有。水的刚和柔,证明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着两个相对发展的方向。
    这种有趣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观察下过雨后的街道会发现,只有低洼的地方才能够存住水,凸起的地面蓄不住水。人们在打架时,只有把拳头收回来,才能够更有力地发出去,没有回缩的过程,就没有强有力的击打。虫子在前进时,只有把身体蜷缩起来,才有前进的可能;如果不蜷缩身子,虫子就无法前行。青蛙在跳跃时,只有把腿曲起来,才能够跳得高,如果没有曲膝的过程,就无法高高跳起。生活中的这些例子说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自身相反的两个方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阳”两个方面。只有全面把握了这两个方面,才能够更好地控制事物的发展。
    接着郭靖和黄蓉的例子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有”有“有”的好处,“无”有“无”的妙用。正因为郭靖的忠厚憨直,没有心机,这才能够引起黄蓉对他的喜爱。与头脑聪明的杨康和风流倜傥的欧阳克比起来,郭靖的憨厚无华不仅不是一种缺点,反而是成就郭靖的一种重要的素质了。所以,有的时候,憨厚、迟钝比聪明伶俐更加有用。这就是“无”有“无”的好处。
    如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即使人们需要的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也不能排斥或忽视其对立的一方面。所以,我们不能仅仅重视聪明的妙用,有的时候也要糊涂一些。同理,我们也不能仅仅喜欢一帆风顺,而厌恶压力和困难。因为,人们往往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会遇到隐藏着的更大的危机,而压力和困难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新的挑战,激发人体的潜能,从而带给人们以新的突破。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话之所以千百年来为无数仁人志士所衷爱,就是因为它揭示了事物相生相化的道理。
    阴阳相生相化的规律在谋略中一样存在。谋略,既有其存在的价值,也有其相反的妙用。这个相反的妙用就是——不谋之谋。
8.谋略的至高境界:不谋之谋(3)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生活中,常常会有那些机关算尽最后却一败涂地的人。究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谋划能力不高,也不是因为他们其把握事物发展的能力不强。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有”有“有”的好处,“无”有“无”的好处。一事当先,设定谋略,按照既定的策略去执行,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是可以掌握先机和把握主动的。但是,往往有时候,事物发展刚刚露出端倪,人们就匆忙下定论,作决策,定谋略,忙实施;或者,事物的发展支离破碎,光怪陆离,并非按照通常的态势运行。在经历了一定的阶段之后,事物已经不是最初的那个样子了,也绝非人们所料。这样,辛辛苦苦忙算计,最后反倒走上歧途。所以,就有了那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名言。
    上面的现象说明,谋略固然重要,但一味讲求谋略,则有可能走向事物发展的反面。相反,有的时候,想取得竞争的胜利,就需要忍耐,需要静止,需要观察,需要安心,需要等待。在这个时候,枉费心血设谋定略,不仅不是好事,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因此,谋定而后动是一种谋略,不谋之谋也是一种谋略。正如静也是一种力量一样,“不谋”有时候能达到比“谋”更好的效果。历史反复证明了,在很多时候,顺其自然,不妄动,不妄为,反倒更有利于达成人们的目的。
    不谋之谋是一种高深的谋略,这个道理虽然说起来玄奥,但是,运用谋略的高手,一样能够领悟它的精髓。正如在足球场上,一味的进攻不一定能赢球,稳定的防守有时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也正如两个人辩论,夸夸其谈不一定能辩倒对手,适当的沉默反倒有利于获胜。就如书法和绘画中讲究留白一样,谋略也必须讲究留白,这个留白就是不谋。“小不忍则乱大谋”,“小忍”就是“不谋”,“大谋”就是“不谋之谋”。懂得了不谋之谋的道理,有时甚至比懂得如何设谋施谋还重要。
    所以,在准备运用谋略之时,要懂得把握何需谋、何需不谋;何为谋、何为妄谋。真正掌握了不谋而谋,才算是进入了谋略的至高境界。因为,在很多时候,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实在人,要比满腹韬略更重要。
    但是,那些汲汲于功名的谋略者,只有在饱经打击、备受挫折之后;在繁华看破、铅华洗尽之后,方能达到这般境界。我们说,这种境界,才是谋略的最高境界。
《中国式谋略》:1.控制现象(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 操控的较量
    人类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在这些错综复杂社会关系中,控制与反控制是一对最基本的关系。为了赢得竞争的胜利,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获取竞争的主动权,想方设法地控制对手;同时,也在竭力避免被对手所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其实是一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史。
    上文说过,竞争是人们为赢得稀缺资源而展开的斗争行为。想赢得竞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所谓主动权,就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控事态的形势;所谓被动,就是被别人驱使和驾驭。掌握了主动权,就意味着在竞争中可以自由进退;失去了主动权,往往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人们通常把掌握了主动就叫做获得了控制权;失去了主动就叫做失去了控制权。有很多时候,如果你不控制对手,就会被对手所控制;如果一个国家控制不了敌对的国家,就会被敌对国所控制。而一旦被控制,则接下来的命运很可能就是失败。所以,赢得竞争的关键,就是努力控制自己的命运,尽可能控制对手的行为;同时尽量避免自己失去主动,被别人所控制。
    经典的“控制论”对控制的一般定义是:控制是人们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了解受控对象和控制过程的状态,运用头脑进行加工、分析和判断,进而作出某种选择和决策,对受控对象实施调节和操控。简而言之,控制就是驱使受控对象做自己需要它做的事。控制理论与现象很复杂,而控制与反控制对竞争的胜负又实在重要,因此,需要人们深入研究历史上的控制现象,掌握如何在竞争中实施控制行动。
    1.控制现象
    控制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比如,古人操纵风箱炼铁、用犁耕地、修筑河堤控制洪水,这些都是控制现象。再比如,人们控制导弹、发射卫星,这些也都是控制现象。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对客观物体进行有意识的掌控,这就是控制产生的根源。
    控制不仅存在于人与物的关系上,而且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在古代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拥有绝对控制权,不仅能控制奴隶的生活,甚至还可以控制奴隶的生命和命运。进入封建社会,封建主对于农民的控制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严密,但是,仍可以凭借着对土地的所有权将农民牢牢拴在土地上,凭借宗法理论控制农民的思想自由。
1.控制现象(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旧的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被新兴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所代替。资本家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控制着工人的生活,并且通过新闻、报纸、电台等大造舆论,不断清洗人们思想,稳固地保持资本家对社会的控制模式。
    既然存在人对人的控制,那么,这种控制有无存在的必然性呢?答案是“有”。一般来说,人们要想做一件事,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比如,想要锯断一根木头,光有手是不行的,必须借助钢锯来完成。同样,为了在竞争中赢得稀缺资源,仅自己一个人常常是不行的,很多时候必须要使用工具。这个工具已不仅仅是原来意义上的无机物,在特定的时候也包括人。
    还是用例子来说明。比如,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主不可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于是,就凭借自己的资本雇来许多工人为其生产,为自己挣得利润。利润就是金钱,就是社会中的稀缺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工人是资本家获得稀缺资源的工具。再比如,在农业时代的农庄里,地主会雇佣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工作,如种地交租的佃户、看家护院的打手、算账管家的师爷,等等。这些人,从理论上说,就是地主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的工具。
    在经济生活中如此,在政治中也是如此。人们都听说过“股肱之臣”这个词。股是腿,肱是胳膊,股肱之臣的意思是说大臣如同腿和胳膊一样运用自如。这里暗含着工具的意思。政治斗争中还有一个现象:“不敌其力,以消其势”。为了消除对方的势力,可以采用断其羽翼的办法。所谓羽翼,其实就是党羽的意思。鸟无羽翼不飞,人无党羽不强。这里将拥护者喻为党羽,说的也是工具的意思。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社会生活中,存在以人为工具的现象。一些人通过控制另外一些人,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就是人控制人的本质所在。
    在生产领域中,人控制人的现象主要与人剥削人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对于人的控制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命题。在政治生活特别是权力领域,人对于人的控制,则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金钱,更主要的是通过控制别人为自己取得权力和巩固权力服务。
1.控制现象(3)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我们以《三国演义》来举例子。《三国演义》中写到赵云为了救阿斗,在曹军众杀了个七进七出,终于把阿斗安全带到了刘备身边。孰料刘备接过孩子,一把丢在地上,说:“为汝者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翻译一下就是:为了你这小兔崽子,差点害我丢了打天下的一员大将(重要工具)。赵云被感动得连忙跪下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诗曰:“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这里说的就是刘备笼络赵云的手段,一句“故把亲儿掷马前”,把刘备用柔性手段控制赵云的本质讲得再明白不过了。果然,从此之后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始终追随刘备打天下,赴汤蹈火也再所不辞。到了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与诸葛亮推心置腹了一番,然后单单把赵云叫到跟前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与此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赵云拜泣道:“臣敢不效犬马之劳。”我们破解刘备的意思就是:咱哥俩从受苦的时候就在一起,不想该享福的时候我却没福气了。你想着咱哥俩的交情,特别是当年你救阿斗的事,好好保护他,有了他就会有你的好日子。千万别辜负了我,和别人一起篡夺了他的位置。他可是你救的,将来自然会待你不薄;你跟着别人混(特别是造反),不见得会有你的好果子吃,因为你可是太子派的老人。这里,笔者把刘备的意思补全,目的是要让读者诸公看个清楚,刘备是怎样通过赵云防范诸葛亮造反,又是如何在言不由衷地跟诸葛亮说“你可取而代之”之后,通过恩威并用、刚柔相济的手段,将赵云控制得服服帖帖,甘为自己的儿子保驾的。
    总之,控制是社会竞争中极其重要的现象。学习并掌握控制对手的本领,这是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
2.控制的可能性空间(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2.控制的可能性空间
    所谓可能性空间,就是说,要想控制事物朝着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前提必须是事物具备这种发展的可能。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在理论上具有多种可能。比如,把一粒种子种在地上,既有生根发芽果实累累的可能,也有中途夭折颗粒无收的可能。再比如,一对夫妇,既有彼此恩爱白头到老的可能,也有感情破裂中道而亡的可能。有时候,人们需要控制事物的发展方向,促使事物朝着自己需要的样子发生变化,但是如果事物的发展不存在这种可能性,或者说可能性很小,这样,控制失败的几率就上升了。比如,人们想控制月球与冥王星对撞,或者控制地球上的潮起潮落,控制月圆月缺,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人们把这种奇思怪想称为“痴人说梦”,或者叫做“天方夜谭”,说的就是控制的可能性极低。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要控制某种事物特别是控制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朝既定的方向发展,理论上必须存在这种可能性。否则,就有可能失败。
    唐朝有著名的宰相姚崇,为人正直,品行端正。与其同朝为官的成敬奇,想通过走姚崇这条路攀上去。正值姚崇生病,成大官人赶去探望,涕泪交加,悲不自胜。他从胸中掏出多只活鸟,一边请姚崇放生,一边对天祈祷“愿令公速愈”。本来,成敬奇的这一套已经很厉害了,但谁成想姚崇为人正直,根本不吃这套,“忿其谀媚”,事后对人说:“此泪亦从何而来?”从此不复接待成敬奇。这就是一个控制失败的例子,其原因是因为姚崇为人正直,不具备可以用谄媚之言蛊惑的可能性。
    我们再举出金庸先生名著《鹿鼎记》中韦小宝控制赵总兵的故事来。韦小宝出去办事,大家都来唱赞歌,唯独赵总兵爱搭不理,瞧不上眼。韦小宝根据“会拍马屁的都不会办事,会办事的都不会拍马屁”的专业理论,专门找兵部尚书明珠把赵大胡子请来。谁知赵大胡子看不起韦小宝,并不领情。若非韦小宝从小在妓院与皇宫这两个最肮脏的地方长大,从而锻炼得脸皮奇厚,早就大发雷霆了。韦小宝不动生色,一顶顶高帽子戴上去,赵总兵登时发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韦大人”之感,于是决定为韦小宝卖命。《鹿鼎记》虽然是本小说,但里面反映的许多东西却相当符合人们的现实生活。韦小宝抓住了赵总兵爱听好话的弱点,成功控制了赵总兵。究其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赵总兵具备了某种被攻破的可能性,而韦小宝正抓住了这种可能。2.控制的可能性空间(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以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表明,如果要控制对手,必须具备控制的可能。如果不具备这种可能,就无法成功实施控制。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反复思考把握事物的规律,创造许多本不具备的条件。换句话说,当人们不具备控制别人的条件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控制别人的可能性的时候,也可以创造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促使这种可能性的生成。
    我们来看王莽的案例。王莽虽然出身望族,但是因为其父早逝,所以无法得入显宦之列。但王莽并未因此灰心,反而谦恭有礼,礼贤下士,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为了当上大官,他挖空心思讨好执掌大权的叔父和伯父们。一次王凤生病,王莽侍奉左右,寸步不离,而且态度恭谨,接连几个月不露一丝破绽。最终感动了王凤,向朝廷推荐王莽做官。王莽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被皇帝封为新都侯,掘到了权力路上的第一桶金。但是,凭着一个小小的新都侯就想当皇帝,这简直是痴人说梦。显然,这两者间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后人评说王莽篡位是一个处心积虑的阴谋,我们并不知道开始时王莽是否具备了这种野心,但是,不管怎样,王莽通过一系列活动,成功地创造了自己登基的条件。他先是设计打倒了自己的政治对手淳于表哥,然后欺骗了老太后,最后通过假造祥瑞欺骗天下,最终登上了帝王宝座。王莽的篡位,是他自己努力钻营的结果。
    与王莽处心积虑谋划称帝相类似的是唐朝武则天称帝的案例。武则天作为一介女流,理论上也不具备当皇帝揽大权的可能。但是我们都知道,武则天先是利用王皇后顺利进宫,然后,利用杀女案挤走王皇后,并拉拢朝庭重臣当上了皇后,之后,借着皇帝圣躬违和的机会独揽大权,并称二圣。等到皇帝一死,即立帝废帝,杀子杀臣,成功地创造了登上大宝的条件。
    以上这些事例说明,即使有时候事物的发展不具备某种可能性,但是,一样可以通过主观上的努力,促使这种可能性的生成。同理,在操控过程中,即使有时候对手不存在被控制的可能,但是,人们一样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寻找有利时机,最终仍可成功实施控制。
3.心理“黑箱”(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3.心理“黑箱”
    著名科学家艾什比在《控制论导论》中说:“所有事物都是‘黑箱’,我们从小到老,一辈子都在跟‘黑箱’打交道。”
    首先要明确的是,黑箱是一个系统。人们无法或无需直接观测它的内部结构,只能根据这个系统的外部输入和输出外部的行为过程去认识这个它。这个解释有点拗口,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为:黑箱就是我们看不清里面有什么,只能根据它的活动来推测的东西。
    懂物理的人都知道,事物的微观世界是无法彻底分割的;懂天文的也知道,宇宙的宏观世界也是无法穷其究竟的;懂社会学的还知道,对于立身于天地之间的人,有些事情也是无法彻底弄明白的。上述这些情况导致了“黑箱”现象的广泛存在。
    对于微观世界来讲,有些东西,比如原子、电子、夸克,人们无法用肉眼观测,无法用触摸感知。即使运用了科学的手段,人们也只能探测到其中的一部分,其内部的诸多结构还是无法彻底搞清楚。但是,不搞清楚,不等于不能够掌握和应用。比如,知道氢和氧结合能够生成水,不必一定搞清楚化合反应的每一个环节,只要知道能够这样使用就可以了。
    在医学上,人体的一些器官是无法用手术去解剖的。人们根本无法从解剖学的角度了解清楚人体的每一个机能。对于目前人们的有限的认知能力而言,人体仍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黑箱”。但同样,不了解不等于不能够观察和掌握。比如,中医就是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虽然中医无法像西医那样把人体的细微环节解释清楚,但是,一样可以根据人体的体征和功能来观察五脏六腑、推测子午流注,用“黑箱”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保命全真。关于这一点,目前正为越来越多人所认识。中医在国际上重新崛起,西方行为疗法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黑箱”理论的适用性。
    在日常生活中,“黑箱”理论也很有用。《增广贤文》中有句话叫做“画皮画骨难画虎,知人知面不知心”,说的是人心难测,即使面对面也不知对方的想法。对于人们来说,人的脑子是个黑箱,人们无法用手术的方法打开来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而且,人类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个黑箱,人们也无法深入到对方内心中去探个究竟。这样,人们就无法真正了解其他人的内心活动。由是,军事斗争中的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和政治斗争中的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等等一系列现象才会衍生出来。假若人们具有透视“黑箱”的慧眼,那么,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早就了然于胸,则任凭对方怎样表演,怎么忽悠,人们都能够一眼识破。
3.心理“黑箱”(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在竞争领域,“黑箱”理论大有用处。《三国演义》里说刘备能够成大事,说其喜怒不形于色,这分明说的是刘备的黑箱很难被揭开;后面又多次说到曹操的可怕——他每到大祸临头的时候就要仰天大笑,每到逃出绝地却会嚎啕大哭,不仅往往令敌人摸不到头脑,就是他的下属和自己人也常常摸不到头脑,惊叹他为天人,被他轻易玩弄于股掌之间——其为人之阴一至如斯,其心术之险令人心惊,其思维之诡令人匪夷所思。大家都看不透他的黑箱,因此不得不承认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再比如,中国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历代开国帝王,在他坐稳皇位之后,要么大伐功臣,要么削夺臣子兵权。打天下时共同奋斗,惺惺相惜;打下天下你死我活,分道扬镳。我们用破解“黑箱”的办法一一分析,就能够找到其中“权不可共享”的原由。原来,在历代开国皇帝的心目中,只有自己的江山“千秋永固”才重要,朋友、兄弟的死活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如果妨碍了他的千秋大业,当然更是杀你没商量,兄弟情分永远比不上江山。这样,我们就成功地找到了破解帝王“黑箱”的钥匙,懂得在机深不可测度的神圣王座之后的那些真相。
    行文至此,笔者想着重解释一下“黑箱”理论的应用机理。“黑箱”理论认为,有些事物的内部无法了解,形同黑箱。这个理论具有巨大的创新性,但是它更侧重如何掌握和驾驭黑箱的功能。也就是说,黑箱理论能够告诉人们,如何通过反复观察“黑箱”同周围环境的交流,推测“黑箱”内部的真正结构。这一点,对于人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比如,当人们与他人接触的时候,往往无法真正明白对方的所思所想。那么,究竟该如何破解对方的心理黑箱呢?
    精通竞争的人都知道,人们为了赢得竞争的胜利,往往会跨越道德和信誉的边界:人们在夸奖你的时候,并非一定是由衷赞美,也有可能是阿谀奉承,甚至是故意“捧死”也说不定;人们批评你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反对”,也可能是爱护,甚至是为了“反衬”或抬高。名利场上的许多狠角色,其言行往往毫不吻合,其行动和内心几乎完全剥离。这些人明明要向左,偏偏先往右;明明欲行前,偏偏先撤后——等到吸引了对方的注意力,把对手从自己的真实意图方向调动开来,而后他们才会沿着自己原定的方向行进。这样的人能够熟练运用欺骗术来掩盖他们的内心。这种欺骗术往往能够令人晕头转向,不知所然。可以说,人类的“黑箱”比其他任何事物的“黑箱”更加复杂和难以掌握。
3.心理“黑箱”(3)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高手,他们能凭借个人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经验,透过事物的重重表象,深刻洞悉事物的本质。比如,一些在人世浮沉多年的老人,能够一眼就透过别人所做出的种种表演,看穿他们的内心。这种能力的养成,固然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结果,但也为人们提供了破解黑箱的线索。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固然不了解人类大脑的黑箱,但是可以通过反复观察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透视他们的内心。久而久之,就具备了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这样,就能够成功破解对手的“黑箱”。
    “黑箱”方法告诉人们,要破解对方的黑箱,首先,要通过不断观察,尝试,看看他对什么反应是积极的,对什么反应是消极的——可能一次不够,需要反复观察与探测。然后,要把历次得到的结果做成一个统计表。从这个量化的表格中,看看对方每次对不同事物的不同反应,如此,就基本可以推测出对方到底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害怕什么不怕什么。再次,对对方有了基本的认知之后,可以在实际中试验一下。然后,对比反馈信息,再逐步修正自己的结论。最后,就能够得出关于对方的真实信息。这样,虽然对方并不会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他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但是,人们已经成功破解了对方的心理黑箱,于是,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从而更容易操控对方。
    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黑箱,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这就需要人们具有破解黑箱的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就能够读懂潜藏在表面之下的每个人的内心,进而就可以控制对手,使其按照我们的意愿行动。
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
    几千年的历史充分表明,如果没有对竞争残酷性的透彻认识,没有对竞争理念的深入把握和理解,没有对操控手段的熟练运用和灵活掌握,则任何个体、团体或国家,都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地操控对手,在激烈的竞争中分一杯羹。
    当今世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手段、种种方法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蔚为大观的竞争图谱中,操控方法尤为重要。谁掌握了正确的操控之法,谁就能够更好地在你死我活成王败寇的资源竞争中操控对手。谁成功地操控了对手,谁就能够获得竞争的先机和主动权。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人君之职,有三而已。量材而授官,一也;度功而加赏,二也;审罪而刑罚,三也。材有长短,故有能否;功有高下,故赏有厚薄;罪有大小,故罚有轻重。此三者,人君所当用心也。”《资治通鉴》里讲的人君控制臣下的方法,说穿了就是用奖罚二字。我们把奖和罚的精髓取出来,并推而广之,就得出了操控的两个基本方法——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
    众所周知,想要成功操控对手,必须要有正确的手段。从统计学上讲,控制的方法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用软的利益的方法”和“用硬的暴力的方法”两种。用软的方法实施控制,就如同《资治通鉴》里所说的“赏”的方法,主要是从对方利益入手,以巨大的利益诱惑对方,使对方心悦诚服地受控于我。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胡萝卜”方法。用硬的方法控制对手,就如同司马光所说的“罚”的方法,主要是从损害对方利益入手,以利益伤害慑止对方,使其不得不在我高压下屈从于我。这是人们通常说的“大棒”方法。
    综合现实中的种种案例,我们作出这样一个判断:利益操控是柔性控制;暴力操纵是刚性控制。人们用柔性控制方法进行操控的时候,其核心是用利益来诱惑对方;人们用刚性控制方法进行操控的时候,其要旨是用暴力来威慑对方。当然,无论是软的还是硬的方法,从总体上说,都是要控制对方,使对方为自己的利益服务。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利益,有的时候并不能仅仅建立在满足自己的基础上,也要考虑满足对方的利益。只有在“双赢”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控制与反控制。如果没有利益上的互动,则肯定会有一方出局,这样就无法构成控制与反控制。由是,操控过程也就不能顺利实现了。
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在第二章讲谋略的时候,涉及了“阴阳”的概念。阴阳协调谓之“中”,所以,在阴阳之间还存在阴阳调和的状态。正如夏为阳,冬为阴,春秋为中一样。根据这个理论,在操控别人的时候,不仅存在刚性和柔性方法,还有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方法,我们单独拿出来,称之为中性的方法。于是,我们就得出了操控的三个基本方法:一是柔性操控法,通过“以利服人”来实现;一是刚性操控法,我们称作“以力服人”;一是中性操控法,这一方法处于刚柔之间,我们把它叫作“以理服人”。
    (1)以利服人——柔性操控法
    以利服人就是用利益手段来操控别人。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任何人都明白,没有别人的支持,没有人心的奥援,就不可能有所作为。所以,为了收拢人心,必须要用有效的手段操控之。而控制人,最好的手段就是舍之以利。因此,施恩布惠是非常重要的操控之术。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千古名训。用财富、功名来驱策别人,用感情、仁义驾驭属下,是千百年来人们反复运用的利益操控的手段。韩信在评价刘邦和项羽的不同时,专门指出刘邦的慷慨大方,能够有效运用利益法控制那些功利心极强的下属为其效劳。反观项羽,贪权恋位,舍不得金钱和权位,这样,就得罪了一大帮英雄,替他卖命的自然就很少了。韩信点评项羽的例子,也可以用来说明以利益手段施展柔性控制的重要性。
    以利服人人都会,笔者不准备过多啰嗦。只要你有足够的金钱,就一定能将对手砸倒。如果对手不倒,不是你砸钱的方式不对,而是你砸入的数量不够。当然,这是针对那些经济利益至上的人士所说的。另有一个层面的东西需要着重指出:以利服人,不仅包含利用物质利益,也包括利用精神利益。从来功名富贵都连在一起:该给功名的时候给功名,该给富贵的时候给富贵。这才是以利服人的全部含义。
    一般来说,人们在用物质利益操控别人方面做得好,在用精神利益手段操控别人时则需要加强。所以,我们研究一下“以德服人”,看看如何用精神利益实施操控。
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3)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以德服人”,即用亲和力吸引对方,构筑观念认同,以积极的思想互动来征服别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一个善于运用亲和力以德服人的高手。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刘备以德服人的经典事例。《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到益州刘璋欲借曹操之势抗张鲁,暗中派遣张松为使晋谒曹操。张松暗中画了西川地图,准备进献曹操。惜乎曹操以貌取人不识英雄,在言语中与张松发生冲突,将张松乱棍打出,险些杀害。张松怏怏之余,准备试一试刘备。刘备的智囊孔明早就派暗探查明了张松的情况,刘备对此当然也了如指掌。下面我们来看刘备如何以德收服张松的。
    话说张松刚一到郢州地界,赵云就带着属下赶来相接,并做出慌忙下马状,状似排练很久,说:“赵云在此等候多时。”想赵云乃天下大名鼎鼎的勇将,当年在曹营里杀了个七进七出;今天赵云在界前守候,说是奉主公刘备之命进奉酒食。读者不用想就知道张松的自尊心必然得到了极大满足。于是,张松对刘备的宽仁爱客产生了良好的印象。
    来到荆州界首,又见一将上前施礼说:“奉兄长将令,为大夫远涉风尘,令关某洒扫驿庭,以待歇宿。”这次来的名气更大,是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杯酒温热斩华雄、天下人尊而敬之见而亲之的大英雄关羽。张松有此人来迎接,就相当于今天人们到美国旅游而比尔?盖茨专门给开车一样,实在是大大有面子。当晚关、赵二人与张松痛饮之时,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二人在席间用诸葛亮嘱咐过的话大忽悠特忽悠张松。不论如何,刘备已经给足了张松面子。张松也接下了这个面子。仅从这一点来看,刘备用柔术治人的手段就已经比曹操高明了。
    但这还不够,重量级人物还在后面。次日早膳完毕,上马“不到三五里”,玄德引着卧龙龙、凤雏亲自来接。在这里我们停下来分析一下。伏龙凤雏,这一龙一凤乃世之高人,大名鼎鼎如雷灌耳,那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广告词,想必张松早就听过。如今二人屈尊前来迎接,肯定会令素来文人相轻的张松脸上生辉。
    当中是刘皇叔,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当年作为混江湖的名片大大风光了一阵,可惜在请孔明出山的时候被小童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之后就再也不拿此招牌来混吃混喝了),当年曾经和一代奸雄曹操(张松刚刚受了他的气)相提并论称英雄,乃人中龙凤、帝王贵胄。如今此人亲来相接,说出去岂非大大有面子?
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4)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然而,光来迎接肯定不够,一定还会放出新的手段来。刘备笼络人的功夫又岂是吹的?刘备设酒款待,却绝口不提西川之事。三日之内,刘备对张松大灌迷汤。待到三日后送别时,一说到张松要走,刘备登时拿出惯用的伎俩——“哭”,大展柔性攻势,不舍之情溢于言表,竟至“潸然泪下”。果然,张松大受感动,欲主动献出西川。可是刘备外托仁义,反复推脱,抵死不许。张松反倒要费尽口舌去说服刘备。大家见过这个阵势吗?那人手里拿着你急需的东西,你不张口去要,他主动要给你;而且生怕你不给面子,替你着急上火,拼命给你。控制人到了如此火候,如此手段,还有谁不乖乖听命?刘备控制人都到了这种地步,天下江山,除了他还能属谁?
    张松开导刘备说:“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小心曹操),悔之晚矣。”——弓已经张开,箭扣在弦上,按常理理应发射出去了。但我们绝对不能低估刘备。那刘备演戏的功夫绝对一流,即使已经把对方如此露骨的话都逗出来了,却还不罢休,仍然要继续下套演戏,欲钓出更大的鱼来。可见他这皇帝,不是凭空得来的。他虚伪地说:“备闻蜀道崎岖,千山万水,车不能并轨,马不能联辔;虽欲取之,用何良策?”到了此时,虽然刘备尤抱琵琶半遮面,但是聪明人已经看到了匕首的把儿了;不过对于大奸似忠的刘备来说,此时揭锅肯定火候不够,需要再烧一把火。
    张松已经被刘备大义凛然的面具所迷惑了,急忙从袖中掏出地图献给刘备;并举荐卧底两人,以备将来刘备图川时作刘备的羽翼。我们相信,到了此时,张松已经彻底被刘备的“仁德”所征服了,对故主刘璋来了个卖你没商量,而且开口闭口对刘备大叫“明主”。
    前面的铺垫已经做足,想要的东西不用去抢去骗去偷就已经拿到手,也就不必再假惺惺装样子了,于是刘备拱手相谢,把话挑明白:“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厚报。”从这句话里,人们就能够看明白刘备的心机之深、手段之高、经验之老到和办事之漂亮完美。同时也就发现,刘备从一开始就已经在打张松的主意。但是,用硬的肯定不行,换不来别人的倾心归伏;用软的虽然可取,可方法和手段一定要对头,否则让对方看扁了反倒不好。好在刘备大人这套柔性功夫早就过了专业八级,施展开来驾轻就熟,张松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就上了套,还说:“松遇明主,不得不尽情相告。”不过人们也可以猜测,从一开始张松就看穿了刘备的把戏,双方都不过“花花轿子人抬人”、彼此不点破罢了——要是真的点破,那张松可就真成了书呆子了——张松没有点破,却让刘备过了一回礼贤下士的瘾。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三国演义》就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要更深刻了。这是别话,与正题无关。
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5)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闲话少叙,我们费了如此多的笔墨来写这一段,无非是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以德服人,是一种高明的操控别人的方法。学会了以德服人,就能成功实施操控。从根本上说,以德服人不是靠损害对方的利益伤害对方的安全来达到目的,而是靠精神上的贿赂和感情上的笼络来实现目的,受控一方能够得到感情上的欢欣和愉悦,因而可以勉强说是获得了利益(精神层面的享受)。故而我们把以德服人划入以利服人之列。
    (2)以力服人——刚性操控法
    以力服人就是进行力量争衡,运用杀伐立威等手段实施操控。通过力量的展示,以高压的方式来征服别人,这是竞争中有效操控对方的方法。通常来讲,人们大多喜欢用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有什么事情直来直去,有什么困难快刀斩乱麻,用自己的力量去控制事情发展的局面或推动事物发展的进程。另外还有些人,耳软心慈,“妇人之仁”,只知道用柔的方法操控别人,但是却无法收拾那些心狠手辣一心想当老大不服从自己的人。这两种做法在有的时候都无法操控对手。从历史上人们看到,那些真正的操纵大家,不仅能够依靠利益手段用柔性方式取得人心控制别人,也能够通过武力的手段显示力量压制别人。单有软的一手并不总是生效,必要的时候必须有硬的一手。刚柔兼济,阴阳并用,双管齐下,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的对象成功实施操控行动。所以,如何有效地运用杀伐手段来以力服人,这也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
    以力服人的例子可真的是数不胜数。比如孙子练兵杀美女、司马穰苴惩治庄贾、武则天大杀旧臣大造冤狱,等等。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的案例。
    历史证明,如果你是“唯一”,那么,你就要为“唯一”两字付出代价。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唯一的女皇身份注定了她的统治具有先天不足之弊。但是,人们绝对不能小看武则天的本领。她能够在重重男人的围攻夹击中闯出来,不仅仅靠的是脸蛋和身材,也不仅仅靠前期对李治的俯首帖耳百依百顺,同时还要靠她与政敌搏斗、与困难斗争的勇气和毅力,靠她的狠毒、勇猛和强悍的性格。只有如此,才能够用高压压制那些反对女人当政的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敌人起兵以力抗力的时候做到以力服人。
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6)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历史告诉人们,武则天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她在许多方面做得比大多数男人要好,而且,不止好一点,而是好很多。早在她还是个“才人”的时候,武则天就显露了她“以力治人”的思想端倪。当年太宗有一匹马叫“狮子骢”,性格暴烈无人可驭。武则天对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咙。”短短数语,武之狠辣可见一斑。之后,她杀女当皇后,杀子以称帝,都是这一思想的发展。
    由于武则天是女人,所以江湖上不服从她管理的人就很多,特别是不服从她管理的男人就很多;再加上她的美貌外表与“更衣”作风,更是让不服从她管理的男人多上加多。所以,武则天治理天下,天下多有异议。在这种情况下,柔性操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是人心思乱,治乱世必用重典,也是武则天必选的逻辑和选择。更何况权力之争,虽亲如父子不相退让。当年王莽杀子,太宗杀亲,史书上早就写得明明白白。武则天作为一个为了维持生存和维护权力的女人,当然也可以悍然不顾,大肆杀伐。
    于是,武氏登基前后,先后杀掉、放逐一大批前朝老臣;武力镇压徐敬业的武装叛乱,并杀死太子李弘,逼死李贤。为了皇位,已经杀红了眼;伦理道德,都不放在心上。天下只此一家,帝座仅有一个,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武则天杀红了眼,连她儿子李贤都看出苗头。他悲哀地写下《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蒂归。”他原指望有此一诗可以救自己的命,只可惜武则天压力太大,李贤挡了她的路,已然无法饶开,只能以力较力。其结果,武氏获胜,逼死李贤。之后,则天大帝任用酷吏,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屠杀无辜百姓,在国内大搞恐怖主义,使得臣下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就连到朝廷上班,出门之前都先要和家人诀别:“我今天上朝,不知能不能活着回来了。”大臣们不敢频繁来往,路上见面也不敢交谈,甚至在去朝堂途中不敢同行。
    武则天以力服人的本领,相信众位读者已经看出来了。这个例子表明,以力服人是操控别人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马基雅维利早就说过,君王与其让别人尊敬,不如让他们害怕。只有拥有让别人敬畏的力量,才能够杜绝别人心生他念,或者在别人心生他念之时有能力制止,使其回到为我服务的轨道上来。如果没有力量,不懂以力制人,那就相当于瘸了一条腿的残疾人,当别人逃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再听自己招呼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将其追回或者歼灭的。靠暴力、高压的手段,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使人们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这就是以力服人的本质。
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7)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以力服人是一个总的方法,其细微之处还有许多学问。比如,何时何处需要运用力量制服别人;用力量操控别人的时候,如何控制力量的大小;当力量减弱之时如何确保控制力不随之减弱;当以力服人之后,如何顺利过渡到以情服人、以德服人和以利服人?这里面门道还有很多。
    (3)以理服人——中性控制法
    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斗争。人们在开展竞争时,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包括舌锋,也包括笔锋。有时候,仅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完全可以令对手产生判断失误,或者被我说服为我所用;还有时候,一番说词,要胜过千军万马;能言善辩,能够化危为安。所以,依靠语言折服别人,是操控手段中的又一重大法宝。
    要想用语言折服别人,必须得言之成理,或者至少是令别人听起来言之成理。由是,我们把这种控制方法叫做以理服人,至于是不是真的有理并不重要,只要能够用听起来合情合理的语言达成操控对手的目的就行。
    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发现了语言在操控中的妙用。比如,中国古代著名的阴谋名著《鬼谷子》,就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如何通过语言操控别人。韩非写过《说难》,指出用语言说服君主、用说理操控君王的困难。一般来说,不止对帝王,即使对普通人,能够真正做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也真的很困难。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是不讲理只讲利的。要想以理服人必须有直接触及对方的思想和灵魂的本领。而众所周知,作为人性的弱点而言,人人都有固守自己观念的惯常反应,甚至有时候错了也不会认错。在此情况下,想要说服别人改变观念就非常困难。所以,以理服人是门大学问。学会了这个方法,就能够在竞争中迅速出人头地独占鳌头。《九品芝麻官》里的星爷,之所以能够在与一帮贪官斗争中获得胜利,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他在妓院里修炼出来能将死人说活的好口才。
    为便于读者了解以理服人的方法,接下来看一个精彩的案例。
    当年秦朝一统天下,最大的功臣当然是始皇帝。但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昭襄业帝”,高度赞扬了秦昭襄王的历史成就。纵观秦国发展史,秦昭王是秦朝统一的真正大功臣,是他将一块巨大的石头推到了悬崖边上;始皇帝是完成统一的执行者,他用手指完成了最后一击,把巨石捅下了悬崖。关于秦昭王的功绩,历史上许多文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8)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昭王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在跟着昭王一起打天下的哥们中,有一个叫范雎的相国。正是他的精心策划,使得秦国正确实施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从而不断扩充势力,积累夺取天下的资本。今天的案例要拿他开刀。
    话说范雎同志在秦国当相国,上得秦王信任,下得属下支持,并且逼死了一代“兵魔”——杀人机器白起,扫除了自己政治上的最大障碍。此时,他春风得意,快意恩仇。忽然有一天,他竟然听说有个叫蔡泽的小子口出狂言说要逼他让出相位取而代之。于是,这个注定要被忽悠的老范就派人把蔡泽叫过来准备训斥一顿。
    下面,我们用镜头回放的方法,对人物语言、心理进行放大式特写,以便弄明白“以理服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小蔡见到老范之后,态度倨傲,白眼冲天。老范着实为他的猖狂生气,问:“你放出话来说要拉我下马,自己当大秦相国,小心我找人砍死你。”只见小蔡不慌不忙,说:“正是。”见这小瘪三大言不惭,老范气哼哼地问:“我倒要听听你的高见。”言之下意很明白,只要一言不合,斧头帮伺候。
    相信小蔡在来之前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说:“如您所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顺序是轮回的,哪有一年四季常开不谢的花呢?事物是这样,人也是这样。一个人享功名已久,就应该设法离开,不能贪恋官位。否则,就有可能遭到祸患。”看看老范没什么大动作,他小心翼翼接着说:“况且,人生在世,已经享有了富贵,剩下的,不就是求个耳聪目明、健康长寿、幸福平安吗?”言外之意是,大哥你现在已经够本了,还不收手,小心一条老命挂在这儿。
    小蔡接着忽悠:君王历来有杀功臣的传统,比如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那样功成名就突然被杀,不是很悲惨吗。老范你愿意接受吗?他的意思是说,江湖险恶,不及时抽身养老,恐怕将来死的时候都没人给收尸。
    老范当然也是不看菜谱而是看兵法的,他马上反驳:你说的虽然有道理,但是也不全对。商鞅为孝公谋划国家大事,把全部精力都投到治理国家里面(暗含着高抬自己之意),他本人在思想上并无私心。他颁布法律,制定大政,使国家得到大治。他虽然遭到一部分人的怨恨,受到了种种诽谤,并作法自毙,车裂而亡,可是,他的政策使秦国百姓得到实惠,使国家获得战争的胜利,开拓了疆土,秦国自商鞅之后富强起来了。虽然自己被杀害了,可是却作出了重大贡献。
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9)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再说吴起。他辅佐楚悼王变法,不徇私情,严惩奸佞,使得楚国日益强大并且确保了国家的霸主地位。越国文种,辅佐勾践灭吴,竭尽全力,甘为股肱。商鞅、吴起、文种三人,都把忠义看得至高无上,把为国效劳当作最高追求。这三个人,都是值得赞扬的;相反,那些活在耻辱的环境里的人,我看还不如死了好。所以,为了大义,是可以牺牲自己的。杀身成名,死而无憾。商鞅、吴起、文种之死,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这话的意思也很明白:都是为了混饭吃,有时候不得不两肋插刀,刀头舔血,现在老子已经成了带头大哥,就不能害怕江湖上的明刀暗箭,为了兄弟们不怕别人砍。老范这些年没闲着,说出来的话杠杠的。
    小蔡没被老范的大道理吓倒,说:做君主的如果圣明,做臣下的如果忠诚,这是天下百姓的幸福;一个家庭如果丈夫诚信,妻子贞洁,这就是家庭的幸福。可是,如果君主不圣明,即使如比干、伍子胥那样贤能,也不能阻挡国家大乱。而这些忠臣一心为国,下场却都很悲惨,令人惋惜。商鞅、吴起之流忠于国家是很好的,但是他们的君王不英明啊。所以,下场悲惨,不值得我们效法。对每一个想立功的人来说,既能够保全自己,又能够成功立业,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吗?小蔡的意思是说:在江湖上混,为了兄弟总会挨刀的,这是常例;可是也有人不挨刀。要是既能混得出人头地,又能平平安安不挨刀,那不是最好吗?
    老范觉得有道理。他之前的老大魏冉,就是没能看破这一点,结果被襄王收拾了。既能流芳千古,又能平平安安,那该多好啊。
    小蔡说:“作为臣子,都必须对君王衷心耿耿。可是,你是愿意像商鞅那样忠诚而死呢,还是像周公那样忠诚而生呢?”老范心说,商鞅死得惨,周公活得COOL,当然是周公了。江湖上都说,该出手时就出手,但这是对小流氓说的;对老流氓来说,就得该收手时就收手。周公的养老经验告诉我们:懂得出手很重要,懂得收手更重要。这样想着,老范继续点头。
    接着,小蔡开始做总结陈词了:商鞅、吴起、文种等人都是名扬海内的高手,在辅佐君王、治平国家方面具备了杰出的才能。在下暗自推测,您的才能,比他们仿佛差了一点点。而君王对你的信任程度,显然比不上当年孝公对商鞅、悼王对吴起和勾践对文种。可是,你在爵位和俸禄方面却大大超过了他们,而你自己又不识时务,不知引退。花开了就得谢了,月圆了就得缺了;万事万物没有常盛不衰的,这是自然更替的规律,谁也摆脱不了。当官也是一样。
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10)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有了高位,得了大名,就得考虑后路了。如果仍然留恋官位,不就如同鱼死于饵、鸟死于食吗?您现在做秦国的相国,扶助秦王,名动六国,声望到了极点;你攻下三川,修筑栈道,使得天下畏惧秦国。秦王对你尊敬有加,大臣对你心生畏惧。盛到极点,就得罪了天下人,您也就要开始走向衰亡了。如果此时还不知进退,那么,你就将要遭到商鞅、吴起和文种那样的命运了。你何不去累卵之危,成泰山之固呢!
    小蔡最后的意思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你做老大这么久,得罪那么多人,趁着还没被砍,赶紧闪吧。
    老范听了这话,联系自己实际仔细一想,真的大有道理。出来混江湖,没人能全身而退;混得越好,死得越早;退得越巧,活得越好。于是,老范把小蔡请到上座,哭着说:“大哥,缘分呐——谢谢啊。”
    不久之后,老范晋见襄王,说:“新近有蔡泽,对三王政事、五霸功业及天下大事了如指掌,是个少有的奇才。您有了他的帮助,日后必能统一天下。他比我强多了,因此我向大王报告,希望委以重任。”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最近新出道的小蔡,杀人越货、贩卖大烟,比我能赚钱。大王要收别人的保护费,我看可以拉小蔡入伙。
    襄王然之。及见,大喜。老范等小蔡见售,于是施展金蝉脱壳之计,借口有病请求辞去相国这把交椅。秦王挽留一番,无奈老范去意已决,也只好顺水推舟。同时,任命蔡泽为相国。至此,小蔡成功上演了战国版的“卖拐”和“卖车”把戏,把一个堂堂相国给忽悠晕了。
    回过头来看看,老范也不是吃素的。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老范当年可是装死吃尿的主,大智大勇,所向披靡。帮着襄王扳倒魏冉(魏冉也不是吃素的),帮着秦国裂土开疆,绝非是几句话就能说服的主。可是,小蔡竟然言之成理,晓之以利,慑之以害,张弛进退,揣摩开阖。而老范就如同被洗了脑,乖乖被小蔡操控,主动让出了相国的宝座。
    通过以上案例读者可以看到:第一,以理服人有相当大的效果;第二,以理服人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说不下别人,可能脑袋就要被别人砍下拿来当夜壶;第三,以理服人需要相当高的智慧。
4.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1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大凡行走江湖,有利当然先用利,没有利当然就用力;如果连力都不奏效,那只好用“嘴”了。诸位千万不要小视这张嘴,当年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一无钱二无枪,全靠着希特勒一张大嘴和戈培尔一张小嘴,把数以万计的德国人忽悠于口舌之间。德国大选之际,柏林万人空巷,众人齐聚选台周围,高声齐呼:“希特勒!希特勒!”几近疯狂。如此看来,谁说忽悠不可怕。
    对人讲道理,对方可能听,也可能不听。如果这是日常生活中的聊天闲谈,后果并不严重。对方如果不听,转头走人就是——即使后果严重,也无非就是吵吵架、互殴一顿了事。但是,在竞争之中使用说理操控可要慎重。因为大家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一旦被对方发现你在忽悠他操控他,那么接踵而至的反击则很可能要了你的命。所以,历史上想用“以理服人”这招混饭的人有不少,但也有不少死在舌头上,比如秦末为汉王效力的郦食其,就因为卖弄口舌而被人用大锅煮成肉汤。所以,“以理服人”这招虽然有用,但一定要会用,要用好。否则,就可能要伤及自己。
《中国式谋略》:1.七种武器之首——亲缘操控(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 操控的七种武器(上)
    以利服人、以理服人和以力服人是实施操控的三种重要的方法。仅有这些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进一步研究操控的具体技巧。
    一般来讲,使用柔性手段操控竞争对手,根据不同的方式,可以分为利用亲缘手段、感情手段、收买手段操控别人。使用中性手段实施操控,主要是说服的方法,当然大家也可以理解为用“洗脑”的方法来服人。使用刚性手段操控,一般包括威慑手段、惩戒手段和消灭手段。各种手段不同,效果也各有不同。
    笔者根据操控手段效果的高下,做出一个操控手段流程图,表示如下:亲缘→感情→收买→说服→威慑→惩戒→消灭。在上述流程图中,用亲缘的手段实施操控是最柔和的方法,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用了这个方法,能够从内心深处收服你想要操控的人。如同唐僧成功地把孙悟空从最初的三心二意转化成死心塌地地去取经一样,如果能够将操控行为变成神圣的信仰和至高无上的法则,让被操控者对操控者产生一种依赖的话,那么,这种操控就是非常高明的操控方法了。
    流程图的最右边是暴力消灭的方法。此方法包括让竞争对手的出局和对竞争对手进行肉体消灭。此方法是至刚的方法,但是效果并非最理想。因为这一方法只能服人,不能服心。当然,如果能够从肉体上彻底消灭竞争对手则干脆利落。可这一来,操控行为就变成杀戮或者战争。而且,一旦操控的双方有一环链条断裂,比如受控一方被消灭,那么,操控过程也就停止了。人们用操控手段控制别人为了自己服务,当然不允许操控过程的终结。因此,在历史上,消灭的方法是万不得以偶尔为之的手段。
    如果把消灭方法比作夏天,是至阳至刚的方法的话,那么,亲缘手段就是冬天,是至阴至柔的方法。我们知道,从夏天到冬天,是从阳到阴,反映在控制学上,即“惩戒→威慑→说服→收买→感情”,手段依次从刚到柔;从冬天到夏天,是从阴到阳,反映在控制论上,依次为“感情→收买→说服→威慑→惩戒”。根据一般原理,阴阳两极,互生互抱,即:冬生于夏,夏源于冬。故此,在运用亲缘或消灭两个极端方法时,亦可以互相演变。比如,我们从史料中看到,使用消灭的方法,可以操控竞争对手。但是,有时候对方能力太大、太强而无法消灭,稍不留神自己反而有被消灭的危险,这时候,从消灭方法转为亲缘手段实施操控,这是最聪明的办法。
1.七种武器之首——亲缘操控(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曾有这样一个笑话:一牛人,走在大街上高喊:谁敢惹我?谁敢惹我?闻者无不骇然,以其状似疯狂而匆匆避之。忽闻一声巨响,晴空霹雳一般,旁边闪出一条大汉,手扯胸毛狂叫道:我敢惹你!我敢惹你!牛人见壮汉铁塔一般,立马上前援其手曰:谁敢惹我们兄弟俩?谁敢惹我们兄弟俩?这虽然是个笑话,却包含着很深的道理,暗含着敌我互化的真义。另外,从亲缘操控转为消灭操控的方法也有不少。比如前文提到的王莽杀子、武则天杀亲,等等,都是从亲缘手段转化为消灭手段的例子。
    根据常识,冬天(至阴)和夏天(至阳)之间的轮回,总是缓慢地而有过程地进行。其中,春天和秋天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聪明的祖先以至阴和至阳为顶点,把过渡过程作了详细划分:从冬至到春分是少阳,意为阳气初升;从春分到夏之是太阳,取意为阳气鼎盛;从夏至到秋分是少阴,意思是阴气勃起;从秋分到冬至是太阴,取意为阴气至盛。天道循环,轮回往复,说到底,无非如此罢了。
    我们借用了这个原理来观察社会竞争中的操控现象,可以发现,亲缘手段是至阴,“感情→收买”这个过程是少阴,“威慑→惩戒”是太阳,消灭手段是至阳。反之,从消灭手段过渡到亲缘手段,也有一个过程,其中,“惩戒→威慑”过程是少阴,“收买→感情”是太阳。介于中间的方法,虽然并不处于操控手段的两大极端,但是,却是亲缘手段和消灭手段的衍生,是任何一个控制过程所必不可少的,就如同春分和秋分一样。这个方法就是“说服”,也就是洗脑。这是最省力的方式方法。
    根据阴阳原理我们知道,阴中带阳、阳中含阴,这是千古不移的至理。阴阳之道,少阴生太阴,太阴生老阴,老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阳,太阳生老阴,如此循环,往复不息。阴阳调和,以中为贵。从上述理论中可以推知,作为操控的不同方法,七种手段可以任意组合灵活运用。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理论上诸多手段可以转变,但是,就不同人的实际而言,运用时有一个基本的限度,需要根据不同的人来进行取舍。比如,对于内部的人,惩戒已经是最激烈的手段了。而对于生存利益根本冲突的敌人,则消灭这一手段也是可以使用的。再比如,对于敌人,收买手段已经是可以采取的极限了,而妄想和敌人谈论仁义道德,攀交情拉关系,或者竟想认敌作父,历史上除了极其个别的“化敌为亲”的例子,其余大都是不现实的。
1.七种武器之首——亲缘操控(3)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面,笔者不畏辛苦,将“亲缘—感情—收买—说服—威慑—惩戒—消灭”这七种手段逐一说明。为了叙述方便,同时也为读者阅读方便,笔者将这七种手段命名为操控的“七种武器”,下文即以“七种武器”称之。
    1.七种武器之首——亲缘操控
    亲缘手段是七种武器中最厉害的武器,杀人不见血,制人于无形。相信熟悉老子道家柔性谋略的人对亲缘手段一定能理解得很透彻。历史表明,亲缘手段是最重要的操控手段。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这句话是指在生存斗争中,动物的天性里存在着同类相依的本性。借用到社会竞争中,自然是指一家人比两家人可靠;自己人比局外人可靠。还有句老话叫“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讲的就是斗争中要老少爷们一起上,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上面这些话都反映了一个道理:在社会斗争中,具有亲缘关系的种群能够更好地合作,更少地斗争。这就是说,历史上的你砍我剁、血影翻飞,大多是发生在两不相属的人们中间的;即使有着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个案,也是少之有少。故此,我们可以说,亲缘关系是一种相对稳定和牢固的关系,人们可以大胆依托亲缘关系进行搏杀。
    中国人素来讲亲缘,把亲缘特别是血缘之间的情份看得比什么都重。即使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迁徙移居如此之频的当今社会,“血浓于水”依然是中国人固守不移的传统理念。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人们以亲缘关系编织网络,依靠亲缘关系操控别人的现象。
    利用亲缘关系实施操控,是所有操控手段中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手段。下面结合案例分析:
    《三国演义》中记载着以亲缘手段控制别人的例子有很多,其中“无谋何进作三公”的何进就是有一例。话说汉灵帝呜呼哀哉之后,太子辩柩前即位。太子之母何皇后屠户出身,儿子年幼,孤儿寡母奈何不了外面一帮如狼似虎的大臣,也治理不了天下汹汹的百姓。幸亏何太后(太子即位后升了一职)有个杀猪大哥何进。这何进在灵帝死前由于妹妹的关系得到重用。老皇帝死了,小皇帝年幼,权力出现了真空,急需有人填补,何后自然就要让何进来帮忙。这就如同小妹被人欺负了,大哥要出马砍回来是一个道理。更何况对大哥来说,这个小妹贵为太后,只要搞掂小妹,高官厚禄、封妻荫子不在话下。有了功名富贵作饵,何大哥当然要挺身而出,甘为何后母子保驾。
1.七种武器之首——亲缘操控(4)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抛开亲情的表象不说,我们用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这一事件的本质:何后母子初登大位,母弱儿孱,无力控制大局,必须得有人支持、帮助和维护。因此,用亲缘关系控制何进,使其为马前卒,这是一个理性博弈的结果。从利益角度分析,何后这一举动显然符合利益成本计算法:自己娘家人,肯定能很好地听自己指挥,为自己坐江山效劳。假如江山被别人夺走,第一个死的是何后母子,第二个死的就是何进。因此,太后命何进“参录尚书事”,以供驱策。
    这何进由于妹妹而掌大权,受人之恩不相忘,何况是自己的妹妹,更应该努力维护,拼命效力。果然,有一次何太后与董太后在后宫一次宴会上掐起来之后,何进闻迅赶来,把董后驱逐并暗杀,把国舅董重一家老幼良贱尽行杀害。此后,董后一支因着与何后的一顿吵架而灭亡了。再后来,何进想杀太监张让等,结果张让做了何后的工作,何后把何进叫来恩威并施,入情入理说了一大套,何进只好乖乖落实上级指示,不敢再造次了。
    可惜的是,何后虽然运用亲情手段驾驭何进为其帮手参赞政务,然而那何进毕竟屠户出身,最终坏了何后的大事。目前虽无证据表明何进作屠户时沾染了职业病,可事实上何进头大无脑其蠢如猪。他不听朝中谋士反复劝告,无视一帮太监政敌如狼似虎地觊觎他,竟麻痹大意毫不设防,一意孤行走上末路。历史反复证明,太监虽然比常人少了一样欢喜宝贝,却又比常人多了一副恶毒肝肠。于是,宫中政变,何进被砍作两段,其头如球,飞出宫门,想来当时的情景定然煞是好看。可怜这个令人又好气又好笑的何进,本无才能,冒忝大位,身死宦官之手,最后落得荣华富贵一场泡影。
    却说无谋何进受诛,何后母子也跟着倒霉。少帝先被太监劫持,被夺回之后,又被董卓所废,最后被害死。何后更不用提,当然也就跟着失势了。从博弈学的角度来衡量何后的做法,她依靠亲缘手段驾驭亲兄弟为自己效力,这自然是对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即使运用亲缘手段来实施操控,也不能被亲情蒙住了双眼,滥用亲人,特别不能用那些尸位素餐和烂泥巴扶不上墙的人,否则,就很可能坏了自己大事。想那武则天当年登上皇帝宝座,也是势单力孤,虽然她也极力提拔自己娘家的人作奥援,用亲情控制武家子弟为其服务,但是,她对武氏子弟并不过分倚重,反而重用那些有才能能办事的大臣。因而,武则天没有走上何后的老路,也没像何后那样被人迅速端了老窝。
1.七种武器之首——亲缘操控(5)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言归正传。以亲缘手段操控别人为己服务,因为彼此都是亲缘关系或类亲戚关系(这一点在后文有详细解释),所以,利益冲突要比外人间的冲突少些,彼此之间拥有更多包容。因此,用亲缘关系操控别人,具有较高的回报率,也具有较大的安全性。
    依靠亲缘关系实施操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现在我们把眼光深入到历史中去,在亲缘控制这个角度进一步挖掘,还可以发现更多新的东西。
    比如,利用亲缘关系操控,其对象不但可以是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人,还可以是对方的亲人。就事说,还可以利用此手段,通过操控别人的亲缘关系,借力打力,以别人的亲缘关系来操控其人。假如,想要控制某人,但是却无法找到有效方法,此时,不妨先通过手段操控其至亲,然后,通过此途径进而操控目标。在电影里面,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黑社会反派分子绑架主人公的儿子、爱妻、父母用来要挟主人公,企图靠此手段操控主人公。这是一个常见的能量传递、借力打力的例子。在现实中,如果人们无法接近一个人,则可以通过接近他的至亲,然后,以能量传递的方式,成功接近此人。当年那个富家公子想得到杜十娘,无法实现,就通过接近李公子,通过操控李公子来实现目的。同样,当需要打击竞争对手的时候,如果无法直接对对方发力,可以打击与他具有密切亲缘关系的人。当然,打击效果也会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此人。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三国演义》中讲到刘玄德在新野县遇到徐庶,拜为军事,用徐庶计袭樊城,败曹仁,震动曹军。曹操叹息徐庶为刘备所用,说:“惜乎贤士归于刘备!羽翼成矣!奈何!”意思是,刘备的帮派中有如此干将,帮派势力大增,怎么办啊?他的重要谋士程昱乃出一计,把徐庶老母骗到曹营,并放出风声。徐庶是至孝之人,如今老母被囚,方寸大乱;同时亦深知曹操是那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人,如果仍然留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必然遗祸老母。因此,不得不亲到曹营救母,后来他被曹操强行收走。程昱的这一计谋,其实质就是利用亲缘手段来操控别人。不过,没有以直接的亲缘关系为依托,而是间接用亲缘关系来操控人。
    我们采用前文提到的阴阳对位的研究方法分析可知:亲缘关系不仅有你我之分,还有有无之分。因此,不仅可以依靠自己的亲缘关系和别人的亲缘关系为手段展开操控,而且,还可以在“无”中生“有”,把没有亲缘变成有亲缘,通过“认亲”的方法来实现操控。
1.七种武器之首——亲缘操控(6)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认亲门”事件由来已久。权力场上的认亲不同于风月场上干爹干女儿之间的相认,而是一种借力打力的方法。通过认亲这一手段,与对方建立“类亲缘”关系,以此关系来操控对方。我国古代宫内太监之间的拜干爹、收干儿,都是双方间缔结“类亲缘”关系得无中生有的例子。
    翻开史书,这样的典故多如牛毛。当年安禄山认杨玉环为母就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典故。后来的蒋介石纵横官场,很大程度上靠了大认干亲。没有利害冲突时,盟兄干弟是打天下的资本;有了利害冲突时,拜了盟兄灭盟兄,认了干弟害干弟。心狠手辣,收放自如。无怪乎后来李宗仁评蒋介石时说蒋统兵带将极其低能,但用阴谋诡计则常有神来之笔,一石三鸟还可左右逢源。看来,此论果然有几分道理。
    为了更好说明,笔者仍以《三国》举例。当年刘备用亲缘手段大搞帮派,他、关羽、张飞共谋天下的手段,其实质就是以结义的方式缔结“兄弟”式类亲缘关系。前面讲到历史上有许多依靠亲缘手段操控别人的例子,但刘备之所以是高手,是因为他不仅能够在实际行动中顺利地缔结这种关系,而且能够在舆论和思想上为这种控制行动找到理论依据。他公然叫嚣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他的意思就是说,手足断了,就没有兄弟帮自己打江山了;没了江山,也就没了妻子。妻子没了,还可以再娶,只要有兄弟就有江山,有江山自然就有了妻子。
    总之,利用亲缘关系实施操控是一种非常高明也非常高效的手段。由于这种手段以互相之间的吸引和和谐为要,故而是一种柔性控制手段。而因为这种手段最高效也最安全,我们把它列为七大武器之首。如果能掌握了这种手段,则举目天下皆是亲人,又有什么大事办不了呢?即使敌人穷凶极恶,也有办法通过亲缘手段使他众叛亲离孤身作战,这样,拿下他还不是手到擒来么?
2.七种武器之二:感情操控(1)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2.七种武器之二:感情操控
    感情关系当然比亲缘关系要淡一些,所以,感情操控比亲缘操控的效果要差些。在这里,“感情”可以理解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某种情感(以良性居多,也包括恶性情感,比如厌恶、愤恨等),它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契合。
    众所周知,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人类的感情非常丰富,不仅有爱情,也有友情;不仅有稳定持久的情感,也有瞬间出现的不稳定的情绪。真正的高手,能够全面考量对方的情感,从竞争对手感情最柔软的地方出发,通过不断实施感情操控从而实现对竞争对手的终极操控。
    下面,笔者按照逻辑顺序,一层层把感情操控手段剥开,全面探讨利用感情实施操控的方法:
    (1)利用爱情手段操控竞争对手。“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就是利用竞争对手感情上的薄弱环节,以爱情(或肉欲)操控对方,使其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所驱策。范蠡用西施迷惑夫差,王允用貂婵引诱吕布,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而且,那些中招之人,不仅心甘情愿被控制,还要大呼“让美人计来得更猛烈些吧”。官场上的“枕头风”、“夫人路线”,其根本着眼点就是利用感情手段实施操控。
    (2)利用友情操控竞争对手。友情是除了亲情和爱情之外人类最重要的感情之一,当然也是人类存在的最普遍的弱点之一。利用友情实施操控,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利用友情实施操控的案例。
    明朝嘉靖期间,一代奸相严嵩和大臣夏言同殿称臣。初期,夏言无论是才能还是声望以及官职,都在严嵩之上。严嵩虽然不服气,却也无可奈何。但这严嵩为人城府极严,人又狠毒。他隐藏锋芒,耐心寻找机会。
    严嵩打听到夏言是他的江西老乡,于是打算利用这层关系拉拢夏言。一天,他备下酒宴,亲自到夏府登门邀请。谁知夏言根本不打算结交严嵩,给了严嵩个闭门羹,闭而不见。严嵩心里恨得牙痒痒,表面上却谦恭到了极致。他跪在堂前,高声反复朗诵自己的请柬。夏言听到后大受感动,以为严嵩真对自己如此仰慕(当然此人是个爱慕虚荣之人),于是折节下交,两人遂成了朋友。
2.七种武器之二:感情操控(2)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严嵩在没有门子的情况下都能钻出这样一个门子,其为人心术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一旦结交,严嵩肯定会抓住夏言的弱点大举进攻,什么良言美语,什么字画古玩,高举着“正义”的名义一齐甩给了夏言。历史书上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夏言确确实实被严嵩利用友情手段给控制了。严嵩与夏言攀上关系后,夏言非常器重严嵩,并一路提拔他,最后竟然向皇帝推荐严嵩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
    严嵩利用友情谋到高位,就准备拔掉夏言,取而代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对夏言俯首帖耳,言听计从,用友情手段迷惑夏言,让他对自己放松警惕;同时,暗地里搜罗夏言的罪状,寻找机会,欲彻底打倒夏言。机会终于来了。一次皇帝出行,夏言没有按时值班,皇帝对夏言产生了看法。一旦领导对你有了看法,这可是灭顶之灾。严嵩感到时机已到,就露出了真面目。往日里他和夏言交往时的卑躬屈膝没有了,话语中对夏言的感激涕零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悄悄搜罗来的证据,以及在皇帝面前指证夏言时的冠冕堂皇和大放厥词,又有皇帝宠信的道士陶仲文,一起添油加醋,作严嵩的盟军。皇帝本来就已对夏言不满,于是大发雷霆,罢免了夏言一切官职,令严嵩取而代之。
    到此,严嵩以友情实施操控的过程就已经完毕了。
    可以想象,等到夏言丢官罢职之后,那门可罗雀和鬼都不上门的凄凉冷落必定会使他吐血喷天,对严嵩大骂不已;会对自己当年有眼无珠,被小雁啄瞎了眼后悔不迭;同时,也就会对友情特别是竞争场上的友情有了全新的认识。
    后来,等到嘉靖帝觉察到严嵩有点专权,于是把夏言招回来,而且位在严嵩之上。这夏言此次回来,再也不如当年一般幼稚;在对严嵩小心提防的同时,独揽大权,把严嵩挤到了一边。严嵩想要再次利用友情手段操控夏言,看来是不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