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ware中linux上网:3-6岁儿童早期教育《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40:29

中国教育到底缺少了什么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

几个嫁了美国丈夫的中国太太也跟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抱怨过这个问题:"我老公从不帮助孩子做功课,但是,如果孩子出了错,他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他会让孩子再想想,他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而且,我如果是老师,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

华裔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这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理念有差异。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而体育、课外活动,学科中遇到的老师的趣闻却是孩子妈妈之间言谈的主题。

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着他们又是一个样。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比如,在上大学前被家里管制惯了,进入大学之后,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失控了。有的会大玩特玩,有的一下子没有人安排日常生活,不知如何是好。

中国家庭教育到底缺少什么?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为什么一旦进入美国社会,那些学业优异的华裔孩子,除了从事科研,做个高级打工白领,大多数都碌碌无为呢?其中原因有许多,部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强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逾别人,但是当大家都起步后,前者的优势就消失了。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

二、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

三、中国父母不是爱孩子的真实,而是爱他们希望孩子所要成为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同样重要,想做的事,别人不让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

四、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

不是美国父母好,中国父母差,而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彼此借鉴,有益无害,美国父母还在向中国父母学习如何管教孩子呢!
 
角色教育:别让宝宝性别从小就"错位"
   专家认为,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还应该加强性别角色的教育,家庭教育中也应该注重这一点。平时,你会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吗?

 

  不想女儿像我一样男性化


  □燕子35岁公司职员


  父亲是军人,他不喜欢女孩子过于矫揉造作。印象里高中毕业之前,我没留过长发,总是跟男孩子在球场上踢球乱奔。中性化的我从没觉得自己这样有何不妥。


  上了大学,感觉就不一样了,我发现周围的女孩子们个个会打扮,懂得撒娇懂得发嗲,惟有我粗粗笨笨的,完全不像女生。我身边男性朋友不少,可他们从来都是把我当兄弟看待。女性的自我认知突然被唤醒,我开始渴望像其他女生那样长发飘飘,莲步摇曳。当中的转变大概经过了一两年时间,这中间我特别痛苦,甚至有过邯郸学步的挫败感。


  如今,我有了女儿,仿佛是补偿似的,我特别重视对女儿女性意识的培养。花花绿绿的小衣服小裙子堆满了橱柜,她跟着音乐扭动腰肢时我总是大为鼓励。我告诉她做人要勇敢坚强,但也纵容她小小的撒娇。我告诉她,把自己打扮得清爽漂亮也是女孩子的本事。女儿上小学了,人人都夸她是个甜甜的小淑女。


  从小让男女双胞胎不串角色


  □周女士36岁职员


  儿子和女儿是对双胞胎,刚落地时,全家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虽然是一儿一女,但我们总是喜欢买同样的衣服来打扮他们,每次别人看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小家伙都会忍不住围上来看,做父母的总是特别自豪。


  他们长大一点,我们便开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性别教育。买衣服再也不是一式两份了。我给女儿梳起了小辫子,刻意把两个孩子打扮成不同的形象。洗澡时,我带女儿,儿子跟爸爸。我告诉他们,女孩和妈妈一样,男孩和爸爸一样,两种人是不一样的。


  等他们上了幼儿园,我给他们分了房,当然,房间的布置也是截然不同的风格。不用我们提醒,他们自己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都要一样。在学校里也有了各自不同性别的玩伴。我觉得性别角色教育宜早不宜迟。

  慎防孩子性别错位


  □杨雄46岁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变性这个话题已不再陌生。我们对于变性的态度已变得理解和宽容了,但从中也引发出了一系列青少年性别教育的思考。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也带来了一种遗憾。有了女儿还想要个儿子,有了儿子也想要个女儿。再生一个不可能,就只能动点小脑筋,给男孩梳个辫子穿个裙子,靠男孩女养或女孩男养来满足自己的一种心理需要。起初是好玩,时间长了就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让他们对自己的性别形成模糊的概念。性别教育看似简单,但教育不当就会出现性别错位。我认为在孩子2岁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让他们认知自己的性别,幼儿园共用厕所是要坚决反对的。从小不注意性别教育,可能引发相关的社会问题。


  我有一个儿子,从小我就对儿子进行性别教育,买玩具、玩游戏都会选择适合男孩的类型。

  当儿子对化妆品感兴趣


  □ 晓尘31岁公司职员


  儿子长到三岁半,突然对我的那些化妆品有了兴趣,觉得我的那些小瓶瓶罐罐特别神奇,于是也嚷着要。刚开始我对他的这种倾向蛮紧张的,可仔细观察后发现,儿子其实只是对口红的旋转设计,对化妆品的色彩感兴趣。这下放心了,我拿了支口红给儿子,请他代为保管并告诉他这东西男孩子不需要用,不过当妈妈需要时,他可以把口红转出来帮妈妈涂一涂。对此,儿子很乐意配合。


  过了段时间,我妹妹来玩,儿子看她指甲上花花绿绿,非常好奇。"这是什么呀?""指甲油。"妹妹一时玩心大作,拉着儿子就把他的手指甲也涂得红红绿绿。小孩子哪里懂这纯属恶作剧,他只觉得这颜色煞是好看。我一回家,就见他翘着两个小手指,兴冲冲地跑过来向我展示他的彩色指甲。小家伙还追着我问:"好看吗?"这种女性化的倾向怎么能助长,我和老公统一口径,一致装出很反感的样子,告诉他男孩子涂指甲油难看死了。儿子似乎有些沮丧,我安慰他说:"男孩子的漂亮不表现在嘴唇或指甲是不是亮闪闪,而是表现在他是否勇敢是否有责任。你看爸爸涂这些东西吗?不涂的。可是爸爸因为勇敢可以保护妈妈和宝宝,他一样很漂亮。"


  虽然儿子对所谓的责任感还似懂非懂,不过对于"化妆品是小姑娘用的"这个概念却清晰地树立了起来。第二次,妹妹还要给他涂化妆品玩,儿子没再上当。
 
打骂是不能提高孩子的耐挫力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开始施实。千百年来统治中国人教子思想的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论调将就此划上句号,其行为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认为,必须培养孩子从小就耐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经常打骂孩子,认为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还能培养孩子耐受挫折的能力。但是,经过对挨打受骂的孩子和快乐成长的孩子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从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加害怕遭受挫折,而且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从小就快乐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这主要与孩子所能承受挫折的量和强度有关。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也就是婴儿期,不能遭受太多挫折,否则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到了孩子三四岁以后,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微小的挫折,使孩子既能够耐受,也能从中得到锻炼。但是,无论什么时候,粗暴的打骂教育都是不能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的,当时看可能会有些效果,但那不过是表面现象,等孩子成年以后粗暴教育的恶果便会逐渐凸显出来。


  相反,快乐长大的孩子不怕挫折。因为养育人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并在适当的年龄给予孩子适度的微小挫折。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


  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小时候不接受严厉教育,上学后就不会努力学习并应付学习中必然出现的困难与挫折,光快乐有什么用?社会看重的是成绩和学历,如果没有这些硬指标,将来怎么养活自己,如果生存都成问题,快乐又从何谈起?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不无道理,但是家长要明白,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社会上的一切信息,包括优点和弊端、成就与挫折都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样怎么能看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呢?有些时候,完全按照"适应"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其结果也许恰好相反。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家长需要有更宏观的眼光,要能预先感知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


  教育孩子至关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更高更远的视野,这样才能在社会导向和社会现实中把握好平衡。
 
 
和宝宝交谈 "方式"很重要
   作父母的都希望能与孩子有很好的交流,可一腔肺腑之言到了让孩子的耳中非但不见有效,反而会引出一番家庭纷争来。为此烦恼的父母们不妨试着学习"心语巧说",说不定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心话语简练说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可在父母表达对他们的关爱时,他们却又很反感,这是为何呢?究其原因主要出在父母"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唠叨不休的说教,其实,许多父母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因此,父母应该主动寻求改变,在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时,使用干脆、简练的语言。

  知心话语含情说

  如果,父母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如果要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佳佳,瞧你膝盖划破了这么大的口子,疼不疼?你知道妈妈的心有多疼吗,下次你一定要千万注意哦?"……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开心话语带理说

  对孩子说"开心话"并非全是油嘴滑舌的插科打诨,相反,要把开心话说得既风趣又意味深长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不过,我们可以看看这位父亲,他看书时太困睡着了,连眼镜都没来得及摘。醒后小女儿问他,为什么睡觉时还戴着眼镜?这位幽默的父亲灵机一动,诙谐地对女儿说:"爸爸做梦也在看书,不戴眼镜看不清字呀!"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在开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忧心话语变通说

  有孩子后,父母免不了多操心,特别是他们养成某些坏习惯后,父母更是忧心忡忡。对孩子说吧,说得好能使他改变坏习惯,得到好心境,一旦说得不好问题就严重了,比如: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给孩子造成"心病"等。

  既然这些话不好说,就干脆不要说,父母可以使用一些其他办法间接教育孩子,比如:采取留纸条、写封信、向孩子推荐一篇文章、一本好书等方式进行沟通。以这些方式表达父母自己的想法,孩子更容易接受。
 
细心储备好宝宝的自信
 *让宝宝结交尽可能多的朋友。赢得友谊本身便可激励宝宝克服失落或沮丧。 
*帮助宝宝克服困难实现梦想。对五岁孩子来说,要自行制作一架模型飞机确实很难。但父母还是积极为孩子准备材料和图片,帮助他实现梦想。孩子从此对自己的才干更是信心十足。 
*不妨面对孩子如实承认自己的过失,如骑车撞上了树等,让孩子知晓:人人都可能犯错误。这样在他自己有过失时便不会陷入自暴自弃的泥坑难以自拔了。 
*严禁体罚。因为打骂可以对孩子的自尊、自信起极大的负面影响。 
*带领孩子参与种种社区活动和旅游活动。见过世面的孩子往往更具自信。 
*不要刻意改变孩子的个性,因为这只会让他感到不安和悲观。不妨顺其自然再善加诱导。 
*有意淡忘负面的经验或经历。幼儿的自信丧失可能是以前某些负面的"经历"使然。故父母不妨有意帮助孩子淡忘,如最简单有效的办法闭口不谈。 
*让孩子参与家中某些事情的决策。如购物时可征求他的意见:"你看买哪一种灯好看?"主人翁的感觉会使他觉得自己的重要,进而会进一步肯定自己。 
*多说几遍"我相信你能行"。这句话对宝宝有一种潜在的激励力量,特别在孩子退缩畏难时可起到鼓励之效。 
*当然,自信也应有"度"。大人对宝宝的夸奖和鼓励也要有一定的分寸。对于个别自满的孩子,不妨在他旁边敲敲边鼓,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自以为是的"超人"宝宝和缺乏自信的宝宝同样是不受欢迎的。
 
美专家解读"游戏力量"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是游戏、游戏,再游戏!日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心理专家、早教专家玛思博士为上海家长解读了一次"游戏的力量"。 
  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我们工作都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玩?""为了照顾孩子,是不是应该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里,做'全职妈妈'?三年的'全职妈妈'界限是否科学?"不少家长抱怨时间少,又担心照顾孩子不够。
  但玛思博士对年轻家长强调:全世界的爸爸妈妈都越来越忙,美国很多妈妈生完孩子6周后就去工作,这并不是家长的错,但工作再忙,也能挤出时间陪孩子,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变成游戏!
  "生活用品是最好、最廉价的游戏道具。"玛思博士表示,廉价的纸盒并不比昂贵的玩具差,评价玩具好坏的并不是价格,而是用处。锅碗瓢盆就是最好的音乐道具。孩子通过敲击可以了解声音的大小、节奏,甚至为自己创作出一段不错的音乐,充满成就感。
  此外,把宝宝整个身体放在卷起来的毛巾上,就可以训练他的平衡感;一面镜子和一支口红可以帮助宝宝认识自我,比如:把口红涂在宝宝的鼻尖上,当宝宝在镜中看见自己,并试图抹去口红时,孩子就会意识到原来镜子中的宝宝就是他自己。
  在游戏中学习社交礼仪
  "今天你的孩子可能正在玩过家家游戏,将来他可能就是你孙子的爸爸。"玛思博士认为,孩子不仅在游戏,更在经历学习做人的最初体验。
  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合作等方面比较薄弱,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和其他孩子多交往,创造一个良好环境。0至3岁的宝宝已经有他们自己的社交。玛思博士说,当宝宝哭泣时,别人会有反应,这就是最初的交流。宝宝会在和别人的游戏中逐渐了解规则、解决问题方法等,而户外游戏更能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热爱世界。
  同时,教会孩子在游戏完毕后收拾房间,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家长,宝宝的第一个玩伴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同等。家长要选择合适的游戏,并做好孩子的第一个玩伴。"
  玛思博士说:"别把孩子推给电视就以为了事,尽管电视节目很有趣。家长选择的游戏不能太复杂,但也不能太刺激。游戏要尊重宝宝的成长速度,符合宝宝的特点等。"专家建议,躲猫猫就是孩子最爱玩的游戏之一,孩子遮住眼睛就会认为事物消失了,玩这种游戏可以帮助宝宝意识到物体永恒性,爸爸妈妈不会因为他看不见而不存在。
  宝宝的模仿能力也很强,经常做一些日常动作,比如:挥手再见等,能帮助宝宝更好地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而角色扮演能培养宝宝的想象力,给宝宝一只玩具话筒或用玩偶和宝宝对话,都能更好地让宝宝开口表达。
 
每天十分钟听听孩子的梦
     "每天暂停十分钟,听听少儿心底梦"。这是前些时候香港电视常见的一则公益广告,它通俗地讲出了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头脑中的问号也一天天多起来,对世界多了一份属于他们的思考和理解。当他们有了新发现时,就急于表达出来;当他们受了委屈时,就想找人安慰一下。这种本来是挺正常的心理需求,却往往被家长们特别是年轻父母所忽视,认为小孩子顽皮而加以制止甚至斥责。这不仅挫伤了孩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还会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跟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有许多情感需要,他们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倾听孩子诉说是对孩子的一种理解和尊重。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并不难。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孩子的诉说,这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做家长的一份责任。

 
孩子在公众场合闹脾气
   问题: 
  当我的孩子不顺心时,他会尖叫、跺脚甚至在地板上耍赖。当然,他在家并不这样做,但是他在公共场所时却会这样,比如说在超市、玩具店或者饭店--在任何一个有感兴趣的围观者的地方。当所有人都看着我们时,我发现我握紧了拳头。 
  思考: 
  当你的孩子第一次在公共场所这样做的时候,你可能做出了错误的引导。因为尴尬,你为了让这一切停下来,而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在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一丝狡黠的神色,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发现了得到想要的东西的一种新方法。 
  解决方法: 
  1、在进入公共场所之前,事先提出你对他的希望。"艾瑞克,我们现在要去玩具店。我们要给特洛伊买一份生日礼物。今天我们不打算为我们自己买什么东西。如果你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让我知道,我会将它记在你想要的物品清单上。我希望你记住,要跟在我身边并且将手放规矩点。" 
  2、当你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时,孩子不得不忍受在推车上被带来带去,盯着大人膝盖看的情况。你可以带一些玩具或零食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避免大吵大闹。同时,让他加入挑选食物、帮忙找鞋店、为你读购物清单。这些将让他忙得没有时间来发脾气。 
  3、当孩子开始大吵大闹时,将脸侧过去,在孩子耳边说:"停下来,不然我们就回到车上。"如果他不停下来,就将他带到车上。让他坐在后座上,而你站在车外。天气不好时,你坐在前座上,但是不要理他。除了回到车上你还可以将他带到一处僻静的长椅上或角落里。如果他不很快地停下来,那么你可以改变行程,立刻回家。将他带回他自己的房间,并让他在那里待一定的时间。孩子每大一岁可以增加三分钟,比如说,五岁的孩子可以待十五分钟。这样做一两次,就会有效地建立你在这件事上的信用,并且可以将你从和不听话的孩子一起待在公共场所的痛苦中解救出来。 
  4、看着你的孩子并对他说:"跟我来。"停止眼神的接触,然后走开。慢慢地走到他可以看见你的地方。大部分的孩子会跟着你走。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样做,在一小段距离之外停下来并且等一下,假装你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几分钟之后,在你的孩子已经冷静下来之后,你可以走过去,并拉着他的手说:"我们走吧。" 
  5、双臂交叉,带着严肃的神情居高临下地看着你的孩子。不要说任何话。当他停止大吵大闹后,继续你要做的事情。当你们回到家,告诉孩子因为他在你们外出时大吵大闹,所以现在要接受惩罚,没有饭后甜点,在房间里反省,不能看电视,早点睡觉。以后,就将其作为你的"王牌"。当他下一次在公共场所大吵大闹时,对他说:"停下来,不然在我们回家后,你就去自己房间反省,就好像上个星期那样。"你的孩子会想起来,并知道你是认真的。 
  6、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你可以制订一个计划。去一家超市,买一些东西,并且将孩子喜欢吃的零食也放进购物车内,薯片、冰激凌、曲奇饼等。在店里待足够长的时间,直到孩子开始大吵大闹。推着购物车走到出口处,对收银员说因为孩子的哭闹,你不得不将东西放下来,离开这里回家。对收银员微笑一下,她很可能也会对你微笑,因为她很高兴看到终于有一位顾客能管管孩子了。然后就回家。你的孩子可能会对没有买那些零食而有诸多抱怨。你就说:"哦,好,下次吧。"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很不高兴,但是这对改正他的坏毛病有好处。   
  父母小贴士: 
  在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之后,计划一次外出并将孩子留在家里和保姆待在一起。告诉他前几天在外面的大吵大闹是他要待在家里的原因。孩子会哭闹、尖叫和哀求,但是家长要坚定些。这样做一次之后,孩子就会记住这个教训了。 

管教孩子的六大问题
  大多数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欧美的父母会特别教导小孩必须"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在表达的意见当中,还包括说"NO"!不正确的管教之下,塑造出的宝宝让我们疲惫不堪:
  问题1言行不一致
  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能逃避惩罚,他们试图竭尽所能地做到这一点。
  问题2小看和责备
  有些父母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而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被无情地摧毁。
  问题3保护或溺爱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
  问题4父母过于民主
  有些父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使其变得为所欲为。
  问题5滥用奖罚手段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问题6父母意见不一
  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
  育儿专家指出:孩子可以学会懂事,但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这需要我们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并随时都保持头脑冷静,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将小孩从调皮捣蛋的麻烦角色中转换过来。
 
六大解放--陶行知论教育
     六大解放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简称。是40年代陶行知提出的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主张。
    (1)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
    (2)解放小孩子的双手。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小孩子动手会摧残创造力。
    (3)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不要戴上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到事实。
    (4)解放小孩子的嘴巴。有问题准许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话敢直说。
    (5)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6)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给儿童个体学习,活动的自由时间。
 
早慧的孩子喜欢阅读
     早期阅读对于提高孩子的智力尤为重要。有关资料表明:早慧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喜欢阅读。
    1、早期阅读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阅读能刺激孩子的大脑,是健全大脑神经组织的最好方式,让孩子早阅读,可以让他们汲取知识的营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使孩子的童年生活变的更丰富,更有乐趣。
    2、早期阅读是孩子个性正常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阅读能增加孩子的交往,孩子的性格、兴趣、理想、世界观的形成都与阅读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阅读,孩子可以丰富经验,增添生活的感受,培养独立的个性。
    3、早期阅读是孩子今后学有所成的一个重要前提。阅读能力是孩子日后学习知识的基础。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习惯会陪伴和影响他的整个求学生涯,提高他的整体素质,使他终生受益。

3岁-4岁幼儿情感有什么特点
     孩子多数时间极为活泼愉快,容易兴奋。但有时又大哭大闹,忽而会破啼而笑,真是变化多端。 
    1、易冲动 
    孩子常因环境的变化,或一点点小事而冲动起来。当幼儿冲动时,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甚至听不进好言相劝,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个别孩子一旦激惹几个小时也不转变。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皮层兴奋容易扩散,皮层对中枢控制能力很差。在幼儿冲动时,可用注意转移法来调节他们的情绪。如,请他帮妈妈做一件事,或给他一件有趣的玩具,用此来引起积极情绪,替换消极情绪。如这些办法都不生效,就暂且不理他,使他感到孤单,没人理睬,也就自然自觉没趣而停止哭闹。此时再给他讲道理,指出那样做不好。对幼儿的无原则冲动,不能迁就,应在他平静之后,提出要求,培养他控制自己好冲动的能力,学会接受成人指示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幼儿末期,这种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控制能力开始增强。 
    2、易变化 
    幼儿常常出现破啼为笑,说变就变。有时大人的一点举动就可引起孩子哈哈大笑,笑声刚停止,就因为妈妈一句话哭了起来。 
    有时玩得正高兴,只因一件玩具引起争端,不免发生了大哭大闹。 
幼儿情绪和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支配,随着情境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情境的消失而消失。这种易变性与受感染性有关,当周围人的情绪变化时很快就影响到幼儿。幼儿情绪最容易受家长的感染,大人喜欢的,他们也喜欢,大人厌恶的,他们也容易厌恶。所以家长在幼儿面前,不能轻易显露自己的不良情绪情感,要时刻给孩子们以良好积极的情感感染。 
    幼儿情感的稳定,有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如爱劳动,团结友爱,富于同情心,对所学的知识富于兴趣性等,都有助于良好品德和个性才能的快速发展。 
    3、易外露 
    幼儿情绪和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支配,随着情境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情境的消失而消失。这种易变性与受感染性有关,当周围人的情绪变化时很快就影响到幼儿。幼儿情绪最容易受家长的感染,大人喜欢的,他们也喜欢,大人厌恶的,他们也容易厌恶。所以家长在幼儿面前,不能轻易显露自己的不良情绪情感,要时刻给孩子们以良好积极的情感感染。 
    4、情感不断丰富 
    幼儿情感的稳定,有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如爱劳动,团结友爱,富于同情心,对所学的知识富于兴趣性等,都有助于良好品德和个性才能的快速发展。 
    他玩就会受到欢迎。在这一切愉快的活动中,孩子沉浸在幸福、愉快、亲近、安祥的情感之中。他对能满足精神需要的成人而产生尊重、敬佩、喜欢,而对坏人坏事产生愤怒、厌恶。对自己做了成功的事而感到骄傲,做错了事而惭愧,对同伴的某种能力很羡慕,对达不到某些目的而失望。 
在幼儿集体里,能力强的孩子受到大家崇敬,都愿意与他结伴游戏。能力差的容易受排斥,很少有人与他结伴做事。妈妈应细细观察,孩子和谁好?孩子受不受欢迎?针对具体情况,提示强者学会团结弱者,弱者有勇气同大家一起做事。在此基础上,发展孩子的高级社会性情感。 
    5、情感日益深刻 
    年幼孩子喜欢妈妈抱,也喜欢抱布娃娃,而到五六岁,就想装"小大人"了,妈妈再抱,会感到害羞,玩布娃怕别人耻笑。由于社会性精神生活的需要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物及其性质也发生变化。随着言语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各种社会性情感很快得到发展。他们的情感不再是只指向自己,已能把自己与别人联系起来,出现了同情感,有了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小幼儿喜欢吃零食,常常控制不住自己,妈妈给的糖走到哪里都想吃,吃完就把纸扔到地上。而大些的孩子掌握了公共卫生的社会公德标准,懂得不能随地扔脏东西。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情感的深刻性也发展起来。他们对各种事物的情感体验,逐渐深刻而稳定。 
 
如何对待孩子的磨蹭
     1) 帮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
    孩子做事磨蹭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还没有时间观念,他不知道时间对他来讲意味着什么,因此,培养时间意识对磨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要想办法使孩子认识到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要想办法让孩子明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的道理,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十分珍惜时间的故事,还可以在孩子的卧室里张贴一些名言警句来提醒孩子。另外,与孩子一起讨论磨蹭的害处也必不可少,家长要明确向孩子指出磨蹭是有害终生的坏习惯,一个做事磨磨蹭蹭的人会白白浪费许多时间,这样的人不仅做事效率不高,而且还会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2) 多一些鼓励和奖赏
    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积极动机,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也就越高。一般的孩子都较为看重来自外界的承认或认同,所以,要想让孩子不再那么磨蹭,父母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是必须的。如果父母能经常对孩子说:"你如果再快一点儿就更出色了","你现在比过去有进步了", "你看你做的多快","做的真棒,加油啊", "真好,现在用不着老提醒你了",孩子便会受到正面的外部刺激,而这些真诚的鼓励是能够打动孩子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快点儿。另外,为了使孩子更有动力,当他做事的速度比以前加快时,或者当他达到了大人的要求时,父母还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物质奖励,比如给孩子加一个小红星,带孩子外出游玩,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等等。用鼓励和奖赏来"催"孩子做事,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3) 让磨蹭付出代价
    孩子只有在体会到磨蹭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之后,他才能够自觉地快起来,因此,让孩子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价,让孩子自己去品尝磨蹭的自然后果,不失为一个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比方说孩子早晨起床后磨磨蹭蹭的,家长不要急,也不要去帮他,可以提醒孩子一下"再不快点可要迟到了",如果他依然在那里磨磨蹭蹭的,不妨任由他去,不必担心孩子上学会迟到,其实我们恰恰就是要让孩子亲身体验上学迟到的后果,孩子如果真的迟到了,老师肯定会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孩子挨了批评后,就会认识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害处,几次以后孩子自然就会自己加快速度。
    4) 不能责备打骂
    当孩子做事磨蹭时,一些家长会表现得比较性急,加大嗓门冲孩子嚷,对孩子责备个不停,有的甚至打骂孩子。可是,许多时候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并起不了多少作用,孩子看上去暂时好像是被吓住了,做事的速度加快了一点,一旦事件平息之后,孩子照样磨蹭依旧。其实,对于孩子做事磨蹭,家长采用发脾气的办法是于事无补的,比如有的时候孩子做一件事比较慢,可能是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可能是孩子不知道其中做得更快的要领,也可能是孩子已经养成了磨蹭的习惯,这时如果家长再在一旁火冒三丈,孩子便会越发不知所措,做事的速度反而变得更慢了。另外,对孩子采用过激的态度和行为还有可能造成他的逆反,孩子年龄虽小但也需要得到尊重,面对家长发脾气、责备和打骂,孩子的心理感觉一定不好,有时他就有可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或者干脆故意拖延时间来表示对家长的反抗。
    5) 让孩子觉得"快得值"
    孩子只有感觉到做事快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感觉到做事快是值得的,他的动作才能够"快"得起来。比如做作业磨蹭的问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学的多一些,玩的少一些,最好是一点都不要玩,在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经常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任务,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家长的一大堆作业还在那里等着,所有的作业都做完了,还有画画、拉琴等许多事情需要孩子去完成,孩子心里很不情愿,但是父命难违,于是就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孩子自己有一笔帐:我做的越快任务越多,反正也不能出去玩,不如索性做的慢一点,起码可以省点力气。这个问题解决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老对孩子层层加码,要把孩子节约出来的时间还给孩子,在孩子较快完成了任务之后,就要给孩子自由安排生活的权力,孩子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爱抚教育和冷面教育的作用
   "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爱抚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爱抚教育可以使孩子感受亲情、友情的美意,激发孩子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激励孩子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而以爱为出发点的冷面教育,也是家庭教和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方法。
       所谓冷面教育是理智的教育、冷静的教育。现在不少独生子女有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这主要是由家长对孩子爱抚教育有余、冷面教育不足所致。冷面教育就是在爱抚教育的同时,对孩子严格要求,必要时对孩子给予严厉的批评。冷面教育就像医生手中锋利的手术刀,它能为有"毛病"的孩子做心灵手术。爱抚教育和冷面教育不能脱节,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所谓"仁慈评价"是指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时,怀有一颗仁慈之心,不苛求孩子,适当放宽尺度。家长"高度"的好的评价,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使孩子产生满足感,同时能激发孩子积极向上,对自己提出进一步的奋斗目标。对于表现不佳或后进的孩子还有增强其自信心和激发奋进勇气的作用。这些效应就是"仁慈效应"。

       家长还应注意到"仁慈评价"掌握不好,也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仁慈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不能离开实际。孩子有了成绩应该进行肯定的评价,如果孩子没有成绩也进行"高度"评价,就会产生负作用。

       2、在对孩子进行"高度"评价时,不要忘记指出其不足。

       3、进行"仁慈评价"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过低的评价难以产生激励作用,而过高的评价会出现负作用。有效的"仁慈评价"应该是在孩子实际的成绩、能力的基础上略高一点。这样的评价才有利于孩子通过努力实现更高的目标。

你的孩子有"蛋壳心理"吗?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家长所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做好直面社会、独立人生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仅仅是知识的,还有身体、心理的,让孩子从小懂得如何遵守社会规范、如何自我调控。 
  下面10个题目设计用来测验3-6岁儿童的"蛋壳心理"状况,对照实际生活情景填写(在对应的词语上打"√"),填完后按照题后的提示计分。 
  1. 如果孩子乱丢垃圾、弄脏刚穿的衣服等,你们是否会批评他(她)? 
  极少 有时 经常 
  2. 孩子因要求被拒绝或者被批评后,是否会哭泣较长时间? 
  极少 有时 经常 
  3. 玩智力游戏失败后,孩子是否不愿意重新玩下去? 
  极少 有时 经常 
  4. 聚会时,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现得更出众,孩子是否会吵着要回家? 
  极少 有时 经常 
  5. 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是否难以说服他(她)改变做法? 
  极少 有时 经常 
  6. 要求孩子重新说一遍他(她)刚说过的话时,孩子是否不愿意? 
  极少 有时 经常 
  7. 你是否明显感觉到孩子在家里表现得更活跃、更外向? 
  极少 有时 经常 
  8. 孩子是否不愿意去幼儿园? 
  极少 有时 经常 
  9. 当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时,是否不愿意承认错误? 
  极少 有时 经常 
  10.在家庭教育之中,你是否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扬或者批评? 
  极少 有时 经常 
  计分方法与结果评价 
  第一步:1-9题,选择"极少"得1分,选择"有时"得2分,选择"经常"得3分;第10题,选择"极少"得3分,选择"有时"得2分,选择"经常"得1分。 
  第二步:将各题得分相加,得到总得分。 
  第三步:总分在18分以上,孩子有较强的"蛋壳心理",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质较弱,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此项教育;总分在10分以下,孩子有较好的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质,对负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总分在11-17之间,孩子的心理素质也在上述评价之间。 
  那么,当孩子面对心理困境,产生蛋壳心理时,又该怎么做?别着急,看看过来人的经验吧-- 
  过来人支招 
  童童妈 (会计):童童竞选学校的小记者站站长时失败了,这让他非常灰心,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我安慰他:"你是第一次入选小记者,还没有经验,只要你自己不放弃,下次还有机会。"接着,我又跑到学校去询问别的小记者是怎样竞选的,把获胜同学的演说词拿了回来,我和童童仔细分析别人演说词中的闪光点,客观评价他的优势,然后,让童童重新修改了自己的讲演稿,在饭桌上大声朗读。我们还经常模拟选举场景,让童童站着演讲,我就坐在下面听。童童没有气馁,第二年终于竞选成功了。 
  翔翔爸(教师):翔翔小时候由于身体不好,学习老赶不上趟。可他就读的是省重点小学,同学都很优秀,为此,孩子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性格变得越来越忧郁。于是,我就经常给他讲林肯小时候的故事,引导他克服困难、刻苦读书;翔翔喜欢下围棋,我就鼓励他报了校兴趣小组,参加省级围棋比赛,帮助他找回不少自信;我还降低对他成绩的期望值,不给他任何压力。1年后,翔翔重新变得开朗自信,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 
  磊磊(25岁 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生):我爸爸个子很矮小,不到1米5,妈妈的身高还不及爸爸,所以小时候上学,经常会有同学在我背后指指点点。我刚开始挺难受的,我爸就笑着劝我:"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他虽然身材矮小,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却经常不声不响地去做。比如他看到人家的脚踏车倒在地下,就会去扶起来;邮递员把别人的信错放在我家信箱里,他会拿着信在小区里一幢楼一幢楼地去问……在我心目中,爸爸是很了不起的人,我从来没有因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感到自卑。 
  具有"蛋壳心理"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家长要做的,就是为他的心灵寻找一个出口-- 
  "蛋壳心理"已日益成为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隐患。可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安然度过,有的孩子就表现得极端偏激呢?我们认为,家庭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孩子爱的包裹和爱的缺失,都极易造成孩子"蛋壳心理"的形成。有的父母对孩子非常娇惯,使他生活在父母精心设置和安排的天地里,可是,孩子总有一天要独立面对生活,当他遇到打击和挫折时,便会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付能力。也有的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让孩子在心理发展的转折点上,独自去面对生命中的打击甚至是伤痛,缺乏成人的心理引导和关心,最终只能酿成灾难。我们不敢断定自己的孩子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但可以清楚的是,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极限,"蛋壳"就会砰然碎裂,产生意想不到的惨痛后果。 
  其实,当遭遇到外界因素"敲打"时,每个人都有减轻压力、摆脱困顿、寻求心理平衡的倾向。如果家长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就会为孩子树立一个极好的榜样,让他学会怎样去摆脱心理困境。当然,教孩子积极去面对压力、困境,方法的应用和引导也不可少,心理学告诉我们,适时地升华和转移补偿,是缓解心理困境的积极方法,正如前文的童童妈,教孩子直面失败,寻找解决的办法,将挫折转化为进取的动力,最后终于获得成功。如果外力对"蛋壳"的"敲打"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情绪,那么应该教会孩子合理的宣泄,在遭受精神紧张的冲击后,必须经过一些形式宣泄,不可积累太多的负面情绪。
  不管哪种心理释放的方法,其实都是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去体验。生鸡蛋那样脆弱,蛋壳一碰就破碎,可是只要经过蒸煮,壳就变硬,蛋白就凝固在一起。正是在这个备受煎熬的"煮"的过程中,孩子的意志得到锻炼,逐渐磨练得强硬,能应对生活的任何风雨了。而家长能做的,就是在孩子无助困顿甚至恐惧时,做他情绪的疏导通道。
 
如何调教捣蛋的孩子
  顽皮的孩子总会出其不意制造出考验家长修养智慧的事情。看到一则让人吃惊的评论:90%的父亲都曾在某个晚上萌生出把孩子从窗口扔下去的念头。这恐怕可以一笑了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出格的行为有过激的情绪、语言反应。静下心来想想: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如果我们能从消极的事件中发现积极的一面,这也是生活的一件快事。就好象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和各类常识的储备不足,行事虎头蛇尾或过犹不及。他们的自理意识的萌芽和发展,离不开家长的勉励与教导。如果粗暴地把孩子拨拉到一边,剥夺他"在错误中学习"的权利,孩子的自信心和情绪将受到很大打击。这样对他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呢?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例如调皮捣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英才,关键要靠父母的教育培养。
  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高深的道理常常无法唤起孩子改正缺点的决心,父母应引导而不是压制,最好的方法是给孩子以足够的动力,激发出他的上进心。 
  让孩子充满成功的自信 
  爱迪生小的时候也非常调皮和淘气,因为爱迪生的捣蛋和喜欢别出心裁,常常弄得老师哭笑不得。最终,校方通知爱迪生的妈妈将他领走,告诉爱迪生的妈妈说这个孩子不可能有出息了。小爱迪生非常害怕妈妈会责骂他,而爱迪生的妈妈并没有责骂他,只是说了一句:"孩子,我相信你能行!"
  永远别说"你做还早呢" 
  孩子总喜欢跃跃欲试,做点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首先不要轻率地否认孩子想要试一试自己能力的举动,说些"你做还早呢"的话,把判断强加给孩子,就是随意损伤他们的自信心,这等于给孩子的成长泼冷水。父母为什么不让孩子按他们的方式去做事情呢? 
  用赞许的话鼓励孩子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讨人喜欢并具有一定的能力,那他就会勇往直前,对自己充满信心,因此家长要用微笑、赞许的话来鼓励孩子。 
 
捣蛋鬼的七大内在潜能
   自从宝宝学会自己迈着小脚撒欢,他就时不时制造出让我们头疼的状况,头疼归头疼,有时换个角度想想,孩子身上所谓的优点和缺点湿辨证的,例如表面看是调皮捣蛋,实质却可能包含着许多潜能。 
  潜能一:绘画
  捣蛋表现:才入住没多久的新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客厅的墙上多了几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蜡笔线。天天爸发现后,怒火中烧抡起巴掌就给天天PP来了几下,要知道这房子的装修凝结了天天爸3个月的心血,就这样被淘气的宝宝破坏了。事后妈妈问天天为什么这么做?天天委屈地说幼儿园里的墙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儿园一样漂亮。看着天天红红的小PP,爸爸觉得有点后悔当时不应该这么冲动。
  发掘方案:首先安抚伤心的宝宝,肯定他画得不错。其次让孩子明白画画要选择地方,即使是打扮自己的房间,也要先问问爸爸妈妈。然后再给宝宝准备足够大的纸张和画笔,满足宝宝愿意画长线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爱好就是学习绘画的启蒙,如果父母一直对他的涂鸦抱怨不已,那这一点绘画智能就很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看见孩子画在墙上的"拙作",父母先要保持冷静,问清楚以后再做判断。
  潜能二:舞蹈或运动
  捣蛋表现:妈妈下班回到家,就被房间里的场景吓了一跳,她发现自己的大床上有3个小姑娘穿着鞋在蹦蹦跳跳,除了自家的丫丫,还有同个小区的2个小女孩,空调毯不知何时变成了大家的跳舞裙。而保姆周姨却在外面看电视,她尴尬地说:"我不知道你这么早回来,我打算在你回来前收拾好的。"妈妈气得冲进房间一下子就把3个小孩拎到了地上,丫丫被结实地训了一顿。
  发掘方案:妈妈爱干净固然不错,但是也要原谅丫丫的顽皮,毕竟女孩子爱唱唱跳跳也很正常。为此挨骂会让小小孩心生阴影,孩子的玩劣可能由此止步,但有可能她会用更倔强姿态来面对你的粗暴。所以除了告诉她不能把床当舞台之外,还应当创造条件让她玩得自在,比如购置充气式地垫,让丫丫在地垫上玩耍,也可以带丫丫去参观儿童舞蹈班,或者带她去运动学校看看,看看是不是有点舞蹈或者运动天赋。这一类的智能就是这样开始培养的。
  潜能三:科学技能
  捣蛋表现:欣欣的爷爷家养着很多植物,有高大的海芋,有漂亮的四季海棠,有石榴还有绿绿的富贵竹。每次欣欣都会围在爷爷身边,看爷爷把植物搬进搬出、浇水、松土,也就忍不住两只小手偷偷摸摸跟着摆弄,他常常制造点小麻烦,让爷爷哭笑不得。有一次大家发现海棠的盆子里冒着热气,过去一看原来欣欣把自己喝的温开水都倒到海棠盆子里了,那是爷爷最喜欢的海棠花,于是他就给欣欣立了条规矩-----绝对不准靠近花草,否则打屁股。
  发掘方案:这样的处罚似乎严厉了些。换个角度看,欣欣并不纯粹是淘气,那天他听见爷爷嘴里嘀咕着要给植物浇水,才去'捷足先登'。至于温水,更是宝宝的好意。"妈妈说小朋友要喝开水。"欣欣自己这么解释。所以为人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失去耐心,在你的诱导下,宝宝出格的行为也很容易得到解释。欣欣的爷爷如果愿意教欣欣一些基本的常识并给他实践的机会,欣欣一定会乐于学习。一个愿意探究植物生长奥秘的孩子,长大后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很大哦。
  潜能四:逻辑探索能力
  捣蛋表现:扬扬喜欢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可到了手的玩具最后都离不开一个厄运:摔得七零八落'尸横变野'。父母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那天又把生日姑姑送的遥控警车给摔坏了,爸爸一气之下,给扬扬一顿教训,扬扬哭得'荡气回肠',爸爸也头疼不已。
  发掘方案:喜欢拆东西的宝宝让人头痛,看着好好的东西变成一堆零件,有理智的人都会觉得来气。但这是宝宝的杰作,你不能用成人的目光来判断好坏,正因为有好奇心,宝宝才会这么做,如果他能无师自通学会安装,那你家一定有一个小天才。所以看着宝宝一直走弯路把好东西给拆了,不如给宝宝买儿童专用的拆装玩具。喜欢拆拆装装的宝宝往往逻辑能力和探索能力都很强。
  潜能五:交际智能
  捣蛋表现:佳佳简直是个小事儿妈,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挤着小脑袋搞清楚。大人聊天,她口齿不清是非不分也要参与其中。佳佳胆大不怕生,特别喜欢到别人家串门,甚至玩到了吃饭时间都不肯回家,好几次都在别人家完成了晚餐,这让平时行事规矩的父母俩尴尬不已。真不知道怎么生了这么一个爱轧热闹的孩子。所以,现在只要佳佳提出想出门玩,妈妈就毫不客气地说"不行!"任凭佳佳哭闹。
  发掘方案:也许父母觉得孩子"太野",反过来看佳佳是个性格活跃的孩子,只是缺乏一些引导,容易让人觉得没"教养",父母是不是也要找找自身的原因呢?现在社会,人际交往是一门大学问,佳佳能在别人家蹭到晚餐,这说明她还是个讨人喜欢的小女孩。所以,如果对方父母不介意,不如你也可以找个机会把他们的孩子请到家里来玩,由佳佳做一次东。这样既增加了孩子间的交流,也给父母间搭起情感平台。奉劝父母,千万别把孩子管得太紧,以免失去交际智能的培养。
  潜能六:动手能力 
  捣蛋表现:奇奇很喜欢'玩家务'。每次妈妈动手包饺子,他都嚷着要参加,妈妈总是嫌奇奇碍事自己一人动手,奇奇就偷偷拽了一块小面团放在手心里玩,等到妈妈发现的时候已经把面粉揉成黑面团,奇奇还抢着扫地,结果地没扫成,却把垃圾筒给捅翻了。害得妈妈多了一件家务活。于是妈妈就对奇奇吼了起来:"走开走开,再捣乱妈妈就打你了!"
  发掘方案:为什么妈妈不能对奇奇的热爱劳动耐心些呢?有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太懒,什么家务都不会做,那么孩子表现出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后,妈妈为什么要粗暴对待呢?不妨给宝宝制造一些'玩家务'的机会吧,表扬他的进步而不是专门挑他的不足,你要知道4岁的孩子拿着比他个子还高的扫帚扫地是一件吃力的事。他的样子虽然笨拙,但是也不失可爱,只要你肯静下心来认真欣赏就会这么发现。宝宝的劳动智能只有在你的引导和耐心下慢慢养成。
  潜能七:观察力
  捣蛋表现:女孩一苏的记忆力和观察力非常好,她常常会发现大人说话的漏洞,以 '纠正'大人的口误为乐。久而久之她就养成了'小大人'的脾气,不分场合发表言论,家里人都认为一苏聪明而乖乖接受她的'教导'。可上次一苏和妈妈遇上妈妈单位的领导,一苏纠正了领导那半吊子普通话半天,最后领导尴尬离开,妈妈也尴尬万分,谁让自己的孩子太较真,越想越气,她回去把一苏狠狠地数落了一顿,并警告说以后在家也不准当大嘴巴,否则打PP,一苏委屈地大哭一场。
  发掘方案: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她并不知道如何对外人察言观色,这个尴尬其实也是你自己造成的------平时的不作为。如果转念想想就应该表扬她的细心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她的监督,也给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同时可以使成人注意自己的言行规范,从本质上说,这是件好事。当然,大人在平时生活中掌握好挑刺的度,有些尴尬就可以避免。毕竟大家见多了小迷糊宝宝,这样心肝灵清的宝宝很讨人喜欢。所以不要因为我们自己的尴尬而呵斥宝宝,从而使宝宝失去观察智能的锻炼。
 
为胆小怕事的宝宝壮胆
   宁宁特别胆小,不论在家还是在外面玩,家人都必须在他的视线范围内。有时带了玩具出去,被邻居家的宝宝一把抢去了,宁宁也不敢要回来。有时被厉害些的宝宝欺负了还"打不还手"。妈妈心里着急了:这么胆小怕事怎么行? 
  宝宝胆小是大人吓唬的结果
  ·于晓慧(山东省邹平县)
  宝宝胆小怕事,主要是由于大人吓唬孩子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平时宝宝在家玩,或者不小心碰到东西的时候,大人不要随意呵斥宝宝。如果确实有危险,要耐心跟孩子说明白,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加以制止。
  2.多鼓励宝宝,尤其是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多表扬少批评。
  3.多带孩子出门,见的人和事多了,自然就好了。
  4.教导孩子,与小朋友在一起玩,自己有理的时候要懂得抗争。
  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黄东晖(海南省海口市)
  我认为宝宝胆小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所以自信心的培养十分重要。
  首先,为宝宝多创造一些交往和沟通的条件和机会。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总是呵护有加,孩子势必少了与人交往的经验,也就缺乏交往的自信,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与小朋友相处,显得比较被动。父母要带着孩子多串串门,多参加一些聚会,孩子会在观察父母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同时,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会比较放松,胆子会大起来,逐步产生自信。
  其次,宝宝自己的交往圈子也很重要。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他单独和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跟大孩子玩,能学会遵守规则;跟小孩子玩,可以学会照顾别人。待他交到几个好朋友之后,胆子自然就大了。当然,年幼的孩子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小"纠纷",最好试着先让他们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了,大人再出面。 
  通过适当的体能锻炼,让宝宝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也是不错的,不但可以发展宝宝肢体的协调能力,促进大脑思维发育,更可以直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实践出胆量
  ·游雪红 (福建省漳州市)
  儿子两岁3个月就上幼儿园,老师说他有些胆小,像过独木桥这样的课间活动不敢尝试。
  儿子胆小我知道。因为儿子入园前爷爷奶奶分分秒秒都围着他转,爬高怕摔着,跑步怕累着,倒水怕烫着,什么事情都替他做,最后就导致了儿子胆小。
  很多次在商场看到小滑板车,一直因为儿子说不会滑不敢滑而没有买成。这次我悄悄地把它买回了家,想让儿子尝试他认为很"可怕"的事情。刚开始儿子连碰都不碰一下,没有信心,怕会摔倒。我举了很多例子,甚至自已也滑了一趟作示范,他才答应试一下,虽然战战兢兢,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一会儿,他就找着了平衡感,可以在屋子里自由地滑了。
  胆量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若父母老是怕孩子做不好,不让他做,使他没有实践的机会,孩子的胆子怎么会大起来呢?
  教孩子应对的办法
  ·姜聚省(北京)
  我邻居家的一个孩子,刚刚去了几天幼儿园,就不敢去了,原因是幼儿园里有个小孩打她。尽管向老师反映后父母之间进行了沟通,但那个孩子还是总欺负她。后来,我对她说:"阿姨教你一个办法,如果你这样做了,他就不敢打你了。"我告诉她,下次那个小朋友再打你的时候,你就用你最大的力气紧紧地抓住他的胳膊,眼睛瞪得大大的,大声喊:"不许打人!"我还让她练习了几次。果真有一天,她对我说:"阿姨,我冲着他喊了一声,吓了他一跳,他后来再也没有打我。"
  设计情境锻炼宝宝的胆量
  ·姜 红(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对于宝宝胆小怕事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一是父母对孩子过于关注,孩子和外界接触较少;二是孩子的事情父母全包办了,时间一长,宝宝就会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胆子也越来越小。
  针对宝宝胆小怕事,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在家里,父母有意识地让宝宝自己在另外的房间玩耍。你要时不时地和他说几句话,让他放心。和宝宝一起玩的时候,有意识地给宝宝设计一些情境,比如让他单独去另一个房间给你取书或是他的玩具,锻炼宝宝的胆量。
  ·常带宝宝外出玩耍,开阔视野。有时需要问路,不妨试着让宝宝独立地去打听一下,这样可以锻炼宝宝的交往能力。
  ·一定要让宝宝经常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玩。发生冲突时,不必马上把他带回家,而是试着让他自己解决。比如自己的东西被抢走了,你要鼓励他自己去索要,不能束手无策,依赖父母。被别人欺负了,也要学会讲道理,警告欺负人的孩子。还可以教宝宝自己去告诉对方的父母,适当的时候必须还手。平时给宝宝讲一些有关的故事,比如对于类似的情况,书中的宝宝是如何处理的,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顺其自然,给孩子时间
  ·聂永忠(浙江省杭州市)
  我觉得宝宝胆量大小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就先天因素来说,我的感受特别深。我儿子对鞭炮声就表现出特别的恐惧,每每周边放爆竹他就大哭,甚至全身发抖。此外,他也不像邻居家的孩子那样,很高的台阶都敢跳,他对高度敏感性特别强。像这类的胆小,只能给孩子时间,慢慢适应。
  从后天因素来看,我认为与成长的家庭环境关系很大。长辈对孩子的过度呵护、做错事时不当的指责,都可能导致孩子胆小。但我想这方面归根到底由父母的举止言行决定,胆小怕事的双亲必然养出胆小怕事的孩子。
  能否解决宝宝胆小的问题关键在于父母,而且基本上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当然,要缩短孩子适应环境的时间,主观努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胆小:先天气质与后天习得的"混合物"
  ·李建茹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主管心理师)
  我同意各位父母从不同的角度谈的观点,以及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具体办法。
  胆小的定义十分宽泛。父母倾向于轻易认为孩子"胆小",行为表现"不勇敢",而往往忽略一个事实:呈现在成人和孩子眼里的外部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存在着巨大的感受性和认知方面的差别。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孩子由于经验和能力决定了其无法应对,于是就体验到不安全感,恐惧由此而生。
  关于胆小,我想做一个简单划分:
  一类胆小属于本能反应。所有人面对未知危险、"强大"对手时都会表现出胆怯、恐惧、退缩、无所适从。这类情况不能定性为胆小,不一定会成为日后性格发展中的问题。
  另一类胆小属于相对固定的行为方式,通常是在孩子先天气质的基础上,再加上成长中多次遇到"威胁"刺激,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反射性的行为。比如说:被厉害的小朋友欺负时不能采取适当的反应方式来保护自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于是孩子的行为呈现出固定化模式。
  后一种胆小是需要父母关注的,其道理是:
  ·孩子最初采取的对应行为多是自然反应,如果不加以干预,就会成为行为习惯。
  ·一个刺激下的反应有可能泛化到其他情景中。假如一个孩子在外面对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行为听之任之,那么在家中也会对前来串门的"霸道"小客人一让再让。
  ·即便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也可以在教育下尝试新的应对方式,而非总是被动和忍让。如果孩子一直不能选择新方式有效地应对"强横",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学习人际交往中适应性行为的机会。
  从天性的角度看,胆小孩子的气质特点是:安静、温和、腼腆、顺从、忍让、谨慎、软弱,少有主动要求。这些特点发展下去都属于内向性格,其中很大成分是遗传而来,天性不容易改变。对这样的孩子,要多一些宽容和接受,凡事多加鼓励,肯定其做事有独立性,勇敢有为。只有实践过程带给孩子真切感受,才是属于他自己的经验"资本"。
  从后天的角度说,胆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本质说明孩子的独立性欠缺。对这样的孩子,切忌简单粗暴、严加管束、过度保护、批评贬低、包办代替。父母莫要表现得过于"强大",否则会造成孩子"窝囊"无能。
  千万不要批评孩子是"胆小鬼"。因为幼儿尚不能自我评价,自己好不好全由大人说。如果孩子感觉自己被人视为"胆小鬼",有可能就不愿再去尝试那些"胆大"的做法而维持"胆小"的状态。父母不要不断地责怪孩子表现不佳,允许各种各样的弱点贯穿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是理性的父母。
  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一是以大人经验看似简单的事,在幼小心灵中"非同小可",您应该耐心讲解。或许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你讲的知识,但是讲解本身会让他感觉危险的程度在减弱,起码在这个时刻是安全的。二是支持,当孩子真的处于恐惧中时,他需要你实际的支持和陪伴,不仅限于口头安慰,最好在行动上让孩子感到你理解他。对于幼童来说,父母就是依靠,和父母在一起是绝对安全的。 
 
研究发现:电视暴力影响儿童为人
   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行为模式的精神病学家杰夫里·约翰逊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一项长达17年之久的研究项目:对受试者看电视的时间进行详细的统计。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如果超过1小时,其成年后产生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将增加1倍。 
  杰夫里领导的研究小组对707名儿童(绝大部分是白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刚开始时,受试者还只有1~10岁。在17年当中,这些儿童一直在接受各种测试和调查。 
  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和详细的统计发现,年龄在14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如果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当他们长到16岁时,有5.7%的人有过激行为;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在1~3小时的上升为28.8%。 
  研究人员还对平均年龄为14岁左右的男孩子和女孩分别进行了统计。对于男孩子来说,平均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的,成年后只有8.9%的人会有过激行为;每天看电视在1~3小时的,成年后有32.5%的人会发生过激行为;而每天看电视3小时以上的人发生过激行为者占45.2%。对于女孩子来说,发生过激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3%、11.8%和12.7%。 
  此外,童年时期存在被忽视、家庭收入低、父母离异等问题的孩子,往往比正常的孩子更喜欢借助电视来消除烦恼。所以,他们看电视的时间更长一些。 
  杰夫里指出,60%的电视节目都带有暴力内容。美国心理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美国平均每小时的电视节目中就有3~5个暴力镜头,这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有所区别,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影响尤为明显。 
  研究人员认为,儿童长期在电视上看到大量的暴力场面会渐渐感到麻木,习以为常。不仅是电视的暴力内容会使青少年产生暴力倾向,长期沉迷于电视还会影响儿童的交往能力,以至于当他们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妥善处理。他们不知道除了大打出手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尽管我国的电视节目内容与美国不同,但是家长仍要设法把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以内,同时对儿童看电视的内容要有所干预,不能听之任之。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有"十忌": 
  一忌时间过长 
  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每天长时间地看电视,容易使孩子神经系统与机体产生疲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习等其它活动的正常进行。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最好控制在40分钟之内为好。 
   二忌距离过近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总喜欢往前面坐。这样,孩子的眼睛在屏幕发出的强光的长时间刺激下,不仅容易使孩子视觉的敏锐度与适应性降低,而且容易造成眼睫状肌调节功能的降低,晶状体逐渐变凸,导致近视出现。一般来说,看电视时,把孩子的座位安放在距离电视机2.5~4米处为宜。 
  三忌音量过高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时,长时间在较高音量的刺激下,不仅容易使听觉的感受性降低,形成不良的听觉习惯,而且容易导致视觉等感受性的下降。相反,采用相对小的音量,对孩子的听力、视力、注意力等的发展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忌光线过暗 
  看电视时,室内光线过暗,则影响孩子视觉功能的发展,也容易导致近视现象的出现。晚上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不要把照明灯都关闭,在电视机后方安上一盏小红灯,可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 
  五忌坐姿不正 
  孩子看电视时,歪歪斜斜地就坐,如靠在被子上、躺在父母怀里,都容易使孩子未定型的脊柱发生变形与弯曲等,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 
  六忌饭后即看 
  饭后孩子即看电视,容易使孩子的大脑兴奋中心转移,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电视内容,形成消化液分泌的停滞与食物的沉积现象,影响肠胃的消化。饭后,让孩子轻微活动一会儿后,再看电视为宜。 
  七忌边吃边看 
  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或糖果、瓜子等,嘴里的食物往往咀嚼不够,容易加重孩子的消化负担,影响消化功能。长期如此,还容易养成吃零食的不良习惯。 
  八忌看武打凶杀内容的电视 
  学龄前儿童常常看武打凶杀片,不仅容易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紧张、恐惧状态,影响身心健康发育,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好奇心,进行模仿,导致孩子对打架斗殴等不良社会现象适应性的提高。攻击与冒险行为增多。 
  九忌患电视孤独症 
  电视和电视游戏机对儿童的吸引力极大。儿童思维分析力差,模仿性很强,长此下去,儿童只对电视节目感兴趣,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性格变得孤独,严重的可出现反常的心理状态。 
   十忌让孩子躺着看电视 
  一些父母让小孩躺着看电视,以为孩子舒服,其实适得其反,这对孩子的健康颇为不利。有些人喜欢躺在床上或沙发上看电视,觉得这样看电视舒服自在又省劲。他们的孩子也跟着学,躺着看电视。其实,躺着看电视害处是很多的。这是因为躺着看电视时,不但要仰着头,侧着身,而且需要歪着脖子和偏转眼睛。 
  这样,眼睛的视线与电视机屏幕就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这就需要用眼睛来进行调节,时间长了会引起眼球外肌和眼球内的睫状肌发生痉挛收缩,从而造成眼球胀疼、结膜充血、双目流泪,甚至出现眼压增高,视觉模糊和视力下降等现象。 
  如果经常躺在床上或沙发上看电视,还会使眼球内外直肌和上下斜肌重度疲劳,收缩失调,从而造成眼睛斜视等疾病。青少年的身体正处在发育时期,不但容易使眼睛感到疲劳,而且还容易造成眼睛散光等疾病。 
  另外,躺着看电视,由于身体的大部分肌肉已经放松,人体内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减慢,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逐渐进入抑制状态,大脑的思维和记忆能力也大大减弱,从而造成抑制和兴奋的严重失调,这样不但达不到欣赏电视节目的目的,而且还会引起失眠、神经衰弱和腰背酸痛等不良后果。所以,为了保证身体健康,预防发生疾病,最好不要躺着看电视,尤其是儿童。 
  两岁半的小语尤其不爱到奶奶家,用她的话来讲,是因为奶奶很凶,不让小语看电视。因为要上班,小语妈妈很无奈,只好请了个保姆照料小语的日常生活。但是,经常陪伴小语的不是保姆阿姨,而是电视。小语妈妈向医生描述小语爱看电视的痴迷状态:"只要有电视看,她可以一整天呆在家里也不会嚷着出去玩,也不爱说话,甚至有时候我们下班回家叫她,她也不理你。"但是,小语妈妈也没觉得怎样,毕竟电视节目丰富,知识广博,比保姆有文化,对小语的智能开发应该更有利吧。 
  但是,她的无心之语却道出了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方面存在的误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林少勇医生指出,家长是电视迷、家长因工作忙碌而无暇分身照料孩子、以为电视有助于智力发展成为现今"电视保姆"风行当下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电视并不能承担孩子的贴身保姆一职。甚至还有不少副作用: 
  一、长时间看电视会损害儿童的视力、听力。 
  儿童的身体各器官机能仍未发育成熟,人的视力一般到25岁才定型,婴幼儿的视力很弱,电视所带来的强光会令孩子的视力受损;至于听力,正常人谈话时声音的强度为35分贝左右,而电视节目的声音强度常达90分贝,电视中歌曲的声音强度高达118分贝左右,学龄前儿童很难承受电视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 
  二、长时间看电视对孩子的脑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 
  很多父母认为,经常看电视的小孩会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甚至还看得懂剧情,电视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林少勇指出,电视不会造就神童!人对物体有认识,是因为脑细胞受到重复的刺激。但是电视画面难以重复刺激婴幼儿的脑细胞,反而会令婴幼儿的脑神经回路产生异常,学不到什么。长期以往,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也就难怪不少家长会有这样的烦恼:孩子对电视剧的剧情记得丝毫不差,可学习起来总是精神不集中。 
  三、"电视保姆"会破坏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林少勇指出,三岁前的孩子并不能看懂电视,只是对电视的声音、颜色感到好奇。尤其是广告,因其画面转换非常快,动感十足,色彩鲜明强烈而最能吸引孩子眼球。在"电视保姆"无时无刻的"照料"下,孩子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长此以往,孩子只对机械的声音有反应,对人的声音无反应,容易从小养成孤僻的性格,更为严重的还可能产生自闭等问题。如不及早纠正,这种不良影响会一直伴随孩子,直至孩子长大成人,令他们难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鉴于"电视保姆"会从生理、心理上蚕吞小孩的健康,林少勇建议,1岁以内绝对不要让孩子看电视。1~3岁要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看2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学龄前(7岁前)的儿童应尽量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0.5-1小时。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林少勇建议家长首先应彻底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尽量多陪孩子,尽量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减少孩子与电视相处的时间。同时与孩子约定严格的看电视时间,大人小孩共同遵守。 
  其次,家长要有选择地让孩子看电视。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期教育在孩子一生中占有重要位置,早期的思想教育不能少。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爱模仿电视中人物和情节,且没有善恶的自我分辨能力,因此,家长应慎重地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可选择看一些知识性较强、有教育意义的、光线颜色变化较慢的动画片、动物纪录片等,例如《动物世界》、《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蓝猫》等,或是一些经典的动画片,如《西游记》、《七个葫芦兄弟》、《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蓝精灵》、《米老鼠和唐老鸭》。而在成人看来老土的一些国产动画片,事实上非常适合孩子看,尤其是以中国典故为题材的动画片,如《三顾茅庐》、《愚公移山》等,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同时,家长要时刻擦亮眼睛,广告、含有恐怖、暴力、色情等成分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描写暴力、爱情的"成人动画片"是不适合孩子收看的。例如很多日产和港产动画片,《龙珠》、《圣斗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津津乐道的《猫与老鼠》,在儿童保健专家看来,也由于里面有太多恶作剧情节而被归入不适宜孩子观看的动画片之列。孩子犹如一张白纸,还没有善恶的分辨及判断能力,家长的选择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家长不仅应陪着孩子看电视,还不要忘记与孩子交流、讨论这一重要环节。让孩子归纳故事内容、分角色扮演某些经典的故事情节等,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以及创造力。对已有电视瘾的小朋友来说,家长更应该多与孩子相处,与孩子做游戏,分散孩子对电视的注意力。
 
专家认为儿童智商可以改变
   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所及巴黎家庭治疗中心的专家通过对法国领养儿童多年观察研究发现,人的智商并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因素,后天的良好教育和悉心培养可以大幅度提高弱智儿童的智商。

    智商也称为智力商数,是对某人语言、乐感、数学逻辑、时空概念、运动感觉等方面的综合测试参数。如果一个儿童的智龄与实际年龄相等,则其智商为100分,说明其智力中等;智商在120分以上则表示聪明;在80分以下则表示弱智。过去人们一向认为智商是遗传因素造成的,后天因素根本无法改变儿童的智商,一个人在4岁时的智商是多少,到10岁时基本仍是多少,其间的教育对其智商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

    对此,法国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首先选择了65名4~6岁有代表性的领养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均出生在虐待孩子或对孩子漠不关心的家庭,在被领养之前,他们的智商全部在80分以下。经过对这些儿童5~10年的跟踪观察,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孩子的智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他们的时空概念比领养前有了明显进步,其中被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领养的孩子的智商平均提高了19分,其他孩子的智商提高了8分。研究人员同时证实,领养家庭对孩子感情投入的多少和其智商提高成正比。
 
小孩何时查视力
  小孩早期查视力,能尽早发现弱视和眼部先天性、器质性病变,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那么小孩应当什么时候查视力呢? 
    3岁以上的儿童通过家长的教育,可以学会查E视力表,3岁时的正常视力为0.7,约67%可达1.0。而我国儿童通常是6-7岁才在学校组织下查视力,这是查出视力不.佳、弱视的儿童,已失去了弱视治疗的关键时期--5岁前。弱视儿童在9岁后(有学者认为12岁后),完全失去治疗弱视的机会了。 
    更小的儿童,以及不会说话的婴幼儿。也可以作检查,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自行检查,在婴幼儿眼前放置各种物体(包括人脸),观察其跟随注视的情况;大月龄的婴幼儿对遮盖单眼非常厌恶,分别遮盖两只眼睛,观察头部晃动、哭泣及面部表情变化情况,可以确定视力的好坏。通常遮挡较好视力的一眼反应较激烈,而遮挡无视力眼则无反应。也可以在眼前放置黑白条纹和灰色的画面,视力好多婴幼儿将选择观看前者。 
    发现视力不好的小孩,应尽早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如视诱发电位检查,裂隙灯检查,或眼B超检查等,以排除先天性白内障、眼部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视力不好,以达到早期治疗相应疾病的目的。单纯的屈光不正性弱视,也要尽早通过验光后。予戴镜等相关治疗,恢复弱视眼的视力。

六大品质是孩子"生命之根"
   被誉为"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的董进宇博士在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为该校1000余名学生家长举办"怎样培养优秀孩子"的家庭教育讲座。"孩子有问题,100%都是家长有问题,"这是董进宇著名的论断。
  

    董进宇说:"优秀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是正常的: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理解、体贴,家长无条件爱孩子,孩子也懂得感恩、信任;相反,如果亲子关系是扭曲的,父母对孩子居高临下、随意打骂、不交流、不信任,那家长越努力管孩子,孩子的毛病越多。""孩子就像一棵树:树冠好比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树干好比孩子的身体;树根则是孩子的心灵。"董进宇指出,知识和技能是需要专业的老师们去培育的,树干则是靠孩子自身发育成长;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树根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全、健康的心灵和品质,比如爱心、勇敢、善良、感恩、责任等等。六大品质是孩子的"生命之根"。"这六个品质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如何让孩子重获自信
  和成人一样,孩子不高兴都有其一定的原因。父母当遇到孩子不高兴时,既不能简单地一哄了之,也不要横加训斥,而应了解孩子不高兴的原因,因势利导,有效地帮助他们重获自信。
  原因1:冷落造成的不快
  情景:一群小男孩在踢皮球,可就是不让蒙蒙参加。小蒙蒙只得郁闷地回到家里,任凭妈妈叫他干什么都不理不睬。
  分析:当孩子没有被邀请参加集体活动时,会使他感到被冷落和孤立,从而产生难过甚至嫉恨的情绪。父母不妨先想想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没被邀请,是偶尔被忽视还是孩子和别人打交道有困难?如果是前一种可能,要教会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不要把自己作为事情的中中心;如果是属于后一种情况,可以通过一些主动行为加以解决,如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聚会,帮助孩子学习与人交往。
  提示:当孩子生气时可以用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譬如全家一起做游戏,或是做孩子感兴趣的事,如听故事等,来冲淡孩子被其他孩子"丢下"的孤独感。
  原因2:争吵引起的不欢
  情景:源源是莉莉最好的朋友,可是在做游戏时,为谁做公主的事她们争吵了,结果不欢而散,莉莉回家后心里很不高兴。
  分析:成人总认为孩子争吵没关系,一会儿就会没事的。其实不然,因为孩子接触的世界还不大,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事看得很严重。父母不妨在安慰孩子的同时,了解一下争吵的关键原因,如果是孩子做得不够好,就教孩子先检讨自己,反思自己的态度,并学会道歉。如果不是自己孩子方面的问题,也要让孩子通过这件事,逐步认识到与他人相处需双方的、动态的,需不断呵护,更需要珍惜。
  提示:告诉孩子,相互喜欢的人之间发生争吵是难免的,不要老放在心里,就如爸爸妈妈也经常会为有些事而争吵,如果你能主动谅解对方,问题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
  原因3:受挫而生的退却
  情景:乐乐没有想到自己画的那幅向日葵的画竟得了全班最低的分数。想到妈妈知道后肯定会不高兴,乐乐不由得轻声嘀咕:"画画那么难,我不想学了!"
  分析:在幼儿园得了坏分数,或是在小伙伴竞争中受挫,都会给孩子很大的打击。与其说难而不想学原因,不如说是因为没有面子才心生退却。这时父母仅仅安慰孩子摆脱不快是不够的,最好能在孩子平静后和他一起坐下来讨论,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关键的地方没有掌握,以帮助孩子重新建立信心。
  提示:在孩子难过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拥抱,一杯果汁,或是一个微笑……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就足以让孩子的心情好起来。
  原因4:压力导致的对立
  情景:佳佳早上突然肚子疼,不愿上幼儿园,妈妈要带她上医院,却死活不愿意,就嚷嚷着不喜欢老师,不愿意去幼儿园,。
  分析:早上突然有病,或是晚上不愿睡觉等等,这些可能都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有可能是孩子对老师有意见。
  不妨和孩子谈谈话,但一定要表现出妈妈是会给她支持的,而不是一味责怪她的。来自父母的合作会让孩子的压力缓解很多,心情也会好很多。但是必须告诉孩子,老师是爱她的,只是和父母的爱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
  提示:有机会和老师谈次话,客观地分析一下孩子的表现。成年人之间的交谈会比孩子的反映更客观,更有意义。
  原因5:担忧引发的失落
  情景:小狗狗突然不吃不喝,像是得了病。小雯雯一股劲地追着爸爸妈妈问有没有好办法帮助小狗狗,当妈妈给狗狗喂了药,雯雯还是表现得很伤心。
  分析:如果家里养的
  宠物生病或是走失了,常会让孩子非常担忧和伤心,因为孩子已经把它们当作了家庭成员。这时仅靠简单地安慰是不够的。父母和孩子最好还是一起想办法,如带宠物上医院看病,或是发布寻找小动物的启事,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全家人都在采取行动。对平复孩子的心理是很重要的。
  提示:即使是最不好的结果,宠物没有找到,或是医治没有效果。父母也应该对孩子说明实情,并告诉他,大家都为此而感到难过,并答应为他找一个新的"小伙伴",这样孩子就会有所寄托。
 
给予孩子快乐的七种秘方
   交流中,不少家长都坦言"孩子不快乐",其实教给孩子"快乐的本领"是做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有心的家长不妨在孩子身上尝试一下快乐秘方。
  1.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
  为了让孩子们能应付挑战,家长常常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控制他们自己的时间表。但孩子需要带着想象力尽情地玩耍,需要时间去抓昆虫、打雪仗、看蚂蚁搬家等。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2.具体地表扬孩子
  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掌握了一种技能的时候,家长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做得不错",而要具体地指出他们的成功,比如,"今天你给奶奶捶了背,真让妈妈高兴。"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满足。
  3.和孩子一起运动
  和孩子一起骑车、一起打球……这些活动不但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更能让孩子笑口常开。好的身体状况有利于让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观。
  4.高兴就大声笑出来
  笑出来,对家长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好处,这丝毫不会让家长丧失威信。让家中充满笑声,并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这些都是最好的爱的表达。
  5.关心他人
  孩子需要认同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有价值的成员,家长应尽量给孩子提供接触社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如让他把家里的旧玩具收集起来,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
  6.不苛求完美
  孩子是在家长的不满和批评中丧失自尊和自信的。所以,当家长要抱怨时,先想一下,这个过错是不是跟他们的年龄有关?10年后他们还会这样做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别再唠叨个没完。
  7.给孩子展示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爸爸,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这时即使父母再忙也应满足孩子的愿望,并适时地给予肯定。孩子的热情,能通过父母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
 
早期阅读,基础教育的灵魂
   有些人根本没有机会培养阅读习惯-- 他们以后会遭遇到读写的困难,且困难之高,将难以应付今日世界的需求。
--史蒂芬·克拉克, 《阅读的力量》作者

    "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错误认识,即各种阅读教育都应当放到孩子6岁以后进行,如果忽视孩子掌握语言的意义,我们就失去了对人类生长发育的一个基本侧面的认识。如果我们把学龄前时期仅仅看作是身体和情感的发展时期,那么我们如何解释语言之谜呢?"
--(美)阅读问题专家乔治·史蒂文斯 

    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阅读时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七岁前就学会阅读,就会练就很重要的一种技能,边读边思考边领会。
--苏霍姆林斯基

    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我们的孩子至今还有很多人由于阅读能力弱,导致产生学习的困扰。以今日学校的教育方法,要培养孩子快乐地阅读教科书的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的,唯有在幼儿期就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解决上面的问题。
--(日) 石井勋博士

    听说读写要从最小年龄起得到发展,不仅能对幼儿语言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儿童智力、创造思维的发展。
--(法)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   科思

    3岁就能轻松阅读书本的孩子,终其一生都会有读书欲,而进入小学以后,也会以读书为乐,读书的内容也会越来越深,而且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读书与学习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越是喜欢读书的孩子,其学习能力越强。
    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若把孩子本来所具备的能力放任不管,则其能力就无法被开发出来,这样的孩子非常可怜,而双亲也犯下很大错误。
--七田真《0岁教育的奥秘》


亲子共读的注意点
  在读书的过程中,切记不要表现出不耐烦、不高兴等消极的情绪,这会让孩子觉得,你和他一起读书时很不开心,这也会影响他的情绪,与其这样,还不如等你心情好了再和孩子一起读书。
    亲子共读,要害在一个"共"字,为什么孩子喜欢和家长一起做游戏、一起看电视?说白了,实际上是家长在这些活动中也找到了乐趣,不知不觉地投入了进去,家长的投入反过来会感染孩子,激发孩子的兴趣。而很多家长都一样希望孩子热爱读书,也做出了陪孩子读书的样子,但是自己却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孩子自然也没有胃口,这样的"亲子共读"还不如让孩子自己阅读。
有的家长还抱着这样的心理:"我们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来陪孩子读书,,牺牲了打保龄球的时间,牺牲了去游泳馆的时间,这个臭小子(或者死丫头)一点都不知道珍惜,嘻嘻哈哈的,一点进步都没有。"这种算账的心态也是不太健康的,对待亲子阅读,最好不要有功利的打算,否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也许他们不能用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他们却能够百分百地用行动来表示自己的抗议。

什么是多元阅读
   能够独立思考,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才是能够自主阅读的人.
  能够自主阅读,阅读才不会只是一时的兴趣和热情;
  面对一个知识日新月异,价值混乱的时代,阅读必须是一种能力. 
  阅读让我们能跨越时空,纵横古今;给我们知识的广度,也给我们心灵的高度. 
  根据研究,3~8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期. 
  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台湾阅读协会理事长张杏如强调, 
  阅读能力是父母可以给孩子最好的人生资粮.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
  文建会将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教育部更进一步将「儿童阅读」列入长期的教育政策,而不再只是孩子的一项「课外活动 」,「休闲生活」的选择.儿童阅读这几年来在全世界都受到重视,因为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孩子透过与书对话,从而学习独立思考.阅读,是生存在终身学习时代的孩子,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3~8岁是阅读能力关键期
   唯有成为自主阅读者,才算真正具备了阅读的能力.然而,与书对话的能力,自阅读中延伸思维,都是需要学习的;孩子不是从一出生,就有这样自主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有其历程,也要有方法. 
   许多相关研究在在显示,3~8岁,正是奠定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世界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开展,文字将与孩子的思考能力相互串联,在生活中发生作用.他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 ,学习如何看待一张纸,一本书,一则新的知识,也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所见的世界内容,进而自我展现.这些基础能力的养成,将影响孩子往后在学校学习的适应,更是个人终身学习的要件. 
而这一切能力的进展,需要正确的引导,也要温暖的陪伴.
   张杏如特别就「多元阅读」的概念加以解释: 多元引导,多元情境
   ◆把书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 
   将孩子拉进阅读世界的第一步,就是引发他想阅读的动机;想要孩子爱读书之前,就要让他先爱上读书的气氛.营造一个自在,有趣,而且丰富的阅读情境,是引领孩子成为爱书人的必要条件. 家里的书房,客厅,教室,图书馆,儿童书房,文化中心,都可以是孩子阅读的场所.不论大书,小书,只要安全,给孩子看的书,都要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像是幼儿园教室的图书角,儿童图书馆里开放式的书架,家里的书桌.孩子摸得到书,就多一个机会拿起书,多了一个机会和书建立感情.
    ◆「人」是不可缺的一环 
      然而,一个温暖情境的组成,不只是一个地点,一本书;人,才是引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书对话」的重要关键.读书的是人,思考的也是人.人,是整个阅读行为最重要的一环.图书馆员,书店店长,学校老师,家长,在每个可能的阅读环境里,都有能够引导孩子的人;引导孩子选书,看书,读书,引导孩子发问,讨论,思考,并进而了解阅读的过程必须「有自己」.再好的书,只有将书和个人的体验串联,才能产生趣味和意义.这是阅读最终的价值.
多元材料,多元途径该让孩子读些什麼,想必是许多家长所关注的.唯有透过多样化的内容和题材,才可以提供孩子丰富的阅读经验,进而培养出全方位的阅读能力.建议家长可以提供多样的选择:
    ◆题材的多样化 
    从童话,语文,概念,科学到环境关怀,亲子关系,情绪抒发,生命教育,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讨论议题,孩子所阅读的便是多元的知识与多元的情感经验. 
    ◆文体的多样化 
    从儿歌,童谣,诗,故事,传记,散文,知识性图书,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呈现方式,孩子所浸薀到的便是语文的多元风貌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形式的多样化 
    书,可以是能操作的立体书,玩具书,塑胶书,布书;阅读也可以是听故事,看戏,甚至观察人的表情行为,生活处处都有阅读的机会,可读的内容.但是,多样并不是芜杂或没有选择的,因为在幼儿早期,已经在建立他的阅读品味,在决定往后他跟什麼样的书交朋友,会有什麼样的生命情调.
    多元需求,多元方法 
    不同的素材,不同环境和活动,所营造的阅读与学习经验也不同,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各种情境之下的阅读行为和趣味.我们从发展的角度,看阅读的多元需求,会发现:在学读文字之前,念故事,说故事,或念唱歌谣,配合音韵动 作,都可以很快地引起孩子对书的好奇,对阅读时间的期待. 
     举例来说,读一本书给孩子听就隐含了许多帮助幼儿发展阅读兴趣和能力的面向.孩子可以听到许多辞汇,可以透过具体的图像,了解抽象文字的意义;也知道父母口中的语言与书上文字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幼儿会感受到父母重视阅读的价值,享受阅读的乐趣,知道阅读是知识和快乐的泉源. 除了是读者,阅读更可以使幼儿成为创作者.藉由复述故事,推测结局,分享对书中人物的看法,讨论图画内容等等,孩子慢慢体会原来阅读不只是把书看完,把故事听完而已.从说故事,编故事,演故事,玩故事的过程中,孩子学习组织自己的思考,体验语言的表达形式,累积自我创造的能力. 
     等到孩子认知发展更进一步,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会越来越重要.就像是探索之旅,孩子会对一本书,一则故事做更深入的思考和连结,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与价值观.当孩子能够延伸自己的情感,思索与经验,这样的阅读,就不只是热情而已,而是一种能力.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
   更新理念,开阔眼界,提升品味,学会选择。

    1、站在孩子的立场(幼儿是毛毛虫;而成人已变成蝴蝶。)
    2、品种丰富,质量上乘。
             (童话、儿歌、散文、寓言、戏剧和图画书等)
    3、"人生第一本书"--图画书(绘本)
    友情提示:图画书是儿童通向流畅的、独立的阅读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图画书对儿童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如何为幼儿选书
    形式--赏心悦目(文图、开本、装帧、纸张、印刷、排等)
 给幼儿重要的审美教育。
    友情提示:纯洁的童心最容易与艺术大师产生共鸣,孩子对美的感受力,对美的热爱,比我们预想的要强烈的多。这就是一本图画书带给孩子的美的熏陶和教育。当它把愉快和乐趣带给孩子们时,它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的东西带给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内容--丰富多元,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关于爱:《猜猜我有多爱你》(语言·情感)
  *关于想像力:《我家是动物园》(观察力、)《胡萝卜火  箭》                       
  *关于信心:《逃家小兔》 (安全感)
  *关于解决问题:《爷爷一定有办法》(关怀)
  *关于常识:《子儿吐吐》(稀释恐惧)、《大家来大便》
  *关于生命:《我是大海》(生命·略)《精彩过一生》、《一片树叶飘下来》(死亡)
  *关于幽默:《我的幸运一天》、《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关于认知:《变色鸟》、《兔子先生去散步》、《虫儿虫儿躲猫猫》
  *关于友谊:《小老鼠和大老虎》、《叶子小屋》、《山丘上的约会》
  *关于挑食:《多多什么都爱吃》
  *关于自我认同、自我接纳:《白羊村的美容院》
    友情提示:图画书是生活的浓缩和精华!
    宁轻松勿严肃
    读书--以书为媒介,和孩子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愉快的读书经验让孩子渴望阅读。
    友情提示:情绪记忆是记忆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的情绪记忆会使人变得乐观、豁达、性情开朗、勇敢自信。
    宁少勿多(精选图书)
    宁慢勿快
    宁简单勿复杂
    友情提示:图画书不是教科书。
 
与宝宝长期分离如何培养亲情
   年轻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其它原因,有时会选择把宝宝放在外地的奶奶家或姥姥家寄养,等宝宝三岁时上幼儿园再接回身边。但是,三岁前是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阶段,宝宝很难认可父母。当父母接宝宝回来时,父母们常会感到宝宝不适应新的环境,常会作出以下反应:

  1、刚回到自己家,不停地哭闹,不爱吃饭,也不愿玩。执意要离开家里。嘴里说着:"走,走……"。

  2、不愿亲近父母,表情冷漠,感到很畏惧。

  3、对于家里的一切都感到很陌生,在家里呆头呆脑,不知所措。

  由于宝宝从小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缺乏亲子感情。把宝宝接回家后,就要努力培养与宝宝的感情,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多和宝宝亲近,消除陌生感,逐步建立感情。

  父母要积极给宝宝爱抚并与宝宝交谈。多抱抱宝宝,抚摸他的头、脸和身体等,让宝宝感到舒适愉快。同时还要多和宝宝交谈,如亲切地叫着宝宝的名字给他说:"宝宝今年两岁了,爸爸妈妈都想宝宝了!""宝宝真乖,爸爸妈妈最喜欢宝宝了!""宝宝饿了吧?妈妈去做好吃的!"

  多陪宝宝一起玩。宝宝都喜爱故事,父母可以买一些既有意义又有趣、色彩鲜明的图书和他一起看,讲给他听。宝宝喜欢到动物园玩,父母就多带他去,一边玩,一边讲动物的故事。这样,宝宝逐渐对父母产生感情,就会愿意和父母在一起了。

  2、向寄养人详细了解宝宝的生活习惯和带养方法,尽量保持一致。

  比如宝宝原已习惯在早饭后大便,就不要硬让他在起床后马上大便。强制宝宝改变习惯,会使他不适应、不舒服,情绪更加不好。如果发现宝宝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最初不要断然令其强行克服,待熟悉以后再逐步纠正。

  3、要给宝宝创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保持积极的情绪,这样,宝宝也会受父母的感染,情绪愉快、安定。另外,父母对宝宝同样都要付出爱心,及时满足宝宝的需要并鼓励宝宝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宝宝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宝宝生活在一个和谐、充满爱的家庭环境里,会觉得很幸福,很安全,对父母的感情也会加深。

  虽然父母有时因为工作、学习的原因,需要把宝宝寄养。但是,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如果有条件,父母尽量亲自教养自己的宝宝。
 
影响宝宝智力的四大坏习惯
   据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熟视无睹的问题,常能影响孩子智力的发育,值得大家注意。 

  头发过长 

  同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一样,头发也需要营养,且其所需的营养物质种类有几十种之多。由于头发所需营养全部来自头部的血液循环,所以头发过长,所消耗的营养势必就多,大脑的正常生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食不厌精

  少食或不食粗纤维蔬菜的孩子,其大便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将会延长,人体就会吸收其中过多的有毒物质。当这些有毒物质的量超过肝脏解毒能力时,多余部分将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侵害中枢神经,造成中枢神经中毒,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症状,久之影响智力发育。
 
  甜食过量 

  脑部的正常发育离不开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而甜食过量可影响食欲,从而减少高蛋白及多种营养物质的摄取。 
 
  轻视早餐

  美国学者的实验证明,在其余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吃高蛋白早餐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优于吃素食早餐者,而不吃早餐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差。
 
培养孩子抵抗诱惑力
   孩子的一些不良心理动机的形成,都与他们所受的"诱惑"有关。一旦不堪物质诱惑,就可能伸手索要、设法谋取,甚而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培养孩子抗诱惑力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要让孩子懂得一个道理:人的要求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在丰富的物质世界面前,应考虑家庭经济条件,并让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教育孩子不搞盲目的攀比争高。

  加强孩子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一般说,抗诱惑力差的孩子,自主意识缺乏,自抗能力不足,对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提高分辨能力,认识到贪欲的危害性,同时要设法控制孩子的占有欲、占有量,提高其克制能力,做到不为外物所动,并采用转移法将孩子贪吃贪玩等方面转移到积极有益的活动上来。孩子抗诱惑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在平时,父母既要承认和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又要控制某些不良欲望的无限膨胀,提高孩子对金钱物质的抗诱惑力,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独生子女智力有明显优势
   记者日前了解到,6名儿童医学研究人员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我国独生子女智力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在智力上"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据介绍,研究人员在智力差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独生子女智力优势的成因,作了进一步研究。他们用理论研究与实际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逐一分析影响儿童智力的43个环境因素,证明家庭教育对儿童智商影响最大。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有较大优势: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父母每天用于教育孩子的时间为2.7小时,比非独生子女接受的父母教育要多出近1小时;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明显好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在接受非学校教育方面大大超出非独生子女,如购买课外图书,进音乐、舞蹈等业余训练班,参观、旅游等。这些促进儿童智力发育作用明显,独生子女父母殷切的望子成龙心理还会在儿童身上产生"期待效应",在期望值与儿童智力相适应的情况下,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另外,研究中发现独生子女家庭溺爱、父母缺少正确教育方法、儿童之间接触少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对孩子智力发育有负面影响。 
 
学龄前儿童进行运动的常识
   首先,选择好适宜的运动项目。幼儿运动以身体练习(主动练习和被动练习)为基本手段,可供选择的运动项目很多,包括跑、跳、投、压等练习;捉迷藏;跳舞、溜滑梯、打秋千等游戏;郊游、拍球、跳绳、骑儿童车、游泳、体操等运动。所有这些运动都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
  其次,怎样选择运动项目。运动锻炼的项目很多,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产生不同的锻炼效果。如:提高速度能力可选择跑、骑儿童车等项目;增强耐力能力,可选择长时间跑的游戏、游泳、郊游、跳绳等练习;增加力量能力可选择跳、投等练习;提高灵敏协调能力,可选择跳舞、打秋千、拍球等游戏;提高柔韧能力可选择体操、按压等练习。
  在选择锻炼项目时,要以幼儿的解剖特点,生理特点为基础。要根据孩子的素质需求进行选择,身体哪方面素质欠缺就多炼哪方面,对于不同性质的幼儿,出示了不同锻炼方式。另外,要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应采用多种多样的项目进行锻炼。开始时,可以先从一两个项目入手(要持之以恒),待有了相当基础时,再由少到多、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地逐步增加锻炼项目,在锻炼中还要注意掌握循序渐进以及因人制宜的原则。对不同习惯、不同环境、不同个性的人提示了多种运动的选择,作到具有自我选择的特性。
  最后,幼儿运动应具有科学的指导性,运动量安排要合理。制定和选用基本运动必须科学掌握运动量,如果运动量太小,对身体锻炼的效果就不大;而运动量过大,又没有节奏,则身体健康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家长"自己感觉"有误区
   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时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自我感觉"偏于良好,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智力超前"。这种现象在干部及知识分子等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所占比例更高。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分析。    
  一、家长产生"良好感觉"的原因      
  近20年来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客观上保证了现在的孩子普遍比以前要聪明。另外,社会和家庭的知识源大量增加,家长对孩子关注的时间比以前大增加。    
  除此之外,许多家长对"聪明"的理解有偏面性。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能背诵几首唐诗便是一种智力超群,同时也缺乏对其他同龄孩子的了解和比较,难免产生"孤独的自豪感"。      
  二、进入感觉"误区"的负效应      
  1、由于孩子能因简单的模仿行为得到长辈大量的褒扬和鼓励,随之产生的"成功感"与"进步感"更加促进孩子进一步愉快地模仿,时间长了孩子就感觉有一种"成人感"。由于心理和行为能力的反差,这种孩子慢慢地会形成一种"眼高手低"现象。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简单的模仿会导致儿童的注意品质不良,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弱等差异。    
  2、由于家长处在自认"孩子智力超群"的误区,三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3、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主客观上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三、走出"误区"的几点建议:      
  1、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及时提高自身素养。当今孩子的心理素质结构也较以前有较大改变。家长应抓住儿童3至5岁至12岁至14岁这两个心理发展关键期,掌握孩子心理、智力、道德及思维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高效率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2、家长应正确理解"聪明"的含义,客观定位,扎实培养孩子较强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及思维习惯。有关学者就"人才智商"提出了"聪明1"与"聪明2"概念:由记忆力、理解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等组成,这些有待于在生活中认识、观察、体验去获得。只有让孩子的"聪明1"与"聪明2"和谐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国之栋梁。    
  3、学校教师在掌握运用教育规律的同时,充分理解家长的心情,尊重家长的心情,尊重家长的自尊心理。学校应建立各种切实可行的运作机制,与家长密切合作,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真正成为家长期望的"聪明人才"。 
 
孩子爱走神怎么办?
   什么是注意力障碍
  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总是不如成年入他仍通常不如大人那样把注意力集中于枯燥而艰难的学习任务上,比如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老师说:"请拿出语文书,将书翻到第50页。读第三行,做第三行上的数学题。"许多孩子根本不能理解和注意老师如此长的要求,在老师讲话的过程中,注意力早已跑到爪畦国去了。许多孩子都有注意力集书时间短的问题,但这些孩子并不具有注意力一多动障碍,注意力一多动障碍是一个程度问题、也就是说,当你的孩子注意力方面显得极为困难,在课堂上很难集中5分钟以上的注意力时,才叫做注意力一多动障碍。注意力一多动障碍孩子一般具有如下表现:
  1.上课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经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
  2.不听从老师的指令,不能遵守课堂纪律;
  3.上课经常离开自己的座位,不能专心做作业;
  4.写作业很慢,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他们要拖到3-4个小时;
  5.行为较为冲动,不能推迟需要的满足;
  6.较为幼稚,爱与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
  7.不爱阅读文字书,经常爱看漫话书,显得与自己年龄不符;
  8.集体活动中不能像别人一样遵守规则,不能等待;
  9.作业质量不稳定,有时很好,有时则很差;
  10.常爱具体的数学题,而不爱解决与听、说、读、写、记有关的作业。
  这些行为表现大都是由于这些儿童的神经系统的发育落后或尚未明了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某种失调造成的。一些研究表明由于种种神经系统的问题,这些孩子对于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产生不了应有的兴奋,所以,在学习活动中十分抑制。他们必须借助一些无关的活动,如做小动作或者做一些多余的动作来维系大脑的必要兴奋。这些孩子不是因为过于兴奋而多动,而是由于不能兴奋而需要活动。所谓医学上的一些治疗注意力一多动障碍的药物,如利他林等,也都是通过调节大脑的兴奋程度而维系上课注意力集书的。这些药物虽然能维系上课的注意力,但不能改进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学习成绩涉及的因素更为复杂。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注意力障碍与多动症联系起来,这就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些孩子上课并不多动,但注意力仍然很不集中,老师一提问,他们根本不知道老师讲到了哪里。目前,研究者把注意力障碍与注意力多动障碍区别开来,前者叫做ADD儿童,后者叫做ADHD儿童。两者的机制有所不同。
  其实更细致地区分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注意力不集中儿童都有学习能力的障碍,也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能力障碍儿童都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学习障碍是指儿童的基本学习能力即听、说、读、写、算的基本学习能力出现了落后,这些落后可以导致注意力问题,但并不必然导致注意力问题。有一些学习能力出现障碍的儿童就没有注意力问题,他们上课认真听讲,但做作业总是出错;而另'些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却并没有学习障碍,他们虽然难以集中注意力,但在听、说、读、写、算等方面却无能力问题。
在此我们对注意力-多动作障碍做一些行为上的描述,并不是让家长对号入座,来给自己的孩子贴上这个标签,实际上,诊断注意力多动障碍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只有有关的专家才能做这一诊断性的工作。家长所能做的是进一步地观察自己的孩子,知道有关注意力障碍和学习障碍的原理,从而不再简单地从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这样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孩子。 
  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到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也只有15分钟,那么1~2岁的孩子自然更短,最多不会超过3分钟。然而,有些孩子情况更糟,几乎片刻不停,忙忙碌碌,被各种事物所吸引,虽然他们也有兴趣爱好,但对感兴趣之事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像这类孩子就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较大的气质特点,应该及早给予帮助,否则到学龄时期就会出现多动症症状,影响学习。对于这类孩子,挑选讲故事作为训练注意力的项目之一,具体做法是:讲故事前,先与孩子面对着面手拉着手坐好,再开始有声有色地为孩子讲故事,并经常用眼神和体态、语言与孩子交流,还可以用提问形式让孩子参与讲故事。直到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实在无法坚持集中时,立即宣布"今日故事讲到这里,明日继续。"随着听故事时间的延长,注意力的提高,可以发展到让孩子收听电台里的故事。其它活动形式也可按类似方式进行。
  训练刚开始时,可能孩子合作得不太好,父母这时切忌打骂,否则他们会对训练产生厌恶情绪而无法深入下去。训练内容一定要围绕着"玩"字,切忌认字、写字或课堂式教育。训练时间长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特征决定,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与要求小孩子。注意了以上几点,训练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儿童多画画有助能力培养
   绘画是早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孩子的语言发展尚不够完善,绘画是他们能够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有助于孩子思维、感知和观察能力的发展,以及孩子热爱大自然等美好情感的培养。

     多讲故事,适当提示,借助图画书引导孩子
    故事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孩子喜欢不厌其烦地听一个故事,看一个故事。利用故事,鼓励孩子把故事画出来。用绘画表达感受,释放心里能量。

    独立的画画空间,体会绘画的乐趣
    让小孩拥有一个独立的绘画小桌和放作品的柜子进行独立的创作。
 
让宝宝在游戏中成长
  1. 爬"树" 

    带孩子去儿童乐园,鼓励小儿从带旋转的爬梯往上爬,大人在一边保护。 

2. 模仿电车 

    模仿电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电车开动的声音,按喇叭的声音,售票员卖票、报站时说的话。 

3. 学小鸡学小鸡怎么叫,怎么找食吃,怎么去找鸡妈妈。 

4 橡皮泥 

    两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橡皮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果无意中捏造出一有形的东西,家长要不失时机进行表扬,有时大人也可以一同参与这项活动。 

5. 说反义词 

    家长先举例,如大人说"大",孩子答"小",跟着说出上、高、长、瘦、前、左、里、黑、软、深、远、快等的反义词。如果答不上,就可以替他说出答案,或者再解释词义。也可以让孩子当老师,让孩子提问,家长作答。或者父母和孩子三个人玩,轮流提问和回答。 

6. 认职业 

    让小孩懂得人的不同职业。如医生、护士、售票员、司机、老师、邮递员、炊事员、演员等。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