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ware查看端口映射:3-6岁儿童早期教育《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20:09:02

4~5 岁孩子的家庭教育
   [摘 要]许多研究材料表明:4~5 岁幼儿的心理发展比2~3 岁时迅速得多。这个时期的幼儿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好奇心强,提问多,想象、思维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就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对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家长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

    一、继续保持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 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卫生工作。"作为家长更应继续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4~5 岁孩子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的承受力比以前有所加大,饮食营养的供给量应相应增加。4~5 岁孩子不仅好动,而且在活动中容易激动,情绪高涨时,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似乎不知道什么是累,这是兴奋暂时掩盖了疲劳。另据调查发现,挑食、偏食和厌食是当前独生子女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长期挑食、偏食或厌食就会造成营养不平衡,而一旦营养素缺乏或营养过剩都会出现相应的疾病。家长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作为家长在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4~5 岁幼儿主要的心理障碍有行为冲动,动作过多、过度;忧虑、不乐、嫉妒、独自一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侵犯、霸占;厌食、偏食、挑食、呕吐四类。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之事,只有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建议家长进幼儿家长学校,较系统地学习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千万不可无中生有,人云亦云,更不可谈虎色变,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施加不良的心理影响。

    二、正确对待幼儿提问,保护幼儿好奇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有关儿童的"六大解放"中包括"解放儿童的嘴,使其能说。"他指出,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发展其思维、理解能力。但现在的家长大多不愿意让儿童多提问,或是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孩子只能惟命是从;或是由于忙于日常事务, 无时对答;或是知识水平有限,无力作答;或因情绪波动,无心应答; ??甚至采取应付的态度和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从而扼杀了孩子好奇、好问的天性,给幼儿的心理发展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其实,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从1 岁半起就进入第一个好问期,喜欢提问一个个"是什么"的问题;3 岁以后进入第二个好问期,这时的提问往往以"为什么"为主;4~5 岁正处于好'奇、好问的关键年龄,提出的问题不仅多,而且问题的内容涉及面广,很多问题也使成人难以回答。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幼儿提问,保护幼儿好奇心。具体说来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鼓励,认真倾听孩子的提问。家长应明白爱提问题的孩子往往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因此,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要耐心地认真倾听,做到有问必答,使孩子从心理上感到受到了重视和支持,切不可加以斥责,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可用"去去去,就你事儿多"、"烦死了"之类的话压抑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否则,就会影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个性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2、注意回答孩子问题的艺术。4~5 岁孩子提出的问题,从回答的难易角度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简单易于作答的问题。对此父母应立即回答,在引导孩子思考的基础上,直接为孩子提供明确的答案。一类是由于父母知识水平有限,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能不懂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告诉孩子,等看了书或请教别人后再告诉他,也可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孩子的问题虽然暂时得不到回答,但借此机会却使孩子懂得了获取知识有多种途径。父母一旦弄懂了问题的答案,就应及时认真地向孩子作答。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求知的欲望,久而久之也培养了孩子刻苦钻研、不耻下问、忠诚老实、实事求是、恪守诺言等好的品质。一类是难以深入浅出向幼儿说清楚的问题。具体地说,性别的知识属于这一类。5 岁左右的孩子大都会提出"我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比较常见的是用捏造事实的方式欺骗孩子,如" ,你是别人送来的",你是从某某地方捡来的"" "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等等。这样做不仅违背科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会因此感到迷惑意外而产生不安全感,甚至认为父母说谎,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父母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开始就必须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必须符合科学,必须谨慎。

    3、注意提问少的孩子。好奇好问是4~5 岁孩子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作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多思考、善探究、勤提问,敢于异想天开,勇于标新立异。如果有的孩子提问极少,应当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看孩子的脑器官有无缺损? 家庭环境中的气氛是否过于沉闷,刺激是否过于单调? 父母是否过于严厉,极少与孩子进行语言、情感上的交流? 孩子是否外出少,接触新异刺激少? 是否性格孤僻,不合群? ??以上这些都可能抑制孩子的好奇,导致少问。总之,作为家长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迎合二十一世纪对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三、抓住有利时机,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长期在幼儿园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年接收新幼儿入园时,一听孩子们说话,他们之间的语言差别立刻现形:有极少数孩子能说会道;多数孩子词汇贫乏, 常常用词不当;有的东一句,西一句,语言缺乏连贯性;有的干脆"徐庶进曹营"-- -整天一言不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些家长不重视或不懂如何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语言发展经过几个明显的质变,2 岁以内是学习本国语言的关键期;2~3 岁是口语发展的质变期;4~5 岁是口语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5~6 岁是掌握词汇能力的关键期。为了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跨世纪人才,适应开放性社会的要求,努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引起广大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孩子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学习到语言。因此,父母应给孩子提供悦耳的音乐,和气的谈话,朗朗的儿歌,有趣的语言教育游戏,娓娓动听的童话、故事等良好的语言示范,让他模仿和练习。要让孩子从小就听惯那些发音准确、语言清晰、用词精确、句子完整、语法规范、声调自然而适中的人说话,向? 9____¨{他们学习语言。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和电视中的儿童节目,让孩子多摹仿正确的语言,使孩子增加词汇, 学习表情,丰富语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要耐心、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在这方面首先应该克服的是:打断孩子的讲话,不加思索地做出某种结论性的评价或简单地应付。有些家长,往往在孩子刚刚一开口讲话,没等孩子把意思表达充分,就简单地用" , 去敷啊""哦"衍,或用"知道了!"等方式去打断孩子的话,似乎孩子的话不值得认真对待。其实,有时家长理解孩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时则可能不理解,不管是理解还是不理解,上述态度都不足取。因为他传给孩子的是一种消极的、漠视的信息,实质是反对、阻止孩子说话。长此下去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遏制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所以家长不但应该有耐心,同时力争让孩子感到家长与他们对话时地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绝非专制式的,这样孩子才能放松。在宽松的氛围中,孩子的语言才能充分发展。此外,当家长忙于家务、工作或心情不好时,面对孩子更应注意自我调控,恰当地对待孩子。这样既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又化解了"说"与"听"之间的暂时"矛盾"。倾听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一种认真、关注、感兴趣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听,本身就具有教育和鼓励的意义。

    3、要鼓励、引导孩子说话。我们知道,幼儿到了3 岁以后,随着大脑的迅速发育,听音器官和发音器官相应成熟,语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孩子不仅爱学说话、爱提问、爱听别人讲话,也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由于受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幼儿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缺乏认识,因此,对概念的理解也不准确;又由于其语言与思维的不同步,心理想说的话,通过言语表达时,往往出现重复、停顿、不连贯、吃力等现象,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父母一遇到孩子用词、用句、发音有误,或表达不流畅,就发脾气、训斥、讥讽、嘲笑,甚至给孩子扣上一顶"笨"的帽子,这样就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甚至认为自己真的很笨,进而造成心理障碍。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在表述上出现困难时,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说话,更重要的是应耐心等待,让其把话说完,家长的耐心是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没有耐心,教育必然失败。有鼓励和耐心还不够,还必须善于引导。首先要注意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简单概念的理解,但要形象、直观,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引导。其次要引导孩子说完整的句子。4 岁左右的幼儿仍然以情境性语言为主,常常说半句话、不完整的话。此时家长可通过指导孩子看图说话,或通过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谈论自己的所见所闻,要求孩子努力把话说清楚,这样就训练了孩子独立、连贯讲述的能力,久而久之,有利于孩子的语言从情境性的不连贯语言向连贯性语言过渡。

    4、教给孩子规范的语言,给孩子以良好的语言刺激。孩子学习语言,最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现象。而发音是语言的基础,要学会说话,必须先掌握发音。孩子只有通过正确的、足够的语言训练,才能较早、较好、较快地掌握口语。但由于孩子的发音器官发育尚未完善,有些音发得不够清楚,不易听清他所说的话,特别是平舌音Z、C、S 和翘舌音Zh、Ch、Sh ,以及q、n、l 等,发音时会感到困难。当孩子不会发这些音或发错这些音时,父母千万不要嘲笑他,更不要以孩子发错语音、说错句子为乐。这样不仅孩子无法发现自己的语音毛病,久而久之,形成不良习惯,而且如果孩子意识到父母在取笑他,还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不敢大胆说话。因此,作为父母应给孩子以良好的语言刺激,给孩子做发音示范,让孩子反复模仿练习。

    5、让孩子在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语言。父母一般不可能像小学教师训练学生一样,集中时间教孩子学习语言,况且集中训练那么小的孩子学习语言,其效果也未必好。因此,父母应在孩子的游戏和活动中,边玩边让孩子学习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学发音、学说话,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

    6、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丰富的生活是孩子语言们学习语言。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和电视中的儿童节目,让孩子多摹仿正确的语言,使孩子增加词汇, 学习表情,丰富语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4~5 岁的幼儿开始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思考,而不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点或事物的内在联系来思考。所以家长应向他们提供大量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家长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有计划地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和知识储备。另外,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要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帮助幼儿掌握一定数量的概念,而概念又是有词表达的。因此, 家长应有意识地加大幼儿的词汇量,并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促进其思维水平的提高。同时,好奇是创造的种子。一般说来好奇心强的孩子自信心也足,创造性也高。他们十分愿意去探索和摆弄新奇的玩具和物品,有时能别出心裁,搞出成人意想不到的花样,家长应及时鼓励和引导,使其继续探求和实验,千万不要因孩子的"破坏性探究"表现而大加责备。同时,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幼儿好奇心很强,常提出各种问题,比如:小白兔的眼睛是红的,我的怎么是黑的呢?"鱼 "" 在水中为什么不闭眼睛?"等等。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应热情、耐心地解答,并及时称赞他爱动脑筋、会动脑筋。在不断鼓励幼儿好问多问的同时, 家长还应常向幼儿提出各种他们能够接受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解答。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方面。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有人用思维的多角性来形容它,它是指思考问题不限于一种方法、一个答案、一条途径,而是从多种可能去广泛设想。发散思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以及精细性的特点。作为家长平时应从这些方面进行引导。比如,在游戏中让孩子设想一些新的情节,进行创造性游戏。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让他设想多种解决办法,鼓励一题多解。可经常向幼儿提出如"水的用途"、"什么东西是圆的"等等这类问题,长此训练,能使幼儿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同时,幼儿喜欢做游戏,通过各种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思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变一变": 、"情境设疑"、"看图改错"、"火柴游戏"、"走迷津"、"数字游戏"、"问题抢答"等,这些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从而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五、依据幼儿实际,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的良好发展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指标之一。家长应把孩子的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孩子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然而在我国目前家庭教育的现实中,有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发展和智力开发,却往往忽视了孩子情绪情感的培养,或者根本不懂得如何培养。那么,应该培养幼儿什么样的情绪情感? 如何培养呢?

    首先,要培养幼儿稳定乐观的情绪。因为4~5 岁幼儿的情绪情感虽然比3 岁前有很大发展,但仍具有易变化、易受感染、易冲动、外露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家长既要着重培养孩子稳定、乐观的情绪,同时又要预防和消除各种不良情绪。(1) 满足孩子的正常需要是使孩子保持良好情绪的基础。(2) 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引导、控制。幼儿的情绪易受他们尤其是成人情绪的感染,而且变化较快。因此,家长平时要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孩子长期受到感染,就容易形成愉快乐观的情绪。相反,如果家长终日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孩子就可能养成悲观抑郁等消极情绪。假如孩子情绪波动,大哭大叫,家长可用诱人的玩具或其他心爱的东西转移他的注意,使其尽快平静下来。但是,这种方法不能滥用,否则,不利于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冲动,作为家长要经常教育、要求孩子,让他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3) 预防、克服不良情绪。在幼儿情绪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恐惧、怯生、爱哭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应当引起家长的注意,并帮助孩子克服。

    其次,要对孩子进行爱的双向引导,培养孩子的善良仁爱之心。作为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教育孩子爱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抚养他的辛苦,教育孩子为爸爸妈妈着想,主动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允许为满足个人的要求而损害其他家庭成员的利益。要克服把独生子女当作"小太阳"想法和做法,要让他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帮互助。要利用幼儿的生活实际,寓教于爱,随机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比自己弱小的群体。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环保意识,又有助于培养幼儿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仁爱之心。最后,要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爱祖国爱家乡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内容之一。只有把我国人民世世代代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传递给孩子,才能确保他们长大后不崇洋媚外,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首先,孩子爱国之心的培养应从身边开始,教孩子爱父母、爱家长、爱幼儿园等,从而将抽象的"祖国"变为形象具体的概念。其次,可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比如,可通过讲故事、看电视、参观纪念馆、利用节日(如五·一、十·一) 等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避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
 
孩子们怎样过"六一"?
  "六一"节即将来临。许多孩子每年的过节方式都相似:看一场学校文艺演出、半天自由活动、收到家长一份礼物……今年节日,孩子们有怎样的期盼?家长们又有何建议? 

  【孩子心声】自己设计"六一" 

  不少孩子说,"每年的'六一'都是学校安排活动,其实我们不太感兴趣。相比'六一',我们更喜欢过生日,因为生日活动可以自己作主。今年'六一'能否让我们自己设计一回?我们会让老师惊讶的!" 

  上海市愚园路一小五年级学生彭骞宇今年"六一"可以实现这个愿望。他和伙伴们将为同学和老师献上一出自编自演的小品---《彩票梦》。小品灵感来自报上的一篇文章,一个贫困家庭的主妇帮别人买的彩票中了500万大奖后,毫不犹豫还给了彩票主人。"我们觉得这份诚实很可贵,所以排个小品来讲述这个故事,让更多小朋友知道。"他们一次次修改剧本,一次次排演,想到正式演出那天,孩子们又兴奋又紧张。 

  市北初级中学预备班学生袁帅和小伙伴已商定,"六一"那天一起去敬老院。"老人是夕阳,我们是朝霞,应该让'夕阳'感受到'朝霞'的温暖。我们会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读报、打扫卫生,同他们聊天。这样过节,很有意义。" 

  有孩子提议,节日里许多小朋友都会去科技馆、博物馆,光看新鲜还不够,应该把学到的东西记下来,拍些照片,制作成"科普游记",节后同学们一起交流,可能更有收获。还有孩子提议,节日那天同学间可以互赠有意义的礼物。一位初中学生说,他学美声已经一年,想把自己的歌声录下来,做成光盘送给同学们。 
 
六一礼物大搜索
   礼物是儿童节的头等大事,也是爸爸妈妈最伤脑筋的事。因为六一年年都有,而礼物好像来来去去总是那几样,今年孩子最期待的六一节礼物是什么?父母给孩子准备了什么惊喜?怎样过六一节最有创意?昨日,记者对长沙市部分孩子和家长作了调查,希望能给所有期待过节的孩子和家长一些建议。 

  最传统的礼物:图书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几乎所有被采访的孩子都表示儿童节曾经收到过图书礼物,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不低。不过,却并非所有收到图书的孩子都会开心。知识要学,孩子的兴趣也不能视而不见,究竟能否选中孩子最渴望得到的图书,六一儿童节可是考验家长本领的时刻。 

  最保险的礼物:卡通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哪个宝贝不爱白雪公主美人鱼?带有猫猫狗狗等可爱图案的卡通玩具最讨学龄前孩子喜欢。小丸子公仔、阿蒙模样的存钱罐,甚至印有维尼头像的新书包……哪个会说自己不喜欢? 

  最受欢迎的礼物:电子辞典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已经是电子科技时代了,书包里有一两个数码电子产品能同时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和学习娱乐的需求,电子辞典方便功课,游戏软件利于休息。但我们同时也要提醒家长,现代技术的发达有时也会束缚人们的头脑,千万别让孩子过度沉迷电脑游戏。 

  最实惠的礼物:教育"基金"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从这个六一开始,每年这一天有计划地为孩子"储备"一笔教育资金,并告诉孩子,这张存折就是属于他的了。积少成多,可谓是精明的家长给孩子最实惠的儿童节礼物。 

  最纯粹的礼物:玩具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我觉得我够聪明了,每到节日还是能收到一堆学习机、拼图之类的……真是让人没有兴趣,我就想要一个纯粹的,没有目的的,可以拿来玩的玩具。"10岁的吴天乐说得很无奈,却也表达了孩子最单纯的愿望:这个六一,真的让我好好玩一下! 
 
司马光教子俭朴
   "俭朴"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稷资财,以兴家业,繁吾中华。故此, 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土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 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 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 他的生活十分俭朴, 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 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 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 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 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在文中他明确指出:其一,不满于奢痱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风俗颓弊,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他非常痛恶这种糜烂陋习,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其二,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 并为儿子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接着, 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其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
    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祟"以奢痱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今天,我们的生活比我们过去的任何时代都富裕多了。但我们才刚刚摆脱贫困,刚刚踏上富裕的台阶,并没有真正的富裕起来。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家长摆阔气、讲排场,挥霍无度,这种无节制的浪费风气正像传染病那样在社会上扩散,已深深影响着下一代。"俭朴"是我们兴家繁国的法宝,挥霍无度必将祸害家业,殃及国家。所以,为了家业兴旺,国家强盛,我们必须努力培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树立勤劳、俭朴的高尚情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明天,我们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宋庆龄父亲的育儿经
   敢为天下先 
    宋嘉树在教育子女时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受到当今父母的称道。 
    宋氏夫妇共养育了六个子女。他们的三个女儿--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宋嘉树教子坚持了三个最基本的思想:一是"不计毁誉,务必古先",二是男女都一样;三十和孩子们做朋友。 
    宋嘉树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首先在自己的家庭开辟了一块没有封建主义樊篱的乐园,使三个女儿有幸在民主、平等、先进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宋霭龄和宋美龄天子聪颖,大胆泼辣,在她们只有5岁时,宋嘉树就送她们到寄宿学校中的女塾读书。宋庆龄与姐姐和妹妹一样聪明,却不像想姐妹那样大胆泼辣,锋芒毕露。7岁时,父亲也送她到中西女塾读书。宋霭龄13岁时,宋嘉树夫妇把她孤身一人送到美国求学,使宋霭龄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之一。 
    1908年,宋氏夫妇又把二女儿宋庆龄一同送到美国接受教育。当时宋美龄年仅11岁。由于年龄小,在威斯里安女子学校注册为特别生。宋嘉树使这三姐妹在早期教育上占了先,在接受西方教育上占了先,在女子接受高等教育上占了先。 
    宋霭龄极富音乐和表演方面的才华,宋氏夫妇便努力做大女儿表演的最佳"搭档"。在傍晚时分,常常是由宋夫人熟练而凝神地弹奏钢琴,几个兄弟姐妹围在一起,听宋嘉树和大女儿的男女生二重唱。静听着父亲那纯美洪亮的嗓音随着琴声哼出的美国南方民歌,宋霭龄、宋庆龄和弟妹们从心底升腾起对父母的崇拜、敬仰和热爱。 
    宋庆龄生性稳重、腼腆,和姐妹兄弟们在一起时,她总是最文静的一个。不过宋嘉树为孩子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也使小庆龄于天性之外受到补益。在假期里,三姐妹和小兄弟们在院子里玩耍,爬过院墙到别人的田地里嬉戏;他们到田野里奔跑,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有一次,姐妹兄弟玩"拉黄包车"的游戏,宋霭龄装作黄包车夫,宋庆龄扮成乘客,小妹小弟跟在身后又蹦又跳。正玩得开心时,不料"车夫"拉车用力过猛,双手失去控制,一下把"乘客"抛了出去。"车夫"愣在那里傻了眼,知道自己闯了祸;"乘客"又疼痛又委屈,满脸不高兴。 
这件事被宋嘉树知道了,他慈爱地对宋霭龄说:"做游戏也要有分寸,'黄包车夫'可不光是使力气呀!伤了乘客还怎么拉生意呢?"小霭龄不好意思地笑了。宋嘉树又笑着对宋庆龄说:"我们的'乘客'这样宽宏大量,这样勇敢坚强,真是了不起!"小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和鼓励,一脸的阴云散去了。长大以后,庆龄真的成为一位既富有爱心和宽容,又面对邪恶势力敢于斗争的伟大女性!
 
与孩子一起过六一的N个理由
   六一那天,为了表示我们是负责任的父母,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我们依然满腔热情地带领着我们的孩子度过一个愉快的六一。  
    1·亲子沟通----这一天完完全全是属于你和孩子的,在游玩当中,可以探听孩子的心声。毕竟大多数孩子在玩得兴起的时候,就会暴露自己的想法,很多父母由此获得不少信息。  
    2·名正言顺拒绝老板----六一"大过天","这天我要陪孩子,不能回来加班。"陪孩子成为你请假最好的理由。而这天向老板请假,也是情理中事,如果哪家老板那么不通情达理,一定会被"群起而攻之"。 
    3·放松自己---在这一天,可以选择和孩子郊游,也可以去爬白云山当作锻炼,又或者上街逛逛,去吃一顿美食,想想,平时在周末,即使有时间,也许也会觉得这样的消遣是奢侈,但这一天,所有的顾虑都不是问题。 6家教 
    4·一家团聚----六一节其实也为两地分居的夫妇们提供一个团聚的最佳理由。一些分居两地工作的被访者直言,孩子的每个节日都成为他们相聚的唯一理由,大家都要为生活奔忙,只有孩子才是最重要的纽带。
    5·找个理由花钱----平时我们都很节俭,不过一到节日,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花钱的理由。女人这天花钱,男人没意见,都是买给孩子的东西嘛,而且在这天,大家花钱都花得很开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6·有情调的一天---有的年轻夫妇,最喜欢过六一,是因为那天他们可以趁机"情调"一番。丈夫买礼物送给妻子,奖励妻子的"教子有方",妻子可以送礼物给丈夫,奖励丈夫的"努力工作"。 
 
育儿49条,经典总结
   这简短的49条, 虽不能说句句精辟,但仔细品味, 每一句都有它的道理,内容如下:

  1, 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太锋芒毕露,我觉得那不是好事;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2, 环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得正。 

  3, 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那样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一时眼前的短暂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 

  4, 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 

  5, 说真话,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那就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的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瞎话; 

  6, 说孩子听得懂的话。习惯于讲道理的妈妈要说得简洁明了,忌讳像唐僧。 

  7, 教育孩子注意技巧,循序渐进,不要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步步来;了解当前孩子的特点,不拔苗助长。8, 有预见性,明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抗争并且自己还可能妥协,那么就不要去干预孩子,否则最后结果只会更坏不会更好。 

  9, 吃,注意比较均衡的配比即可,无需太精细;1岁以前孩子保证奶量;一岁以后注意三餐即可;一天中的饮食做不到各类搭配均衡,那么一周中的饮食搭配一下,都兼顾一下,也是可以地 

  10, 孩子不会饿死自己 

  11, 吃饭一定要在餐椅上吃,不吃请离开 

  12, 外出玩不可能像家中吃得那么放心的时候,也没必要太担心,能力范围内稍微注意下,比如选家干净的饭店;其他比如菜中是不是有味精,菜是不是绿色食品等,就没必要太担心了。 

  13, 补钙什么的做到心中有数,不缺不补;多晒太阳 

  14, 穿不讲究。不刻意 

  15, 穿的和妈妈差不多多。 

  16, 给孩子穿衣服,少一件比多一件要好。孩子运动量大,玩出汗风一吹更容易感冒,还更不容易好。 

  17, 孩子流鼻涕了,加一件衣服。 

  18, 判断冷热,摸孩子后脖子; 

  19, 不给孩子经常,动辄吃小药。天冷季节,不定期给孩子吃点vc,或者每天吃点富含vc的水果。 

  20, 感冒症状轻的时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刚开始就吃药,可以多灌水;感冒大多数是病毒性的,病毒没有特效药,吃药14天好,不吃药2个礼拜好;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自己心理安慰。 

  21, 感冒发烧去医院的话,尽量要求验血; 

  22, 一个人可能不生病吗?不可能;所以孩子感冒的时候,小病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辩证地想,得一次感冒相当于打了一针预防针。对这种宏观上不可避免的事情,没必要太在意。 

  23, 玩不怕脏 

  24, 不影响到自己安危,不影响到他人利益,就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干涉太多 

  25, 放手让孩子玩,摸爬滚打,不头破血流就可以 

  26, 不是所有危险的东西都禁止孩子走近;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教孩子危险在哪里,怎么避免。 

  27, 尽量多给孩子自己体会的机会,不直接告诉结果;让他去摸索,去磕碰,去失败; 

  28, 教孩子学会等待; 

  29, 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0, 教孩子付出和回报是双向的,学会感恩 

  31, 睡觉尽量陪孩子入睡 

  32, 注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 

  33, 寒冷训练 

  34, 社会上很多"早教"的方法,当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不
做,有所为有所不为;信奉宁缺勿滥,过犹不及。 

  35, 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太当作孩子的救世主,唯一; 

  36, 不要过多纠缠在自己育儿细节上的为什么,理论依据。做就做
了,既成事实,没那么多讲究。 

  37, 每天尽量保证父母中的一方能够陪伴孩子玩耍一定时间。 

  38, 每天想办法让孩子大笑狂笑若干次。 

  39, 生活游戏化,游戏生活化 

  40, 最重要的一句,我只需要一个70分的孩子,所以我也只要当一个70分的妈妈;不对自己严格要求,马马虎虎过得去就可以,我毕竟也是第一次当妈啊。 

  41, 教孩子直面失败,我可以不服,但是我输得起,我可以选择放
弃,也可以选择再次冲击,但是我不能在对手面前大哭 

  42, 有小朋友进攻,学会审时度势,先正告一次,然后的基本原则
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在幼儿园的时候,可以大叫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43, 不先出手打人 

  44, 无论谁先动手,你都不可以第一个哭 

  45, 你对自己的东西有决定的权利; 

  46, 计划3岁以后,我会给孩子引入每周零用钱的机制----要开始学
有限的钱来办自己最想做的事,学开源,学节流。 

  47, 常带孩子去远足,去郊外;不惧怕风雨 

  48, 争取每年都能回一次乡下老家,过不一样的生活 

  49, 不把工作的烦恼带回家. 
 
太多"厚望"儿童承受不了
   为了宝宝的明天能够活得更好些,或者比爸爸妈妈们生活得更好,现在的父母们热衷于在宝宝幼小的时期就开始进行填鸭式的启蒙教育。

  据上海家庭报报道,三岁背唐诗、四岁练钢琴、五岁解数学,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使宝宝将来更有出息;自己也能活得更踏实。 

  当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奔忙于宝宝的"兴趣爱好"时,同时也发现问题多多,有关医学专家也在提醒广大父母--对宝宝的超前教育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要因为急于求成而拔苗助长。

  心理学医生的话

  许多年轻的父母把早期教育当作教育宝宝,提高宝宝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为此投入了许多精力和财力。许多父母从宝宝上幼儿园开始,就为宝宝选择了学神算、学绘画,于是2岁会写字,3岁懂算数,4岁讲英语的宝宝屡见不鲜。曾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段时期"神童""天才"辈出,许多高等院校专门为此开办"少年班"。期望这些少年神童能成为爱因斯坦级的人物,但事实似乎并没有想象得这样圆满。因此,超前的教育未必都能获得超高的回报。甚至,过大过早的心理压力会给宝宝造成了一种逆反心理,导致宝宝讨厌学习。在这些宝宝心里,学习的过程已经让他们感到没意思了,天天都有许多不喜欢的任务等着自己去完成简直是太可怕了。

  神经科专家提醒

  父母们挖空心思为宝宝选择各种各样的兴趣辅导班,一心想让自己的宝宝多学一点知识,殊不知单调无味的学习往往适得其反,加之一些学习班并非正规班,出现了一些与正规教育不合拍的东西,造成了宝宝的思维紊乱。诸如有的宝宝坐姿不正确,有的宝宝写字就像画画一样,在一个格子里挤着写好几个字,有的学了精算的宝宝一做起算术来,更是错误百出,这都是错误的思维和习惯造成了宝宝的正常思维紊乱。

  "宝宝天性就爱玩,关键是培养宝宝的天性。"有关专家认为,对于幼儿的培养最为重要的并不是让他们能尽早地认几个汉字或做几种运算,最重要的是及早地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比如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可以用更形象化的方式启发和教会他们,如:吃过的西瓜是什么形状,热带鱼是什么形状,让宝宝对几何图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宝宝神经最兴奋的时候,才是宝宝学习的最佳时间。

  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具备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而在宝宝的脑力和智力都不具备和完善的情况下,费尽心机让宝宝死记硬背的知识,可能到了学习的正常年龄只需花费几个小时就能完全掌握。事倍功半,既赔进了爸爸妈妈的许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又剥夺了宝宝幼年珍贵的欢乐和情趣,还可能影响宝宝以后对学习的兴趣,这样只会得不偿失。
 
别让爱斩断孩子的勇敢线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然而,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正常儿童中,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6~12岁儿童则有7种以上的害怕。怕,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一种心理疾患。因此,有的电视台做起了让孩子勇敢起来的游戏节目,旨在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家长们都乐于参加,让孩子在镜头里"秀"一把。但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却发现,原来,孩子的怕,竟然来自于台下扶孩子走上"秀"场的家长们- 
  扫描:孩子怕什么
  镜头一
  5岁的小刚是个小捣蛋,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小朋友们都叫他"刚大胆"。可是,小刚却有个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怕打雷。一碰到雷电交加的夜晚,他就像变了一个人,粘在妈妈怀里,动也不敢动,哪都不敢去了。
  镜头二
  丽丽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了。她很喜欢这个新的校园和新的小伙伴们。但是,每到星期二下午,丽丽就坐立不安,还不停地上厕所。原来,星期二下午有小朋友讲故事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上去讲一个故事。
  镜头三
  早早妈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她发现酱油快用完了,就对正在看电视的早早说:"去楼下买瓶酱油,妈妈等着用!"谁知早早一个劲儿地往后缩:"不去,我不去!""为什么呀?"妈妈奇怪地问。"外面有坏人,我不去!"妈妈无可奈何,只好自己去买。
  相信这样的镜头大家并不陌生。事实上,远不止于此。孩子们怕的事物太多了,对此,我们做了较为细致的归纳:
  "怕"的3种类型:
  类 别 表 现
  自然恐惧 
  声 怕打雷怕鞭炮声 怕噪声
  光 怕影子怕黑 
  电 怕闪电怕电动玩具
  动物 怕狗怕猫
  社会恐惧 
  学校 怕上学怕考试 怕被批评
  家庭 怕独自在家怕独自睡觉 怕和亲人分离 
  社会 怕坏人怕走丢 怕警察
  社交恐惧 怕说话怕陌生人
  不同年龄段的"怕":
  年龄段表现原因对策
  0-1岁对具体的刺激产生恐惧,比如噪声。这个时期婴儿听觉较为敏感。给宝宝足够的安抚,避免强化噪音。
  1-2岁与抚育者分离产生恐惧,孩子对带养人的依赖性非常强尝试逐步分离。保证在许诺的时间回来,以减轻宝宝的不安全感。
  2-6岁对想像出来的东西或未知情况下的预想产生恐惧,比如强盗、黑暗等。4岁时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这个时期孩子有了独立意识,想像力也发育起来,但又缺乏足够的认知。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对,尽量陪伴和面对,给予心理上支持。
  6-12岁对学校、抢劫、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等产生恐惧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并由于家长对学习的过分关注而出现对成绩的焦虑认真倾听孩子的害怕,在行动上缓解孩子的恐惧,保护孩子。
  在探索这个陌生世界时,孩子难免会感到恐惧,会小心翼翼。大多数恐惧对象随着孩子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渐渐消退,而有些则被顽固地维持了下来,发展成与孩子年龄段不相称的非正常的恐惧。当孩子的胆怯不安不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甚至电视、谈话中出现他所惧怕的事物,都能让孩子紧张不已,那么这时他的恐惧已经超过正常状态了。超越正常状态的害怕,极易发展成儿童心理恐惧症,其影响不可小视。
  那么,孩子的恐惧是怎么造成的呢?是来自其他事物的刺激、家长的不当言辞、经验的不恰当积累……然而,更多的却是来自家长的"爱"--

别让孩子骑到头上
   如今,上一辈严厉管教、体罚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被提倡,尊重孩子,让孩子完全自由成长,以启蒙方式学习发展。
  开始让越来越多的父母,面对教养孩子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如果您想教育出一个明理又有礼貌的孩子,不想孩子变成家里的小霸王,
  就跟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6招能不能帮上你的忙吧。 
 
  第1招 重新树立父母的权威角色
  我们要承认孩子也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思想。
  但是,我们还是绝不可以简单地把他当作大人来看待。
  把小宝宝当作个假大人,让他有权可以指使一切,可以随心所欲得到任何东西--这是一种非常不合适的教育态度。一味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没有任何限制,其实并不是让他幸福的方法。孩子应该在满1周岁开始,就有机会体会失望感,伴随着他成长,慢慢从挫折感中学习、了解自己并非万能,并不可以无限制地随心所欲。
  虽然父母的权威无形中勾画出与孩子间的距离,但相对的,也培养出了孩子独立的个性。倘若孩子觉得自己是万能的,自己有权得到一切--那这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警讯。

  第2招 拒绝罪恶感作祟
  何谓模范父母?
  模范父母不只会疼爱孩子,并且还应该知道责备和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
  事实上,孩子对双亲的爱并不会因为父母的指责而减少,孩子需要凭借这股权威,在反对中成长。"你很坏,我不爱你了",孩子说这话时,其实是想得到你的关心,引起你的注意,但并不表示他不快乐,不爱你了。"你有权可以不喜欢我,但是我是爱你的,因为爱你我才会这么做",下次可以这样回答他。要知道十全十美的父母是不存在的,你有权生孩子的气,气得忍无可忍,但你要相信:你可绝对不是唯一一个被气得火冒三丈的家长。

  第3招 学习态度坚决
  "时间到了,该上床睡觉了,我叫你去刷牙",这样的场面您一定不陌生吧,叫孩子做一件事总得三催四请的,或者是妈妈发火了才愿意去做。
  要如何让孩子了解一声命令就要赶快行动呢?其实,只有坚定的语气才能让孩子顺从。若有任何迟疑的口吻,那麻烦可就来了。孩子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托,跟您玩"躲猫猫",在这情形下,再怎么费唇舌解释也没用。
  根据专家看法,做父母的,如果时常寻求孩子的意见或让他有选择权,其实会让孩子养成不服从。有时就得斩钉截铁地说:"因为就是这样!""你必须这样!"要他学习服从。另外,用一些正面积极的引导,你通常会事半功倍:"如果你马上去刷牙,我们就有较多的时间可以一起看书,妈妈也可以多陪你一会儿"。
  这是一种双赢的谈判方式。

  第4招 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
  如今,全职工作的父母下班后往往会累得既没体力也没有精神陪伴孩子。
  这时候,孩子的吼叫、气愤和不听话正是对您发出警讯:"陪陪我!我需要你。"尤其婴幼儿需要与父母维系着亲密关系,分享和感受他们的存在,对于他们安全感的建立和人格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下班后挪出一些时间和你的孩子玩耍,倾听他今天在学校发生什么事情,这些都可减少争执--这也许不太容易天天做到,但绝对值得试试看。

  第5招 适度的惩罚
  因为处罚,孩子才知节制,才知为何犯错。
  当你提出警告后就要做到,否则孩子下回还是会再犯,测试你的信用度,你的忍耐极限。也不要说一些无法做到的惩罚,比如说:"如果你不乖,圣诞老人就不来了",诸如此类。
  事实上,所有的处罚都是违背教学原则的,然而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先衡量所犯的错,再决定如何处罚和时间长短。孩子在超市的糖果摊前不知吵闹几回,为此你惩罚他晚上不准看电视,时间可长可短--但3个月之久的处罚就似乎有点太长了。
  至于打屁股,会让儿童马上了解自己犯错了,也是气头上的父母第一个使用的惩罚方式。但是最好还是尝试着避免体罚。肉体的惩罚意味着教养的失败,甚至表示家长从没立下明确的界限和规定,让孩子可以遵从。

  第6招 父母双方之间态度要一致
  父母对教养孩子彼此有各自的观点,不能要求家长在各方面都得持有共同观点,但至少在主要观念上要一致,不然,孩子可能不知到底要听爸爸还是听妈妈的话,甚至会利用父母间的意见不一致、标准不同,而试着讨价还价。
  别小看孩子,他们可是很聪明的,久了,知道爸爸妈妈的弱点,求严厉的爸爸不成,那就去求求心肠软的妈妈。所以,夫妻之间若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不同看法,应该私底下好好沟通,母亲即使不赞成父亲的惩罚方式也应沉默一旁,千万别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的不赞成。

  您的家里是否有个小霸王
  杨先生,38岁,10岁的小男生爸爸
  我想应该算有。我们常以他的意见为主,试着当个有权威的爸爸,但是我太太在这点上跟我看法不同,她总是让步,所以10年来都是这样的情形。
  宋太太,33岁,5岁孩子的妈妈
  我很难拒绝孩子的要求,为了避免争执和吵闹我通常会先让步,因为我工作很忙,没什么时间陪伴他们,希望在短短的相处时间里一切和谐。至于我先生,他则比较严厉。
  柯太太,38岁,
  9岁和7岁两个女儿的妈妈
  我的两个女儿有点娇纵,但还不至于霸道,也许是因为我们夫妻俩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她们,所以我们有点宠爱她们,为了求心安,补偿心态。
  马太太,28岁,2岁半的孩子的妈妈
  还好没有。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大家对她百依百顺,真是太惨了。我会让孩子了解等待而得到的幸福,任何东西都不是弹指间就可得到的。
  石太太,41岁,
  18个月的小宝宝的妈妈
  我们等待了好久终于盼到这个宝贝,虽然她还是个娃娃,但已经是家里的小佛爷了。不希望看到她成长过程中成为一个恃宠而骄的孩子,希望将来可以避免发生。
  艾太太,37岁,
  1个2岁半的女儿的妈妈
  我承认我女儿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她也很清楚这一点,但我们还是能受到尊敬,定下一些规范。我女儿可不是个小霸王!

"餐桌教子"很不可取
  由于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于是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往往成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时机,美其名曰"餐桌教子"。 
  
  但有关专家提醒, "餐桌教子"不可取。餐桌是全家团圆、感情汇聚的欢乐地,父母若将进餐时间当作教孩子的课堂,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在全国六大城市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在吃饭时挨过父母批评。 
  
  专家指出吃饭时训子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甚至导致胃病。容易导致孩子厌食。孩子受到训斥后,边吃边哭很容易在抽泣时将食物吞咽到气管里去,引起强烈的呛咳,甚至呼吸受阻,危及生命。此外还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情绪低落,使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影响感情。

爸爸如何影响女儿的成长
   "我家的女儿每天都跟妈妈在一起,很黏她妈,都不理我。"很多爸爸都表示不知道怎么和女儿相处。 
  专家表示,爸爸是女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在女儿感知、认识这个世界时,爸爸的行为举止、思想举止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都会对女儿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育女案例一】
  张栋:36岁,私营老板,女儿3岁半
  在张栋看来,爸爸在女儿心里是充满温柔的"信念"和"权威"的形象。在现实中,他寻着这种观点去实现爸爸的角色。
  他努力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女儿的是非曲直,同时为她树立男性品质和能力。因此,女儿将从父亲那里了解权威、权利、能力、愤怒、劳动、人际关系、金钱、冒险、坚持到底以及自尊。没有父亲的影响,等于在女儿的历程中缺少了很重要的东西。
  "我会用爸爸的'力量'让她自己动手穿衣服,让她理解一切东西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庭劳动,背诵《三字经》,还会带着爸爸的'温柔'和女儿一起砌城堡,然后一起开心地欣赏杰作,分享对女儿而言是很重要的。"
  张栋觉得女儿非常需要从她生活中的第一个男性这里得到信心,让她确信她经历的事情是自然,现在女儿变得自信、自立,而且有爱心。
  【育女案例二】
  吴科:35岁,从事财务工作,女儿4岁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一年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呆在一起,但是,我每天都在网上和女儿交流,为她仔细考虑合适的环境,让她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候,我会用我的处事原则、生活习惯等去影响她。比如,我喜欢看书,做事喜欢动脑筋争取尽善尽美,并且有始有终……"
  每次回家吴科都会尽量把时间留给家人,带着女儿到景色优美的公园郊游、游乐场尽情地玩游戏,吴科在这样的氛围里,促进和女儿之间的感情交流,也能激发家庭的活力。
  【专家点评】
  父女关系决定女儿性格
  吴桢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3~5岁是父爱介入的最好时期。女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把自己对母亲的情感慢慢部分转移到父亲身上,父亲是女孩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形象,女孩对男性的认识往往是以自己的父亲为参照的。没有父亲的参与,孩子会过于依恋母亲,因此也极易变得幼稚与依赖。父亲的介入,让孩子体会到除了在妈妈那里可以找到安全感和亲密感,在父亲那里也可以得到。
  父亲的角色是促进孩子的成长与独立能力的发展,以身作则和陪孩子玩游戏是最好的沟通模式。吴桢指出,因为父亲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情感,所以通过游戏活动父亲可以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关爱,如爬山、游泳、打球等。
  父亲与女儿相处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切忌将不良情绪转嫁到女儿身上。父亲回到家后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将一切烦心的事抛开,给女儿一个宽松而愉快的家庭环境。
  2. 父亲与女儿相处注意分寸。父亲是女儿形成性别意识、定位性别角色的第一个也是最重大的老师,父亲要根据女儿年龄大小和认知能力的程度调整与女儿相处的方式,在女儿小的时候,父亲和女儿之间交往可以比较亲密,但是等稍大些的时候,这种亲密就要逐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帮助她通过观察父亲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确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3.尽量抽时间和女儿做游戏,做她的好玩伴。父亲与女儿玩游戏和母亲的方式不一样,他们更幽默、更活跃,更喜欢抛接、倒提女儿,这样看起来有些粗暴,但能给女儿更多的自由,鼓励她们冒险等。从游戏当中,让女儿感觉安全,思路也更加开阔,性格更加温和平静。
 
别让电脑妨碍孩子成长
   幼儿学习电脑,一旦把握不好尺度,将会对身心健康带来危害。神经内科专家、市天和医院脑系科主任张志明教授提醒家长,让幼儿接触电脑必须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别让电脑妨碍孩子成长 

  张志明说,电脑对人的好与坏,其关键在于人是否能正确利用,儿童长时间与电脑打交道,计算机的符号式思维将主导其基本思维方式,零碎的符号式机器思维代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注意力很难得到锻炼。孩子迷恋电脑,对其认知和感情发展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在让孩子接触电脑之前,家长先要搞清它的弊端,才能防止不正确利用给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 

  减弱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电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精于思考的精密仪器。有了电脑,儿童不再需要做太多思考工作,他们所需做的只是学会如何对电脑屏幕作出某种反应,以浏览软件。这会导致儿童惯于草率地揣测答案,他们不再认真地对问题彻底思考。目前为儿童所制作的教育软件大多属于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会使孩子的想象变得狭隘、刻板,失去创造力。研究还发现,对那些经常在电脑上画画的儿童来说,他们用手绘画的能力将受到一定影响。 

  破坏书写、拼字技能:儿童亲笔写汉字有助于记忆,也可从中明白字义。而在键盘上打字的儿童不必精通这些,因为电脑会代替他们纠正错误,电脑就蚕食了儿童学习的机会。如果再让机器代替儿童思考,就更等于在扼杀他们的智慧。 

  注意力差:儿童必须学会专注才能在学业方面有所成就,专注能促进儿童的记忆力和听读能力,电脑软件里的各类设计则易使儿童很难定下心来专注于某一个科目的学习或者某一项任务的完成。 

  此外过早使用电脑对幼儿的危害还表现在:长时间在电脑屏幕前,电磁辐射将影响孩子正在发育的脑细胞;长时间地注视电脑屏幕,对幼儿的眼睛十分不利;过早关注电脑,易使他们对电脑产生眷恋,与小伙伴的交往兴趣下降,不愿融入周围的环境,而缺乏与人沟通的体验,将影响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 

  7岁后才可接受系统电脑教育 

  张志明说,学龄前儿童不论就其知识、能力、还是身体发育状况都不太适合与电脑"亲密接触"。幼儿大脑正处于高速发育期,在此期间,孩子接触电脑可作为培养认知能力的"点缀"。两岁的孩子可以通过感受电脑上声音色彩的变化来培养感知能力,稍大的孩子可以在上面画画。尽管部分儿童电脑游戏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协调和反应能力,但尺度把握不当会使孩子沉迷,建议家长慎重选择。 

  儿童接受系统正规的电脑教育的最佳年龄是7岁以后,此时可进行操作系统学习等。10岁左右可以开始学习程序设计,因为这时是儿童形成逻辑推理能力的时期,有不少软件天才在十一二岁时就开始崭露头角了。 

  张志明指出,并非孩子接触电脑越早越好,有的家长很早就教会孩子用电脑计算,这其实对孩子有害无益。电脑的互动性和它精美的运动声画效果,对幼儿甚至成人都有无法摆脱的魔力。目前过早学电脑的儿童青光眼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同龄儿童,而且万一造成过度疲劳,会引起惊厥和癫痫,还可能因坐姿不良而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家长要切记防止幼儿用电脑代替人脑。三四岁是训练孩子记数、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用电脑来代替大脑,孩子就缺少了锻炼自己计算能力的机会,影响孩子思维技能和记忆力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时期接触电脑应以游戏式的了解为主,孩子接触电脑每周最好不要超过三次。
 
拨快孩子"学习钟"的代价
   美国塔夫兹大学研究儿童问题的大卫·埃尔坎教授提出警告说,不要拨快孩子的"学习钟"。 
  然而,当今许多父母为努力加快孩子的学习进程,却大大伤害了孩子。在孩子仅二三岁时,家长就让其读书、识字、背诗词,四五岁时就让其学电脑及琴、棋、书、画,望其早成才子。其实这些家长做的,正是把孩子从其童年生活里赶出来而推入人世的烦忧之中。孩子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逐个地走完每一发育阶段。跳跃式的负担或者不让孩子有足够空闲的做法,也许能拨快其"学习钟",但因而就会破坏其内在功能,以致再也无法恢复准确的"钟摆"。 
  家长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他们的做法却出于一个错误的直觉",埃尔坎教授认为,"家长们相信,使孩子能对付艰难世事的最佳准备是让他们面对世事。其实,对步入成年门槛的最好准备即是过好一个童年时代。应付日后逆境的妙方即是有一段好时光,抵御压力的最佳防卫即是靠强健的自我感。" 

中日韩三国首都小学生生活习惯研究
  据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8日发布《中日韩三国首都小学生生活习惯研究》称,多数北京小学生感觉上学愉快,好于东京和首尔小学生;但北京小学生花在上学路上的时间最长,而且约一半北京小学生上下学由家人接送,远远高于东京和首尔小学生。 
    调查发现,北京小学生上下学由家人接送的方式最为普遍,58.1%由家人送去学校,46.8%放学后由家人接回家,而在东京和首尔这两个比例均未超过3%。43.4%的东京小学生和29.4%的首尔小学生与同学朋友相约一起上学、72.2%的东京小学生和63.5%的首尔小学生与同学朋友相约一起放学回家,但只有9.0%的北京小学生与同学朋友一起上学,22.5%与同学朋友一起放学回家。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可见北京小学生上下学主要由家人接送,而东京和首尔小学生上下学主要跟同学朋友相约一起。这虽然与许多北京小学生住得离学校较远有关,但也反映出北京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担忧和溺爱心态。" 
  三国孩子都爱吃"垃圾食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8日发布的《中日韩三国首都小学生生活习惯研究》称,四成东京小学生经常吃油炸类和高糖类垃圾食品,近两成北京和首尔小学生经常吃方便面等零食。在零食方面,高糖类、油炸类及方便面类等国际公认的"垃圾食品"占据了一定位置。比较而言,日本小学生经常吃薯片类等油炸食品最多,其次是首尔小学生、北京小学生;日本小学生吃巧克力糖果等高糖食品也最多(40.0%),其次是北京小学生(28.3%)、首尔小学生(23.3%);对于方便面等食品,北京小学生和首尔小学生常吃的比例接近,分别为18.9%和19.0%,东京小学生经常吃的比例为12.2%。"这说明三国首都父母对孩子科学吃零食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较为忽略。"孙云晓表示。 
  北京小学生文明礼貌最好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8日发布《中日韩三国首都小学生生活习惯研究》称,北京小学生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好于东京和首尔的小学生。 
    调查显示,多数小学生能够主动和家人打招呼,尤其出门前主动与家人打招呼比例更高。"总体上来说,北京小学生主动与家人打招呼的基本家庭礼仪习惯要好于东京和首尔小学生。但在早晨起床后与家人打招呼的方面不如东京小学生,相差11个百分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 
  北京孩子更喜欢学习好的朋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8日发布《中日韩三国首都小学生生活习惯研究》称,北京小学生最想成为努力勤奋、乐于帮助他人、正直、学习好、受人信赖、朋友多的人。在朋友选择上,可信赖的、在一起愉快的、能关心帮助和理解人的朋友最受三国首都小学生的欢迎。"但比较而言,北京小学生更喜欢学习好的朋友,而东京和首尔小学生更喜欢有趣的朋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 
 
宝宝棘手问题之非常解决
   论顽皮,现在的小孩子和我们当年比起来绝对无法同日而语,他们惹出的麻烦自然也是不同凡响。说起来,我女儿也算不上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了,但是小孩子的事总是很难说得清,有时候仅仅几分钟没在身边,等她再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就能带回来一堆你做梦也想不到的稀奇古怪的麻烦。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不慎把口香糖沾在了头发上,或者将弹珠塞进了鼻孔里?遇到这些棘手的非常问题时,需要采取非常手段手段--

非常问题1:去掉沾在头发上的口香糖
    口香糖是最受家长和孩子喜爱的糖果之一,不但味道香甜还能够清新口气。但惟一的缺点是,嚼过的口香糖一旦沾在了不恰当的地方总是很难清洁。地面和桌面也就罢了,如果这个不恰当的地方是孩子的头发,你知道该怎么做吗?记得第一次发现女儿把口香糖粘在头发上的时候,我又惊又怒、不知所措,一气之下险些给她换个发型。幸好邻居家的阿姨及时赶到教了我两招。 
方法一:冰冻
    用塑料袋或者薄毛巾包裹一些冰块,将口扎紧。然后将冰袋敷于口香糖的黏着部位。通常,15至30分钟后,原本黏糊糊的口香糖就会在低温作用下完全凝成硬梆梆的固体。完全冻结的口香糖,只需用手指轻轻一捏便会立即土崩瓦解。最后只需将残留在发间的碎屑小心地摘除即可。有时候,手指的温度可能会使冻结的口香糖恢复黏性。这时候可以再用冰敷,重复以上过程。
方法二:涂植物油
    植物油或者含植物油成分的清洁剂可以有效降低口香糖的黏性。将植物油直接涂在口香糖上,同时用梳子试着轻轻梳理头发,直至被黏在一起的头发可以在毫无痛感的情况下完全梳通。然后,用洗发水或肥皂将残留在头发上的油洗净。

非常问题2:取出孩子塞进鼻孔里的豆子、弹珠或者其它异物
    小孩子总是对什么都好奇。超凡的想象力加上"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无论抓到什么东西,这些小家伙们都有"身体力行"的胆识。只可惜父母们无福消受宝贝们的"英雄壮举",惟有处处小心、时时留意。玩耍时将豆子、弹珠等小东西塞进鼻孔是最常见的幼儿事故。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慌张。在确定孩子必须就医之前,你应该首先尝试以下三个步骤,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第一步:以自己的嘴对准孩子的嘴,基本动作和嘴对嘴的人工呼吸一样。
    第二步:用手指紧紧按住孩子未被异物堵塞的鼻孔。
    第三步:迅速且用力地向孩子嘴里吹一口气。一般情况下,鼻腔中的异物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被走投无路的气流弹出。如果反复尝试几次后仍没有效果,为防止其它意外发生,应该立刻送孩子上医院请医生进行专业处理。
 
非常问题3: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宠物的死亡
    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小动物死了,该怎样让孩子了解并接受"死亡"这个事实呢?
    教会孩子确认小动物的死亡
    对于猫、狗、啮齿类动物和爬行动物,我们可以在它们的鼻子前放一面镜子,如果镜子上出现雾气,则说明它们还一息尚存。触摸它们的脉搏或者轻轻摇动它们的身体,如果躯体出现硬化和变冷的现象,说明小动物已经死亡。最后,我们还可以轻轻触摸小动物的角膜,因为任何活着的生物体被触动角膜时都会做出反射性的眨眼动作。
    确认一条鱼是否死亡,关键在于观察它的鳃的动作。正常情况下,鱼鳃应该是有规律的一张一合的。如果鱼鳃停止不动,且鱼身侧浮于水面或已经沉下缸底,那么这条鱼多半是快死或者已经死了。这时候你可以用渔网或者其他能够探入鱼缸的物体轻轻触碰鱼身,如果鱼身几经试探后仍然一动不动,则说明这条鱼肯定已经死亡。
    用适当的方式将小动物死去的消息传达给孩子
    3至5岁的儿童:3至5岁的学龄前儿童尚无法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告诉他们:"小猫咪走了,以后不会再回来。"听到这样的消息,孩子可能会因为小动物的不辞而别感到生气、难过,或者担心家里其它的小动物,甚至身边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会不会有一天也会一声不响地离开。为了消除孩子的顾虑,你一定要主动告诉他,"虽然咪咪离开了家,但是它现在仍然生活得幸福快乐,而且爸爸妈妈绝对不会离开你,只要宝宝需要,爸爸妈妈就会一直和宝宝生活在一起。"
    5岁以上的儿童:一般来说,5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可以大致理解"死亡"和"存在"的含义,但是其理解力还非常有限。不少8岁以下的孩子都认为死去的小动物仍然能够看、听、吃甚至呼吸。 
基于这种理解,他们往往会为死去的小动物的命运而担心。比如,很多孩子都担心,若将死去的小动物单独放置在纸盒子里然后埋入地下,它们会怕黑。这时候,不必再编故事,你应该相信孩子的理解能力,可以坦率地告诉他小动物死去以后就不会有任何感觉,也不会有任何痛苦。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这种做法对小孩子来说太过残忍。但事实上,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只要引导适当,5岁以上的孩子完全能够接受家长对小动物死亡的客观解释。而且,这个过程能让孩子了解到"死亡"是客观世界的自然现象,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适当处理小动物的遗体
    在孩子见到小动物的遗体前,一定要将其眼睑阖上,以免吓到孩子。然后将其平整地置于纸盒内,并用布或毛巾盖好。举行一个小小的葬礼:对孩子来说,宠物也是家里的一员,因此孩子们都希望小动物在死后能够被好好安葬。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小动物的遗体安置在院子里或者附近的空地上,也可以将其送到设有此类专门服务的宠物医院或者相关公共服务部门。千万不要将死掉的小动物一弃了之,那会让孩子非常伤心。给孩子一些调整情绪的时间。

非常问题4:解决孩子临时要小便的问题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们永远不会像大人那样计划和预测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因此他们总是有特权在不恰当的时间提出不恰当的要求--比如当车子开到方圆5公里内没有厕所的地方,孩子突然拖着哭腔大声宣布"我要尿尿!"所以我建议年轻父母们预先学点变通之道,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首先,在路边找一个有遮蔽条件的合适地点,最好是与公路保持安全距离的灌木丛或是大树后面。然后将车门打开,以便更好地遮挡旁人的视线。切记随身带好卫生纸以备不时之需。在灌木丛或树后让孩子背对过往车辆,为避免弄脏鞋子,男孩子最好向下坡方向小便,女孩子则相反。 
    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伤心难过,就立刻弄回一只新的宠物企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孩子的情商没有半点好处。难过是情感恢复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明智的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从难过的情绪中走出来。
 
 
35种要诀打造优质宝宝
     传统的智力评量大多是以单一智能的方式进行。美国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证实,幼儿的智能会展现在包括: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肢体动觉、人际、内省、自然观察等不同智能的领域之中。  
 
    而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理中,的确也需要多元的人才,各自发挥不同的智能。
    儿童的发展有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遗传,另一个则是环境。遗传受到父母亲的基因决定不可控制,但遗传还需要在对的时间,有适合的环境做配合,才能将幼儿真正的能力展现出来。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幼儿并不需要爸爸妈妈的教导,爸爸妈妈要做的只是为幼儿预备一个对的环境,在这环境中的空间布置、爸爸妈妈、玩具等所有的一切都会对幼儿的发展造成关键性的影响。在此我们将为爸爸妈妈们提出35点方法与建议,协助爸妈养出优质小孩,也让孩子在爸爸妈妈充满爱心、耐心的帮助下,得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让孩子认识自己 开发潜能
  1、让您的孩子有机会探索自己的兴趣。
  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太强调单向的学习方式让大部分孩子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无法从学习中发觉自己的兴趣所在。但是人生之中不单单只是考试、念书、工作而已,如果能够从小培养一到两种兴趣与爱好,将可以为孩子未来的生活带来许多乐趣。所以,爸爸妈妈应提供孩子丰富的环境,同时允许孩子依自己的方式及步调去学习与探索。
  此外,爸爸妈妈在培养孩子兴趣的同时,应该避免强迫学习、压力学习所造成的造成反效果,尝试着去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协助孩子从中获得有趣好玩的经验,先引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动机,才能找出真正兴趣所在。
  2、让孩子接触各种类型的活动,激发潜在的天赋。
  提供孩子接触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机会,如﹕音乐、艺术的欣赏、动植物的照顾、天文地质的探索、身体律动的练习等,不要预设孩子该学得多少的结果,爸爸妈妈可以从旁观察,在不同领域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自然发挥的潜力,并朝着这些方向给予更多环境,刺激他发挥潜能。如: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对于旋律节奏特别有反应的孩子,可能代表他在音乐方面是有潜能的。而常常蹲在路边观察昆虫活动的孩子,可能对于动物部分的学习是特别敏锐的,爸爸妈妈可以凭借生活中观察孩子的小细节、小动作,了解自己孩子优势何在。

  培养孩子正确判断 独立思考能力
  3、允许你的孩子犯错
  孩子由于拥有的知识不够丰富加上逻辑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但随着身心的成长及知识的增加,孩子也能拥有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经验的累积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孩子必须有机会练习如何做决定。
  在练习如何做出正确判断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发生做出错误判断的情况,如:在寒冷的冬天却选择穿短袖的衣服,应该先吃饭但他却想着打游戏等等,这时爸爸妈妈应该适当的辅导,培养孩子的对于如何做选择思考逻辑,了解他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而不是直接责骂孩子这样做不对,因为这些小小的、零散的错误经验是帮助孩子有一天能做出正确决定的重要基础。
  4、经常对孩子提出开放式的问题
  问题可以引发孩子对于周遭环境的好奇心,让孩子动头脑思考。但问问题的方式很重要。答案只有对或错的问题是无法真正帮助孩子进行思考的,最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采用开放式的问句,如:"你觉得怎样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为什么会出现彩虹?"等等,开放式的发问方式可以从孩子的响应中知道孩子是否真正了解问题的意思并达到帮助他思考的目的。
  5.计划一项特殊的家庭项目
  利用节庆或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个大家都有兴趣的主题,全家人共同设计进行一个活动,如:说故事接龙,角色交换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唤醒和开发孩子另一方面的潜能。

  建立愉快的学习经验
  6、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现代的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好,每天帮孩子排满了各式各样的课后辅导及才艺的学习。却没有问过孩子是否有学习的意愿。主动的、有意愿的学习才能让孩子发展出专注力,而专注力是学习的重要条件,被威胁强迫的去上各种课程非但对于孩子没有任何帮助还可能有不愉快的经验影响日后的学习。因此,爸爸妈妈要做的不是强迫而是鼓励,引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进而主动学习。
  7、你可以对孩子有期待,但是必须是合理的
  在孩子出生后,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人一等的优异表现与成就,因此容易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太多期待其实是一种压力,不少孩子甚至会因为感觉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待而觉得自己是没有用的,丧失了想要继续努力学习的动机,因此爸爸妈妈对孩子可以有期待,但必须在孩子实力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等孩子达到第一步目标之后再慢慢提升标准,这样子又能够让孩子有自信、又可以让孩子的能力逐渐进步。
  8、与孩子分享你的工作
  在美国的许多城市设有爸爸日或妈妈日,在这一天企业的职工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上班,让孩子有机会了解父母工作的内容及辛苦,这样的活动对于亲子关系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爸爸妈妈认真的工作态度也会成为孩子的典范。当然,因为孩子参观了爸妈工作的环境、对于爸爸妈妈的工作有了一些概念,当然更有助于亲子间聊天时的话题更多样性。
  9、为孩子提供一个感官丰富的环境
  0-4岁是宝宝感官发展最敏锐的阶段,需要各种的感官刺激帮助其概念的发展。所以爸爸妈妈在家中可以提供孩子各种运用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探索环境的机会。如:引起视觉探索的图形或颜色丰富的墙纸,可供触摸的不同材质的地板或墙面,能够动手操作的各种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听得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刺激,丰富的感官刺激经验是宝宝在未来发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据。
  10、保持你自己的学习热忱,孩子会受到你的影响
  许多爸爸妈妈一天到晚叮咛孩子要念书要认真,却不见得有效果,其实最好的方式是透过身教影响孩子。爸爸妈妈若自己也能常常保持对于学习的热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将会透过身教深深的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

  鼓励孩子 刺激创造力想象力
  11、不要给孩子设限制
  学龄前是孩子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期,还未清楚建立自我概念的幼儿很容易受到其它人的影响。因此,不要随便给孩子设限制,例如:面对孩子不了解的事情爸爸妈妈常常以"你还小,等你长大就懂了。"这样的言语简单带过,为了孩子问东问西很麻烦而敷衍回答,其实是容易让孩子的能力和发展受到限制的。因此爸爸妈妈应该采取比较积极开放的态度,鼓励孩子多多发现问题并解决他,不要给孩子设下太多限制。
  12、全家人经常一起玩游戏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游戏,相反的从游戏更可以体验生活。孩子们天生就具备有游戏的能力,透过游戏孩子可以展现他的能力并进行学习。而爸爸妈妈在参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更可以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及针对其需要协助的部分进行辅导。
  13、亲子共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必须从小养成的。根据一项研究,在幼儿时期经常有机会坐在爸爸妈妈膝上听故事、看故事的孩子,长大之后较容易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多有帮助。因此,爸爸妈妈除了给予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之外,千万别忘记,花点时间陪着孩子一起玩、一起读书,对于孩子还说比拥有更多玩具、漂亮衣服更重要。此外,使用一些幽默、笑话和有趣的故事启发孩子,对于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14、不要对孩子做的事情有过多的挑剔和评断
  当孩子拿着他的作品与你分享,满心期待能得到你的肯定时,千万不要用爸爸妈妈的高标准来评断和责备他们。学龄前的幼儿尚未脱离自我中心的阶段,爸爸妈妈任何一句批评的话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绘画作业时,爸爸妈妈应学习多使用能传递正面讯息的语言赞美孩子,如:"你用了好多的颜色、有红色、蓝色和黄色,色彩真丰富!"同时应该尽量减少使用负面语言,如:"你怎么画得这么乱,颜色太多了。"的说法。因为正面的讯息能让孩子获得鼓励,继续表现良好的行为,增强孩子好的行为,而负面的讯息却会让孩子停滞,退缩不敢往前进。
  15、帮助孩子学习使用家里,学校和公共图书馆的电脑设备
  在这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体科技'即使不出门也能知道天下事。所以,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孩子学会电脑之后只会打游戏,而不愿意让孩子过早接触电脑,而应该采取比较正面的看法,想想接触电脑之后,可以运用进步的科技与网络,延伸孩子的视野触角,让孩子增加智慧。

  培养责任心 共同创造亲子聊天时间
  16、与孩子谈话并学习倾听
  每天花一点时间与孩子谈天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一段短短的时间中,是爸爸妈妈借此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的关键时刻。在这过程中爸爸妈妈需要学习倾听的技巧,不要还没等孩子把话说完就急着要纠正孩子错误的观念。这种急躁带点批评性的举动会让孩子自尊心受伤而不愿意再与你分享她的想法,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爸爸妈妈要了解,孩子虽然小但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愿意把自己碰到的事情和爸妈分享,我们就应该像孩子的朋友,当个专心的听众好好的和孩子聊天交流。
  17、当孩子完成家事,给予肯定
  2-4岁的孩子喜欢模仿爸爸妈妈的行为,因此开始对做家事充满了兴趣,爸爸妈妈若能为孩子预备适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扫把、托把、吸尘器等,让孩子做家事十分顺手,并且给予孩子适当的工作范围,如:小茶几的桌面、孩子自己游戏的角落这些以幼儿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就可以从做家事中逐渐发展出责任感。
  18、全家一起外出游览新的地方
  放假时全家一起外出旅游,除了可以凭借愉快的气氛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之外,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也能扩大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为了让每一次的旅行都能让孩子收获满满,建议爸爸妈妈在一开始就让孩子参与旅行的计划,全家人一起收集数据,讨论行程的路线,并事先对于当地的文化做一番了解。在行程中爸爸妈妈也应该鼓励孩子多运用其感官做观察及比较,并发现异同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
  19、提供孩子扮演类型的玩具
  在给孩子玩具时,应该酌量增加扮演类型的玩具,如:洋娃娃、绒毛动物玩偶、厨房用具、各行各业的工具及服装等,因为孩子可以透过扮演游戏中角色的扮演学习社会性行为,了解社会真实的样子。爸爸妈妈可以在家中的一个角落为孩子布置一个扮演区,只需用矮柜做一个简单的区隔,这样爸爸妈妈又可以观察到孩子玩游戏的状况,又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半独立的空间自由发挥。另外要提醒爸妈的事情,提供给孩子的玩具、道具最好是孩子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并且不要脱离平时居家生活太远,这样孩子才可以通过平常观察爸妈的行动,学习和模仿社会性行为。
  20、给孩子自由的时间可以做白日梦和幻想
  允许孩子有爸爸妈妈期望以外的答案,是激发创造力的关键之一。大人们对于是非对错的答案往往已经是很固定且僵化的,对于还没有受到限制的孩子还言,生活是多姿多采有着无限可能,因此给孩子一些空间、时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将很可能是孩子日后工作创意、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分享成功经验 建立正确价值观
  21、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人士生平的励志类故事
  幼儿吸收性心智的特质让幼儿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中所提供的成功典范故事分享,将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影响孩子的思考模式和行为表现。因此,爸爸妈妈应该和孩子一起阅读成功人士的励志类故事,提供孩子们好的学习典范。
  22、不要用酬劳贿赂孩子
  孩子需要鼓励以促进良好行为的表现,鼓励可以透过许多不同的型式。其中较不合适的是用物质来鼓励孩子,老是用礼物、零用钱、吃好吃的东西来奖励孩子,这样的方式容易让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也容易造成孩子对于物质的欲望需求越来越大。
  23、建议孩子加入他感兴趣的小团体
  团体生活可以帮助孩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调整自己的态度,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爸爸妈妈可以协助孩子选择一个团体'如:幼儿音乐班或社区中所成立的亲子互动团体。透过团体的互动孩子会渐渐发展出社会生活的技巧并达到社会化。
  24、和孩子讨论新闻以激发他的兴趣
  以适合孩子的方式和他一起讨论新闻时事,能帮助孩子融入社会生活,了解自己也是国家社会中的一员。五花八门的新闻内容能引发孩子对于社会的关心,不过在引导孩子关心社会的同时,爸爸妈妈也要注意到有些未经处理的新闻画面及题材是不合适给孩子看的,因此爸妈和孩子讨论新闻之前,应该先筛选掉那些不合适孩子的内容,以免造成心灵上的污染与伤害。
  25、不要有刻板性别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在以前由男性担任的工作现在也可以由女性来做,而许多女生从事的工作现在也可以由男生担任,例如护士等。因此爸爸妈妈提供给孩子的玩具和游戏可以不用过分强调刻板性别角色,以免与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有落差,同时也让孩子发展正确的两性关系。

  尊重孩子的个性 培养自信心建立
  26、避免拿孩子与其它人比较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能力与性格。因此没有任何一套标准可以适用在所有孩子的身上,爸爸妈妈更不应该拿孩子和其它小孩做比较,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其实,如果希望孩子更好,爸爸妈妈应该只要帮助孩子与和自己过去的行为作比较即可。
  27、做有原则的父母亲
  年龄小的孩子由于对环境都很陌生,因此仅需要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就可以依循,特别是有关常规的建立。而孩子是否能够清楚了解规则、分辨对错并遵守,其实与爸爸妈妈能否坚持自己订下的原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8、给孩子买一些能展现其优点的礼物
  能展现孩子优点的礼物,例如喜爱音乐的孩子可以在他生日送他一只笛子,爱运动的孩子则给他一个小足球,这些"投其所好"的礼物,可以促进孩子对于兴趣、学习的坚持,更能增进幼儿的自信心。
  29、鼓励孩子思考他的未来
  虽然未来还很远,离真正长大独立还有一段时间,但爸爸妈妈仍然可以从小开始启发孩子的思考,让他想象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如果要达成上述目标现在应该做怎样的准备。但爸爸妈妈在鼓励孩子思考他的未来时,应该要避免将自己对他的期望强压在孩子身上,要知道孩子的发展是具有无限的可能的,希望他们思考未来,目的是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要孩子就依着爸妈的规划走。

  善用家庭机会教育 接受孩子的一切
  30、把家里变成学习的地方
  孩子的心智发展必需从做中学。因此应善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帮助幼儿有效的学习。例如:厨房可以是很好的学习数学及科学的地方,洗澡时可以学习浮与沉的概念,照顾动物的活动让幼儿能认识动物的构造和习性。
  31、教导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觉和信任自己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多多赞美孩子并肯定其能力。当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就会充满自信。
  32、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要培养孩子做决定的能力,爸爸妈妈可以提供问题、解决之道给他选择,同时选择的项目不需要很多,因为太多的选项容易让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当孩子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导致不好的结果时,孩子会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如何做出正确决定的技巧。
  33、在家里设置一个放置孩子作品的角落
  固定的作品展示区让孩子学习大方的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增加与他人互动的话题及语言学习的机会。
  34、鼓励孩子处理他遇到的困难'帮助他学习如何解决遇到的困难
  大多数的孩子遇到问题时都会直接寻求爸爸妈妈的协助,太会帮助孩子处理问题的爸妈往往会教出依赖心很重的小孩。爸爸妈妈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们也能够自己处理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因此爸爸妈妈应该从旁辅导,给孩子机会自己学习解决问题。
  35、能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优点与缺点
  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不同之处,学习去欣赏每一位孩子的优点,如:莉莉在记忆方面的学习成果虽然不佳,但她在理解力的部分表现良好。爸爸妈妈应该多看看孩子的优点,并且花些时间想一想是否一定要孩子改进缺点,有时候换一个角度思考会发现其实这些缺点也没有想象中的严重。
 
 
谈祖辈对孙辈的教育
 --爱而不溺是真爱

  许多祖辈家长在自己儿女工作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照看孙辈的责任。出于"隔辈疼"的原因,他们将对儿女的爱转移到幼小的孙辈身上,给孩子以加倍的爱。但祖辈的爱一定要有分寸,要有理智地调节,否则就会沦为溺爱,给孩子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那么,怎样爱孩子才是恰当的呢?

  首先,要合理对待孩子的需要。

  人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同样有着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现在经常有小商贩在幼儿园的大门口兜售一些孩子喜欢的粘贴画或卡通玩具,常常会看到许多孩子到小摊前就驻足难行,有的甚至不肯回家,除非家长买了。一张粘贴画确实值不了多少钱,许多家长也正因为东西便宜,所以很容易满足孩子的要求。长此以往,当孩子的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哭闹或拒绝吃饭、不上幼儿园作为威胁。遇到这类情况的祖辈家长一方面想管教孩子,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父母误会自己,产生家庭矛盾,无奈之中只好不断满足孩子的需要。殊不知,这不仅不会满足孩子的需要,反且会激起孩子更大的欲望,提出更多的要求。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祖辈家长完全不必有什么顾虑,对孩子不合理的需要就要坚决给予制止,相信孩子父母会理解老人一片苦心的,关键要摆正位置,认识到"为国教子"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

  其次,要引导孩子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有的祖辈家长爱孙心切,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照料:吃饭怕孩子烫着、穿衣怕孩子凉着,走路怕孩子摔着,上幼儿园怕孩子受气,劳动怕孩子累着……总之,怕这怕那,唯恐孩子受半点委屈,恨不能将孩子放进"保险柜"锁起来。这实际是在"软化"孩子的心灵,暗示孩子无能,剥夺孩子活动的权利。大量事实证明,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懦弱无能,思想幼稚,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做家长的应该明白,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成大,进入社会独立生活,能包办孩子一时,但不能包办孩子的一生。为了孩子将来能经受生活磨难和社会风浪,必须让孩子从小就对困难和挫折有所尝试和体验,学会以平静的心情和合理的方式对待困难和挫折。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情感,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教育,但一定要理智施爱,爱得有节,爱得有利,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爸爸的"棍棒教育"
   今天是晨晨十六个月差六天,他的可爱无处不在,我总担心我不会教孩子,使得孩子在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得不到充分的知识,不过我只能说我是尽我的努力吧,为使孩子在身心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谓是费尽心思,父母作为孩子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担负着最重要的使命--在保证孩子饮食起居都正常的情况下,教导孩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天,我和老公带着晨晨去商场,由于是星期三(2002年3月13日),逛商场的人不多,我们只带晨晨去儿童区,因为那里有很多的小朋友和很多的玩具,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到一个极其精美的小圆桌边,共有四个固定的小座位,圆桌中间是个精致的小凹槽,是专门放置散乱的乐高拼接积木的,小晨晨坐到其中的一张小座位,另外有两个小姐姐也在玩乐高积木,两个小孩分别由他们年轻的妈妈带着,看着这两个妈妈,都是极宠极宠自己家小孩的那种,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又有哪个家不宠孩子呢。看小朋友们一多,晨晨便来了动力,抓起一块积木就往地上扔,还冲着你乐,老公便说:"晨晨,不要把这个玩具往地上扔,可以扔进这里"指了指中间的凹槽,晨晨听懂了,很乖地了进去,可是不一会儿,他又开始变本加厉地乱扔一气,其实是看到两个小朋友也在扔,老公便严厉地训斥起晨晨:"晨晨,不可以乱扔!"没想到晨晨不听他的话,于是老公便打了一个他扔玩具的小手手,晨晨顿时没料到会有这样的后果,有点叛逆地看了看爸爸,老公继续说:"不可以,否则哪个手扔的就打哪个手!"我也没在边上护着晨晨,我是这样想的,既然爸爸在教孩子,我便不可以在边上唱反调,这样容易让孩子有投机的想法,所以晨晨望着我的时候,我也是虎着脸没吭声。这时其中一个戴着眼镜的妈妈对老公说:"让他扔好了,不让他扔会限制孩子创造力"另一个妈妈表示赞同对着晨晨说道:"你爸爸可是棍棒教育啊!"我听完倒觉得有几分道理,于是我也没说什么,倒是老公,站在一边,就再也没发出一点声音来。回到家,我细细地想起这一幕来,我在想,究竟是孩子的创造力重要还是道德规范重要,让他遵守一定的规范是不是值得呢?思前想后,我觉得牺牲一点孩子的创造力来教会他一些道德规范是值得的,我也不是想限制他种种自由,只是该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教育得体,我不太同意一直使用"棍棒"教育,但必要时可以这样做,就这件事情上而言,打一下小手,让他知道,乱扔东西,会使得大家都没有办法玩,这是一个好办法,使得晨晨知道,在和群体相处时,应当顾及别人的感受,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我只是想在晨晨的潜意识里出现一条可以和不可以的界线,也许他不太懂为什么不可以做,但是我们可以将有些事情为什么不可以做和做了这些事情会产生什么后果和有什么危害,这些较为深入的问题在他不断地成长过程中慢慢让他了解,我相信这不会太妨碍他的创造力的发展的。
  后记:在打完晨晨后,晨晨便很乖地和小朋友一起搭起了积木。先前在家里,我们以为他只会扔,不会搭,原来他也并不象他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只会乱扔一气,他也是会搭积木的。

白领父母早教心态两大误区
  一个"精英"妈妈的醒悟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父母的一个'陋习'。"日前,某报刊登了一个白领父母为孩子升重点小学参加考试前后经历引起不小反响。就此,同为高级白领,并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一位父母措辞激烈地和记者讨论起幼儿早教走入误区的话题。
  在海外留学期间,这位父母也曾做Baby Sitter,在帮老外看孩子的兼职工作中,她开始对自己曾受到的教育和中国父母的心态有了新思索。
  "在美国,父母不会刻意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从不会说,你看JOHN已经会什么什么了,而你怎么还不努力之类的话。在他们看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点,他们只会跟孩子的过去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这一点,和中国父母非常不同。"她坦言,从小自己就生活在父母不停的督促声中:"你看隔壁阳阳会自己读童话书了;为什么你们班上的王震庭比你分数高?"在这样强烈的竞争意识中,她早在学龄前已经认识千余汉字,4岁开始拉小提琴,她努力学习,逼迫自己达到父母的要求。
  但是,这位在父母眼中考取奖学金出国留学的精英孩子,内心其实一直不快乐,长久以来,她只是在为父母的面子而活。出国后,她甚至一度认为已经完成了父母的要求,放纵自己。正是在美国留学期间,她的思想有了巨大改变。她发现,美国的教育主张以个性为重,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华人社会中爱攀比、讲面子、父(母)以子贵。这种攀比,不仅造成父母之间对孩子期待值的'军备竞赛',更为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如果孩子受家庭文化影响较深也养成爱攀比习性的话,他们不会适应国际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美国学校中,学生若斤斤计较考分、名次、获奖等等,是很招别人反感的。有这种习惯的人,走上社会也会遭到孤立。"现在,这个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自己也有了一个4岁的女儿,经济条件很好的她没有安排女儿读早教课程,唯一坚持的是,陪女儿做游戏,讲故事。

  白领父母迷信精英教育
  "我正在教儿子认字,可他一刻也坐不住,我上次去父母会,班上的小朋友基本上都在学识字卡片。"一位儿子才上幼儿园小班的妈妈在MSN上和其他孩子父母"叹苦经"。为了不让自己孩子落后于人,父母们一方面亲自上阵教孩子,一方面花大价钱投资孩子的早教。"天才宝贝EMBA"、"儿童高尔夫培训班"、"儿童高尔夫训练室"相继开业;"幼儿瑜伽"课程,宣称让18个月的宝宝接受瑜伽的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价格不菲的"精英式幼教"备受白领父母的追捧。
  一位有20年带教经验的幼儿园班主任告诉记者,沪上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白领年轻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存在着"精英式教育,最好培养出个神童"的心理,只注重智力开发(文化知识);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盲目崇尚"天才式"教育。像这位有所觉悟的父母少之又少。大多数父母只要一听说别的孩子在学什么,马上神经紧张地回去给自己的孩子加班加码。"越是学历高的白领父母越自信,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教育套餐',3岁学画画、4岁学弹琴、读逻辑思维、创造力课程……令孩子承受'成长烦恼'。"
  与此同时,不仅仅考小学,父母们的"教育竞赛"从择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不少父母认为"热门小学"学习量大、学习难度高,因此希望幼儿园能教孩子识字、写字、做加减乘除,最好还能协助父母帮孩子准备各热门小学入学准备,甚至以毕业能进热门小学人数的多少,来权衡幼儿园教育质量优劣。相当部分的幼儿园也适时打出了双语教育、识字写字、乐器艺术等"特色牌"。

  比跳几支舞、学几句英语更重要的……
  "不应盲目追求天价投资,而应注重收获,游戏和快乐才是孩子早教的主要构成,生活则是最好的内容;幼儿时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提倡和谐教育,让孩子自然、愉快地成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博士生导师梅子涵这样告诉记者,就拿早教孩子认字来说,很多父母乐此不疲。甚至某广告中也以此为卖点--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可以认识千余汉字,打动了无数父母。
  "我们不能认为一个阅读着的孩子就是合格的,关键在于他读的是什么。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形象思维发展最好的时期,彩色的图画带给孩子视觉、心灵上的感受与记忆是黑白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如果孩子的早期阅读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或粗浅的图片阅读层面,将会影响他一生的阅读记忆。"梅子涵教授说。
  闵行区蒙氏蔚蓝幼儿园园长王健针对父母择幼儿园,并盲目要求幼儿园提早教授知识的做法也提出了忠告:"或许每所幼儿园在办园特色上会有所偏重,但其主线应该是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品质。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专注力非常重要,远远比让孩子学会跳几支舞、画几幅画、学几个英语单词重要得多。"
  教育专家们提醒年轻父母,一定要摒弃教育攀比、急功近利的心态,培养孩子"全优"不太现实,不如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他感受生活乐趣与亲情的温暖,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格。
 
 
培养"领袖儿童"的秘诀
 倾听梦想
    您的女儿回到家突然宣布,她将来要当一名职业斗牛土,而您的儿子却说他将以电影特技为职业。他们的志向都与您内心对他们未来的设计相左,您该说什么呢?能说"女孩子不能去斗牛","唉呀!那可是一种危险的工作"吗?
    要知道,斗牛这种职业将使雄赳赳的女儿,成为一个经得起磨练的女"英雄",而胆大的特技演员将迁回于商业天地。在这种情况下,请鼓励子女的梦想,无论在您看来这类梦想何等地奇特,因为这种幻想同样需要足够的勇气。

充分鼓励
    一事当前,你要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做得了!"完成则说:"你干得太棒了,我一直对你有信心!"──孩子的自信就是这样产生与加强的。
    其实,孩子微不足道的成功都是值得您称赞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您得整天用虚假的话来哄骗孩子,也不是说您永远不能批评孩子,批评应该跟赞扬教育结合在一起。青少年足球赛后,好心的父亲往往对孩子说:"唉,你怎么搞的,射球的时候,就轻易地丢了两分!"请相信,你的孩子知道自己失了球,他不需要你提这个醒。相反,你应该表扬他的努力:"我喜欢你带球冲向球门的劲头!你真活跃!"然后说:"我们明天傍晚再练练好吗?我敢打赌你的射球技术一定会提高!"

允许探险
    孩子(成年人同样)乐于钦佩和追随那些愿意冒险和能应付挑战的人。可是我们的家长,就怕孩子磕着、烫着、摔着,如此谨慎入微,难得孩子有冒险精神。
    一位小学教师告诉我,有两个上一年级的男孩已经掌握了阅读技巧。她问他们是否愿意改上一个超前阅读班,一个学生急切地表示同意,另一个则宁愿与启蒙学生一块儿上课,可悲的是后者的父母也支持儿子的决定。这位女老师说:"您可以猜得出来,这两个孩子哪个将成为领头人。"

提供机会
    领导能力需要靠训练来增强,一位胸怀大志的领袖需要机会去磨练他的领导艺术。让子女参加运动队、童子军。课外活动小组和其他社区组织吧,他们将在那儿获得待人处世的经验。
不过还应该让孩子在其兴趣范围内去努力争取领导地位。有的孩子是游戏场上的"头儿",另一些则适合做教室里的排头兵,并非人人都能当班长或想当班长。在一个感到得心应手的活动领域从事组织工作,可以建立信心,培养领导能力。

多问"假如"
    在靠近我家的一个游戏场上,我观察一个小男孩爬滑梯的情形。他的双腿太短了,怎么也登不上滑梯的第一级,于是他跑向他的妈妈那儿求助。可是这位妈妈不是将他扶上台阶,而是反问他:"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使自己踩上去呢?"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把我的小车子放在那儿并站上去行吗?""好吧!"妈妈说。儿子照办,剩下的就不成问题了。
    "可能性思维"是领导能力的一个标志,那种对一个难题认真研究并向别人演示如何解决它的孩子多问:"假如我这样做了,会怎么样?"

勇于表现
    班级要举行选举,你的儿子或女儿很想选中,你不必强行闯入,但可以帮忙。例如,在我为经理人员开办的研讨班上,我指出一个"秘密的"领导管理能力:每天对每位雇员简单而友好地打声招呼和微笑一下。与此类似,友善的孩子不仅向他(她)自己圈里的人而且也向其他人打招呼,这种青少年马上会被认为是一位潜在的领袖人物。
    请鼓励他(她)在班上多发言,在别人面前毫无羞怯地表现自己是一个最重要的技能。让您的孩子在家里复述在教室背诵的课文,并向他(她)建议嗓音该多高,表情该多强烈,眼光又如何与听众接触。

盯住成功
    最近,一个很有希望的12岁的运动员向我寻求帮助。她掌握了一位未来奥林匹克奖牌得主的所有技能,可似乎从来没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我拿着她的4根标枪,指导她将其穿过我办公室投向一个目标。她神情紧张地看着我:"要是我没能投中呢?"这句话概括了她对职业的失败感,她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争取成功,却老担心如何防止失败。
请说服您的子女多想成功而不去想障碍,自信会成功的人就是能吸引别人跟随自己的人。

教会了"R"
    北卡罗来纳州父母之道研究中心家庭心理学家丁?罗斯蒙德将Respect(尊重)、Resourcefulness(机智)。Responsibility(责任心)认定为父母必须在孩子身上开发的三种基本特性。领导的桂冠总落在这种人头上:他们努力照习惯去理解和容忍,他们屡次在挫折面前另辟蹊径,他们勇敢面对自己行动产生的后果。
    最后,至关重要的已不是您的言语而是您的榜样问题了。如果您在邻居或合作者中留下了吹毛求疵的恶名,您就别指望您的儿子或女儿会对别人十分尊敬。
 
4岁宝宝适合看的书
   很多妈妈询问我四岁宝宝适合阅读的书籍,我根据琪琪的阅读范围给大家推荐几个:
  1.淘气宝宝:这套书的的图很耐读,象《猪爸爸的屁》,画面上始终呈现各种动态、神态的11只小猪,和孩子一起把他们数出来一起与小猪乐和吧,这是琪琪看起来很慢的书。阿罗他1个小时就可以听完10本了。
  2.西游记--琪琪最近迷啊,我这里有两个版本的书,一个是"上海人美"的,一个是"古吴轩"的,朋友还特地帮忙买了孙敬修爷爷讲的CD,但琪琪更喜欢赵兵讲的,可能抑扬顿挫的更有感染力。
  3.贝贝熊系列丛书--讲了几本,还没有仔细展开。
  4.德国素质教育系列--给小朋友看的书:这个琪琪从去年开始想起来就会自己翻,而且是他的书他认得很牢。
  5.比得兔的世界--讲了3本了,这个是特地在睡前把他拥在被窝里讲的,我也很想了解这套西方儿童的圣经对琪琪的影响力。
  6. 迷你游戏书--带琪琪出外时放在包里,坐在车上消磨时间的,琪琪很喜欢,似乎简单了些。
  7.世界探险游戏--这阵子搁三差五要玩的,是本优秀的让孩子认识世界并且识地图的地图集。
  8.玩具总动员--TONY WOLF绘的,小动物毛茸茸的,这个从没有讲过,是琪琪"自学"的。
  9.安徒生童话选绘本--讲了3本了,,希望美美的图能够浸润他的心灵。
  10.迷宫书--这个年龄段孩子大概都爱的吧,走迷宫,找不同,琪琪已经玩得挺深的了。
  这些是他近期穿插着看的,上面很多书是套书,有些他看其中的部分:象得兔、安徒生童话选绘本、贝贝熊还没有讲过几本。
  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识字敏感期,还可以看些识字类的书,我个人比较喜欢《幼儿拼字故事(8本)》。
  最开心,又发现了一套西班牙的优秀绘本--蓝火车,今天到书,打算今天晚上就开讲。
 
宝宝性格迷宫的出口
     孩子到了五、六岁,性格特征就越来越明显了。你的宝贝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你面对他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我的儿子开始上学前班时,我希望他能像在幼儿园时那样,热衷于参加集体活动。然而,当我去学校接他放学的时候,看到别的孩子们都聚在一起玩,只有他在一旁孤零零地呆着。放学之后,大多数孩子都会雀跃玩耍,而他却爱粘在我的身边。我鼓励他去跟其他孩子们一起玩,可是他却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妈妈,我就是不想去!" 

    我的活泼开朗的宝贝儿到底怎么了?一段时间的郁闷之后,我找到了答案--儿子只是开始逐渐表现出他真实的性格特征了。我发现,原来我的儿子是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像其他内向型的人一样,在跟比较熟悉的朋友玩耍时,或者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他才会表现得非常活跃。 

    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外向型性格的人会兴致勃勃地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内向型性格的人却更愿意与他们熟悉的人在一起,而不愿意和太多人交往。虽然所有孩子都可能会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最终他们还是会慢慢倾向于一种个性。 

    孩子五、六岁时,进入了学前班这个全新的环境中,他的性格特征将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上学后的表现。教育专家认为"外向型的孩子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习的效果最好。但是他们往往比内向型的孩子更顽皮。那些在课堂上总爱捅捅别人、交头接耳,或者不举手就发言的孩子,通常都是外向型的性格。"内向型的孩子喜欢通过观察与思考的方式来学习。老师往往会表扬他们安静而且从不插话,但可能就忽视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感受。 

    对于家长来说,搞清楚孩子的性格特征,不仅会使你更加理解孩子的行为,而且会让你减少不必要的担心。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的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时畏缩不前,其实你不必担心,因为他只是本能地先观察一下情况,然后会在做好心理准备之后参与进去。既然你不可能彻底改变孩子的性格,所以帮助他建立自尊心、自信心的最好方法,这样能让他自我肯定、自我接受。 

    这里将会给你几个小小的建议,去帮助孩子塑造更加健康的性格。 

    如果你有一个内向型的孩子,请参考以下的建议: 

    先跟孩子的老师谈谈:每年开学的时候,跟孩子的老师谈谈,告诉他你的孩子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环境,在做好心理准备后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在那些口若悬河的同学面前自惭形秽了。 

    给孩子讲话的时间: 内向型性格的人总是出言谨慎。他们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开口表达。因此,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语言习惯,不能心急地去打断他的话。 

    不要追问过多的问题: 对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提出很多问题,会使他更加紧张而语无伦次。因为他得对每一个问题考虑过后,才会口头回答。试着跟孩子聊聊你一天的生活,如果你也常常卡壳,那么他就会比较自信,并且乐意与你交流了。 

    尊重孩子的社交习惯:如果你要孩子自己决定他的生日聚会都邀请谁,他也许只想请两个朋友来参加。如果这样,你就不要为他办一个比较大的聚会,而是充分尊重他的想法,带着他和他的小客人们去参加他们热衷的活动,比如儿童保龄球、滑冰等等。同样,在他去参加别人的聚会时,尽可能早点到,让他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熟悉环境、调整自己的状态。 

    如果你有一个外向型的孩子,请参考以下的建议: 

    让孩子大声地"想"出来"外向型性格的人通常会把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儿童心理学家说"因为你的孩子想到哪说到哪,所以你可能觉得他就是信口开河罢了。但是如果你打断他,他立刻就找不到思路了"所以你最好适当地用"噢!"或者"我明白了!"来鼓励他说完自己的想法。 

    教孩子不要抢话 让孩子跟你一起做饭来培养他的耐性;或者利用亲朋好友聚会的机会,让他观察和学习别人是如何沟通、倾听、非常礼貌地相互交流的。每天放学后,可能你那活泼开朗的宝贝都要迫不及待地想跟你聊聊他一天的学校生活。这时如果你还没下班,不妨留出15分钟跟孩子在电话上聊会儿。因为跟你的谈话可以帮他对自己一天的经历加深印象。 

    正确理解"大话精" 我儿子的一个同学向大家炫耀:他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他家养了一只狗、一只猫和一只鸟;他对很多食物过敏,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编造的谎言。"这样的孩子并不是有意要欺骗大家,他们只是下意识地想让别人觉得一见如故,才会把脑子中想到的东西立刻脱口而出,从而很快能跟大伙熟络起来。如果你的孩子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有时还撒了个小谎,你最好给他留点面子,不要当面戳穿他。但是作为家长,你得用类似 "宝贝,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的话来提醒大家你的孩子有点夸大其辞了。当然,在你们独处的时候,你就一定要直接告诫他做人必须诚实。 

    接受他不愿独自做事的事实"如果你派孩子独自清理房间,或者一个人去劳动,他会立即变得无精打采,兴趣顿失。他总希望你能跟他一起打扫,或者仅仅呆在一边不要走开就好。他需要有人陪的感觉。 

    不管是内向型性格,还是外向型性格,都各有千秋。因为外向型的孩子喜欢与人交往,所以他们的生活中往往不乏朋友。内向型的孩子也许相对朋友较少,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往往更深刻,关系也更紧密。请记住一点:你孩子的性格也许与你的完全不同,但是他也会在生活中获得快乐并且成功,他的生命同样绚丽多彩! 

    认识"羞涩"小孩 

    羞涩往往会使内向型性格与外向型性格的介定混淆。许多内向型性格的人其实并不羞涩。 

    "外向与内向都是健康的性格特征,然而害羞却被认为是不健康的"教育学家说"羞涩的孩子不适应与他人相处,通常是因为他们怕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被别人否定。"其实内向型性格的人完全没有必要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他们仅仅在与人交流时不像外向型人那样直接而已。 

    虽然内向不等于羞涩,但是认为自己性格羞涩的内向型人远远多于外向型人。如果这个羞涩的标签被一遍遍地贴在你孩子的身上,那么他可能就会自我感觉不太好,从而真的变得羞涩起来了。如果下一次有人说你的孩子羞涩,不妨友好的告诉他们"他不是羞涩。只是现在不想谈话。"
 
家庭教育黄金法则十、榜样原则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近些年由于我国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而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更切。当孩子能上幼儿园时,就开始考虑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培训班,请哪一方面的家庭教师,经常是节衣缩食为孩子慷慨解囊。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家庭经济状况普遍得到改善,人们在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也逐步增大。但在家庭智力投资上有一共同点值得关注,就是投资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孩子,父母自身往往不在其列。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区究与指导中心对市属8区2县1313  个中小学生家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89.9%的家长期望子女达到大学学历;家庭为孩子请家庭教师平均每人每年为220元,其中最高达15000元;购买复习资料、练习册,平均每人为140.56元,其中最高达1800 元。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中的45.4%在家看书读报时间为0.5-1小时,7.4%的家长没有时间看书读报,59.3%的家长没有时间参加业余进修学习;9.1%的家长没有一本书,32.1% 的家庭中书籍只有50本以下。作为经济和文化水平都比较高的上海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反映了多数家庭在智力投资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已为人父母,孩子就是最重要的,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应是家庭开支的首选。而自己学习的好时光已过,无需再学,自己已没有智力投资的必要。这种思想,如进一步追究其根源,恐怕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生活准备式教育,教育的功利性很强,目的很明确,受教育就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能过上舒适生活,受教育是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的。学校教育阶段一旦结束,就意味着受教育阶段的结束,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的接力棒可以交给下一代了。以后尽管也有人继续学习,但多是出于工作上的需要,而未把自我再提高作为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加以考虑。这种教育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并被习惯性地"克隆"了下来。二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认为培养孩子就是尽一切所能让孩子吃好穿暖,到一定年龄送他们进各种培训班或少年宫学习,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行了,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由教育机构,至于自己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教育是学校老师们的事情。他们没有认识到对自己进行智力投资,加强学习在教育子女方面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对子女爱之过切,总想尽全部所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自己宁愿吃苦受罪,省吃俭用,却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费。四是对学习存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进学校学习才算是学习,没学可上了,那么不学习也就情有可原了。五是没能意识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面前自己知识的不足以及及时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没有终身学习的思想。不少人觉得,孩子小时,靠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应付一下还不是绰绰有余的吗?何须再学?等孩子长大上学了,即使自己不懂也没关系,反正还有老师呢!
    父母能否重视对自己的智力投资,这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以及亲子关系的处理上所带来的效果往往有很大差别。
    首先,表现在教育子女的能力和质量上。当小孩子稍稍懂事以后,对世界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爱读书学习的父母不仅能够很好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且还能给孩子讲许多有趣的故事,懂得揣摩孩子的心理,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能够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习和生活,亲子关系融洽,家庭气氛温馨,孩子因而健康、聪明、活泼。相反的如果父母不注重对自身的智力投资,不喜欢看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陷于盲目,随大流,或是仅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不能敏锐地发现自己孩子的特长所在,因而也就很难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
    其次,表现在父母的威信上。父母的威信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和孩子自觉接受父母教育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加强对自己的智力投资,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有助于维护并提高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子女因此也更愿意接受其教育,成效也较为显著。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老是一问三不知时,尽管表面上孩子仍然怕你,而实际上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已经渐渐地丧失了。日本青少年研究中心曾主持一项调查,问卷对象选择了日本15所高中的13000多名学生,美国13所高1000多名学生,中国内地21所高中的1200多名学生。在"谁是你最尊重的人?"一问里,日本和美国的学生将"父母"作为第一选择,而在中国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则名列十位以后。
    专家分析,这表明代代传递的父母偶像作用在我国这一代独生子女眼里已越来越削弱。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原先我们生活在经验社会,上一代人的成长,无论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主要靠经验的传递,成人具备的知识和经验都比年轻人要多;而且媒介也不发达,除了父母和教师,孩子得到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很少,父母的权威靠自然形成。然而时代不同了,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技和现代媒介的发展,年轻人获得信息、知识的途径明显增多,眼界开阔了,父母已不再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者。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进入国内,年轻人适应很快,他们懂的父母未必懂,且父母的很多经验和知识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另外一项调查也反映了类似的问题。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孩子认为母亲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的占75.8%,认为母亲能令自己产生敬佩、 仰慕之情的仅占接受调查者总数的7%。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如果不注重对自己的智力投资,不加强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自己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将大大降低,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第三,表现在对子女学习兴趣的培养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孩子把父母看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以前人们常用"某某人出身书香门第"来反映此人知书达理,受过良好的家教。这说明了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孩子的熏陶作用得到了世人的公认。如果为人父母却不愿学习,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将会降低,并进而影响到他们在校的学习热情。在这一方面,犹太人家庭的做法值得学习。犹太人不论大人孩子都爱读书,人均占有的图书量、每年读书的时间和数量,都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居世界之最。他们的求知欲是从小就养成的。当孩子稍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叫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孩子过生日时,礼品中总免不了有书。由于犹太人热爱学习,尊重知识,所以国民整体素质很高。以色列虽然建国时间不长,面积很小,但其科技领域内的诸多成果在国际上数一数二,因而在国际上享有"沙漠硅谷的美誉"。比较而言,我国多数家庭对学习的热情却显得很不够。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从小抓起,并且父母应做好表率,热爱学习,使家里充满书香气息。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家庭也将是学习化家庭,亲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必然的方向。父母在家庭智力投资方面也应将自己考虑进去,保证自身素质的提高。父母应把自我投资、自我提高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庭教育黄金法则九、自由原则
     有些父母把孩子圈在屋子里,尽量让他们少与外界事物接触,少了解外界的信息。特别是居住在楼房里的人们,楼层住的越高,越善于这样做。他们的理由是,自己的工作很忙,家务事多,没时间带孩子出门;他们怕孩子在外面玩会着凉、中暑;怕孩子到外面玩会把衣服弄脏;担心孩子在外面玩会受伤以及担心被别人欺负等等。总之,他们有充足的理由把孩子圈在屋里,终日让他们面对空空的四壁,很少了解外面的世界,很少与同伴交流、游戏。
    心理学工作者做过试验,他们把自愿接受试验的人关入一个四壁空空,一点外界信息都接收不到的实验室内,只供给充足的食物。在这样的环境下,受试者感到烦躁不安,而且还会产生一些幻觉。经过多次试验,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这种环境里能够忍受一星期。对刚刚受试完毕的人进行心理测验,发现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部分丧失,不能正确地识别几何图形,不能完成精细的动作,智力明显降低。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对孩子绝不会那么残酷,我们只是相对那些经常带孩子外出,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的人做得少一些而已。事实上也就是这样,相对地减少,使孩子相对减少了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机会,也就使孩子的发展相对受到了限制。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还小,等大了他会有很多时间和机会与外界接触。事实上,年龄越小智力发展越快,错过了这个时机会造成终身难以弥补的损失。狼孩回到人间后,虽然经过精心的照料与教育,四年才学会六个单词,六年才学会直立行走,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于幼儿和孩子,给以大量的外界刺激,让他们尽量地接触、了解外界事物,接收外界信息,对其发展,特别是智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条件,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自然难以上升为理性认识,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的特点就是缺少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过程是形象思维,是借助事物的实际样子、形象来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的。没有见过,没有观察过事物的特征,他们很难对此类事物进行正确的、迅速的思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应慢、笨。
    走出居室,让孩子更广泛、更深入了解周围世界,接受各种信息,丰富他们的视野,丰富感性认识才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有效途径。
 
家庭教育黄金法则八、管教原则
     当今,最受推崇的是民主型家教方式,但一些家长由于缺乏对民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实际上常常陷入民主有余、集中不足的误区。
    民主型家教的核心是孩子与家长在人格上平等,互相尊重。家长在替孩子拿主意时,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需要,但在孩子因年龄小拒绝执行正确的建议时,家长必须坚持正确的主张,因此它也有强制的一面。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在孩子健康人格和品行的塑造过程中,必须要贯之以健全的惧怕感,这样才可能做到自我控制和自我校正。比如小学生,他们在学习目的不甚明确的情况下仍能努力学习,就因为惧怕学习不好会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相反,不具备这种惧怕感的孩子,对学习就松松垮垮、漫不经心,缺乏约束力。
    在一些家庭中,常常看到一些小孩子"不怕人",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事事都"独断专行",这是家长对孩子长期放任而形成的恶果。要想纠正这一现象,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惧怕感"是十分必要的。
    健全的惧怕感要从小培养。有些家长过分地娇宠孩子,对他们百依百顺,孩子一发脾气,全家人诚惶诚恐;而孩子做了错事,又百般包庇、纵容。显然,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绝不会有健全的惧怕感。同时,惧怕感与滥施体罚、打骂是不可等同的。有人为了让孩子产生"惧怕感",便采取"棍棒政策",结果不仅会使孩子失去自尊、自信,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变得什么都不怕了,所以,健全的惧怕感来自科学的教育、引导和严格要求。
    所以,民主型家教应包含"说理"和"惩罚"两种手段。第一步要说理,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愿意改正。但是,"已经习以为常的错误行为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惯性,要阻止"惯性"作祟,使孩子纠正错误,就必须有足够大的外力。惩罚就是这样一个外力。
    如何惩罚?有人说惩罚是一门艺术,就是说惩罚有许多讲究。惩罚应视对象不同而加以区别。孩子犯错误,家长应明辨错误的性质,有些属于成长过程中的失误,应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提醒注意就行了,如打破碗,弄脏衣服,发点小脾气。有些属于主观过错,故意为之,家长应区别是首次犯错还是再次。首次以说理为主,着重向孩子分析犯错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出错。为了使其长记性,有所顾忌,家长有必要和孩子约定,若再犯就要接受某种惩罚。若真的再犯了,就要严格按约定办,不能打折扣。和孩子"商量"出来的惩罚手段,肯定会比体罚、责骂更加有效。当然,这种"惩罚"应在不伤害孩子的精神、身体的前提下制定。当惩罚被人们简化为打和骂,或滥用后,惩罚的名声变得狼藉。
 
家庭教育黄金法则七、欣赏原则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在出生十九个月后就双目失明了。母亲为了树立海伦的生活信念,始终用爱心和欣赏的眼光与语气鼓励她。每当海伦拿了所需要的东西,再回到母亲身边时,母亲就格外地爱抚她,以示奖励。就这样,她虽然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但靠着母亲的慈爱和欣赏,仍然过快乐的日子,并且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大量事实证明,凡是成才的学生,大多都是在家长欣赏的目光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欣赏孩子,就是要多从正面去鼓励她,充分肯定他的优点,对他的优点予以赞赏。每一个孩子都有别的孩子所不具有的优点。这一点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也是他们树立自信的源泉,哪怕只是小小的长处也要充分给予肯定。
    (1)欣赏孩子真善美的品质。发现或者听说孩子做了好事、善事,就要对孩子提出表扬和夸赞,就要从孩子的角度欣赏孩子。一位家长和孩子上街,路边有一个残疾人向路人行乞。当时家长也没有在意。但孩子却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元钱放在了残疾人的手里。家长看见后,就说:"孩子,你做的对,好样的。"类似于此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孩子说了真话,可能会有一时得不到理解的情况,但家长应该及时做出回应,并适度地赞赏
    (2)欣赏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家长对孩子的好成绩都能嘉奖。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尤其要学会鼓励。家长要发现孩子的成绩,这个成绩也可能是比上一次高的分数,也可能是比上一次更好的书写,也可能是比上一次好的其他方面。只要哪怕有小小的一点进步,就应该得到家长的欣赏。这时孩子最需要的就是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指责和埋怨。
    (3)欣赏孩子的乐趣。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爱好和乐趣。只要是健康向上的爱好和乐趣,做家长的都应为孩子而高兴。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爱好与乐趣占用部分学习时间而横加阻挠。孩子喜欢足球,那就正面指导他如何训练,并且和孩不一起欣赏足球。孩子参加学校的文艺表演或者体育比赛,家长亲身观赏。孩子的心里会产生一种崇高感,从而激励他们把事情做好。我们看到的许多体育冠军和文艺明星的童年,都是在家长的陪伴下和欣赏的目光里成长为冠军和明星的。
    (4)和孩子做知心朋友。父母和孩子做知心朋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好时容易差时难。这是因为相当多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就是考试的分数。当孩子考分好时,还能与孩子交心;当考分差时,就不那么耐烦了。须知,学生分数高低犹如兵家之胜败,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保护孩子积极进取的心情是至关重要的。最亲切的保护办法就是欣赏。当然,这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耐心。学会欣赏孩子,就是不要从家长的立场去看孩子,而应该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家长不能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这种比较是非常不可取的。它可能会使自己的孩子固有的优点逐渐丧失,最后变成一个自我否定的人,从而完全失去向上的信心。
    另外,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强加给孩子。家长没上过大学,就一定要孩子非考上大学不可。家长喜欢弹钢琴,就非得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不可。甚至为达此目的,不惜付出几代人的代价。
    学会欣赏孩子,不要停留在某一方面,而是要欣赏孩子的全部。可以欣赏孩子学习、欣赏孩子读书、欣赏孩子玩玩具、作画,欣赏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戏,甚至欣赏孩子穿的衣服和说的某一句话。在这些欣赏过程中,孩子会产生一种被人尊重的神圣感,从而激励她把要做的事情作好,全面提升他的健全的人格。而从我们家长的角度看,也就是培养了孩子的成功感。他把这一件事情做成功了,就能把另一件事情做成功。把小事情做成功了,就能增强做成大事情的信心。
    当前的家教中,有一些家长陷入了家教的误区,只看见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无视孩子的其他方面;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家长自己的缺点;只知训斥孩子,不知鼓励孩子;只知从生活上满足孩子,不知从情感上与孩子沟通;只知埋怨,不知理解。长期发展,形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更糟,适得其反。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中,孩子是弱势者,他们在得不到家长的肯定时,往往采用消极的方式反抗:你要我学,我偏不学。
    当然,我们说的欣赏孩子,并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和娇惯。对于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要在爱护的前提下,通过具体可感的事实加以纠正。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家教原则尤为重要。希望更多的家长都来欣赏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欣赏的天空里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黄金法则六、尊重原则
     一位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年轻母亲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她带着5岁的儿子上公园游玩。走乏了,她想休息一下,于是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让孩子在松软的草坪上独自跑来跑去。不一会儿,孩子兴冲冲地跑回到她的身边,手里还抱着一辆小汽车。她定睛一看,这辆小汽车做得很精致,功能也很齐全,跑起来还会闪闪发光。她感到纳闷,便问儿子:"小汽车是从哪里来的?"小家伙回答得十分干脆:"我是用纸飞机跟孩子换的。"她一听大为吃惊,这辆小汽车至少说也值20美元,而那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美分。她疑心孩子说谎,于是领着孩子去找小汽车的主人。在草坪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一个跟自己孩子年龄差不多大的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正兴高采烈地玩着纸飞机,身旁坐着一位兴致勃勃看着孩子玩耍的漂亮少妇,不用问,她便是孩子的母亲。原来,两个孩子的"交易"就是在这位年轻德国少妇的眼皮底下进行的。她走上前问这位德国母亲为何不干预?德国母亲说,那是孩子自个儿事。她又问德国母亲:"这不是明摆着不公平的'买卖'吗?"德国母亲微笑地答道:"没错,这是不等价交换。但你的孩子喜欢小汽车,而我的孩子喜欢纸飞机,通过交换,他们都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当然,走出公园后,我会领着儿子上玩具店,让他知道这辆小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蠢事了。"无疑,德国母亲的做法是正确的。她不是从简单的价值观上判断自己的孩子在不等价的物品交换中吃了大亏,从而指责孩子,干预孩子的选择。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她的指导思想始终是:孩子有权选择,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力。
    家长对孩子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孩子也应该尊重家长、听从家长的正确教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必须惟命是从于家长,作为家长,应改变观念,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我们应该学习德国母亲的做法,对待孩子应该以尊重为前提,尊重无价。
    现在有的家长作风粗暴,不通情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入学后,同学校、社会的接触增多,对家庭的要求也随之多样化。孩子的这种要求,有一些是合理的,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
有的则是二者兼而有之。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家长应该尽量给予满足,即使一时不能满足,也要说明道理;对不合理的要求,则要一概拒绝,并说明理由;对于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的要求,则应满足合理成分,对不合理的成分绝不迁就。那种对孩子的要求无论合理与否,一概拒绝,甚至训斥、毒打孩子的做法,只能使孩子对家长反感,进而渐渐疏远家长,甚至造成对家长的戒备心理。因此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合理要求,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与孩子沟通,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帮助孩子。
    那么,家长尊重孩子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家长应在观念上真正解决办什么要尊重孩子的问题。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应当互相尊重。孩子也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虽然他们年龄小,不太懂事,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人,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有自己的种种需要和权力。父母或其他成年人都没有特权去限制或支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当然,孩子在成长中会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事,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指导孩子别干"蠢事"是必要的,但毕竟不能代替他们进行选择和解决,最重要的还是在尊重中引导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第二,要尊重孩子的一系列权力。自由活动权是孩子的最基本权力。由于是公寓住宅,现在的孩子活动空间相对狭窄,再加上现今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从小就接受家长学业指导,有的还要学习指定的琴棋书画或球类体操,能自由自在外出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孩子喜欢对家庭中的许多事情包括大人的行为发表看法,在做错了事或产生过失行为时,总是想方设法进行"辩解"。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多让孩子发表意见,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说:"大人的事你别啰嗦!""你少插嘴!""你不得狡辩!"等等。此外,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其中包括如上例子所述的尊重孩子的不等价交换。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家长不宜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之类的话,更不能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制止孩子,甚至呵斥孩子。因为孩子想吃还是不吃这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孩子想吃,说明他有这个需要,这本身并没有错,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阻止他或指责他。要是出于礼节有必要做出解释的话,家长只能根据情况适当地加以说明。
    第三,不要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孩子,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要反对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孩子或其他成人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甚至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筹。侮辱孩子人格尊严,是残害未成熟心灵的无形杀手,它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只从家长的教育素质和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待,而是应该把它看成是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问题,要提高到法律的角度加以认识。
    第四,宽容孩子。当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如果不是对孩子进行斥责,而是以宽大的胸怀容忍孩子的过失,那么,孩子就会从内心感到自责,并在悔恨、内疚中对自己的过错深深地反思,继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列宁在8岁那年同母亲 一起到姑妈家做客。好动的列宁不留神把花瓶打碎了,当时谁也没看见。后来,姑妈问是谁打碎的,列宁和孩子都做了否认的回答。然而,列宁的母亲根据平日对列宁的了解,已经猜到是列宁打碎的,但她没有揭穿,而是保持沉默,等待列宁从心中萌发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三个月后,列宁痛苦地告诉了妈妈事情的真相。听着列宁羞愧难过的述说,母亲安慰列宁,并宽容了他。因为母亲知道孩子在内心深处进行的这场道德斗争中,美的、诚实的品质取得了胜利。
    由此可见,巧用宽容,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无数事实证明,受到应有尊重的孩子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他们容易与人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与人交往没有局促感,有主见,独立意识强。更为重要的是,从小受到尊重的孩子,会更加懂得为什么尊重,以及怎样尊重别人。让孩子在一个受到尊重的家庭氛围中生活,也就使他从小受到尊重别人人格尊严的熏陶和教育。
 
家庭教育黄金法则五、沟通原则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深了不是,浅了也不是。"一位家长充满困惑地说。成功心理学专家方晓光当即反驳:"孩子不是管出来的,家长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孩子,让孩子成为完成自己梦想的工具。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他提醒所有的家长说,"现在孩子的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而学习、生活经历又与父辈截然不同,代沟使得孩子的许多事家长管不了,家庭教育中最好的办法是交流,而不是管教。"
    这是,结营仪式发生在"北京大学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营",结营仪式上的场景。盖洛普一北京大学成功心理学中心主任方晓光,针对百余名家长的家庭教育困境作了气氛热烈的学术讲座,替家长们支招儿。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专家陆续回答了遇到苦恼的家长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讲座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现在已经到了重塑家长的时候了。"一位家长不无感慨地说。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甚至从不与父母交谈。该调查数据显示,约有68%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这已成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
    有的家长尽管也有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但是,在运用到教育自己孩子的实践中时却又常常失败。造成家长教育孩子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的是许多家长在心灵上无法和孩子沟通,不能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因而造成了教育孩子失败。
    有一位家长在向别人讲起自己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时,非常苦恼地说:"真是越大越和我疏远,我的操劳和担心她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她自己的事和谁都能说,就是不跟家长说。当问到在学校里的情况时,就是不讲,有时反而回敬你'反正你也不明白,说也没用'之类的话。"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家长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往往不能发现孩子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性格、行为习惯等,而只满足于自己的一贯逻辑,并同时真的为孩子的不听话感到吃惊。这种结果就是由于家长忽视孩子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孩子心灵脱节造成的。
    家长与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对教育孩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家长与孩子经常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肯定是和谐、亲密。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必定能创造出一种积极、健康的教育孩子的良好环境。其次,家长与孩子经常沟通,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及时有效地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最后,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能通过对事物的褒贬,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克服其不良的思想倾向,增强健康意识,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进而达到成功。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与孩子沟通呢?
    1、了解孩子
    如果家长不能与孩子在心灵上沟通,那么,即使他掌握很多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也是没有用的。反之,家长如果能真正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生活中去,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许多困扰家长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许多教子有方的家长都有一条经验,就是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与孩子沟通。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一般来说,小学生有好问、好群、好游戏、好野外生活的共同特征。如果家长不识童心,总是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站在孩子面前,那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孩子沟通了。孩子好问,提的问题特别多,你却嫌烦,让他在一边自己玩;孩子好群,喜欢和小伙伴接触,你却把孩子整天关在屋子里,他会非常难过;孩子好游戏,甚至把玩看得比吃还重要,你却取消他游戏的权利,不许他玩,反而整天叫他写字、做题,甚至节假日也要加班加点,即使孩子不反抗,心中也是不高兴的;孩子好野外生活,喜欢家长常带他出去远足、郊游,你却一年四季总满足不了他的要求。长此以往,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就打上了与家长不亲的烙印,同家长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家长与孩子之间好像隔起了一堵无形的墙。隔阂一旦产生,再好的教育方法也难以奏效。
    相反,如果家长有一颗童心,和孩子经常在一起进行感情上的沟通,情感上就会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会向家长吐露真情,而且也乐意接受家长的教育。当然,我们说家长应有一颗童心,并不是说让家长完全回到孩子的天真中去,而是说家长求得了与孩子在心理上的相通,就可以对孩子的童心施加影响,进而使孩子在告别童年时,能够迈出稳定的步子。
    2、倾听孩子的诉说
    你的孩子最喜欢你穿什么样的服装?
    你的孩子今天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你的孩子告诉你自己为什么喜欢和某个孩子交往了吗?
    你的孩子做的每件错事你都听他申辩过吗?
    你每天有固定时间段听孩子讲自己的事情吗?
    可能对多数家长来说,这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注意过。
    尽管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倾注了很多心血,但事实上,更多的家长并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更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
    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虽不是很强,但也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每做一件事,都有其自己的理由和想法。有些家长总爱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不给孩子说话解释的机会,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孩子因失去说话的权利或自己的话得不到父母的信任,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在心底,并由此产生与父母对抗的心理。
    倾听孩子的诉说,充分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并不是放纵孩子,而是一种家教艺术。只有倾听,才能知道孩子心里的所思所想,才能对症下药,从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有利于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身心的良好发展。孩子有了向父母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就会跳出压抑的心境,克服自卑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窗户的"金钥匙"。父母要经常与孩子面对面,平等地互相倾听与诉说。孩子有值得称赞的观点,家长应明确支持,孩子认识上存在误区,可循循善诱启发开导。

家庭教育黄金法则四、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促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像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一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姿态,以维护家长的尊严。这不仅拉开了父母与孩子心灵之间的距离,又使孩子不能从父母那里更多地学到知识,得到信息。
    有一些这样的父母,他们从来不与自己的孩子谈心、聊天,不去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里的一切事情从不跟孩子讲。这些父母认为:跟一个小毛孩子没什么好谈的,他们虽然上了小学或中学,但他们毕竟是自己的晚辈,不能让他们知道得太多,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这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板着面孔,摆出一种什么都懂,绝对权威,至高无上的样子,动辄对孩子教训一番。他们怕与孩子平等相处会丧失做父母的尊严,使自己威信下降。除学习之外,孩子的心理状况,父母们一点也不掌握,甚至孩子已经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父母也没有察觉。孩子们在这样的父母面前,自知没什么好讲的,不得不保持沉默,内心的不安、委曲、痛苦等也只好独自承担。
    作为父母,不能只限于关心孩子的学习,应该对孩子进行全面了解,才真正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那些封建家长制思想严重的父母,应当尽快转变观念,放下架子,与孩子进行沟通,增进相互了解。
谈心是与孩子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孩子的思想、内心世界最容易用语言表达,语言是思维的信号。父母在同孩子一起游玩、看电视、吃饭的时候,可以与孩子聊聊天,问一问班级里、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同学之间关系有什么变化,同学家里发生了什么事,老师对你们怎么样,你们班的同学谁学习最好等。聊天时家长还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叙述,了解他们的观点。
    事实上,孩子们乐意向别人,特别是父母讲这些事情。他们心直口快,往往不假思索地把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说出来。即使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们对一些事情很敏感,有些事情不愿跟父母讲,但是如果真是以平等的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也会把父母当作朋友,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纳素夫说:"父母应从孩子的言谈中结合穆尼尔家庭情况,引导他。父母的耳朵永远俯在孩子的心灵上,他们的智慧火花应该永远照耀着孩子前进之路。"通过和孩子谈心,父母能够了解到孩子的一些观点和想法,了解到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打算,他们的作为。当意识到孩子的观点、做法是正确的,要加以赞扬、鼓励,鼓励孩子大胆地做下去。对于孩子认识上的误区,要加以分析,帮助他们认识清楚。对孩子认识或行为上的错误,要慎重对待。不要用训斥、打骂、发怒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一旦这样,下次孩子很难再向父母敞开心扉,讲实话、讲心里话。要耐心地、心平气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所在,使孩子心服口服。以这种形式解决问题,孩子会从内心感激父母。
    父母与孩子以平等的姿态谈心、交流,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广阔的了解成人、了解世界的窗口。交流中,孩子们也会向父母探究成人的内心世界,如家庭的经济情况、生活状态,父母的工作情况、打算、志向等,这使孩子能够增长知识和经验,增进对父母、对社会的了解。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待,可以使孩子学到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人的品质,加速孩子心理上的成长。
 
家庭教育黄金法则三、关爱原则
     "爸爸妈妈,这句话我憋了很久,已经忍不住,这句话是:我希望你们能用多一点的时间陪我!不要让我这么孤独。"这是广州市东山区一位小学生在调查问卷上给父母写下的一句话。一些家长对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亲情的疏忽。
    在对292名3-6年级下学生的调查中,当问道"你最希望谁能耕多地陪你"时,有86%的孩子希望父亲或者母亲能多点时间陪他们。调查显示,24.8%的孩子日日相伴的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保姆。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工人、个体户和下岗者。在被问及"家里你最喜欢谁"时,选择爸爸的只占24.1%,选择妈妈的占57.7%,13.6%的孩子最喜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3.5%的孩子最喜欢的人是保姆,而不是爸爸等正式家庭成员。
    学生小A,父母做个体生意,从没有时间理她,好像把她交给保姆就完成任务似的。殊不知天长日久,她的情感也随之托付给了保姆,她说家里对她最好的是保姆,她最喜欢的人也是保姆。她甚至不敢奢望父母会陪他,只希望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多点时间陪她就满足了。但她幼小的心灵好生疑惑:"爸妈,是否真的那么忙?"忙或许是一个最好的借口,但小的父母却很难用"忙"来理解。他父母都是工人,他们除了少有的几次接送以外,将他的一切都"上缴"给爷爷奶奶了。在孩子那小小的感情世界里,爷爷奶奶远比父母重要。这位孩子说,"我很希望爸妈能少打麻将,戒掉赌博,多抽些时间陪我复习、玩,关心一下我的内心感受。"
    教育没有秘诀,如果说有秘诀,那就是一个字:"爱";教育也没有捷径,如果说有捷径,这条捷径就是爱之路。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被错误地"定位":有的孩子被当成是父母的"下级",因此他们必须听从父母的一切命令,让好好读书就好好读书,不许乱说乱动,孩子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处置。无论是冷漠还是溺爱,都会对他们贻害终身。
    有的孩子被父母当作"商业伙伴"。父母教育孩子完全用物质刺激来展开,这回你考了100分,我奖你100元钱,下回没有考好,就打屁股,这种唯成功论往往导致孩子们的智力畸形发展使他们的品格无法与智力同步成长发育。
    有的孩子是父母的"储蓄所",父母待孩子好的原因是给未来"种"福利,父母常常告诫子女,"我们待你这么好,将来你怎么报答?"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可以给自己光耀门楣,否则就白养了。这种教育方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交易甚至是不平等对待的财产型教育方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很压抑,难以舒张个性。
    而有些孩子则沦为父母的"出气筒",甚至是许多心灵不健康的大人肆意羞辱、发泄、虐待的对象,这样的孩子是最悲惨的,他们往往身心备受摧残以至于无法成为正常的人。
    此外,在一些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有的由于难以获得全部的父母之爱而情感人格残缺,导致自卑、自闭,心灵无法健康成长。
    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性的东西,还应有心灵上的爱抚,他们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相对于物质的满足,孩子们更需要心灵上的满足。他们缺乏的是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的是来自父母心灵深处安宁的熨帖和精神上的支持。只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才能发现他们的这种饥渴,在面对孩子们的情感饥渴时不会手足无措。
 
家庭教育黄金法则二:父母一起行动
    教育子女的责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担,哪一位都不能轻弃自己的责任;同时,父亲和母亲要为对方承担教育责任创造条件,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在现实中,令人遗憾的是,相当大比例的母亲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一项调查中发现,从岁孩子到初二的孩子,父母除了家务劳动外,母亲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管教孩子",而父亲排在第一位的则是"看书报"或"看电视",显然父亲们为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少。这可能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传统的(其实不止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到了家庭教育。二是做母亲的带孩子的主动性和"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亲和积极性。在孩子小时候,养育的事情多于教育,母亲们的确比父亲们细心、耐心、内行,一旦从养育为主过渡到以教育为主,就不是母亲一个人具有优势了。
    据调查,母亲在孩子5岁时的影响力高于父亲19.1个百分点,母亲的影响力在小学三年级时达到高峰,但随后就有下降趋势。到初中二年级时,孩子们最爱听母亲话的是44.1%,父亲稍稍超过了母亲。这项调查的结论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最初高于父亲,而从小学中年级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到初中超过了母亲。这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母亲们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减,甚至增加,而教育影响力反而下降?二是为什么父亲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没有母亲们多而教育影响力反倒逐渐上升?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们对孩子的管教内容和管教方式多少年一贯制,没有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变化,选择适合孩子的内容和方式。"啰嗦"与"重复"现象严重。而父亲们的管教内容和方式,又较多地适合了孩子的成长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做得很好,在教育中,需要提高认识和改变方法的地方有很多。这一切都是从总体趋势分析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会有自家的特点。
    专家就如何全方位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做父亲的从孩子较小的时候就为教育孩子投入较多的精力。一方面增加早期对孩子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减轻妻子的负担。同时,也建议做母亲的,不必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让丈夫有施展身手的机会。
    其次,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上要有分工有合作。父母在性格特点、智能特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各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教育孩子中,每个人尽量扬长补短,夫妻之间优势互补。教育孩子的事情主要涉及学习、生活、劳动、体育、文娱和其他活动。父母按教育内容分工也好,按时间分工也好,要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都在关心他、教育他,就好像父母带孩子上街游玩,孩子最愿意走在中间,一手被父亲领着,一手被母亲领着,他会充满欢乐、倍感幸福地往前走。分工合作,不要怕麻烦,不合适时可以随时调整。孩子逐渐长大,应该有意识地跟孩子一起讨论他希望爸爸妈妈怎样帮助他。
    第三,建议母亲在孩子上小学中年级时,反思、清理一次自己的教育言行。哪些内容和方式方法应该有所改变,避免孩子的厌烦心理产生。如果母亲自己认识不清,可以全家讨论,也可以请教家教专家或老师。同时,建议父亲也经常检讨自己的教育言行,适时地进行调整。
    第四,父亲和母亲经常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互相提出建议,制定配合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父母都承担起教育责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更快进步的"合力",也是孩子的一种幸福。如果父母有一方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常和孩子接触,就应该用写信,打电话,寄录音(像)带,赠书、赠小礼品等方式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别干扰孩子对故事的理解
   和孩子共同阅读一本好看的故事书是时下不少年轻父母的选择,可是从正在召开的生命教育论坛上,在台湾拥有多年绘本(台湾称故事书为绘本)阅读推广经验的专家林真美却指出了不少亲子阅读中的误区,希望年轻父母们可以引以为鉴。
  因为孩子识字量的关系,不少故事书都是以多图少字的形式出现,但尽管如此,不少父母还是会借用这为数不多的方块字,去达到自己的附加值--教孩子识字,甚至会用成人的眼光去给孩子指出一些所谓的细节。从专业角度看,这对孩子的阅读体验来说是一种"干扰"。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孩子们获得的不是故事书本身所蕴含的故事世界,而是被成人截断了的片断。
  此外,一些家长还比较擅长用表演的方式去演绎故事书中的情节,但其实,这种夸张的声调和过头的表演会分散孩子读图的专注力,因而破坏了书中原有的想象空间。这种言过其实的表演其实就好比一个喧宾夺主的奢华画框。还有一个随处可见的误区是,在掩书之后,家长用心良苦地结合故事情节给孩子做智力问答。这对沉浸在情节中的孩子来说,无疑是被强拉回现实。这对孩子很可能造成其内心世界的"侵犯",从故事中获得的快乐也很容易被打破。
 
不要勉强孩子当众表演
   孩子学会背儿歌和舞蹈动作后,有的乐意表现自己的能力,但也有的孩子却不愿意。每个孩子有不同的个性,成人不应强求他们在客人面前表演,更不应以糖果之类的乐西作为奖励。如果让孩子自幼养成这种习惯,长大后他做一切事情也习惯于要求得到报酬。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家长为了炫耀,往往不顾孩子的意愿,勉强孩子在客人面前唱唱跳跳作表演,孩子不服从就用哄骗或威胁的办法来勉强孩子,一旦孩子仍不服从,有的家长甚至会认为失面子,而立刻对孩子变脸,使孩子感到委屈。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和自信,形成自卑感。

  总之,尊重孩子是最重要的,父母要根据他们的个性,不鼓励,也不禁止,更不勉强,完全由孩子自己选择。而且即使孩子自愿在客人面前表演,也不应该每次都给他糖果之类作为奖励,一旦形成习惯,每次表演后,他就要等待礼物,得不到就会感到失望,有的孩子甚至会向客人索要礼物,得不到就哭闹,这种行为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合理应对孩子任性的四大"武器"
   孩子的"武器"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4种"武器"。 

    第一种武器--哭闹 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家长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家长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第二种武器--哀告乞求 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家长哀告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家长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第三种武器--死缠烂打 "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家长答应他的要求,而且不 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四种武器--赌气 噘嘴、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孩子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没耐心的家长只好举手投降。 
 
    家长"应战" 

    粗暴地对待孩子的要求是不明智的,拒绝孩子需要技巧。 

    ●心理准备 家长首先要有良好而坚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认为拒绝孩子会造成伤害,相反,这恰恰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养一个棒孩子,那么面对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家长一定要坚决地说"不",不能有丝毫心软。 

    ●以退为进 家长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不能给他的东西时,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妈妈的,妈妈现在不用,可以给你玩一下,不过明天你就得还给妈妈。" 然后以退为进--第二天提醒孩子:"宝宝,把东西还给妈妈,以后想要的时候再跟妈妈说。" 

    ●预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所以一定要给他定个规矩,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规矩处理。比如和孩子约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须按时起床,按时吃早餐,才能准时送你去幼儿园。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弃早餐,因为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一旦孩子赖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并告诉他:对不起,宝宝,我们有约在先,不能随意破坏。 

    ●说一不二 对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后扬"。"先抑后扬"的做法会让孩子认为家长好"欺负",从而无理要求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一旦家长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产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拒绝孩子,一定要从一而终。 
 
创造力源自天生,父母需小心珍惜
   委内瑞拉儿童教育专家玛丽亚·米格斯在专栏中说,孩子们天生具有创造力,父母应该做的是充分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米格斯说,孩子的创造力从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被激发出来或是被扼杀,其中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她说,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必担心为此受到惩罚。父母不要过早地对孩子下结论,应该接受孩子,让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建立自信。
 
    米格斯说,如果一个孩子画了一棵红色的树和一轮绿色的太阳,父母最好去问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画,而不要急于去纠正孩子,说"树应该是绿色的,太阳应该画成黄色"。孩子富有创造力的表达方式与孩子的自信和自我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不敢另辟蹊径,完全遵照大人指示办事的孩子是很难创造性地表达其内心世界的。
 
    这位专家还谈到,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创造出新鲜的游戏和对物件的新用法,孩子的任务就是玩,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用一只鞋来当作书包装东西。父母告诉孩子日常用品的用途和教给孩子日常生活的秩序固然重要,但是千万不要阻止孩子对日常秩序做一些改变。
 
    米格斯说,允许孩子表达好奇心和提问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一个孩子如果整日听到的都是"这不关你的事"、"你长大就知道了",那他的创造力正在遭受致命的扼杀。她建议,当孩子用一些"放肆或冒险"的行为来发挥他的创造力时,父母应该给孩子施展的空间。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
   家庭教养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家庭教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即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在以往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家庭教育方式有过不同解释: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把家庭关系概括为四种,即专制式的家庭关系,监护式的家庭关系,"和平共处"式的家庭关系与合作的家庭关系。台湾《社区青少年教育》一书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时,将父母管教方式分为放任型、溺爱型、严格型、民主型、分歧型。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特(D.Baumrind)按照不同的教育方式把父母分为权威的、专制的、不负责任的三种类型。我国大陆学者有的把家庭教育方式归纳为溺爱娇纵型、家长专制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也有的表达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等等。以上这些分类是通过不同角度进行的,如从亲子关系的角度、从孩子与环境关系的角度、从父母对孩子情感的角度、从父母态度的角度。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方式分类,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最佳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家庭教育产生直接的、有益的作用。 
  心理学家根据潜心研究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与孩子社会化能力间的相关关系,把父母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专制的父母、权威的父母和放任的父母。 
  (1) 专制的父母 
  父母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订的规则,不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冒险及主动做事。较少对孩子表现温情,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种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某种情况下对父母而言,可能更省事,但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思考的训练,又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他们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在人际关系方面,如与其他幼儿交往,可能会碰到较多困难,他们始终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没有竞争意识,表现出焦虑和喜怒无常等。 
  (2) 放任的父母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立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只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情,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类型的父母忽略了教导孩子尊重,不能适时提供孩子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使得孩子较缺乏自制力。尤其对学龄前孩子来说,父母若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那么,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所以,给孩子这种自主,反而阻断了他学习做人的机会。这种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3) 权威的父母 
  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这类孩子易形成稳定的依恋,与同伴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综上所述,专制的父母为孩子规划所有事,将孩子训练成听话的机器,并不能帮孩子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放任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往往使孩子面对挫折无法适应。唯有权威的父母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自我,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独立而有自信的人。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时,所使用的一系列方法。父母最常用的教养方式主要有:限制和宽容、惩罚和奖励、引导和温暖。 
  (1) 限制与宽容 
  宽容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作用。宽容家庭中的儿童性格活跃、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具有创造性,在其所属的团体中常处领导地位并具有爱憎分明的行为。而在限制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特点:缺少好奇心,创造性和幽默感。然而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是不同的,一种是"严格合理的限制",一种是"惩罚性的限制"。权威型家庭中的限制明确合理,它给予儿童行为的适当自由和对独立性的奖励会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责任感成就感、自尊、语言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而专制型家庭的限制往往是无目的的、不合理的或者是身体上的强制,则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相反结果。 
  (2) 惩罚 
  这是家庭教养中常用的方法。虽然父母都力图避免使用,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得不用。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会阻碍儿童道德内化、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它不良行为。爱的收回也是一种心理惩罚。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我们称之为爱的收回。爱的收回,在使用时必须是适度的,过多地无区别地使用爱的收回易使儿童内疚感过重,对社会行为规则只是刻板而不是灵活地变通遵守,并且只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社会化起积极作用,相反,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会起消极作用。 
  (3) 引导 
  引导方式就是平常说的说理疏导。有效的引导必须是富有情感又苛刻严厉的,这样的引导能使儿童了解"不允许行为"的一套规则看成为自己应该执行的。这样使用引导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更稳定、持久、有效。 
  (4) 奖励 
  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奖励(鼓励、赞扬)和物质上的奖励两种形式。父母适时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会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而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发展。" 
  (5) 温暖 
  温暖被公认为是家庭教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在儿童社会化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处于温暖氛围中的儿童易于对处于困难中的人表示同情和提供帮助,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温暖的教养方式还能使儿童具有高水平的自尊。 
  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很多,如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教育对象等等。而作为教育者即教育方式的载体或执行者的父母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关键的。其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父母本人的个性特征,如对社会化目标的看法和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能力的评估;(2)儿童自身的特征,如气质、能力和性格;(3)社会环境,家庭内部的环境,如婚姻关系,外部环境有工作单位、社会网络、社区、文化和亚文化等。 
  每个孩子都将通过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参与社会活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那么,家庭是人类的首属群体,人的社会化始于家庭,儿童时期在家庭中进行的社会化,有着早期性、教育和生活的一致性、施教者和被教化者关系的密切性等特点。因此父母采取怎样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所受家庭教育的效果,从而对孩子的社会化进程起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关于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要结论: 
  (1)父母愈多使用惩罚、限制,儿童对道德规则的内化及道德形成愈慢。 
  (2)精神鼓励优于物质奖励,对儿童社会化发展举足轻重。 
  (3)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温情与慈爱的关系,对儿童宽容民主的引导,可以积极地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4) 父母不宜孤立的使用某一种教养方式。 
  (5) 同一种教养方式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对儿童的社会化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如同样是限制,在专制型家庭中,其作用是消极的,而在权威型的家庭中的作用是积极有效的。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将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只要我们父母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交往的机会,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养方式,相信孩子们会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担负起明天的重任!

如何对待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
    近期,我了解到很多家长都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头疼,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可以从孩子的健康情况、个性及家庭环境入手。孩子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两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七分钟;四岁为十二分钟,五岁为十四分钟。孩子年龄越大越会逐渐懂得将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日渐增加专注的时间。因此,判断孩子是否专心,应依据其年龄的专心时间长度,而非依据家长的主观感觉。  
  孩子不专心,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注意力飘浮不定,专注的目标会经常转移;其二是心不在焉,常沉浸于白日梦而忘记眼前的事情,后者其实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只是将注意放错。只要家长用心纠正,使他们将心事转移到主要事情上去,往往会有惊人的表现和成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甚多,在生理方面,孩子若身体不适,警力或知觉发展不良,天生好动,以及神经系统或大脑微功能发生问题时,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些情况都必须由医生检查和治疗。 
  此外,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过分依赖、缺乏耐心或情绪困扰亦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这些情况大多数是教育方式和成长的环境所造成的。除了解决生理上的问题外,家长应该认识到,专心其实是一种可以训练、学习和培养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埋怨孩子不专心的同时,亦要反省自己有无不对之处。 
  例如,孩子玩游戏时全身投入,正是在培养聚精会神的习惯,此时家长不要任意打扰、干涉和打断。平时家长可以将游戏时间与日常生活配合恰当,并指定一个固定的玩游戏的角落,将环境安排得有条不紊,以减少孩子分心的外界事物。家长亦切勿要求孩子做不感兴趣或超过能力所及的事。以免他们借着不断变换活动来逃避大人的责备。此外,家中的气氛亦必须稳定,避免经常搬家及家中太多的人出入。亦切忌同时买太多的玩具及图书给孩子;使他们左顾右盼,不知所措,而无从培养仔细、有耐心、反复和专注一件物件的习惯。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表现出专心、坚持和耐心的榜样。一旦发现孩子有专心的表现,更应加以鼓励和称赞。对于年龄小的幼儿,可从说一则故事开始,不断地增加数量来加以训练。至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则鼓励他们做有兴趣和可胜任的工作,并且做完一件以后再开始做另外一件,投入的时间逐渐增加。除了要他们自己提醒自己不分心以外,家长亦要表现和善的态度。只要采取这些方法,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即可改善。
 
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什么是人格(一)
   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它活动有胜任感,充分发挥潜能的,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这就是健康人格。 
    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但实际上,如果对人格略有所知的话,我们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人格"。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康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
    这本专题专门谈论独生子女的人格。我们不希望用学术的语言来谈,而希望用日常用语来谈,有时还需要与家长、教师讨论。没有人能告诉家长、教师怎么做是最好的,因为他们面对着不同的儿童,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人格。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本专题里描述出各种人格特征可能给孩子的生活和前途带来的影响,然后,请家长或老师来选择。比如,我们会告诉读者,根据我们的研究,专制式的家庭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的自卑或攻击性,民主式的家庭教养方式将大大激励儿童的成就动机等等,学习了此专题之后家长、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可能性考虑自己的教育方式。当然,我们也会提出一些建议,但针对某个具体的儿童时,这些建议是否合适也需要教师、家长斟酌。总之,我们要努力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人格,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于人格,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是需要我们知道的。 
    我们怎样解释人格 
    心理学已产生了许多关于人格的定义。据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37年统计,人格定义已达50多种,人格的现代定义也有15种之多。也许读者会说,这么多定义,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我们还有希望了解什么是人格吗?其实,那么多具体的定义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可以统统不管,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我们从独生子女的外部行为,来看独生子女的道德表现、个人兴趣等,又通过专门的测量,来看他们心理内部的人格需要(如是否有成就需要或攻击性需要等)、自我接纳程度和学习需要。比如:在调查中,如果一个孩子告诉我们,他(她)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或总想弄明白不懂的问题,我们会判断这个孩子认知需要非常强烈;如果一个孩子告诉我们,他(或她)不满意自己的学习状况、性格,经常感到别人对自己不重视,或好像在各处都不能起作用,我们会判断这个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低。认知需要被视为健康人格之一,而自我接纳程度较低被视为人格障碍之一。在我们的研究中,类似这些都是人格的内容,它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 
    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先天的遗传因素即素质,是婴儿初生时所具有的解剖的和生理的特性,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类型、内分泌腺以及身体外表的特征等。
    比如,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神经过程平衡的人能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同时做好几件事情;不平衡的人如兴奋占优势的神经类型的人则在分配注意力上有一定困难。又如,荷尔蒙中的某种成分分泌过剩,容易产生兴奋;分泌不足,则容易产生疲劳,这都会引起孩子个性的变化。此外,人的身体外表也会引起人格问题。我们都有这方面的体会。从小时候起,我们就把自己的体格、容貌等与其他人相比较,总希望自己有比别人更好的身体条件。如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往往会引起对自己本身的期待或自卑感体验。在我们这次调查中,有高达15.3%的独生子女对自己的相貌、体形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的也达 42. 3%,也就是说,近 60%的孩子觉得自己的相貌、体形有点问题或有很大问题。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这些孩子的人格发展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对大多数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来说,先天的遗传因素会起一定的作用。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会昌介绍,行为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证明,遗传对人格(总体上)的影响占50%。但是,人格发展也受个体的生活史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重要影响。
    一些儿童心理学
    家对个体生活史的作用有很好的描述,比如:
    埃里克森说:人在生长过程中有一种注意外界的需要,并与外界相互作用,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班都拉指出:一个人的行为的获得是对他人的行为、态度和各种反应的模仿和认同,如同孩子经常模仿父母的行为、语言等。
    罗杰斯强调自我概念及其与现实的协调,认为:理想的自我概念是个体所希望的自我形象。人格很重要的方面是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和谐,以及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和谐。
    这些描述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对儿童人格发展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什么是人格(二)
     以往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重点是"人性的疾病"(心理疾病)方面,但现在更关心"人性的健康"(心理健康)方面。心理学研究人性健康的目的是要打开并释放人的潜能,以实现和完善我们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特点是什么?我们的孩子会成为有健康人格的人吗?
    心理学家们从各方面描述了健康人格的特征,我们还是来看看他们的描述:
    奥尔波特: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有7条标准:1.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2.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3.有安全感;4.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5.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6.客观地认识自己;7.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
    罗杰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有5个具体的特征:1.情感和态度上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备;2.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3.信任自己的感觉;4.有自由感;5.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弗洛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除了生理需要,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这正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将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弗兰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超越自我的人被概括为:在选择自己行动方向上是自由的,自己负责处理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之外的力量支配,缔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够表现出创造的、体验的态度,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非常关注现代教育制度和家庭教育方式能否使儿童具有健康人格。比如,根据上述描述,我们会提出如下问题:儿童能否专注于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被现代教育制度认为是最重要的儿童活动),是否感到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种胜任感,是否是学习活动中的活跃的参与者,是否有自由感,是否有获得创造性培养的机会,能否根据自己的成熟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决定自己的生活,是否能够缔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是否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是否对新的经验有一种开放的态度等等。这些方面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儿童的人格。
    我们以更通俗的语言来表述现代社会中儿童所应具有的健康人格: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它活动有胜任感,充分发挥潜能的,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
    我们希望儿童都能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以充分地享受人生。
    我们怎样测试独生子女的人格
    人格测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行为观察、自陈量表和投射技术。我们采用的是自陈量表。我们先通过与儿童谈话、试测,筛选出独生子女生活中的各种有关因素,然后设计一个问卷,由被选中的儿童根据问卷项目来提供关于自己人格特征的报告。这个问卷也就是自陈量表。自陈量表的题目形式有多种,我们这次用的有"是非式",如:"我很满意我的性格"--是,有时是,不是;也有"二择一式",如让儿童在下列A、B两个表述中选择一个:
    A.我喜欢在某个专门项目上成为最棒的人
    B.我喜欢结交新朋友
    对我们研究人员来说,A题是考察儿童是否有更强的成就需要,B题则考察儿童的亲和需要。当然,这一道题目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出了36道题目来综合考察现代独生子女的人格倾向。对两道题,如果儿童都表示喜欢,我们也要求他只能选择一个最喜欢的,而儿童表示"最喜欢的",可能就是这个儿童的人格特征。
    还有"多项选择式",比如我们列出很多种问题项目,请儿童自由选择适合他们情况的项目。
我们通过抽样技术在全国城市范围内选择参加测量的儿童,总共选择了3349名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来回答这个问卷。这3349名儿童的年龄在10岁~15岁之间。
    心理学测量人格的自陈量表多达几十种,经常被提及的有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艾森克个性调查表、儿童个性调查表、社会成熟量表以及16种人格因素测验。我们发现,量表尽管很多,但完全适合我们研究的很少。所以,我们在原有人格量表的基础上,经过修改、试测和重新组织,形成了新的人格测量量表。这些量表包括:
    1.人格需要量表。我们选择了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中的部分题目来测量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亲和需要、扶助需要、谦卑需要、持久性需要和攻击性需要。
    2.自我接纳量表。量表由12个题目组成,其中5个题目来自青年性格问卷,其余题目根据儿童活动特征设计。自我接纳得分高说明被试者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有能力,有吸引力,充满自信。得低分者则对自己持怀疑态度,在事情不顺利时,自我谴责;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
    3.学习需要量表。由于儿童的主要活动为学习活动,我们设计了由20个题目组成的学习需要量表,以从儿童活动的角度,补充说明儿童的人格特征。量表根据一项学习需要的研究成果(《关于学校情境中成就焦虑问题的调查研究》,刘晓红,1993年)设计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