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pqq临时会话代码:山东卫视·《养生》 玉兰花具有治鼻塞及美容作用(视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9:01:50

山东卫视·《养生》:玉兰花具有治鼻塞及美容作用

    视频网址:
   
http://jiankang.cntv.cn/jiankang/yangsheng/classpage/video/20110817/100178.shtml

    首播时间:2011年8月17日05:25
    首播频道:山东卫视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玉兰花不仅是一种极具欣赏价值的花卉,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它对各种鼻子的病症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玉兰花除了当做药物,食用起来也有不错的口感。(《养生》 20110817 玉兰花的养生妙用

徐文兵:辛夷花(玉兰花)

    要说北京最早开放的花就应该是玉兰花,玉兰花又叫做木笔花或辛夷花,它一般在阳历三月的中下旬开放,北京的长安街一带和植物园卧佛寺都有很多很漂亮的木笔花,最著名的就是北京西山鹫峰脚下的大觉寺的玉兰花,有着数百年的历史,玉兰花的花色有白色和紫色两种,花朵硕大,花瓣肥厚,花形也很漂亮,以前北京路灯的样式就叫玉兰灯,它的样式就是和玉兰花开放是一样的。 

    玉兰花为什么又叫木笔花呢,因为它没开放前的花骨朵,很像一个写字用的毛笔的笔头,北京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工艺品叫“毛猴”,相信大家都见过。“毛猴”就是用玉兰花的花骨朵做为躯干,它在玉兰花上又粘上了另外一味中药蝉蜕,也就是知了褪去的外壳,用知了的头做为猴头,知了的腿粘成猴四肢的形状,做的惟妙惟肖,像一个小毛猴。有时候我们还给猴带上一个斗笠,那个斗笠也是一味中药,叫木通,另外把这些药粘在一起的粘合剂也是一味中药,叫白芨,白芨的粘稠度很高,以前经常被用来做浆糊,文革贴大字报也用的是它打碎后和成了,是很好的粘合剂。所以一个小小的毛猴就集中的四味中药。

    玉兰花的花骨朵叫辛夷,这个花骨朵是玉兰花在秋冬形成的花骨朵,它表面有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的绒毛,本来它是保护花蕾过冬的一个外衣,到了冬去春来,它的绒毛就渐渐退去,花骨朵就慢慢变得饱满,盛开,形成了玉兰花,中医用这个花骨朵,做为中药治病。这怎么用呢?我们看一下把花骨朵剥开,剥去它的毛茸茸的外衣,里面是一个褐色的或者是黑色的花芯,把花芯揉碎或掰开一闻,就有一种非常清香的味道。我们用的一种化妆品叫玉兰油,其实就是用辛夷花的花骨朵提炼出来的这种芳香的味道,我们用它的花芯研成粉做为一种芳香开窍的中药。


这就是毛猴的身躯,辛夷!

    它主要的作用有两个:一个作用就是专门治疗春季的过敏症,也就是花粉症,很多人在秋冬着凉以后造成了鼻塞,鼻子堵了闻不着味。老百姓把鼻子闻不到味称为“鼻子聋了”,怎么让它开窍呢?我们一般用玉兰花的也就是辛夷花的花骨朵磨成粉,再加上其它的一些芳香开窍的药物,比如说白芷、苍术。把它们磨成碎末放在一个香囊里面,一般都是挂在身上,在古代这种方法叫做“服气”治病。就是挂在衣服里边,低头就能闻到这种香味,靠这种香味达到醒神开窍的作用。

    在以前我们很多人除了鼻塞不通以外,还有一种病叫做鼻渊,不是鼻子流清水闻不着味,而是鼻子流浓鼻涕,浓鼻涕流得时间长了,还会有头痛,导致记忆力下降,一般都是在鼻两侧即眉棱骨的两侧,也就是西医讲的额窦。中医称之为鼻渊症,中医把人的津液和肾经联系起来,如果鼻涕流得太多就会伤及肾精,所以中医称之为脑漏,脑子的经髓流和太多就会影响到人的记忆力,中医称之为鼻渊。治疗这种病症我们中医就是用辛夷花加上苍耳子磨成粉来调服。

    辛夷花最广泛的运用就是用它来美容,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辛夷能够治“面酐”,这个酐就是指脸上出现的黑色的斑点。《黄帝内经》说女性到了三十五岁的时候,因为“阳明脉衰”。也就是胃和大肠的功能衰退,就会出现“面始焦,发始堕”,脸上会出现斑点,有些人在产后会出现“蝴蝶斑”,还有些人会因为胃寒或饮水过多脸上出现“水斑”,我们一般用辛夷花加上菟丝子,再加点白芨,就是我刚才说的粘毛猴用的那个粘性的颜料,菟丝子粉本身就有粘合的作用,用它来调成稠糊糊状,古代早已用它来做成面膜外用,贴敷在脸上去面斑。

    辛夷味辛,性温热,所以使用辛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分清它的寒热虚实,凡是气比较虚的人或者是有些人出现头疼,表现为阴虚火旺的情况,还有人比如说出现了牙痛,牙龈肿胀的情况,我们最好是不要用辛夷,令外,使用辛夷做汤药煎服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般医生在开辛夷的时候都会注明要包煎,为什么要包呢?辛夷首先必须打碎,这样它的香味才会出来,因为它的身上有些茸毛,如果不用布包把它包起来的话,这些茸毛就会浮在药液中,喝的时候会呛嗓子,这就是我们使用辛夷时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徐文兵  己丑年二月初二 于龙头公寓
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ed8bf0100c4q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