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口速率设置只能10m:《工资条例》为何难产?·每日商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20:54:20
《工资条例》为何难产?2012-01-16

  城乡收入差距的挑战

  一系列对用工制度的改革也遭到了私营企业的抵制。浙江余杭服装协会会长高礼根透露,由于缺少订单,目前企业承担的最大成本就是人力成本,算上三险,企业每月要为每个工人支付近4000元。一些企业开始采取裁员避险的策略,减少支出。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劳务纠纷将会增加,劳动争议和仲裁时间也将增加。”人保部相关研究人士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12月19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展仍然缓慢。国家有关部门酝酿三年有余的《工资条例》的出台,因意见难以一致再次陷入僵局。提高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农民工同工同酬等要求,也因提升企业成本,而遭遇到私企和国企的阻挠。如何改革现行的工资制度,成为两难选择和利益博弈。而一个仍值得警惕的信号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得到扭转。

  报告提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在三倍以上,因此短期内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会出现拐点。

  另一位资深的中科院收入分配改革专家向记者讲解,没有一个国家的城乡差距像中国这样大,一般而言,城乡差距会控制在2∶1,多数国家的城乡差距会控制在1.5∶1。但是中国的城乡差距已经从1978年的2.5∶1上升到了官方统计的3.3∶1。

  “我认为,缩小城乡差距或许是‘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改革的亮点。”曾参与“十二五”规划讨论的知名收入分配改革学者苏海南说。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蒋倩倩整理)

  纪荣凯

  

  据报道,酝酿3年有余的《工资条例》,再次陷入难产僵局。《工资条例》规范的对象包括所有企业,旨在重点解决一线职工工资偏低、工资增长缓慢、一线工人欠薪等问题。《工资条例》的难产,让众多的企业职工不免感到遗憾。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而《工资条例》的核心内容工资增长保障机制、同工同酬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是保障这“两同步”的有力举措,为何会遭遇难产的尴尬?

  据称,设定最低工资、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以及同工同酬都是目前各方争议的焦点。在职工最低工资标准问题上,如何调整工资的比例、是否每年调整,相关部门都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如果增加工资比例高、每年调整的话,触及了企业的现有利益,会增加企业负担。另外,如何确保实现劳务派遣工的同工同酬,成为《工资条例》中又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一份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所作的《国内劳务派遣调研报告》称,全国劳务派遣人员总数已经达到6000多万,主要集中在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央企甚至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员工都属于劳务派遣。在央企,劳务派遣工和正式工之间收入差距甚大。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没有纳入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也没有纳入工资成本,只是作为劳务费。而《工资条例》关于同工同酬的规定,意味着这些企业的用工成本将大幅增加。

  说到底,《工资条例》的背后,是各方利益的一场博弈。在这场博弈中,一线职工的权益需要维护,企业的利益诉求也不能轻视。如果只是单方面去规划工资增长蓝图而把落实的责任全推给企业,企业的积极性自然不会很高。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各种压力和负担本已不轻的状况下,对职工工资增长自然比较敏感。提高工人的工资,不妨也同改革企业税负等工作结合起来,综合统筹协调。这样,一方面可以赢得企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保障一线职工的权益。

  此外,在《工资条例》的立法进程中,不能缺少一线职工的声音。在《工资条例》的立法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方式大力提高这部条例的透明度,确保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广大民众对于这一条例制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期待着《工资条例》的出台,能够进一步优化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真正做到既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又把这块“蛋糕”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