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增强信号模式:“学术超男”易中天所做的“启蒙慈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2:39:27
易中天教授被他的批评者喻为“学术超男”。这个造词的好处,在于他形象地把“教授”和“超女”两个在社会上具有像征意味的身份和相应的现象集缩在一个称谓里,是一个很传神的比喻;它的问题是,也造成了一个误导,或者说立了一个错误的“靶子”,让批评和维护易中天教授的交手往往偏离了真正的“靶心”。
批评易中天的教授学者们,无非是说易先生的“品读”之风把严肃的学术娱乐化了;而维护易教授的人则大呼“学术下凡”和“学术畅销”的正当性。但在我看来,这里面事实上错位的是一对双重的隔阂:“学术”一方的轻高和“民众”一方自认的“政治正确”(贴近群众的存在不仅合理而且正义)。
易中天带来的争议,表现的是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身份焦虑”——对自我身份的社会定位的不安全感和对与其它社会身份关系的怀疑和对立情绪。也就是说,不同社会身份既缺少自我认同和满足也缺少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一个正常而稳定的社会里,人们应当安于自己的身份,正所谓“天主的归天主,撒旦的归撒旦”。学术,本来就是专家教授的事情,娱乐化则是大众文化的通常形式。“让学术畅销”本来就是一种不正当的误读。学术不可能畅销,畅销的就肯定不是学术。“学术下凡”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所以,“学术超男”的称呼如果看成一种讽刺,那不过是另外一种缘自身份的相互偏见;如果它是指面向大众普及知识担当启蒙的一种角色,则我们应当向易中天和于丹们脱帽致敬。《百家讲坛》本来就是在大众媒体上一个面向大众的讲堂,除它不可避免地有媚俗的一面,也总有它担当启蒙的一面。
在“反精英”情绪比较浓的当下环境,提倡“娱乐大众”就比较理直气壮,而一提“启蒙”就要冒一定的风险。而事实上,中国的当下社会是非常需要启蒙的,大众也表现了带有人文色彩的文化渴望。这是《百家讲坛》能够兴旺的社会基础,也是易中天、于丹这样“学术暴发户”的市场基础。只是“君子固穷”的老观念让很多人看不惯这种新兴模式步的致富方法。如果排除嫉妒心理,你可以对他们存有异见,但对他们的存在就不会感到不可接受。
其实,在现代传媒的作用下,已经有一些频繁出现在电视谈话节目和报纸专栏的“公共知识分子”或曰“媒体学者”,他们担当的正是介于“学术意见”和“公众知识”之间的桥梁。他们的存在其实是构建社会理性、积累和沉淀社会价值传统的关键部分,在转型的中国,他们无疑担有启蒙的作用和责任。只是在讲究“名正言顺”的观念下,我们的社会还没有给这一部分人一个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名分。这是余秋雨、易中天和于丹们受到非议和感受尴尬的根本所在。
我不同意“学术超男”这种叫法的挖苦意味,但我支持它所指的这样一种角色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如果他们能尽量规避大众传媒下哗众和媚俗的天然倾向,而主动意识到自身的启蒙责任,我就应当对这样的“超女快男”乐然接受。
易中天显然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在他的新的插图增订版的《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里,不仅直言这本书是他阅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大部头的译着《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后的复述,而且,还坦然纠正和致歉了在初版时的一个事实错误。易中天在此书的后记中坦然承认,自己并非研究宪政的专家,但“好东西就应当有更多的人分享”。这等于是公开承认自己是以畅销书作家的身份向他的粉丝和没有耐心读完63万字的《辩论》一书的人“贩卖”美国制宪的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易先生就要因此而赚钱了,可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讲在美国的一次学界酒会上,一位自然科学家对一位社会学者说:我们自然科学家为人类贡献了体系严密的数学和无可辩驳的实验科学,而你们自称社会科学家,除了自相矛盾的假说和彼此的争论,能拿出什么真正值得骄傲的东西?那位社会学者沉吟片刻说:至少,我们贡献了美国宪法!
美国是一个奇特的国家,它能在建国200年之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领袖不能不说与它建国之前就首先订立了一部精妙的宪法,并由此确立了由它和《独立宣言》所保障和衍生出的美国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做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也早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006年10月23日,俞可平教授在北京日报发表政论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之后,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国内权威媒体纷纷转载,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俞教授身为中央政治改革的高级智囊,他的声音及其激起的反响说明“民主”和“宪政”是当下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寻求富强的中国及其民众当然需要了解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
其实在早前,三联书店出版的林达所着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一直是政治类的畅销图书,以鲜活的实例对人们了解美国社会做了很好的启蒙。易中天的这本《费城风云》则与此不同,它基本上是对美国历史的重要“片刻”制宪会议进行了较为生动的描述,而且,由于历史本身的魅力,由于像华盛顿、富兰克林、麦迪逊、梅森这些伟人的出类拔萃之辈的崇高人格和鲜明的个性,他们在制宪会议上的深谋远虑、智力交锋、坚守信念乃至相互妥协的政治智慧,都会让读者感佩于历史何以如此垂青于美利坚人民,让他们有幸拥有这样一群杰出的开国元勋。
不同于在《品三国》时的汪洋恣肆,易中天在这本书里基本上是在如实地叙述历史,议论不多,品读则更少,只是在书的结尾加一很少的《余论》。公道地说,易中天的“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并不像他解读三国时有那么多属于个人感悟的“硬货”,泛泛的总结和议论并未得见超乎寻常的见识。因此,把书的副题名为“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事则是见不到多少反思的。但总的来说,在我看来,借由畅销作家的名气兜售民主与宪政的思想,总要好过卖弄之乎者也的固纸堆。从这种意义上讲,“学术超男”易中天是在暴发致富之后,做了一次“启蒙慈善”,值得大大的欢迎。
萝卜快不了洗泥。这本书虽说是增订版,但还是有一些排版和文字错误。做为快餐,易中天也没有在书的后面哪怕是简单地交待美国宪法在其后历史上的修正、演化和宪政思想的演变。此书的资料范围基本限于那本《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这是一本普及读物。易中天自言“分享学术”,还是有些放不下身段。
市面上讲美国宪政的书其实很多,易教授的这一本《费城风云》如果能让读者有兴趣进一步思考和关注民主与宪政的问题,相信对易教授来说是一种成就和满足。法国人托克维尔所着《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着丛书”)是一部并不难读的着作,作者以一个欧洲人的眼光研究美国民主和宪政,并与欧洲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相信对中国的读者会有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