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实验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23:49
“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实验报告                    作者:hfhhjj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系统论认为,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特征,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课程等若干要素,按其内在的结构和逻辑要求组成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学系统整体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必须关注教学的整体效应,即必须讲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新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不能高屋建瓴,从课程目标、教材、学生的实际需求等角度全面加以研究,指定出长期与阶段的策略与计划,就很难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即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出现,许多教师就会囫囵吞枣、一窝蜂地作形式化模仿,结果将好端端的方式方法机械化、庸俗化,害人害己。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不讲究宏观的有效策略,必不能产生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促进教师对课程目标、新教材与学生等作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使教学的目的方向更明确,促进教师对新教材优劣得失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编写与使用校本教材以弥补不足,能促使教师真正摸索出实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本课题研究曾经的历程:一.       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构想:以自主探究为主,加强合作交流。二.       实践过程与成效:探索出“引导(情境导入法、板书引路法)→合作理解→ 重点品读 →当堂检测”的文本教学模式和“确立话题→搜集整理→课前演说→评价总结”的综合学习模式。研究设计出与教材紧密相关的“师生互动练习”“学生自主练习”等配套作业。整理出“话题类补充读本”“学生优秀演说稿”若干册。文本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习惯,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阅读规律性的认识。综合学习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了阅读空间,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信心和勇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三.实践后的反思:(一)在文本教学模式中由于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加之过分依赖于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的自编配套练习“师生互动练习”“学生自主练习”,导致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偏少,学生的收获多停留在对文章技巧和阅读技巧的探究上,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上与语感的培养上因诵读时间与诵读的量的不足而难以见成效。(二)综合性学习模式由于过分强调学生自主,而致在综合拓展阅读与探究中产生广度虽有而深度不足的缺憾。具体来说,(1)综合性学习与文本学习缺乏有机的联系,不能对文本学习有所促进和拓展。(2)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出现三多三少现象,即搜集现成的材料多,学生实践体验的材料少;以现成文章进行演说实践的多,以通过联想讨论或比较求异而生成的文章进行演说实践的少;重视知识与思想启悟的时候多,重视审美的时候少。本课题研究现阶段成果:一.调整教学策略的思考:从语文的本质和学习方式的内在联系中去思考,寻找更加适宜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语言教学,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交流。交流是双向的,首先,别人传达给你的语言要能懂,其次,要能用语言向别人传达。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做到,对文本(优秀作家传达给读者的美好的语言)要能读懂,能学会使用美好的语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从读懂优秀的语言到使用优秀的语言是一个飞跃,其间有一个从掌握到运用的过程,从积累到融化的过程。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读一篇范文立即过渡到模仿写作,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由读懂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转化过程的缘故。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解释,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将感受到的新的语言(文本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经验、情感态度等)与自身原有的语言积累及外界语言信息进行交互活动而建构自己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完成。如果说,对范文语言的习得只是“读懂”,那么这个为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过程就是“读透”。综上所述,从读懂优秀语言到运用优秀语言中间有一个“读透优秀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我们今天探索新的学习方式的真正入口。下面就语文教学从读到写的过程比较传统教学与新的教学的差异:(见下页图表)             教学过程       客观难度       学习方式       学生感受       评价读懂       不难       传统方式       教师灌输,繁琐讲解    被动       问题复杂化,不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新的方式       教师引导,整体把握    主动       回归简单读透       难    传统方式       做阅读理解题,题海战术    机械、枯燥    使学生晕头转向,如堕迷雾之中              新的方式       诵读、拓展,形式多样       丰富、鲜活    诵读似沐,拓展如浴,有“春风化语(雨)”之效。化难为易运用       难    传统方式       千篇一律的格式与内容       呆板       无真正的“读透”过程,故只能如此              新的方式       融入生活经验的仿写,生活实践基础上的自由写    灵活       有“读透”过程,水道渠成二.教学策略的重新确立:在原来的“以自主探究为主,加强合作交流”的教学构想基础上,反思改进,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即“引导读懂→引导读透→引导运用” 三步走模式,其中“引导读透”是重点。它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文本教学中,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探求阅读基本规律这些有形的语文因素,但更重视了借助诵读等形式进行语感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隐形的语文因素的熏陶式积累。综合性学习中,继续重视向课外,向其它学科,向社会生活拓展的广度,但也将重视拓展与文本的联系,更加重视学生心灵的参与,重视情感、思维与审美三个维度上的拓展广度与深度,将综合性学习真正纳入常规教学之中。三.落实教学策略的具体措施:(一)引导读懂。1.对于快速整体把握文本的要旨。我们摸索出针对不同文本灵活选用的四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背景导入法、情景导入法、板书引路法、寻找切入点法。2.重视语感与情感的积累(这里用“积累”,意在强调语感与情感的培养和熏陶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诵读为主,兼用复述、表演、背诵等方式),在诵读中进一步领会文本要旨及写作思路,培养语感,熏陶情感。3.在诵读中,从情感与词汇积累、知识与思想积累、修辞与审美积累三个维度确立文本需要拓展的语文因素,为下一教学步骤确立方向。(二)引导读透。引导读透就是针对某一个语文要素进行拓展性学习,使学生积累更多,在一定的积累量中受到同化,从而真正得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可以说,读透的过程,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向,或由一点向四周发散(即围绕一个语文因素)积累或拓展积累而至融化的过程。下面从三个维度谈具体做法。1.  情感与词汇积累。这个过程基本上在第一个教学步骤完成。2.  知识与思想积累。这个过程分两种情况,第一种为求同拓展积累,具体做法有联想法、搜集法、实践法;第二种为求异拓展积累,具体做法有比较法、批判法。3.修辞与审美积累。这个过程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为修辞拓展积累,即探究文本语言在修辞手法运用、句式选用、标点使用等方面的表达与审美的效果。具体做法有讨论法、搜集法、诵读品味法。第二种为构思拓展积累,它包括对语言的衔接、过渡、照应、铺垫、语言材料的选用及营造的意境等方面的拓展积累。具体做法有讨论法、搜集法、比较法、诵读品味法。(三)引导运用。主要做法有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仿写(以写句、写片段为主)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后的自由写作(以写话题文章为主)两种。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发表论文:《人文性——语文教育的灵魂》(程立新)(发表于《安徽教育科研》2005年第4期)获奖论文:《激发学生的“自觉需要”,提高作文质量》(程立新)       市一等奖《作文• 生活•积累》(程立新)                         市二等奖  《语文教师亟待补救的习惯、能力与品质》(程立新)         市二等奖《以“说”为桥梁,架设写之通道》(胡雨勇)               市二等奖《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评价的困惑和解决办法》(黄永红)   市二等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浅谈新课改下如何知道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查亚琼)                                                 市三等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堂如何渗透情感教育》(查亚琼)                                                                                                                       市三等奖《从“熏陶”走向“实践”—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的探索》(程立新)                                                      市三等奖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607/21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