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龙复印纸:1-3岁幼儿家庭教育〈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42:25

教育孩子父母配合态度一致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早教的关键是素质培养
  幼儿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早期教育对人的影响深远。如果把幼儿比喻成一棵树,那么情感、意志、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就仿佛是这棵树的根系。假若一棵树的根系不顽强、不健全,不能和谐地在"社会"沃土中茁壮成长,这棵树就很难顶天立地,成为栋梁。

  良好的早期教育能使孩子学会自尊、自信、自立意识和自主性,还包括平等竞争的意识、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孩子宽和容众的协作精神,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使孩子具有处变不惊的心态和强大的社会应变能力。

  孩子的体验是知识、情感、世界观、人生观的结合,是一种综合的学习。比如,孩子在堆沙堡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沙子的形状,还有了堆沙子的经验,不仅如此,他们还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对幼儿园的孩子,应该是以玩儿为主,当然也可以让他们通过活动完成一些任务,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儿童的早期教育,关键也是素质的培养。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这其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然后才是考虑让他们多学点东西。对一般的孩子,他是3岁能识3000字,还是10岁能识3000个字并不重要。
 
 
如何为孩子选择感统训练馆
   近年来,随着剖腹产儿童的增多以及非常"6+1"的养育环境(意指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的集体关注与养育),使得感统失调的孩子越来越多。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眼里是标准的"问题儿童"。对于他们,老师和家长也没少费心,甚至家长对其打骂,但收效甚微。其实这些孩子很可能是患了感觉统合失调症。时下,许多家长把孩子送进感统训练馆进行训练,当感统成为一种流行,如何给孩子选择训练馆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一、选择经验丰富的教练是最重要的

  有些家长非常注重感统训练馆的硬件设施,认为只有器械全才能保证训练效果。给孩子选择训练馆,重要的是选择经验丰富的教练,关注的是训练的效果,千万不要把眼光单纯地盯在训练器械上,以免重蹈古人"买椟还珠"的覆辙。

  二、选择训练组织形式多样的训练馆

  传统的感统训练多为量化训练,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很难让儿童长时间地保持训练热情,兴趣一旦失去,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卡奇独特的家庭延伸训练不但增强了家长的训练互动性,而且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最大程度地确保了训练效果的稳定性。

  三、选择体能和感统训练并存的训练馆

  实践证明,许多感统失调的孩子同时存在着体质差的现象。体质训练是感统训练的基础,训练方法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方法的多样性能够很好地调动孩子的运动积极性,从而使感统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岁前是培育宝宝的关键
    孩子很多行为是在三岁前决定的,重点在于您有没有给孩子充分的学习发展机会、给予足够的爱。 
  观察孩子是第一步
  您有一颗细腻的心观察孩子,这就是正确的第一步。父母的想法和孩子有差别,所以我们要一步一步地去试探孩子。在情绪教育方面,了解孩子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情绪管理不是去学很多理论,而是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去了解孩子、爱这个孩子。
  爱是一种学习过程,在生活片断中,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给他伤害。孩子的成长速度很快,要时时注意他的变化,父母要能有足够的智能去了解孩子是否正常,不要只是给予斥责与处罚,要知道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他,结果反而给予斥责与处罚,要知道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他,结果反而给了他伤害;孩子是用感觉学习,所以父母要营造情境去学习如何爱人,让孩子去表达要与不要。
  如果只是"教"与"给"是不够的,要与孩子互动学习才知道如何适当地给予。世上有许多成功的人,就是因为他对自己充满自信,而犯罪青少年多半没有自信,就是因为父母常跟他们说什么不行、不能要,所以给孩子充分的需要与满足,这样孩子成功的机会就会多很多。
  亲子互动影响未来发展
  其实父母不难发现,孩子哭闹不见得就是要人抱,而是希望知道父母就在身边,所以到底要不要抱不是问题,而是了解他要什么,有的父母干脆就以塞奶嘴解决,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吗?零岁教育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亲子之间如何互动,对他未来的情绪将有极大的影响。
  在零岁之前就做好孩子的人格发展,必须是父母懂得如何用对心、使对力,如此可以使你将来在教育孩子时更加省力。例如我要在上班前叫孩子起来吃奶,但孩子睡得很沉,被吵醒一定会很不愉快,所以我就想如何使他快乐地起床,经过我的观察发现,父母当时的情绪如果是急切的、有压迫性的,孩子也会感到不安,所以我决定在他一睁眼时,就让他看到我的笑脸,我会抱着他去玩玩偶,抓他的手让他去拍一拍,跟他说话,使他了解这个仪式表示要起床了,要知道跟人家问好。所以营造好的起床气氛很重要。另外,挑选保姆也是重要的,要了解保姆会不会笑,是不是愁眉苦脸,这样才不会将负面情绪带给孩子。 
  传播快乐情绪
  大人的笑容对孩子是一个最好的示范作用,您的管教态度也关系到他的顺从与否,例如孩子讨厌洗脸,父母就要懂得先把好的情绪带给他,你可以边洗自己的脸边哼着歌,让孩子觉得洗脸是件愉快的事,之后问他要不要洗,让他产生期待的心理,进而喜欢这件事。这个过程好像在玩,但也做到了常规该做的事,所以管教孩子不一定要一板一眼,父母不妨学些卡通的话与幻想,让孩子感染到您快乐的情绪。
  当父母觉得做这件事是快乐时,您的孩子必然也会快乐;如果您觉得不快乐,孩子也会觉得不快乐,这就是没有用对心、使对力。孩子在快乐的经验中可以奠定良好的情绪及性格的基础,并且得成功的快乐。三岁前的教育取决于父母去观察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到处去听信别人怎么说,只要那个方法是可以带来快乐,那就是可行的;如果您会觉得困扰,那个方法就不要用,因为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父母应专注与用心
  专注与用心是最好的教养方法。还有我的孩子不到一岁就不用尿布,前提是要训练他大小便,但我又担心强迫他,所以我就问她如何训练。原来是保姆每次带他去厕所,都会在一旁放水,而且每天固定时间坐在马桶上,使他培养便意,久而久之他就知道何时会解出来,或者是放水龙头时,他就会有尿意,而且每次上完,保姆就教他拉水,并学开灯、开门,让孩子感觉是在玩。切记在他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责骂他,而是让他从愉快中学会上厕所。由此可知,方法很重要,要专注与用心。
  如何用对方法教养孩子
  例如,当孩子会爬时,我会担心他容易受伤,于是我就围了一个区域,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可是他长大后就会把东西顶开,即使后来我加强围堵,没想到他居然做出更危险的动作。我发现这个方法不行,就把插座盖子盖上,或是把东西收起来,使他不再那么容易产生好奇;还有他对做饭很好奇,我怕他受伤便把他放到娃娃车里,没想到他的态度变得很急躁,于是我就抱他去参观爸爸做菜,或是给他玩具锅铲让他获得参与感。
  由此可知,孩子不是限制、禁止、命令能控制的,而是要了解他对什么好奇,只要能满足他的好奇心,就能让他不再好奇。但他对危险事物也很好奇怎么办?我绝不鼓励去惊吓孩子,比方说让他去接触热水,因为当他还小时,父母要避免让他接触危险,所以好的教导是去营造一个好的空间,而不是吓他。 
 
怎样发现孩子潜在特长
     下面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18种潜在特长:

  1、能出色的记忆诗歌和电视播放的专栏乐曲。

  2、善于观察父母的心情,领悟父母的忧与乐。

  3、善于辩别方向,极少迷路。

  4、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

  5、爱伴随乐器的弹奏唱歌。

  6、爱提些怪问题。

  7、给孩子朗读时,要是你更换了经常朗读的故事里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

  8、喜欢自己动手,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

  9、特别喜欢模仿戏剧或电影人物的动作或道白。

  10、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

  11、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音响敏捷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

  12、喜欢东写西画,物体勾勒得形象逼真。

  13、爱把玩具分门别类,按大小和颜色放在一起。

  14、善于把行为和感情联系起来,如说"我生气了才这样干的"。 

  15、喜欢给人讲故事,而且讲得有声有色。

  16、善于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

  17、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是某某人"之类的话。

  18、善于判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您的孩子如果第1、8和15条表现突出,可能具有语言才能;如果5、11和16条突出,可能是个音乐苗子;如果6和13条表现突出,说明的逻辑数学方面的天赋;如果3、10和12条表现突出,说明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

训练孩子说话的九要素
    首先我们要知道小儿说话所需哪五种基本技能: 
    1、小儿能发出各种声音,而且音调有高有低。 
  2、能听和辨别声音的方向,并且有了听觉选择性,对某些声音予以注意,而对另一些声音不予理睬。 
  3、有模仿性行为,特别是模仿发声及发声时的方式。 
  4、会想像,对不呈现在眼前的事物用假份性的游戏反映出来。 
  5、认识熟悉的事物,当大人盖住眼前的实物时,小儿会寻找。 
    小儿开口说话犹如打破坚冰一样,是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开口说话看似简单,但它往往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 
    只有当小儿具备上述5项技能时,才会有语言的产生。现在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赋予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开口迟、说话少的孩子,更是令父母心焦。在此,我们要奉劝父母们不要太急躁,因为小儿说话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它是没有捷径可行的。父母要耐心地观察,并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哪怕短时间内可有看不到孩子在语言上的丝毫进步,也不要气馁。实际上,小儿语言的进展在开口说话之前是悄然进行的。如果此时父母灰心丧气,放弃教孩子说话,那么失败则是难免的。所以,我们建议父母要用游戏开发小儿的语言能力,预防语言发展缓慢。为了使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更有效,父母要记住下述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尽量使小儿感到快乐和有趣 
    教语言不是枯燥的模仿。那种父母说,孩子学的单调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绝。因为有些语言,特别是那些较难理解或较难发音的词语,儿童一时半会儿是讲不出来的,如果父母硬逼着他们"鹦鹉学舌",只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对学语言的兴趣。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父母先要发现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这可能包括吃的东西,如冰淇淋、糖果或饮料等。当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项任务,父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奖赏他们,但更多的是要有语言、用父母快乐的表情、用拥抱或亲吻的动作来对孩子表示鼓励。还要注意的是,父母一是要根据小儿的年龄特点安排游戏时间的长短;二是要不断变换游戏内容,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 
    二、控制教学情境 
    如果父母要教孩子学习新的语言,首先要学会控制孩子学习的情境,使小儿能够配合,注意力集中并感兴趣。其实,年幼儿童在学习时的分心是很常见的,关键是如何把握住孩子,切忌硬逼或训斥。比如 ,当孩子在学习中不合用或表现不好时,父母可以不予理睬,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说,自己只管继续游戏;如果孩子此时把玩具乱扔在周围,父母可以取走他手中的玩具,离开房间几分钟后再继续;如果小儿仍然调皮捣蛋,父母就收拾好全部玩具,结束游戏。这样,孩子会很快懂得自己做错了,不等玩具收拾好,就会回到父母身边再安静下来。 
    三、教语言的同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父母在教孩子学语言时,一则自己不要自顾自地说,因为这会使孩子只听而无机会说;二则不要提问题太多,因为孩子在诸如"这是什么"一类的问句中,并不能学到什么语言,反而增加他们的紧张;三则不要使用复杂的语言教孩子,而要使用短句,并且突出所教的单词,把它放在每句的句子中;四则是不要只说不演示。在教孩子说话时,父母要充分调动视、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还要辅以相应有尽有动作,使孩子懂得说话的意思。 
    四、每天定时教小儿 
    父母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游戏,在游戏中教孩子说话。所定的时间可因人而异。开始的时候,时间可以定得短一些,大约2-3分钟,然后逐步延长,形成常规。 
    五、选择最佳的学习时机 
  父母应当安排孩子在最佳的学习时机进行语言教学。所谓最佳的学习时机,就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注意力较集中的时候,这样,效果就会好一些,孩子学的东西也会更多一些。如果在孩子疲乏困倦的时候教语言,往往事倍功半。 
    六、重点突出,反复练习 
  父母在一段时间内只教小儿学习一个特定的词语,并且让孩子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 
    七、小步骤前进 
    学习语言时,父母要把目标化整为零,每一步要分得较细,使孩子在学习中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步骤与步骤之间跨度较大,孩子就会遇到困难,挫伤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例如,当小儿只会少数称呼时,父母就着重于叠词或单词的教学;当小儿不会发"K"音时,父母可以训练孩子的口舌运动,先发"a"或"e"的音,逐渐过渡到"K"音等等。 
    八、不要轻易打退堂鼓 
    即使在一段时间内,父母尚未看到明显的效果,也不要急躁。因为孩子的开口,是需要"千呼万唤"的。 
    九、记录进展情况,看到小儿的进步 
    在孩子末开口之前,父母很难看到他们的进步,这常常影响父母教孩子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一点,建议父母经常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对于能说话的孩子,父母要记录他们用词汇的性质,是名词还是动词,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的词语,是短语还是句子……由此,父母可以得到孩子语言学习的反馈信息。

 爸爸应多与宝宝"肌肤之亲"
   英国卫生当局建议初为人父者怀抱新生儿时,最好赤裸上身,共同感受肌肤接触的温情,这样做对增进父子间的感情以及婴儿未来的人格发展大有益处。可见,父爱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交流与累积。
  没错,看过了这四位小爸的故事,之前的答案已经昭然若揭--
  1.感情需要铺垫,在妻子刚刚怀孕时,你就该投入到这场孕事当中,适应准爸爸的身份,为将来宝宝的到来做好感情准备;
  2.谁都不是天生的育儿高手,不妨先从打杂做起,慢慢摸索,然后做一些相对简单的事,不要因为孩子哭就慌乱灰心。在一些育儿事宜如看医生、买保险、购买玩具等问题上爸爸可以主动拿主意,听取他人建议。
  3.当你为在家中多了一名新成员感到不适应,或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时,你就必须向一个人寻求帮助--你的妻子。和她保持良好沟通,把心里的不快说出来,让孩子妈明白你的感情需要。同时,你也应该多帮妻子分担一些家务,让她能有时间来倾听。
  4.建立父子良好关系的基础始于孩子的婴儿时期,一旦错过良机便永不再来。只要每天抽出一小段时间来和宝宝进行直接接触交流,惊人的感情共鸣便会渗透在父子间。你只需做一些很简单的事,如散步时你来推婴儿车;多给宝宝拍一些照片;每天教宝宝说一个单字……
  只要能做到以上这些,年轻的80小爸便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众人宣布:我们很年轻,但我们一定能成为好父亲!

孩子早识字不如做游戏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是游戏、游戏,再游戏!日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心理专家、早教专家玛思博士为上海家长解读了一次"游戏的力量"。 

  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我们工作都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玩?""为了照顾孩子,是不是应该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里,做'全职妈妈'?三年的'全职妈妈'界限是否科学?"不少家长抱怨时间少,又担心照顾孩子不够。
  但玛思博士对年轻家长强调:全世界的爸爸妈妈都越来越忙,美国很多妈妈生完孩子6周后就去工作,这并不是家长的错,但工作再忙,也能挤出时间陪孩子,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变成游戏!
  "生活用品是最好、最廉价的游戏道具。"玛思博士表示,廉价的纸盒并不比昂贵的玩具差,评价玩具好坏的并不是价格,而是用处。锅碗瓢盆就是最好的音乐道具。孩子通过敲击可以了解声音的大小、节奏,甚至为自己创作出一段不错的音乐,充满成就感。
  此外,把宝宝整个身体放在卷起来的毛巾上,就可以训练他的平衡感;一面镜子和一支口红可以帮助宝宝认识自我,比如:把口红涂在宝宝的鼻尖上,当宝宝在镜中看见自己,并试图抹去口红时,孩子就会意识到原来镜子中的宝宝就是他自己。
                                         
  在游戏中学习社交礼仪
  "今天你的孩子可能正在玩过家家游戏,将来他可能就是你孙子的爸爸。"玛思博士认为,孩子不仅在游戏,更在经历学习做人的最初体验。
  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合作等方面比较薄弱,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和其他孩子多交往,创造一个良好环境。0至3岁的宝宝已经有他们自己的社交。玛思博士说,当宝宝哭泣时,别人会有反应,这就是最初的交流。宝宝会在和别人的游戏中逐渐了解规则、解决问题方法等,而户外游戏更能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热爱世界。
  同时,教会孩子在游戏完毕后收拾房间,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家长,宝宝的第一个玩伴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同等。家长要选择合适的游戏,并做好孩子的第一个玩伴。"
  玛思博士说:"别把孩子推给电视就以为了事,尽管电视节目很有趣。家长选择的游戏不能太复杂,但也不能太刺激。游戏要尊重宝宝的成长速度,符合宝宝的特点等。"专家建议,躲猫猫就是孩子最爱玩的游戏之一,孩子遮住眼睛就会认为事物消失了,玩这种游戏可以帮助宝宝意识到物体永恒性,爸爸妈妈不会因为他看不见而不存在。
  宝宝的模仿能力也很强,经常做一些日常动作,比如:挥手再见等,能帮助宝宝更好地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而角色扮演能培养宝宝的想象力,给宝宝一只玩具话筒或用玩偶和宝宝对话,都能更好地让宝宝开口表达。
 
 父母必读十个经典家庭教育故事
   一、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技巧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二、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 "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三、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皮尔保罗校长"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经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在此后的40 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四、宽容的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五、赞美是暗室中的一只蜡烛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一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这该死的台风……",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诧异,因为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晚上就会点蜡烛。"
  "你喜欢点蜡烛吗?"
  "是的,那回(指上次台风吹过的晚上)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象小天使。"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话:"孩子,你永远是天使!"

  六、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上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踏进佛堂时,看到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子,却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七、正人先正己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象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起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
  "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八、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
  "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九、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
  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
  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是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
  "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
  "腊兰?!"这位朋友惊呆了。而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惊呆的人又多了一个,他不无感慨地说:
  "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十、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

3岁以下学电脑影响发育
     许多人认为孩子越早学电脑越好,不仅有助于智力发展,还能较早掌握电脑这个高科技产品。但是教育专家建议,3岁以下儿童不宜学电脑,因为计算机与3岁以下的儿童的学习方式并不相匹配。
    据上海青年报报道,经研究,幼儿骨骼发育的特点在于骨骼弹性大,易变形,腕骨骨化没有完成;肌肉组织较柔软、力量弱、耐力差,容易疲劳。而现在幼儿所使用的电脑,都是比照着成人的尺寸制作的。必然会导致孩子的身体的不良发育,何况你还要考虑到盯电脑屏幕引起的近视、散发出辐射伤害等问题。
    另外孩子过早学电脑,对其认知和感情发展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早期儿童长时间地与电脑打交道,计算机的符号式思维将主导其基本思维方式,零碎的符号式机器思维代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注意力很难得到磨炼。在情感上,对电脑的信息界产生一种眷恋和过分的依赖之情,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而且也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

孩子争吵的解决方法
   孩子间相互争吵是父母最感头疼的事。一方面怕争吵时打架,伤害孩子或对方,另一方面怕伤了与对方父母的和气,所以,家长往往以训斥或揍孩子而结束争吵。  其实,孩子在一起玩耍,争吵是普遍而自然的现象。现在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倔强,是每个家庭中的"特殊人物",所以容易形成不合群、自顾自、独占一切的坏习惯。
  他们在一起玩耍,争吵的现象是难免的,从孩子心理上讲,他往往以自己为中心,不了解别人的心理和要求,不容易接纳同伴的意见,常常是通过争吵的形式来争辩说理,来了解对方的想法。另一方面,孩子通过争吵来激发自己表达内心世界的语言,从争吵中学习说话,学会忍让、宽容、接纳别人。孩子一般不会像大人一样因利益冲突而记恨对方,他们争呼以后会马上和好,往往大人气还没消,孩子又到一起玩了。因此,父母发现孩子争吵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把大人之间的矛盾带到孩子中间去。
  孩子间相互争吵的解决方法?
  1、 父母要耐心听,不要急于解决。发现孩子争吵时,只要不是那激烈,不会发生过头现象,不会造成伤害,父母就要耐心听他们为什么事争吵,做到心中有数,一般不要急于管,让他们争吵一会儿,他们把话说完了或是意见统一了,自然就不争吵了。
  2、先转移注意力,后冷静处理。当孩子争吵非常激烈,有打架的趋势时,父母可先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说:"××你的衣服怎么样了?"或父母拿件玩具说:"这玩具是谁的呀?"这样两方孩子的注意力马上转过来看衣服或看玩具,顾不上争吵了。等他们冷静下来以后,大人再询问争吵的原因。
  3、听清原因,不要轻易评判。父母发现孩子间争吵,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开始就说"不要吵了","谁吵我就打谁",或是用恫吓的方法吓唬孩子说:"你们都是坏孩子,再呼和浩特我就把你们送公安局去!"这样做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因为孩子争吵必定会有原因,或是谁拿谁的玩具,或是谁打了谁,或是谁不跟谁玩了等等。即使很小一个原因,孩子也会争吵起来,所以父母一定要问清原因,不能轻易评判。孩子间的争吵,反映着双方关系不协调。暂时有了障碍,只要父母采取调和的手法,说说双方的优点,鼓励他们有勇气承认错误,让他们互相说声"对不起",孩子就和好了,父母不要非评个谁是谁非不可。
  4、 父母不要急躁,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发生争吵,必然声音大,态度不好,父母看,千万要冷静听听他们争吵什么,手里拿什么东西,在不了解原因前不要横加指责,各打五十大板。这样简单、粗暴地处理,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5、孩子争吵,父母要很进行引导。对孩子争吵如果引志不当,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因为孩子心理和语言发展水平有限争吵大多利用动作方式,难于展开语言争辩,所以父母要很好地加以引导。比如:"××是讲道理的","××说得对""××听父母说的话"等等,以鼓励表现好的来诱导表现不好的,这样会立即奏效。
  6、孩子间相互争吵,父母要给以正确的评价。孩子争吵,父母一定要以理服人,不要以谁会说,谁的力气大就说谁占理。这种不公正的评判,会使孩子是非不分,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以致影响孩子正确认识做人的标准。

宝宝的小屁股怎么坐不住
  家里到处都堆放着宝贝喜欢的玩具,但是似乎没有一样能够让他长久地保持浓厚的兴趣。小家伙对它们"视而不见",他们似乎更喜欢这里爬爬,那里走走,越是被禁止去的地方越是对他们充满吸引力。这让不少年轻的新爸新妈们大为头疼。
  爸爸妈妈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宝宝的小屁股怎么就是坐不住呢?他怎么就不能乖乖地坐着玩上一会儿玩具呢?
  事实上,在2岁以前的年龄段,大多数的小宝宝对事物的有意注意仅仅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而已。随着宝宝有意注意时间的不断延长,他们对事物专心的能力会不断地得到发展。与此同时,爸爸妈妈对宝宝那使不完的劲以及对玩具的"孰视无睹",不妨做做以下的尝试:
  换换游戏方式
  如果宝宝明显对某样事物或者某个玩具不再感兴趣,那么不妨换一种玩法。例如,本来一直和宝宝玩滚滚球,现在不妨来玩玩跳跳球或者丢丢球。
  玩玩"躲猫猫"
  婴儿研究专家表示,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躲猫猫游戏对宝宝大有好处。例如,能够让宝宝渐渐理解物体的客观永存性。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游戏能够非常有效地延长宝宝的有意注意时间,他们会尽情地做着游戏,全然没有厌倦感。
  满足宝宝的好奇心
  宝宝喜欢把一切弄得一团糟吗?那就随他去吧!偶尔的一次"无所顾忌"能够大大地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何乐而不为呢?
  在玩具上"动点小手脚"
  每个星期都将一些玩具藏起来而给宝宝一些别的玩具,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将玩具换个固定的地方摆放,这样宝宝会对玩具保持浓厚的兴趣。
  不要忽视"亲子阅读"
  要充分利用各种卡片,和宝宝一起认认卡片上的事物。经常为宝宝准备一些新的图书,激发宝宝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的浓厚兴趣。这可是训练有意注意的绝佳方式。但要注意,千万不要用看电视来代替阅读。电视的画面跳动频率非常快,宝宝长时间看电视,不仅不能增强有意注意,反而会影响他的视力。
 
父母是宝宝的最好"玩具"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能否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在的智力,极大部分有赖于5岁以前所接受的感觉及智能刺激的多寡。1岁之前的孩子尚未进入主动探究周围世界的阶段,给予孩子较合理的感觉刺激和较多的情感交流,应是最好的选择。爸爸妈妈是帮助孩子了解世界的第一人。
  实际上,可以作玩具的东西很多,也并不是越新奇特越好。一些简单的家用物品,如可握、可捏的塑料瓶、空盒子、可咬、可磨牙的东西等;也可自己改装,只要颜色鲜艳,可拿着玩的任何形式的物体,同时体积够大,孩子不致吞咽下去,经过消毒,没有伤害 都可以。商店里也有一些不错的选择,如挂在小床上会动的一类玩具;还有一条横杠加上一些圆环的一组装备,婴儿可抓,也可以用手拉的;或是清晰可见的塑料水族馆,里头有鱼,可以挂在小床边让宝宝观看……
  父母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可玩的东西,可听、可看、可感觉的东西。
  最好的玩具就是爸爸或妈妈,这个"玩具"是宝宝最喜爱的。任何玩具都比不上爸爸妈妈和宝宝的交流与玩耍,因为爸爸妈妈是充满感情的,是有创造性的,是变化无穷的。
  妈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宝宝说话,跟他戏耍。许多做妈妈的在沉默中给孩子换尿布、喂奶、洗澡、为什么不在这些时候说话呢?要以为你是在"对牛弹琴"告诉宝宝你正在做什么,他将得到感觉及智能的刺激。
  应该对他说些什么?喜欢说什么都行,可以说:"我的小宝宝饿了,瞧这小嘴噘的,来我们吃好吃的了,宝宝大口大口地吃,快快长大,长成个大小伙子……"也可在说话的同时配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说:"要换尿布了,来来来,马上就要舒服了。妈妈给你换一个又干又软的小尿布,把你包起来,舒服了吧,笑了吧!"每一位母亲都告诉宝宝她自己的一套话,对宝宝唱她自己的歌。
  对宝宝唱歌、说话、做好笑的鬼脸,或是轻轻摇他,和他戏耍的时候,正是给予他感觉刺激的时候,这将促进他智力发展。
 
几岁开始性教育比较好?
    "孩子也有性秘密?"不可能吧?提起这个话题,很多人会持怀疑态度。但事实上,孩子的性萌动从两岁半就开始了。儿童的成长伴随着性的发展,儿童的性发展与他的其他的行为同时发展。性的种子(性染色体)在儿童的身体里,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抽枝,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都是有其自然规律的。了解幼儿的性状况及其发展,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2岁孩子妈妈的疑惑: 

  孩子为何爱看大人洗澡? 

  情景故事: 

  最近,小萍颇感苦恼:2岁多的儿子似乎对大人的身体特别感兴趣,家里任何人要洗澡的话,儿子都嚷着要看。自己和丈夫也就无所谓了,可是儿子就连叔叔、婶婶洗澡也要看。小萍的小叔子才20多岁,新婚不久,儿子的这种要求着实让大家觉得很尴尬。开始的时候,小萍不让孩子看,可是孩子总是闹个不停,让小萍一家人不知如何是好。 

  专家支招: 

  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尽情地看。 

  事实上,2岁半,正是孩子对于"性"最初意识的开始。不过这时候孩子对于人体的好奇,只是无目的的简单探索,其实他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这一时期孩子的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会使他潜意识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认为人的身体是神秘和羞耻的,而这种意识并不好。因此,这时候家长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给孩子搬个小板凳,让他尽情地看。其实,孩子的这种好奇并不会持续很久,只要满足了好奇心,日后你要他看他都不看了。 

  4岁孩子妈妈的疑惑: 

  孩子怎么玩起了性游戏? 

  情景故事: 

  听到4岁半宝宝的话,妈妈阿华吓了一跳。当邻居问起自己的宝宝知不知道男孩女孩的区别时,宝宝竟然说:"我知道啊,幼儿园上厕所的时候我就看过阿楠的,我还摸过她的屁股呢!她也摸过我的小鸡鸡。"孩子在幼儿园竟然这样!难道宝宝变坏了吗?阿华第二天赶紧去了幼儿园向老师询问个究竟。 

  专家支招: 

  听了专家的话,阿华就不那么害怕了。原来,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这种行为并不表示他变成了"坏孩子",反之,这是可能会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正常反应。事实上,孩子的"性游戏"分为几种,阿华宝宝的这种属于"探究式",类似的情况可能还有比如男孩子和女孩子们互相看对方是怎样小便的;男孩子们互相比"看谁尿得高"等等。孩子的"性游戏"还包括"侵犯式"和"友爱式"。 

  "侵犯式"性游戏通常发生在男孩子身上,比如,4岁的明明在公园里玩,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走过来,就冲动地跑过去抱住她亲了一口。这种行为往往被家长呵斥,而其实明明的行为完全符合此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明明的行为或许是看了类似的影视片而模仿,或许是出于对小女孩的喜爱,或许是由于顽皮。 

  "友爱式"的性游戏则表现为孩子们互相玩耍着"过家家"、"结婚"的游戏。4岁的晶晶和冬冬高兴地玩着"扮新郎新娘"、"过家家"。晶晶将纱巾戴在头上,冬冬抱晶晶并在她的脸上亲了一下,晶晶也亲了一下冬冬,然后"新郎"、"新娘"上了床。冬冬说:"我们生个小宝宝吧。"晶晶把布娃娃放在裤腰里,然后取出来说:"我当妈妈,给宝宝喂奶,你当爸爸,带孩子玩耍……" 

  据专家介绍,4岁的孩子最容易提出有关性别的问题,比如,问家长"我是从哪来?"或者"为什么妈妈的乳房比爸爸大?"等等的问题。而"性游戏"多数就是来自于他们对于人的身体的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来认识性,而对自己和别人身体的好奇和关注,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期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今后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对于孩子的探究式"性游戏",我们既要保护积极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极的一面。家长或老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游泳换衣服时、洗澡时、上厕所时,很自然地让孩子们认识个体的器官,向孩子说明男女身体是不同的。
 
给宝宝"做规矩"要合情合理
   一提到家规总是让人觉得有约束、惩罚的不快感,可是没有规矩又不成方圆。
  要如何为你家的宝贝制定规矩,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还有纪律两个字的存在。
  俗话说得好,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的制定当然远不如国法严格、涉及范围广,却也让父母们在管教儿女上感到进退维谷:规矩定多了,害怕约束了孩子的成长,限制了他们的潜能和天性;如果不立规矩,又没了好坏、奖惩的标准。首先你需要知道:
  哪些是必要的家规
  作息时间
  作息时间不是你钉在墙上的时间表,它最早开始于宝宝的生理条件反射。根据经验,婴儿期的日常照护活动如果遵照一定的时间来安排,比如,午睡时间到了,大人放下窗帘,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就很容易形成宝宝自己的生物钟,这便是一开始的家规。
  孩子的日常活动日渐增多时,大人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他的作息时间。3岁以前的宝宝自觉意识还不高,还需要大人时时提醒;当孩子的意识逐渐成熟,懂得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就能自觉遵守规矩了! 
  通情达理的家长在节假日会适当放宽要求给孩子一些自由,如可以比平时睡得晚些,玩多些。但你要事先讲明具体要求,让小家伙明白这是因为节日的关系,平常可没有这种特权。
  家规中训练孩子遵守作息时间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对孩子成长很有裨益。
  行为准则  
  给孩子准备一个游戏天地,摆放几个大纸箱,让他学会整理自己的东西。这样做的好处是为他制定家庭行为准则。从小训练做事有条有理会带来今后办事、思维的条理性。
  丢三落四、虎头蛇尾是每个2~3岁幼儿做事常犯的毛病,不要过多的责怪他,这是这期间他意志行动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他们的行动缺乏明确的目的,动作往往不加思索就开始了,情绪冲动很大,容易受外界环境和当前感知觉的影响。
  这一阶段,大人制定的行为准则在他的行动中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行动前,你用具体示范和语言指示,告诉他在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大人的东西小朋友不能乱碰、吃完饭要将自己的小碗送到厨房等等。让在他的活动中反复实践你制定的行为准则,最后得以强化。
  你需要注意的是,家庭行为准则不仅仅只是定给孩子的,你也要做出应有的榜样。这样他才会觉得家规公正和公平,纪律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待人接物
  当孩子语言智能有了发展,社会性也略显端倪时,家规中你需要加入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提出的不同的礼貌待人的要求。
  如:在家:尊重家庭中的长辈,早上起来要主动对大人打招呼,小朋友见面要问好;有客来访:叔叔阿姨来家中主动叫人、问好,在大人讲话时不插嘴……      
  家务劳动要求
  小孩子有喜爱劳动的天性。培养孩子劳动要有耐心、多鼓励。不能因为孩子做得不好就算了。让孩子学会劳动并不难,难得是坚持,如果家规中有参与劳动的要求,你就不会养出一个小懒虫了。
  孩子的劳动应先从自我服务开始,自己的事自己干,然后再帮助成人。小年龄的孩子可以要求帮大人拿拖鞋,再大一点学会自己脱袜子、脱鞋、自己脱穿衣服。到了4、5岁你就要规定他参与大人的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饭前分筷子,帮助浇花、拿报纸等。
  家规中规定孩子劳动的权限不仅帮助孩子中增长知识,锻炼意志,还可以培养孩子做事的责任心和有始有终等好品质。
  4原则家规合情又合理:
  原则1  口径一致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给孩子做规矩时,不论你们还是爷爷奶奶,都应保持态度一致,规矩一做好,所有人都应共同坚持。
  原则2  有始有终
  所有凡涉及到家规的,必须前后保持一致,不能昨天坚持,今天却因为大人心情好就"算了";也不能昨天大人坚持得很到位、今天却做做形式,敷衍了事。
  原则3  宽严适度
  规矩的尺度把握在每个父母手中,可松可紧。凡事没规矩,不是聪明的父母;事事做规矩,不是明智的父母。制定的家规要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考量,在不同阶段所制定的家规是不同的。
  原则4  多用表扬
  执行家规时,大人的态度要严肃,多讲道理,多从正面进行鼓励。好的行为要鼓励,同样如果家规遵守得好,也要及时表扬,给予适当的奖励。让孩子知道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经常这样会使孩子习惯于按规矩办事。

  家规,简单地说就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你制定家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培养他良好行为习惯,决不能因为家规有约束力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张铃博士生最后提醒聪明的家长,如果你和孩子的亲子互动不是愉快的,孩子的行为有逆反倾向时,你需要考察家规指定是否于严格。

善待幼儿的谎言
   许多幼儿的家长很苦恼,常常抱怨:"小小年纪不知从哪儿学来的说谎。"有的家长甚至为此打骂孩子。仔细分析,我们便会发现有些幼儿的说谎是由于想象导致的。

  和成人不同,幼儿的想象常常与现实分不清,尤其当渴望做的事情在头脑中反复出现并留下深刻印象时,幼儿便会把它当成记忆中的事说出来。有个孩子看到电视里有一群小朋友观看冰灯,那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冰灯美丽极了,向往自己也能去看一看,摸一摸。第二天,他告诉幼儿园的小朋友,昨晚他看冰灯了,用手摸摸,冰凉冰凉的。他还说:"如果你出汗了,只要用舌头舔一下冰灯就不热了。"把实际上根本没有的事说得活灵活现。

  幼儿的想象有夸大性。有个女孩告诉小伙伴,她家有辆电动汽车,能带两个小朋友一同玩。小伙伴到她家一看,原来是辆只能坐两个布娃娃的电动车玩具。

  幼儿的想象还带有情绪性。有个小女孩看到邻居家的玩具娃娃会叫爸爸、妈妈,会哭会笑,也想玩一玩,可人家不给。她灵机一动编出一套话来:"我家有个更好的娃娃,会叫爸爸妈妈,还能听我的话,帮我扫地,和我做游戏,还会唱歌呢!"

  家长不能一听到孩子的"谎言"就火冒三丈,而应仔细分析产生"谎言"的原因。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幼儿类似的"说谎"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减少。
 
让孩子去玩泥
     一团泥巴,大人往往嫌脏,而孩子却爱不释手。很多父母看孩子玩泥,往往当场训斥。这些年轻的父母片面的理解泥巴弄脏了衣服和手,却不知泥巴是一种最好的玩具。它可以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兴趣,塑造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小玩具。这对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孩子的智力活动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孩子们用泥巴做成自己喜爱的形状,如大象、小兔、桌子、碗壶、娃娃、手枪等等。这些泥玩具做成雏形后,他们还要仔细观察,评头论足,反复推敲,仔细加工一块泥巴经过几次的失败,才做成了他们喜爱的玩具,这样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和毅力,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而这些能力恰好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因素。想想看,玩泥一举就孩子心理发展来说,是多么有益和难得的啊! 
    孩子把自己动手做得的泥制品,拿给小朋友们看,拿给叔叔阿姨看,拿给爸爸妈妈看,他不仅为自己的作品而自豪,而且可以得到家长、阿姨们的指点,从而提高了艺术表达和欣赏能力。放在桌上的作品,每日可见,会使他感到劳动的愉快,精神振奋。
    这种效果是给他从商店里买的高级玩具所达不到的,而良好的精神活动叉有助于征于智力水平的提高。 
    当然,孩子玩了泥,衣服也可能沾上泥水,自然给爸爸妈妈添些麻烦。但是,如果孩子由此在智力上有所发展,这点麻烦还是值得的。有的孩子撒泡尿来和泥,这确实是不卫生的,家长应该引导他用干净的水来和泥,不要囚孩子玩了尿泥而阻止他玩泥。 
    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他的思维能力,作家长的,要支持鼓励孩子去玩泥巴,不仅如此,还要教给他怎样玩,做什么泥巴玩具,我做得玩具为什么不象,怎样做才像?如果有时间的话,和孩子一起玩,那就更是锦上添花。
 
善待孩子眼中的宝贝东西
     父母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清理孩子的杂物时,孩子会阻拦你这也不能丢,那也不能扔。许多东西在大人看来不过是垃圾,而在孩子眼中却成了"宝贝"。 
    记得一次,一个四岁小姑娘喝完饮料,把软空盒留下来。她把盒压扁,拽出四个折叠的角,然后用小细绳整整齐齐地捆绑在一起,足足攒了三四捆,我纳闷地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她说收废品呀!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难道她要做一个收废品的?我突然想起经常来小区里收废品的人,大概是女孩模仿他们而产生的念头吧。 
    孩子眼中的事物都是纯洁的、美好的,几粒石子、几片树叶、一块色彩别致的碎玻璃、一张小卡片,都可能被孩子视为宝贝;甚至刚吐绿的小草也被他们拔回家泡在瓶子里。此刻家长断不可阻止这种寻求欲望,因为这是孩子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开端。 
 也许是绽放的野花教会孩子识别各种色彩,也许是光滑的石子帮助孩子认读数字,也许是几片树叶使孩子感受四季更替,也许是大人丢弃的旧信袋让孩子学会了物品分装……那些被孩子视为"宝贝"的破烂儿,也许与豪华的房舍极不协调,但请容许孩子有自己的一点空间,不要把他们的"童话梦"扼杀在大人的固定思维中。 
  面对孩子郑重守护的那些"宝贝",家长怎么忍心训斥他们弄脏了新衣、地板?当孩子拿着电玩具去换同伴的一只拨浪鼓时,怎能武断地责骂他是个傻瓜?在孩子眼中,物品极少有贵贱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请家长善待孩子眼中的"宝贝"。
 
精神胚胎:爱和自由衡量父母孩子的关系
   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


  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


  我们知道,自由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自由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就是,但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譬如,当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家伙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个玩具时,大人不要因为觉得他很辛苦,就把那个玩具替他拿过来。更不要把他抱起来,带他去拿一个大人认为的更好的玩具。


  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同等重要的是爱。


  爱是什么?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实际上,无数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难太难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个3岁的孩子为什么非得要一张完整的大饼?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的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上来。原来,他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召唤,才去爬10米远去拿一个玩具的。但现在,他不去拿拿个玩具,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令父母不高兴。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长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最好的教育
   1985年11月8日,我的女儿诞生了,取名叫克洛艾。

  事实上,她在出生前就开始激励我,我在怀孕期间就决心要为她多做一些事情:更多的母爱,更加成熟,更加负责任,更具创造性,更加多产,更有保护能力。我要尽可能地对得起她。一切都用配不配做她的母亲来衡量。事实证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她很快就成为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我认为她是"冠军",一个冠军人物。她一年年地长大。她在婴儿时期非常活泼好动,到儿童时期又变得非常有创造性。到6岁的时候,她激励我更好地利用我的时间。有一个周末,我抓紧时间读书,她就专心致志地玩她的积木。几个小时过去了,她不希望有人去打扰她。后来,她问是什么时间了,我告诉她两点了。她马上变了脸色,哭喊着说:"噢,不,我浪费了整整一天时间。"那些浪费时间的人,在她面前一定会感到脸红。


  她在其他方面也很出色,经常宽慰那个不合群独自吃午饭的孩子或者那个她认为被不公正地解雇的老师。她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孩,4岁的时候站在学前班全班同学面前,含着眼泪讲述瓦尔迪兹石油泄漏事件破坏野生生物和环境(这个字她当时还不会发音)的问题。


  她的自信,她的自重,令我惊叹,并且也激励着我(我是属于缺乏自重的那一代人)。她7岁时,有一天早晨,我叫醒她去上学。她在头天晚上生病了,但仍坚持要去上学。她真的要去吗?为什么今天不在家呆一天?不,她坚持要去,她睡眼蒙眬地把两个小拳头伸过头,大声地说:"我是克洛艾·马勒,我是大力士,我能做到。"


  她勇气十足,并且兴趣广泛,在这方面我自愧不如。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克洛艾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一直激励着我。她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她总是不乏勇气和豪爽。在克洛艾9岁那年,她的父亲得了重病。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她既要照顾父亲,还要照顾我,但每天早晨她走进四年级教室的时候,总是轻松愉快地向大家说"早晨好",而她的大部分同学回答起来总是没精打采的。


  六年级的时候,由于克洛艾乐于帮助和鼓励周围的人并且抱有积极的人生观,她荣获学校颁发的"精神奖";这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我这个人容易悲观,是她的精神经常激励着我。


  有一天晚上,克洛艾、我的兄弟克里斯、克洛艾崇拜的贝婶婶和我一起到我母亲那里吃晚饭。我母亲住的房子一尘不染,里面铺着粉红色、淡紫红色和象牙色的地毯。走进这样的环境,孩子们一般都会很拘束。克洛艾当时才11岁,她一蹦一跳地进了起居室,手里拿着一大杯橘汁。我们正想给她换一杯白葡萄汁,她就一屁股坐到沙发上去了,无意中把满满一杯红色的橘汁洒翻在崭新的粉红色丝质沙发坐垫上。在一瞬间,我们都呆住了。我的母亲还没有进来,尽管她宠爱克洛艾过度,但这次恐怕也要发火了。


  于是,我们一齐动手,苏打水、湿海绵、纸巾一齐上,又擦,又吸,又吹,仍然无济于事。听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克洛艾灵巧地把沙发垫翻过来坐到屁股底下,嘻皮笑脸地冲着大伙说:"生活真美好!"
 
认认五官 轻松简单学英语 
     可能常常听我说英语,女儿在生活中会好奇地问我:"妈妈,这个英语怎么说?"于是我就有意无意地开始对她进行英语教学。  一日晚上快入睡时,我亲着女儿的小脸说:kiss your face,kiss your face。女儿忍不住咯咯笑。我又亲了女儿的小鼻子,接着说:kiss your nose , kiss your nose。
女儿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我想也许她正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所以,我趁热打铁,亲她的小嘴巴,说道:kiss your mouth, kiss your mouth。接着,我又开始亲她的眼睛,说道:kiss your eye, kiss your eye。
女儿一边咯咯笑着,一边也回应着来亲我,并且学习我的样子说:kiss your--听着她满嘴的不知所措,我忍不住地笑。
于是,我放慢了速度。我亲亲她的脸,然后稍慢一些说:kiss your face,kiss your face。女儿紧接着,学着我的样子用湿湿的小嘴,亲亲我的脸道:kiss your face。就这样这个游戏,我和女儿一直玩了好几天,直到她逐步明白和掌握这个句子。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睡前,我们也常常玩这个游戏。
    在女儿熟练掌握这个句型后,我又和她玩起了"指鼻子"游戏,以巩固对五官的认知。游戏时,妈妈用英语说,女儿指出相应的五官。例如,妈妈说nose,nose,mouth!孩子就要跟着妈妈说的单词和节奏,指两下鼻子,然后在妈妈说到mouth时赶快指到嘴巴。
    在英语学习中,动作和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易掌握的。在这儿我只是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经验,希望能给你一些小启示。 
 
 妙不可言的"赤足教育"
     孩子们最希望光脚丫。然而,大人们总担心光脚会把脚弄脏、会把脚划破、会脚底着凉……总是千方百计哄孩子把鞋子穿好。其实让他们光着脚丫玩玩也是大有好处的。
  为什么儿童要赤足活动呢?首先必须了解脚部的结构、功能对人体的作用。脚是由多块骨头、肌肉、肌腱、血管和神经等组成的运动器官。人的一生中80%清醒时间都需要用脚,因此脚已被外国学者誉为"第二心脏"。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脚上血液循环的好坏与脑和骨盆内的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如果孩子们能经常赤足活动给脚部适当的刺激,对调整好脚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加强大脑思维的敏感性和记忆力等都有好处;而且还可以避免发生扁平足。因此,在温暖的季节,年轻的父母要让孩子赤足在草坪上、沙滩上、操场上或床铺上多活动活动,这既满足了孩子的欲望,又有利于他们的心身健康。

如何训练1-3岁宝宝的忍耐力
     "妈妈,我现在就要我的礼物,我不想等啦!"3岁的女儿在坚持自己的要求…… 
  为什么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等待这么困难?为什么当我们在打电话、在超市购物排队或为客人准备饭菜时,他们总是失去耐性呢?
  忍耐不是与生俱来的
  正如你已经注意到的,忍耐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东西。必须一刻一刻地、一天一天地、一年一年地教给他,他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学习。
  为使你的孩子学会忍耐,他必须获得两种重要的智力技能:估量、理解时间的能力和领会因果的能力。他还需要两种关键的情绪技能: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这些技能是相互依存的。例如,你的孩子只有在忍受一些挫折之后,才能做到延迟满足。同样,因果思维依赖于时间如何流逝和事件如何彼此衔接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看看你的孩子的忍耐力是如何伴随他的成长而发展的。
  18个月
  婴儿开始只有很小的忍耐力,这对他们的生存来说不仅正常而且必要。一个婴儿的全部需要(食物、温暖和保护),必须由他身边的成人给以满足,哭是婴儿寻求帮助的一种必要信号。但是即使是新生婴儿有时也必须让他学会等待一会儿,鼓励婴儿忍耐是从简单地告诉他开始的。当他听到你的说话声,他就会开始考虑下面将出现什么。当几个月的婴儿听到你的说话声,他就会停止烦躁,以此表明他已经懂得你的说话声,并且是他得到满足的一种前兆。因为语言联系着因果思维,所以它帮助婴儿学会延迟满足。
  妈妈要记住:对一个婴儿来说,忍耐意味着只能等待两三分钟。如果不及时地满足他的需要,他的哭声就会逐渐升级,同时他已经学到的所有关于忍耐的要求会被忘记得一干二净。如果你的反应迅速而且具有一致性,那你就是在教你的孩子相信他的需要会得到满足。这就使他信任你,并鼓励他下次能等待更长时间。
  训练1:"吃苹果"的等待
  对于1岁的孩子,当他提出想去楼下散步时,妈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说:"请等一下,等妈妈吃完半个苹果再下去散步。"然后邀请孩子也吃一小片苹果,同时对孩子亲切地说话,说说即将下楼见到哪些小朋友或是小动物、小食品等感兴趣的话题,会使孩子感受到等待中的小小乐趣。
  对1岁半的孩子来说,当他想去动物园时,妈妈可以告诉他:"这儿有4个苹果,我们每天吃一个,吃完了就到星期六了,爸爸妈妈就可以带你去动物园了。"
  这是利用视觉辅助,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
  训练2:"听歌曲"的等待
  对于半岁的孩子,当他想妈妈抱的时候,妈妈不急着伸手抱他,先微笑地看着孩子,念一首孩子熟悉的童谣,然后伸手抱起他,让他感受到短暂的等待中,***爱一直陪伴着自己。
  对1岁左右的孩子,你可以对他说:"我们得在汽车里听完这盘磁带里所有的歌曲,然后才下车到姥姥家去。"
  这是利用听觉上的辅助,帮助孩子理解时间概念,并给他一种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完成选择,而不是发脾气。
  18个月-3岁
  这时的孩子已经会用语言向你倾诉他的要求,但他还不大懂得通过许多能力来调整自己,而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急切愿望,迫切希望得到他需要的东西,从而常常显得毫不讲理。
  孩子的大量需要是指向你的--你的照顾、情感和赞许等等。他不理解为什么你在被召唤的瞬间,不马上过来或立即听从他的命令。
  妈妈要记住:婴儿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这个年龄段发展的一个健康、正常的特点。缺乏忍耐力和有限的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因为他仍习惯于把他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
  训练1:"宝贝,请你等一等"
  当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时,微笑着对他说:"给妈妈念一首'小蜗牛'的儿歌,你念完'小蜗牛',妈妈就过来了。"或"妈妈在喝咖啡,你给妈妈唱首歌,然后我们出去买牙刷。"
  你也可以使用帮助孩子判断时间推移的装置,比如说指着汉堡造型的计时器告诉孩子:"看,等计时器的铃响,妈妈就要开始给蛋糕点一枝蜡烛啦!"
  你还可以用积木来教孩子计算天数,让他学会等待。
  训练2:"妈妈,你好了没有啊?"
  和你3岁的孩子玩一玩角色互换的游戏。比如,由你来扮演没有耐心的孩子,让孩子来扮演爸爸或妈妈。然后,在"爸爸"或"妈妈"在为你做事时,夸张地模仿孩子平日不愿意等待的焦急,比如大叫"爸爸(或妈妈),你好了没有啊?我要吃蛋糕,我不要等!我现在就要吃!"让孩子体会到模仿的幽默,并领悟到不愿等待的滑稽。
  你还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主题关于期望、忍耐和最终满足的故事书。这些都可以逐步帮助你的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值得等待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如何变得有耐心。
  6岁以上
  6岁以上的孩子要开始上学了,不管所学的科目是阅读、科技还是足球,忍耐力是学习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你应该继续帮助孩子培养忍耐力,帮住他确立短期内集中注意力的目标,把新信息分隔成小的组块,这样他就能掌握这些内容,并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学下去,直到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 

教宝贝学规矩的六种妙招
     都说一岁宝宝最让人头疼,自从他们学会走路,能和你对话后,他们就变得无组织无纪律。不是昨天咬了小朋友,就是今天又把自己的勺子扔到马桶里,甚至你都无法预测他明天又会出现什么让人头疼的行为。 这个时候你应该注意:该教他学点规矩了。 

    不是孩子不懂规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 
  1、 宝宝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相对薄弱。
  美国儿童行为研究学者Rothbaum教授认为,对一岁宝宝来说,和他飞速发展的认知能力相比,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滞不前。所以,想让他用这些可怜的理解力去领会一条条规矩(哪怕是非常简单明白的)是很困难的。而且这时的孩子还不具备预测别人想法的能力 。难怪晨晨会对妈妈的态度视而不见。不会说话,不会表达,只能听懂部分语言,这些都是宝宝学规矩的障碍。专家解释说,宝宝在一岁半以前,虽然能说一些最基本的语言,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仅凭这点语言能力还不能让他别人正常交流。
  2、 宝宝还没有时间感和空间感。
  想让这个年龄的宝宝理解时间的概念是件公认的难事。也许你告诉他"停下来",他还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对他说"等一会",那就太为难他了。你必须先要让他知道"一会"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宝宝所能理解的时间概念只是:你有没有及时满足他的愿望。也就是说,他想要一个玩具,你能及时满足他,他可能会按照你制定的规矩好好坐在那玩;一旦你没能按他的要求做,他便会大哭大闹。
  3、 顽童心理在作怪。
  有时候宝宝喜欢破坏规矩,只是想和你开个玩笑,看看你吃惊甚至愤怒的表情。比如,宝宝刚刚学会开动电视开关的时候,他会对此事很感兴趣,会一直反复的开、关电视。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表情严肃的要求他停下来,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他已经从你的态度中得到一个新的游戏:只要我去触摸电视,爸爸脸上就会出现好玩的表情,还会和我说话(即使你说的是个"不",我也喜欢)。宝贝的学习过程尽管有上面种种不利因素影响,这个年龄的宝宝仍然可以学会一些最基础的规矩。研究表明,12个月左右的宝宝可以通过观察爸爸妈妈对待人、事、物的态度,学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到了一岁末的时候,宝宝就可以认识到其他人的感觉变化。这时你就可以教他咬人是不对的,被咬到的人会很疼,很难受。甚至可以让他亲身体验一下。教孩子学规矩之前,先要确认孩子是否理解你所讲的规矩内容。就像你教他唱歌一样,要先给他解释歌词的意思。这样他才能记得深刻。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理解,等待他发出"我明白了"的信号。教这么小的孩子懂规矩有意义吗?对答是肯定的。就像你教婴儿说话一样,可能他不会在马上就学会,但他会把这些知识一点点积累下来。所以,你也应该从一岁开始教会宝宝懂规矩,学会避免危险,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这些都是宝贝社交能力的缩影。只不过你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教宝贝学规矩的有效方法
  1、 不要只在旁边说,要演示给宝宝看。
  简单的一句话往往不能让孩子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语调,让你的课堂变得更可爱,更容易接受。 比如当你对孩子说"不要动电源插座",语调不要太严厉,稍带严肃就可以,再加上点微怒的面部表情,宝宝能从你的声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对的。相反,如果你表现的过于紧张,声音太尖锐,还连带一串的批评,那宝宝也会回复给你同样的反应,坚决和你对着干。你们的学规矩课堂,就会变成战场。
  2、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不要以为只告诉孩子一次"这是不对的",他就会铭记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错误,而对其他几次视而不见,那孩子心里必定会感到疑惑:我么这做究竟是对还是不对?然后为了解决这个疑惑,他会不停地尝试再做一次。所以给孩子重复"规矩课程",这样他才能温故知新。
  3、 做个好榜样。
  宝宝经常会从你的行为中学习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就意味着,你的行为一定要是好行为。比如,多使用"请",不要动不动就发怒,要学会等待。你也可以主动向宝宝显示你的好行为。比如"你看,妈妈把报纸分给爸爸看,我们很喜欢一起分享"。
  4、 面对现实。
  专家提醒我们,你不能期望一个一岁宝宝懂得所有规矩,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比如,孩子会本能地把拿到地东西放到嘴里,这是他认识事物的一种独特的方式。这时候你应该避免一些像发卡,硬币,容易导致孩子窒息的东西出现在他能够到的地方。还有,妈妈最好把长头发梳起来,以免孩子乱抓。
  5、 选好时机。
  让一个一岁宝宝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劳、饥饿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发脾气。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再坚持让他学规矩,给他一点"课间休息"时间吧。另外,对宝宝来说,太多的规矩会让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较重要的教给他,比如不可以咬人,电源不能动,抢人东西是不对的。不过这也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定,如果你觉得他的某种行为实在让你无法忍受,当然可以把这种规矩放在首位了。
  6、 别忽视孩子的创造性。
  要提起注意的是,孩子的行为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时候是他创造性的表现。只要他不伤害到自己和别人,还是要保护孩子的创造性。当你发现他会用橱柜里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节奏时,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乐趣呢?Tips:如果宝宝……你应该立即……再试着……咬别人把他抱走,并严肃的对他说"这样做不对"。要求他向被咬的人道歉。从别人手里抢玩具用其他东西吸引宝宝注意力,并把玩具还回去。当其他小朋友不想玩这个玩具的时候,你再把玩具拿给宝宝,并对他说"轮到你了"。吃一些不能食用的东西把它从宝宝嘴边拿走,坚定的告诉"不能吃这个"。向宝宝解释这个东西的功能。比如"这只笔是用来画画的,不能吃。看妈妈画了一只小猫"。在饭店里大声尖叫找个东西分散宝宝注意力,让他安静下来。向他解释,你刚刚的声音适合在外面使用,但你现在是在屋里,就要小声点。

吓唬孩子害处多 
     面对爱哭、爱闹、不听话的孩子,有些家长常常采用瞪大眼睛,装出凶相,"吓唬"孩子的教育方法,这样的方式对吗?
    可能这般"吓唬"会立竿见影,孩子立刻吓得老老实实,不哭不闹了。但是,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很严重的。其害处至少有:
    1、会增加幼儿的精神压力和恐惧心理,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许多孩子夜里常做恶梦,睡不稳,很多都是"吓唬"造成的。2、容易形成幼儿胆小、软弱、遇事缩手缩脚,优柔寡断的性格,不利于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个性。3、会损害家长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家长"吓唬"孩子的话,大多是在气头上顺口说出来的,兑现不了。久而久之,孩子把大人的知便看成了是"骗人"的谎话,再也不相信了。4、家长顺口说出的"妖怪吃你","警察抓你"之类的话,不讲科学,不合情合理,不符合法律规范,会给孩子形成错误的认识。
    因此,用"吓唬"的方法教育孩子弊多益少,不如用循循善诱,说明道理的方法,更有益于孩子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更有益于孩子健康活泼的成长。 

你会让孩子3岁前进幼儿园吗? 
     你会让孩子在3岁以前进幼儿园吗?让孩子早些进幼儿园,可以让自己喘口气,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生活当中,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孩子来说,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过早进入幼儿园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心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过早入托的孩子有暴力倾向?  

  个案

  姓名:多多,年龄:4岁半

  入托年龄:1岁2个月

  多多1岁刚过就被送进幼儿园读全托。

  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多妈妈表示没有发现多多有暴力倾向,"有时老师会投诉说他欺负别的孩子,但是情况也不多,三四次吧。"她最担忧的是多多不喜欢呆在家里,"他一回到家里就发火,老是吵着要回幼儿园,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多多妈妈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一定不会再把孩子送进托儿所,"就算苦一些也应该自己照顾孩子。"

  专家观点:太早入园不利于孩子发育

  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太早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确实不利于孩子的发育,"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将2岁以下的幼儿送进托儿所或幼儿园,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对一的照看是最为理想的。"但是对于过早进幼儿园会让幼儿具有暴力倾向的说法,他表示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实这一点,而且幼儿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把幼儿长时间地放在托儿所中,特别是群体中,可能会培育他们的攻击性和反抗性,但是更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往往与父母日常生活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如果出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让孩子提前上幼儿园,父母应该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因为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中得不到妥善的照顾,不但会阻碍身体发育,对其心理和性格成长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他也表示,对3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好的幼儿园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足够的爱才是重要的

  婴幼儿最好由母亲专职照顾,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在工作压力和竞争日趋增强的今天,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是大多数父母都被迫选择的事,而该什么时候送,很多时候会受到诸如工作、经济和照顾孩子的人手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尽管孩子过早入托会产生暴力倾向这种观点还有待证实,但也给为人父母者敲醒了警钟,我们可以期待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照顾和指导,但却不能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任何一所学校或任何一个老师。努力赚钱让孩子衣食无忧、受到良好教育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也要记住,被无数例子证明的一个事实:在爱与关怀下成长的孩子远要比仅仅在物质中成长的孩子幸福和健康。比丰衣足食和名校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爱心、耐心和正确的引导。 
 
什么是亲子游戏?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帼眉教授说过:家长对小孩子的教育,第一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就是跟孩子做亲子游戏。现在很多人都开始重视亲子游戏,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社会上对亲子游戏的认识也存在误区。
  从广义上讲,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配合交流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亲子游戏,而科学的亲子游戏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能够启发孩子的智慧。这就要求游戏活动既能够利用和发挥孩子现有的能力,又能够引导和发展他们新的能力。 
  2.家长要能和孩子平等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做亲子游戏不是上课,家长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应当是游戏的参与者,并且跟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
  3.游戏的形式应该注重相互配合,家长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孩子智能的发展。设计的游戏应让宝宝主动寻求家长的配合,这样家长就能顺理成章地教给宝宝一些知识和技巧。
  4.游戏的整个过程要能够给孩子和家长双方都带来乐趣。要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而家长则能够体会到亲子交流的幸福。
  只有特定的亲子游戏才适合于进行比赛,家长应学会更多的游戏,并将具有特定功能的亲子游戏同日常的育儿生活相互交融起来,这样就可以在丰富而快乐的育儿生活中,使宝宝的潜能不断地开发出来。

幼儿看电视须知
   不少家长反应,7~8个月的婴儿就爱看电视了,1~3岁的幼儿更不用说了,孩子看电视时会比较安静,不让看就会哭闹起来,通过看电视,尤其是少儿节目,对小儿的智力开发、进行早期教育,是有帮助的。从保护婴幼儿视力的角度出发,要注意以下几点:

  有些家庭为了怕孩子乱动电视机开关频道,把电视机放得很高、很偏,这是不对的。这么看电视,看了一段时间,一定会感到脖子紧张、眼睛很累。应当把电视屏幕的中心与婴幼儿视线等高,长时间在侧方看电视,还可造成斜视。

  有的家长把婴幼儿抱在离电视机很近的地方来看,这也不对。虽然许多专家测试,电视机所发出的微波,对眼睛没有直接伤害,但太近看到屏幕上出现一条条扫描线和闪光点,不仅图象不清晰,也很累眼睛,因为婴幼儿辐辏能力尚未发育完善,时间一长,物像就会模糊不清,眼球会觉胀痛,并有视疲劳。看电视的距离,大致是荧光屏对角线的4~6倍。有一个简易方法可以试试看,一只臂向前伸直,手掌横放,如手掌恰好把电视屏遮住,这个距离就差不多,大概2米左右。
 
  有的家长认为关灯看电视,黑白分明可以看得清楚些,让孩子更集中精神,其实不然。婴幼儿的视觉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缺乏突变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强光的直接刺激,视觉难以调节和适应。电视机时明时暗,变化多快,特别是彩电,颜色过浓、刺激性强,光线太亮还会使瞳孔缩小,使调节紧张。如果关灯看电视,荧光荬的亮度和周围的黑暗强弱分明,容易损伤眼睛,所以晚上室内要保留一盏低瓦数的电灯,使环境中有微弱光线,电视机也要适当调整光度、对比度和色彩。

  另有一点也很重要,不要凝视太久,较长时间连续观看,特别是婴幼儿看电视时间更不能过久,对较长的节目,中间可穿插一些其他活动如远望等,有利视力的调节和恢复。
 
兵不血刃,巧治贪心宝宝
 【导读】带宝宝一起逛商场,本来是件开心的事情,不料在玩具柜台,爸爸妈妈遇到了麻烦。

 

看着琳琅满目的玩具,宝宝要买这要买那,爸爸妈妈断然拒绝。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宝宝开始当众耍起泼来,引得路人纷纷侧目。明知这是宝宝的"阳谋",可妈妈爸爸顿时无计可施。

这时除了满足他,或者采用死拉硬拽的手段把宝宝弄走外,好像别无他法,但这些都是"下下之策",有什么方法既能不满足他的无理要求,又能让宝宝安静下来呢?机智妈妈当然有高招,就让我们看看几位妈妈的经验:

应急型妈妈

宝宝:张欣 3岁

这个月中旬,我们一家去泰国旅游,在飞机上,空姐给宝宝一盒玩具,他非常开心。大概过了5分钟,宝宝开始急躁,嘟着小嘴,我想可能是孩子玩玩具时的一种心理表现,就没多加关注。可没一会儿,他便哭了起来,机舱里本来静悄悄的,宝宝一哭弄得人人皱眉,空姐纷纷过来帮着哄,依然不见效。情急之下,我把他抱到前面没人的座位上说:"什么时候不想哭了,妈妈再跟你说话。"不出3分钟,哭声渐渐小了。我马上问: "好了,告诉妈妈,为什么不开心?""你不帮我装玩具。"他委屈地说,我这才明白,对他来说,玩具的难度太大了,而我却没有帮助他。我安慰宝宝:"如果需要妈妈帮忙,为什么不跟我说?大哭大闹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帮你。"在我的帮助下,他完成了玩具组装,很快又恢复了喜悦的心情。

  耐心型妈妈

宝宝:赵敬 2岁半

以前我带儿子去超市很麻烦,看到什么玩具他都要,乘我不注意,他就往购物车里放东西,然后我就不停地挑出来再放回货架。每次看到我取出他喜爱的东西,他就开始耍赖,到了最后就是哭闹。后来我试着改变策略,购物时,我常常跟在他身边,他要拿什么东西或者对什么感兴趣的时候,我都悉心解释给他听,买或不买的理由,诸如此类。儿子渐渐开始懂事了,现在我给他买玩具时,他还会教育我,这个不要买,浪费。

计划型妈妈

宝宝:徐娟 3岁半

我的经验是,跟宝宝一起定个计划。在年初,我们都会定一个玩具计划,让宝宝想想,她今年想要些什么玩具。通常,她可以拥有5个月的思考时间,玩具数量不能超过3个,每次她都会认认真真地想。因为数量有限,她会挑自己最喜欢的,每次上街都会在玩具柜台观察半天,我也会给她一些参考意见。因为知道自己有选择权力,并在以后一定会拥有,所以宝宝从来不会耍赖哭闹。这样一来,她就能想好3样玩具,我在儿童节、她的生日和春节分别买来送给她,孩子喜欢,我也省心,因为那是我们商量得来的共识。需要注意的是,妈妈一定要守信用,孩子选择了什么,就得给她买什么,不能食言。

机智型妈妈

宝宝:沈静 3岁

如果孩子耍赖,在玩具柜台不走的话,可以试着用其他好吃的或者别的条件诱惑她,比如吃个冰激凌之类。孩子其实是很聪明的,她知道你不会给她买玩具,但能吃到冰激凌,东边得不到西边补,一般在坚持一会儿后就会妥协的。

  专家提示

面对玩具,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曾经哭闹、耍赖,尤其是在他还不太会表达的时候,因为这是他仅有的几种表达挫折和生气的方法。无论他们闹得多么厉害,父母都应表示理解,因为这不仅仅希望得到你的反应,也是一种释放自己情绪的方式。

因此,我们首先应承认孩子的情绪;其次,批评他表达情绪的方式;最后,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如果父母因孩子哭闹而生气,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挥起拳头,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使他将来更经常、更厉害地哭闹。我们的目的不是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接受并且帮助孩子疏导,取得有建设性的效果
 
 不要用儿语与孩子说话
   儿童语言的发展有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义)、多词句(用两个以上的词表达意思)和说出完整句子这么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时,应当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较高水平发展。
  1岁左右的孩子语言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小儿常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等,结合身体的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如说"抱抱"时,他双臂张开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而孩子长到1岁半以后,能用两三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意思,进人多词句阶段。开始时,能把两个词重叠在一起,如"妈妈抱"、"吃饼饼"等。快到2岁时,出现了简单句,能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能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孩子用的都是"小儿语"即"儿语",这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大人因此认为孩子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者觉得小儿说"儿语"很有趣,故也用同样的语言和孩子讲话。如孩子见到小狗说"汪汪",而父母则也用说"汪汪"来继续教或强化孩子,这样做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句子的时间。
  不管孩子怎样说话,做父母的都要用正确的语言来对答,用标准的说法来指导孩子的行为。如告诉他"小狗来了"、"大汽车来了"等。这样,通过父母正确的语言示范,孩子就能较早地说出完整的句子。 

 

 

不要打断孩子的自言自语
  虽说凌逸缠人、少有自己玩的时候,可一旦玩起来也蛮投入,而且喜欢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口中念念有词:断断续续地复述着常听的故事。如"从前有个乡下小姑娘,谁也没她美丽……""姥姥,你的胳膊咋这么粗呀?……(《小红帽》)";有时还边说边评论"小红帽不乖,不听妈妈的话,差点儿被狼吃掉,我就乖……";有时唱着《拔萝卜》、《小燕子》等熟悉的儿歌;有时根本就是这个故事一句那个故事几个词地胡乱说着;有时说的与当时手里玩的活动有关:拼拼图时喜不自禁地突然"哇,我又找到一块……"、玩LEGO时自豪地说"我堆得真好!",给图画书里的小猫涂色时边涂边说"见到小鱼流口水,抓到老鼠笑嘻嘻……";有时侯则根本就是随兴而讲,听不懂他在自言自语些什么。受了委曲还会跑进屋里跟自己嘟哝"都不跟我玩,不乖,打你"。
  凌逸自言自语时的样子很自我也很陶醉,样子特别可爱,有时大声有时小声,完全旁若无人自得其乐,可如果发现爸妈在旁偷看时,会马上停止自言自语。这种现象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刚开始妈妈觉着奇怪有趣,也耐不住小家伙可爱模样的诱惑,于是"小凌逸,你唱得真好听"、"哇,你太可爱了"、"你在说什么呢?"、"教妈妈唱好吗",可这一打岔,凌逸便羞笑着停止喃喃自语,再让他接着说唱也是不可能的了。观察几次发现,凌逸正是在这种自言自语玩的时候最投入、思想最集中。
  自言自语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现,主要集中在学龄前认知尚未成熟的幼儿阶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独处时不受大人压力,感觉轻松无拘束,于是不由自主地大声畅所欲言,想啥说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他提供并鼓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机会,如果中途打断,可能也就打断了他当时的思路和兴趣,他可能会感到失望,我们应该让他尽兴,尽量不要去阻止或打断。可以帮助孩子整合语言和思想,对孩子的语言发育有积极作用,孩子会在独处时无意识地组织整理从大人那里学来的话,然后大胆地对自己表达出来。
  平时很多时候是我们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告诉孩子,有时侯我们觉得孩子话多、吵闹而勒令他安静点儿,有时侯在我们忙于自己的事情时,会对孩子幼稚的话不屑一顾,可是,孩子也需要有表达思想的时候和环境,而且,很多时候他对自己的"表白"正是开心或不开心情绪的表现,虽然我们不应该阻止、打断或参与他的自言自语,但我们应该留意,耐心倾听,当孩子有不开心的自言自语时,当时千万不要打搅他,让他尽情发泄,尽情自我倾诉,事后找适当时机侧面了解,予以引导,并与孩子进行平等开发放式的讨论。

和孩子斗志斗勇
   儿子人虽小(23个月),主意很正,要是不合他心意,他会使出各种手段--跺脚、瞪眼、狂喊、拍桌子、自虐(打自己脸,想让大人妥协),甚至敢挥舞着小手打人,要不是看在他屁股禁不起几下折腾,我早想找机会收拾他九九一千零一下,哼!敢在老子面前撒野--小样样。要是真被我抓住把柄,我不打得你满屁桃花开,你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儿子有个习惯很好,吃饭、睡觉前能自觉洗手,有时他坚持自己洗,双手使劲的拍水,水溅的到处都是,也洗不干净,你要想帮他洗手,他拼命拒绝,"不的,不的"一通乱叫,妈妈拿他没办法。一天,我给他洗手,他又不听话,我使个小计谋,他乖乖的让我把手洗完。我说:"宝宝,你帮爸爸洗手",他很认真地、有模有样的拿起你的手帮你洗,我又说:"轮到爸爸帮你洗了",他又很认真地把手递给你,让你洗。这样几个来回,就把他的手洗的干干净净。
  宝宝不爱吃药,那怕药是甜的,每回吃起药来,全家得做充分的准备,姥姥抱住宝宝,妈妈按住头,我握着宝宝的手,那架势就象国民党给不幸被俘的我地下党同志绑老虎凳,灌辣椒水。宝宝特拗,哭的也特有气势,惊天动地,象是受了很大委屈,哭的我们也肝肠寸断,没办法,药是要吃的,忍着吧。
  时间长了,我觉得这样也不是办法,一天,宝宝又要吃药了,宝宝看见姥姥拿药过来,立即警觉起来,我顺势站起来,故做惊喜的问姥姥;"什么东西,给我吃",宝宝立即精神了,瞪起眼睛看姥姥手里拿什么,姥姥说"给宝宝吃,不给爸爸吃",蹭蹭蹭,几步宝宝就跑到姥姥旁边要东西吃,姥姥顺势就把药给喂下去了,吃完之后,他好象觉得有点不对劲,我赶紧说:"还有吗,给我一点吧",他这才打消疑虑。我说"那给我点水吧",宝宝又和我抢着喝水,终于把药顺下了。和他抢了几次之后,不用再抢了。乖乖。
  我家宝宝特爱吃水果,吃时狼吞虎咽,谁劝也不好使,越说吃得越狠,爱谁谁。前两天,吃芒果有点急了,肚子疼了,一直不舒服,哭闹不停,这给全家人吓坏了,宝宝的胃肠不好,以前曾得过肠套,一想起这事,我就心有余悸。幸好,他就是有点不舒服,不过这给我提个醒,要培养他好的吃水果习惯。
  昨天,我喂他苹果,我拿水果刀切一片给他(小的),切一片给我(大的),怕他吃的太多。家长在喂水果时,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分享,这样孩子不至于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更是舍不得吃,全给孩子吃,惟恐孩子吃的少了,这是一个误区。宝宝拿起苹果,两口就塞到嘴里,说也不听,我想了个办法,和他比谁吃的慢,我轻轻的咬一小口苹果,对宝宝说:"我还有",宝宝也跟我学,也咬一小口,对我说"我还有",我俩就吃一口比一口,到最后,宝宝就剩一点点了,也用手紧紧攥住,狠狠的咬一口(实际没咬着),把手送到我面前说:"我还有",还用得意的神情看着我手里的苹果,他剩的比我少。哼,小子,被人骗了还美呢,最得意的是我,我把你摆平了。
  我的体会:作为家长,要尽量避免命令的语气,要和他一起参与游戏(如果你有心情和创意,可以把很多事情设计成游戏),孩子也愿意大人和他一起玩。孩子吃东西狼吞虎咽不见得是他爱吃,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游戏,家长越说,他越觉得好玩,吃得越快。家长如果和他比谁吃的慢,他也会把它当成一种游戏,而且,幼儿也有竞争意识,他们也想和人比,你要和他抢着吃,再苦的药也能吃下去。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孩子,他的想法可能比你还多。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孩子习惯你的方式,渐渐地,他就会听你的话了,这对培养孩子的性格有好处,如果孩子不听话,不要责怪孩子,有可能是家长的方式不对。
  好孩子不是老师教的,而是父母教的,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现在,很多父母工作很忙,无暇顾及孩子,以为孩子还小,等长大,再把他送到好的幼儿园,接受好的教育。回家也就是抱抱孩子,不和他交流,做游戏。实际上,幼儿时期,正是他生活习惯、接受事物的方式乃至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应关注这段时期,这就是长远投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忽视,就算将来你有钱把他送到好学校,他没有好的习惯,照样白搭,这样的学生我见过很多,整个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幼儿晚睡影响身高
   随着电视在家庭中的普及以及夜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晚上入睡时间越来越晚,儿童睡的晚,睡眠时间减少,不仅影响第二天早晨按时起床,耽误家长上班,孩子入园,而且对孩子身体的发育尤其身高直接影响。 
    现代科学认为,孩子的身高除了与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有关外,与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也有一定的关系。 
    生长激素是人体下丘脑的一种蛋白质,它能促进骨骼、肌肉、接缔组织和内脏的生长,对新陈代谢也有一定的作用,分泌过多可引起巨人症,分泌过少,又可以造成侏儒症。 
    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其特定的昼夜规率,每天夜间22点至凌晨1点是分泌高峰期,分泌量可占全天的20%-40%,但必须在深睡一小时后才能进入这一时期,10岁以下的儿童晚上8点左右睡觉最为适宜。过半小时进深睡期,深睡1小时以后即进入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如果入睡过晚会影响其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的身高,对于3--4岁的幼儿不但要保证其早睡,而且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每天应有10-12小时。 
    为了促进孩子正常健康的生长发育,家长们一定不需让孩子睡的太晚。

讲睡前故事有小秘诀 
   为幼儿讲故事,如果讲起来流利生动,孩子一定很入迷。为一大群孩子讲述情节起伏刺激的故事,需要很好的口才,而且要加上生动的表情和手势,但是为幼儿讲床边故事则不必。以下是讲睡前故事的几个小秘诀:

  要有感情 为孩子讲床边故事,要用感情来表现气氛,而且要轻柔甜美。讲故事之前,最好先了解故事的主题和内容,如果自己先念一遍,掌握每一个角色的个性和故事情节,那么讲起来一定很自然生动。

  声音丰富 讲故事时适度变化一下您的声音,听起来一定更加生动。例如火车的"呜呜"声或汽车的"嘟嘟"声,小狗"汪汪叫"和小猫"喵喵叫",您都可以用不同的拟声发音来表现这些声音,而不是呆板地念出字来;同样地,爸爸的声音和奶奶的声音也应该不一样。如果家长能够充分表现愉快、愤怒、失望、难过等情绪,睡前故事就会和广播剧一样精彩。

  故事安详 高潮迭起的故事当然能引起孩子注意,但也容易使孩子过度兴奋,不适宜睡前讲述。为了让孩子安静入梦,最好挑选有安定感、情节变化平静的故事,孩子才不会越听越兴奋。家长讲故事时,要把故事讲得有安宁的气氛,并不时斟酌孩子的年龄和心智发育,稍微调整故事内容。

  爱心和耐心 如果昨天的故事还没讲完,孩子就睡着了,那么今晚讲故事时,最好要有"前情提要",以便孩子适度衔接。在讲述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有疑问,这时候应该先为孩子解说,然后再继续,不要说"现在不要问,等讲完了再告诉你",那是最不高明的。记住,爱心和耐心是一样重要的。

  适度改编 可以适度将故事情节改编,孩子的吸收能力和兴趣都不同,爸爸妈妈可以试着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然后小幅度变动故事内容。例如有些外国故事的主角名字洋味十足,不妨改成邻家小孩的名字,孩子听起来会更亲切。
 
让孩子更快乐的最佳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独生子女很孤独,平时在家没兄弟姐妹陪他玩,只能和父母玩。许多父母陪孩子玩,往往带有一种"目的",在玩得过程中总会让孩子隐约有束缚感。但如果生活中只能和父母玩,孩子该从哪儿寻找自己的乐趣呢?

  其实,孩子之间的集体活动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他们在自己的群体活动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无拘无束、身心放松,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生活中,父母应少些不必要的担忧,还孩子自由,对于那些害羞、胆小的孩子,更要对他参与集体活动进行鼓励。

  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下四点:

  1、提供必要的玩具、游戏材料、空间与时间,让孩子与亲朋邻里间的孩子游戏交往,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及幼儿园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利用节日游园、郊游踏青、参观游览、走亲访友、演出比赛等机会,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集体频繁接触,增进孩子对集体活动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孩子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2、发挥同伴间的鼓励作用,允许孩子失败,用掌声等增添孩子的自信。给孩子提供发挥特长、帮助别人、服务于集体的机会。了解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困难,给予帮助,如技能技巧不熟练,父母可在家帮助练习,彩排;条件不充分的,帮助准备等,变被动为主动。

  3、让孩子懂得有些事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好;也可让孩子自己找朋友,从跟他喜欢的伙伴共同参与逐步过渡到大家共同活动,用同伴的热情与积极性感染孩子,影响带动孩子。另外,在集体活动中要给孩子提出具体要求,分配具体任务,活动项目也应该利于孩子间合作。

  4、做有心的父母,发现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鼓励性语言是孩子参加集知动的无形动力,所以,我们不要放掉任何一个表扬、鼓励的机会。
 
培养聪明孩子十要素
   为了孩子将来能聪明过人,一些父母从孕期开始就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多吃富含高蛋白的食品,进行胎教等;孩子出生后,营养补充更为丰富。可是,就算孩子把这些东西全吃下去,能保证孩子一定聪明吗?爱子之心虽无可厚非,但有些做法不仅不科学,而且也不够全面。培育一个聪明孩子是项"综合工程",父母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十个要素。

  (1)对孩子的新奇念头、想象力、别出心裁的玩法,要给予称赞和鼓励。

  (2)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发问,把发问看成教育的手段之一。

  (3)创造一种新气氛,使孩子在集体中受到重视。

  (4)使孩子懂得自尊,提出自己的思想和对事物的看法。

  (5)培养孩子创造的勇气和信心。

  (6)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7)尽量鼓励孩子对事物进行新的探索,不停留在已经认知的事物上。 
  
  (8)避免孩子的惧怕心理,不要恐吓孩子,防止禁锢孩子智力的活动。
  
  (9)倾听孩子的话,捉摸他的内心世界,掌握积极向上的因素。

  (10)在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避免用旧的观点或教条来作为孩子行动的准绳。
 
孩子需要安全感
   年轻的妈妈们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会走路了,心里又是欣喜,又是担心,喜的是宝宝又多了一个本事:能自己走路了。孩子独立行走以后,妈妈的双手也能够从"抱娃娃"羁绊中得到一些解放;担心的是孩子的安全:孩子日常活动范围是越来越宽了,他太小,不知环境的深浅,很容易出现危险。确实如此,妈妈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安全与防范意识是人人需要的,当你面对的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的时候,尤其需要提醒自己"防患于未然"。  

  不过,你也不妨在逐渐地放手让孩子自己活动的过程中,细心地观察一下孩子的行动特点,你会注意到他的一些行为常常是小心翼翼的。学步的孩子怕摔跤,他常常带有"试试看"的意味,看得出来,他很在意是否安全。

  孩子没有完全独立生存的能力,必须依赖父母的保护。1岁多的孩子在与母亲分开的时候,常常会有"分离性焦虑"。他们会不断地提出各种要求以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凡事表现出踌躇不前的样子,甚至原本已能做得很好的事情却需要他人来协助才能去完成,就是说依赖性仍然很高。其实,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情结就是为了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亲子关系的质量是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和孩子之间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使孩子的情绪情感得到正向发展。当他知道身旁有可以信任的人在关心他,在感到饿了的时候父母会及时给他提供食物;在他不舒服的时候父母会给予细心地体贴和照顾;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父母会保护他不受到伤害;在想玩耍的时候,父母会陪他一起玩,他就不会感到孤单和无助。诸如此类来自家长的关爱,都可以减轻孩子的"分离性焦虑",并满足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  

  因为日常生活中一些固定习惯的改变,也会令孩子觉得不安,所以,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一种稳定的生长环境,是满足孩子对安全感的需要重要内容。
 
怎样对待任性的孩子 
   任性往往是溺爱的结果,孩子会用哭闹、发脾气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时父母要坚持原则,,让孩子讲出道 理,对的可以满足,不对的讲出道理,使无理取闹不能得逞。 

    在对待孩子的要求上,全家要态度一致,如果母亲认为是不对的,而父亲或者奶奶却出来护短,就会助长孩子学会钻空子,甚至会用说谎的办法讲这是"爸爸同意的"来达到目的,这样不但任性会发展下去,还酿成多种不良行为。 

    总之,对孩子要爱护但也要有要求,既不可一味用糖果饼干引诱,也不能用拳头棍棒威胁。要从小给 孩子立几条规矩,做到就马上给以表扬,使孩子懂得按规矩办事比哭闹耍赖更有效,更招人喜欢,孩子有了多次经验后就能渐渐克服任性的毛病。 

宝贝的人格 
   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宝贝也不例外,因为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

    作为一个人,宝宝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安全,即使是接受照顾孩子也绝不是被动的,他每时每刻都在体味着家长的态度和情绪,而且明察秋毫的本领简直可以用神奇来形容,大人的声音、表情、心跳、呼吸,乃至抱他的姿势和肌肉的紧张程度,都在宝宝搜索分析的范围之中。家长紧张会令宝宝不安,家长不满会让宝宝感到委屈,家长温柔平静地对待宝宝,他就感到满足和轻松。


    孩子的表现对周围产生了影响,反馈回来的信号又会对他产生进一步的作用。比如,宝宝兴奋时咬了咬妈妈的奶头,妈妈皱着眉轻声叫一下然后温柔的"责怪"他淘气,宝宝便知道妈妈疼爱他,但同时会以为妈妈很喜欢这个游戏,今后还会咬你。相反,假如妈妈大叫一声然后恶语相向,宝宝就会感到紧张和惊恐,以后不再主动跟你玩了,或者也可能再一次咬你,但目的则主要是为了向妈妈发威。再比如,宝宝特别想看电视,家长总是限制他,孩子会感到失落,以后或是找机会发泄或是把自己保护起来再也不提什么要求了。相反,如果宝宝一闹家长就满足,孩子知道我想干什么都行,以后但凡你不依他就想方设法折磨你。


    随着心智的发展,宝宝不断总结交往的经验,慢慢形成潜移默化的概念。放纵娇惯的宝宝往往惟我独尊,不懂得关爱他人,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受到过度保护和限制的宝宝常常自卑自怜,总把自己当作弱者,依赖他人的帮助和照顾;只有那些在保护、限制和自由发挥之间平衡发展的宝宝,才能真正懂得把握自己和他人的相互关系,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
 
抓住关键 步步为"赢"
   奥地利习性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斯最早发现了印刻现象。他观察到出生后几个小时的小鸭、小鹅会追随它们第一次见到的移动物体,无论那是母鸭、母鹅还是劳伦斯本人,但如果生后最初的1~2天没有遇到追随对象,它们就丧失了这个能力,再也不会去追随谁了。 劳伦斯拒此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人类婴幼儿同样存在类似的关键期现象,也就是很多能力必须在特定时期得到环境帮助而获得发展,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会影响发展的水平,甚至失去发展的可能,就像大家曾经听说过的"狼孩儿"、"猪孩儿"的故事。美国学者盖塞尔曾提出婴幼儿发展的八个关键年龄,他发现婴幼儿在这些关键年龄会有一些特殊的跳跃式进步,其变化是其他年龄阶段所不具有的,并确定了一系列测查和诊断标准,用来评价孩子的发育水平。 

    美国学者伯顿怀特主持的"作为教师的新父母"研究项目通过对数千个家庭进行定期随访,根据孩子成长和家长教养职能的特点,把生命最初三年分成七个阶段,他们先后在美国42个州及其它一些国家培训专业人员和家长参加父母作为教师的婴幼儿早期发展计划,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成果。 

    瑞士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自己三个孩子的跟踪观察研究,创建了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把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其中标定0-2岁宝宝发展的感觉运动阶段又进一步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反射活动、动作重复、偶然目的活动、目的-手段协调、尝试-错误反应和心理表象操作-思维开端等,并阐释了各个阶段独特的本质特点。

    30多年以来大量的研究和教养实践一再证明:婴幼儿的成长决不是简单的连续不断的量变过程,他们的成长道路就象是在蹬山,经过一点一点的努力蹬上一个台阶,表现出飞跃性的划阶段的发展和进步,然后再向下一个高度进军。尽管各个阶段相互间有一定交叉,但每个阶段的进步都是下个阶段发展的基础,如果前一段路没走好,下面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麻烦。

    1996年我们开始了"育儿指导服务的研究计划",通过对近千名婴幼儿家长的调查访问,发现在0-3岁婴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家长遇到的问题表现出非常明显的重复性特征,无论是对于孩子健康的担心,日常照顾中的困惑和麻烦,还是教育交流中的问题和矛盾,相同月龄孩子的家长会不约而同地提出类似的问题,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分阶段对家长进行系统的育儿咨询和指导是可为的并应该是非常有效的。

    经过1997-1998年的试验,我们从98年中期开始对0-3岁的婴幼儿家庭进行科学育儿跟踪指导服务--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传授早期教养知识和方法,设立咨询热线记录和回答家长的问题,在关键期对孩子的发育水平进行测查评价,分阶段对家长进行具体的育儿指导等等。几年来不断总结和调整并不断补充完善,逐渐归纳出一套规范的婴幼儿早期发展关键期教养指导方案。

    2000年以后,我们进一步总结指导服务的经验,不断补充和丰富指导服务的手段,发展和细化了一整套促进关键能力发展的方法和技巧向家长示范和讲解,开发了喂养、睡眠、情绪行为等问题综合调理以及高危儿系统早期干预训练方案,创新了早期教育重点能力发展游戏活动,将"关键期跟踪指导模式"向更加全面和更加系统的方向推进,取得了更好的收效。

    对专业人员来说,了解这些知识和经验,不仅可以深入地理解孩子,而且能够更好地熟悉家长的教养状况,从而为婴幼儿家庭提供更深入的服务。对于家长来说,学习婴幼儿早期发展关键期教养的知识,不仅能够更准确更细致地了解孩子,还有助于反省和认识自己的育儿水平,对于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概括起来至少有五大好处:

   1、准确把握孩子每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 
   2、事半功倍地促进孩子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3、预见可能面临的育儿难题,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4、及时发现生长发育中的问题,促进孩子早日康复 
   5、积极发展亲子交流关系,奠定良好心理行为个性基础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天,我们将婴幼儿早期发展关键期教养的有关内容编辑成册,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家长抓住成功育儿的金钥匙,从而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奠定最佳人生开端。 
 
 育儿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忙于育儿之事 
    忙于育儿之事的家长埋头于具体的事物,但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管自己努力做事,很少顾及宝宝的真正需要和体验,常常犯下过度保护或给宝宝施压的错误,不遇到问题还好,真的遭遇麻烦就大有一招走错功亏一篑的危险。
    这个圈子中,有些家长很自信,因为他们熟练的象个"八级工",饮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吃喝拉撒照顾的得心应手,书桌上摆着育儿条例一二三,身后还站着头戴各种专家高帽的人士担当后盾,以至于自信得四处传播自己的育儿"条例",自信到听不进任何逆耳的忠告,直到孩子被判定有情绪行为问题、缺乏创造力、交往困难,甚至智力发育迟缓或存在各种健康问题时才大梦初醒。
    还有的家长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腹狐疑,因为自己潜心学来的招数在宝宝那里总是碰壁,明明书上写着向东,可宝宝偏偏就要向西,而且那么多的现象都跟宝宝有"毛病"似的,于是难免有病乱投医,东家的膏药西家的汤、南家的法宝北家的秘方,一股脑灌到孩子身上,结果只见东边日出西边雨,问题去了还复来。
    整天埋头育儿之事的家长是个"育儿工",发达了四肢简单了头脑。这本也无可厚非,带孩子就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嘛,可怕的是假如他们的"专家顾问"也是个"育儿大工",不管张三李四青红皂白,就是甲乙丙丁那么一套方子。结果受牵连的只能是孩子--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消亡"。
    第二种境界--长于育儿之术
    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多长了一双眼睛,发现自己的宝宝原来不是个机器,而是那么生动和多变的一个生命。家长知道是生命就有个性,就不能照本宣科的对待,于是认真学习各种育儿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圈子中,有自信的家长,但这时自信不再盲目,他们知道随机应变,懂得举一反三,只是容易陶醉于眼前的成绩,而可能忘记经常抬头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有些时候家长也会丧失自信,因为宝宝变的太快了,昨天还很灵验的妙方可能突然间毫无功效了,但问题还必须解决,于是挖空心思变招儿,这一变也许就成了,也许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真正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是个"育儿匠",追求雕琢出精妙的作品,他们也有这个本事,于是不小心就会被戴上漂亮的荣誉桂冠成为别人的榜样,对于家长来说得了荣誉只要不沾沾自喜,仍然知道进取的话也不是坏事,但若一门心思维护名誉那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这种情况如果不是落在家长而是落在专家头上,即便称得上"育儿大匠",因为太怕有辱英明而追求立竿见影,相对考虑孩子长远发展就少,这样就难免落入误人子弟的泥潭。
    第三种境界--精于育儿之道
    精于育儿之道的家长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先后天合力发展的成果。他们育儿不仅动手、用眼看,更会用头脑思考,更懂得用心感悟。他们能够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宝宝的需求,懂得引导的办法,明确发展的方向。对这些称得上"育儿师"的家长来说,做每一件事情都不仅仅为了这件事情本身,他们的每件工作既顾及到昨天,适应于今天,又服务于明天,因为他们更懂得从全局的角度,从长远的目标去看待和对待孩子的发展,对待现实问题最大的优势在于不求完美又懂得取舍。
  育儿师领悟了育儿的真谛,再游刃于育儿的技巧,周到于育儿的事物,就成为"育儿大师",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专家成为家长育儿的指路明灯。
  尽管前述的三种境界有高下之分,但却不能完全割裂,因为育儿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事,又有术,更有道。
  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育儿之道不能等,宝宝天天都在成长,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培养孩子决无可能返工重来,家长必须闻鸡起舞,提前学习育儿的知识和技巧。同样,育儿之术也不能仅仅专攻,无论是家长还是指导家长育儿的专家,必须全面关注宝宝的体格、智力和心理的发展,不可失之偏颇。吃喝拉撒、游戏交流、健康保护、情绪行为……必须面面俱到,全都管起来。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欲利其器,必先谙其道。多年来尽管我们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尽管我们也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科学研究成果,尽管我们通过跟踪指导10000多个家庭科学育儿掌握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仍不敢冒然自称育儿大师,而只是家长在育儿大师路上取经得道的铺路石。
  育儿责任之重,学问之深,事业之大,需有千百万专家学者和热心家长共同支撑,我们毕竟都有共同的希望--让小宝宝更健康、更聪明、更幸福的成长;我们毕竟都有共同的追求--为这个利国利民的朝阳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什么是关键期教养?
   明明是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男孩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叔叔阿姨都很喜欢他,两岁半的时候家长决定送他去幼儿园,可谁知入园仅仅两天,就被老师退了回来,因为明明不能跟小伙伴一起活动,他一刻都坐不住,成了班里的捣蛋鬼。以后家长接连送明明去过5个幼儿园,每一次都是不超过3天就被婉言劝退了。经过医生的诊断,证明孩子患了"感觉统合失调症"和智力发育迟缓,跟关键期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有关,需要进行治疗和训练。

   宝宝的成长决不是简单的连续不断的量变过程,他们的成长道路就象是在蹬山,经过一点一点的努力蹬上一个台阶,表现出飞跃性的划阶段的发展和进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接下来再一点一点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宝宝又将到达另一个新的高度。宝宝每一个阶段的进步都是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如果前一段路没走好,下面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麻烦。 
那么,宝宝单单凭借自己的力量能不能蹬上关键的台阶呢?他们是不是一定需要家长的帮助呢?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发展需要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先天的本能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又需要家长提供适当的环境和必要的帮助,作为宝宝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否则,内在动力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般而言,家长会自然而然地为宝宝提供成长的必要条件,除了让宝宝吃饱穿暖,还会提供玩具跟宝宝游戏,但家长往往是凭着感觉做事,经常抓不到重点,自己做了很多工作,效果却不明显。其实,如果抓住了关键阶段的关键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养宝宝会变得更轻松、更成功;假如错过了关键期,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难,起码也是事倍功半,闹不好还会走很多弯路。 
 
善于对孩子说:"你行"
   2岁的孩子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既可爱又可恶;既大方又自私;既成熟又幼稚。凡是做妈妈的,都希望孩子健康聪明,长大了成为超越自己的有用之才,塑造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有良好的素质,是所有的母亲的共同的愿望。然而,在方法和效果上各个母亲却有着各自不同的作法和结果。 

  有的母亲重在引导鼓励,她们以表扬、赞赏为主,用正面语言诱导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 
  这样的妈妈常常对孩子说: 
  "壮壮真乖,壮壮会帮助妈妈干活了。" 
  "壮壮真聪明,壮壮再背一遍给阿姨听听。" 
  "真勇敢,再试试……" 
  还有一些母亲或出于恨铁不成钢,或急于让孩子早日成长,或信奉严师高徒的道理,对孩子却总是板着面孔,以批评、指责为主,又是另一番气氛和光景: 
  "你看你,这么调皮,爱搞破坏,你将来怎么办哪。" 
  "你真笨,能有对门壮壮一半的本事我也心满意足了。" 
  "又念错了,怎么提醒你都没用。" 
  在这两种不同的作法中,前面一种方法当然比后面一种妈妈的作法高明。 

    首先,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在中等愉快的心境里学习的效果最佳。而正面诱导、赞扬为主的妈妈怀着一颗慈爱的心,谆谆善诱地教导孩子,有利于营造这种中等愉快的心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新知识,学习新的技能,塑造自己健康自信的性格。 

  而后一种方法,不利于营造这种心境,而使孩子紧张、焦躁、压抑、久而久之,还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发生性格上的扭曲与变异,而且变得自卑、畏缩,还能影响到积极、开放、散发性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思想变得消极,封闭、迟缓、创造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科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是本能性的生物,而人是后天习得性的,一个人初生下来,没有什么生活能力,只有一些本能,还是一个"生物人",经过教育和实践的熏陶,在社会的舞台上发挥作用了,才能获得"人格",变成一个"社会人"。社会化就是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转化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人就没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一转化过程里,母亲的教导起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而母亲在一个人"人格"塑造中的作用主要是靠语言与爱心来完成的。神经语言程式学告诉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形象描绘一个人,对这个人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说,你经常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描绘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就会成为这样一个人。 

    如你常说: 
  "宝宝真乖","宝宝真聪明","宝宝是个好孩子","宝宝真有出息",那么你的孩子心里接受了这些积极的意念,慢慢地就真能成为一个聪明的好孩子,有出息的好孩子。 

  假如你常说: 
  "你真笨","没出息","傻瓜",那么你的孩子心里接受了这些消极,负面的概念,慢慢地就可能真的变成一个真笨、真傻的坏孩字,这当然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许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换句话说,家庭教育的"一招一式"要时时注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培养他们能够独立生活的本领。这种教育思想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常被一些家长有意无意地忽略掉,抑或出现偏差。因此,父母要认识孩子成长的阶段性,教育的随机性要与孩子成长的发展相结合。 
 
早期教育怎么教
   相对于教什么,怎么教是更深的学问。教材是死的,老师是活的,就像送孩子上学一样,同样的一套教材,家长总是千方百计的让孩子上好学校找好老师,因为良师出高徒。 


    作宝宝早期教育的良师,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始终走在宝宝前面,提前一步引导他充分发展。教宝宝最重要是提前一步,提前得太多会让宝宝感到压力,甚至造成伤害。始终走在宝宝前面,不断地激发孩子的潜能,就能让他获得充分的发展。 

      2、 一定要用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灌输的方法。早期教育既是教能力,更是培养素质,引导的方式可以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真正提升本领,而灌输则只是提供了一些智力素材。 

      3、 不仅重视发展宝宝的现实能力,更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基是婴幼儿早期教育,俗话说"三岁看大",其实质就是指三岁时孩子就基本确立了个性的基础,宝宝心理是否健康,学习能力强不强,从生命最初三年的发展就可以大概预见到未来。 


    强将手下无弱兵,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对孩子我们讲三岁看大,假如换一个角度,看看家长是如何教养宝宝的,那么只需几个月十几个月,判断宝宝的未来也就八九不离十了。愿天下的父母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正在用今天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描绘着孩子的未来,我们不仅要做孩子的益友,也要做宝宝的良师。 
 
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当我们在一天辛劳的工作之后回到家里,看到孩子一边呼唤着你,一边兴冲冲的向你走来的时候,你的内心是何等的舒畅?你是不是也在同样体验着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亲一亲的热望?家是幸福的港湾,是爱的温床,家不但是父母本身快乐生活的天地,也是子女出生之后最早的生活环境。一个孩子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中,身心健康将得到更好地发展;孩子生活在父母亲感情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可以使孩子享受到温馨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是自觉自愿的,是永恒的,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天性,爱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能给家庭带来欢乐和幸福,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慰籍,更是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延续,是我们的希望。正基于此,孩子的成长就成为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关注热点。为孩子创造一个最佳的家庭教育环境,是父亲母亲的共同愿望。
  0-3教育是濡染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通过亲子互动来体现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使孩子享受到恰当、及时的鼓励,及时的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它是孩子情绪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孩子接受了良好的做人处世的教育,必将对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材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的天性是爱学习,精明的家长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会发觉孩子在注意什么,在关心什么,在探索什么,就会因势利导的给予帮助,给予讲解,给予强化。在亲子互动中引导孩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这一点很重要。

    家长可不要凭你自己的见解,认为孩子应该学习什么就强加给孩子什么,这类简单的说教往往难以奏效。很多家长可能都尝到了苦头,弄得自己心灰意懒,往往事倍功半。
  父母的行为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这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年轻的父母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做好承担父母角色的心理准备,自己身上还残留着一些孩子气。在考虑事情、处理问题的时候,有时还难免以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希望为中心,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实际需要,这是令人遗憾的。就子女而言,家是他们成长摇篮,父母是他们的依靠,如果来自父母的是忽略,是拒绝及虐待,对他们的伤害必定很大。
  身为父母需要经常反省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是不是能够以温暖、接纳的态度去回应?是不是会因为抚育孩子要付出辛劳而厌烦、厌倦?会不会在孩子不对你的心思时就缺乏爱心、耐心,变得粗暴、敌意或拒绝?还要特别提醒的是你们是否意识到,父母之间的互相尊敬、互相帮助,一家人之间通过恰当的沟通,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共同迎接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不仅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还为孩子提供了正确的学习榜样。为了孩子,为了明天,让我们给自己和孩子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吧! 
 
 
新子之交要平等
   人的一生不能缺少交往,换句话说,孩子是在交往之中长大成人的,君子之交讲究真诚,亲子之交讲究平等。
    所谓平等,既不能处处顺从宝宝让他高高在上,也不能强行限制和管教把他至于控制之下。高高在上的宝宝因为很少经受挑战和真正的磨练,心理和智力的发展都将趋于落后。在压力中逆来顺受的孩子因为心灵的能量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常常会发生心理障碍,创造性遭受破坏的同时很容易伴发行为问题。
    家长教养宝宝的过程中,每一件具体事物的处理方式都在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发挥作用。
    吃的方面如此,比如家长强迫宝宝吃喝,机械地规定进食时间等等,容易造成厌食以外,还会给宝宝造成心理压力;随便宝宝挑食,边吃边玩边哄,一味地顺着孩子的冲动,常常造成偏食以外,还会娇纵孩子进而产生性格缺陷。
    玩的方面也如此,有些家长为了开发智力过多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尤其是强迫孩子按照规定的方式玩耍,这样短期内似乎满有成绩,但时间稍长就会发现宝宝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开始出现问题,而且可贵的创造性也会遭受损害。反过来,如果家长任凭孩子自由发展,事情做不好游戏玩不好就随便放弃了,不仅有碍智力发展,对于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也十分不利。
    我们常常看到孩子跟家长游戏时与同小伙伴游戏时截然不同的表现,在小朋友当中孩子更随意、更主动、也更乐于参与和模仿,这就是平等的力量。家长的技能和活动特点自然跟孩子大相径庭,但重要的是我们与宝宝交往时心理上要保证平等,孩子有他的自主意识,也有相当的能力,跟他游戏万不该当成任务,而应该努力投入其中做个真正的玩伴。
    大一点的宝宝语言能力大大进步,也懂得了很多事物,家长可以跟孩子讲讲成人的观点,也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经常平等地与宝宝交流思想,既能让孩子有所获益,家长自己也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当我们在一天辛劳的工作之后回到家里,看到孩子一边呼唤着你,一边兴冲冲的向你走来的时候,你的内心是何等的舒畅?你是不是也在同样体验着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亲一亲的热望?家是幸福的港湾,是爱的温床,家不但是父母本身快乐生活的天地,也是子女出生之后最早的生活环境。一个孩子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中,身心健康将得到更好地发展;孩子生活在父母亲感情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可以使孩子享受到温馨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是自觉自愿的,是永恒的,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天性,爱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能给家庭带来欢乐和幸福,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慰籍,更是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延续,是我们的希望。正基于此,孩子的成长就成为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关注热点。为孩子创造一个最佳的家庭教育环境,是父亲母亲的共同愿望。 
 0-3教育是濡染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通过亲子互动来体现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使孩子享受到恰当、及时的鼓励,及时的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它是孩子情绪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孩子接受了良好的做人处世的教育,必将对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材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的天性是爱学习,精明的家长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会发觉孩子在注意什么,在关心什么,在探索什么,就会因势利导的给予帮助,给予讲解,给予强化。在亲子互动中引导孩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这一点很重要。
  家长可不要凭你自己的见解,认为孩子应该学习什么就强加给孩子什么,这类简单的说教往往难以奏效。很多家长可能都尝到了苦头,弄得自己心灰意懒,往往事倍功半。
  父母的行为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这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年轻的父母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做好承担父母角色的心理准备,自己身上还残留着一些孩子气。在考虑事情、处理问题的时候,有时还难免以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希望为中心,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实际需要,这是令人遗憾的。就子女而言,家是他们成长摇篮,父母是他们的依靠,如果来自父母的是忽略,是拒绝及虐待,对他们的伤害必定很大。
  身为父母需要经常反省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是不是能够以温暖、接纳的态度去回应?是不是会因为抚育孩子要付出辛劳而厌烦、厌倦?会不会在孩子不对你的心思时就缺乏爱心、耐心,变得粗暴、敌意或拒绝?还要特别提醒的是你们是否意识到,父母之间的互相尊敬、互相帮助,一家人之间通过恰当的沟通,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共同迎接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不仅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还为孩子提供了正确的学习榜样。为了孩子,为了明天,让我们给自己和孩子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吧! 
 
家有"十万个为什么"
   宝宝长大了,他对世界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遇到问题,他会不断地追问你"为什么",直到你筋疲力尽、理屈词穷。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看待宝宝的提问呢?
  宝宝提出"为什么"是他思考的开始,面对宝宝的提问,你做好准备了吗?
  首先,宝宝能提出问题是好事,这充分说明他在动脑子思考,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已经不满足表面现象,而是想挖掘深层内涵,宝宝的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值得我们鼓励。宝宝的问题也许会非常简单幼稚,但是家长的态度要真诚,不要嘲笑他,要以积极的态度诱导他。切忌不要因为忙或着心情不好就对宝宝的问题不理不睬,这样做只会使宝宝会感到深深的失望,理性的探索欲望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对宝宝的求知欲是个打击。
  在回答宝宝的问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繁缛地解释不停,只要让宝宝明白简单的道理就行了。比如宝宝问:为什么电话能听到声音?你可以简单回答:这是因为有电话线接通。至于更深的电路内容,宝宝理解不了,也不必从多费口舌。
  处理宝宝的问题时,还可以与他一起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宝宝既学到了知识,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他与父母一起努力时,还会让他体会到父母就象朋友一样可以互相帮助,从而使宝宝的自信心大大增加,因此,这是帮助宝宝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生活中可以教孩子的一些概念
 钱的多、少
  要告诉孩子"钱用了会少,存起来会越来越多"的概念,可以采用这些方法:帮孩子开一个银行户头,把零用钱存起来,需要使用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存折上的数字会让孩子懂得金钱的支出和存取之间的概念。如果孩子小,可以给他准备一个小帐簿,为他记帐。当孩子想买一件比较贵的东西,可以告诉他存够了钱就买,但这个存期不宜过长,以免孩子灰心。
  左手和右手
  教孩子左右概念时,不论孩子多大了,都可以在每次交谈中有意识地加入左、右,比如说:"我们正在左拐弯"、"请把你右边的杯子拿给妈妈",这样潜移默化地教育,容易使孩子记住难记的左和右概念。
  昨天、今天和明天
  和孩子说话时,注意多加入一些时间概念,比如:"星期天我们去公园玩,今天是星期四了,还有明天,后天就是了。"
  利用一本每天撕一页的日历,在孩子有计划的那天写上要做的事,过一天让孩子撕一张,让他数,"还有今天、明天、后天……"

让宝宝都成为说故事大王
   教宝宝讲故事,不但能有效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培养观察力、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是一种最简单的综合性全面培养方法。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引导呢?
  故事接龙--新编故事法
  还记得小时候玩的成语接龙吗?教宝宝讲故事,也不妨可以来一个"故事接龙"。很多爸妈觉得自己想象力有限,更没有什么文学细胞,编不出什么故事。其实根本不必有这方面的担心,因为只要尝试几次之后,你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根本不必费心力去安排剧情,宝宝们编出的故事情节往往会超乎爸妈的想像。
  例如,有一次一位妈妈和孩子说故事,开头首句是"从前呀,有一只小兔子……"原以为儿子编出的不外乎大灰狼、胡萝卜之类,没想到他接的下句却是"小兔子呀,它有一条游泳裤,可是它又不会游泳……"于是整个大方向完全变了,故事便围绕着如何让游泳裤物尽其用而展开,成了一个完全超越传统框架的好故事。
  生活中到处都有故事。例如坐在车上的时间很难打发,那么就让宝宝看看车窗外有些什么可以编故事:哇,树上挂了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于是妈妈说"一只小风筝飞呀飞呀,一不小心挂在了树上……"儿子想了想便接下句:"风筝哭了,它对树说'我想回家,我想回家找妈妈。'……"一个小风筝如何离开树枝的缠绕,重新飞上天找妈妈的故事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完成了。不要觉得没有讲故事的素材,在宝宝眼里一只飞过的小麻雀、一片发黄的树叶、一朵鲜艳的小花,都可以编出生动有趣的故事呢。
  在玩故事接龙的时候,爸妈们要注意两点:一个是由于宝宝年纪小,他们的思维逻辑不可能像成人那么严密,所以大人便要帮助他把故事编圆满,能够自圆其说。这个帮助又要把握好尺度,不必越俎代庖,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用些问句来指出故事中的不合情理之处,让宝宝自己来想办法弥补。第二点是,很多年龄比较小的宝宝编故事的时候会越编越乱,扯得太远,没有中心与主题,这个时候就得要大人帮忙在接下句的时候把他们的思维给拉回来。
  这种小游戏很有趣,可以不受场地限制,不用书本道具,目光所及之处无不可入话,大范围地训练了宝宝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想让你的宝宝也成为说故事大王吗?那就快点试试吧。
  让宝宝发挥创造力
  相信每个爸妈都曾给宝宝买过书,那些插图精美的故事、图文并茂的连环画,还有那些生动形象的漫画,陪伴着每个人的童年,爸妈应该尽量利用这些有效的工具来教养宝宝。
  拿到一本新故事书或画册时,爸妈们通常的做法不外乎是先给宝宝讲故事,重复几遍之后让宝宝复述。这种时候,成人往往会对宝宝惊人的记忆力叹为观止,有很多宝宝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把爸妈所讲原原本本重复出来,即使是年纪尚小不怎么会说整句话的宝宝也能挑出爸妈前后几次讲述的不同点,适当地表示异议。
   但你知道吗,这种方法虽说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宝宝的记忆力,却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为什么有那么多教育学家会呼吁不要让宝宝过多地沉迷于电视之中呢?因为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宝宝只有机械地记忆、被动地接受,却无法参与、创造。 
  而这种讲故事一再重复的做法与看电视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宝宝在接触这本新书之初就已经有了固定的框架,虽然同样一幅画可以看出不同的意思,可是因为这个框架,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出另外的故事。
  此外,宝宝还往往会忽略画面中那些没有被编进故事中的图案要素,例如背景中的小树、小草、天上的白云,而只注意故事中的主角,即使是小鸡、小鸭这些主角,也往往因为剧情的原因而使其颜色、造型显得不那么重要,于是宝宝们能够注意的、得到的只有一个情节而已。
  拿到一本新书最正确的做法是爸妈先同宝宝一起认真看每一幅图画,让他们讲讲自己看到了些什么。给宝宝看的书册往往颜色非常鲜艳,人物造型又很简单,这样的阅读培养了宝宝的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其实每一幅画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故事,所以接下来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来用画中的要素编故事,不求情节,但求符合逻辑。对于年龄稍大些的宝宝(3岁以上),还可以将前后几幅有关联的画放在一起,让他们编一个有条理的故事出来。最后,再用传统的方法给宝宝讲一遍书上的故事,让他来评评是自己编的好听还是书上的好听,不光是评论,还要讲出道理来哦。如此才算是真正的"书"尽其用。

如何锻炼孩子说话完整
   一、纠正孩子以动作,表情代替言语的习惯,要求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意愿。
  在有些人家里,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他需要什么东西只需做某个动作、某种表情或吐出一两个词,父母立即满足他的要求。父母要想让孩子说话完整,必须严格要求。例如孩子指着香蕉说:"我要嘛!"父母要装着不懂地问:"你要干什么?"孩子说:"吃香蕉。"父母就要要求孩子清楚地说出"我要吃香蕉",然后才拿给他吃,否则不予理睬。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会向父母的要求努力的。
  二、父母和孩子游戏,在游戏中要求孩子说完整的话。
  例如妈妈和孩子说"奇妙的口袋"游戏。在口袋中装进若干玩具,妈妈与孩子轮流摸,每摸到一样玩具必须说:"我摸到了什么了,我们可以干什么。"例如摸到皮球就说:"我摸到一只皮球,我们可以拍皮球。"摸到积木则说:"我摸到了一块积木,我们可以搭房子。"这种游戏能培养孩子说完整的短句。
  三、经常给孩子讲生动有趣的故事。
  当孩子对某个故事比较熟悉时,父母可以用提问的方法,叫孩子说出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父母还可以和孩子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培养孩子的讲述能力。
  四、指导孩子看情节简单、色彩鲜艳的图片。
  这样可以启发孩子讲述图片的内容,当孩子叙说不完整时,父母可以补充有关词句,教孩子复述。
  五、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
  父母可带自己的孩子到邻近的小朋友家去玩,也可以邀请小朋友来自己家玩。同龄伙伴有共用的语言,说话积极性高,但在互相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如果说半截子话,对方难以理解,因此,他们说话必须完整、清楚。
  二岁前的孩子说话是不完整的,他们往往用一两个词来表示一句话的意思,例如宝宝说:"鞋子、鞋子"随着不同的情境可能表示几种不同的意思,如"我脚上的鞋子掉了,""我要穿鞋子,""太热了,我要脱掉鞋子"等等,父母要根据孩子说话是的动作和表情才能理解孩子的意思。
  三岁后的孩子说话基本上是完整的,别人能听懂的,但这时如果孩子仍然用一两个词表示一句话的意思,父母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孩子把这句话说完整。

教育孩子的十三大法宝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 
    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生命的第二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3、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
  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如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对他好的表现进行奖励。
  5、用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去做我们不愿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价值观的人具有三个"能力":我有能力;我能与周围的人交往;我能随时随地为他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相信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潜能,发展出勇气、信仰、自信、信赖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质。反之,低自我价值观是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认识,自责、羞辱、愤怒、憎恨等毁灭性感觉始终伴随一生。
  6、接纳、确认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消极的)
  当父母否认孩子的感觉时,孩子觉得他得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他的感觉舒畅了,他的行为才会良好,因为孩子是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
  倾听孩子的心声有经验的父母提出,通过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他所说的话,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与孩子说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而对我们来讲,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当孩子与我们谈话时,我们要尽可能地立即与他交谈。这样孩子就不会失望了,他可以感受到他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诉我们。
  6、设立明确家规,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里,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没有规则孩子反而没有安全感。家规不超过5条到6条,应适合于家里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须用肯定句来陈述,将家规贴出来。如果违反家规应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一旦建立,就应坚决执行,每隔一段时间,应对家规作调整和修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发展的过程,发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爱的氛围。
  7、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
  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是很重要的。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来给孩子一些自由度。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重我们,爱我们。
  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通过提供选择,可以避免紧张气氛,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实践机会。如"睡觉时间到了,你是要听昨天的故事呢,还是想听一个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红色的上衣,还是蓝色的T恤?(如孩子两者都不选,父母可问:"是我帮你选,还是你自己选?")做选择并让孩子负责任都是日常的行为,对于发展孩子的自我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8、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通过游戏学习
  儿童通过接触具体的、仿真的与生活有关的东西学习,需要与同伴、成人和环境互动交流,游戏使儿童放松且发展专注的工作态度。在5岁之前不应过早开始对字母数字等符号的专门练习,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因为幼童的心智还没成熟,对抽象的概念还无法理解。
  9、正面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该做什么
  传统型教育者的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对孩子说"不准打人,不准在沙发上吃东西"等等,这种负面的口气只会将注意力引向并集中于负面的行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为是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积极的说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为,如"你忘记了与人和平相处"或"我们是在餐桌上吃东西的!"
  10、每天抽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共同做点双方都感兴趣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我们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经历,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应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脱且同情的态度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11、不要忘了给自己留下一点休息时间
  我们应该主动地寻找一点时间,暂把孩子放在一边。这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抚养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我们个人的需要和夫妻间的交流,夫妻关系的和谐对家庭稳定至关重要。另外,我们需要点空闲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远离繁琐的家务和工作。要有一点幽默感,不要为自己的一点点错误懊悔不已。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善于休息,才能更善于工作。
  12、让孩子的爸爸发挥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爸爸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爸爸不仅是一个监督者,更需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父母作为一个集体,讨论教育的原则,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谈话,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周围的人帮助你,使你自己的生活轻松。
  13、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成功的父母们深刻的感觉到伴随孩子成长带来的快乐。由于孩子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伟大,使我们变得更有理解力,使我们生活有了希望。所以,我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辛苦,而要用心去发现和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输的起的孩子才有竞争力
   "排他性竞争"不适合孩子
  有一位在公司做管理工作的妈妈,特别崇尚 "鳗鱼效应"。其"理论依据"是:以前渔夫捕鱼时最犯愁的就是带鱼捕上来后很容易死,后来,一个聪明的渔夫在船舱中放进了带鱼的天敌鳗鱼,于是,鳗鱼追着带鱼咬,带鱼被迫四处逃窜,带鱼体内生存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死亡率大大降低。
  这位妈妈认为,对孩子也应该让他早早地懂得竞争、学会竞争,把他的竞争天性"激活"。
  初听这番话颇有道理,但仔细澄清一下,便发现这个类比有点简单化了。
  竞争是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竞争的释义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这种成人职场上的拼杀遵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规则,是一种"排他性竞争"。
  而孩子们生活在"太平天国"中,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并不是非得争出个你输我赢的结局不可。将来即使孩子上了小学,参加竞争性比较强的运动会尚还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况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是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优良的品格的。
  输不起的孩子真痛苦。竞争本身是个中性词,对人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极作用的就是良性竞争,使人变得自私、狭隘、妒忌、规避、退缩的就是恶性竞争。孩子"输不起"就是恶性竞争的消极影响。
  输不起的孩子常常是这样的:
  生气、说谎、攻击、退缩、任性,输不起的孩子要么情绪低落,心理痛苦,态度气恼,要么性格倾向不可爱,影响他们将来和谐性格的形成。因此,培养孩子赢不骄、输不馁的绅士风度真的很有必要。
  输得起才赢得起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是深厚阅历培养出来的大将风度。"输得起"意味着认输而不服输,并力争东山再起的良性竞争状态。带领孩子进入良性竞争需要从小就培养良好的竞争素养常常念叨别人的优点,这是认可别人、接纳别人的"情商"培养。对于输不起的孩子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的熏陶。
  爸爸妈妈可以经常与孩子聊聊:"某某小朋友有什么优点?""你可以从某某小朋友身上学到什么长处?"
  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上的匮乏常常是孩子产生挫败感的直接因素。
  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那就手把手地教他知识和技能,让他产生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游戏时别总是让着孩子
  和孩子下棋、打扑克、拍球时,别总是让孩子当胜利者。因为孩子与成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大人觉得让让孩子只是玩玩而已,孩子却把游戏当成"工作"一样对待。
  爸爸妈妈要善于利用游戏让孩子知道有输有赢很正常,锻炼他承受 输局带来的心理压力。
  合作与竞争是一对孪生子
  观察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可以发现,赢得竞争的人首先是一个善于合作的人,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专业分工精细而又合作共处的时代。因此,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好的合作者将是孩子善于竞争的坚实基础,过分争强好胜的孩子反而在人际关系上隐含很多问题。
  鼓励孩子战胜自己
  教育孩子不是把"挫败别人"当作目标,而是把自己作为竞争对手,今天的我要胜过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又胜过今天的我,这次的我比上次的我还棒    让孩子为不输给自己而努力。
  说到底,这种看似不与人争的教育,其实是为了使孩子将来面对成人社会时能更有实力地竞争。
 
夫妻育儿搭配 严厉VS放任 
   你是合格的父母吗?孩子该怎么教养,常是引起新手父母争论不休的话题!到底是对孩子严厉些好,还是任其自由发展比较好?抑或是父母双方该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白脸,才能让孩子在严厉的管教中得到一丝喘息的机会呢?
  其实,不论您与另一半决定采行哪种教养法,最重要的原则都是:让孩子感受父母满满的爱,并依孩子的个性来研发教养策略。 
    此次,将针对父母采行的3种教养法做深入的探讨,剖析其优缺点,让您思考,现代孩子到底该怎么教才好?
  但什么才是正确的教养模式呢?以下我们将针对父母双方都很权威或是都很放任,另一方权威、一方放任等教养模式的优缺点做介绍,让您来自我评估,看看您的教养方式恰不恰当、合不合格?
  你是哪一型父母?
  教养模式(1)双方都权威
  "对孩子严厉些,孩子才有出息!"一般父母亲如果采行严厉的教养模式,其次,如:本身就很严谨,因而也不准孩子出错;当然,也有可能是父母把严格当成一种训练孩子的方法。
  教养下的孩子
  严厉的父母通常属于自我主观意识较高,控制力强的父母。此类型教养下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两种标准,即在家长面前表现符合家长标准的乖宝宝,但在家长不在时又有另一种表现。
  不过,有时孩子也有可能因为担心达不到父母的标准遭责骂,而出现退缩的情况。此外,孩子还可能出现下列的情形:
  *若孩子的人格特质本来就显得文静,那么有可能因为父母严厉地管教而出现退缩,害怕挨骂而不敢尝试新事物。
  *当然也有可能会是家长眼中的乖宝宝一个口令、一个动作。
  *此外,也有可能会强化孩子的畏缩特质,使孩子不敢与人沟通,无法独立进行一件事,甚至是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是丧失问题解决能力。
  *孩子因为经常挨骂,而比较没有安全感,自信心也较不足。
  *常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前进,缺乏自动自发的精神。
  *若属于外向型的孩子,则有可能在年纪小时完全服从家长的指令,但到某一年龄之后出现反弹、反抗,而有愈来愈顽皮的倾向。
  教养小帮手
  严格不一定就是好!一味地要求孩子,当孩子没有达到标准时,即以责骂或是打骂孩子的方式管教,其实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效益,正确的方式应该是:
  1.明订赏罚,给孩子信心:加强幼儿行为训练,及认知反省能力,对于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要订立一套准则,并且有延续性,并在孩子达到时给予肯定。即虽然严厉地管教孩子,但仍需给孩子信心。
  2.避免情绪性字眼:此外,父母还需注意,自己说出来的话是否具有指标性作用,还是只是情绪性的反应,并防止自己出现情绪失控,甚至是怒骂孩子的举动。
  3.清楚地表达指令:有时孩子也会是父母指令不清下的牺牲品!当父母表达指令时,需完整且明确地表达指令,且需配合语气。否则幼儿可能会因为听不懂家长的指令,或是指令太过模糊,而无法达到要求,让恼怒的父母觉得孩子笨。
  4.让孩子感受关心:一般来说,若孩子的个性属于较文静的,会明白父母严格背后的关心;但若本来就属于个性比较冲动的孩子,则会认为父母事事都要管很烦。因此,父母就算要采严格的教养方式,最好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严厉背后的关心,如此才不易形成亲子问题。
  教养模式(2)双方均放任
  传统的东方亲职教育往往是权威式的教养模式挂帅,但现今由于孩子生得少,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因而教育方式已经逐渐由放任式取代,而放任又可约略区分为,偏向西方民主式教养的适度放任,及较偏向东方完全宠溺型的极端式放任。
  而适度地放任孩子,也并非完全是不好的唷!所谓适度的放任指的是,较偏向西方民主式教育的放任法,即以不打、不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给予孩子较大的发展空间,任其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及创造力,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下成长。
  另一方面,过度或极端式的放任教育,则是指,让孩子予取予求、一味地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凡事都依孩子的喜好来进行,使孩子经常主观地以自己的意见为意见,较无法体谅他人,这种多半易出现在由长辈带养的孩子身上。
  教养下的孩子…
  若父母采取较偏民主式的适度放任教养模式,孩子可能会较有创造力:但如果采行的是宠溺式的过度或极端放任教养模式,一味地溺爱孩子,则可能会使孩子无法分辨是非对错。
  适度的放任(偏民主式):
  *也就是采取较偏民主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而孩子在较无压力的环境下,会显得较有创造力及想象力。
  *由于与旁人的想法不同,所以往往也会与同侪走不一样的路。
  *但因孩子活泼、好动、爱发问,因而在进入教育后,也有可能会产生适应不良的情形。
  过度或极端的放任:
  *指的是一味地放任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很容易宠坏孩子。
  *此种教养模式下的孩子如果遭受指责,可能会无法接受,而出现退缩,甚至是无法面对事实的情况。
  *由于从小就被照顾得十分完善,因此,自理能力多半不佳,如:到了小学还不会穿衣、水果不磨成泥就不会吃等。
  *因自小即受宠爱,因而常缺乏替别人着想的心,也常表现得自私自利,不爱与人分享。
  教养小帮手
  当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属于任其自由发展或是一味地溺爱时,往往会在孩子入学后,产生一些教养上的困难,而使孩子不适应,甚至是产生人际困扰,因此,不论您有多宠爱孩子,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力,适度的生活常规训练仍是必要的喔!
  教养模式(3)一方放任,一方严厉
  一般传统的教育法多半是严父慈母的搭配法,若父母亲双可方以搭配的很好,也是不错的教养方式。但若父母亲经常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就容易使孩子不知所措。
  教养下的孩子…
  若父母亲针对某一件事的想法一致,那么一个宽松,一个严厉,反而可以让孩子得到一丝喘息的空间,避免弹性疲乏。但若父母双方本身对事情的看法就相左且经常有冲突,那么就有可能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
  *如父母亲当中有一人认为孩子下课后需要上才艺班,但另一人却认为应该自己教,那么问题就不在严厉或是放任上,而是父母双方对事情的看法不相同,当父母常因理念不同而有争议时,就会对孩子形成不良的影响。例如:孩子可能会很世故,很会看父母的脸色。
  *或是父母亲当中有一人显得强势,一人显得弱势,孩子可能会衡量轻重,选择与强势的一方站在同一阵线,而使亲子关系失衡。
  *有时父母间教养不一致,是为了争宠,与父母亲的人格特质有关。即当孩子显得比较喜爱父亲时,父亲会显得满足。不过,当父母为了讨好小孩而出现种种不客观的取悦举动时,可能会干扰教育,而使孩子产生投机的心理,如:有需要时,就会偷偷地向一方索取,形成较扭曲的人格特质,像是:无法客观地评断事情的是非善恶、以物品来取悦他人。
  教养小帮手
  现代父母教养的不一致性,经常出现在孩子的课业上,也就是孩子的功课到底要逼多紧才好?
  1.避免争执,维持教养一致:但不论父母亲对于该事件在看法上有多大的差异性,最好彼此商议出一种处理方式。也就是说,教养的重点是,双方该如何沟通。
  2.沟通重点,各退一步:当父母双方对于孩子的教养理念出现分歧时,该如何沟通呢?一般由于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通常较长,因此,会希望孩子可以依自己的方式来教导:但由于父亲经常是一家之主,对于家中的大小事具有决定权,所以就容易争执不下。
  建议此时不妨各退一步,设法取得共识。例如:妈妈比较重视孩子的课业,那么孩子的课业就由妈妈负责,爸爸希望孩子体能好,那么户外活动就由爸爸负责。根据夫妻的各人专长,来将事情份类,如此较不易产生冲突。
  正确教养孩子的模式 孩子是产品,还是人?
  "您把孩子当成一个重要的商品吗?"现代父母在教养模式上,经常采取严厉与放任两种极端的模式,怎么说呢?
  有些父母非常焦虑,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如人,而严格地规定孩子学东、做西,给予孩子极大的压力。另外一种父母则是因为生的少,而把孩子当做宝,常不舍得他挨骂,不敢指责孩子,因而常采取放任的教养模式。
  但其实上述的两种极端教养模式,都是不可行的,如果家长能停下脚步,转换一下思维模式,以中庸(民主式)的教养方式来达到平衡,如此才是对孩子有助益的教养模式。
  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教养的目的是在养成一个有生命力的人,而非制作一个满意的作品。因此,给予孩子适当的发展空间,孩子才能有创造力、想象力及竞争力。

 夫妻育儿搭配 严厉VS放任 
   你是合格的父母吗?孩子该怎么教养,常是引起新手父母争论不休的话题!到底是对孩子严厉些好,还是任其自由发展比较好?抑或是父母双方该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白脸,才能让孩子在严厉的管教中得到一丝喘息的机会呢?
  其实,不论您与另一半决定采行哪种教养法,最重要的原则都是:让孩子感受父母满满的爱,并依孩子的个性来研发教养策略。 
    此次,将针对父母采行的3种教养法做深入的探讨,剖析其优缺点,让您思考,现代孩子到底该怎么教才好?
  但什么才是正确的教养模式呢?以下我们将针对父母双方都很权威或是都很放任,另一方权威、一方放任等教养模式的优缺点做介绍,让您来自我评估,看看您的教养方式恰不恰当、合不合格?
  你是哪一型父母?
  教养模式(1)双方都权威
  "对孩子严厉些,孩子才有出息!"一般父母亲如果采行严厉的教养模式,其次,如:本身就很严谨,因而也不准孩子出错;当然,也有可能是父母把严格当成一种训练孩子的方法。
  教养下的孩子
  严厉的父母通常属于自我主观意识较高,控制力强的父母。此类型教养下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两种标准,即在家长面前表现符合家长标准的乖宝宝,但在家长不在时又有另一种表现。
  不过,有时孩子也有可能因为担心达不到父母的标准遭责骂,而出现退缩的情况。此外,孩子还可能出现下列的情形:
  *若孩子的人格特质本来就显得文静,那么有可能因为父母严厉地管教而出现退缩,害怕挨骂而不敢尝试新事物。
  *当然也有可能会是家长眼中的乖宝宝一个口令、一个动作。
  *此外,也有可能会强化孩子的畏缩特质,使孩子不敢与人沟通,无法独立进行一件事,甚至是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是丧失问题解决能力。
  *孩子因为经常挨骂,而比较没有安全感,自信心也较不足。
  *常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前进,缺乏自动自发的精神。
  *若属于外向型的孩子,则有可能在年纪小时完全服从家长的指令,但到某一年龄之后出现反弹、反抗,而有愈来愈顽皮的倾向。
  教养小帮手
  严格不一定就是好!一味地要求孩子,当孩子没有达到标准时,即以责骂或是打骂孩子的方式管教,其实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效益,正确的方式应该是:
  1.明订赏罚,给孩子信心:加强幼儿行为训练,及认知反省能力,对于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要订立一套准则,并且有延续性,并在孩子达到时给予肯定。即虽然严厉地管教孩子,但仍需给孩子信心。
  2.避免情绪性字眼:此外,父母还需注意,自己说出来的话是否具有指标性作用,还是只是情绪性的反应,并防止自己出现情绪失控,甚至是怒骂孩子的举动。
  3.清楚地表达指令:有时孩子也会是父母指令不清下的牺牲品!当父母表达指令时,需完整且明确地表达指令,且需配合语气。否则幼儿可能会因为听不懂家长的指令,或是指令太过模糊,而无法达到要求,让恼怒的父母觉得孩子笨。
  4.让孩子感受关心:一般来说,若孩子的个性属于较文静的,会明白父母严格背后的关心;但若本来就属于个性比较冲动的孩子,则会认为父母事事都要管很烦。因此,父母就算要采严格的教养方式,最好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严厉背后的关心,如此才不易形成亲子问题。
  教养模式(2)双方均放任
  传统的东方亲职教育往往是权威式的教养模式挂帅,但现今由于孩子生得少,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因而教育方式已经逐渐由放任式取代,而放任又可约略区分为,偏向西方民主式教养的适度放任,及较偏向东方完全宠溺型的极端式放任。
  而适度地放任孩子,也并非完全是不好的唷!所谓适度的放任指的是,较偏向西方民主式教育的放任法,即以不打、不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给予孩子较大的发展空间,任其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及创造力,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下成长。
  另一方面,过度或极端式的放任教育,则是指,让孩子予取予求、一味地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凡事都依孩子的喜好来进行,使孩子经常主观地以自己的意见为意见,较无法体谅他人,这种多半易出现在由长辈带养的孩子身上。
  教养下的孩子…
  若父母采取较偏民主式的适度放任教养模式,孩子可能会较有创造力:但如果采行的是宠溺式的过度或极端放任教养模式,一味地溺爱孩子,则可能会使孩子无法分辨是非对错。
  适度的放任(偏民主式):
  *也就是采取较偏民主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而孩子在较无压力的环境下,会显得较有创造力及想象力。
  *由于与旁人的想法不同,所以往往也会与同侪走不一样的路。
  *但因孩子活泼、好动、爱发问,因而在进入教育后,也有可能会产生适应不良的情形。
  过度或极端的放任:
  *指的是一味地放任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很容易宠坏孩子。
  *此种教养模式下的孩子如果遭受指责,可能会无法接受,而出现退缩,甚至是无法面对事实的情况。
  *由于从小就被照顾得十分完善,因此,自理能力多半不佳,如:到了小学还不会穿衣、水果不磨成泥就不会吃等。
  *因自小即受宠爱,因而常缺乏替别人着想的心,也常表现得自私自利,不爱与人分享。
  教养小帮手
  当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属于任其自由发展或是一味地溺爱时,往往会在孩子入学后,产生一些教养上的困难,而使孩子不适应,甚至是产生人际困扰,因此,不论您有多宠爱孩子,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力,适度的生活常规训练仍是必要的喔!
  教养模式(3)一方放任,一方严厉
  一般传统的教育法多半是严父慈母的搭配法,若父母亲双可方以搭配的很好,也是不错的教养方式。但若父母亲经常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就容易使孩子不知所措。
  教养下的孩子…
  若父母亲针对某一件事的想法一致,那么一个宽松,一个严厉,反而可以让孩子得到一丝喘息的空间,避免弹性疲乏。但若父母双方本身对事情的看法就相左且经常有冲突,那么就有可能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
  *如父母亲当中有一人认为孩子下课后需要上才艺班,但另一人却认为应该自己教,那么问题就不在严厉或是放任上,而是父母双方对事情的看法不相同,当父母常因理念不同而有争议时,就会对孩子形成不良的影响。例如:孩子可能会很世故,很会看父母的脸色。
  *或是父母亲当中有一人显得强势,一人显得弱势,孩子可能会衡量轻重,选择与强势的一方站在同一阵线,而使亲子关系失衡。
  *有时父母间教养不一致,是为了争宠,与父母亲的人格特质有关。即当孩子显得比较喜爱父亲时,父亲会显得满足。不过,当父母为了讨好小孩而出现种种不客观的取悦举动时,可能会干扰教育,而使孩子产生投机的心理,如:有需要时,就会偷偷地向一方索取,形成较扭曲的人格特质,像是:无法客观地评断事情的是非善恶、以物品来取悦他人。
  教养小帮手
  现代父母教养的不一致性,经常出现在孩子的课业上,也就是孩子的功课到底要逼多紧才好?
  1.避免争执,维持教养一致:但不论父母亲对于该事件在看法上有多大的差异性,最好彼此商议出一种处理方式。也就是说,教养的重点是,双方该如何沟通。
  2.沟通重点,各退一步:当父母双方对于孩子的教养理念出现分歧时,该如何沟通呢?一般由于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通常较长,因此,会希望孩子可以依自己的方式来教导:但由于父亲经常是一家之主,对于家中的大小事具有决定权,所以就容易争执不下。
  建议此时不妨各退一步,设法取得共识。例如:妈妈比较重视孩子的课业,那么孩子的课业就由妈妈负责,爸爸希望孩子体能好,那么户外活动就由爸爸负责。根据夫妻的各人专长,来将事情份类,如此较不易产生冲突。
  正确教养孩子的模式 孩子是产品,还是人?
  "您把孩子当成一个重要的商品吗?"现代父母在教养模式上,经常采取严厉与放任两种极端的模式,怎么说呢?
  有些父母非常焦虑,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如人,而严格地规定孩子学东、做西,给予孩子极大的压力。另外一种父母则是因为生的少,而把孩子当做宝,常不舍得他挨骂,不敢指责孩子,因而常采取放任的教养模式。
  但其实上述的两种极端教养模式,都是不可行的,如果家长能停下脚步,转换一下思维模式,以中庸(民主式)的教养方式来达到平衡,如此才是对孩子有助益的教养模式。
  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教养的目的是在养成一个有生命力的人,而非制作一个满意的作品。因此,给予孩子适当的发展空间,孩子才能有创造力、想象力及竞争力。

家庭教育孩子三"不得" 
   孩子成绩不好,父母着急,千方百计请家教;棋琴书画有广告,父母着急,囫囵吞枣忙投资……凡此种种,反映了望子成龙的父母心态。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不能不分清红皂白,操之过急。
  实际上,望子成龙急不得,父母必须要冷静分析,靠船下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方能使孩子到达成材彼岸。 
    要做到原因分析要透,对孩子优点、缺点、心理、生理等要经常不断地观察细考。只有从孩子的特点、兴趣出发,扬长避短确定目标,才能使孩子学有所成。决不能超前投资,超能投入,否则只会"欲速而不达"。
  打不得
  "教育理为先",是教育之道,也是家教的准则。发现孩子缺点、失误,骂为先,打向前,甚至"妇唱夫随",这样作万万不可取。
  "棍棒教育"不等于"挫折教育"。一以贯之的棍棒教育,易造成孩子紧张、恐惧、忍受、自卑的不良心理习惯。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当孩子有了错误时要心平气和耐心教育,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捧不得
  "捧杀"的实质是"护短",而护短的结果,则是越护越短。如果父母在"疼爱"孩子的同时,忽略了他们的缺点,甚至对老师的批评也横加指责,久而久之,容易养成孩子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的不良心理品质。
  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有成绩表扬鼓励,有缺点批评教育,宽严有度,刚柔兼济,恩威并重。这一点,国外许多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了孩子明天更美好,家庭教育捧不得。
直面孩子成长的麻烦时段
   当你的乖宝贝忽然爱上了"无理取闹",或者女儿从某一天起开始害怕黑暗,作为父母,你到底是需要咨询医生,还是淡淡一笑说:"这么大的小孩都这样。"…… 
  孩子们要么过分淘气,要么过于安静,或者突然变得爱发脾气。 
    本来熟悉的孩子忽然变成了一个未知世界,让爸爸妈妈紧皱眉头,不知道自己的宝贝到底为什么?想什么?要什么? 
  其实,就像我们开车去旅行,总会遇到不同的风景,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他们也难免要进入因为身体或者心理发育而产生的不同阶段。
  1. 小小反抗者
  "我的女儿3岁。她从不肯做我让她做的任何事,她常常回嘴,没有礼貌,而且以违反我的意志为乐。"
  从孩子第一次对你说"不"开始,你就要注意了:他可能在你不经意之间已经走入了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新时期逆反期。他们开始发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非常不愿意别人再来干涉自己。 
  孩子这种逆反的心理通常会在3岁左右达到顶点。这个时候,他们的语言里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我",或者"我要……"并且事事都想占据主动权。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可能会改变孩子日常生活的事情上,(比如上幼儿园),你一定要做好迎接反对和挑战的心理准备"期待"你的宝贝用各种各样的,有时往往是非常不正确的方式来解决他自己的问题。
  你怎么来帮助他:
  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为你的孩子提供"自己当家作主"的机会。比如早晨起来穿什么衣服,早餐吃蛋糕还是炒饭……当孩子表现合作的时候,你一定要夸奖他。同时,对于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不合适,你一定要划出清楚的界限。如果孩子表现得很固执,你就要帮助他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许他是因为感觉受到强迫或者遭到挫折才变得如此固执己见。有的时候,对过分倔强的孩子你也需要给他点小小的惩戒,批评或者剥夺他的某项权利(比如取消下午的冰激凌)都是不错的办法。
  需要警惕的严重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一向都很乖很合作,但突然变得不听话和好斗,那么一定是他的情绪出了什么问题。可能是有什么事情让他很不高兴:比如家里出现的某种变化,或者是在幼儿园遇到了什么问题。一旦问题解决了,一切都将重新恢复平静。还有一些情况需要你特别注意并且要想办法来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这些情况包括:孩子不仅是对你,而且对包括保姆和其他成年人在内的所有人表现出逆反;在幼儿园捣乱;会突然地大发脾气等等。
  2. 忧郁少年
  "我儿子刚刚上学前班。他总是有那么多的忧虑和担心作业,担心考试,甚至担心会地震。"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事事担心的短暂时期。小一点的时候,他们担心会和父母分开,担心要去上幼儿园。再大一些,他可能会担心死亡。到了7岁左右,孩子的担心就会更"丰富"一些,而且常常还包括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新闻报道说有大风、飞机失事等等都会引发孩子们的不安。
  你怎么来帮助他:
  不要对你孩子担心的事情表示蔑视,但也绝对不要夸大。帮助孩子从一种诚实但是能够带来安慰的角度来看问题:"是的,确实有的地方会地震,但是这种可能非常非常少。"同时,你还可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缓解忧虑。比如你可以问他:"你自己想一想,如果听到很大的雷声,你会怎么做来使自己不那么害怕?"类似的问题可以让孩子觉得他自己能帮助自己,从而减轻了担心。另外,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很容易担心的人,千万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来。你的担心在孩子那里往往会加倍严重。

  需要警惕的严重问题:
  孩子的忧虑情绪表现得没完没了,很长时间都不能缓解,或者是导致了一些身体反应:比如失眠或者恶心。还有就是担忧和害怕已经干扰了孩子正常的上学或者是其他一些日常活动。这些症状都表明孩子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
  3. 宝贝永动机
  "我5岁的儿子似乎永远都坐不住无论是在幼儿园,在电影院,甚至是在饭桌旁。"
  活跃、精力旺盛、几乎没有一刻闲得住,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这是成长发育的必须。因为孩子们需要探索和了解周围的世界,也需要学习如何能够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运用自如"。这种活跃的高峰期通常出现在2岁到3岁之间。而某些孩子则会表现得格外精力过剩。一般来说,随着孩子神经系统的逐渐成熟,他们渐渐地也就不会那么烦躁不安了。通常6岁的孩子会比4岁的时候更加能够"坐得住",而等到8岁,他们的表现还会要好很多。
  你怎么来帮助他:
  良好的行为管理是关键。你需要为孩子旺盛的精力找到发泄的出口。比如每天抽时间带他去操场玩,或者周末来一次短途旅行。同时,尽量避免带他去人群拥挤嘈杂的地方,以免给孩子更多的刺激。如果要带孩子去那些需要时间保持安静的地方(比如电影院和图书馆),要尽量缩短在那里停留的时间。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尤其是要固定起床和睡觉的时间。最后一条作为父母,你必须要习惯孩子的这种"活跃"。
  需要警惕的严重问题:
  如果孩子表现得特别不安静,容易冲动,而且很难集中注意力,那么你可能就需要咨询大夫了。因为这些可能预示着孩子有某种内在的疾病。
 
婴幼儿最需要的是健身
   传统的育婴习惯只重视孩子的营养和智力开发,却很少有父母认识到孩子强身健体的重要性。
    我国幼儿在体能和体质上劣于发达国家的婴幼儿,其实与我们在育儿观念和方法上的落后有关。
  婴幼儿先天具有运动潜能,开发得好,会变成后天的技能。如果不注意开发,这种潜能就会在几个月内慢慢消退。
  3岁前是开发婴幼儿运动潜能的敏感期。适宜的运动不但能强体健身,而且可以提高身体活动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运动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大脑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婴儿期的健身运动锻炼了孩子的胆量、毅力、自信、自控能力,对未来良好个性的形成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宝宝两岁上幼儿园的理由
   宝宝两岁了,该不该送幼儿园?能不能接受幼儿园?相信许多妈妈都面临这个问题。刚刚把宝宝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很多人一听说宝宝才两岁就要去幼儿园了,都抱着狐疑的态度看看我。我能够体会他们的意思,一方面觉得孩子还小,尿裤子怎么办,吃不饱怎么办,在幼儿园小朋友欺负怎么办……另一方面就是老师会不会对宝宝不好,营养够不够……
    在送宝宝去幼儿园之前,我也犹豫了很久,甚至作了最坏的打算:上几天,不适应就不上了。我列了两张表,一张是宝宝上幼儿园的理由,另一张是不上幼儿园的理由。
宝宝上幼儿园的理由:
    一、宝宝两岁了,到了幼儿园可以接收的年龄。
    二、宝宝会自己吃饭,没吃饱还会端着小碗去要。
    三、要大便了会喊妈妈帮忙。
    四、宝宝口齿清楚,会说主谓宾加动状补较长的句子,基本上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
    五、想要和小朋友交往,也应该和小朋友交往了。
    六、自己该上班了,找不到合适的人带。现在保姆不好请,尤其是带孩子的保姆,几乎少有人愿意,自己也不太放心。
    七、侦察过附近的幼儿园,觉得要送宝宝去的这个幼儿园比较正规,和老师了解过托班的情况,老师要定时把尿。也看过幼儿园的菜谱,虽不如家里吃的好,却也有肉有菜,荤素搭配,还有粗粮。
    八、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育的需要。我自己带了宝宝两年,本来觉得自己会说的会唱的儿歌也不少了,可是现在,那一二十首儿歌,只要起个头,宝宝都会唱出来,尽管调子不太对。最后,没有什么教的了,宝宝还把国歌、英文字母歌、英文生日歌都学会了,两年来买的《婴儿画报》有四、五十期了(包括过刊),很多故事宝宝都会背了。真的觉得江郎才尽了。

    宝宝不上幼儿园的理由:
    一、宝宝太小。
    二、不会自己小便。
    三、幼儿园的饭没有家里的可口。
    总结了一下,发现不上的理由都不是理由,不会自己小便老师可以解决,宝宝一贯又是一个吃饭很香的孩子,就连白水煮面只加一点盐都吃的下,幼儿园的饭应该没有问题。
    事实证明送宝宝去幼儿园是正确的, 去幼儿园两个星期了,宝宝适应的很好,在家尿裤子的时候也少了,生活规律也好了,每天晚上9:30左右就自己睡了,每天放学的时候还高高兴兴地和小朋友玩一会儿才走,虽然到了早上不太想去,但是放学的时候说的是"又又明天自己上幼儿园"。另外,为了给宝宝补充营养,晚上宝宝回来吃的这一顿特意用了点儿心(宝宝在幼儿园4:30就吃了晚餐),给宝宝吃一些觉得宝宝在幼儿园吃得比较少的东西。
 
宝宝教养最佳时间表
  一. 两岁前是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 

  人在出生以后,虽然在胚胎时期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人体,但许多器官特别是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不像某些动物,一生下来就会走路,自行觅食。而人类在出生1年左右,才能做到上述动物生下来就能做到的事。因此,在人生开始的1年内,丰富多彩的各种刺激就会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一个教育良好的小儿,在1岁时已经情感丰富,表情多变,开始萌发自我意识。所以,应将孩子的周围环境,安排得丰富多彩一些;环境单调,必然影响小儿心理发育,而恶性刺激会使小儿变得胆小。

  二. 2岁左右足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这个时期小儿学习口头语言的能力提高最快。要想使孩子既懂中文又懂外语,只要用不同国籍的语言与其搭话,小儿可在"无意"中同时掌握两国甚至三国语言。我们一些英语教师夫妻平时多用英语对话,结果孩子的英语竟"不学自通"。 

  三. 3岁左右是识字的最佳时期:

  教小儿识字的关键在教学法不能用灌输式,而是在游戏中学。可用卡片、图片、实物等提高孩子识字的兴趣。例如,大人打扑克孩子也要摸牌,我们就利用扑克游戏教他认识1~10的数字和AKQJ。后来把纸壳剪成扑克大小,上面写中文字,由易到难,一说打牌了,他就来认字,一面出牌,一面读出牌上的字,做了数百张牌,很快学了许多字。家里人喜欢唱"卡拉OK"孩子也凑热闹,一边唱一边学上面的字。现在他能唱数十首歌曲,认识千余字了。当然,相似的字常读错,不认识的字还很多;读错我们就告诉他,不认识就说给他听。不讲究系统,不求甚解词意,使小儿在大脑里有一个信息根植就够了。我们从不强迫,只是用卡片、图片、实物引导他,使他在玩中开发智力。据说有1个小孩17个月开始玩识字游戏,6岁时已识字3千。
 
爸爸与孩子]做"称职父亲"的四个要素 
   一位工作繁忙、事业有成的父亲对独生女儿只是简单地实行三条:表达对她的爱;抽时间和她在一起;用她的眼睛去看世界。然而这三条,对一个父亲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心理医生在考察了一些家庭教育较为成功的家庭后认为:"父亲在培育儿女上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有着特殊的力量。"根据专家们的意见,称职的父亲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四种元素: 
元素一:善于对孩子表达爱心 
    许多孩子都"希望爸爸能对我说或向我表明他真的爱我"。事实上,不少孩子甚至成年子女都希望父亲能把对自己的爱表达出来。因为,爱的表达能赋予信心和勇气。一位动力专家是从儿子说的话里体验到这一点的。一天,他给4岁的儿子买回一辆三轮脚踏车,安装时一个讨厌的螺栓怎么也套不进螺母,他想不干了,在旁边一直看着的儿子突然充满感情地说:"爸爸,我太爱你了!"不用说,这位父亲一口气把车装好了。 
    不善言语表达的父亲可以通过特殊的方法做到这一点,把爱意留在便笺上、卡片上或写成字条贴在孩子用的抽屉面上,或给孩子一些爱的暗示。 
元素二:愿意与孩子共度时光 
    父亲能给予孩子的两样最珍贵的东西,除了爱心,就是时间了。偏偏这两样,对男人们来说都不太容易"出手"。 
    美国一位作家苏珊·杰克比在书中充满温馨地回忆"夏天午后,我跟着爸爸来到后院园子时,天南地北聊个不休,直到妈妈喊我们进屋吃晚饭"。她说:"爸爸从未对我说过:'走开!让我静一会儿。'" 
    一位工作很忙,经常在外的父亲只要回家,总要抽空陪儿子玩个痛快。他的儿子回忆道:"对父亲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和他一起打猎了,就猎技来说,他并不出色,但那是父子共度时光的一种方式,不一定要说很多话,一起在林子里本身就够迷人的了。" 
元素三:能够用儿童眼光看世界 
     一位父亲给女儿买回一个昂贵的玩具,却见她对玩具置而不顾,倒对装玩具的盒子爱不释手,他感到难以理解。可是,当他忆起自己幼年把玩具小车当真正的马车、把小床当成宇宙飞船时,也禁不住笑了。 
    父亲们还要记住:好奇和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兴趣和成年人也是不同的。 
    一位英语教授回忆:有一次他和4岁的儿子去看棒球比赛,才看了一会儿,儿子就说:"棒球看够了,我要回家。"他只好带儿子出了运动场。回家的路上经过科学博物馆,做父亲的想起上次参观这里时,儿子兴致很高,极愿再来一次,于是父子俩走了进去。"他进了博物馆,就从一个厅奔到另一个厅,差不多每个地方都有新发现,高声呼唤我去分享他的喜悦"。过后这位父亲回味这一天,感到很有意义,因为,他不但通过儿童的眼光看到了生活中过去忽略的美,而且认识到:与孩子在一起,成年人最好放弃"事情应该怎样"的先人之见。 
元素四:有力量设立"限制" 
    儿童对他们可以享受什么自由和应该接受什么限制有着敏锐的直觉,这一点常常被不愿"限制"孩子的父母们忘记了。其实,合理的限制不仅孩子需要,也是他们欢迎的。儿童怎样理解"限制"和自己行为间的关系呢?心理医生比喻:一个孩子走进黑晴和陌生的房子里时,只有当他触摸到四周的墙壁,置身空间的"限制"时,他才能消除恐惧,满怀好奇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专家们认为:"限制"是爱的基本方式之一,只要纪律执行得坚决、合理而又从爱护出发,孩子最终会心悦诚服并从中受益。反之,对孩子放弃"限制"的父母最终不得不求助于惩罚。儿童问题专家阐述惩罚与限制的区别时说:惩罚是你不得已对付孩子的,而限制则是事前告诉他的,它也可能涉及到惩罚,但有着明确无误的、出于爱的目的。即使体罚,只要是按"章程"执行,孩子也不像被父母乱打乱骂一顿那样愤愤不平。 
    父亲到底有多么重要,这很难一下说清。但孩子是心中有数的。一位儿科病房的护士说:"有很多次,当孩子们痛苦难忍时,他们都大声呼唤爸爸 到身边。最近,一个生病的小男孩毫不含糊地告诉妈妈他渴望见爸爸;虽然他极爱妈妈,但他仍需要爸爸。"
 
家长怎样配合幼儿园教育孩子?
   孩子上幼儿园后,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在园情况,以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教育。

    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情况,既可以向老师询问,也可以通过与孩子谈话进行。例如家长了解到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回家后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这将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又如孩子生性羞怯,不爱与小朋友交往,家长可以与老师商量,老师会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让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熟悉、合作。

    当家长向老师询问时,问题应提得具体,不要泛泛地问"他表现怎样?"可针对孩子的情况问"他现在愿意和小朋友们交往吗?""他吃饭怎样?"老师可以具体回答你。孩子初入园时,家长也可以稍提早些到幼儿园接孩子,看看孩子的活动情况,就会更了解孩子。

    孩子受到老师的惩罚时,不要护着孩子,应该相信老师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确实老师做法不当,可以婉转提出来共同商量。如果老师的做法损伤孩子身心健康应及时找领导汇报,并立即让孩子脱离原来环境。

    平时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家长对老师的评价会影响到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影响到老师的教育效果。孩子不尊重老师,将导致老师教育的失败。
 
为孩子"申冤"
   小仝的妈妈今天来的特别早,原来她是要向我诉苦了……
    "最近孩子在家特别的不乖,自己做错了事情,还和大人顶嘴,就说昨天吃饭,大人都已经把饭盛好了,叫了他很多遍,他还是自顾自的打游戏,后来大声吼了一句,他就把遥控器摔在了地上,说我们烦死了。还有,新买的玩具不用一个礼拜,可以当零件卖了,说说他好象反过来是我们没理了,还有一些习惯,真是糟糕透了……,老师,你帮我们管管他吧"
    "小仝在幼儿园里很喜欢玩,而且还能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小秘密,如果和同伴意见不合,会据理力争,毫不退缩。他"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当然,并没有象你所说的不乖、不听话呀?相反,他还经常帮助阿姨做一些事情呢!"
    同样的人,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看法。
    其实,爱玩、好动、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在幼儿园里,因为忌于老师的威严,孩子们可能会压抑自己情绪,在老师的面前表现的很乖巧。一到了家里,他就无拘无束了,尽情的玩耍。于是乎就出现了顶嘴、摔东西、不理不睬的情况。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一味的通过老师压制只会对幼儿更不利。
    玩是孩子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锻炼的动手操作能力、注意力、观察力、学会了思考。他们正是通过玩在获取大量的信息,新买的玩具,他们想知道怎么会动起来的,然后就会把他大卸八块,在"破坏"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动"的奥秘。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完全放开手,待孩子探索完后,打个比方说,你把玩具娃娃弄伤了,他现在肯定很难过,我们一起来给他治病吧,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同情心被调动起来了,这个方法总比以前的大声打骂要好。
    当然,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还是需要培养的,比如说整理玩具,按时吃饭,这些都非常重要。家长不能一味的抱怨、干急、显得束手无策,而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比如先从自身做起,规定大人在完成工作后,要主动整理自己的桌子,衣物不能随便乱扔,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其次在幼儿玩的时候,可以和他商量,马上要吃饭了,你希望爸爸妈妈等你玩好了再吃呢,还是先吃饭再尽情的玩,相信孩子会选择后者。这是尊重孩子的最好体现。最后,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都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完全可以是物质的。让他们感到进步的快乐,从而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的学习方法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成人是通过看书获得知识、技能,而幼儿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探索、操作,他们看世界、想问题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式,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支持、鼓励他们,不要过分压抑他们的天性。现在的孩子每天都有压力,因为现在的社会注满了压力,家长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他们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对于一些情绪、兴趣则会忽略,甚至是漠视,我曾尝试着和家长说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可家长在赞成的同时也倒出了难言的苦衷--怕孩子落后,适应不了社会。所以参加了学校的兴趣班,还要到少年宫报其他的,孩子比成人更累,他们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日,更别说玩的了。就算是玩,也是家长早已准备好的智力玩具,真可怜!

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
   对于1-4岁的孩子,一般家长都会以孩子太小为由凡事包办代替。其实,只要是孩子能够做、应该做、做起来安全的事情,父母应该让孩子有机会做决定。哪些是幼儿有能力决定的事情呢?
    一、自已进食。
  孩子想要自己进食时,就由他自行尝试,只要为他系上围兜即可。孩子在练习自己吃饭时常常会弄得满脸、满地都是,这是很正常的,不要因此而责怪他,剥夺他学习的机会。
  二、对衣服样式、颜色的选择。
  天气冷的时候可以建议孩子戴上帽子、穿上外套,但对于外套里的衣服,则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三、玩具分享。
  当孩子不愿将玩具与同伴分享,有争吵行为发生时,别急着介入他们的争执之中,而应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四、独处的地方。
  当孩子心情不好或情绪不佳时,有选择独处的自主权,这段时间暂时不要去打扰他。
  五、游戏区的选择。
  让孩子自己决定在哪个地方玩玩具,以不妨碍他人为原则,在这段时间这地方是属于他的游戏区,父母不要去干扰他。
  六、哭的权力。
  当孩子受到挫折、受伤时,让他尽情地发泄。孩子享有哭的权力,此时不要给他任何言语或肢体上的回应,等孩子停止哭泣后,再与他讨论:"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七、恋物情结。
  孩子对某种物品(如布娃娃、毛巾等)情有独钟时,无论走到哪都要带着它,一旦没了它,孩子的情绪便焦躁不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恋物情结会自然退却,家长不要强求孩子改掉这个习惯。
  八、午睡问题。
  大部分家长(或幼儿园)在午饭后都会安排孩子午睡,如果孩子睡觉时不断想爬起来,不要强迫他继续躺在床上,可以让他呆在房间里,以不干扰别人为原则。
 
别错过宝宝语言黄金期
   2--3岁是孩子语言能力突飞猛进的黄金时期,爸爸妈妈们千万别忽略了给小宝宝的语言环境,这也是帮助他们打开绚丽多彩的语言宝库的金钥匙。 
  我的儿子奇奇过2岁生日的时候,还基本上不怎么会说话,只懂得少量的词和一个简单的句子:……走,他会用这个句子来描述所有他看到的并且能说出来的东西,例如:花……走!猫……走!看着别的和奇奇一般大的孩子,已经可以说很多完整的句子,甚至能背简单的儿歌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不过,我提醒自己,过一段时间,奇奇就好了,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用太焦虑。
  因此,每当奇奇用他的句型说出一句话的时候,我还是会鼓励他,表扬他有进步。我努力地不让自己去想为什么我的奇奇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能说很多句话了呢?几个月过去了,奇奇的词汇量并没有增加多少,我周围的邻居和朋友也开始催促我带孩子去医院看看。
  和医生面对面的时候,我多么希望她能告诉我说奇奇没有问题,但是结果却让我很沮丧,医生建议我立刻对奇奇进行相关的语言训练,她还告诉我对于一些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敲门或是捷径,提高他们语言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让他们听,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有人不断地和他说话,让他每天的生活里都充满了词汇。早上一睁开眼,就让他听到:"天亮了,宝宝起床了。""妈妈给宝宝穿衣服。""妈妈喂宝宝吃饭。" ……而且,医生还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就是如果坚持这样做,奇奇的现状慢慢地应该会有很大的改善。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起和孩子语言发育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杂志、书、电视节目和讲座等等。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发现了一本书,名为《每个妈妈都应该知道的:孩子的听说读写问题》(Childhood Speech' Language and Listening Problem: What Every Parent Should Know)。
  这本书中提到: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语言能力的突飞猛进和词汇量的爆炸时期应该在2岁左右,甚至还会更早一些。而2岁之前这个阶段,是孩子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的时期。到了2岁左右,他们已经做好了积极地准备,"他们的大脑、肌肉都已经发育成熟,他们开始有了表达的欲望,并且开始尝试着用语言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不必介意孩子使用手语
  书中还提到: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一个语言能力发育不良的孩子会通过越来越频繁地发脾气,和一些毫无意义的举动来表达自己的挫败感。这时,找到适当地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尽管有人不赞成让孩子使用手语,但是还是有很多专家认为手语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桥梁,可以帮助孩子从单一的词汇过渡到完整句子的表达。书中指出:"如果你的孩子模仿用杯子喝水,并且用这样的举动向你表达他想喝水的意愿,这表明他已经开始知道:如果他提出要求,就会得到满足。"
  排除听力障碍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2岁的孩子经常使用的词汇还不到20个,并且不会综合使用,你就应该带孩子到儿童医院去测评一下。首先应该排除的是孩子是否存在听力障碍。如果只是感冒或者耳道感染后,造成液体滞留在中耳,使听力受阻的话,问题相对就简单多了。如果测试发现孩子存在一系列的听力和表达问题时,就需要特殊的治疗了。
  查找其他原因
  但是,如果医生认为有些孩子只是比同龄人发育得慢一些时,也许会让你多等上半年或1年,然后,再看是否需要干预治疗。这时,你在家里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有利于语言发展的环境。另外,这里有一些很常见的、导致孩子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的原因,你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并且帮助孩子克服它们。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应该针对嘴唇和口腔肌肉进行相应的训练,使他们强壮起来:
  * 偏爱糊糊状的食物
  * 吃东西的时候总是有汤汤水水流出来
  * 平时总爱流口水
  * 经常用嘴呼吸
 
宝宝投诉老师,老师真错了吗
   场景1、宝宝的委屈
  "妈妈,老师不好。"这是菁菁从幼儿园出来跟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妈妈简直大吃一惊。"老师怎么不好了?"妈妈满心惶惑地追问菁菁。"老师不给我玩玩具。"菁菁噘着小嘴,泪珠儿滚滚。"老师给别的小朋友玩玩具了吗?""给了,就没给我。""你找老师要玩具了吗?""要了……老师……不给我。"菁菁竟委屈得哭了。妈妈的心里开始酝酿一股怨气。这老师怎么回事儿?菁菁到底怎么惹她烦了,竟然这样对待她?照说菁菁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可人儿,应该不会有什么让老师烦心的事情。为什么老师偏偏要这样对待她?

  场景2、妈妈的投诉
  妈妈拉着菁菁的小手,折回身就往幼儿园跑。这事儿不能就这么了了,单单为了菁菁,也得去问个明白。
  折回幼儿园,没有找到她要找的老师,却碰上了园长。妈妈正在气头上,来不及三思,急急地告了老师一状。事后,老师向妈妈郑重地道了歉,菁菁也没再向妈妈投诉老师。

  场景3、真相大白
  又过去很多天,妈妈在接菁菁时碰上了多日不见的好朋友阿雯,与阿雯一聊天,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根本就错怪了老师。阿雯那天正好提前去接儿子,因此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景。菁菁那天要的玩具是一个刚刚入学的小朋友从家里带去的。小家伙护着自己的玩具坚持不给菁菁玩,于是,老师只好做菁菁的工作了。菁菁当时还乖乖的,也没见她哭闹,不知怎么见了妈妈就委屈地哭了。明白了事实真相的菁菁妈再见了老师,难免脸上有一种尴尬的表情。如果她当初冷静点处理这件事……

  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太相信宝宝;二、对幼儿园老师过分依赖。为此,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分析:

  1、宝宝的话能信几分?
  孩子是诚实的,孩子不会说谎。这是我们的信条。但是孩子的话其实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真实。
  ·两三岁宝宝的时空概念还相当模糊,因此,在表述自己时,很可能会出现时空错乱的现象,比如把很多天前发生的事情与今天发生的事情纠缠在一起等等。
  ·宝宝在表述某些事情的时候,常常会把事实真相与他的期望或想像混淆在一起。
  ·两三岁的宝宝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所有权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想要的物品,他觉得那就该属于他。
  因此,即便宝宝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但是一旦被他以一种错乱的时空概念表述出来,再加上他个人的期望,如此混合在一起,事情的真实性就得大打折扣。

  2、老师与父母之间的沟壑
  由于忙于事业,许多父母根本无暇照顾宝宝。因此大多数父母很容易将教育宝宝的期望寄托在幼儿园老师身上。一旦父母的这种期望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那种失落的感觉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此时,如果宝宝再参上老师一本,事情就更是糟糕不知多少倍。

  此外,老师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也存在偏差。幼儿园老师毕竟是搞教育出身,在教育孩子这方面,他们比大多数的父母更专业,因此他们会更加强调宝宝的全面发展。而父母衡量幼儿园教育成效的标准则很容易流于一些表面的量化的东西。比如,宝宝在幼儿园是否开心,宝宝在幼儿园学到了多少知识等等。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宝宝,而老师则要顾及到班上所有的宝宝。老师与父母关注的重心不同,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很容易激化。
  那么,再遇到这类问题,父母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1、首先父母一定要冷静下来,多方了解情况,在明了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再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父母可以策略地跟老师谈谈宝宝的情况,找知情的小朋友或其父母了解情况,从不同的侧面多和宝宝交谈,以确认宝宝的投诉是否真实可靠等等。只有在确认老师有问题的情况下,父母才可以与老师或园长等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涉。此外,在和老师交涉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逞一时之气,弄得彼此都很难堪。倘若不幸碰上那种素质一般的老师,甚至可能给宝宝带来更多的麻烦。
  当然,如果你试图为宝宝转园,那就另当别论。父母平时可以找机会多和老师沟通,一方面全面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老师交流增进与老师的友谊。这对更好地处理问题无疑是好处多多。
  2、宝宝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心绪自然很差。而事实上,宝宝的这种委屈可能仅仅是很一般的小问题,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帮助宝宝梳理情绪。"妈妈知道你很难受。你受了委屈是不是?"父母那些理解的话对宝宝来说是一剂良药。把宝宝抱在怀里,让他在你面前哭一会儿,发泄发泄他的不满。
  等宝宝冷静下来,再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帮宝宝分析一下,告诉宝宝老师爱他,只是爱他的方式不一样而已,这对帮助宝宝重建对老师、对幼儿园小朋友、对自己的信心都有好处。
  3、宝宝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将来也永远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幼儿园不比自己家,没有人会事事让着他,因此宝宝经历一些"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值得父母大伤脑筋。事实上,让宝宝在幼儿园适当受点委屈不见得就是坏事。至少这可以让宝宝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凡事遂愿。
  如果凡事都为宝宝兜着,这对培养宝宝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好处。再说,父母为了宝宝的投诉折腾来折腾去,还没折腾出什么结果,宝宝可能早把这事抛在脑后了。
  4、想像一下宝宝在幼儿园可能会遇到些什么问题,为宝宝创设一些类似的情景,发动家人一起扮演老师、小朋友等角色,和宝宝一起做游戏。让宝宝在游戏的过程中明了他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有效地解决他遇到的各种问题。教给宝宝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父母出面为宝宝解决问题可能更行之有效。

分享难道就这么难吗?
   独生子女是1978年之后出生孩子的一个特有称号。正因为是独生,家中没有同龄伙伴交往,只有成年人的呵护,所以"独"是他们所特有的人格特征。自私、利己、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特点在他们身上表露无疑。而当今社会,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只有通过交往,人们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然而,这些独生子女特有的人格特征如何去克服,就是摆在当今幼儿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萱萱是我班一名年龄较小的幼儿,是一个十分可人的小女孩。她是原托班的插班生,六月份才来园,刚来时和一般孩子一样哭闹是免不了的。好不容易不哭不闹了,学期也就结束了。新学期以来,她虽然被看作是老生,但是有一个月入园经验的她又比新生好在哪里呢?哭闹的情形似乎比以前好多了,老师的安抚比以前管用多了,萱萱也好像真的长大了。正在老师和家长喜笑颜开的时候,另一个头痛的问题出现了。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萱萱在活动中能与同伴一起玩耍、一起游戏,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可是她又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方面,就是对于自己的任何一件东西均会"严加管理",不允许任何人碰一下,包括老师在内。一旦有人"侵犯",她便以哭闹不止来面对。记得有一天,为了老师拿走她身上危险的别针,她竟然一天之内三次哭闹,实在令老师拿她没办法。于是,我联系了她的家长,和家长了解她在家的一些情况,以便能和家长一起探讨出解决的方法。
    当我和她的奶奶说出我观察到的一切之时,奶奶频频点头,对我说:"老师,我这个孙女就是这样,家里她的东西没有人能碰一下的。有的时候,她的爷爷要盖她的被子也不行的,这个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知道这样的情况想了想,问了她的奶奶:"这样的话,她的什么东西都管得很牢,不要说把东西分给别人了是吗?"奶奶答道:"是啊,有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带玩具来玩,我都要她带来,她都不肯,说不给别人玩。""我知道了,这事急不来的。我们慢慢来,先让她能把自己的东西放下来再说。现在不急带玩具,她现在不肯带就不带,过些日子再说吧!"对自己的东西如此的"不放心",谈何分享,分享交往的快乐对于萱萱难道就真的这么难吗?
    往后的日子我就特别注意萱萱,每当她拿着自己的东西不肯放时,我都会轻轻的让她去放好,可是往往效果不太好。这一次是个绝好的机会,这天她刚来园,我带着所有的幼儿到操场上进行早锻炼。我让幼儿玩圈,萱萱身上穿了过多的衣服,过不多久便有点热了。于是我上前把她的一件衣服脱下,可是她坚持要拿在手上,当时我便随她去了。看着她一手拿圈,一手拿衣服,玩得并不顺利也不开心。于是我便上前轻轻的取走了她的衣服,这时的她知道拿着衣服不能好好玩,也就同意把衣服给我了。之后活动结束,我又把衣服还给了她,她笑了,我让她知道衣服会还给她的。这个举动让她产生了安全感,放在老师在没有人会拿的。太好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下一步就让她拿玩具来吧!于是再一次我联系了她的家长,鼓励她每天带一件自己的玩具来园。
    第二天她照我的话带来了玩具,空闲的时候她都会拿出自己的玩具来玩,可是我没有马上要求她与人交换,我知道这对她来说是过分的要求。这样的情况维持了几天,都没有明显的进展。
    正在此时,公开课给了我希望。与小动物的交流对不愿分享玩具的萱萱来说可能会比较容易,于是我把她安排她参与了我的公开活动。活动当天,我看出她非常情愿的把自己的玩具给了"小白兔",还能对小白兔说:"我给你玩玩具,我给你吃饼干。"初步感受到交流的乐趣。虽然活动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最后找到玩具还是让萱萱感到快乐。于是我回到教室后,趁热打铁延伸了活动,让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别的小朋友,这时的陈思萱显得有些不愿意了。我特意安排了一名平时和萱萱较好的小女孩陈心妍和她一起玩,这才是她有些放心,把玩具小心地放在陈心妍的手里,两人高兴地玩着玩具,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以后,萱萱时不时会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别人玩,虽然这是在老师的刻意安排之下的杰作,但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相信通过家园的配合,萱萱学会与人交往,逐步感受交往的乐趣。

良好生活习惯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渡过的,怎样才能使幼儿在幼儿园学得好,玩得好呢?把幼儿园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呢?这与老师有否建立好一套既完善又适合幼儿年龄班的学习、游戏和生活常规犹为重要。

    我们班的幼儿大部分刚入园,由于小肌肉发展不够好,动作协调性差,自理能力不强,对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认识,鉴于此,我们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如:在教幼儿洗手这一环节,把洗手方法编成小儿歌: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搓一搓,甩三下擦干净。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既向幼儿提出了要求,又使幼儿掌握了本领,而不是教师生硬的去讲解。用游戏的方法就比干巴巴的向孩子提出要求的效果好的多。除此之外还有必要组织专门性的教育活动予以强化。活动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兴趣性、情感性入手用故事、图片、教师示范、幼儿动手操作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将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融入于游戏之中。如儿歌《大苹果》使幼儿知道吃东西前要洗干净手;《大公鸡和漏嘴巴》教育幼儿吃饭要专心,要爱惜粮食。

    由于幼儿的遗传素质、环境影响和生活经验等不同,这使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能、个性特征。即使同一年龄段,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只有认真分析,对幼儿有准确的了解,才能设计并调整教育方案,从而对幼儿实施有效及时的教育。如在饭后擦嘴这一环节中,我多次发现张俊骁和廖克嘴是擦了,但是嘴上的脏东西并没有擦净。通过观察谈话使我发现张俊骁是因为没有掌握擦嘴的方法;而廖克却是为了快点出来散步。两个孩子都是做了,但都没有达到目的。于是我及时的对他们进行了教育:教给张俊骁擦嘴的方法;向廖克讲擦嘴的好处,使其明白道理。观察分析幼儿是为了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实现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区别对待。根据他们的不通需要进行教育,通过我们的帮助,这两个孩子都能干净的擦完嘴再去活动了。

    幼儿有获得成功的心里需要,教师要以次为切入点,及时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表扬鼓励,强化良好行为。尤其是对某些行为后果的评说,哪怕是一点一滴,对孩子的行为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班的陈思雨是个没有午睡习惯的孩子。一天中午,她在老师的哄劝下睡着了,尽管没睡多久,午睡后我还是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她。下午她还高兴的告诉了妈妈。后来的几天,每天午睡前我都提示她、激励她,虽然陈思雨还不能独立入睡,需要老师的帮助,但睡眠时间比过去延长了。另外,对幼儿行为的强化,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尤其对一些年龄小能力差的孩子,在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中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但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帮助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如阳烁是个内向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差,午睡后穿衣穿鞋成了

    难题,开始,我们耐心讲解帮助,慢慢的鼓励着他自己去完成,稍有进步,及时表扬他。通过一学期努力,在老师的鼓励下,阳烁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自己独立穿衣穿鞋了。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园的共同教育。家园应互通情况,携手合作,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存在的问题,又针对性的对家长进行宣传讲解,达到共育的效果。丁雨辰是个爱挑食的孩子,每次吃海带的时候她都把海带挑出去偷偷的扔掉,要不就给旁边的小朋友,在离园的时候我们向丁雨辰的妈妈反应,先肯定孩子的进步,再提出希望,对她妈妈说:"丁雨辰现在吃饭可好拉,如果能吃海带就更好了。"妈妈听后,不好意思的小声说:"我就不爱吃海带。"我们了解后,每次吃海带都很留心她,开始让她尝一尝,后来让她少吃一点。回家后还让她和妈妈比一比,看谁吃的香。再我们的共同配合下,现在丁雨辰能自己主动的吃海带,而且还吃的特别香。

    我国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人类动作十有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在幼年时期养成的。"幼儿期的可塑性大,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幼儿期,从小班起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而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始终如一,坚持不懈。要不厌其烦的督促,更要强化幼儿好的习惯,只要我们细心,善于观察,用自己的爱去敲响每位小朋友的心,都会有所收获。    

怎样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也是孩子适应人类社会的重要 工具,而且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怎样提高孩子的语言水平呢? 
  首先,要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成人在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 时,要多和孩子说话,还可以给孩子念儿歌,看图讲述,帮助他认识 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用具以及常见的小动物等。
  第二,孩子学说话,主要是通过模仿,尤其是模仿父母的语言。 因此,父母对孩子讲话,要讲完整的、语法正确的句子,最好是普通 话。
  第三,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话,不要讥笑或责备孩子说错话,不 要在孩子说话的时候打岔。孩子说的话,一定要让他独立地表达, 不要代替他说话,家长要随时随地地启发孩子说话的愿望,使他喜 欢说,敢于说,如果你正忙着的时候,孩子缠着你说话,可以向他说 明理由,另找时间和他交谈。 
  第四,及时纠正孩子不正确的发音与用词而不去重复、模仿, 根据孩子讲话的水平,及时地、恰当地进行指导和提高,使孩子学 会用一个完整的语句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并丰富孩子的词汇 量。 
  第五,平时要注意多带孩子出去玩,引导孩子多看、多听、多 说,增长孩子的见识,丰富孩子的语言内容,鼓励他们讲述所见所 闻,大胆使用新词语。如让孩子观察四季的自然变化时,教孩子学 会并领悟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词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