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岛黑骑士神枪降临:实用类文本阅读梯级训练设计(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39:01
   实用类文本阅读梯级训练设计

设计人:深圳市南头中学  茹清平

 

二、鉴赏评价——D级

【真题分析】1(2010年广东卷第20题): 原文见“分析综合”部分

20.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①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阻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 历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②为下文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其开发利用。

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对文本观点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D。

首先,应弄清楚“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究竟指什么。文中写道:“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这里说的是,当时电这种新能源并不被人所理解,也遇到了阻碍。文章接着写道:“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这里说的是,电这种能源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而且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再联系上一段的内容:“当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遇到了种种阻碍。”将这两段联系起来思考,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答案:

承接上文提到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诸多阻碍,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是想说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虽然也像法拉第当年一样遇到了种种的阻碍,但最终也会如电能源的开发利用一样,突破人类的旧有认识,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如果结合本文“我们必须通过立法来保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写作意图,以上答案再补充一点:进一步强化了“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观点。本题选择这一设题点是可取的,它涉及对文章行文思路的分析把握,抓住了阅读的根本东西。不过,本题在命题点的定位、题干的表述和答案的拟定上,却有可斟酌之处。

命题者将本题定位为“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对文本观点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D”。其中,“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的定位是恰当的,因为要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必然要首先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考查对文本观点鉴赏评价能力”的定位是不准确的,因为,本题考查的仅仅是“法拉第……历史事实”在文中的作用,并不涉及对观点的鉴赏评价,因此能力层级也不应定为D,而应是C。

本题题干的其中一处表述是,“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一设问的答案一般应是“承上启下”(提供的参考答案其实就是这一思路)。但从文章的实际看,“法拉第……历史事实”并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者说,有“承上”的作用,却没有“启下”的作用。因为文章下一段并没有谈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而“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并非在下段中才出现。因此,本题干是否这样表述更为恰当:

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如果对题干的表述作出修改,那么原答案中的“上文”“下文”就完全没有必要。其实,原答案的表述也是累赘的。原答案的第①点既然已经提到“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那就没有必要再在第②点中提“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真题分析】2(2009年广东卷第20题): 原文见“分析综合”部分

20.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答案】①中国传统学术博大精深,难以穷尽。

②应当始终保持谦卑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

③要有真正的发现,推动学术的发展。(真正领会中国学问的精髓)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D。

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的要求。

第一审清答题的范围(答案的所在区域)。“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这里既不是要求全文,也不是要求第⑦段全段,而只要求“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而“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有两处,一处是直接引用:“(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一处是间接引用:“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第二审清题干指令(特点,治学态度,贡献)。

第一个问题: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要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并不难:“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难的是:如何理解“仰山铸铜,煮海为盐”?如何用自己的话作答?“仰山铸铜”不好理解,我们可以借助“煮海为盐”,尤其借助“终无止境”来帮助解读。之所以“终无止境”,是因为“山”高“海”深,转为“中国学问的特点”,则是“博大精深”。再将“终无止境”稍作变化,就成了答案:博大精深,难以穷尽。

第二个问题:应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首先,对治学之五道加以概括提炼。“五道”的表述角度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诚实”(实事求是)或“虔敬”的态度。然后,再对“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加以转述。这里说的是,我们不仅应当每天都能学有所得,而且还应该每天都感到还有很多东西不懂,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学习、钻研。将这一理解整理出来,就是:不懈地学习、钻研。或:应当学无止境。这一问的难度相对要比较大。

第三个问题: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一问的难度最大,因为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到“贡献”,考生只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在相应的文字中去瞎猜乱碰。

本题其实考查的是考生对文本中(传主)观点的理解与把握,并没有鉴赏的意味。在《考试大纲》中有这样的表述:“评价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这里的定位是“评价”,但本题却不是评价。由此看来,本题的编拟似乎不太符合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

答案分析

①答出博大精深、深奥广泛,给1分。答出难以穷尽、学无止境、永无止境、永远学不完,给1分。②答出谦卑、虔诚、诚实、虔敬;用自己的话解释学问之道五点的,给1分。答出坚持不懈地学习或钻研,给1分。③只要答到对学术的继承或者创新相关内容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答案模写及评分

5分  ①中国学问的特点是博大精深,学无止境。②应采取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不欺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不随便评述,不背弃最根本的,对后世负责,不偷窃他人的知识成果。应孜孜不倦,不断地探索、治学。③应当作出的贡献为应当每天都尽可能地发现一些新的知识,但不应过于浮躁,轻举妄动,应当对这些“发明”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记证,才能真正有所创新。

4分  中国学问是终无止境的:应当采取天天都了解知道一些东西,也应该每天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也应该每天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不应该为自己今天有所发明而自视了不起,也应该谦虚去对待发明再次检验,也许这不一定是发明可能是错误;要拥有自主创新,革敝鼎新的思想,对旧文学、旧思想里的不正确的要及时修正以绝影响后代,不偷窃别人的东西,用自己的心与对现世的理解说话、作文,对学术要谨严与虔敬,不轻易为文。

4分  中国学习的特点有博大精深,终无止境的特点。应当采取严谨谦虚、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对国家对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的贡献。

4分  特点:博大精深。应该采取认真谦虚的治学态度,要活到老学到老,不能满足于一点点的知识;应该努力宣传传承好我国的优秀文化,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发挥其作用。学习与重复密切相关的,应该做出报效社会报效祖国,尽自己微薄之力,让社会国家更美好的贡献。

3分  特点:博大精深,意味深远,每次读都能有所体会,内涵丰富。

    治学态度:不能欺骗读者,不要不懂装懂,要谦虚;不按前人的书来背诵,要有推陈出新的意识。为后人负责,不弄虚作假。不偷窃别人的成果,要诚实。

    贡献:要继承前人优良的传统,把前人优秀之处学来。要敢于创新,有自己的发明。

2分   中国学问有严谨的特点,应当采取的治学态度是:严谨、训导、认真。不应用学问欺骗他人,不知道的不要胡说,对后世要负责,日日都应有所知并去发明。

1分   不能用学问去欺负别人,不知道的学问不能说自己懂得,不能违背学问,学问对后人作出贡献,学问是不能盗取的。我产应该采取的治学态度是不能沾沾自喜,而且学问是无止境的。

1分   中国学问有真实、严谨、庄重、有责任、光明正大的特点。

       应当采取严谨、认真、求真务实,为每一句话负责的治学态度。

       应当给后人正确的指引,辅助后人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与价值观念,并将学问的严肃庄重传继下去。

0分   由黄侃的话中,可以领悟到,中国的文学是真实的,长远的,耐人寻味的,是可以流传千世万世的文化。做为一个学者,或一个平常人,都应当清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对待国学要有明白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造成不能因小事就沾沾自喜,要以平常心对待。所以我产应该把自己明白的东西真诚地传达到不明白的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文学。

 

【真题分析】3(2008年广东卷第21题): 原文见“分析综合”部分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案】 ①文章主要说明了DNA 内部的不稳定性是物种进化的“推动力”。②正是这一不稳定性,引发了DNA的一次次变异,决定了地球物种的进化;而生物学上又找不到更完美的词来准确表述它,只好用“错误”一词。③DNA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很难设计这种“错误”,因此,它具有人类难以掌控的绝妙特性。

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对本题能力层级界定表述为:本题考查考生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C、D。由于D已包含了C,故“能力层级C、D”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本题设问的虽然是标题,但由于这标题不但是全文内容的总括,也体现了作者对DNA的评价(“绝妙的”)。然而,也有人认为本题能力层级为C更合适,要准确回答本题,主要是依靠梳理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来完成,但我们仍将它作为D级来分析。

首先,标题为什么用“错误”一词?从文章第七自然段可知,“错误”指的是DNA分子的“不稳定性”。正是DNA分子的这种不稳定性,引发了DNA的一次次变异,推动了地球物种的不断进化。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由于在生物学上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因此只好用“错误”一词。

再者,是“绝妙”,这是文章的中心词。文章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就是围绕着“绝妙”来行文的。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作者一再指出,DNA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也难以设计出这种“错误”,因此,这种“错误”称得上是“绝妙”的“错误”。

基于以上的原因,作者便以“绝妙的错误”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中心思想),并表达了作者对DNA分子这种天生的奇迹的赞美(评价)。

就本题而言,题目以一个标题为设题点,考查了考生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把握、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态度、评价。切入点具体而小,但考查内容却丰富而有一定的思考深度,确实不失为一道不错的检测题。

如果对实用类文本的命题要挑剔的话,那就是综观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三道小题,缺少了探究题。这并非说一定要考“探究”,但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有“探究题”,而实用类文本却没有,这样的安排,是否会造成两份选考题考查的不等值呢?

综观两份选考的试题,总体来看还是有一些亮点的,但由于存在不少的瑕疵,积少成多,导致08年广东的选考阅读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57万多的 考生只有7人拿到15分的满分,这或许能说明许多的问题。

【真题分析】4(2008年广东卷第20题):原文见“分析综合”部分

20.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5分)

【答案参考】能摈弃世俗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精神;有坚持原则的勇气;有“赤子之心”(真诚)。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和评价被访者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如果说19题是对“问”的内容的梳理、归纳的话,那么,本题则是对“答”的内容(“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的梳理、归纳。而本题题干提示说:“做人,才做艺术家”,因此,本题的“应该怎样做人”,其实也就是“如何做艺术家”。

在文本中,最明确提到“如何做人”的是傅聪对第六个问题(“……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的回答。在回答中,傅聪赞同了采访者关于“赤字之心”的说法,故此,“应该具有‘赤字之心’”或“真诚第一”是答案的要点之一。

答案的第二个要点可从对第五个问题的回答中找到。采访者问:“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怎样做一个艺术家”。傅聪对此的回答是:“最重要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坚持原则的勇气、坚持真理的勇气等。

答案的其余要点可以从采访者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入手分析概括(即如何看待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涉及“如何做人”,但实际上,傅聪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却涉及一个人(艺术家)的“追求”问题(应该追求什么),这就很自然地谈到了“如何做人”的问题。傅聪在回答中谈到这么几个观点:①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摈弃世俗的价值观(不应该把艺术作为成名成家的捷径);②应该有“大爱之心”;③应该有不计成败地献身艺术的精神(对艺术具有“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傅聪的这三个观点,就是答案的另外三个要点。

 

三、探究——D级

探究题型解读:

一、针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类探究题:

1、捕捉主要材料。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我们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传主或传者精神实质的那些材料进行分析,只有抓住了这些主要的材料所作的分析探讨才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不可在无关紧要的枝节性的材料上大做文章。

2、分析提炼概括。一是在捕捉到文本的主要材料之后,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密周到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另一方面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不管是文本产生的那个时代,还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都是纷纭而复杂的,“时代精神”到底是什么,在纷纭复杂的事实中概括抽象出来。

3、善于做个性化解读。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从文本的材料出发,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用考生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所以,做这类探究性的思考题,就更需要具有个性色彩。

二、针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类题型:

1、结合文本内容,选择探究的最佳审视角度。

2、对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层面切割。对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而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性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从不同的层面发掘文本意蕴”的目的。

3、善于有序呈现结果。不管是对“不同的角度发掘”的呈现,还是对“不同的层面发掘”的呈现,都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的次序排列,而且在每一条的最前面,都尽可能的运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做一个提示。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尤其适合涉及点较多的主观题。

三、针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类题型:

宜采用论述题或小论文的形式,处理好几个环节:

1、亮出探究对象。一开始就必须告诉人们你准备就哪一个问题进行探究,这个问题可能是题目规定的,也可以是考生自己确定的。

2、表明探究意义。亮出探究对象后,用简洁的语言表明对该问题进行探究的意义,彰明探究的价值所在。

3、展示探究过程。调动出自己平素的知识储存,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与当前探究的问题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顺序分条逐层的展示出对探究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

答题步骤:

答题时,要注意步骤明晰,调强论证过程,让阅卷人一目了然。

第一句:亮出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因为一、……二、……”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是“因此……”或“所以……”如果已超字数、超答题区域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真题分析】2(2009年广东卷第21题):原文见“分析综合”部分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答案】①给我们介绍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

②用黄侃的性格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

③说明那个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为的激烈等,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F。

本题也是一道写作意图的探究题,也如第18题分析那样,作为人物传记,作者一般都会有表达对该人物的看法与评价的写作意图。作者之所以写这篇传记,就是因为作者认为黄侃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很有阅读价值。另外,在文本之末,作者还对黄侃这一旧式学者作了公正的评价,还其旧式学者的真面目。再者,从文本中可知,像黄侃这样的学者在那个时代并非个别,因此,作者也想通过对黄侃的介绍,进而表现那个时代的学者风貌。

本题与第18题虽然都是写作意图的探究题,但本题编拟的严谨性大不如第18题。问题主要出在“这样叙写”的表述上,它可能会产生岐解。考生可能不从写作的内容方面去思考,而是从写作技巧方面去思考,或者从作用角度去思考,于是就可能会从“传记的真实性”角度去作答。为了避免岐解,本题是否可以干脆这样表述: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这样设问似乎更切合参考答案。否则,“问”与“答”分离,是很难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的。

与08年相比,09年的选考阅读是在保持稳定中稍有变化。第一点是文本体裁的变化。08年是小说配科普文,追求的是文体特征的迥异;09年是写人散文配人物传记,追求的是差异中的相近。第二点是考点的变化,09年考查了新增设的“写作意图探究”。第三点是分值设置的变化。08年无论是文学类还是实用类都是“4+5+6”;09年则文学类为“4+6+5”,而实用类为“4+5+6”。

从文本的选取与阅读的难易度看,09年的文本阅读要好于08年,更贴近中学阅读教学的实际和考生的备考实际。但从整份试卷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选用的也是人物传记,这会否显得文体重复单一,而不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们估计现代文选考的总得分不会高,对两个文本六道题的总体评价,我们认为在切入角度、提问方式、答案表述等方面都有待命题专家进一步研究。如果一万个考生中都没有一个人能得满分的话,命题、评卷、教学三个方面的有关人员都应冷静思考,寻求解决的办法。

答案分析

①答案要兼顾修改和学者才是全面的,只答出其中一个方面给1分,如黄侃对学问很虔敬,钻研学问或者率真。②答出“那个时代”的给1分,答出“自由”风貌的,给1分。(答出“向黄侃学习学术自由精神”的,给1分,只答“向黄侃学习”的不得分)③同时答出“新旧”和“相通”相关内容的,给2分。只答出“新旧”相关内容的,给1分,只答出“相通”相关内容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答案模写及评分

6分    ①这样叙写能为读者呈现 一个真实而全面的黄侃,从多个方面表现他的、人格,展现他的全貌。②突出他与其他晚清民国的文人一样,既见自由宽宏大度又显率性之真。③突出他恃才傲物、任性而为的真性情。④表明尽管学术观点不一样,他与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在内存精神方面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都是为了国家而奉献自己。

5分    ①展现黄侃先生的真性情,爱国的与学术上的严谨这些精神风貌与品质,让读者增进对其了解,产生对黄侃先生的崇高敬意,②表达黄侃与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在内在精神方面的相似之处,突出其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表达作者对它们的景仰之情。③呼吁当代人能禀承与发扬新文化文人的内在精神,学习他们那种学术的严谨与追求自由精神的崇高品质,启迪世人。

5分    任教从三个角度并引用多个事例叙写黄侃,表黄侃恃才傲物、任性而为,幽默风趣,狂妄狷介严谨认真等性格特点,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相比,只是学术“新”“旧”的分歧,但黄侃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也舍得人们尊重与敬佩,同时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黄侃。

3分    对黄侃生活中几个典型事例的叙述描写,着重表现出黄侃风趣,严谨治学等特点,用黄侃的化合物形象鼓舞读者追求学术上的独立精神上的自由以及面对恶势力无所畏惧的勇气。通过对国学大师黄侃妙闻趣事的叙述,使提黄侃的化合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实感。

3分    ①抒写黄侃生平的二三事②突出黄侃的嬉笑怒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③以黄侃为例写出中国文人放诞的传统。④突出黄侃等文人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⑤以事例叙写黄侃,使读者更有阅读兴趣,阅读更深入,⑥以事例叙写,使现文章真实性。

2分    ①使读者能从黄侃为人处世的性情、治学态度等较为全面深入地认识了解黄侃这位国学大师。②从不同角度,用妙闻趣事,引起读者兴趣,增强可读性感染力,使文章内容主旨更省府深入人心,让读者从不同角度认识黄侃。③宣扬了黄侃一起坚持并主张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鼓励人们继承发扬传统,严谨治学。④从一定角度上批判古代专制制度。⑤用小事例以小见大,反映黄侃的真性情。

1分     意图是让我们了解黄侃的性格特点,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而且更加突出它的为人性格,思想品质,让读者更好了解。

1分     通过写黄侃反对旧知识礼教,告诫我们新一代应如何对待学问。面对当今时代的步伐如此迅快,我们应该自主创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我们要勇于所示,包括学术精神。黄侃是典型的封建之末的人,他的思想正是中国过渡时期的演变成果,既能体现现代又能突出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呼吁各界青年尊重爱护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革故鼎新,做一个新世纪的国家主人。

0分     任教写黄侃的意图在于:告诉我们作文学并不是一味地对着书本来读、背、默,而在于我们理解,结合实际去理解、体会,而且要有一种放开的幽默的骈发现其中的道理。

 

【真题分析】2(2008年广东卷第21题):原文见“分析综合”部分

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6分)

【答案参考】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有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与再创造)。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究文本中的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F。

本题的答案可以从傅聪对第四问和第七问的回答中寻找,而最直接的答案应该在对第四问的回答中。演奏家“追求音乐的更高境界”,就是指演奏家使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对此,傅聪的回答是:演奏家要经历“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所谓“师今人,师古人”,就是演奏家首先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有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然后就是“师造化”。“造化”,这里指的就是对第七问回答中的“创造”和“个性”。即在领悟作曲家的精神世界的前提下,对原音乐作品不断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是无穷尽的,所以傅聪说:“伟大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并“生生不息,不断复活、再生、演变”,而它的前提就是在“师今人,师古人”之后的“师造化”(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