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limetext3中文输入:文革初期为何出现规模壮阔的知青返城运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44:05

文革初期为何出现规模壮阔的知青返城运动

2012年01月13日 15:05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法]潘鸣啸

字号:T|T
91人参与0条主评论 3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核心提示:对真正的知青来说,下乡运动在文化革命期间不仅几乎完全停顿,而且相反还掀起了一场规模壮阔的返城运动。一大部分知识青年趁着动荡的局面离开了农村。有些回城后待在自己家里,有些的确是参加了文化革命,还成立了知青红卫兵组织,之后又并入更大更有影响的组织。他们的大字报和小报都强烈要求准许返城以及取消现存的下乡运动,并将它定性为“黑安置”。

本文摘自《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 作者:[法]潘鸣啸 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对真正的知青来说,下乡运动在文化革命期间不仅几乎完全停顿,而且相反还掀起了一场规模壮阔的返城运动。一大部分知识青年趁着动荡的局面离开了农村。有些回城后待在自己家里,有些的确是参加了文化革命,还成立了知青红卫兵组织,之后又并入更大更有影响的组织[关于这个问题,见S.Rosen,前引;T.Bernstein,前引,页263-289;定宜庄,前引,页391-396。]。他们的大字报和小报都强烈要求准许返城以及取消现存的下乡运动,并将它定性为“黑安置”。在北京,知青组织闯进中央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又抄又砸[顾洪章等,《大事记》,页68。],抄走的文件有一部分公布在他们的小报上。这场诉求运动波及到一部分农村出身的知识青年。在当时的空想革命气氛下,他们之中有些要求调到城里,为的是“立即取消城乡差别”[刘小萌,前引,页77。]。更有一些组织为了证明他们敌视运动是有道理的,甚至建议研究另一种形式的下乡运动(那真的是毛式的)。不幸,他们得到的是来自《人民日报》的反驳,从1967年7月起,不断有文章指出,下乡运动不是刘少奇反动路线的产物[《人民日报》1967年7月9日社论。]。周恩来在1968年1月明确表示:

“有些知青回到北京及其他大城市,就扬言上山下乡是刘邓的政策。简直就是一派胡言。这是毛主席的思想,目的是要把我们的工作方向对准农村及广大群众。”[小兵,22,1968年2月17日,在T.Bernstein,前引著作中引述,页279。]

从1967年1月起,当局就尝试让知青回到农村去[UnionResearchInstitute,CCPDocumentsoftheGreatProletarianCulturalRevolution,页165-166。]。通过报刊号召回乡[《人民日报》1967年7月9日社论,本书序言曾引述,页15。],又下达了一系列通报,都起不了什么作用,直至1967年10月8日发出“紧急通知”[UnionResearchInstitute,CCPDocuments,页560-563。],命令所有知青迅速返回农村去,并禁止城里的红卫兵组织吸收他们参加。周恩来在接见各红卫兵组织代表的时候特别强调这一点。p.93后来,压力变得那么大[比如,在上海对社会上一小撮出身反动的顽固不化分子实行“群众专政”,以迫使其他人下乡;见《文汇报》1968年5月26日,刊于SCMP,4207,页16-17及《文汇报》1968年6月7日,刊于SCMP,4216,页3-4。],以至于最后一批造反知青在1968年上半年都不得不走了,回到农村通常被当作清理阶级队伍运动的对象[S.Rosen,前引,页64。]。当年,所有不是由革命理想推动而提出的个人或群体的诉求都被戴上“经济主义”的帽子。正是为了反击这种指控,某些造反知青才要求真正毛式下乡运动。这场新型运动到1968年真的成为现实了,然而,比之过去的下乡运动,它将更不得人心。他们唯一值得安慰的,仅此一点[访问X.X.的纪录,1978年7月5日。],是许多其他的城市青年也来与他们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