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汇聚交换机:关于铁路互联网售票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10:41

关于铁路互联网售票的探讨

    历年春运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今年尤甚,焦点集中在铁路互联网售票,主要反映:“网站登不上、订票订不上、交钱没有票”。于是,评论者有之,围观者有之……。也难怪,7.23事故阴影未散,万亿投资如何收场?关注网上舆情,似乎有一种倾向,非立刻把铁道部炸平不解心头之恨。铁路互联网售票不畅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对待铁路互联网售票?这里抛砖引玉,从四个方面探讨:

第一,互联网售票的需求能否满足。

首先明确2个数字:每天互联网售票额度、每天真实订票人数。

1. 每天互联网可售票额度。据公布的2012年1月5日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情况看,共 40天,全国铁路预计承担发送旅客2.35亿人,日均发送旅客588万人。按常理,铁路部门是按照这个预测数字进行相关部署,因此平均每日售票总额度可以估算为588万。今年能够购票的途径有4个:车站、团体、电话、网络。每天销售的总票额应在这4个渠道间统筹安排,不可能全部都给网络售票。网络售票的比例会是多少呢,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1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透露,每天电话和互联网售票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万张占平均每日售票总额度的34%。这说明,铁路部门是在这个比例上安排每日的电话和互联网票额,并略做浮动,高峰日可能向上浮动。按每天互联网售票额度按总额度的30%计,折合176万张。又由于互联网售票预售期是12天,通常比车站预售期长4天,因此,每天互联网售票的总额度应是176万张×5天=880万张。

2. 每天真实订票人数。同理,每天真实订票人数应是预测人数的5倍,即5×588万=2940万人。这意味着,每天有2940万人有可能通过互联网购票。

2940万人买880万张票。很显然,所有订票申请不可能都得到满足,其中至少有相当比例的真实订票申请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互联网售票系统的能力能否达到。

互联网售票实质上是一个以互联网网站为门户、以交易处理为支撑、连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网络交易系统。一个网络交易系统的核心指标之一是系统单位时间的处理能力,即互联网售票系统在单位时间的理票能力。估算下这个指标。互联网售票流程可以概括为“网站接入→预约票额→网上支付→核销票额→网站反馈”5步的链式运行,其特征是“两头开放,处理在内、支付在外”。这要求每环节处理能力和运行节奏要相互协调,其中任一环节的处理能力不足,或节奏不同步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就势必会影响购票的结果和购票者的感受。虚拟世界的特征之一是快。一般认为,网民能够忍受的等待时间是3~10秒。因此,每个真实购票申请应在10秒内完成接受申请、进行处理和完成提示的全过程。2012年春运期间12306网站分4个时段售票, 平均每个时段售票880万张÷4小时=220万张。由于互联网的行为特征是快进慢退,即来得集中,走的分散。因此,若要满足网络购票者的感受,要求整个系统应在10秒内完成220万张购票请求的全过程,平均每秒22万张。这里我们当然无法知晓系统的设计参数,但从2010春运开始出现的“订票订不上”的情况看,互联网售票的系统能力没有满足实际需求。进一步分析,“订票订不上”的现象似乎出现在“预约票额、核销票额”环节上;而“交钱没有票”的现象则可能还与“网上支付”环节,以及铁路订票系统与第三方支付系统间的配合有关。因为从公众反映看,这个现象只出现在互联网售票方式上,电话订票则没有这样的情况。而电话订票的运作方式是“线上订票、线下支付”,线上是不涉及第三方的。

另一方面,参照2010全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67609万人,2010年铁路春运40天2.3亿人计算,要求互联网售票系统至少要具备正常全国日均处理能力的130%才能够基本满足春运40天的要求,这是否意味着这些资源要在剩下的325天中都要闲置呢。有钱不买半年闲。如果按照这个能力进行设计运转,是否又符合一般的经济原则呢,是否就是科学发展呢?对于这种事情,为人民谋利者尚需仔细掂量,心怀叵测者又会如何呢?

第三,互联网售票请求是否真实。

这可以从访问登录12306.cn网站的请求来分析。依据以下几个数据来估算。一是订票人数:至1月8日,12306.cn网站可以有资格购票的注册用户超过了1000万人。二是页面点击量(PV值):据有关报道,从2012年1月1日1月7日,“12306”网站日均点击次数已经超过了10亿次,至1月9日一天,12306订票网站的点击量就超过了14亿次。三是每用户页面页面点击量(PV/User):据全球知名互联网流量统计网站www.alexa.com抽样统计的数据,互联网用户在2012年1月1日1月9日访问12306.cn网站,平均每个用户点击约4次。由此可以估计2012年1月9日一天,访问网站的人数是14亿次÷4次=3.5亿人。

3.5亿人!意味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公民在2012年1月9日一天来访问网站?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公布的点击数是真实的,那么这其中必定包含了大量的不真实的请求,这进一步加重了“网站接入”和“网站反馈”负担。这无疑是“网站登不上”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虚假请求的来源,有报道部分用户在订票过程中使用了订票刷屏软件来订票,但数目不详。这是可能是虚假请求的来源之一,但不会是全部。因为自然人要在短期内完成从破解网站到软件编程到下载使用的全过程难度是很大的。从网站2011年6月至当年12月中旬的6个月时间里,公众很少关注到这种情况的发生,而响应缓慢的现象集中出现在2012年12月30日至今的几天里。因此,这种虚假申请的情况是否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是一种信息对抗行动呢?

第四,如何对待铁路互联网售票。

以上分析主要依据公开的报道,使用了简单模型。期间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一些因素,但由此能够得出粗线条的轮廓。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2012年春运开始的铁路互联网售票,如果一切将原因都简单地归咎于行业垄断是有失偏颇的。对于中国铁路,互联网售票是新生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讲,“铁路触网”是一种象征,他宣告了中国铁路运营管理的目光投向了以人为本的方向,在向着时代的要求靠近。“铁路触网”是一个开始,他标志着中国铁路在主动尝试着转型。在转型的开始阶段不可避免地要带有工业时代的痕迹。我们要善待他,多提建设性意见,帮助他尽快地顺利过渡。“铁路触网”又是一个过程,他是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网站当前的现象是暂时性的、是能够克服的。通过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知虚拟世界的特征,通过做好技术改进,密切协调配合,优化售票组织,我们有理由相信铁路互联网售票会迅速成长起来的。

 

 

刘  波

2012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