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穿羽毛球衣:忆邵逸夫传奇一生:十里洋场少年怎叱咤影视风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4:07:23
2012年01月14日 09:29
来源:文汇报
字号:T|T
22人参与9条评论打印转发

邵氏兄弟左起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
104岁的邵逸夫退休了。从今年元旦起,这位华语电影的拓荒者、史上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终于要成为名副其实的“逸夫”了。
从上世纪20年代上海一家小小的杂耍戏院,到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TVB);从一个家族企业,到一个足以写入历史的文化产业;从兄弟发家致富,到如今遍布祖国各地的“逸夫楼”“逸夫学校”“逸夫医院”乃至享有“东方诺贝尔奖”美誉的“邵逸夫奖”……这位百岁老人的奋斗故事,已远比他一手制作的上千部电影、电视剧还要精彩。他用近百年的坚持和付出,成就了华人世界的传奇。十里洋场少年暗生“娱乐心”
1907年上海,祖籍浙江宁波的颜料商人邵玉轩家又添新丁,取名邵仁楞。因排行第六,大家习惯叫他“老六”。及至后来声誉渐隆,人们仍然很少称呼他的名字和职务,都是尊称一声“六叔”。邵仁楞18岁时,与父兄商量,为自己起了一个号:逸夫。从此,他以此号行走江湖。曾有人问他,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号,邵逸夫如是作答:宁波人从小就立志做大事,而这大事就是经商,注定了忙碌。我取名逸夫,就是想闹中求静,安安逸逸度过一生。
邵玉轩是旧上海有名的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经营漂染、财务等多种生意。他还关心时政,同情并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
邵玉轩好像就和电影有缘,有一次他与朋友出去游玩,一块看了场电影。当时电影刚刚进入中国,虽然还是无声电影,也被老百姓看成神奇的玩艺,谁都弄不懂那么一块白布上,怎么会凭空出现山水树木、活人畜牲!但邵玉轩与众不同,他在惊叹之余,马上去打听电影的知识,把它当作一个有利可图的行当!当别人还在为电影作口头义务宣传的时候,邵玉轩已经捷足先登,打起了电影的主意。1920年,上海“小舞台”剧院的老板因为无力还债,只好把“小舞台”抵押出卖。邵玉轩便派当律师的长子接收了“小舞台”,将其改名“笑舞台”,经营起电影片子的进出口生意,开创了邵氏家族电影事业的先河,充分体现了他作为精明商人的心计。
1923年,邵家已趋败落,所有家业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剧院。邵氏兄弟毅然卖掉房子,举家搬进“笑舞台”,破釜沉舟,成败在此一举。
邵家四兄弟仁杰、仁棣、仁枚、仁楞都没有继承父业,全部投身娱乐圈,并弃本名而改别号依次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长兄邵醉翁由买卖电影片子到放电影,到后来独树一帜,成立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开始自己拍电影。
邵氏兄弟目肖如炬,下决心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1924年出品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该剧原是邵醉翁编导的一部话剧,影片获得极大成功。
旗开得胜的邵氏兄弟为之欢欣鼓舞,之后一口气拍出《女侠李飞飞》、《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和《孟姜女》等黄梅调古装戏,深受观众喜欢。  邵醉翁自己是制片人兼导演,妻子陈玉梅领衔主演,老二邵邨人做编剧,老三邵山客主管发行,刚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也被兄长们拍的片子搞得心痒难耐,在片场中觅一个“伙计”之职,除了打扫卫生,管理演员的道具,还要随时打杂。有时为了借一件道具,邵逸夫要跑几十里路。弄得不好就要挨骂,还不敢向哥哥诉苦,因为哥哥不但不会袒护他,还会责备他:“谁叫你那样笨?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还想干大事业?”邵逸夫是个好强的人,每次后勤出了问题,他总是自己承担责任,主动向演员、职员征求意见,取得演员的支持。半年以后,邵逸夫终于成了个好后勤!
后来,哥哥又把他派去放映组,专跑片源。两年以后,邵逸夫几乎干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门。正是这种全面的基本训练,使他后来主持电影公司时,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
由于邵逸夫勤奋又肯钻硏,很快,从摄影、编剧到导演,电影制片各个环节他都了如指掌。险渡大洋成中国有声电影鼻祖  当时,上海滩抢吃电影这碗饭的公司不止一家,“天一公司”遭到铁壁合围式的围剿。邵逸夫的三哥邵仁枚接管了天一公司的营业经理职务。他比大哥更多些经营头脑,首先想到的是为公司的产品找到销路。他对着地图苦苦思索,究竟该向什么地方去谋求发展呢?邵逸夫在一边笑话他说:“你的手已经划到外国去了!”这句话反而提醒了邵仁枚。他认真分析说,东南亚一带华人多,中华文化影响也大,久离祖国的华侨思念家乡,也许那里正是国产影片的好市场呢!大哥邵醉翁也动心了,当即一拍桌子,说:“去!我们就是要打到国外去!”
初到新加坡,浙江口音的邵仁枚被来自广东、福建的新加坡华人拒之门外,幸得一位浙江老乡的帮衬,邵仁枚带去的几部“天一公司”的片子才很快大受欢迎,一时爆棚。
邵仁枚忙得不可开交,只得拍电报回国,要六弟邵逸夫来当帮手。1926年,邵逸夫赶到了新加坡,协助三哥开拓南洋电影市场。创业的时日里,最使邵逸夫难忘的,是和哥哥一起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搞流动放映。他们像苦力一样,扛着电影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那时的放映设备还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虫叮咬,奇痒难过。
1 2 3

相关新闻:
·104岁影视巨头邵逸夫宣布退休 71岁梁乃鹏接任
·第八届邵逸夫奖揭晓 百万美元花落天文及医药先驱
·一生跨越两个世纪的诗人歌德
·徐志摩翁瑞午胡适:与陆小曼纠缠一生的三大才子
梁羽生少年学武3个月 一生写文3000万
《假惺惺》:歌唱十里洋场的金枝玉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