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360浏览器怎么卸载:吃不够的饺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40:22

医圣张仲景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漫画)。
把一则旧稿《饺子和饺子宴》挂在博客上,博友“独自踏节拍”很快就在文章后面评论道:“据说这玲珑的劳什子,是医圣张仲景于东汉末年从长沙传承来的。那么,饺子最初是否应算南方食品?只是多年后,南方人吃了米,而不喜了面食,于是,饺子便堂而皇之地成为北方佳肴。近日在北京看到更有改良者,将饺子包成包子大小,煮熟,一打半斤,称这是北京的‘名’小吃。我晕……”“独自踏节拍”是经常来我博客指导的一位博友,印象中,此君乃极聪慧之智者也。感谢他(抑或她)的提醒,使得记忆深处张仲景发明饺子的说法浮上脑海,但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经十分模糊了。于是赶忙去查书、查网,还好,很快就有了眉目。先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中的一段文字——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名机,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南)人。幼好学,后拜张伯祖为师。据传曾任长沙太守。时瘟疫流行,他即辞官业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记治传染病方三十种,治疗原则三百九十七条。该书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再来讲一个从网上看来的传说——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的时候,正赶上冬天,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回到家后,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经过反复试验,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张仲景让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舍药,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其实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娇耳”煮熟。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两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长沙人来看望张仲景,想让他百年之后去长沙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就在那一年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建墓。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地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在冬至这天去世,又曾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为了纪念他,也为了健身防病,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吃“祛寒娇耳汤”。后来,“娇耳”这个名称逐渐演变为饺子,而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的说法也不胫而走……
好动人的故事啊!看来,如今经营饺子的餐饮店,理应把张仲景供奉在厅堂之中,因为,创制饺子的祖师爷,分明非他莫属!
印象中,中国的许多行业,似乎都有自己的祖师爷。像烹饪的祖师爷,就有彭祖(因其善调羹以事帝尧,为尧所赞美)、伊尹(因其曾背了炊具,用烹调和滋味的道理去说服汤,使汤得以王道大治于天下)、黄帝(因其制造釜甑,建灶教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伏羲氏(因其始作网罟,以佃、以渔,养六畜以充庖厨)、燧人氏(因其钻木取火,以化腥臊)等好几说。并且,不少中国人对各行业的所谓祖师爷是否乃自己的老乡,好像也是相当在意的,甚至争夺祖师爷的热闹事儿也时有发生。但静下心来想一想,“今天我们常吃的饺子,它的祖师爷的籍贯在哪里?”这个问题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我愿意承认,创制饺子的祖师爷是东汉末年的河南人张仲景,但今日的河南人,能不能据此禁止其他地方的人包饺子、卖饺子、吃饺子呢?或者说,我们这些非河南籍的人,在包饺子、卖饺子、吃饺子之时,是不是还需要花钱向河南人买专利呢?所以,饺子的祖师爷是何方人氏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不管是什么地方的人,只要能在张仲景杰出发明的基础上,制造出水平高超的饺子,来满足芸芸众生的口腹之欲,就是好样的。在这件事儿上,我们西安人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另外,东北人的贡献也不应忽视。早前,针对有人认为“北方的饺子,千百年来,从形式到内容,似乎没有多少变化”的观点,我曾写过《西安饺子和东北饺子》一文,我在文章中写道——
先来说西安饺子。赫赫有名的饺子宴,在西安(又岂止是在西安)大概是人所皆知的吧!饺子宴上一道又一道的饺子有上百种(当然,每次只能享用几十种),其外形五花八门,馅料丰富多彩,烹制手段则煮、蒸、煎、炸各有不同。由平民饭食摇身一变成为盛大宴会,只要稍具实事求是之心,大概都会心悦诚服地承认,比起传统的饺子来,如今的饺子宴,无论如何也是大有发展变化,而绝非“没有多少变化”吧!
再来讲东北饺子。前年10月,我在北京小住,下榻的宾馆左近,有好几家东北饺子馆,令爱吃饺子的我喜不自禁。今年3月,我在海南省的三亚市休息,那里的东北饺子城、东北饺子王等酒店,也是我喜欢光顾的地方。和西安的饺子宴不同,东北饺子的外形和传统饺子相比,还真是“没有多少变化”,它的变化是在馅料上,但又和西安饺子宴的馅料变化有异。后者的变化是求新、求异、求名贵,故而馅料中发菜、鲜贝、蟹黄、鸡翅等便比比皆是。而前者的变,则是立足于大众化,追求馅料尽可能的丰富多彩。即以猪肉馅儿的东北饺子为例,与猪肉相匹配的就有芹菜、萝卜、大白菜、小茴香、韭菜、韭黄、茄子、大辣椒、尖辣椒、西葫芦等十好几种。名目虽然繁多,却个个依然平民本色,大众得很。不过尽管仍是大路货,但由于选料精细,制作认真,质量倒也可观,让人吃不胜吃,吃了还想吃。
旧文摘录到此为止。今天要说的是,尽管饺子是古时的河南人张仲景发明的,但饺子要在今天更好地为中国人服务,却有赖于今天的河南人、西安人、东北人……共同的殚精竭虑和不断实践。立足于这种认识,我以为“独自踏节拍”君面对着北京人整出来的那种“包子大小,煮熟,一打半斤”,并称之为北京名小吃的饺子,还是以不“晕”为好。请相信市场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一代又一代食客的用嘴投票,其结果肯定要比某些所谓的民主选举要公正得多,也准确得多。
说不尽的饺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中国人而言,饺子是永远也吃不够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