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s多久生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什么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03:33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什么样?

 

 

 

 

  

 

 

 

晋朝时的公务员陶渊明,因为仕途不顺,回到老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也就是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貌似淡定的陶渊明对此事件其实一直耿耿于怀,宫廷的丑恶,政坛的凶险,让他更加向往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世界。于是在一个黄昏,泡一杯菊花茶,写下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全文如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此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曲折离奇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显然,陶渊明是含蓄地批评了刘裕天下的黑暗,希望通过此文给天下百姓描绘一个理想社会。

 

1600多年过去了,让陶渊明始料未及的是,许多地方为桃花源归属而争论起来,谁都清楚,这都是“发展旅游”惹的祸,参与争抢的省份有江西、安徽、广西、贵州等,就连湖南省内都有几个地市在争抢。让陶渊明笑掉大牙的是,这些争抢者都信誓旦旦地称,他们那里的风景才是“桃花源”,因为地理特征最像陶潜笔下的描述。

 

这些争抢者只顾及“地理特征”,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陶渊明在文中明确指出是“武陵人”,也就是说这“桃花源”在“武陵”境内。古代武陵在哪里呢?楚顷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张若,“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湖南常德城东筑城以守。秦代,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直到现在,常德仍有行政区划名“武陵区”,从常德到湘西到贵州接壤的地带,那里的山脉都称“武陵山脉”,也就是说,即使要争“桃花源”,只有贵州省还能沾上边。公元963(宋太祖乾德元年),转运使张咏根据朝廷析武陵县之政令,在实地考察之后,建议置桃源县。其理由是:其地有一风景秀丽、道观雄伟的胜地,此胜地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传诵于世而得名桃花源。也就是说,现在的湖南常德市桃源县,早在千年前就有了此县名,而且是因为其景神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千年来,王维苏东坡等无数文人雅士千里迢迢来访,留下了大量墨宝,就连清朝皇帝都赐了御碑,这些大量的人文史料,使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具有了无可争辩的地位。

 

但这么说,还是有点曲解陶渊明的创作本意,也许他只是一种拟写,使用了“武陵人”这个具体名词,但他的本意是描绘一个人间仙境,希望山河处处都是如此美好,至于究竟具体在哪里并不重要,今人争个不休,就显得有些可笑了。

 

最近,湖南常德市筹建旅游文化展示中心,受有关方面之请,笔者创作了《世外桃源》一文,即是从“自然桃花源”“人文桃花源”“现代桃花源”三个角度来写的,尽可能逼近陶渊明先生创作《桃花源记》的本意,全文如下——

 

  

 

 

 

《世外桃源》

 

 

  上苍赏赐的沅澧二水滋润着常德的每一寸土地,向着洞庭或奔腾或舒缓,无限风光次第铺开。

 

  沅水进入常德境内后,无数的溪向她奔来,全长70多公里的夷望溪,不似漓江胜似漓江。两岸的山充满个性,若象、似牛、如马,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与天空叠印在一起。白纱一样的炊烟系在一个个村落的头上,远远的狗吠和鸡鸣,融化着薄雾或浓霜。水心寨前两山如门,壁立千仞,沅水轻轻推开这扇门,一处人间仙境,让汉代马援将军的勃勃雄心折损大半。

 

  每年春天,10万只白鹭在南中国哪儿也不去,千里迢迢朝沅水飞翔,朝一处人间最洁净的地方汇聚。这里的岩缝间清亮的溪水音乐般流淌着,花朵开在石头上,绽放一个诗意般的名字叫“花岩溪”。散发着桐油香的吊脚楼藏在树丛中,三百年前的古村落安静得只闻牛的鼾声。每年深秋,白鹭被寒意驱赶,依依不舍地向南方飞去,来年开春,闻着花香,便能找到回归的路……

 

  当沅水的脚步越来越缓慢,当沅水像绸缎一样呈现,她便与西洞庭湖相融了。昔日浩瀚八百里的古洞庭,虽然不再有桅杆如林的景象,却有万顷芦苇夏翻绿浪秋歇白云,无数的水鸟自由地翱翔,这处被联合国保护的湿地,让人们忘却了钢筋水泥,放眼望去,视野开阔,心胸开朗,仿佛能看到古代诗人在洞庭的船头吟哦不已。

 

  如果站在洞庭平原回首西望,素有“湖南屋脊”之称的壶瓶山,雄奇不让张家界,险峻不输峨眉山。莽莽原始森林中,遍藏奇花异草,偶尔露面的珍稀动物告诉你这处绿色宝库的古老与神秘。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情不自禁地赞美道: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如珠玉一般飞溅的瀑布挂满千沟万壑,桃花落地仿佛听得到回声,那该是多么幽静的圣境!

 

  

 

  沅水在常德城东二十里处拐了个弯,仿佛是特意停留一下。这里有一座山,不高,却因为一个人物而成为中华道德文明的高地。相传远古时期的隐士善卷老人,在这里教民开化,以德服人,连舜帝都愿将帝位禅让给他。善卷婉言谢绝了,他的德行从此让这座小山拥有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德山。伟人毛泽东吟咏道:“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这正是山不在高,有德则重,它没有骄人的海拔,却让我们世世代代仰望。

 

  德山北去百多里,是富饶的澧阳平原。当中原的先民还在采摘野果饱腹的时候,常德的先民已在此揭开古代农业的一页。一粒世界上最早的稻谷,让我们看到了最初的炊烟,和从炊烟中升起的文明;一湾碧阴阴的护城河水,我们拨开涟漪,仍能看到先民制陶、舂米、哺乳时的情景,他们筑起的城池,是人类孕育城市文明的第一个暖巢。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因此欣然题写:城头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城头山与长城成为昭示中华文明的两个符号。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晋代的陶渊明为何要将这里描绘成世外桃源,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的人们远离战争,怡然自乐。一篇五百字的美文,为人们铺开了令人艳羡的人间仙境,从此将天下游人忙煞。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韩愈、刘禹锡、苏轼、王安石、陆游、黄庭坚等古代诗人毫不吝惜笔墨;乾隆皇帝也赋诗两首;面对渔村夕照,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感慨江山如画……

 

  自从中国第一个诗人屈原流放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足迹便像诗歌的种子播撒开来,沅有芷兮澧有兰,充满诗情画意的家园里,人们酿酒、捕鱼、纺织,五月赛龙舟,门楣插菖蒲,擂茶待客,丝弦声声……这块富足的土地,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武昌起义总司令蒋翊武、中华民国缔造者宋教仁、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历史学家翦伯赞、国际知名作家丁玲等,他们的名字让常德令人肃然起敬,让沈从文、黄永玉等大师对常德给予浓墨重彩的描绘。

 

 

 

  无论现代工业如何改变着世界,常德人也没有停下追求诗意生活的脚步。当市场经济大潮在神州大地汹涌之时,常德人却开始了浪漫的文化之旅,创造性地利用十里防洪墙,建设起载入吉尼斯纪录的世界最长诗书画刻艺术墙——中国常德诗墙,这是一座绵延两千年的历史长河,它与奔腾东去的沅江相依,它与古城常德完美融合。

 

  常德人有幸,一座诗墙将他们揽在怀里;蜿蜒的穿紫河像玉带系在腰间;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柳叶湖直把涛声送入梦中。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常德城既有德山太阳山河山三山拱卫,又有沅江穿紫河柳叶湖三水滋润,崇尚德行饱含智慧的常德人,将一座常德城建设为绿意盎然的国际园林城市。

 

  常德人有福,城市与田园融成一片,城里有农庄,四季鲜蔬,食品安全又充足;新农村建设引入城市概念,农民别墅群星罗棋布。晨曦中晚霞里,城里城外,跳健身舞不分城里人乡下人。公园里,农舍中,二胡丝弦汉戏,自娱自乐。一壶武陵美酒,一碟酱板鸭脖,一碗常德米粉,人们怡然自得,安居乐业。陶渊明虚拟了一个世外桃源,当天下游客来到常德,谁不顿悟:这里就是现代版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