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hat 安装 xinetd:得不到君主重用就要跳河自杀的屈原———《丑陋的中国读书人》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9:00:18
得不到君主重用就要跳河自杀的屈原———《丑陋的中国读书人》之四

屈原(约西元前340—约西元前277年),名平,字原。屈原本是楚国王族的支庶,因为屈原祖先封于屈地,他们的子弟便以屈为姓了。屈原因为是贵族出身,年轻时甚得楚怀王信任,官为左徒和三闾大夫,“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传》),由此可知,年轻时候的屈原是春风得意的,他很受楚国君主的信任。
一,屈原究竟是因为什么而遭贬走背运?
屈原遭贬走背运,最后因忧愤而跳河自杀,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但是,屈原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而遭贬走背运的呢?
年轻时候的屈原担任的左徒一职,究竟是什么官员?这,一直有疑问,历史记载也不清楚。根据后人考证,这应该是古代的“左史”职官,春秋时代的左史和右史职官,这是宫廷高级秘书职务,专门帮助君王纪录和起草重要文件,有的时候也协助君王进行外交礼仪等事务工作。左徒这个职务是君王近臣,地位很高。屈原的这个职务,大概是与现在的宣传部和外交部的高级官员大致相当吧。
从《史记·屈原传》上看,屈原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起草君王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他也就是因此而遭到了其他官员的嫉妒而最终获罪遭贬。“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焒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觽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史记·屈原贾生传》)
从司马迁的记载上看,当时的屈原受楚国君王指令在起草国家典章政令,与他同为官的上官大夫因为争宠君王而在楚国君王前告了屈原的状,最后,“王怒而疏屈平”,于是,屈原从此就走背运了。上官大夫谗言屈原,当然是有他的私心和争宠心在作怪,但是,问题是,当时的屈原是否真的是“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呢?这就是说,屈原之所以遭贬,很可能就是因为他自恃才高和得意忘形了,因此,他说话也就不知深浅了。屈原应该明白自己仅仅就是个君王的高级文秘而已,自己无论起草了什么样的国家重要典章政令,那,都是你搞文字工作的人的应尽的职能任务,说到底,打工崽就是打工崽,不管是干体力活,或者还是干文字活,你都是给别人打工的,人,不能够打着工打着工,就得意忘形了,就自己都找不着南北了,甚至有了喧宾夺主的可怕念头。
其实,司马迁记载的屈原之所以遭贬的原因是很清楚的,就是因为屈原缺乏职业道德,在他给楚国君王打工起草国家政令文件的时候,他得意忘形,而说了他不应该说的话,他每起草一份文件,就把治理国家的功劳归功于自己,还狂妄至极地说:“‘非我莫能为”,意思是楚国君王和楚国的政治,离了自己就不行了!大家想想,如果你开办一个公司,你请了一个人帮你起草几份公司制度文件,这人打了几天工,他就到处宣扬说,这公司非自己就不行,这公司都是依靠他的功劳,这让你这个老板会怎么想?这,就是屈原为什么会遭贬的原因。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像屈原这样的狂妄书生是非常多的,即使是现今,也有一些读书人会在埋头著文之中而生出莫名其妙的得意忘形和喧宾夺主的妄念,比如,前些年,笔者就曾经在《南方周末》上看到过这样的一篇报道,说是某个搞了一辈子宣传文秘工作的官员对记者说,某个中国政治领袖的理论都是他搞出来的,他揭发说,这个领袖人物最早只有500多个字的理论提纲交给他,是他帮助他完善成为宏大的理论体系的!这个人大概就是属于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主。政治家就是政治家,你是文秘幕宾就是文秘幕宾,你不要写着写着文章,就以为天下各式各样的大事都不过就是你手中的文字了,你就以为自己可以激扬文字去指点江山了!文字条令与政治实践,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且,政治指令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那不是书斋中的一介书生可以通过查资料和拍脑袋就可以制造得出来的!这需要政治家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实践经验和教训的长期积累。这就是说,做文章的读书人,千万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职能,不要“移情别恋”,也就是不要以为自己写了点什么东西,就以为自己已经是在指点江山的大政治家了,甚至无端生出藐视和欺负你家主人的劲头,这,就是狂妄到了极点了,你当然就会因此而要挨人的整治了。
屈原的这种丑陋的文人德性,即使是在今天,也同样对许多中国读书人是个警示!作文,你就作文,其实,做文章的人,与那些种田的农民和制造产品的工人,干的都是形异质同的事情,人家不过是在生产物质产品,你无非就是在生产精神文化产品而已,从工作性质上讲,你写文章,与人家那些打铁打烧饼的工人农民,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但是,糟糕的是,许多中国读书人常常会在写作文章的时候就发生“移情别恋”的心理毛病,也就是他写政治文章,他就以为他自己就是能够呼风唤雨的政治家了!他写着战争文章,他就以为自己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将军了,他写着革命文章,他就以为自己真是革命家了。如此这般,当事者的读书人就要出问题了,就要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谁了,他就会像屈原那样去欺主,甚至狂妄地把什么功劳都揽到自己的名下,好像这世界离开了自己,这世界马上就要倾覆崩溃一般;离了张屠户,天下就要吃带毛的猪。这就是说,屈原的这种得意忘形和“移情别恋”读书人心态,很可能是一种固有的中国读书人特有的心理疾患现象!
二,《离骚》,就是牢骚
屈原最著名的文章,就是他的《离骚》。离骚,是他遭楚国君王贬之后所写的一篇诗歌,抒发的是他个人的情怀和抱负。屈原的这种矫情,也是中国读书人的一种习惯性的毛病。离开就离开了吧,屈原自己不是知道“天涯无处不芳草”的道理么,但是,他还是要发那么多的牢骚,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个有学问的高尚人。
屈原的《离骚》开始就介绍自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意思就是说,他屈原是古代帝王高阳的后裔啊,我祖宗是皇亲国戚的伯庸啊。这屈原被贬他地,怎么一发牢骚先就要去宣扬自己的高贵血统呢?这,真是让人奇怪!这就是说,在这屈原的脑袋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血统高贵与低贱的理念。后来的中国读书人,好像都有屈原的这个毛病,即使自己都穷困到吃不上饭了,或者自己都已经在当叫花子了,他们都还是精神贵族,还要把自己昔日的辉煌高贵的祖先弄出来摆摆谱。这种精神贵族问题,是历朝历代中国读书人的习惯性毛病,也是中国读书人希望把自己区别于一般普通人民群众的重要根源之一。这就是说,大多数中国读书人,不管他现在是高贵还是贫贱,他们的骨子里就有一种贵族情调,他们努力的通过摆谱祖先,试图去震慑住普通老百姓,让老百姓知道他们是贵族,至少是贵族的后代!大家去现实社会生活中看看,是不是至今依然还有许多中国读书人存在着这个精神贵族的毛病!
屈原在他的离骚中,一点都没有检讨自己之所以遭贬的过失,而是发了不少政治洁癖的牢骚之词,他说:“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与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这意思就是说,现在朝廷中的朋党很得势呀,君王的前途很危险。我担心自己,则更加担心君国的前途。我希望尽快回返君王的身前,希望君王能够走上正道。开始君王不理解我的一片赤诚呀,反听信谗言发怒于我。我本来是一味的忠贞哟,却又总是召祸惹身。我希望上天来评判是非呀,好让君王知道我的清白和忠贞!
那么,屈原之所以强烈希望自己回返政坛,仅仅是为了忠诚于君王吗?他在离骚中自白道:“老然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这段自白,可以说是道出了屈原的真实思想,他之所以急切希望回返政坛,是因为他害怕自己无名而老死蓬蒿,他是希望尽快回返政坛而美名天下。可以说,屈原的这种为了扬美名天下而生存的心态,几乎是许多中国读书人共同的丑陋心态。如果说商人行商是重利,那么,中国读书人无论读书或者从政的主要目标则是重个人之名,他们可以为自己个人名节而付出一切的。这就是说,商人为利可以不择手段,那么,中国读书人是否也可以为自己个人的名节而不择手段呢?中国历史上的那些为个人之名而不择手段的读书人,与唯利是图的商人,在本质上是否是一丘之貉呢?这,还是留给大家去思考吧。
自恃才高八斗,动辄就怀才不遇的发世道不公的牢骚,自己还有精神贵族的心理毛病,这在屈原身上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在许多中国传统读书人身上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得不到君主重用,就要闹自杀的屈原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当年的屈原肯定是个心智不太健康的人,他给君主打工,打着打着就喧宾夺主了,就得意忘形了,这既可能是因为他的个人修养不良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他存在着自己都不能控制自己胡说八道毛病的心理原因。他被流放之后的情景,则肯定是患了忧郁症了,司马迁记载说:“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
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觽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觽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
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魭魭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史记·屈原传》)
从司马迁的记载上看,当时的屈原形容憔悴,整天就披头散发地在汨罗江边游荡,口中还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汨罗江边的渔夫见着屈原就问询他是否是当年主管过贵族教育的三闾大夫,屈原答非所问的回答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觽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意思是说,全天下人都醉了哟,唯独我才是清醒的呀;全天下都是浑浊的哟,就只有我才是干净的呀。于是,我就被流放了。渔夫劝解屈原想开些,屈原则回答说:我宁愿跳河去喂鱼,也不愿意享受这肮脏的世俗生活呀。大家瞧瞧,这屈原是是不是个政治洁癖?!
按照常例说,像屈原这样瞧不起老百姓的精神贵族且又自甚至高的弃官,本不应该得到老百姓纪念的,因为,中国历史上像屈原这样的可悲可叹的政坛人物,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老百姓纪念的总是那些为了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比如科学家,艺术家,医学家,建筑工程家及其抵抗外来侵略的战士,对那些一心一意巴结君主和舞文弄墨试图扬名天下的人,老百姓对他们是没有什么感情的。但是,为什么汉朝以降的端午节又会去纪念屈原呢?这实在是令人感觉到有些费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端午节的起源,肯定与屈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夏历的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甚古,所以,夏历五月初五这天,还有“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沐兰节、地腊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粽包节、五月节、娃娃节、女娲节、女儿节”等另外称呼!过节的方式虽大同小异,涵义有的时候却相差甚远。由此可见,中国的“端午节”,是根据上古时代中国各民族中不同的习惯、宗教、传说而混合起来的一个统一节日。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中国过“端午节”的民族有汉、藏、蒙古、回、彝、羌、纳西、达斡尔、锡伯、哈尼、裕固、壮、布依、仡佬、朝鲜、鄂伦春、土家、瑶、侗、普米、白族等,可以说,几乎中国各民族都有过“端午节”的习惯。
夏历中的每年的五月初五,在天象上是个什么位置呢?是在接近“夏至”和游历于“夏至”左右的区间位置中,或者说是游离在“芒种”与“夏至”节日之间的一个节日。比如,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夏历五月初五,其节日大多夹在“芒种”和“夏至”这15天的区间中,有个别时候是在夏至之后的几天内。这就是说,所谓的“端午节”,其实就是指太阳接近“夏至”这个北回归线的日子,之后,相对于夏至而言,白昼就将开始变短和夜晚开始增长,但是,地理蓄热的日子也即将到来,所以,端午节以后,天气会更热。
在古代中国人的理念中,特别是在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的理念中,尽管他们还没有建立起江河湖泊湿地是陆地生物之肺的现代理念,但是,他们是将江河湖泊湿地看成是神圣之地的,他们定时要祭祀江河湖泊中的生灵,还要放生各种水生动植物入水。过去以往,中国端午节期间,中国各地民众要往江河湖泊中投放食物,就是希望水种族和陆地种族都能够生长旺盛,以达到人类和天地江河湖泊共同生存发展的良好愿望。
端午节一过,大地中的各种病菌和蠹虫,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长期,这个时候,许多春夏之交时期出现的瘟疫就将自然退去。但是,端午节期间人们积留下来的各种具有消毒杀菌作用的食品、药物、香囊、香扇、熏香、中草药等还保留在人们家庭中为人们所也,继续为人们的健康发挥重大保健作用。所以,端午节又是中国老百姓自发形成的群众卫生节。
端午节期间,人民群众去江河边搞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和水上运动,其实与纪念屈原并无关系,这是中国老百姓的卫生和纪念江河水神的习惯需要及其洗涤运动的需要。那么,端午节是怎么样与屈原挂上了钩的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很多,论功劳,屈原是失败者,他不应该出名,屈原的出名,主要是因为汉朝的几个著名文人猩猩惜猩猩和兔死狐悲的原因所造成的。从资料上考证,汉朝的著名文人贾谊、司马迁、扬雄都曾经撰文纪念过屈原,而且,这几位名人当时都曾经到江河边纪念屈原,这样,可能统治者为了安抚文人的的那种怀才不遇的心理,就把屈原刻意打造成为忠臣楷模了,这也是出于汉朝时期朝廷提倡忠孝的国家伦理的需要吧,这样,后来的屈原就挤进了中国的端午节了,弄到现在,已经有一些人甚至认为端午节就是专门为纪念屈原所产生的了。其实,端午节由来已久,是民间老百姓自发形成的卫生、运动和祭祀水神的节日,本来是与屈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现在说端午节是诗人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那又是在喧宾夺主了!
屈原既死之后,他的遭遇触动了许多中国文人的心,兔死狐悲,这样,“楚有宋玉﹑唐勒﹑景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汉朝,则许多文人墨客都有纪念的言行,特别是西汉时期的贾谊、司马迁、扬雄等纪念屈原之后,屈原也就因此更加出名了。
司马迁评论屈原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史记·屈原传》)
最著名的评论屈原的文章,是西汉思想家和文学家扬雄的《反离骚》,扬雄也像司马迁一样,很同情屈原的遭遇,但是,他也认为屈原得不到上司重用就要闹死闹活的自残行为是不值得赞赏的,他说屈原“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应该说,扬雄的这个评论是很正确的,读书人,你作文赋诗,那是你个人的事情,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文章看得那么重要,如果别人不赏识你,或者你的上司不重视你,你就要死要活,这不是类似于奸商那样的欺行霸市的行为么?!
屈原的诗文无疑是很好的,他已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这并不能够遮掩住屈原的丑陋文人的德性。屈原自恃才高,有政治洁癖,且热衷于弄潮政坛,一旦得不到上司重用,就要闹死闹活。由于后来的一些中国读书人兔死狐悲,这样,就造成了屈原的个人品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后人的批评和反思,中国历史上,像司马迁和扬雄那样既同情屈原又批评屈原的文章是极其罕见的,大多中国读书人把屈原抬高得至高无上,其实,这都是中国读书人希望得到上司重用自己才学的文人的猩猩惜猩猩的感佩言行吧,说到底,这还是在借屈原说事,而最终目的是提醒上司能够重用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