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h命令指定端口:景德镇近年仿元青花瓷反思 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2:37:07
景德镇近年仿元青花瓷反思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613010&extra=page%3D1&page=22
近几年海内外的元青花热一直持续不断,2005年7月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以1568万8千英镑拍卖的“鬼谷子下山”罐更将其推至顶峰,创下中国瓷器、工艺品全球最高价格纪录。多种市场因素促使景德镇对仿古瓷业情有独钟,而众多仿者的坚持不懈使仿品制作越发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一、景德镇仿元青花的优势
  景德镇仿元青花瓷的制作优势很多。首先,珠山御窑厂明官窑青花制品与湖田窑元青花制品的发掘出土及民间流散为仿古者提供了大量的实物标本。许多仿者拥有自己的标本室,他们因地制宜,参照实物,使用科学配方甚至彻夜研制,不断提高仿品质量。其次,元青花制品中包括“御土窑”(即“官窑”)、民窑等不同层次标准的器物,它们的胎土冼练,修胎、绘画等水准也参差不齐,一旦仿古者克服青花配料问题,仿制其他细节就变得灵活多样。因此,景德镇的各阶层仿古者都可根据自身条件制作相应的仿元青花制品。
  二、仿元青花制作者在产销链中的利润
  与景德镇其他仿古瓷者一样,虽然仿元瓷制作者埋头苦干,但在整个市场产销链中他们的利益并不可观(除少数几家产销一条龙的高档仿古厂外)。追究起来,笔者甚至感觉他们许多仅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为生,所得利润很低,仅够维持原本消费水准不高的日常生活。例如,一件低仿元青花在景德镇仅售数十元,而在国内其他城市古董店中则至少为数百至数千元。如此说来,在整个产销过程中获取利润最大的多是靠脑力劳动的古董中介商,而非景德镇的仿古瓷制作者(少数特例除外)。
  三、仿元青花制品的高低档次
  由于元青花在胎土、造型方面要求相对不是特别严格,因此元青花高仿品多针对青花绘制(包括青料选择)、柴窑烧制两方面而言。聘请绘制青花高手与使用昂贵的柴窑烧制是仿元青花中难度与资金投入较大的两大关键。例如,2005年景德镇颇有名气的仿元青花制作者黄云鹏与南京博物院张浦生联合制作的仿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仅注重初期与绘画工艺,其广告的最大亮点是青花绘画比较严格,但最后阶段则使用方便简单的现代燃气窑代替传统中难度较大、费用较高的柴窑烧制。
    黄云鹏制作的这类仿元青花属于景德镇的中、高档仿品,但并不代表景德镇最高仿古水平,还有其他资金雄厚的仿古瓷者利用拍卖会上竞买藏品、与藏家交流、拍卖会预展观摩及美术馆展览等机会对元青花进行考察研究,很大程度提高了对元瓷的认识及制作水平。特别是高薪聘请技术过硬的青花绘制者,使用传统柴窑烧制,并对制成品进行严格淘汰挑选(一窑仅留数件甚至一件制品)。这些严谨作风极大程度提高了仿古制品的成本,虽然使其单品造价达到数万甚至数十万元,但最终无疑对高档藏家产生不可估量的威胁。
    如果仿古瓷制作时适当留些仿古标记还可理解,但大多数仿品毫无标记可言。无论是出于哪种仿古心理与目的,受害者都希望他们尽量提高职业道德,特别是心怀叵测的故意作旧与瞒天过海的接老底烧制。
  四、仿元青花的派生、臆造及作旧
  高仿元青花由于制作成本高,生产量低,成品不会出现在景德镇市面上。因此,市场上流通的“元瓷”大多属于成本低、生产量大的低仿“元青花”及派生、臆造制品。“元青花”的派生制品还包括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及其他种类的仿元瓷。臆造品则是制作者毫无根据地模仿制作,这些制作者几乎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元青花,仅根据图录资料,凭借制瓷经验,臆造出破绽百出的低仿品。
  不论是派生还是臆造,它们都显得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在当地价格极低的仿品凭借众多消费因素,在内地市场销路似乎不错,不少藏家拥有多件甚至数十件类似仿品依然执迷不悟。
    景德镇仿古者的作伪方法很多,不少的专业作旧商家都在街上光明正大营业,但更多的高级作旧者并不在街面出现,他们会繁琐、复杂地使用独特方法作伪,其各自的企业秘密在这里不多涉及。
  五、仿品瓷的社会商业炒作
  现代商品经济中,出于商业心态的社会炒作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利用,由于当事人道德观不同,其目的与手段也多种多样。撇开国内收藏界不谈,笔者简单介绍一下十余年前发生在日本的“东洋官窑陶瓷事件”(详细情节可见当事者落合莞而所著《真赝》一书)。
1.日本“东洋官窑陶瓷事件”简介
   1992年,日本有位名叫落合莞而(东京大学毕业)的收藏爱好者突然拿出了大量“东洋官窑陶瓷”,其中包括中国元瓷(青花、青花釉里红器)、明清官窑以及李朝制品,种类甚多,掀起很大轰动。这些瓷器首次闪亮登场是在大阪府南部的岸和田市成立70周年纪念会上,随后在日本各地进行数次展览。由于该批器物鲜见罕闻,顿时引起日本内外各大陶瓷博物馆的强烈震动,有些美术馆甚至打算出巨资收购该批器物。
   为此,英国戴维德基金会瓷器部主管专程来日,数次亲临展览现场,并与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出光美术馆等处的顶级研究者多次探讨展览品的真赝问题。同时,日本NHK(相当于中国中央电视台)、MBS(每日放送)、《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诸多大型电视、新闻媒体都对该展览进行大量的现场报道。展览期间,不少陶瓷专家对这些“东洋官窑陶瓷”提出质疑,最后正反双方各执一词,愈演愈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2.当事者所述的“东洋官窑陶瓷”历史来源
   对于这些前所未见的“东洋官窑陶瓷”,当事者落合莞而道出一段不平凡的“历史真相”。其中,部分藏品是明、清政府继承前朝的宫廷传世品,并于乾隆年间赏赐与日本的德川将军;另一部分推断为乾隆年间重修奉天(沈阳)故宫,由北京故宫调入的清官藏品,后来东北军阀张作霖因军资不足,于1925年前后又将其部分藏品抵押给德川家族。总而言之,落合莞而的推断不时使用历史资料为佐证,器物来源显得有理有据。
3.“东洋官窑陶瓷”的鉴定与证书
    在这些器物引发强烈社会争议之后落合莞而拿出两种备好的鉴定证书。一种是北京大学考古系杨教授的亲笔鉴定证书,一种是日本科学部门所做的器物热分析鉴定证书。在传统与科学的鉴定证书面前,双方争论进一步激化。
4.反思
  对于这批“东洋官窑陶瓷”,日本陶瓷界的持否定学者与落合莞而等人曾经进行数次电视现场辩论,但都难下结论。首先,日本陶瓷专家难以打倒大陆专家,尤其是带有神圣光环的北京大学考古系;其次,在科学社会中更难否定带有科学性质的热分析鉴 定。最终,该事不了了之。
  通过该事件,笔者主要涉及两点。首先,不少藏友曾谈论日本的仿中国官窑陶瓷如何逼真,其实都是误解。日本没有制作仿中国官窑陶瓷的作坊,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关设备与材料,更没有相关人力资源。其国内的确存在不少官窑仿品,基本都是最近数十年来自景德镇的仿品。应该说,由于日本人对中国官窑瓷的推崇及泡沫经济引起的收藏热,众多藏家深受中国景德镇现代仿品之害,现在不少老人仍然执迷不悟,家藏数十、甚至数百件现代景德镇仿品,有些热心者甚至不惜重金建造自己的私人陶瓷美术馆。随着景德镇仿古瓷的不断涌入,现在热衷收藏中国官窑瓷的日本爱好者越来越少,当他们知道“东洋陶瓷”给其带来的只有悔恨、没有快乐之时,也正是景德镇丧失这片仿古瓷销售市场之时。同样,按照大陆的仿古瓷销售行情看,很难说今后景德镇制瓷者不会失去中国这片更大的市场。
    其次,1992年的这场事件炒作者思维相当大胆、缜密。以当时的情况看,不论这批器物的来源考证还是传统、科学鉴定证明都很有折服力,绝非莽夫所为。在准备充足的鉴定证书面前,当时许多瓷器专家无言以对,其社会震动与影响可想而知。毕竟岁月无情,事隔十几年后再看这些当年曾经沸扬天下的“东洋官窑陶瓷”时,懵懂者才清醒:原来它们仅是些低劣的景德镇仿古制品而已,微不足道。
  六、总结
  许多瓷器收藏者对瓷器的喜好是因为它们由一文不值的“四旧”跃变为“国宝家珍”,对其态度也由“打烂”突变为“珍藏”。这些从经济利益出发的收藏爱好者逐渐形成强大的收藏潮流,促使景德镇的仿古瓷制作蒸蒸日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元青花仿制进一步加速,在中国贫富分化极其剧烈的现代发展中,资金雄厚的仿古瓷制作者必将制作出更加逼真、高档的仿品。这些变化无疑增添了负面效果,成为今后瓷器爱好者必须面临的巨大考验。
    游览景德镇,会发现许多制瓷者终日劳作,但报酬甚微,仅可勉强养家糊口,生活处境堪忧。笔者于心不忍,甚至难以落笔。瓷业发展前景辽阔,并非仅靠仿古作伪才有出路。如果大家都站在被害者角度看问题,此类伪品与假奶粉、假药等泛滥社会、危害百姓何异?在此谨希望景德镇瓷业能早日走出畸形并重现历史辉煌。

2007-10-17 22:08

 
 

景德镇近年仿元青花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