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net ip 端口号:顿修成佛的根本正因与助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03:47

顿修成佛的根本正因与助缘

——成佛捷径:顿悟顿修成佛秘诀

作者:净善法师  2007年12月31日

佛教至理名言(一):

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识;

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佛教至理名言(二):

三界(各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
乐善好施得福报,修心养性成佛道;
千途异说终归一法,万法唯归一心;
清净为心皆弥陀,慈悲济物即观音。

佛教至理名言(三):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就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教至理名言(四):
(万法唯心——心生各界)

若已修成佛心,则应往生佛界、就是一真法界;
若已修成菩萨心,则所生境界就是菩萨法界;
若已修成罗汉心,则所生境界就是罗汉法界;
若心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则所生境界就是天人法界;
若心是五戒、中品十善,则所生境界就是人法界;
若心是下品十善,则所现境界就是修罗法界;
若心是下品十恶,则现畜生法界;
若心是中品十恶,则生饿鬼法界;
若心是上品十恶,则现地狱法界。

序言

禪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据说为古代.无尽藏比丘尼开悟之感慨的写真。

    六祖慧能说: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学法作佛莫向外求。自性悟,众生是佛;自性迷。佛即众生。

  凡圣一如,生佛等同,迷之则生死无端,悟之则轮回顿息。
    妙善大师在<成佛之道系列讲座>中强调:

许多已修行证道的古大德、善知识曾言道:“开悟之前,无论你修何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围”。
    真正的修行,是要按照宇宙真相以及它所包涵的宇宙规律为标准,来修正自己不符合宇宙真相及规律的各种习气,使自己的世界观、宇宙观更贴近宇宙本性,最后达到与本性合一。但是,未开悟之前的修行者,不知道宇宙的真相及规律是什么,没有明确的修行标准,更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习气是违背宇宙本性的,又如何谈的上修行呢?因此古人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不仅如此,许多修行者,由于以自己的分别心来理解本门经典,难免解错悟偏。如果修行者再加上执着,不仅谈不上修行,反而造了更多更大的业障。因此古人云:“地狱门前僧道多”。
    因未开悟明心,虽修某法,但不可能不起疑惑,虽也诚心努力用功,但由于始终处于疑惑之中,有疑惑则心不安定,不安定则不可能一门深入地精进,因此难以成就。
    观察世间目前的修行者,心虽很诚,但大都处于十字路口,不知所从。佛和善知识都点的非常明确,修行就是修清静心,断分别心,立平等心。但有许多人还在到处找法,不知从何处修。如同在茫茫大海,无方向地游来游去,何时才能登达彼岸?

    因此,望同修们无论当下能否理解,千万不要起分别心。如带着分别心来阅读此书,不仅难以受益,反而会生瞋恚心而造业,那不是作者的本意。真诚心是不加分别的,真诚心是受益和精进的基础。如果带着分别、挑剔的眼光,在进入内涵之前就已经被文字相障碍在外围了。
    因非常赞赏妙善大师上述之高见,故借引为本文之序!

一、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生死唯由心所作

何为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法句经·爱欲品》云:“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生长出生死流转的苦果。

《法句譬喻经》:佛告长者:‘贪欲、嗔恚世之常病,愚痴无智患害之门,三界、五道由此堕渊,展转生死无央数劫,受苦万端由尚不悔,岂况愚人能得识此!贪欲之毒,灭身、灭族害及众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

《大乘起信论》云:“以心生则种种法生,以心灭则种种法灭”。

《百法论》云:“一切法中,识用殊胜,推识为主,故首心法”。

陈兵居士:心这个东西,在佛家看来是世间最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的东西。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大,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有奇妙能力,潜具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

陈兵.著《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第六章.(心识与轮回 )对这一问题之论述相当深刻精辟,此敬录其如下高论与读者分享:

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在佛家看来,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按此,则如实认识轮回,揭破生死之谜的关键,在于如实认识自心;------ 众生为什么落入既定的生命形类?为什么各自有不同的形貌、寿数、习性、际遇?为什么会生了死、死了又生,对此类问题,佛教的回答十分明确:这一切既------非天地、山川、社会等外缘决定,亦非偶然,而是由众生自心所造作。《杂阿含经》卷十载佛言:众生心之复杂,过于那斑色鸟色彩斑驳的羽毛,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各种动物形类之别,唯是它们心之差别所致,心是生命形类状貌的造作者,就像画师们用彩色的颜料,随意画作种种形相。这个比喻见于多种佛经,以《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中的一首偈子流传最广:“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不仅众生的身心,就是众生所依存的整个世界或经验世界,都是“心”这个技艺高明的画师的作品。《五苦章句经》载佛言:“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谓众生流转于六道中,受不同的形貌,皆是自心所取、所造。《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说众生之生死轮回,相续不尽,完全是由内在的主体心识为因,由心识所决定,非由外在条件,这是说“万法唯识”的重要理由。心怎样造三界六道、种种世间?答曰:由心起业,由业感果,落入了业力因果律所编定的自然程序,由此而有五蕴、业果、三界六道。《正法念处经》云:“心业画师,业作众生”,“心业画师,自业画作业果地分,种种异心,他处受苦。”众生及其生死轮回,是心这个画师用业画成的作品。《华严经·十回向品》偈言:“一切世间之所有,种种果报各不同,莫不皆由业力成。”这是佛家诸乘诸宗共同宣说的“业感缘起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呜呼!生死唯由心所作——是为佛家生死轮回说的理论基石!
     二、成佛的根本正因在于自净其意——修心

禪诗云: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万境生 ,一切不如心真实!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有陀罗尼名金刚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刚心?此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是诸众生,自知自觉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恶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作恶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达自性,依佛修行,决定成佛。胜如读诵金刚经三十万遍,功德无比。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自心流出,无穷无尽,不坏不杂,故名金刚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与众生心性一般,只因修与不修、信与不信,所以有成佛有众生也!”
    书载释迦世尊当年在菩提树下目睹明星(禅悟)开悟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为何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禅理如是:各界众生的心性如水、冰、雪、霜、水蒸汽的差别一样,水之柔、冰之坚、汽之虚,其物理性的差别极大,但其水性却不变不差(类似各界众生的差别极大而身中佛性却相同);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水、冰、雪却能相互转化(类似各界众生的生死轮回,然而身中佛性未曾生死,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假若比喻人心为水、佛心为水蒸汽,水通过加热到一定程度则变为水蒸汽,而人通过修行到一定程度则能成为佛矣!由此可见众生与佛在佛性上是平等的,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虽然人人皆具佛性,但因人往往只重视自己的身体,平常要照顾衣食住行一切所需,更要追逐尘世的功名利禄,反而忽略了自我的真心,忽视了修心,忽视了养心,任心在那里造业、妄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说一切心,能生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是以修行的主要工作,在于修心!

正所谓:三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千途异说终归一法,万法唯归一心;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古今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

正如反映“济公大师”的电视主题歌中所唱到的那样,“东拜佛、西拜佛---你找佛、他找佛,到底哪里有佛陀?心净自成佛!心净自成佛!”

妙善大师在<成佛之道系列讲座>中开释:

何为“外道”?心外求法称为外道,并非有些人误解的歪门邪道。即使你是在修佛法,只要尚未从心上修,都可称为外道。
    内外虽是修行的不同阶段,无好坏之别,但要识得真我,回归本性,只有内求修心,别无二路。许多修行者不明此理,长期停留在心外求法上,执着于一些跑山、跑庙、烧香、磕头、放生、捐钱、印经书等方面。虽可积累一些功德福报,但仍是外围功勋。它的作用是正修前的一种熏陶,这个过程起着对佛与佛法初信的作用,虽不可缺,但又不可停留于此。众生本来皆有佛性,多生多劫以来,在欲界凡尘中待的时间长了,迷失了本性,但由于那个佛种的程序还保留在阿赖耶识中,因此,生生世世总在找一条回归之路。由于生生世世已经养成了向外寻找的习气,因此,总以外求为道,反而背道。形成了回归本性的障碍,欲求反已离道远。这就是内求自心与心外求法之别。
    修行者既然承认“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之理,就不要把时间耽误在外求上,“即心是佛”的内在超越才是无上大法。整个修炼过程就是觉醒和转变自己的心,以及以心对应所表现出来的习气。心若能转,境自然转。那么所谓的开悟、解脱、成佛都已大功告成。反之,心若外求,虽也心诚,却被开悟、解脱、成佛的假名表象所转,终难成就。

无论哪一个修行宗门,都是以修心为要,来转化物质世界,转变你生存的环境,以及最终使你脱离六道这一生死环境。
    佛法认为“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在佛法的“唯识论”中讲到:“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正是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如果是上根器的人,仅一个“心物辩证法”就可使你顿悟,就可使你成就。成佛得道不正是心和物的转化作用吗?因此可以说,“心物辩证法”就是顿悟之法。
    心可以转境,境也可以转心,就看你如何把握。
    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是修行或不修行的分界线。不修行的人则心随境转,随波逐流,追逐物质利益,生命层次趋于下旋。而修行者则是把心定在本性上,身虽入境,但心不受物质利益所诱惑,心却不被境转。心若能定则境随心转。生命层次和生存环境皆趋于上旋。这正是千门万法修心为要的根本原理。
    当你认认真真地把“宇宙生命层次概况表”看完之后,你会发现,该表中有两项是十法界的共同特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既是“心”。所有的法界以及你在六道里的生存环境,都是随着你的心识所转化出来的。不同的心转化为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法界,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正报和依报。因此,修行必须修心。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心能转境,否则,心必被境所转。我们想脱离苦海,不就是想转苦海为极乐之境吗?我们想脱离六道,不就是想超越轮回之境吗?觉者为佛,不觉者为凡夫,“觉”是心的“觉悟”,而不是身和境的觉悟。这就为我们修行点明了回归本性的奥秘,修行必须修心。
    纵观六道及十法界的成因,瞋恚心对应地狱道;贪心对应恶鬼道;愚痴心对应畜牲道;良心对应人道;傲慢心对应修罗道;善心对应天道;慈悲心对应菩萨道;清静平等心对应佛道。各法界对应的都是一个“心”字。(笔者注:人今生“心”的根本性质——根本心性决定来世投生的去向!)
    许多修行人虽然也知道修行既是修心,但“知道”不等于“悟道”。悟道不等于“得道”,得道不等于“了道”。口上说修心,但在行动上仍然是在向外找,向外求。行为总是与修心联系不起来,整天身在外跑,心往外驰,心驰则神往,心又怎能清静?执着于一些表相的修行。如:放生为了自己治病消业障;捐钱印经、建寺为了自己积功德;跑山拜佛为了保佑全家平安得福;长期研究经典,功夫用于字面上的理解,谈论佛法时,能说会道,似乎懂得很多,但实际又不按佛说的去做,仍然在执着文字相。这些外求法虽也有些作用,但仍未回到修心的根本上。因此,长期修行虽也诚心,但不见效果。问题正是由于偏知偏见而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几年以前,我曾对一些执着跑山拜庙的修行人讲:“不要到处乱跑,越跑心越乱,应在家里修清静心,清静入定之后才能开悟,开悟之后才刚刚开始修行”。但当时听不进去,跑了几年毫无长进,这才承认我没有骗他。这一个小小的障碍就障碍了三年。每个人都有无数的障碍,如尘沙之多。如果每个障碍都需要三年才能认识和突破,一生才能突破多少障碍?如果无人点化,有时一个小小的障碍就会障碍你一辈子。因此,修行的过程是漫长的,需多生多劫才能成就。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需要多生多劫才能成就。任何事情都是有捷径的,那就是必须真正地回到修心的本源上。许多人正是由于执着外求,在外圈转得时间太长了,才误了自己的修行进程。如果你不从修心入手,即使修上千万劫也难成就。
    许多修行人都知道修行是修心,但又不知道怎样才算真正的修心。修心是要按照宇宙的本性,修正自己不符合宇宙本性的认识和习气。那么,要想进入正式修行,首先必须开悟,先须明白宇宙的本性是什么。如果不明白宇宙本性,当然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认识和习气是违背宇宙本性的。这个问题放在后面再谈,在本文里你需要明白的是心能转境,修行必须修心。——妙善<成佛之道系列讲座>

正如顿修成佛明言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三、如何修心才能成佛?

佛陀在世的最后教诲:你们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生命是短暂的,如能这样思维,你们将可远离贪欲,远离瞋恚,你们可以远离不善。当你们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一定要自我降服!你们要作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心”悟,这个人成佛;“心”迷,这个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佛说清净心经》云:所言清净心者。当知即是心解脱增语。慧解脱增语。由贪染污心不清净。由无明染污慧不清净若诸苾刍断除贪染即得心解脱。断除无明即得慧解脱。

清净为心皆弥陀,慈悲济物即观音。——太虚大师

一心向善,即升天堂;一心作恶,必下地狱。天堂地狱的大门只在心间。——修道名言

凡夫通过修行,克服了自身的束缚,明了自己的本性,亦即开悟,亦即明心见性。见性后,狠除习气,就能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修道名言

西方神秘思想家史威登堡在【原著】《灵界著述》<我见过的灵界>【内容简述】中指出:

「前后凡二十余年,我屡次把肉体留置于人间,成为脱壳的灵体,出入于人类死后的世界......」,史威登堡目击到死亡和死亡后的生命。
  他说当人肉体死后,马上接著的是一段心灵自醒的时段,在这个时段,世间所带的面具全被溶解了,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真实的自己,在此时,每个人用自己所相应的习性,去塑造他自己的永生。具有神圣的或精神层面欲望的人进入天界;具有世俗的或物质层面欲望的人进入地狱。地狱界的惩罚,乃是居住于该处的灵体自己招来的,而整个天界也因欲望中不同的善而分成不同的团体。
  也就是一个人在人世的生涯,将直接决定死后要永远生活的世界,凭自己在人世生活时,灵的内心最倾向于那一个世界,死后,灵体将凭著自己的意志(信愿),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世界。
  其实天堂和地狱是在每个人真正的心中,要进入天堂并不难,虔诚但无爱心的生活,不能引你去天堂,只有爱心的生活,事事诚实与公平,「单纯的心,纯洁的心」,从内心源发起,才能引你去天堂。(注:《灵界著述》中的最高永恒天堂的生灵为福乐永恒的寿命,与佛教的极乐世界描述大致相同。“依义不依语”,请不要陷入“认指为月”的文字障。——笔者)
    注:史威登堡:一六八八年出生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贵族家庭,是人类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人物,他被公认为人类史上唯一的灵界探访者,同时,也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理学、经济学、解剖学、心理学、哲学等,留下了不朽的著作,其水平堪与现代比美。在1743年,史威登堡55岁时,得到特别的心灵感应,戏剧性的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开始把他全部的精力投入于探讨灵魂的本质,于二十余年间,屡次的进入灵界,并且在弃世前,将他在灵界的所见所闻,记载成十余册的「灵界著述」目前由「大英帝国博物馆」珍藏,1772年3月29日,史威登堡84岁时,依照他的预言一般,在英国伦敦逝世。——摘录《灵界著述》<我见过的灵界>【内容简述】

佛陀、大德的教诲及非宗教的西方《灵界著述》从两个角度指出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修道成佛主要在于修以下四心——觉悟心(迷则众生,悟则佛种。)、信愿心(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清净心与仁慈心(清净为心即弥陀,慈悲济物皆观世音。);而一般说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仅为仁慈心的内涵与外延;另外,《灵界著述》也从非宗教的角度反映出佛教修心成佛观点之超绝与殊胜!

四、成佛的根本正因与助缘的关系——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为佛教的宗旨, 是佛教之“根”,由此而演化生出的禅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等则为佛教的“枝叶”。“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人天共道,亦为世界各大宗教修行之共道。但对于佛教脱离生死轮回的成佛来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持戒与积德,只是根本助缘,而非根本正因,成佛的根本正因是“自净其意——修心”,这正是佛教的殊胜之处。六祖坛经云:佛向性(心)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心)迷,即是众生;自性(心)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禅理如是:这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丝毫不差的道理一样,种子(心)——正因;而为了收成好,又需要经常施肥、浇水(持戒与积德)——助缘。种子(心)决定得什么果(如人、天人、佛),而施肥、浇水(持戒与积德)只是影响果实的大小(如人道富贵贫贱之差悬殊、佛道亦可分九品等)。可见对于成佛来说,正因(修心)与助缘(持戒与积德)各是各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替代,不可或缺。正所谓:三界(各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成佛);乐善好施得福报,修心养性成佛道。

唐末五代禅宗(法眼宗)、净土宗大师永明延寿(904-975)为法眼宗第三代祖师,集大乘佛法为一身,融通各宗、会归净土,持律精严,欣求往生。以吾人灵明妙心为万法之本源,以西方净土为最终归宿,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其多闻、见地、文才,千余年以来历代大师大德难与伦比。永明延寿大师的顿修成佛论包括:

修心为宗——顿修成佛。永明延寿大师主张“立心为宗(修心为宗)”,认为万法唯心,“心净则佛土净”,因此“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 他也援引《维摩经》的话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

持戒积德——万善助缘。认为“戒为万善之基,出必由户,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生”。又说“戒能开发菩提心”,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也“与禽兽无异”。万善不但包括“博爱济生”、“止杀兴哀”、“放生续命”等十善业,还包括“济急利时”,如建造桥梁、平治坑堑、开通道路等慈善行为;万善中被称为“第一福田”的是“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温恭之道,敬养父母。”并强调指出“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之池。”认为万善诸行皆为菩萨入道之资粮,成就般若之助缘。般若如慧目,万善如行足。无万善行足,有般若慧目亦不能到达清凉(成佛)之地。故知修行佛道,不可入空舍有,应悲智双运,目足两具。正如成佛明言偈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大师十分强调悟与修的统一,反对当时禅宗的“守愚空坐”,提倡修禅行人回到修诸善行的实处,大师认为“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

五、万法归宗——试论佛教大乘诸宗顿修成佛之共道

纵观禅宗大致可分为渐悟、渐修与顿悟、顿修两大派系:注重“坐禅、参话头” 等(主要先获得般若智以求开悟——可属直接修心的序幕)一般为渐悟、渐修派系;而以菩提达摩、六祖慧能、永明延寿、憨山大师(属上根利智者)为代表的顿悟、顿修派系,则不重“坐禅、参话头”等,而只重直接修心成佛!憨山大师认为“所云坐禅,而禅亦不属坐。若以坐为禅,则行住四仪又是何事?殊不知禅乃心之异名,若了心体寂灭,本自不动,又何行住之可拘?苟不达自心,虽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则非大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又何出入之有?”。“那伽”,此指佛。佛于行、住、坐、卧的心性都应在定中,亦称最高的“楞严大定”。这就是说禅是心,不能拘泥于坐;又大定不可出也不可入,佛虽不出定亦不入定而却常在定中。因此,顿悟、顿修派系的禅门历来倡言“唯心净土”,认为“净土”是“净心”的结果,所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千途异说终归一法,万法唯归一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可见,以菩提达摩、六祖慧能、永明延寿、憨山大师为代表的顿悟、顿修禅宗派系力主修心(正因)兼修持戒、积德(助缘)而成佛,为直接修心的顿修成佛法门。

以玄奘为代表的法相宗则力主通过守“善心所法”修心(正因)兼修持戒、积德(助缘)而成佛,与顿悟、顿修派系的禅门只重直接修心成佛的宗旨如出一辙,大同小异。(善心所法包括:1.信,主要指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这种信又分两种:因信赖人而信其所说之理,名“仰信”,梵文舍椤驮(sradha);因自己对其理解而确信不疑,名“解信”,梵文阿毗目佉(Abhimukh)。2.惭愧,因自己的过错而惭愧、忏悔内疚。3.无贪,修清净心不贪着财色名利等世俗之物。4.无嗔,心平气和,具容忍性,不起恼怒愤恨。5.无痴,觉悟正见、认同佛法的因果报应之理。6.精进,作善事时坚毅不懈、坚忍不拔、奋进不已。7.轻安,安恬轻快,离人欲的躁动,为修禅定的效应,身心轻安。8.不放逸,严格要求、约束自己,即不放纵。9.行舍,舍弃能扰乱心灵的烦恼妄念,令自心平静安然。10.不害,仁爱慈悲、不损害众生。);由此可见法相宗亦为顿修(直接修心)的成佛法门。

“念佛不修心,实为痴呆汉”。净土宗(除依靠佛力接引的他力外)则以深信切愿(心)、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念代万念”为修心的方便法门而成佛,另外还要再加修“具足众戒”、“当修三福”(助缘)来修上品佛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蕅益大师曰:“信愿为慧行,信愿是往生净土的指南针;由此信愿才能执持名号。慧行为前愿坚固,临终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若“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正所谓: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撮其旨要、举其宏纲”,禅宗、法相宗与净土宗(除依靠佛力接引的他力外)的宗旨均为修心(正因)兼修持戒、积德(助缘)而成佛。

偈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永明延寿大师在《宗镜录》自序中称“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各宗法门)如镜”。可见禅宗、法相宗与净土宗均为修心成佛的顿修法门!

呜呼!有福方登贤圣地,无缘难入涅槃门;佛法重缘,遇缘者度!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