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交换机配置:没有年轻人的村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10:40

没有年轻人的村庄

      因为经常会去村村寨寨,在感受了不同的怡人风景和特色文化之外,我也常为村民的淳朴和村庄的寂静深深打动。

300-400年前,由于历史原因,一群受到汉族驱赶的白族和彝族逃到了离城市不远(按照现在的交通)的山坳里。这里山清水秀,山泉长流,鸟鸣阵阵。一位老大爷告诉我们:“早些年这里的麂子多得很!”在当年一定也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 放眼望去,一座座山层峦叠嶂,在还未退去的雾色中如同一幅水墨画。进出一个小小村寨就依山而建,暗紫色的土坯墙,青黑的瓦,在树林的影印下,静静地伫立在大山的怀抱之中,就如同这座山生来如此,安静而和谐。一台一台的山地,种着小麦和青菜。窄窄的平坝曾经是种植稻谷的水田,现在种植着玫瑰花,一条清澈的小河沿山谷奔流而下。我们几个站在山脚下的小河旁却显得那样突兀,醒目,不相容。我们一行人沿阶而上,脚下很多是和墙皮一样颜色的石头。人还未走入村庄,先听见一声声的狗吠,看见一群群在沟里路边刨食的鸡群,一个个长得油光锃亮,雄赳赳气昂昂。一只老母鸡睁着警惕而犀利的双眼,站在一群小鸡旁边,时刻做好出击的准备,保护她的小鸡仔,而这些小鸡仔们,天真地排成一线,站在它们家的门槛上,好奇地看着这些陌生人。石阶上有没来得及清理的牛粪,石缝里长满了各种野草。我们沿着小路在寨子里走过一户又一户,一家又一家。这里的房子我们也认不出哪几间是属于一个家庭的,因为这里房子的布局不能用平原或者坝区的格局来衡量,但印象最深的还有挂在门墙外的一串串的玉米。刚刚过吃中饭的时间,村子里除了有鸡鸣狗叫之外,就是我们几个不断冒出来的感叹和疑问。怎么不见有人呢?人们都去做什么了?怎么门开着也不见人呢?怎么好多人家门上贴着挽联啊?……终于,有一家,门开着,有个孃孃在。和这里的很多家一样,它们家的墙上也该满了编成串的玉米,还有豆角、辣椒。墙角边堆满了形状各异,橙红,黄绿各色的南瓜。小小的院子,我们一行5人很快就使它显得更小了。我们把自己疑问一个个地说给这个孃孃。才知道年轻人自从公路修通以后,全部都出去打工了。因为在家种田也就够自家吃,孩子上学,家人有个头疼脑热都需要钱。孩子们都去学校上学了,因为学校离得远,很多孩子都是寄宿在学校。中年男人们差不多也是出去城里找活计做。年纪大一些的就在家里,种田、养牛、养猪、养鸡、养豚鼠。劳动力缺少,水稻田现在政府的号召下,也改种玫瑰花了,估计是打算做观光农业什么的吧。前面有个寨子差不多都已经搬完了,那些有民族特色的房子估计不久就要拆了。下面坝子里已经有不少的农家乐,家里养的这些生态的禽畜还是可以以不错的价格卖给他们。这个孃孃让我想起自己的母亲在农村的时候。一个人带着孩子,照顾家里的老人,养着一群鸡和猪,还种了亲戚家的田。收种都是主要劳力,家务也是一个人,老人也能帮上忙,但毕竟年纪大了。有多辛苦或者多幸福,也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我这里的一笔带过不知道是她多少的辛劳和汗水。  走出了她的家,我们买了个大南瓜,同行的小伙子说,至少有15公斤。突然听得有像吵架的声音,我们寻声而去,原来是两个大爹在聊天。看到我们的来访,其中一个不像村民的大爹更起劲了。知道我们不是新闻采访后,开始拿我们开涮了。说他从来没有走出去过山,因为没有钱,哪里都去不了。一年挣个千把块钱,出了门最次的旅馆也要50块一晚。一碗米线都要4、5块,这在土里刨多长时间才能苦得到呀。还要我们一定要给政府反映反映,让村子的人能过上好日子来。再后来去的另一个村子我们又遇见了他,这个村子明显比较富裕。因为它的色彩和房子的结构,也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在坝子,路边,有大片的平坦的田。但是同样的是,我们没有看见年轻人。我们最后算下来,超过10岁,低于40岁的年轻人我们总共遇见2个,一个是餐馆的小工,一个是路上偶遇。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全国山村的普遍现象。我不知道每个人会怎么看这种现象。我只知道我的心里有个结,解不开。农村人都不愿种庄稼了,城里人更没人会去,再说有没有经验啊。粮食在贵呢,吃的样样东西都在贵呢。其他的更不用说了,除了电子产品好像价格在降,汽车因为金融危机再降价,没有了吧。我们的学生都愿意留在城里,再说国家好像也说要加大城市化哦,就在此做贡献吧。农村有大学生村官了,有戏?应该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