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s5300 重置:红学之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05:01
《红楼梦》年表
《红楼梦》前八十回共写十五年之事,前六年起序引作用,以人物谈话简要代过。后九年具体写出,自黛玉进贾府开写,时年宝玉方七岁,黛玉方六岁。而自第十八回至第五十三回则只写了一年的事情,时年宝玉十三岁,也即是雍正十三年与乾隆元年交替之际。八十回后当还有几年之故事,然《红楼梦》书稿八十回后佚失,难以确考。
第一年雍正二年(1724年) 农历癸卯年。时年 四月二十六日,宝玉降生或称一岁
第一回 英莲出场,时年三岁。是日炎夏永昼,士隐梦至太虚幻境,闻一僧一道言及携玉入世一事。此时神瑛侍者下世为人,通灵宝玉夹带于中下凡历世。故顽石仅为通灵宝玉,经僧道大施幻术变成美玉,篆字于上,夹带于神瑛侍者身上下世。故贾宝玉乃是神瑛侍者之投世,非顽石也。故顽石即是通灵宝玉,神瑛侍者方为宝玉其人也。后四月二十六日,宝玉降于贾家荣国府,此时曹家尚在南京,书中称金陵或南边。又绛珠仙子与警幻仙姑言及报答仙露灌溉之恩,故此挂号于其处,宝玉降世,绛珠之灵托于林如海夫人贾敏腹中,贾敏孕,十月之后黛玉降生,时次年二月十二日,故宝玉长黛玉十个半月。而如宝钗凤姐之辈则早已历世,亦可推知宝钗于康熙六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降生。
【曹家凡三次抄家,第一次被抄在雍正五年正月十五日元宵前一两天。此时曹雪芹(即文中贾宝玉)尚不足四岁。后曹家北迁,当在雍正六年曹雪芹五岁之中,此时雪芹尚幼,对北迁一事少有记忆,故书中贾府似一直在北京,却处处与金陵联系在一起,家长仆人亦每每言及金陵之事,非金陵仅为故土之简单也。】
【文中所述年纪,皆指某岁之中,如宝玉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六日生,则到雍正三年四月二十六日方为一岁,则雍正二年时当题为宝玉零岁,雍正三年时题为宝玉一岁,如此则生混淆,故文中某人某岁当指某岁年中事,非独指其岁数也。】
第二年雍正三年(1725年) 时年宝玉两岁,黛玉于二月十二日降生。
第三年雍正四年(1726年) 时年宝玉三岁,黛玉两岁。是年英莲失踪,时五岁。
第四年雍正五年(1727年) 时年宝玉四岁,黛玉三岁。
第五年雍正六年(1728年) 时年宝玉五岁,黛玉四岁。
第六年雍正七年(1729年) 时年宝玉六岁,黛玉五岁。
第二回 雨村官场被参,入林府作西宾,教黛玉读书。
第七年雍正八年(1730年) 时年宝玉七岁,黛玉六岁。是年黛玉入府,时为冬天。
第三回 是年黛玉母亡故。数月之后,黛玉入贾府,此时尚在冬天。黛玉暂与宝玉同居绛红轩。入府时黛玉当为六岁,宝玉七岁。是年袭人十一岁,长宝玉四岁。迎春庶出,长黛玉及宝玉人等,探春小于黛玉,然不到一年,当在五岁左右,而惜春则尚稚嫩,当在三四岁间。
【央视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黛玉与探春序齿时,言自己属羊,而宝玉长其一岁,则应属马,此乃此剧以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即农历甲午年)为曹雪芹生年而言,故推之于黛玉则言属羊。就曹雪芹之生卒年,学界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至1763年(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即公历1763年2月12日),此为胡适之说;二是1724年(雍正二年,甲辰)至1764年(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即公历1764年2月1日),此为周汝昌之说。生年一般认为是1715年或1724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卒年亦难考证,脂批本中言“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指出雪芹逝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此说不确。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春雪芹好友敦敏有首言其与芹二人一起赏花,若雪芹于壬午逝世,癸未何以赏花?故此批或脂砚斋年久错记成芹逝于壬午,或此处壬午除夕系上条脂批之留款。此说法唯此一处,然言脂砚误记,亦难以确考。如此,则曹雪芹年龄48岁与40岁不定。但我认同第二种观点,书中部分内容如依此相推,与历史上康雍乾三朝之事符。书中曹雪芹又云其半生潦倒,故以平生所见之女子作是书。而古人以六十为一甲子,以六十岁代指一生,三十岁指半生,后有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编成是书,后因痛幼子之矢亡,泪尽而逝。故可推之,第二种观点更合理。】
【第二十八回,宝玉说他们两个当初一桌吃饭,一床睡觉,也即在此。然亦非所谓之同床共枕,只在一檐之下耳!】
第四回 是年,贾母为黛玉另置房舍居住。后宝钗一家搬至,宝黛钗相会,时年宝钗九岁,其兄薛蟠十五岁,长宝钗六岁,其母薛姨妈当在四十上下。宝玉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农历癸卯年)四月二十六日,黛玉生于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十二日,宝钗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二十一日。故宝钗长宝玉两年有三个月,长黛玉三年有一个月。时年贾兰五岁,小宝玉两岁,故贾珠当在贾家迁至北京前后亡故,时宝玉当两岁余。
第八年雍正九年(1731年) 时年宝玉八岁,黛玉七岁,宝钗十岁。是年春夏之季,宝钗来贾府。
第五回 是年冬天(此时入宁府赏梅,故在冬日),警幻仙姑带宝玉至太虚幻境,宝玉梦中与可卿仙子发生性关系,时年宝玉八岁,古人早熟,宝玉更是早熟,较之常人异矣。
【此回,贾宝玉梦游大虚幻境,在梦中与可卿仙子发生性关系,此可卿仙子,在梦中可以认为是神话人物,如果映射到现实中就是秦可卿。而为何秦可卿死之时贾宝玉会突然吐血,也即是为此。还有就是秦可卿病中,贾宝玉和凤姐去探视,他看到为何会流泪,也是为此。还是就是,作者写到贾宝玉要在秦可卿房里午睡,秦可卿闺房布置一派淫诱之像,宝玉为何入睡即梦,宝玉一梦多时,秦可卿在宝玉入睡与梦醒时都还在房门外面交待侍女,看好猫儿狗儿打架呢,何须如此多时间。故言此可卿即彼可卿,也正为此。下回宝玉与袭人发生之性关系,作者题之为初试云雨情,或以为梦中为假,现实中方为真也。故为之初试,此时宝玉方八岁,以现代人观之,难以相信,然古人早熟,较之宝玉者,早中之早也,若无他之早熟,亦何来他对人生之大感悟哉?】
第六回 是年袭人十二岁,宝玉八岁,宝玉在现实中初试云雨情。
第九年雍正十年(1732年) 时年宝玉九岁,黛玉八岁,宝钗十一岁。
第七回 是年提及贾蓉十八岁,凤姐十八九岁,英莲十一岁。
第八回 是年提及秦钟十一二岁。
第九回 宝玉入私学。
第十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 时年宝玉十岁,黛玉九岁,宝钗十二岁。
第十回 闹学堂,金氏入宁府请安,写秦可卿病。提及贾蔷十六岁。
第十一回 写秦可卿之病。
第十二回 写贾瑞病,风月宝鉴出,点书之名。
第十一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 时年宝玉十一岁,黛玉十岁,宝钗十三岁。
第十三回 写秦可卿死,贾蓉捐官,书灵位言及贾蓉是年二十岁。
第十四回 提及九月初三日,凤姐二十一二生日。秦可卿停灵七七四十九日后出灵,声势浩大,王公贵戚十有八九前来路祭,北静王路偈,初识宝玉,送麒麟香麝念珠。
第十五回 是回宝玉识“二丫头”,此人与八十回后内容有关,亦也贾宝玉有关。
第十六回 是年十一月元春晋封贵妃,乾隆尚为太子。与二三十年前康熙南巡合。是年开始修大观园,不出一年即峻工。是回秦钟亡。
第十二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 时年宝玉十二岁,黛玉十一岁,宝钗十四岁。
第十七回 是年大观园工程完工,准备迎亲及大观园物什采购,准备省亲事宜。并贾蔷出京至江南采集十二名女官。妙玉入园,年十八岁。宝玉试才题对额。
第十三年乾隆元年(1736年) 时年宝玉十三岁,黛玉十二岁,宝钗十五岁。
自第十八回至第五十三回,全写第十三年一年中事,春夏秋冬渐次而进,无一丝错乱,观者须记之,勿以全书独记一年之事耳!全书前八十回写十五年间事,前六年序引,后九年详写,唯第十三年详之又详。是年记全书之最繁华,最热闹,最详尽,最有趣也。自第五十三回以后,从第五十四回开始,贾家衰亡之象由内及外,逐渐突显出来。
第十八回 正月十五日,元妃省亲。
第十九回 提及袭人十七岁,长宝玉四岁。节后,史湘云来府。
第二十回 宝黛爱情表现。
第二十一回 巧姐病,琏凤间事。
第二十二回 正月廿十一日,宝钗将笄之年,十五岁生日,故书中称此生日大又不大,小又不小。故贾母亲为其贺寿,非贾母移爱黛玉之情于宝钗也。
第二十三回 二月十二日,黛玉十二岁生日。二月二十二日,元妃下旨,众人迁入大观园。入园后,宝玉作四时即景诗,府外言此为十二三岁公子作的,与宝玉之龄合。
第二十四回 贾芸自云十八岁,宝玉言贾芸到像他儿子,贾琏云:“你好不害燥,人家大你四五岁呢,就替你作儿子了?”贾芸年十八岁,大宝玉四五岁,可知宝玉当为十三四岁,与宝玉之龄合,再次点明宝玉年纪。提及十六岁进府,在府中一年,是年十七岁。
第二十五回 赵姨娘妒凤姐与宝玉,着马道婆作法害之。宝玉中邪,一僧一道入园来救,僧云:“青埂峰一别,辗眼已过十三载矣!”与宝玉之龄合,点出通灵宝玉之用处。此时通灵顽石入尘世十三载,为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也。
第二十六回 宝玉养病中,薛蟠假充贾政之名戏请宝玉去家宴享,实为宝玉之生日也。薛蟠自云五月初三日为其生日。
第二十七回 芒种节前夜,黛玉去看视宝玉,为晴雯不知是己而阻,后见宝钗在此,误会宝玉疏远于己,故夜作葬花吟。次日芒种节,是为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亦为宝玉之生日,故黛玉于此日悲吟葬花之词,使读者倍感黛玉身世之戚凉。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与宝玉互换换法汗巾,引八十回后袭人与蒋玉菡之姻缘。元妃下旨清虚观打醮。
第二十九回 清虚观打醮,五月间,宝钗畏热。
第三十回 宝玉戏金钏,金钏被撵投井。
第三十一回 晴雯撕扇,此时宝玉与晴雯主仆关系发展至顶峰,为后文晴雯死,作芙蓉女儿诔作引。雌雄麒麟相会,为八十回后宝湘二人相聚作引。
第三十二回 袭人为宝玉送扇,宝玉误作黛玉而呆诉衷情,宝黛爱情进一步发展,悔黛玉未闻之也,黛若知之,何有因小性而致宝黛之争闹哉?
第三十三回 宝玉挨打,时为五月端午之中。
第三十四回 因宝玉挨打事,使宝玉知晓众人之心意,亦使宝钗错劝其兄,薛蟠之行有减。
第三十五回 宝玉使玉钏亲尝羹汤。
第三十六回 宝玉梦中道出木石前盟。
第三十七回 是年八月二十日,贾政外调,使宝玉若脱疆之马,无拘束也。秋日海棠开放,大观园开海棠诗社。
第三十八回 大观园开菊花诗,作螃蟹咏。
第三十九回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府之势盛极。是回点刘姥姥自言时七十五岁,实八十五岁,此自托其小也,不好大过贾母去。贾母言还长己几见岁,亦自托其小,实为七十八岁,或作七十九岁。
第四十回 大观园大宴。元春侍女抱琴,迎春侍女司棋,探春侍女侍书,惜春侍女入画,暗指四小姐分别精于琴、棋、书、画。
第四十一回 拢翠庵品茶,刘姥姥醉卧。成窑五彩泥小盖钟为宝玉送与刘姥姥,为八十回后作铺垫,后事妙玉亦迁涉于中。
第四十二回 刘姥姥为巧姐取名,为巧姐八十回后命运作安排。
第四十三回 时年九月初二日,凤姐生日,其龄当为二十二三岁。亦在秋日中。
第四十四回 凤姐泼醋,平儿理妆。贾母言“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似的,那里保的住不这么着。自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来的。”道明贾府中事,贾母习以为常,况于别人乎?
第四十五回 黛玉作《秋窗风雨夕》。
第四十六回 贾赦逼鸳鸯为妾,表鸳鸯之贞烈。
第四十七回 赖大家请贾府赴宴,贾母言:“我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从贾母现龄七十八岁可知,贾母嫁入贾府时二十四岁,古时少有女子二十四五方嫁者,可知贾母为继室。是回柳湘莲出场。是回点出嫣红十七岁。
第四十八回 香菱学诗。
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此时已入冬,十一月中,北方早雪。
第五十回 。芦雪广再开诗社,从别人口中道出妙玉之为人。
第五十一回 十一月中,宝琴编怀古诗。
第五十二回 晴雯病补雀金裘,点晴雯早亡。
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自此回,第十三年事完。从第十八回至本回,全记一年中事,因时年为乾隆元年,又是元妃省亲,府中多事之一年,亦雪芹记忆最深之一年,故全书多篇目详尽叙述。此回之前,贾府盛上于衰,自此年后,贾府衰上于盛。
第十四年乾隆二年(1737年) 时年宝玉十四岁,黛玉十三岁,宝钗十六岁。
第五十四回 是回写第十四年正月之事,贾府家宴,过年。是回乃全书转折之文也。此回前贾府盛极,此回后,贾府衰败。又全书以其为轴线,前盛后衰,亦可知全书当为一百零八回。
第五十五回 甄宝玉家来人,言甄宝玉十三岁,此时尚一二月间,宝玉未满十四岁,或仆人仍记以旧年之龄。
第五十六回 表探春宝钗之才干。
第五十七回 紫鹃情辞试宝玉对黛玉之情,此时宝黛爱情发展至顶峰。
第五十八回 宫中老太妃薨,此系三月间之事。与历史中事实合。
第五十九回 写柳五儿,时十六岁。
第六十回 赵姨娘撒泼,探春与其母感情绝裂。
第六十一回 宝玉情赃,表其爱女儿之情。
第六十二回 湘云醉卧。
第六十三回 时年四月二十六日,宝玉十四岁生日,群芳开夜宴,探春抽杏花签,道其王妃远嫁之命运。是回贾敬死金丹。焉何贾敬亡于此时,必有后事发生也。
第六十四回 黛玉悲题五美吟,慨叹自身命运之悲凉。
第六十五回 贾琏偷娶尤二姐,是为六月初三日。尤三姐思嫁枊湘莲。
第六十六回 尤三姐自刎,枊湘莲出家。第一回甄士隐《好了歌注》道:“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暗写八十回后,枊湘莲还俗,啸聚山林,事关政治,暗写乾隆朝日月争辉。
第六十七回 见土物黛玉思故里。凤姐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事。
第六十八回 凤姐设计害尤二姐,此时八月间,初秋。
第六十九回 凤姐借剑杀人,尤二姐吞金自逝。
第七十回 尤二姐葬,更见贾府之败落,是回点秋桐十七岁,腊月间事。
第十五年乾隆三年(1738年) 时年宝玉十五岁,黛玉十四岁,宝钗十七岁。
第七十一回 是年三月初二,作桃花诗。三月初四,探春十三岁生日,湘云作柳絮词。八月初二,贾母八十大寿。此时贾母实为七十九岁,民俗提前一年庆大寿。贾政于是年冬底方归家。贾政自第十三年七月外调,第十五年冬归,外任三四年。
第七十二回 凤姐病。
第七十三回 备中秋节,提及累金凤一事。点傻大姐十四五岁。
第七十四回 抄拣大观园。
第七十五回 中秋过节,宁国府异兆发悲音。
第七十六回 黛湘凹晶馆联诗,妙玉续尾。中有“湘云,寒塘渡鹤影。黛玉,冷月葬花魂。”二句点黛玉八十回后泪尽,投此寒塘而逝,亡时当不足十七岁。
第七十七回 晴雯被撵后亡。
第七十八回 宝玉为晴雯撰《芙蓉女儿诔》。
第七十九回 薛蟠娶夏金桂,迎春嫁孙绍祖。
第八十回 迎春悔嫁,香菱病重。
自此,全书八十回完,后当有二十八回故事。全书前八十回表十五年间事,前六年序引,后九年详写。全书现存稿失落后二十八回,前八十回中,第六十四回、第七十九回、第八十回,非雪芹之笔迹,亦非高鹗之续书,当为脂砚斋于雪芹逝后补上,雪芹逝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农历甲申年)二月初一日,享年四十岁。
辛卯年十月二十八日于痴红轩
《红楼解梦》
刘心武
“画梁春尽落香尘”,这是《红楼梦》第五回里,概括金陵十二钗中排名十二的秦可卿命运《好事终》曲的头一句。
秦可卿到《红楼梦》第十三回就死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版本里,按情节描述,她似乎都死于疾病。但在第五回里,关于她的册页里,“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很明显,在作者原来的构思里,她其实是上吊而死的。《好事终》曲的头一句,是把“高
楼大厦内美人自缢”这个画面诗化了。我很早就对这个《好事终》曲疑窦丛生。对于贾府也好,对于秦可卿也好,究竟有什么“好事”没能成功竟至于“终了”?“画梁”、“春尽”、“香尘”这些意象中究竟蕴含着些什么玄机?作者为什么后来要删改关于秦可卿的文字?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如今,我顺着以上线索作了一番探究,到目前已积累了十年成果。我诉诸的文字,不仅有学术论文,也有学术随笔,更有别开生面的探佚小说。这本书就是这些成果的一次展现。
《红楼梦》研究早已形成一门特殊的学问,世称“红学”。“红学”早有许多分支:首先是研究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的一大支,包括人物论,然后有关于其作者与家世的研究,构成了“曹学”;再有版本学,有研究传世抄本里多以脂砚斋署名批语的“脂学”,有研究其中大观园的“园学”,研究其中诗词歌赋当然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分支,就连研究其中节庆风俗、器物服饰、烹调茶食也构成了耀眼的分支。我的研究,因为是从探究秦可卿之谜入手,十年前就有人戏称我搞的是“秦学”,原来我听了挺不好意思的,现在我要坦率地告诉读者,积十年研究,我的心得已自成体系,把这一体系概括为“红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命名为“秦学”,不但是未为不可,而且完全当得起了!谦虚固然是美德,但眼下中国更应提倡的是创新的勇气,而创新,首先是要开创新的思路!
我的“秦学”研究,一步步地突破。有人说“红学”研究难在“话已说尽”,我却以为难在突破旧框框,突破旧框框就必须善察能悟。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发现,至少以下这些察觉憬悟,是百多年来“红学”研究中前人未及道出的:
秦可卿的出身,按作者原来设计,不但未必寒微,她实际是有着“义忠亲王老千岁”家族的血统;
秦可秦遗言谶语“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中的“三春”不是指人,而是指三个春天;
太虚幻境四仙姑的名称,不是随便那么一取,而是影射在宝玉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四位女性;
芦雪庵联诗,其实是曹雪芹为家族和自己写下的传记;
……
我的研究,得到“红学”前辈大师周汝昌先生的热情鼓励与细心指点。我们完全是君子之交。到目前为止,我只到他家拜访过一次,另在一些公众场合大约见过三四次。我们的主要交流方式是通信,以及在文章里呼应、切磋。周先生看到我一些文章,会主动给我写信。他一眼视力为0,另一眼视力仅0.1,写下的字每个有蚕豆甚至核桃那么大,往往互相重叠,常常落款为“盲友”,每当展读,我都感动莫名。他有时还口占一绝赠我。这本书里引录了周先生一些文章、书信,为了使读者能够知道他是为了我哪篇文章而写来的,所以被当作我的文章的附录印在后面。其实他的这些文章和信件都有极其珍贵的独立学术价值,相信将来周先生出全集时会悉数收入,这本书对这些文字的排入方式实为不恭,恳盼周先生和读者见谅!
这虽然是一本“红学”著作,但因为我本来是个写小说和随笔的,所以,自信我的笔触让读者读来绝不会感觉枯燥。我把最新的一篇《帐殿夜警》排在最前面,笔法像小说,但所据资料都很严谨,内容很学术,通体可以说是文史大随笔;读完这篇,一般读者可以马上去读书中最后的三篇探佚小说,阅读它们应该是很过瘾的。其余文章,则可以慢慢地挑着读。我希望这本书也能成为一般读者消遣、消闲、怡情悦性的读物。
当然希望而且殷殷地等候着批评指正。“红学”研究是公众共享的文化空间,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谁能垄断这个话语空间呢?推动“红学”发展的方式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这个话语空间的共享性。共享的方式,可以是嘤嘤求友,更可以是切磋争鸣。我的“秦学”研究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也是一些饱学之士对我驳诘与我争鸣给了我很大的推动力,比如陈诏先生。我希望这本书也能有所反响,引出读者的讨论。  刘心武  2003年2月18日 温榆斋  1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深秋,北方已然草木凋零,江南山水却还没有卸去彩装,表面上生活如常,但茶楼酒肆里,渐有流言令人惊骇,从贴耳细语,到叩案嘁喳,很快地,这动向就被皇帝的耳目获悉。
康熙在江南最大的耳目,就是江宁织造曹寅。那一年他51岁,给皇帝当差之余,他弄文学、玩藏书,当时他校刊了自己喜爱的闲书《楝亭五种》及《楝亭十二种》不久,其中有一卷是《糖霜谱》,专讲精致甜食中一个小类别的制作工艺,可见他的闲情逸致有多么丰富细腻,生活状态是多么优裕高雅。但当他搜集到那流言时,真是如雷灌顶,心乱如麻,他还没来得及向皇上汇报,邸报就到,邸报的内容,竟证实了流言不诬,于是他赶忙写下奏折,其中说:“臣于本月二十二日得邸报,闻十八阿哥薨逝,续又闻异常之变。臣身系家奴,即宜星驰北赴,诚恐动骇耳目,反致不便。二十三日以来,民间稍稍闻之,皆缎布两行脚力上下之故。将军、总督严禁盗贼。目下江南太平无事。米价已贱。”这奏折写得既情真意切,又很技巧——把流言出现的时间列在官方内部通报之后,查明流言的来源是流动于南北的为商行运输绸缎与布匹的脚力,同时表示已注意在此关键时刻“严防盗贼”,更以“江南太平”与“米价已贱”安慰圣上。

邸报里所说的十八阿哥,是当时康熙已有的二十个序齿儿子之一,薨逝时才八岁。康熙虽然儿子这么多,但他的父爱绵厚无边,对这个爱嫔王氏所生的十八阿哥,那时尤为宠爱,那一年循例的木兰秋?A,他不仅让众多已是青年或少年的王子随行,还特别把十八阿哥带在身边,北方的秋天昼夜温差很大,这样的武装旅行对一个八岁的儿童来说并不适宜,果然,半路上十八阿哥就发了病,以今天的眼光,那病症大概是腮腺炎,并非绝症,但那时的太医们竟不能救治,康熙搂着爱子,殷殷祷祝,甚至说宁愿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十八阿哥的生命,高烧的十八阿哥在八月底一度病情好转,康熙欣喜若狂,但好景只是一闪,到九月初二早晨,十八阿哥撒手人寰,康熙悲痛欲绝。
如果单是十八阿哥薨逝,民间缎布商行的脚力也许没有多大散布其消息的兴致,但随之发生的,即曹寅在奏折中所不能明书只能暗喻的“异常之变”,那才是朝野不能不关注的,缎布商行脚力从北京回到江南一路上所散布的流言,就是这个“异常之变”。
怎么个异常之变?
退回三十三年,康熙十四年底(按公历已是1676年),康熙立嫡子(若论大排行则是二阿哥)胤?i为皇太子,当时胤?i还不足两岁。皇太子从小得到娇宠,懂事后康熙请来当时硕儒教他功课,并遵从祖训教其骑射,在康熙精心培养下,皇太子满、蒙、汉文皆娴熟,精通四书五经,书法也很好,善作对子,十多岁时就写出过“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的名对,五周岁就在狩猎中射中过一鹿四兔,成年后辅助父王处理国事,显示出政治方面的才干,康熙几次出征时都曾委托他留京代理政事,对他的表现大加赞扬,说他“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后来虽然对他的一些缺点有所批评,如指出他对发往父王率军出征地的包裹捆绑不严多有到达后破损的,应及时改进等等,但总的来说,至少从表面上看,胤?i的接班当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绝对不会有什么“异变”。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像曹寅那样的皇家亲信,也都习惯了在效忠康熙皇帝的同时,也效忠皇太子胤?i,这贯穿在他们的思维与行为当中,丝毫不曾动摇过。可是,万没想到的是,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六,康熙废黜了皇太子,并昭示天下。
这场“异常之变”,不仅使曹寅的心灵蒙上了阴影,而且,一直影响到他的子侄以至孙辈。

“异常之变”的触发事件是“帐殿夜警”。
所谓帐殿,就是木兰秋?A时皇帝驻跸的营帐。据康熙自己说,胤?i除了他早已发现的不肖种种之外,“更有异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
究竟有没有“帐殿夜警”这回事情?和宋代的“烛光斧影”、明代的“梃击”、“红丸”、“移宫”等宫闱疑案一样,清代康熙朝的这个“帐殿夜警”事件,也相当地迷离扑朔。康熙在宣布废黜皇太子时,当着已被绑缚的胤?i以及陪绑的几个王子,还有重臣和供奉于朝廷的西方传教士,愤激地历数胤?i的罪行,吐露出许多的旧恨新仇,特别是胤?i在幼弟十八阿哥病笃父王焦虑万分的情况下,竟然无动于衷,毫无忠孝义悌,说到竟然偷窥圣躬居心叵测,痛哭仆地,大失威严常态。但数日之后,康熙略微冷静些,就觉得皇太子似乎是疯癫而非谋逆,回京途中,大风环绕驾前,康熙认为是天象示警,回銮后他又分别梦见了祖母孝庄皇太后和胤?i的生母皇后赫舍里氏,前者是立胤?i为皇太子的决策者之一,后者是他最爱的女人,梦里两位女士都面有不悦之色;这之间,查出是庶出的大阿哥利用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以诬术镇魇了胤?i,嗣后他连续召见了几回胤?i,发现胤?i疯态消失,他也就心里越来越宽慰。四个月后,他复立胤?i为太子。
雍正当了皇帝以后,因为他很可能是矫诏盗位,所以,大肆修改康熙朝的档案,有的干脆就毁掉,他那时候关于“帐殿夜警”的版本里,说是康熙曾在夜半觉得有人逼近帐殿里的御榻,还发出了声音,那身影声气分明就是胤?i,如果真是这样,不用别人揭发,康熙自己就是胤?i图谋弑父弑君的活见证,但康熙为什么在宣布胤?i罪状时只说他是“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呢?又为什么会在四个月后恢复他的皇太子地位呢?据雍正朝也没改掉的记载,胤?i被废押解回京囚禁于宫中上驷院临时帐篷内时,为自己申辩说:“皇父若说我别样的不
是,事事都有,只是弑逆的事,实无此心。”这大概更接近于事实。“帐殿夜警”,恐怕是被人举报而非康熙自己发现的。
有历史学家指出,康熙的皇权与胤?i的储权之间的矛盾,是一步步发展、暴露、激化起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康熙起头溺爱胤?i,达到相当荒谬的程度,例如他任命胤?i的奶母之夫凌普为内务府主管,不是因为此人有品德才干,仅仅为的是胤?i取用皇家诸种供应的方便;在仪注上,康熙后来后悔地说:“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与朕无异,俨若二君矣!”太子渐渐长大,对于自己的“千岁”地位自觉意识越来越深化,在父王出征时期留守京城当“代皇帝”很过了把瘾,其党羽也日益增多,且在权利欲望上往往比他更表现出急迫张狂,这就更强化了胤?i“何日为万岁”的心理趋向,但康熙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个长寿之君,胤?i隐忍的接班欲望,与康熙不到寿终绝不放权的明显态势,导致了他们父子君臣关系难保平衡的悲剧性结局。历史家从政治视角如此分析当然非常有道理。但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存在,康熙也好,胤?i也好,其心灵都是非常复杂的,他们的冲突里,应该也杂糅着另外的,非政治性的,与权利、财富不一定结合得那么紧密的心理的、情感的冲突。这个领域应该由文学艺术去切入。
会不会有文学家,乐于来描写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底到九月初那些日子里,木兰秋?A营帐中发生的故事呢?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皇太子“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的诡谲一幕……但写这样的小说至少要了解一下当年“帐殿”的布局,据史料,秋?A之典参与者总数可达一万数千人,所有人员包括皇帝均宿帐幕,届时设行营卡座,各按秩序排列,中间的黄幔城是皇帝居所,外加网城,设连帐一百七十五座,是为内城;外城设连帐二百五十四座,又有警跸帐;整个营盘内圆外方;再外围是蒙古等诸王公、台吉营帐。皇太子的营帐可以想见是在皇帝御帐附近,但深夜躲过密布巡逻值守的人员,私自逼近御帐,绝非易事,要想使小说情节符合逻辑,特别是细节合理,下笔可不那么轻松。我们都知道1919年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这个句子,现在引用者多加标点断句为“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这镜头实在恐怖,因为“裂缝”作为动词,那胤?i彼时就非动用匕首等利器不可,杀气弥漫;但若另行断句理解为“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那就无需使用利器,胤?i的形象也就非凶神恶煞,而是被窥视欲的心火烧得癫狂的一个可怜虫了。试问,御帐会有“裂缝”吗?如果把“裂缝”理解为“破开的缝隙”,当然不可信,但帐幕毕竟是由若干块布幔叠围合成,用手拨开便可出现“裂缝”的部位未必没有……
“帐殿夜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原生态的真相,永难揭示了。

“帐殿夜警”之后,又发生了许多戏剧性的变故。上面提到四个月后,胤?i复立为皇太子。但“帐殿夜警”一事倘不是康熙亲自发现的,那么,是谁向康熙告的密?康熙始终不曾揭破此谜。当时随扈皇帝的诸王子里,年龄比较大的是大阿哥胤?A(36岁)和十三阿哥胤祥(22岁),他们都属于反皇太子的阵营,在秋?A营帐中的位置应该接近父王与皇储,因此很可能是他们向康熙告的密。胤?A很快又被三阿哥揭发,是他利用蒙古喇嘛魇了皇太子致疯,后来果然在他的府邸里搜出了用来镇魇的木偶多具,康熙盛怒之下将他削爵圈禁,他的余生在圈禁中度过,雍正十二年63岁时死于禁所。胤祥的遭遇很奇怪,他在康熙三十三年第一次分封王子时因为还小,未受封可以理解(那一次只封到13岁的八阿哥),但在太子复位后康熙四十八年的分封里,连十四阿哥都受了封,唯独他未受封,这情形一直持续到康熙薨逝,雍正上台后他才受封为怡亲王;康熙为何不封他爵位?在未予说明中,我们可以悟出,他在“帐殿夜警”事件里一定是扮演了告密者的角色,这角色为父王所需要,却又为父王从内心里鄙视厌恶。而雍正对他的重赏重用,恐怕也是内心里感谢他“亏得告密出了个'帐殿夜警’事件,要不胤?i说不定就真从千岁变成万岁了”。
胤?i在度过“帐殿夜警”的危机以后,最终还是没有获得康熙的信任,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宣布胤?i复立后“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断非可托付祖宗弘业之人”,再次将他拘执看守,近40岁的废太子此后也就在圈禁中度过余生,雍正二年51岁时死于禁所。胤?i二次被废后,八阿哥一度觊觎储位,闹出许多风波,但未得逞。康熙以立储失败为训,不再公开对接班人的选择,有的历史学家称他是尝试秘密立储,有许多证据显示,他秘密选定的接班人是十四阿哥,但突然袭来的死亡,使他的苦心付诸东流,其结果是一般人最没想到的四阿哥登上了宝座,是为雍正皇帝。雍正上台后,陆续对他认为是威胁自己地位的兄弟下毒手,被修理得最厉害的是八阿哥与九阿哥,他将他们削去宗籍,一个被叫作阿其那,一个被叫作塞思黑,这两个满语恶名究竟是什么意思,民间有说是“狗”与“猪”的,史家有考证出是“俎上冻鱼”与“讨人厌”的,总之是将其“臭名远扬”,后来这两个人都突然吐泻身亡,演出了康熙子嗣间骨肉相残的最阴冷一幕。十四阿哥是雍正的同母兄弟,民间传说是雍正通过步军统领隆科多在对其他王子封锁康熙病危消息的情况下,将康熙遗诏“传位十四王子”中的“十”描改为“于”的,又说遗诏里写的是名字,十四阿哥的名字是示字旁一个贞,四阿哥的名字是示字旁一个真,则作伪的手法为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遗诏,将“贞”描改为“真”,但历史学家指出,将遗诏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直到皇帝驾崩才能取看的做法恰是雍正才定下的规矩,康熙时并无此举,而且十四阿哥与四阿哥的满文书写方式差异明显,当时的诏书全得满汉文对照很难描改;但又有历史学家说已查到故宫档案,雍正公布的康熙传位于他的遗诏并非一个句子而是很长一段文字,不过经对比研究,疑点很多,而且那满文似乎是从汉文回译的,与当时先有满文再汉译的规矩不合,所以,仍可得出雍正矫诏的结论;其实,雍正登基不久就把拥戴他的隆科多、年羹尧治了罪,这显然是为了“堵嘴”,也无异于自曝其心虚。十四阿哥的命运比八阿哥、九阿哥略好,他先被派去守陵,后被圈禁,到乾隆时复爵直至郡王,活到68岁才死。

废太子在雍正二年就死了,但关于他的故事仍在继续。这就像曹寅死了,曹家的故事还要继续搬演下去一样。实际上头一个故事始终笼罩着,或者更准确地说,决定着第二个故事。
雍正韬晦到45岁才登上皇帝宝座,但在58岁时就突然薨逝了。雍正上台时,曹家是曹 在当江宁织造,他是因为曹寅死了以后,康熙又让曹寅唯一的亲儿子曹?J继任,没想到曹?J又死了;曹寅母亲孙氏是康熙幼时的保姆(教养嬷嬷)之一,康熙南巡时以曹寅的织造署为行宫,孙氏朝谒,康熙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御书了“萱瑞堂”大匾以赐;康熙对曹家感情很深,视曹寅为“嬷嬷兄弟”,曹寅曹?J全死了他也还是要曹家当织造,曹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侄儿过继给曹寅未亡人充曹寅之子,连任江宁织造的。雍正对曹家可是一点感情也没有,要说有感情那也是反面的厌恶之情,雍正五年抄了曹家,雍正六年将曹 一家逮京问罪。其后曹家在雍正朝的阴暗日子虽然情况不详,总还多少留下了些档案材料与其他零星文字。
乾隆一上台,便收拾其父王所留下的政治残局,对雍正的政敌,他放的放,赦的赦,加恩笼络,推行皇族亲睦的明智政策,总体而言,大有效果。皇族里的历史遗留罪衍既然淡化乃至过往不究,相关的官僚的命运也就大有改善,正是在这种政治气候里,曹 的亏空欠额一风吹,重新被内务府任用,曹家又恢复了小康,乃至很快达到贵族里“中等人家”的生活水平,这时曹 的儿子曹雪芹,已进入少年时代,很过了几年温柔富贵乡里的甜蜜生活。具体而言,从乾隆元年到乾隆三年,这三个“春天”里的曹家真可谓是“春梦正酣”,仿佛从此有几百年的好日子等在前头。
但是在乾隆四年(1739年),出现了弘皙逆案。弘皙是谁?是废太子的儿子,按血统说也就是康熙的嫡孙。“帐殿夜警”事件那一年,他已经15岁,而且有记载证明,康熙很喜欢这个嫡孙,甚至之所以会在一废太子四个月后再予复位,因素之一,就是二阿哥已然有了这样一个眼看成才的子嗣。二废太子时,弘皙已快二十岁,是个成年人了,雍正朝时,他以理亲王的身份被安排住在了北京北郊当年叫祁县,现在属于昌平区的郑家庄(现在此庄叫郑各庄),郑家庄那么个乡下,能住得下王爷吗?不要凭空想象,需查史料,一查,原来康熙晚年就命于该处修建行宫、王府、城楼与兵丁营房,在他去世前一年建成,其中行宫大小房屋290间,游廊96间;王府大小房屋189间,饭房、茶房、兵丁住房、铺房则多达1973间,当然还配置得有花园等设施。康熙的意思,是把被圈禁的废太子移到郑家庄去,把他放在远郊那样的一个王府里软禁,这样可以改善他的待遇,而又减少了留在宫廷里图谋不轨的危险,更加上那行宫正位于每年木兰秋?A的途中,经常地途经驻跸也就严密地监视了废太子,兼以广置城楼兵丁,那王府实际上不过是座豪华监狱罢了。但康熙来不及实施这一计划,雍正加以实施,废太子死了,他让弘皙住了进去。雍正大概觉得废太子这一支对他而言已非什么威胁,像八阿哥、十四阿哥都远比弘皙更具“野兽凶猛”的特性,所以放松了对郑家庄的监视。到乾隆四年时,乾隆惊悚地发现,弘皙居然在郑家庄设立了小朝廷,“擅敢仿照国制,设立会计、掌仪等七司”,这还了得!弘皙本人“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也就是说他的谋逆尚在意料之中,令乾隆震撼与伤心的是,查出的同盟者竟是这样的一个名单:主谋弘皙外,有庄亲王允禄本人及他的两个儿子,怡亲王允祥的两个儿子,恒亲王允祺的一个儿子(这些亲王名字里原来的“胤”字在雍正登基后都被他改成了“允”字)。这三家亲王本是雍正朝最受恩宠的,谁知“帐殿夜警”事过那么多年了,他们的潜意识里,仍尊胤?i为康熙的接班人,对雍正并不真正服膺,乾隆上台后那么样地实行皇族亲合的怀柔政策,他们也还是不感动,竟至于要“新账旧账一起算”,有证据显示,他们甚至于密谋要在乾隆出巡时布置刺杀,然后用弘皙来“以正帝位”!
乾隆不愧为大政治家,行事能出大手笔。他麻利地处理了这一险恶万分的政治危机。粉碎了政变阴谋后,他并不把对方的罪状全盘向社会公布,摆到明处的只是些似乎不那么罪大恶极的事情,对弘皙的处置最后也只是革去宗室圈禁在景山东果园,三年后弘皙病死在了那里;其余的从犯处置得也都不算重,个别圈禁,有的只是革爵,有的仅是停俸。但这是对其皇族的政治犯的处置,对所牵连到的一般官员,特别是像曹 那样的包衣家奴出身的内务府人员,那就绝对地严厉无情。处理完此事后,肯定是乾隆授意销毁了相关档案,因此有关弘皙等皇族罪犯的文字材料只剩些零星片段,而像曹 一家牵连进去后的败落,竟只让我们感觉到一个结果而全然失却了轨迹。

乾隆八年(1743年)时,一位著名的诗家屈复写了一首怀念曹寅的诗,末两句是:“诗书家计皆冰雪,何处飘零有子孙?”
他不知道,曹寅有个孙子叫曹雪芹,那时候虽然沦落到社会底层,却已经开始酝酿、着手撰写不朽的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小说的文本当然离不了虚构成分。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这样概括《红楼梦》的写作特点:“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这是一把打开《红楼梦》文本的钥匙。
《红楼梦》里的贾府,以曹家为原型,荣国府堂屋悬挂着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是皇帝题赐的,上面是“荣禧堂”三个大字,这素材显然就是康熙三十八年南巡驻跸曹寅织
造府时所题赐的“萱瑞堂”;而“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写的是什么呢?“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副小说里的对子立刻让我们联想到生活里的皇太子所撰的那个对联:“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很可能,当年随行的皇太子,为曹家书写过他的这一得意之对。
《红楼梦》是把康、雍、乾三朝的皇帝综合在一起来写。小说里有太上皇,其实清朝直到曹雪芹逝世也没出现过太上皇,他去世三十多年以后乾隆内禅让嘉庆登位,才有了太上皇,曹雪芹不是在预言,他是写出祖辈、父辈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实际上,在康熙废黜太子之前,人们的感觉就是二君并存,康熙本人后来也说过太子的仪注已“俨然二君矣”,更具体地说,就是大家都感到犹如有个太上皇在指导“见习皇帝”联袂治国;那时朝臣在奏折里向皇帝请安时,也会同时向皇太子问安,谢过皇帝的恩,循例要再去向皇太子谢恩,因此《红楼梦》在“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一回里写道,贾政谢过皇恩后,“又往东宫去了”。《红楼梦》从第十八回后半到第五十三回,全写的是乾隆元年的事情,那一年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也如实写了进去,那完全取材于曹家在乾隆元年得到复苏又趋兴旺的真实情景。
在前十几回里,曹雪芹写了关于秦可卿的故事,写成后他的亲密伴侣脂砚斋让他删改,他遵从了。值得注意的是,删改后的文本里暗场出现了“义忠亲王老千岁”,他本来从皇商薛家订了“出在潢海铁网山”的“樯木”,准备作自己的棺材,却因“坏了事”没能拿去,结果那“樯木”被做成了棺材,秦可卿睡了进去。秦可卿卧室里有贾府别处都没有的充斥着皇家符码的奢侈物品,她被最挑剔的贾母视为“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她病得很古怪,来了个张友士给她诊病,正文里称张是“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的,回目里却大书“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蹊跷不蹊跷?据史料,废太子在圈禁时,曾利用申请派太医来给福晋诊病获准的机会,将用矾水书写的密信托医生带出,与外面的人联系;九阿哥被远逐青海时,也曾利用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学得的拉丁文写成密信,与京城的同党密商;小说里“张太医”给秦可卿开出的药方,以及跟贾蓉说的那些黑话,未必不是在秘密传递某种政治信息;进了京城的张友士不敢再说自己是太医,但他如回到另立朝廷的地方,那可能就是“名副其实”的太医吧?第七回写及“送宫花”,回前诗曰:“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她竟是与“宫花”最有缘分的“惜花人”。是曹雪芹原来要把她设计为
从江南苏杭一带来到都中的,还是根据其原型有所影射?细究,则郑家庄所在清时称祁县,“秦”或谐“祁”音?现在彼处稍北尚有“秦城”的地名,而且均在白河(当年水旺如江)之南;再,古抄本里,“林之孝”有由“秦之孝”点改痕迹(清时有王爷将自己家的仆人赠与他人之例),凡此种种,都值得玩味。第八回关于秦可卿是小官吏从养生堂抱养的野婴的“交代”,显然是曹雪芹听从脂砚斋建议而打的一个“补丁”。很可能,秦可卿原型是废太子的女儿,弘皙的一个妹妹,为避祸才匿养于曹家的。
“义忠亲王老千岁”既废,曹家怎么还敢收养其女娶为“重孙媳妇”?几十年来,他们的关系实在是太深厚了,皇太子未废时,其乳父凌普随时到江宁织造府取银子,简直把曹家当成了太子的“银库”(姻亲苏州织造李煦家也一样),仅太子被废前的三年里,就派人从曹家和李家取银共达八万五六千两之多,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经济联系的背后,当然也就是政治利害,太子及其羽翼希望他们效忠到底,他们也会觉得终究还是太子扶了正对自身最有利。熬过雍正朝的艰难时期,赶上了乾隆的好政策,曹家受了益,真是枯木又逢春,但又有郑家庄“正王位”的可能出现。于是,反映到《红楼梦》里,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就出现了“双悬日月照乾坤”的令词。这本是唐代李白的诗句,吟的是唐肃宗在乱中自己即帝位,而唐玄宗彼时还没让位于他的一段史实。在太子储位稳固时,曹家有俨然二君并存的感觉,进入乾隆朝后,因为郑家庄的另立小朝廷,弘皙俨然“根正苗壮”地要“正位”,那就更让人铭心刻骨地感到是“双悬日月照乾坤”了,但“天无二日”,日月也不能长久并悬,可让曹家怎么抉择呢?《红楼梦》的八十回后,估计曹雪芹就会节奏加快地写到贾府如何终于进退失据,从“处处风波处处愁”,发展到“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树倒猢狲散”,“家亡人散各奔腾”,“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于是我们也就明白了第三回秦可卿向王熙凤梦里念的谶语“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准确含义了:曹雪芹以自家从乾隆元年到乾隆三年享受了三个基本美好的春天为素材,写成该书八十回前的大部分内容,“三春去后”到了乾隆四年,弘皙案发告败,则“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自“帐殿夜警”起的三十年曹家兴衰史,临近了一个湮灭的终点。真本八十回后,无论曹雪芹是否已经写出,可想而知,其构思里也绝非高鹗伪续里的那些内容。

康熙在一废太子时痛陈其罪,除“帐殿夜警”外,还罗列出许多方面,如“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在随扈行巡时“同伊下属人等,恣行乖戾,无所不至,令朕赧于启齿”,“穷奢极欲,逞其凶恶……今更滋甚,有将朕诸子不遗噍类之势”等等。虽是暴怒中的言词,未免夸张,但大都有根有据,隐忍多年,绝非临时拼凑。胤?i许多恶行是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大摇大摆地干出来的,如鞭挞王公大臣,辱骂老师,婪取财货,搜集的古玩珍奇比父王还多还精……也有一些行径,如随父王南巡期间私自作狭邪游,接受讨好者馈赠的美女,交好优伶等,即康熙所“赧于启齿”的,他虽不愿公开,但也并不以之为耻,似乎还有他自己的一番“道理”。
曹雪芹不可能见到这位废太子,但他能够从父辈那里及社会传言里获得关于“帐殿夜警”以及其他的种种故事,想象出一个性格复杂的胤?i形象,也许,抛开政治视角与当时主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换另一种眼光来审视,对其人其事会产生出新的解释。在《红楼梦》里,他借贾雨村对冷子兴发议论,提出了一个解释复杂人格的“秉正邪二气”说,这种由正邪二气“搏击掀发后始尽”而铸成的男女,“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接下去一连举出了三十来个历代人物,其中有三位(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是皇帝,从政治角度上看均为失败者只能作反面教员,可是从另外的角度看,他们却又未必是失败者,他们都有过诗意的生存。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贾政因为贾宝玉“不肖种种”而大施笞挞,贾政的痛恨愤怒是真诚的,也是有根据的,在他看来,宝玉的“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逼母婢”,发展下去,必定酿到“弑父弑君”,所以父子恩绝,气得非活活将其打死不可。可是我们读了曹雪芹对宝玉与蒋玉菡、与金钏的相关描写,则会发现这位“秉正邪二气”的青年公子原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追求,他不但没有恶意虐人的动机,还觉得是在诗意中徜徉。
读了《红楼梦》,再来回思胤?i“帐殿夜警”一事,我们应该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憬悟吧。
——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
1.《红楼梦》中充满谜阵而秦可卿之谜最大
《红楼梦》是一部谜书。小而言之,“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十首,各首的谜底究竟如何坐实,历来的读者包括“红学”专家们亦总未能作出令人一致信服的解释。大而言之,则曹
雪芹身世究竟怎么样、“脂砚斋”究系何人、全书究竟是否曾经完稿……及书中的时、空描写与许多人物的命运等,至今仍是令读者探索不尽的无底谜。比如近读王蒙的《红楼启示录》(1991年北京三联书店版),宗璞在前面的“序”中就总结归纳出了许多的谜:“红楼中的时间,是个老问题。……各人年纪只有个大概。姐妹兄弟四个字不过乱叫罢了。事件的顺序也只有个大概,是'一个散开的平面’,不是一条线或多条线……贾府的排行很怪,姑娘们是两府一起排,哥儿们则不仅各府归各府,还各房排各房的。宝二爷上面有贾珠,琏二爷呢?那大爷何在呢?……贾赦袭了爵,正房却由贾政住着……宁国府在婚姻上好像很不动脑筋。秦可卿是一个小官从育婴堂抱来的。尤氏娘家也很不像样。作为警幻仙子之妹的秦可卿,其来历可能不好安排,所以就给她一个无来历,也未可知……”
《红楼梦》中最大的一个谜,是秦可卿。其他的谜,如按照曹雪芹的构思,黛玉究竟是如何死的,贾宝玉究竟是如何锒铛入狱,成为更夫,沦为乞丐,又终于出家的等等,因为是八十回后找不到曹公原著了,所以构成了谜。我们在心理上,还比较容易承受——苦猜“断线谜”无益无趣,也就干脆不硬猜罢,但作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压轴的一钗秦可卿,却是在第五回方出场,到十三回便一命呜呼,是在曹雪芹笔下“有始有终”的一个重要人物,唯其作者已把她写全了,而仍放射着灼目的神秘异彩,这个谜才重压着我们好奇的心,使我们不得不探微发隐地兴味盎然地甘愿一路猜下去!
早有“红学”家为我们考证出,秦可卿并非病死而是“淫丧天香楼”,她与贾珍的乱伦,未必全是屈于胁迫,佚稿中有“更衣”、“遗簪”等重要篇目,这一方面的谜,现在且不续猜。现在我们要郑重提出的,是宁国府在婚姻上是否真如宗璞大姐所说“很不动脑筋”,秦可卿的出身是否真地寒微到竟是一个养生堂(即弃婴收容所)中不知血缘的弃儿?
2.《红楼梦》中第八回的交代可疑
秦可卿的出身,曹雪芹并没有在有关她本人的情节中交代出来,是在第八回末尾,交代秦钟出身时,顺便提及了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该校注本以“庚辰本”为底本),文字是这样的:
他(指秦钟——刘注)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
这段交代看似明确,实颇含混。秦业“年近七十”,估计是六十八九岁吧,抱养秦可卿,大约是在二十年前,那时他才四十八九岁;不到五十岁的壮年男子——或者我们把秦可卿的年龄算小些,那他当年也不过五十出头——怎么就一定要到养生堂去领养儿女呢?说他“夫人早亡”,丧妻后可以续娶嘛,正房不育,还可纳妾,难道是他本人无生育能力?又不然!因为他“至五旬之上”又有了亲生儿秦钟,这样看来,“夫人早亡”,似乎又说的是元配在生下秦钟不久后死去(死了十几年,从“现在”往回追溯可称“早亡”),也就是说他们夫妻二人都并无生殖力丧失的大毛病,只不过是婚后一段时间里总不奏效罢了——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中,自然会着急,会想辙,但按最普遍最可行最讲得通也最保险的办法,应是从秦业的兄弟(无亲兄弟尚可找叔伯兄弟)。那里过继一个侄儿,难道秦业竟是一位“三世单传”的人物么?书中有铁证;不是!第十六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宝玉闻讯急匆匆跑到秦家去奔丧,“来至秦钟门首,悄无一人,遂蜂拥至内室,唬的两个远房婶母并几个弟兄都藏之不迭”。婶母虽为远房但多至两个,弟兄也颇有“几个”,而且看来亲戚间关系不错,那么,秦业在五十岁上下时为什么不从那远房兄弟处过继子女,而偏要到养生堂中去抱养孩子呢?抱养孩子一般是为了接续香烟、传宗接代,按说抱养一个男孩也罢了,怎么又偏抱养了一个女孩?既抱养来,怎么又对那儿子马马虎虎,竟由他轻易地死掉,而独活下了秦可卿,既然从养生堂抱养儿子并不困难,那儿子死掉后何不紧跟着再抱养一个?这些,都令人疑窦丛生。
说秦业“与贾家有些瓜葛”,怎样的瓜葛?一个小小营缮郎,任凭与贾家有什么“瓜葛”,怎么就敢用一个从养生堂里抱来的女儿去跟人家攀亲?而威势赫赫的贾家竟然接受了!怪哉!
3.没有可比性的“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按说秦可卿既是如第八回末尾所交代的那种出身,她进入贾府后,难免要受到起码是潜在的歧视;就在交代秦钟和她出身的那段文字中,便有“那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的点睛之句;可是按曹雪芹对秦可卿的描写,除了焦大一人对于她同贾珍的乱伦有石破天惊的揭发批判外,竟是上上下下对她都极宠爱极悦服,第五回她出场,便交代说:“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谜底只有一个,即秦可卿自己知道自己的真实出身,她的血统其实是高贵的,甚或比贾府还要高贵,也许根本就是皇族的血统,这一秘密贾母、王夫人、贾珍、尤氏、王熙凤等都知道,贾蓉也不会不知道,倒是贾宝玉不清楚,至于璜大奶奶那样的外三路亲戚,就更蒙在鼓中,所以才敢听了寡嫂金荣之母的一篇闹学堂的话,晃晃悠悠地跑到宁国府去“论理”(后来自己在宁国府那无声的威严面前主动撤退)……而且秦可卿除了托名秦业抱养之女,或许根本就没有在秦家成长,她受到了秦家根本不可能给予的高级教养,她的进入宁国府,骨
子里不仅是门当户对,甚或还是“天女下凡”般地让贾家暗中沾了光哩!
6.警幻仙姑泄露的“天机”
秦可卿确实是“天女下凡”,因为她是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的妹妹,这在第五回中是有明文的。警幻仙姑与贾府祖宗有种相当特殊的关系,她“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恰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她对宝玉说:“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以特引前来,醉以仙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
警幻仙姑泄露了“天机”,这“天机”分解开来就是:她与她妹妹可卿这一支血统,要比贾家宁荣二公传下的血统更为高贵,好比君之于臣,所以宁荣二公之灵见到她只有谦恭拜托的份儿,而并不能“平起平坐”,秦可卿本是要许配给贾宝玉的,后来成了蓉哥儿的媳妇,是一次“错位”,错位的原因,则似可从“金陵十二钗正册”最末一幅画儿和判词,以及“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好事终”一曲里,找到线索。
7.为什么说“箕裘颓堕皆从敬”?
“金陵十二钗正册”最末一幅“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这画的不消说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判词似乎也不难懂:'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贾珍“爬灰”,出此丑事,“造衅开端实在宁”这帽子扣得上。但“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好事终”里有的话就费解了,比如“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贾家的“箕裘颓堕”即家业不振,贾敬固然难卸其责,但对比于贾赦,他造的孽似乎倒要少些,他不过是“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贾珍袭了,“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而已,相对而言,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对社会对家族的危害性似乎都较小,贾珍既替父亲袭了官(三品爵威烈将军),在其位而不司其职,一味胡闹,本应说“箕裘颓堕皆从珍”才是,如两府合并算,贾赦袭官,辈分比贾珍大,也可说“箕裘颓堕皆从赦”。可为什么偏偏要说“箕裘颓堕皆从敬”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合辙押韵么?
这也是一个谜。
8.秦可卿凭什么能托那样的梦
秦可卿临死前向凤姐托梦,面授机宜,指示要永保家业,唯一的办法是“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其最重要的根据是,“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
一个养生堂里的弃婴,一个长在小小营缮郎家中的女孩,耳濡目染的恐怕净是“东拼西凑”借钱过日子的生活情状,又哪来的这种“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的经验教训之谈?
历代的读者,都对秦可卿的这一托梦,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这些话,似不该出于她的口中,她若说些比如悔淫惭浪、劝人改邪归正的话,倒差不多,可偏她有这样宽的心胸,这样大的口气,可见她并非真是那样的一个清寒出身,她托梦的口吻,俨然“天人”的声气,与她的姐姐警幻仙姑的口气相仿,这只能让我们的思路转向这样一条胡同——秦可卿的真实出身,是一个甚至比荣宁二府还要富贵的门第,但因没能趁富贵之时在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结果“有了罪”,一切财产都入了官,连她的真实身份,也不得不隐匿起来,而佯称是养生堂的弃婴,佯装是什么营缮郎的女儿!
9.北静王为何来祭秦可卿而未见出祭贾敬?
秦可卿死后,丧事办得如此隆重铺张,固然可以从贾珍与之的特殊情感关系上加以解释;但你自家办得如此隆重铺张,别人家却并不一定也随之相应看重;就贾府而言,老祖宗一辈尚在,秦可卿不过是个重孙媳妇,贾蓉临时抱佛脚地捐了个身份,也不过是“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而已,然而来送殡路祭的,却一个比一个有身份,一个比一个规格高,连“现今北静王水溶”,也“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奠,命麾下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
或者可以这样解释:北静王与贾府关系非同一般,世交之谊,礼当如此。
但奇怪的是宁国府的最高家长贾敬服食金丹宾天时,连天子都亲自过问了此事,那丧事却远比不了其孙媳秦可卿排场,当时贾府并未势败,因元春的荫庇,正更兴隆,不知为何却大有草草了结之态,尽管出殡那天也还“丧仪?j耀宾客如云,自铁槛寺至宁府,夹路看的何止数万人”,却不见有北静王水溶的一隙身影。世交之谊,为何施之于一个重孙媳妇如此之浓,施之于一个长房家长却如此之淡?
这也是一个谜。
10.秦可卿的棺材又泄露了一丝消息
秦可卿死后,贾珍“恣意奢华”,“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用”,结果是薛蟠送来了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原系义忠亲王老
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那樯木板“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如金玉”,薛蟠称“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当时贾政劝了一下:“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贾珍不听。
过去读这一细节,只觉得作者在揭示贾珍对秦可卿的特殊情感,同时暴露豪门贵族的奢靡,却忽略了也许还有另一层深意:贾政说“此物恐非常人所享者”,而偏偏表面上出身于养生堂、小官员的血统不明、门第寒微的秦可卿,却公然享用了——这暗示着,秦可卿的出身,她浑身中流动过的血液,恰与未坏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那般尊贵,她躺进那樯木棺材之中,是适得其所!
11.曹雪芹写成又删去的四、五叶中究竟有何秘密?
众所周知,曹雪芹原来所写的第十三回,回目中标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字样,大概详写了她与贾珍在天香楼上乱伦的情形,而这一偷情偏偏被丫环瑞珠和宝珠撞见(后来瑞珠触柱而亡,宝珠甘以秦可卿“义女”身份自行未嫁女之礼,“引丧驾灵,十分哀苦”,并到铁槛寺守灵后“执意不肯回家”,决心永缄其口,只求免死,这些现在书中都仍加保留),所以导致了“画梁春尽落香尘”的悲剧结局。但与曹雪芹关系极为密切的脂砚斋干预了曹雪芹的创作,他后来在批语中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删了多少呢?他又在一处眉批中说:“此回只十叶,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叶也。”按最保守的估计,怎么也删去了两千多字。以曹雪芹的叙述文体,两千字中往往密聚着极大的信息量。以往一般读者总估计所删去的文字中大概主要是些较为色情的描写,更有“红学”家考据出其间有“更衣”、“遗簪”等细节,但我以为还有至关紧要的东西,即秦可卿真实出身的揭秘。
贾珍看来对秦可卿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玩弄,他对她确有深厚的感情,甚至秦可卿死后他有“恨不能代死”的想法,这就派生出了一个问题:贾珍是什么时候爱上秦可卿的?是在秦可卿正式嫁给贾蓉之前,还是之后?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谜。我猜想谜底在那被删去的两千多字中本是已亮出来了的。
12.删去重要情节后只好“打补丁”
由于对“淫丧天香楼”的情节作了伤筋动骨的删除,巳写成的书稿必须再加整理,以求补上由于重大删除形成的“窟窿”,这对于曹雪芹这样的天才,也洵非易事。俞平伯先生早就考证出,为了把秦可卿之死说成不是上吊死而是病死,不得不在那之前好几回书中含混了时间的过渡,又不得不既写到她死讯传出后“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却又似乎一切正常,既删去了关于秦可卿真实身份的揭秘,又不能丝毫不交代她的来历,于是便到第八回末尾加了一段从养生堂抱来之类的看似明确却更含糊的文字,实际是打了一个“补丁”,故作狡狯,成云断山岭之势,弄得后来的读者越加好奇,也越加迷惑。
13.脂砚斋“命芹溪删去”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说是因为秦可卿有托梦之事,“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所以不再让她“当众出丑”,放她一马,把她与公公乱搞的情节删去,其实,恐怕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什么原因?曹雪芹在脂砚斋协助下写作《红楼梦》(当时叫《石头记》),早定下一条宗旨,并借“空空道人”之口在书中明文标出“毫不干涉时世”,实际上并不是丝毫不涉,比如为秦可卿买棺木时写到“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便已有影射朝政之嫌,但片言只语,尚好蒙混,倘是一段明显的文字,那就很难躲过致密的文网了,所以为不惹麻烦计,还是删去为妙。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早期雏形还叫过《风月宝鉴》,脂砚斋对性描写,应该说有着较开放的态度,关于贾瑞的种种描写,关于贾琏与鲍二家的、与多姑娘的描写,他都并未建议曹雪芹删去,而秦可卿的“淫丧天香楼”,已画进“册子”写好判词并写定了《好事终》曲子,他还是要曹雪芹四五叶地往下删,那劝告,恐怕就不仅仅是出于对性描写的过多过露吧?
14.曹雪芹父亲曹 为何替塞思黑偷藏金狮子?
《红楼梦》当然并不是曹雪芹的自传,贾家的故事也绝不是曹家历史的敷演,但《红楼梦》里当然融铸着曹雪芹的身世感受。
1728年,雍正六年,曹家终于败落,直接的原因之一,是查出曹雪芹父亲曹 替雍正的政敌塞思黑(雍正之九弟允?K,塞思黑据说是“猪”的意思,是雍正给他改的“名字”;另一政敌八弟允?T则被改叫阿其那,据说是“狗”的意思)藏匿了寄顿他家的一对“本身连座共高五尺六寸”的金狮子。允?K明明已经失势,逾制私铸的金狮子明明是一种标志着夺权野心的东西,曹 为什么肯敢于替其藏匿?除了种种复杂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恐怕就是在那权利斗争波诡云谲,前景时常变得模糊难测的情况下,曹 这样的人物总想在表面忠诚于当今最高统治者的前提下,再向一个或几个方面投注政治储蓄金,这样一旦政局发生突变,便可以不至于跟着倾覆,甚至还可以收取高额政治利息。当然,风险是很大的。但那时类似他那样的官吏几乎人人都在搞那么一套,都是两面派或三面派、四面派乃至八面派。
金银财物可以帮着寄顿,藏匿,人呢?特别是刚落生不久尚未引起人们格外注意甚至不及登入户籍的婴儿呢?难道不可以表面上送往养生堂,表面上托付给有瓜葛的不引人注意的、处于权力斗争漩涡之外的如营缮郎之类的小官吏抱去收养,而实际上却在大家庭的隐蔽角落中加以收留、教养,待到时来运转时,再予曝光吗?
事实上,雍乾两朝交替后,政局就发生许多微妙的甚至是相当明显的变化,曹家也一度
从灾难中缓过气来,达到过短暂的中兴。倘若政局的变化不是雍正的儿子乾隆当上了皇帝,而是塞思黑活了下来并登上宝座,那曹家仅凭为其藏匿金狮子一事,不就能大受宠信吗?如果所藏不仅是金狮子更是活人,比如说塞思黑的女儿,那就恐怕不止是家道中兴,而是要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了!
但对这一类的事情,即使在小说中极为艺术化地极尽含蓄之能事地加以影射,也是非常危险的。
“天机”,还是不要泄露的好。
15.秦可卿出身的谜底可以大胆地猜一猜了
※她出身不仅不寒微,而且竟是相当地高贵,甚至有着类似北静王那样的血缘。
※但在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她的父母家族一度遭到惨败。她和她的一个兄弟不得不以送往养生堂的弃婴方式隐匿他们的真实血统和身份。
※贾府同她的父母家族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层关系,故而在她和她的兄弟遭此巨变时决计帮助他们的家族将他们保存并藏匿起来。
※贾府没有道理直接出面到养生堂抱养别人“弃婴”,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人物扮演此种角色。
※贾府找到了秦业。可能秦业曾得到过贾府的某些好处(营缮郎不难从贾府那样的大府第的扩建修葺工程中得到油水,而贾府与营缮郎之类的用得着的小官有瓜葛,也很正常),他当时恰好壮年无儿女,又不引人注意,到养生堂抱养一对儿女在世人眼中不至引出太多的訾议。
※那一对儿女,儿子可能确实因病死去,就只留下了秦可卿,而秦可卿也并没有在他家呆多久,就被贾府接走了,安排在一处有大家气象的环境中加以调教,说不定就一直在宁国府中当童养媳,似亲生女儿一般地养着。
※贾敬的出家修道,同被上层权力斗争吓破了胆、寒透了心有关,因而采取了逃避的态度。收养秦可卿的决策也许是贾代善作出的。贾代善死后,贾母始终秉承贯彻这一意志,所以后来视秦可卿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也许贾母曾有过将秦可卿许配给嫡孙的考虑,但贾琏、贾珠成年后都另有更相当的女子可娶,年龄也比秦可卿大得较多,而宝玉又出生得太晚,最后形成的局面是贾蓉最合适(据书上交代,贾蓉当年大约十六七岁,而秦可卿似比他还稍长,有近二十岁的样子)。
※但在收养秦可卿的过程中,贾珍爱上了这个渐显绝顶秀色的美人。贾珍不是在秦可卿嫁给贾蓉之后才爱上她的。贾珍早就对“有女初长成”的秦可卿垂涎三尺了。
※秦可卿懂事后也就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血统,因此她心理上丝毫没有自卑自抑的因素。她甚至知道贾母等人一度对她与贾宝玉关系的考虑,因此她对贾宝玉有引诱之举并处之坦然,也就无足怪了。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秦可卿确实是一个“性解放”的先驱,她引诱过尚处浑沌状态的贾宝玉,她似乎也并不讨厌她的丈夫贾蓉,但她也确实还爱着她的公公贾珍。如果我们对今人曹禺《雷雨》中周萍与繁漪的乱伦恋可以理解甚至谅解的话,那么,似乎也不一定完全站到同焦大一样的立场上,对贾珍和秦可卿的恋情那么样地不愿作出一定程度的理性分析。
※秦可卿成人后同自己家族中的一些残余分子可能取得一些联系,因而能总结出一些大家族彻底覆灭的惨痛教训和一些得以喘息延续乃至起复中兴的经验,这便是她临死前向凤姐托梦的依据。
※《红楼梦》开始后的故事背景,可能是秦可卿真实出身的那个家族已摆脱了原有的政治阴影,甚而已逐渐给贾府前此进行的政治投资带来了政治利润,虽尚不到公开曝光的程度,对外仍称是秦业之女,实际上已是贾府中兴的一大关键人物,所以贾母等人才那么宠爱她,而下人们见此情状,纵使不明真相,也就都必然随之对她恭顺有加,她又偏善于娱上欢下,故而成为贾府内最富魅力的一大红人。
※谁知偏在这时发生了“天香楼事件”,她的猝死,给贾府带来了强烈的震动,“造衅开端实在宁”,“家事消亡首罪宁”,都是指她的死,堵死了通过宁国府向她真实的家族背景那边讨取更多更大的政治利润的可能。这对于整个贾氏家族来说,损失是太惨重了,“养兵千日”,竟不到“用兵一时”,便兵死而阵散。所以秦可卿丧事之隆重铺张,并不全是因为贾珍个人对她的露骨的感情因素使然。
※秦可卿,据前人分析,谐音为“情可轻”,倘若秦可卿不是那么“性解放”,或贾珍不是那样的一匹超级色狼,也许还不至于因“情既相逢必主淫”,而导致“箕裘颓堕”的糟糕后果。但这是“宿孽”,似乎也无可奈何。至于“兼美”,未必是因为她“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其喻意倒恐怕是指贾府这样秘密地收养了她,于她的真实家族背景和贾府双方,都是美事吧。
※秦可卿卧房中所挂的唐伯虎手笔《海棠春睡图》和宋学士秦太虚的对联,大概都是她自己家族的遗物,而非贾家固有的珍藏。“海棠春睡”以往都只从淫意上解,其实《红楼梦》中一再用海棠的枯荣来作为家族衰败复兴的象征,则“海棠春睡”正象征着“否”快达于极点、“泰”虽仍在沉睡中但可望开始苏醒。对联的上联“嫩寒锁梦因春冷”意味着政治气候尚还未臻温暖,但下联的“芳气袭人是酒香”则暗喻着好时将返,可举杯相庆。
※天香楼上的一场戏,当不仅是“皮肤滥淫”,也许贾珍在情而忘形之中,坦白陈述了打小将她调理大还有着明确的政治投机用意,而引起了秦可卿的极度悲怆,再加上瑞珠、宝珠的添乱,这才导致了她的愤而自杀。倘真有这样的情节,那脂砚斋下命令让曹雪芹删去,实在是太有必要了:你这不是自己往网里撞么?
也许,这样一些猜测,全经不起“红学”家的厉声呵斥,但建议普通的读者以我这样的“谜底”为前提,再把书中有关秦可卿的情节通读一遍,我想,恐怕还真可以把原来读不通的地方都读通哩!
我在《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一文(载《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2辑)中,已初步论证了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八回末尾关于秦可卿出身的交代,是鉴于删去了“淫丧天香楼”一节的四五叶(四五个双页)后,不得不打的一个“补丁”。
下面再提出十二个有关秦可卿的问题。倘若抱定秦可卿确实出身于一个小小营缮郎的家庭,且非亲生并是从育婴堂抱养的,那么,这些问题便全然不能解答;倘若把所谓“营缮郎
抱养于育婴堂”只当作一道烟幕,而设想秦可卿实际上有着类似“义忠亲王老千岁”那样的家庭背景和血统,那么,这些问题便几乎全可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不信请看:
1.第七回写周瑞家的遵薛姨妈之命,往各处送宫花,薛姨妈让她给迎、探、惜三春各送一对,给林黛玉两枝、给凤姐四枝,总计十二枝;送至凤姐处后,凤姐让平儿拿出两枝,叫彩明吩咐道:“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这本来倒也不稀奇,奇的是甲戌本有回前诗:“题曰: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蒙府、戚序本亦有此诗,只个别字略异。试问:秦可卿怎么会“家住江南”呢?书中从未交代营缮郎秦业来自江南,而且,秦可卿乃营缮郎秦业从京中育婴堂抱养,既是弃婴,又怎能知其“家住江南”?难道那弃婴的父母,是千里迢迢从江南专程来将她送入育婴堂的么?倘是纯然出于贫困而不得不弃,有那从江南跑到北京的盘缠,又怎会养不活她呢?将她弃在江南就近处的育婴堂不就结了么?再有十二枝宫花的其他得主,怎见得就都不是“惜花人”呢?除惜春戏言“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以及林黛玉嫌“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外,凤姐、迎春、探春怎么就不惜花呢?更值得推敲的是“相逢”二字,此花为宫花,从宫里或相当于宫里出来的人得到此花,才可称“相逢”,因此,那后两句不等于明说秦可卿最有资格佩戴宫花吗?但以往人们都不注意这第七回回前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2月北京第一版的《红楼梦》,也将此回前诗摒于正文之外。
2.第十回写璜大奶奶跑到宁国府去,原想为寡嫂金荣的母亲胡氏抱打不平,要当面“向秦钟他姐姐说说,叫他评评这个理”,谁知真见到尤氏后,“也未敢气高,殷殷勤勤叙过寒温,说了些闲话”,便问“今日怎么没见蓉大奶奶?”谁知这就牵出了尤氏一大篇怜爱秦氏的话来,其中说到她嘱咐贾蓉,对待秦可卿要“不许累掯她,不许招她生气,叫她静静地养养”,而且,尤氏还作出终极判断说:倘或秦可卿有个好和歹,贾蓉“要再娶这么一个媳妇,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这话听着,总让人觉得生疑,秦可卿就是模样、性情再好,那小小营缮郎的家庭背景,育婴堂抱养的卑贱血统,怎么会就达到“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的高不可攀的程度呢?就在《红楼梦》一书中,我们便看到了许多模样儿、性情儿都相当不错的贵族女子,只要辈分合适,都不难选出与贾蓉等公子匹配;怎么一个秦氏有病,尤氏便“焦得了不得”,“心里倒像针扎似的”,她除了在为一个儿媳妇的健康担忧外,究竟心里头还在为一种与秦氏性命相关联的什么东西在焦虑?
3.秦氏初病,一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这种讲究已超出了簪缨大族贾府的规格,因而贾珍对尤氏说;“这孩子也糊涂,何必脱脱换换的……衣裳任凭是什么好的,可又值什么……就是一天穿一套新的,也不值什么。”贾珍还只不过是财大气粗而已,秦可卿却俨然公主作派。试问:一个营缮郎家里长大的弃婴,她怎么会有一种比贾府里更排场的更衣习惯?(更衣这一细节还可深究,当另为文探讨。)
4.秦氏临终时给凤姐的托梦,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盛筵必散”,等等见识,当然都不可能是得自一贯“宦囊羞涩”的营缮郎之家的生活经验;而“于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世业”,“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等等具体指示,也只能产生于赫赫扬扬的百年大族在获罪败落后竟因荣时未能筹划而一败涂地的惨痛教训之中,绝不可能是来自营缮郎之家的家训。秦氏临终时在凤姐梦中对凤姐含笑说道:“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她回哪儿去?从她向凤姐预报元春的“才选凤藻宫”和省亲盛事,以及暗示贾府的衰败结局,口称“天机不可泄漏”,又联系到第五回中明言她是警幻仙姑的妹妹,则她所“回”的,显然非营缮郎家非育婴堂,也非如秦钟后来那样被许多鬼判持往地狱,而是去往“天上”。她的出身贵及皇族,不是已经暗示得很充分了吗?
5.凤姐惊梦后,“只听二门上传事之板连叩四下”,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是什么反应呢?竟并不是悲哀,而是“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这是为什么呢?“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怎么就没有一个人——特别是仆从老小中——想到她出自营缮郎之家,“好不容易嫁到贾府,才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没几天,就伸腿去了”呢?而宝玉对秦氏的死讯,竟“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闹了个“急火攻心,血不归经”,这又是为什么呢?甲戌本脂砚斋有批曰:“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这话又该怎样解释?
6.秦氏一死,贾氏宗族四代计二十八人都马上赶来,而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又说“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边说边哭,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秦氏的父亲秦业,却是在贾府二十八人全聚齐后才到的,秦氏即使并非他亲传血脉,毕竟一小从育婴堂中抱来养大,按说他的悲痛,总不至逊于贾府诸人,但书中竟无一句交代他悲痛和落泪的话,全然只是一个丧仪中的小小摆设,这又是怎么回事?
7.贾珍用薛蟠送来的“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如金玉”的一副板解锯糊漆以殓秦氏,该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我以为“樯木”、“潢海铁网山”均非信笔予称,而都隐含着某种深意。“樯木”即桅杆木,乃航船上所用,此桅杆木也许是出自“天潢贵胄”的“铁帽子王爷”的“山”上,原是可以将贾家引航到“万年不坏”的境界中去的吧?不想却“坏了事”。(脂批说:“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也。”)《红楼梦》中采取谐音法隐喻人事的命运归宿,尽人皆知,只是没有人在秦可卿的问题上多费些脑筋,依我想来,“秦业”很可能是“勤掖”的谐音,即勤于帮贾府掖掩秦可卿的真实血统也。否则,又该如何解释呢?
8.秦氏死后“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这很古怪,据周汝昌先生指出,清代有严格的规定,太监是不许擅自出宫的,更何况如此大摇大摆地“坐了大轿,打伞鸣锣”,去给一个本应视为无足轻重的贾府的重孙媳妇上祭,几乎是明目张胆地在犯死罪。怎么解释?脂批说“戴权”是“大权”之意,我以为“戴权”亦是“代全”的谐音,暗示他这样作是得到皇帝默许的,“代为矜全”的一种姿态。秦氏之死,与贾元春的得宠,几乎衔接着发生,而且秦氏死时托梦给凤姐,预告了此事,我怀疑这当中有重大的政治交易,即皇帝查明了贾府匿藏秦氏之事,秦氏不得不死,但因有元春的从中斡旋,因而准予“一死了之”,不仅纵容贾府大办丧事,也特准大明宫掌宫内相(即大太监)出面“代为矜全”。倘秦氏不过是营缮郎的一个抱养于育婴堂的弃婴,何能有此“殊荣”?
9.贾珍到邢、王夫人面前求允凤姐协理宁国府,说:“婶子不看侄儿、侄儿媳妇的份儿上,只看死了的份儿上罢!”这话其实很不合乎传统,但倘若“死了的份儿上”不仅是一个侄孙媳,更非一个出自营缮郎之家的弃婴,而有着非同小可的背景与血统,那就又不足怪了,因而王夫人“今见贾珍苦苦的说到这步田地”,便终于应允了他。否则,秦可卿的“份儿上”,究竟何所指呢?仅仅指她“死了”这一事实吗?
10.秦氏出殡时,“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等公侯都亲与送殡,余者更有郡王、侯爵伯爵家的头面人物及许多王孙公子不可枚数地蜂拥而上,这难道都是礼仪上必须如此的吗?显然不是,第十四回明文写到,正当贾府为一个重孙媳妇办丧事时,便有“缮国公诰命亡故”,贾府只是王邢二夫人去“打祭送殡”而已,贾赦、贾政、贾珍、贾琏、宝玉……等绝对不去。而最可骇怪者,是秦氏不仅得到了东平王府、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的路祭,北静郡王还亲自出马,并且一出再出,“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奠……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顶伞而来”。难道那死去的秦氏是他的亲妹子、亲侄女儿吗?何以如此厚爱?如此隆重?他的“入朝”事毕后直奔葬仪,与那戴权的从皇宫“坐了大轿,打伞鸣锣”,径往贾府,前后呼应,相映成趣,都不能不令人猜想到那背后确有天大的隐情!
11.北静王水溶在贾赦、贾珍等“一齐上来请回舆”时说:“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 而行?”难道仅止是“并不妄自尊大”,“不以官俗国体所缚”?倘秦氏真的只不过是一个小小营缮郎从育婴堂抱养的弃婴,仅止单纯是一个贾府的重孙媳妇,北静王有必要直待“滔滔然将殡过完”,才回舆归府吗?
12.秦氏丧事办完不久,正值贾政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热闹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尽管那夏守忠“满面笑容”地宣旨,贾赦贾政入宫后,“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而贾母尤其“心神不定”,直到终于知道是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听了方心神安定”,贾母及贾赦、贾政等心中究竟有什么鬼?“夏老爷”自然是“吓老爷”即“吓人一跳的老爷”的谐音,“夏守忠”呢?我前面猜秦可卿之死,有皇帝赐死的可能,且以达成提升贾元春的交换条件,则“夏守忠”的“守忠”,当为“遵守诺言”的含意。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那丧因中固然有“淫”情,但更有惊心动魄的隐情,那一天天香楼上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事?瑞珠和宝珠的一死一隐究竟仅仅是因为“无意”中撞见了“爬灰”奸情,还是另有深层缘由?她们会不会与紧急报告某项秘密消息或突发情况有关?否则她们是万不可能未听召唤就擅上天香楼的。另据周汝昌先生指出,“天香云外飘”,天香楼的命名显然与“逗蜂轩”之类场所不同,“国色天香”,非形容平民家出身的女子可用,那应是养育藏匿皇族女子的地方,所以天香楼应绝非一处仅涉情色的空间,而也是一所隐蔽的政治舞台。我疑心那冯紫英介绍的张太医张友士,实际身份便是一名政治间谍,“友士”谐音“有事”或“有示”,即“有事而来”或“有所暗示”之意,他那些诊病的议论及所开的药方,都是暗语,应予破译(将另文探讨);秦可卿所得的病,其实是政治病,因她的真实家族背景的政治活动,已处于一个关键时刻,消息传来,弄得她心神不定,茶饭不思,眼神发眩,直至月经不调。张友士那“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的黑话,实际上是开出了一个政治上最后摊牌的时间表,因而写到“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否则仅凭那闭经的病情,似还远远论不到“大限”;第十六回写凤姐与远道而回的贾琏重聚,她炫耀自己协理宁国府一事时,说“更可笑那府里忽然蓉儿媳妇死了”,对于她来说,秦可卿之死并非“果然”而是“忽然”,可见秦氏那病,原非绝症,阖家上下对于她的死亡都并无思想准备,也正因为如此,在删却了“淫丧天香楼”的四五页之后,才越发地使那几回书的时间叙述上发生了无法合理解释的大混乱。
脂砚斋在这一回的批语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值得注意的是“其事虽未漏”一句,指的什么?可以有下列两种解释:
(1)(原文中)秦可卿的真实出身虽然没有彻底泄漏,写她与贾珍的淫情未尝不可,
但考虑到她那托梦给凤姐所讲的话实在让人悲切感服,所以让芹溪删去了“淫丧”的文字。
(2)秦可卿在托梦中所讲的那些话,虽然并没有自己泄露自己的真实出身(仿佛是别人委托她来讲那些话似的),但考虑到……还是让芹溪删去了“淫丧”的文字。
无论怎样解释,都有一个前提,即秦可卿的出身及病情及死亡里,都包含着有一个可能泄漏出的“天机”。庚辰本脂砚斋有条批语说“……可卿梦阿凤,盖作者大有深意存焉,可惜生不逢时,奈何奈何!”设若秦可卿确系一弃婴,则长大后嫁入贾家,死后如此风光,何来“生不逢时”的“奈何”之叹?
该是仔细探讨有关秦可卿的“天机”的时候了!这实在关系着对《红楼梦》一书许多重要问题的再认识、再理解!
汇辑我关于《红楼梦》研究成果的《秦可卿之死》一书于1994年5月由华艺出版社推出,第一版的五千册书刚开始发行,与我争鸣的文章便连续出现,上海陈诏先生一篇长文发在贵州省红学会的《红楼》杂志1994年第二期,同样的观点,亦见于他为上海市红学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之谜》一书(1994年1月第一版)所撰写的“答问”中;同时,山西《太原日报》“双塔”副刊又于1994年7月26号刊出了梁归智先生的《探佚的空间与限度》一文,该文副标题为“由刘心武、王湘浩的红学探佚研究想起”
,读其文,则可知他的“想起”,主要还是由于读了我的一篇文章《甄士隐本姓秦?》(该文已收入《秦可卿之死》一书);这些与我争鸣的文章,我是只恨其少,而绝不嫌其多。关于《红楼梦》,值得我们争论的问题实在太多,最近我在一篇文章里说:“《红楼梦》因其传稿的不完整与其作者身世之扑朔迷离,给我们留下了刻骨的遗憾,也使我们在'花开易见落难寻’的惆怅中,产生出永难抑制穷尽的'寻落’激情,我们不断地猜谜,在猜谜中又不断派生出新谜,也许,《红楼梦》的伟大正在于此——它给我们提供了几近于无限的探究空间,世世代代地考验、提升着我们的审美能力!”
关于《红楼梦》中秦可卿这一形象,以及围绕着这一神秘形象所引发出的种种问题,是最具魅力的“红谜”,虽然陈诏先生把我的探究说成是“形成了他所谓的'秦学’”,并称“由于刘心武同志是著名作家,而他的观点又颇新奇动听,所以他的文章引起广泛的注意,曾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但在红学界,很少有人认同他的意见。”却也不得不承认,我提出《红楼梦》中有关秦可卿的现存文本“矛盾百出,破绽累累”,“这个问题无疑是提得合理的,富有启发性的”;梁归智先生也在讲述了他对我的观点的一系列质疑之后,这样说:“我知道刘心武同志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秦学’阵地的。那只怕已经成了刘心武同志的一种'信仰’。”他们二位在提及“秦学”时都未免是“借辞含讽谏”,但我深信“红学”的这一分枝——“秦学”,到头来是能被肯定下来,并繁荣光大的。说我的观点只是“曾产生一定影响”,这个“曾”字恐怕下得匆忙了一点;说“在红学界,很少有人认同”我的观点,以目前情况而言,可能如此,但一种学术观点,其赞同的多寡,并不能说明很多的问题;如果翻看我《秦可卿之死》一书由周汝昌先生所撰的序,当知即使在目前,也“吾道不孤”。
我确实非常珍惜陈诏、梁归智等同志的不同见解,“秦学”必得在坦率、尖锐的讨论中发展深化,我此刻心情正如商议结诗社的贾宝玉一般,要说:“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谦我让的。各有主意说出来大家平享!”
我且不忙针对梁、陈二先生对我的质疑、批驳,逐条进行申辩,我想先把我们之间的误会部分排除,这也是我希望所有关心这一讨论的人士弄清楚的。
我对秦可卿这一形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严格来说,并不完全属于“探佚学”,也就是说,“秦学”不仅要“探佚”,也还要牵扯到“曹学”、“版本学”、“文本学”乃至于“创作心理学”等各个方面,它其实是“红学”诸分枝间的一个“边缘学科”;但为讨论起来方便,我们且姑将其纳入“探佚”的“空间”。
在我来说,这个“秦学”的探佚空间,它有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红楼梦》的“文本”(或称“本文”)。众所周知,现存的《红楼梦》前八十回里,秦可卿在第十三回里就死掉了,是“金陵十二钗”里唯一一个在公认的曹雪芹亲撰文稿里“有始有终”的人物;可是,又恰恰是这一“钗”,在现存文本里面貌既鲜明又模糊,来历既有交代又令人疑窦丛生,性格既在行为中统一又与其出身严重不合,叙述其死因的文字更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亏得我们从脂砚斋批语里得知,形成这样的文本,是因为曹雪芹接受了脂砚斋的建议,出于非艺术的原因,删去了多达四五个双面的文字,隐去了秦可卿的真实死因,并可推断出,在未大段删除的文字中,亦有若干修改之处,并很可能还有因之不得不“打补丁”的地方。因此,“秦学”的第一个探佚层次,便是探究:未删改的那个《红楼梦》文本,究竟是怎样的?在这一层的探究中,有一个前提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曹雪芹对有关涉及秦可卿的文本的修改,是出于非艺术的原因,而非纯艺术的调整。那种认为秦可卿的形象之所以出现上述矛盾混乱,系因曹雪芹将其从《风月宝鉴》旧稿中演化到《石头记》时,缺乏艺术性调整而造成的说法,我是不赞成的。显然在一度已写讫的《石头记》文本中,秦可卿的形象是已然相当完整、统一的,现在的文本之矛盾混乱,除了是由于非艺术考虑(避“文字狱”)的删改,还在于第八回末尾所加上的那个关于她出身于“养生堂”的“增添”(即“补丁”);这是症结所在。概言之,“秦学”探佚的第一个层次,便是探究“在原来的文本里,秦可卿的出身是否寒微?”我的结论,是否定的。并对此作出了相应的推断。
第二个层次,是曹雪芹的构思。从有关秦可卿的现存文本中,我们不仅可以探究出有关秦可卿的一度存在过的文本,还可以探究出他对如何处理这一人物的曾经有过的构思,这构思可以从现存的文本(包括脂评)中推敲出来,却不一定曾经被他明确地写出来过。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可以探究曹雪芹曾经怎样地写过秦可卿,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他曾经怎样打算过;我关于甲戌本第七回回前诗的探究,便属于这一层次的探佚。我认为这首回前诗里“家住江南姓本秦”(脂批中还出现了“未嫁先名玉,来时姓本秦”的引句),起码显示出,曹雪芹的艺术构思里,一度有过的关于秦可卿真实出身的安排。我还从关于秦可卿之死与贾元春之升的对比性描写及全书的通盘考察中,发现曹雪芹的艺术构思中,是有让秦可卿与贾元春作为祸福的两翼,扯动着贾府盛衰荣枯,这样来安排情节发展的强烈欲望,但他后来写成的文本中,这一构思未充分地展示。我把他已明确写出的文字,叫作“显文本”,把他逗漏于已写成的文本中但未能充分展示的构思,称为“隐文本”,对这“显文本”的探佚与对这“隐文本”的探佚,是相联系而又不在同一层次上的探佚,因之,其“探佚的空间与限度”,自然也就不同。我希望今后与我争鸣者,首先要分清这两层“空间”。
第三个层次,是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构思。这就进入了创作心理的研究。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绝非曹雪芹的自传与家史,书里的贾家当然不能与曹家划等号;但我们又都知道,这部书绝非脱离作者自身生活经验的纯粹想象之作、寓言之作(当然那样的作品也可能获得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如卡夫卡的《万里长城建造时》)。我们不难取得这样的共识:《红楼梦》并非是一部写贾家盛衰荣枯的纪实作品,但其中又实在融铸进太多的作者“实实经过”的曹家及其相关社会关系在康、雍、乾三朝中的沧桑巨变。因此,我们在进入“秦
学”的第三个层次时,探究当年曹家在康、雍、乾三朝中,如何陷入了皇族间的权力争夺,并因此而终于弄得“家亡人散各奔腾”、“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从而加深理解曹雪芹关于秦可卿的构思和描写,以及他调整、删改、增添有关内容的创作心理的形成,便很有必要了。这个层次的研究,当然也就跨入了“曹学”的空间。比如说,我认为,曹雪芹最初写成的文本里,是把秦可卿定位于被贾府所藏匿的“类似坏了事的义忠老亲王”的后裔(注意我说的是“类似”而非必定为“义忠老亲王”一支),根据之一,便是曹家在雍正朝,为雍正的政敌“塞思黑”藏匿了一对逾制的金狮子,陈诏先生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说:藏匿金狮子尚且要惹大祸,何况人乎?因此,隐匿亲王之女“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我以为他“绝对”二字下得太绝对化了,诚如他所说,清朝宗人府是要将宗室所有成员登记入册的,即使是革退了的宗室,也给以红带,附入黄册,但康熙五十二年四月,在命查“撤带”革退宗室给带载入《玉牒》,以免湮灭的行文中,便有这样的说法:“再宗室觉罗之弃子,今虽记蓝档内,以宗人府定例甚严,惧而不报,亦未可定”,并举实例:“原任内大臣觉罗他达为上驷院大臣时,因子众多,将弃其妾所生之子,包衣佐领郑特闻之,乞与收养,他达遂与之……”可见规定是规定,即使是皇帝亲自定的,也保不其有因这样那样缘故,而暗中违仵的。我对秦可卿之真实身份乃一被贾府藏匿的宗室后裔的推断,是根据曹家在那个时代有可能作出此事的合理分析,因为谁都不能否认,曹家在康熙朝所交好的诸王子中,偏偏没有后来的雍正皇帝,却又偏偏有雍正的几个大政敌,这几个政敌“坏了事”,自然牵连到曹家,曹家巴不得他们能胜了雍正,也很自然,就是后来感到“大势已去”,想竭力巴结雍正,也还暗中与那几个“坏了事”却也并未全然灰飞烟灭的人物及其党羽联络,从几面去政治投资,也很自然。希望随着有关曹家的档案材料的进一步发现,《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与贾元春这两个重要人物的生活原型,能以显露出来,哪怕是云中龙爪、雾中凤尾。
第四个层次,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人文环境。《红楼梦》不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曹雪芹明文宣布他写此书“毫不干涉时世”,他也确实是努力地摆脱政治性的文思,把笔墨集中在“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的情愫上,而且在具体的文本把握上,他淡化了朝代特征、满汉之别、南北之分,使这部巨著的风格极其诗化而又并非“史诗”。但这部书的创作却又偏偏打上了极其鲜明与深刻的时代印记,在有显示出作家所处的人文环境是如何地制约着他的创作,而作家又如何了不起地超越了这一制约,在“文字狱”罪网密布的情况下,用从心灵深处汩汩流出的文字,编织出了如此瑰丽的伟大巨著。秦可卿这一形象,正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在艰难险恶的人文环境中,为艺术而奉献出的超人智慧,与所受到的挫折,及给我们留下的巨大谜团,以及从中派生出“谜”来的魅力。我最近写成一篇《〈红楼梦〉中的皇帝》,指出,《红楼梦》中的皇帝,你是跟曹雪芹在世时,以及那以前的哪一个清朝皇帝,都划不上等号的,因为书中的这个皇帝,他上面是有一个太上皇的,清朝在乾隆以前,没有过这种局面,而等到乾隆当太上皇时,曹雪芹已经死了三十多年了。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你却又可以从《红楼梦》里那个皇帝的隐然存在的描写中,发现那其实是曹雪芹将康、雍、乾三个皇帝的一种缩写,换言之,他是把对曹家的盛衰荣枯有着直接影响的三朝皇帝,通过书中一个皇帝对贾家的恩威宠弃,典型化了。探究康、雍、乾三朝皇帝与曹家的复杂关系,是弄通《红楼梦》中关于秦可卿之死的文本的关键之一,比如,为什么秦可卿“画梁春尽落香尘”之后,丧事竟能如此放肆地铺张,而且宫里的掌宫太监会“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这当然都不是随便构思、下笔的,这笔墨后面,有政治投影,因此“秦学”的空间,也便必须延伸到关于康、雍、乾三朝权力斗争的研究上去,其探佚的空间,当然也就大大地展拓开来。
我感觉,陈诏先生与梁规智先生对我的“秦学”见解的批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把我在以上四个层次中的探索,混为一谈了,故而令我感到缠夹不清、一言难辩。现在我将“秦学”探佚的四个层次一一道明,庶几可以排除若干误会,使与我争论的人们,能在清晰的前提下,发表出不同意见,而我与见解相近者,今后也可更方便地与之讨论。
至于“秦学”研究的意义,我已在若干文章中强调过,兹不再赘。
期待更多的批评与讨论!
汝昌前辈:
得您端午大札,蒙您见告:近考“潢海铁网山”所产“樯木”即辽海铁岭山中的梓木,潢水是大辽河的主源,蒙语曰锡喇穆伦[或作楞],河自古北口以北流至铁岭之正北,此处明代设“辽海卫”,铁网山即铁岭甚明,夹一“网”字寓“打围”之义,盖清代在此有大猎场。梓木高而直,故似桅杆也,汉帝以梓作棺名曰“梓宫”,义忠老亲王即取此义,隐寓“
帝位”(康熙太子胤?i与其子弘皙)。您说:可卿之殓竟用了“梓宫”之材,此中意味深长。极是。
端午大札早悉,迟至今日才回,是因为看了一个月的世界杯球赛,并应邀为报纸特刊写些侃球的文章,都是些速朽的文字,十足的板儿水平——《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板儿将手中佛手换来巧姐手中圆柚当球踢着玩的情节——让您见笑了!
大札所示内容极为重要。《红楼梦》第十三回所出现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影射胤?i是很明显的。1676康熙十五年,才十八个月的胤?i由乳母跪抱着完成了册封他为太子的庄严仪式,后来被精心培养长大成人,康熙外出征战时他代理政务,六次陪同康熙南巡,可是1708年却在随康熙北狩的御营中被废——这“潢海铁网山”可是“千岁爷”“坏事”的场所啊!另外,斥废太子是当着全体在场的皇子及其他皇族权贵进行的,即是在“天潢贵胄”云集的情景下“坏事”的,“潢海”或许也还含有此层意思;而且被废后是以铁锁网状绑缚后押回京城的,当时随行的西洋传教士马国贤在其回忆录中有所描写,故“铁网山”我以为亦含双关——但随后不久康熙又后悔,1709年他将太子复位,到1712年康熙又再次将太子废黜;这过程里康熙其他十多个儿子中约有一半卷入了争夺接班人地位的权力斗争,但胤?i始终只是遭到禁锢而并没有被公开或暗中杀害。如果曹雪芹完全虚构,他可以说那樯木的原主已经伏法或者自裁,但他行文却是“原系义忠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坏了事”三个字里绵延着康、雍、乾三朝里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胤?i在康熙朝就“坏了事”但并未一坏到底,到了雍正朝一方面对他严加防范,另一方面因为他已经不是最大和最难对付的政治威胁,雍正也还封他为理亲王,他在雍正三年病死(起码表面上病死),雍正准许他的儿子弘皙嗣其爵位(为郡王),这在您的《新证》和《文采风流第一人》等著作中都有极详尽的考证。曹雪芹祖辈、父辈与胤?i过从最密,常被人举出的例子就是胤?i的乳母之夫(乳父)凌普可以随便到曹家取银子,一次就取走过二万两。曹家当然希望胤?i能接康熙的班,即使“坏了事”,因为康熙在最终如何处置他上多次摇摆,胤?i究竟是否彻底失去了继承王位的可能,直到康熙咽气前一刻都还难说,曹家肯定不会中断与胤?i一族的联系,并且还要把宝持续地押在他和弘皙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帮他藏匿财物甚至未及被宗人府登记的子女,一方面可以说是甘冒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进行政治投资。您所提供的材料,进一步说明秦可卿这一艺术形象的原型,正是“义忠老千岁”的千金,她的睡进“梓宫”,正是“落叶归根”。《红楼梦》故事的背景,已是乾隆初期,乾隆为了缓解父王当政时皇族及相关各派政治势力间的紧张关系,推行了一系列的怀柔政策,曹家是受益者之一,这时不仅曹雪芹父亲曹 得以恢复官职,家境一度回光返照般地锦衣玉食起来,而且朝中有人——曹雪芹的表哥平郡王福彭是乾隆手下的权臣,所以那时大约十几岁的曹雪芹很经历了几年浸泡在温柔富贵乡里的绮梦般生活,这些史实虽经您一再申诉,但许多人直到今天仍懵懂地觉得“曹雪芹不是在南京很小的时候他家就被抄了吗?他哪来写北京贵族生活的生活体验呢?”其实曹雪芹恰恰是有这“最后晚餐”的体验的。当然,好梦不长,到乾隆四年,就爆发了胤?i儿子弘皙勾结另外几位皇族阴谋夺权的事情,弘皙他们甚至已经搭好了政权班子乃至服务机构(如太医院),据说还使用了明矾水来写密信(表面上看不出,需特殊处理才显露真意),《红楼梦》第十回,正文里说那张友士是来京城为儿子捐官的,却在回目里称他为张太医,而且开出那么个古怪的药方,这些细节我以为都有一定的生活依据,绝非向壁虚构。实际上弘皙欲成就“老千岁”的“大业”,摆出“影子政府”的姿态,在那时的贵族富豪家中已经不是什么绝密的事情,《红楼梦》第四十回在牙牌令里出现“双悬日月照乾坤”、“御园却被鸟衔出”的字样,实非偶然,都是当时那种政治形势的投影。但乾隆毕竟是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快刀斩乱麻地处理了这个严重的政治危机,斩草除根却并不大肆宣扬,甚至尽可能不留下什么档案,这就是为什么受到牵连弄得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曹家在那以后究竟是怎么个情况,竟总难找到具体详实材料的根本原因。一些人总以为雍正五年曹家在南京被抄后就“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其实不然,是在乾隆元年经历了一番回黄转绿,“三春过后”才终于“树倒猢狲散”的。《红楼梦》前八十回写的并非江宁织造时期的盛况,而是取材于乾隆初期曹家的末世光景,脂砚斋在批语里一再提醒读者“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所以说,弄明白了乾隆元年到乾隆四年曹家从死灰复燃又忽然灰飞烟灭这个写作背景上的大关节,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啊!也只有弄明白了乾隆对“义忠亲王老千岁”那不知好歹的余党的深恶痛绝,镇压起来“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毫不手软,才能懂得脂砚斋为什么要求曹雪芹将有关秦可卿的故事加以删节,并且故意把她的真实身份隐去,偏说她是从“养生堂”里抱来的野种。
据王士祯《居易录》卷31,胤?i在十几岁的时候曾经写过一副对子,大受康熙夸赞:“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与胤?i过从甚密的曹寅、曹 很可能常常引来激励子侄们向这位“千岁”学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我们可以看到“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样的联句(托言宋秦观句,但翻遍秦观文集也找不出来),还有“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托言唐颜鲁公句亦无根据),其中,是不是多多少少有些个胤?i少年联句的影响呢?很可能,曹雪芹对胤?i这个牵动着他家至少三代人命运的神秘“千岁”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红楼梦》第二回里他通过贾雨村之口所说的那种秉正邪二气的异人里,也许就隐藏着一个胤?i。有些人总嫌“红学”的分支“曹学”“喧宾夺主”,其实,岂止应该把曹家的事情弄清楚,把胤?i这位“坏了事”的“千岁”的事情弄清楚,都是准确把握《红楼梦》文本真情真意的大前提啊!我的关于秦可卿这一艺术形象的研究,算是“红学”的一个小分支吧,虽被讥为“秦学”,我却不想改弦易辙,还要继续探究下去,因为我相信,只有把曹雪芹的身世以及写作背景,以及他不得不修改秦可卿出身死因的种种具体原由弄清楚,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文本,也才能进入深刻的审美境界。
感谢您的一再指教,特别是多次提供资料线索,令我眼界思路大开!
溽暑中望您格外保重!
晚辈刘心武
拜书
2002年7月12日
刘心武(红楼)之疑  《刘心武(红楼)之疑》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

张庆善:序言一(1)
张庆善:序言一(2)
郑铁生:序言二(1)
郑铁生:序言二(2)
郑铁生:序言二(3)
刘心武“红学”热热从何来
学术研究向大众文化的转型(1)
学术研究向大众文化的转型(2)
刘心武“揭红”使名著变了味儿(1)
刘心武“揭红”使名著变了味儿(2)
“平民红学”背后的个人学术情结
红学史上的“秦可卿之争”
关于“秦可卿之死”的考证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的形象(1)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的形象(2)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的形象(3)
刘心武摘取只言片语,所谓“秦可卿原型”
刘心武“秦学”的可卿之疑
刘心武先生解秘“抱养之谜”
可卿形象
可卿出身(1)
可卿出身(2)
可卿出身(3)
刘心武“秦学”的贾珍真相
“造衅开端实在宁”(1)
“造衅开端实在宁”(2)
“贾珍冒死收养皇帝政敌的遗孤”
“贾珍何罪之有”
刘 心武“秦学”的元春辨析
《红楼梦》中贾元春的形象
文本中贾元春的形象只是一个过场人物
《恨无常》(1)
《恨无常》(2)
曹家接驾康熙帝的历史契合
第十八回至五十三回写的是什么
具体的历史年代
宝黛钗爱情悲剧(1)
宝黛钗爱情悲剧(2)
宝黛钗爱情悲剧(3)
宝黛钗爱情悲剧(4)
宝黛钗爱情悲剧(5)
宝黛钗爱情悲剧(6)
宝黛钗爱情悲剧(7)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第五十四回至六十九回写了哪年的事
“乾隆二年的事情”
凤姐生病和探春理家(1)
凤姐生病和探春理家(2)
凤姐生病和探春理家(3)
刘心武先生的观点
第七十回至八十回是“乾隆三年”吗?
乾隆三年的事情
贾府经济拮据,内部矛盾突出(1)
贾府经济拮据,内部矛盾突出(2)
刘心武先生的说法(1)
刘心武先生的说法(2)
曹雪芹家族的沉与浮
史学不是靠“悟”,而是靠“证据”
曹雪芹家族的五代人(1)
曹雪芹家族的五代人(2)
雍正上台与曹家的败落(1)
雍正上台与曹家的败落(2)
乾隆初年曹家是否有过中兴
“以贾证曹”
曹家在乾隆朝是否中兴过呢?(1)
曹家在乾隆朝是否中兴过呢?(2)
曹家败落的主要原因(1)
曹家败落的主要原因(2)
贾府由盛而衰(1)
贾府由盛而衰(2)
刘心武对周汝昌的承继与发扬
刘心武对周汝昌考证观点(1)
刘心武对周汝昌考证观点(2)
刘心武对周汝昌探佚成果的全面接受(1)
刘心武对周汝昌探佚成果的全面接受(2)
对刘心武承继下来的学术观点的评价(1)
对刘心武承继下来的学术观点的评价(2)
对刘心武承继下来的学术观点的评价(3)
关于“原型”与“虚构”的对话
“自叙性、自传性”小说与“生活原型”
关于“原型”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生活原型”其实是没有生命的生活实录
简介:内容一
百家讲坛之红楼六家谈
红楼六家谈01:曹雪芹的创作思想·胡德平
红楼六家谈02:曹雪芹在香山·胡德平
红楼六家谈03:亦石亦玉说宝玉·周思源
红楼六家谈04:孰优孰劣话黛钗·周思源
红楼六家谈05:揭秘秦可卿(上)·刘心武
红楼六家谈06:揭秘秦可卿(下)·刘心武
红楼六家谈07:诗人曹雪芹·蔡义江
红楼六家谈08:大观园里论诗才·蔡义江
红楼六家谈09: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上)·吕启祥
红楼六家谈10: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下)·吕启祥
红楼六家谈11:《红楼梦》的断臂之美·梁归智
红楼六家谈12:曹雪芹的超前之思想
百家讲坛之新解《红楼梦》
新解《红楼梦》01:曹雪芹其人其书(上)-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02:曹雪芹其人其书(下)-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03: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顾平旦、张书才、沉治钧
新解《红楼梦》04:《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上)-蔡义江
新解《红楼梦》05:《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下)-蔡义江
新解《红楼梦》06:漫话宝黛钗-李希凡、张庆善、孙玉明
新解《红楼梦》07:是是非非王熙凤-周思源、吕启祥、丁维忠
新解《红楼梦》08:大观园里的丫鬟们-李希凡、蔡义江、卜键
新解《红楼梦》09:《红楼梦》的诗词曲赋-蔡义江、吕启祥、曹立波
新解《红楼梦》10:《红楼梦》的艺术个性(上)-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1:《红楼梦》的艺术个性(下)-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2:《红楼梦》的思想与研究流派-段启明、张俊、孙玉明
新解《红楼梦》13:《红楼梦》的思想-冯其庸
新解《红楼梦》14:《红楼梦》的言与味-王蒙
新解《红楼梦》15:周汝昌答疑《红楼梦》(上)-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6:周汝昌答疑《红楼梦》(下)-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7:《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张世君
新解《红楼梦》18:大观园与清代园林艺术-顾平旦
新解《红楼梦》19:红楼梦魇
新解《红楼梦》20:爱情故事红楼梦评论
宝钗与黛玉悲剧之我见
《红楼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书,书中涵盖的内容,让人感觉它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部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我好几次看得流泪。在我看来黛玉、宝钗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悲。看判词我就知道曹公把两位美女放在首位的一首诗里。判词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说明两位女子在他眼中同样重要,说不出谁是女一号,谁是女二号。
论身世,黛玉很凄惨。父母早逝,没有兄弟姐妹。在舅舅家寄人篱下,只有贾母疼爱,只有宝玉这个知己可以倾诉。所以黛玉感觉自己就是春天的红花,鲜艳明媚能几时?宝钗在这方面还算好,有父母兄弟,家境也不错。不过兄长薛蟠是个不成器的富二代。
论爱情,两人都是被爱所伤的女子。有人说黛玉刀子嘴,可那是她太看重宝玉这个知己,这时贾府里唯一理解她的人。当宝玉与宝钗成婚的消息传到她那里,她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被扯断了。卧在床上咳出血来,身边只有一个紫鹃。临死也没有见到心爱的宝玉,一句宝玉,你的好……话没有说完就魂归地府了。宝钗也是爱宝玉的,不过她与宝玉志趣不同,最后顺从家族长辈的意思嫁给宝玉。可是宝玉不是那种为没有爱情的婚姻妥协的男子,他最后看透了这个世界,在茫茫雪天出家为僧了。她一生没有享受夫妻之爱,夫妻之欢。最后独守空闺到终老。
论命运,两位都是悲惨的。黛玉文采好,性子直爽,多愁善感。一个美丽的病西施。有人说她刀子嘴,那是因为宝玉是她唯一的倾诉对象,她太在意宝玉了,有些吃醋也太正常了。有人人说她太爱哭,不够开朗。那是因为这个聪明敏感的女子早就预见了自己悲惨的命运。对于未来她无可奈何,那泪水也含着心酸和惆怅。
宝钗圆滑,大度大方,会察言观色,身体比黛玉健康。有人说她比黛玉开朗,那是因为彼此的处境不同。王熙凤说她一问摇头三不知,那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宝钗总是以封建淑女的标准要求自己,对于四大家族的长辈她也是讨好和顺从的。与宝玉志向不合,这种顺从也造就了她的悲剧结局。
两位美女一生都是悲剧的结局,也说不出谁更惨。黛玉得到了宝玉的心,但是没能和宝玉走到一起,在孤单寂寞中死去。那死中还带着绝望,毕竟命运与宝玉见最后一面。寄人篱下,无人理解,她都可以忍受。但是爱情破灭把她击垮。宝钗虽与宝玉成婚,最后也是孤独终生。还有守着支离破碎的家。
用曹公的话总结一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像我这样的小女子虽然平凡,没有黛玉的才华,没有宝钗的世故,但却傻呵呵度过今生。平凡也好。


《红楼梦》创作过程再还原
一、前言
前两篇文章分析和研究了《红楼梦》的秘密所在,基本勾勒《石头记》和《风月宝鉴》脉络和故事梗概,但要想获得书中隐藏的更多信息,我们还要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进行还原,对其主要写作手法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红学爱好者能够按着曹雪芹创造的脉络去追寻那些久远的历史轨迹。使更多隐藏其中的秘密浮出水面。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主要人物在不同主题之间是如何进行转换的,《红楼梦》中常说的钗黛合一、金玉良缘未必是想象中的姻缘伏笔。而是告诉我们有的人物曹雪芹是用两个人共同塑造的;而有的人物则是在不同时间段内曹雪芹被安排她表演了不同的角色。
二、《红楼梦》创作素材的界定
1、曹家祖先发家史素材的积累
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其高祖曹振彦及曾祖曹玺原为明朝戍边将领(或家属),孤城困守情况下投降了清朝,先归属皇太极旗下做包衣,后转旗到多尔衮旗下,顺治八年朝廷清算多尔衮后转入内务府包衣。
从顺治七年开始曹振彦在山西任职、曹玺则在顺治八年由王府护卫升任内廷二等侍卫。后转入江浙为官,直到康熙二十三年曹玺在江宁织造府任上去世。
这段时间里曹家经历了由显赫的戍边将领----到投降沦为敌国家奴----再到崛起为皇帝信任的宠臣的复杂过程,其中的艰辛和努力可想而知。而恰恰这一段历史也中国历史上社会最为动荡的年代,目前能传续下来的真实情况少之又少。
曹家祖先曹振彦和曹玺都不是文人,曹家当时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他们不可能留下什么文字性的历史资料。好在曹寅从幼年开始陪康熙读书,成为清朝初期较有名气的文化名人。曹家任职南京后开始一段相当长的安全稳定期,曹寅那一代有文化的后代与曹振彦及曹玺共同生活的时间也有十几年的光阴。他们艰辛的创业经历必然成为曹家教育后代的家常话题,这就为曹寅一代将曹家崛起历史的文字化和故事化能为可能。
2、曹家兴盛时期素材的积累
关于曹寅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笔者认为《红楼梦》的绝大多数素材取自曹寅时期。他不但根据曹振彦和曹玺掌握的大量历史素材为“石头记” 编撰了文字材料予以保存,还编录以顺治时期和康熙亲政前皇宫生活为背景的“风月宝鉴”的底稿。而这个“石头记”和“风月宝鉴”由于内容比较敏感,曹寅在编撰的时候就直接以话本的形式展现出来,其中的隐秘手段后来也被曹雪芹熟练掌握。
以曹家当时的地位,修编家史应该理所应当,皇亲国戚婚丧嫁娶的富丽场景,康熙南巡四次接驾的盛大气势都会记录在案;文人聚会、吟诗起社的雅致自然也有据可查。同时曹寅还会利用《全唐诗》主修的身份,获取相当广泛的诗词歌赋,书画灯谜的文化作品以及有关南明的历史和记载。
3、曹家衰败时期素材的积累
曹家的衰败虽然不一定是曹頫的原因,但却从曹頫开始,他完全经历曹家衰败经过,可谓经历坎坷、历尽风雨。即使他不能写出一个成型的东西留给曹雪芹,关键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候他还健在,他的人生经历对《红楼梦》后40回影响颇深,而悲剧结局也是《红楼梦》能够成功原因所在。
4、《桃花扇》的影响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朝初期最具成功的戏曲之一,抛开其他艺术价值方面不谈,其悼明伐清和反对礼教两大主题虽然人尽皆知,但却让朝廷抓不到什么把柄。《桃花扇》的写作方法和故事编撰巧妙之处,对曹雪芹应该有深刻影响。不知《桃花扇》剧本原稿曹雪芹是否看过或收藏,但有些红学家还是把《红楼梦》与《桃花扇》联系在一起。
三、《红楼梦》创造结构设计
1、主题创作思想
曹雪芹以他爷爷曹寅时期的家史素材和曹頫时期曹家衰败经过素材作为参考,虚拟一个处于衰败过程的“贾府”。通过对“贾府”衰败过程的描写完成他的诉求,也就是把《石头记》和《风月宝鉴》中的敏感内容隐藏到《红楼梦》里。
2、主要隐秘方法
通过双主题并行交叉写作的手法来隐藏作者真实目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主题是指前文里说分析的各部书。
3、《红楼梦》最初的编撰过程
首先曹雪芹是以《风月宝鉴》为底本,将《石头记》和《风月宝鉴》进行合并,以宁国府和荣国府分别作为各自的领地,初步确定宁、荣两府的主要人物,然后按这些人物与曹頫的“曹家衰败历史”进行对号入座。完成红楼梦初步构思。这一过程最主要功能是使这三本书的内容连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让朝廷和读者都能为传说中的主人公凄惨的爱情故事而心动。
其次要进行主要故事情节的设计,这些故事要能与某些主要的历史事件雷同,以便后人解密的时候能够根据书中的故事情节联想到某些历史事件,才能让后人有解密的机会。比如秦可卿的葬礼和贾元春的省亲这两段故事,这些故事本身也可以承载着某些重要秘密。
再则才是将作者想要隐藏的秘密逐项赋予给特定的人物,根据这些人所代表的秘密对其进行人物特征设计,然后通过各种写作手段将所谓的秘密附着其身,当然还会留下一个辫子让读者猜想。
第四是在上面的过程完成后才会进入具体故事情节编撰阶段,分出章节、明确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初步结构确定。如此这般反复循环调整最后确定一个整体结构。
4、各主题内容之间的分隔手段
第一:时间分隔手段——按时间顺序重点写作进行分隔;
第二:画地为牢手段——通过“府”、“院”进行隔离;
第三:梦中注定手段——通过贾宝玉的“梦”巧做伏笔;
第四:自我解嘲手段——通过人物自身说辞及诗词给自己定性;
第五:赤膊上阵手段——脂砚斋的批语。
四、《红楼梦》创造结构布局
根据前文对《红楼梦》的解密和分析,我们对照《石头记》、《风月宝鉴》和曹雪芹家族所相对应的那段历史,可以比较清楚了解它们所记载的内容,为方便大家阅读,我们整理成下列表格:
石头记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
曹家家史
顺治入关前
(1-16)回
(1-16)回
(1-16)回
顺治入关后
(17-32)回
(17-80)回
(17-80)回
(17-32)回
康熙晚期
(32-80)回
雍正时期
(80-120)回
五、主要人物的塑造及角色转换
1、《红楼梦》人物统计
《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721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23人,古人115人,后妃18人,列女22人, 故事人物13人,仙女24位,神佛47位 ,共262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983人. 。
就全书来讲,作过精彩描写的人物也达几十人。 有人将这些人物归纳为十二贾氏、十二金钗、十二丫鬟、十二家人等等,曹雪芹对塑造这些人物可谓费劲苦功,精巧设计的故事情节、浓墨淡笔的性格刻画,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有时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精妙绝伦。细细琢磨,会让你叹为观止,拍案叫绝。这也是《红楼梦》之所以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2、《红楼梦》主要人物角色转换
《红楼梦》里的自始至终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有几十人,无论是索引派的宫廷秘史还是考证派曹雪芹自传的观点,到与书中人物对号入座的时候就不能自圆其说了。这也是二百年红学不能破题的原因所在。
那问题在那里呢?除了我们在《红楼梦秘密之研究报告》里所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雪芹在编撰《红楼梦》的时候对主要人物大多赋予了多重角色(这里所说的角色是指人物在各个主题内表现为不同的人物)。这样做一是为了隐秘,让人们不能轻易破解其中秘密,防止朝廷的政治迫害,他的目的完全达到了;二是由于《红楼梦》是由相对独立的几本书构成,需要把各自的主要人物重叠或延续才能完成相互融合。
那这么做会不会乱了阵脚,让读者永远都分不清张三李四呢?不会,曹雪芹担心读者不能理解,特意以脂砚斋的名义告诉了我们,在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十七回的【回后墨】这样写道:
《石头记》用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线法、将繁作间法、重作轻抹法、虚稿实应法种种诸法,总在人意料之外,且不见一丝牵强。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也。
这显然是曹雪芹进行人物角色转变时候常用的手法,读者应该重点体会。比如在秦可卿死之前安排贾琏和林黛玉离开回扬州,这就是非常明显的截法运用,里面就大有文章可做。
六、贾宝玉和他的“宝玉”
贾宝玉可以说这《红楼梦》里的绝对主角,读者对他爱恨有加,那《红楼梦》里的其他主角们也是对其毁誉掺半,宝钗就戏称他无事忙。根据现代学者对前80回的统计,贾宝玉就出场3014次,如此之高的出镜率显然不是单个角色所需要的。那其中奥秘何在呢:
1、《风月宝鉴》里的顺治
贾宝玉在这个主题里可谓主角,但他的主要部分还在皇家情史方面,朝廷大事和皇权的争夺与其说顺治和多尔衮之争,还不如说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之争。何况有关朝廷政事的描写比较容易露出马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曹雪芹的处理是极力避之,就如《石头记》里对秦可卿和贾元春的处理一样。
《风月宝鉴》里的顺治基本局限于大观园中。
顺治可以说是一个极其不幸的皇帝,自从幼年选做皇帝就如同被软禁一般,对一个游荡放纵成性的满族孩子而言简直是天大的灾难。他的成长阶段始终笼罩在孝庄皇太后的庇护之下,亲眼目睹了孝庄与多尔衮的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心里的恐惧和怨恨造就了他扭曲的性格。等到多尔衮被搞掉顺治亲政的时候,他已经完全不能理解母亲的任何言论了。他根本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他不懂汉语那还能够了解他的百姓;他没经过征战厮杀何谈皇家责任。他的心里只有怨恨和他的女人,当他为数不多的几个知心女人离他而去的时候,他就完全崩溃不能自拔了。这就是曹雪芹笔下的那个顺治。
2、《红楼梦》里的纨绔公子
既然我们认定《红楼梦》是曹雪芹融合诸多书籍后的最终作品,那作为绝对主角的贾宝玉的所有表现都可视为这个纨绔公子的即兴表演。但如果细致分析,贾宝玉的纨绔公子性多集中在后40回里,那就是面对灾难的无所作为表现。
关于这方面的事情,无论是曹頫还是曹雪芹他们都是真实的演员,刻画这些场景肯定会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只是我们读者多没有切身感受无法读懂而已。
3、作者手中的万金油
如果贾宝玉仅仅我们上述所说的角色,那也没什么神奇而言。贾宝玉在曹雪芹手里更大的用处是当做他手中一只“神笔”,当有“难言之隐”的描写的时候,他就让贾宝玉代替;当各个主题之间转接困难的时候,他就让贾宝玉去承接;当有重要的主题转换的时候,他就让那颗“宝玉”现身;当他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干脆让贾宝玉做梦。总之,有困难、找宝玉。
4、曹雪芹的代言人
根据红学家的考证,曹雪芹本人并没有享受过什么大富大贵,他的成长过程就是曹家衰败的过程,他的思想我们从《红楼梦》中可以一探究竟。
首先他有“悼明伐清”的思想,这符合他失落的汉八旗身份;其次他有“尊佛蔑儒”的思想,对儒家士大夫不以为然,这深受他家衰败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再则他有“重女轻男”的观念,这即与他的遗腹子的身份有关,也和纨绔公子的秉性有关。
如果抛开80回手抄本脂批《红楼梦》不管,程甲本的《红楼梦》完全可以看做以曹雪芹为原型自传体小说。因为曹雪芹想说的,贾宝玉都说了。
七、后记
《红楼梦》秘密之分析报告
《红楼梦》秘密之研究报告
《红楼梦》创作过程再还原
上述三篇论文系统的阐述了一个全新的破解《红楼梦》秘密的方法,根据网上搜索的结果,在此之前没有类似的观点,可称之谓“新新索隐派”。据此方法解读已经得出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希望有关专家和广大红学迷批评指正。
《红楼梦》秘密之研究报告
一、前言
1、前一篇文章我们确认了《红楼梦》这部作品隐秘存在的可能性,现在进行红楼解密。如果解密呢?我们要先从作者的行为目的入手,因为作者曹雪芹对在《红楼梦》里进行隐秘处理的目的并不是完全不让读者读不懂,而是对绝大多数人隐秘;对特定人群开放。既然是这样那就一定有解密的规律可循,而解密的钥匙就在《红楼梦》书里。
2、笔者破解《红楼梦》秘密的突破口,是用工程分析的方法对《红楼梦》可能存在的秘密进行罗列,然后对照历史记载实际人物和书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如此反复对比后锁定了秦可卿、王熙凤等人物的历史原型。在锁定秦可卿、王熙凤的历史原型后,根据《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去分析曹雪芹写作《红楼梦》过程的隐秘方法,最后获得打开《红楼梦》的钥匙。
3、本文对《红楼梦》秘密的研究还仅限于还原曹雪芹的写作脉络,得出的结论是总体性和宏观性的发现,详细的情节和佐证将会在以后对诗词、谜语、书画的分析后进行展现。
二、打开《红楼梦》秘密的第一把钥匙
1、下面一段文字来自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凡例中开头的一段:
红楼梦旨義是书题名極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晴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晴。又如贾瑞病,跛道士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晴。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書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晴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
2、历来研究红学之人对此无不重视,特别是包括胡适、鲁迅及周汝昌等名家都曾经这为几个书名谁先用?谁后使用进行过针锋相对的论证,至今仍无定论。但笔者解密《红楼梦》的突破口就在这里,既然曹雪芹先生反复告诫读者他那书里尽是“假语村言”,那我们完全可以对这段言辞进行胡批歪解!经过反复研判作者的这段话的寓意,不妨对其做出如下解读:
“我的这部书不是一本书,而是有几本书融合而成的。《红楼梦》是由几本书融合后最终展现给你的一本书罢了。其中里面含有一本叫做《风月宝鉴》的书,主要写的是清室早期的皇宫秘籍;还有一本叫做《石头记》的书,这里面的东西可不是我臆造的,其中隐藏很多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真实记载;还有一本小册子叫《金陵十二钗》,写了一些南明乱局”。
3、进行如此这般拆解后,笔者回头重读《红楼梦》,顿时便觉文章脉络通顺了许多,原来很多理不清的关节豁然开朗,有关《红楼梦》中暗藏的秘密就能打开其神秘面纱,也明白了以前索隐派为什么索隐不下去的原因所在。
4、但是这个秘密只有笔者明白还不行,一个隐藏这么久秘密应该让广大喜爱《红楼梦》的读者一起共享才行。经过曹雪芹精心加密过的《红楼梦》,要想解开其秘密,就要先把这几本书纲要提取出来,然后读者按提纲指引就能进入它的神秘王国。
三、打开《红楼梦》秘密的第二把钥匙
1、为了减少破题的难度,我们不妨把《金陵十二钗》放在一边,先重点分拆《风月宝鉴》和《石头记》之间的联系,构造这两本书的主线的脉络。
这个问题的破解办法源自笔者以前对《红楼梦》13回的理解,曾经试图以此进行红楼解密,当时还没有接触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没有产生分拆的想法。后来接触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后这种想法更加浓烈,而此书的凡例、第13回和第25回都是破题的着力点,不是其中是否有隐含奥秘。
2、分拆《风月宝鉴》和《石头记》的界限是两府,荣国府内的事情基本属于《风月宝鉴》的内容,荣国府代表清朝宫廷;宁国府内的事情基本属于《石头记》,宁国府代表明朝朝廷。接下来可以确定大观园的修建意味清朝入关,元春省亲则是顺治入住紫禁城。
四、打开《红楼梦》秘密的第三把钥匙
1、还是很据凡例:“又如贾瑞病,跛道士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晴” 的指点,结合《红楼梦》11回的内容,通过贾瑞正、反照风月宝镜过程凤姐的描写。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
2、凤姐在《风月宝鉴》和《石头记》里都是关键人物,很多关节都与他有关。是个双面人物,明写女实为男,表面美貌实际凶残。笔者根据书中的描写细节和明清历史反复的比对,认定凤姐即为清朝开国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3、另一个关键的场景是12回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同时仍然把持荣国府,可以理解为在这一回里预示着他处理了清朝和明朝两个皇帝的善后工作。再由这个基点分别去构建《凤姐宝鉴》和《石头记》故事脉络。
五、《石头记》的脉络构建
有了破解《红楼梦》的三把钥匙后,我们先简单进行《石头记》的主要脉络的构建,具体的细节将会在以后会专门论述,那如何确定它的关键节点和关键人物。如何进行破题?根据《红楼梦》13回的理解和相关的明史资料笔者做出如下判断:
1、《石头记》其中一个主要基点是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王熙鳳協理寧國府》。这回主要写明朝崇祯皇帝死和清军入关,各个历史人物集中表现,便于对号入座,同时也是历史秘密最集中的时期。秦可卿吊死天香楼场景对应崇祯帝吊死在煤山。
另一个主要基点是16回《賈元春才選鳳藻宮》。这回是写清朝顺治帝入住紫禁城。也是对书中人物定位的好时机。
2、《石头记》主要人物的定位:
第一:王熙凤——多尔衮;
第二:贾元春——顺治皇帝;
第三:秦可卿——崇祯皇帝;
第四:贾  蓉——吴三桂;
第五:贾  蔷——高起潜。
3、《石头记》主要部分在第一回到第三十二回里面,后面断续到75回,不过32回以后这些是否纳入《金陵十二钗》里的南明政权还有待研究。而《金陵十二钗》的基点为贾蔷采买回的十二官等。
4、胡适先生获得的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乃是清同治年间的进士刘铨福收藏。根据刘铨福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的跋所言,该书应为8卷32回。因此笔者大胆推测曹雪芹曾经把这8卷作为《石头记》的主体进行创作和批改校订,然后单独保存或借给朋友传阅。而我们所期待的隐秘的东西或许都在这里,因为作者交代里面的内容不是他写的,是那块无才補天,幻形入世的顽石上面记录的内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历史。
六、《风月宝鉴》的脉络构建
1、《风月宝鉴》的最主要的是14回《賈宝玉路謁北靜王》一段,北静王路謁贾宝玉,特意观看贾宝玉的宝玉。这个就意味这个时间点顺治被选做皇帝。
另一个基点是23回贾宝玉和众姐妹入住大观园,预示顺治进入北京紫禁城。
2、《风月宝鉴》主要人物的定位:
第一:王熙凤——多尔衮;
第二:贾宝玉——顺治皇帝;
第三:林黛玉——董鄂妃;
第四:王夫人——孝庄皇太后。
第五:薛宝钗——皇后佟佳氏。
3、《风月宝鉴》里特别要关注贾宝玉的那块宝玉,凡是那块“宝玉”每次出场都隐藏重大含义。林黛玉进荣国府宝玉摔玉、薛宝钗赏玉、北静王看玉、王熙凤藏玉、疯僧跛道用宝玉治病,宝玉丢失等等。
4、《风月宝鉴》里薛蟠和薛宝钗的角色令人关注,特别是薛家是住在荣国府边上一个单独的小院里,与荣国府相对独立,是与蒙古王室有关还是与南明王室有关还未可知,目前笔者掌握材料不足,待以后做专门论述。
5、林黛玉的角色在她和贾琏回苏州前后是完全不同的。
6、《风月宝鉴》主要部分在前80回内,32回前主要是《石头记》里融入了《风月宝鉴》;32回后主要是《风月宝鉴》里融入《金陵十二钗》。
七、《红楼梦》的重新解读
1、程伟元和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苏州萃文书屋用木活字排印《绣像红楼梦》,世称程甲本。封面题《绣像红楼梦》,扉页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下署“萃文书屋”。回首及书口均题《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二十四册。有总目,不分卷。双边,乌丝栏。每版二十行,行二十四字。绣像并图赞二十四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冬底印完。此本前八十回删去了所有的标题诗和尾联以及批语。这个版本已经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广为流行。
程甲本的底本来源一般认为由畸笏叟提供,同时认为畸笏叟提供的底本进行了大量脂批删减。具体为什么删减脂批的内情笔者不知,但以当时的印刷技术保留脂批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作为出版物保留脂批也没有任何理由。
高鹗续写《红楼梦》之说源自胡适的判读,目前没有确实的证据。现代红学研究者根据后40回人物的命运与前80回的预示有出入做出了定性。笔者认为是误判。
2、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本素材是曹寅留下的生活经历的记载,也就是康熙初期的事情。贾母的人物形象塑造基本上和康熙时期的孝庄皇太后相当。
曹家辉煌时期奢靡生活往事自然为其故事构思的依据。新红学的考证对我们了解曹雪芹家族收获至深,但这只能说是曹学而不是红学。文学作品不是历史书,要把书中的每一个情节和人物都和现实生活一一对号入座,那就偏离了方向。
3、程甲本的《红楼梦》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经过曹雪芹精心加工后的最终作品,它就是一本完整的言情小说。你完全可以说它没有什么索引派所说的“悼明伐清”的内容;你也可以说它是反对封建礼教的爱情大戏;你也可以把它赋予“悼明伐清”的内涵,但这样欣赏的时候要把贾宝玉当做作者本人理解,把林黛玉做一个汉民族的使者,这样就知道她的眼泪为什么这么多!当然你也可以凭自己的理解任意去想象。
4、《红楼梦》整篇120回应该都是曹雪芹的作品,再退一步也是曹雪芹已经写出大概底稿,最后由畸笏叟完成定稿。因为高鹗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他补上那40回的作品,高鹗要弄清楚曹雪芹没有完成《红楼梦》的后40回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他下决心续书需也要时间;下了决心续书着手准备素材、研究曹雪芹写作风格更需要间。
更大的证据是我们在高鹗之后200年间搞了那么多本续书,没有一本能超越所谓的高鹗的“续作”。既然我们不能,那他高鹗凭什么能呢?
5、为什么前后的写作风格有些不同,而人物命运有差别?是因为前80回需要融合我们所说的那些秘密东西,这些秘密最大可能是隐藏在诗词和对某些人物的暗示里。这些所谓的暗示可能是秘密而不是该人物的最后结局。《红楼梦》后40回则可以完全按小说文学脉络写作。或者就是曹家衰落过程的家史,虽然看起来有些后文有些对不上前语。其实单从感动读者的角度看,后40回还要更成功一些。
八、结论
1、解密《红楼梦》方法是按着双中心的脉络去还原这一历史巨著。对于广大读者因而也可以简单归纳一二三四诀去解读,即为:
盯紧一块宝玉;分开两府距离;掌握三把钥匙;收获四部书籍。
2、如果本文所述《红楼梦》解密方法得以验证,那么程甲本《红楼梦》120回则可以断定为曹雪芹的原作。
3、通过对《石头记》的解读我们首先可以发现,宦官高起潜(贾蔷的原型)作为崇祯皇帝的宠臣与多尔衮早有联系,他的有预谋的叛国行为投敌是明朝灭亡的关键性原因。
4、通过对《石头记》中吴三桂(贾蓉的原型)的解读,他的投清卖国行为早有预谋,而不是什么一发冲冠为红颜,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面对李自成围困京城的关键时候,他受命回京救驾迟缓的原因。
5、通过对《风月宝鉴》中多尔衮(王熙凤的原型)的解读,多尔衮应死于谋杀;多尔衮与孝庄皇后暧昧关系从王熙凤的名字就可以确认——“王” 戏 “皇太后”。
6、顺治皇帝(贾宝玉的原型)出家做了和尚而不是暴毙。
九、参考资料: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
2、《红楼梦》;
3、《李自成》;
4、《明史》;
5、《清史》;
6、维基百科网站资料
《红楼梦》秘密之分析报告
时宇随想《红楼梦》系列
一、前言
笔者从年少开始就喜爱《红楼梦》,特别是不知从何处获得几本市面上难以见到的山东大学的研究性资料,使之能够比较方便的理顺繁杂人物之间的关系,对理解红楼梦的内容收获极大,由此更加激发了对《红楼梦》的喜爱程度,也是因为《红楼梦》的原因,唤起了笔者研读明、清历史及明末农民运动历史的情趣。虽然喜欢《红楼梦》,却从未想过做些研究什么的。
工作以后忙忙碌碌几十年,从事的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养成了善于对事物的疑点进行调查分析、缜密研究的思维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历练的增多,对《红楼梦》理解自觉更加深厚,过去苦读过程中的许多似乎离奇想法不断翻涌,2011年的中秋之夜,有感于一个离奇的想法使得笔者豁然开朗,于是就有了写一点东西的冲动,试图尝试着用新的方法探索《红楼梦》的秘密。本文主要是解密《红楼梦》前的一些必要的技术论证。
二、《红楼梦》中有没有秘密?
1、一部以描写爱情为基调的写实小说又是极为隐晦的政治小说《红楼梦》,自它的传抄问世以来,人们一开始便感到困惑,继而进行探索。其研究开始只是只言片语,后成为整篇的评点、索隐以及连篇累牍的考证,直到现在《红楼梦》的某些专刊和其它一些刊物仍然在无休止的论争,这真可谓是旷古未有的文学怪现象。我们这次跳出以往红学之外,不妨先用反证的方法来探求其秘密所在。
2、《红楼梦》有没有秘密?肯定有秘密:
首先是作者曹雪芹告诉我们的,第一回里说的非常明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次是书评人脂砚斋告诉我们的,在各种版本的脂评条目里依稀可见;再则是几乎各种红学研究学派都一致认为《红楼梦》里隐含有某种秘密,只是他们对这个秘密的判别是不尽相同。
3、虽然大家说有秘密,但我们还要先分析一下写书人者本人手里有没有能称之为秘密的东西,如果写书者本人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可写,那我们现在要研究《红楼梦》的秘密就没有实际意义;如果写书者手里却有我们感兴趣的秘密,我们今天做这个研究才有意义。
三、《红楼梦》是谁写的?
1、这看来是个可笑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分析中很重要,所以在技术分析前需要予以确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是事实也是大家的共识,但曹雪芹只是承认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红楼梦》的主要批书人是脂砚斋和畸笏叟,根据新红学考证派目前的资料显示他们都是曹雪芹的亲属,都是曹家后人,他们的许多批语对理解《红楼梦》提供大量线索。
《红楼梦》的手抄本的对外面的小范围流行目前可以确认的是80回,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80回以后的部分是因为曹雪芹去世没有完成?还是已经完成因为某种忌讳不能面世?还是因为作者认为80回以后的部分根本就不需要再写读者也能读懂了?我们不得而知。
程高本的《红楼梦》是第一种印刷版本。这个版本是在一部定稿的脂评本基础上,经过畸笏叟对脂批的大量删减和高鹗的续编,已经属于基本小说化的作品。对《红楼梦》的写作过程的研究没有多少关联了。
2、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
第一、《红楼梦》是曹雪芹及家族共同的作品,由于作品中含有某些隐秘内容,完全排除家族之外的人参与的机会。
第二、我们可以假设在曹雪芹之前一定存在有关《红楼梦》的某些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可能是某种日记、文章、诗词等,也可能是口头相传的某些故事,由于曹家经历过抄家,有些原始资料的内容会比较分散隐秘,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使用某种形式的密码,这也为曹雪芹最后成书提供写作模板。
第三、《红楼梦》创作的最初目的可能只是为了保存家族知道的某些秘密,因为他们家族已经完全衰落,加上当时文字狱盛行,有些东西暴露会惹来杀身之祸。将秘密隐秘在一本言情小说里,既能避免这些秘密失传又能招惹灾祸。
四、曹雪芹家族能知道什么秘密?
《红楼梦》问世后不久就在社会广泛流行,其作者的曹雪芹及家族往事很快被社会关注,特别是新红学研究更是对曹家的历史做出了详尽的考证。本文不必在此处多费功夫而直接根据曹家的历史进行如下判断:
1、曹雪芹的祖上幼年曾陪康熙皇帝一起读书,那皇帝读的书除了基本文章字画功夫外,最重要的是讲解治国方略,那清朝兴起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军事机要自然作为重点讲解,明亡清兴过程中的许多隐秘机要曹家自然知道。
2、曹雪芹的祖上幼年长期在紫禁城内玩耍,成年后深受皇恩享受高官厚禄,与皇帝往来密切,宫廷内部斗争和人际关系他自然知道,特别是满人入关,很多人伦常理与汉族不同,发生也多社会流传甚广的传言,而这些事情的真正根由曹家自然很清楚。
3、曹雪芹的家族曾经大富大贵,衰落前挪用大量织造府的公款,而朝廷曾经长期要求曹家弥补亏空,这就为其家族转移资金留下足够的时间。我们假设曹家隐秘大量资金,而资金隐藏的地点、数目及寻找秘籍是曹家的最大秘密。
4、曹雪芹的家族常年在江南主政织造,当时南方满族与汉族、官员与百姓的矛盾还很激烈,那么我们可以假设曹家可能暗中与反清复明组织有某种联系或资金资助,这些活动的记录作为曹家的秘密需要隐藏,以便日后一旦清朝政权倒台,曹家可以以这些功绩自保。
5、曹雪芹的家族虽然由于战功与清朝皇室关系密切,常理来说不应留意和保留有关皇室的某些秘密,但当时汉官与满官的矛盾十分严重,作为汉八旗的后人他们的处境十分尴尬,其政治立场会随着自身处境的变化不断演变,这也为曹家有意保留及传播某些隐秘做下伏笔。
五、《红楼梦》里隐藏什么秘密?
曹雪芹费尽半生经历编写《红楼梦》,其用心之良苦非常人之想象,那么这么煞费苦心写出的一本书,里面会隐藏什么秘密?在上一章节讲到的曹家可能知道的秘密都可能隐藏其中,那么我们可以敞开想象力逐条罗列来分析:
1、可能会有曹家隐秘资金的藏宝图。
2、可能会有曹家私通南明政权的秘密联络图。
3、可能会有曹家先祖发达的隐秘细节或重要事件。
4、可能会有顺治被拥立为清朝皇帝的内幕交换。
5、可能会告诉我们顺治皇帝是不是舍弃江山出家当了和尚。
6、可能会告诉我们孝庄皇太后有没有风流韵事。
7、可能会告诉我们是谁暗中与清朝勾结害死袁崇焕。
8、可能会告诉我们吴三桂投靠清朝的具体细节等等。
能不能是写曹雪芹本人自传或曹家某人自传?不可能,因为曹家发家、兴盛及衰落过程朝廷明白,被抄家的原因和后来获罪的原因没有什么政治原因,并且在处理曹家的过程中,朝廷也算仁至义尽。同时雍正当时因为亏空处理了相当多的一批官员,这些没有什么隐秘可言。
曹雪芹要写自传体的文学作品,决可以不用这么复杂。如果他把精力多用于细节和心理方面,以曹雪芹的文学功底,一部引人入胜、故事完整曲折小说文学会短时间内完成,成书发行后的流行程度不会低于《红楼梦》本身,而这足以让曹雪芹的生活状况逆转。
但可以肯定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过程将自身的经历甚至祖辈的某些经历融入到《红楼梦》的细节里,并由于这些丰富而鲜活的描写使《红楼梦》这本书大放异彩,扬名世界。对普通读者而言,享受《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耳闻目睹富丽堂皇的豪门深院内的大家闺秀们的神秘生活轶事比研究其中秘密更有乐趣。
六、《红楼梦》解密后的面目
《红楼梦》面世已有两百多年,一部奇书引发的研究热情跌宕起伏,也许是曹雪芹手法太过隐秘真的让人无法破解;也许是故弄玄虚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也许是那些红学家们根本就不想把其中秘密打开让其永远保留神秘色彩,那么如果《红楼梦》被解密,我们会面对一个怎样的《红楼梦》呢?
1、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红楼梦》本身仍旧完整存在。大家可以尽情欣赏其复杂凌乱的故事情节,高贵奢华的豪门盛宴,凄惨的爱情悲剧等等。
2、我们能获得的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历史档案,作为曹家祖上苦心隐秘的东西,其真实性要比正史准确可靠,对了解明末清初那一段历史真相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这些东西对于那些对历史无兴起的读者而言,也许显得比较凌乱、也许显得枯燥无味,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后记:以上是笔者研究《红楼梦》的第一篇文章,通篇不过是一些分析推理,好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笔者以为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之前不可缺少的铺垫,有之无太多意义、没有又缺点什么。真正的《红楼梦》秘密的破题将在《红楼梦秘密之研究报告》内展开。
终极解密——红楼梦
自今日起,我将开始解密红楼梦。说是解密,其实红楼梦并无什么秘密。红楼梦之所以为谜,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大量的误解,大量的错觉。正是一些列的错觉,导致了大量的红楼梦之谜的诞生,因此,所谓解密,不过是还原简单清晰的事实。这或许会令一些失望。但事实就是事实,揭开事实或许比让许多人失望更重要。版权所有,转载需注明作者及四月网。——李娟。
一、一切从原书开始。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 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 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我将首先指出,红楼梦的成书的顺序是:石头记——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
这里最为关键的是,“东鲁孔梅溪则题曰”中的“题”字,题,题名的意思。换句话说,“风月宝鉴”“情僧录”是同书异名,就是所,一本书,两个名字。
在金陵十二钗之后,曹雪芹对书又有所修改,修改后的书名或名红楼梦,或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我统一称之为红楼梦。
至此,红楼梦的成书顺序是:石头记——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我持一书多改说,反对二书(三书)合成说。
二、七宝楼台
红楼梦就像一座楼台,我们知道,建楼者从地基开始,自下而上,但要想了解它的结构却必须从上而下。上面,我已经之处红楼梦这座七宝楼台一共有四层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作为解谜者,我们将从第四层开始,即从金陵十二钗——红楼梦开始,即了解在原来的三层的基础上,在红楼梦时期,曹雪芹又加进了什么东西。换言之,我们必须从现在的红楼梦中,知道哪些东西是属于第四层的,一旦知道了,我们也同时就知道了哪些东西是在前三层的基础上加入的。
了解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是解密红楼梦的关键,很多谜题的解决是来自对成书的了解。
三、两个“十二钗”
庚辰本在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的回前批是:“此回系大观园集十二正钗之文。”
仔细看此回,可知,这里的“十二正钗”指的是:宝钗、湘云、黛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李纹、李绮、宝琴、岫烟。与第五回所暗示的“十二钗”不同。差别在——“李纹、李绮、宝琴、岫烟”改成了“元春、秦可卿、妙玉、巧姐”。
可以正面看,包含“李纹、李绮、宝琴、岫烟”的是《金陵十二钗》中曹雪芹设想的“十二钗”,而包含“元春、秦可卿、妙玉、巧姐”的则是《红楼梦》时期的“十二钗”。
即是说,在七宝楼台的第四层,曹雪芹去掉了“李纹、李绮、宝琴、岫烟”,而换上了“元春、秦可卿、妙玉、巧姐”。正是新添或重新改写的这四个人的故事将成为研究七宝楼台第四层的关键。
四、改写的妙玉
这四个人物,是添加还是改写,或者说,哪一个是添加的,哪一个是改写的,很关键。
首先,第一个,妙玉是改写。
在全书中,妙玉一共出现了四次,我们先看其中的两次。
第一次A: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 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 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 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 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 摸样儿又极好. 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18回)
B、刚过了沁芳亭,忽见岫烟颤颤巍巍的迎面走来.宝玉忙问: "姐姐那里去?"岫烟笑道:"我找妙玉说话."宝玉听了诧异,说道:"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原来他推重姐姐,竟知姐姐不是我们一流的俗人."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 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 , 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 "(63回)
关于妙玉来贾府的原因,二者并不相同。
应该指出,妙玉B是金陵十二钗时期的,但不属于“十二钗”之列。
妙玉A属于红楼梦时期,属于“十二钗”之列。
五、苏州籍女子与《金陵十二钗》
苏州,红楼梦里面叫“姑苏”。
“当日地陷东南, 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脂砚斋在这儿的批语是“是金陵”。
在曹雪芹的眼里,《金陵十二钗》里的“金陵”是包括苏州的。
在七宝楼台的第二层——风月宝鉴时期——地点不是金陵。
这就有一个结论:
红楼梦中的苏州籍女子——妙玉、十二官(芳官等)、香菱、黛玉、邢岫烟等——要么是在《金陵十二钗》时期在原来的基础上新添写的(妙玉、十二官、邢岫烟),要么是在《金陵十二钗》时期给她改了一个苏州的新籍贯。
六、邢岫烟与邢夫人
在75回,邢夫人有一个弟弟叫邢德全。他有一段话:
邢大舅道:"老贤甥, 你不知我邢家底里.我母亲去世时我尚小,世事不知.他姊妹三个人,只有你令伯母年长出阁,一分家私都是他把持带来.如今二家姐虽也出阁,他家也甚艰窘,三家姐尚在家里, 一应用度都是这里陪房王善保家的掌管.我便来要钱,也非要的是你贾府的, 我邢家家私也就够我花了.无奈竟不得到手,所以有冤无处诉."
但是在49回里,邢夫人的家世却是这样的:
原来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的, 可巧凤姐之兄王仁也正进京, 两亲家一处打帮来了.走至半路泊船时,正遇见李纨之寡婶带着两个女儿____大名李纹,次名李绮____也上京.大家叙起来又是亲戚,因此三家一路同行.
二者也是矛盾的。在75回,邢夫人没有哥哥;但在49回,却有哥哥(邢忠)和侄女岫烟。
可以这样解释:75回属于风月宝鉴时期;在《金陵十二钗》时期,曹雪芹对邢夫人的家世进行了改写,将她改成苏州人,有哥哥邢忠和侄女岫烟。
七、从金陵——苏州到金陵——北京——苏州
可以这么说,在《金陵十二衩》时期,书中的主要人物是金陵人、苏州人。
在《红楼梦》时期,人物籍贯则成为金陵人、北京人、苏州人。
原来的贾家是金陵人,《红楼梦》中则成为北京人。
这牵涉到书中的一些列关于地点描写的混乱。接下来我将给出一个说明,澄清一些矛盾和歧异。
八、贾家在金陵?
第4回:
(门子)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时,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 其口碑排写得明白,下面所注的皆是自始祖官爵并房次.石头亦曾抄写了一张,今据石上所抄云:
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铁.
“金陵一个史”“金陵王”等表明在金陵,既然“本地大族名宦之家”,那么,说明贾史王薛都在金陵。
但是同在第4回,却写的是薛蟠正在准备进京时的事:
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因此早已打点下行装细软, 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等类,正择日一定起身,不想偏遇见了拐子重卖英莲。
而且,他进京之后住在了贾家的梨香院,那么,这就表明,贾家并不在金陵。
这表明:
葫芦僧一事写作于《金陵十二衩》时期,情节大概是:贾雨村上任金陵应天府,薛蟠打死冯渊。后来在《红楼梦》时期,曹雪芹把这个故事又加上了薛蟠进京的事。因为没协调好,所以出现了贾家既在又不在金陵的矛盾。
九、贾家——金陵、北京
在《金陵十二钗》时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都在金陵。但在《红楼梦》时期,贾家被明确放到了北京。王薛明确地还是在金陵。史家有点模糊。
1、看史湘云,大家脑子里很清楚:她家在金陵;但是却一直感觉她一直就住在贾家不远处,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解释是有的:她的叔叔在北京做官。其实这是曹雪芹的一个处理技巧,用在某地做官来解决这个矛盾:一、原来的写作格局中史家原本就在贾家附近;二、史家原籍金陵。
2、王家也用这个技巧。你看:
那日已将入都时,却又闻得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 薛蟠心中暗喜
展眼过了一日,原来次日就是王子腾夫人的寿诞,那里原打发人来请贾母王夫人的。
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题。
偏生近日王子腾之女许与保宁侯之子为妻,择日于五月初十日过门,凤姐儿又忙着张罗,常三五日不在家。
给人的感觉是王子腾家就在贾家附近,又仿佛只是在北京做官。
3、薛家就不同;原来两家根本就住的不远:同在金陵;现在是薛家从金陵投奔到北京的贾家。所以写作变动就很大。可以断言,凡是涉及到投奔的事,都是后来添加或改写的。
十、给大家一个典型的事后修改的例子:
原来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的, 可巧凤姐之兄王仁也正进京, 两亲家一处打帮来了.走至半路泊船时,正遇见李纨之寡婶带着两个女儿____大名,次名李绮____也上京.大家叙起来又是亲戚,因此三家一路同行.后有薛蟠之从弟薛蝌,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李纹发嫁,闻得王仁进京,他也带了妹子随后赶来.所以今日会齐了来访投各人亲戚.(49回)
第49回、50回的主体是《金陵十二钗》时写的,那时,“岫烟”“李纹”“李绮”“薛宝琴”都属于“十二钗”,当然也是金陵人和苏州人。一些金陵人和苏州人在金陵的贾家聚首而已。
现在的这一段只有在贾家已经被转到北京才有可能。
所以,这一段是后来添加的。
十一、甄家与苏州
第2回:
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雨村笑道: "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 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
这里,贾宝玉和甄宝玉居然都住在金陵。这跟红楼梦的一般描写不符。
很明显,第一处是《金陵十二钗》时期;第二处是《红楼梦》。
在《红楼梦》时期,贾宝玉在北京,甄宝玉在金陵。
那么,《金陵十二钗》时期,如果,贾宝玉在金陵,那么甄宝玉在哪里?
根据上面的规律,即《金陵十二钗》的地点体系是:南京——苏州。
可以断言:在苏州。
这里仅仅是在探讨成书过程,在后面涉及曹雪芹家世和原型的部分,我们将再次回到这一点:甄家在苏州。因为这涉及到苏州李煦的事。
为方便理解,我将红楼梦中出现甄家的部分一一列举出来:
第2回
雨村笑道: "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 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 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
第7回
至掌灯时分,凤姐已卸了妆,来见王夫人回话: "今儿甄家送了来的东西,我已收了.咱们送他的,趁着他家有年下进鲜的船回去,一并都交给他们带了去罢?"
第16回
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第56回
刚说着, 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 "说着,便将礼单送上去.
第63回
闲言少述,且说当下众人都在榆荫堂中以酒为名,大家顽笑,命女先儿击鼓.平儿采了一枝芍药, 大家约二十来人传花为令,热闹了一回.因人回说:"甄家有两个女人送东西来了."探春和李纨尤氏三人出去议事厅相见,
第71回
贾母因问道 : "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凤姐儿道:"共有十六家有围屏,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
第74回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第75回
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 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 ."
尤氏等遂辞了李纨,往贾母这边来.贾母歪在榻上,王夫人说甄家因何获罪,如今抄没了家产,回京治罪等语.贾母听了正不自在
佩凤道:"爷说早饭在外头吃,请奶奶自己吃罢."尤氏问道:"今日外头有谁?" 佩凤道:"听见说外头有两个南京新来的,倒不知是谁."说话之间,贾蓉之妻也梳妆了来见过.
涉及甄宝玉的关键脂批有两个:
第1回: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注:甄玉、贾玉一干人
第18回
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
第三出, <<仙缘>>,第四出,<<离魂>>.
其中《仙缘》
注:《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十二、石头记中就有甄宝玉
论证在涉及甄士隐的部分,这里主要先讨论甄家,所以仅仅是提示一下。
甄士隐度脱的部分是红楼梦这座七宝楼台的第一层即石头记中就有的,其中的好了歌解注就是对石头记基本的情节内容的基本概括,其中的“展眼乞丐人皆谤”就是对甄宝玉和贾宝玉两人几乎共同的命运的一种概括。真、假互现。
十三、关于甄宝玉的梦
在前八十回中,甄宝玉一次也没出现,但是通过别人,他倒是出现了两次:
1、在贾雨村的嘴里;2、在贾宝玉的梦里。
在贾雨村的嘴里那次,说甄宝玉家在金陵,且描写的是甄宝玉喜欢女孩的性格,可以判定是《红楼梦》时期;
在贾宝玉的梦里(56回)的那次也可以基本判定是在《红楼梦》时期。
比如湘云的“你逃走到南京找那一个去.”和“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都表明甄宝玉在南京,而贾宝玉在北京。
甄宝玉的情节一直萦绕在曹雪芹的写书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写就是。
贾宝玉的梦体现了这一点:不仅是真假问题,命运相同问题。
还有心理学上所谓的镜像问题——当你见到一个和你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时,你会怀疑自己的行为。
曹雪芹的设计是这样的:一旦贾宝玉见到甄宝玉,就是他认为自己的过往都是一场梦,见到的那一刻就是觉醒的那一刻,醒悟自己命运的那一刻,接着就是出家。所以,见到甄宝玉应该就是最后一回,悬崖撒手之前的事。56回是个极强的暗示段落。
元春点的四出戏可以看做是曹雪芹在《红楼梦》时期对他的这部巨作的最后筹划——尽管没有完成。
但是,这四部戏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整?
是先“豪宴”还是先“乞巧”?是先“仙缘”还是先“离魂”,我想曹雪芹还是经过了一个变化的。
如果是先“豪宴”,那么就是贾家惹祸先于元春死。
如果是先“乞巧”,那么就是元春死后贾家衰败。
由吴世昌——张爱玲的考证,我们基本可以知道:曹雪芹曾经的是:元春先死,其后才是贾家衰败。
而现在的顺序可以看出是:贾家惹祸先于元春死。
就是说,按照现在的顺序,先“豪宴”是对的。
那么,先“仙缘”后“离魂”应该也是对的。
但是,这样一来,就是宝玉先醒悟,然后黛玉死。
这与我们一般见到的证据不吻合——证据总是指向:黛玉死、宝玉出家。
是否曹雪芹在最后的时刻改变了主意,或者另有含义。下面我、我们将接着讨论。
十四、送东西的甄家
上面我列举了涉及甄家的一共是八条。除了第2回的贾雨村介绍甄宝玉外、第16回显示甄家富有之外。其它六条都与甄家往贾家“送东西”有关。
其中的56、71两回是一般的送礼(贾母生日)
74、75回是甄家被抄家,和把一些应该被抄的东西偷偷放在贾家。
这应该是《金陵十二钗》时期贾家惹祸的缘起:隐匿。
7回、63回还是送东西,这应该是转移家产的前兆。
涉及送东西的其他各回都在后边,但是第7回却在前边。说明第7回的相关部分应该是《红楼梦》时期从后边提过来的。这一点,在讨论“借当事件”时将讨论。
另外,第七回中提供了两个信息:趁着他家有年下进鲜的船回去。
第一是时间:年前;第二是“船”,说明甄家在苏州不谬。
十五、冷香
第19回:
宝玉总未听见这些话, 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既然如此,这香是那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 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ゃ子,香袋子的香."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宝玉方住了手,笑问道:"你还说这些不说了?"黛玉笑道:"再不敢了."一面理鬓笑道:"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
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宝玉方听出来.宝玉笑道:"方才求饶,如今更说狠了."说着,又去伸手.黛玉忙笑道:"好哥哥,我可不敢了." 宝玉笑道:"饶便饶你,只把袖子我闻一闻."说着,便拉了袖子笼在面上,闻个不住.
黛玉对宝玉常常讽刺,但黛玉是聪明人,语言功夫相当了得,常常是因话就话。但是这里的几句话在前面几回却找不到相关段落。
但如真的找的话,还是有的。
“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在第8回。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 乃回头向莺儿笑道: "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偏偏第8回,也有关于香的事: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 "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 熏的烟燎火气的. "宝玉道:"既如此,这是什么香?"宝钗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是我早起吃了丸药的香气."宝玉笑道:"什么丸药这么好闻?好姐姐,给我一丸尝尝."宝钗笑道:"又混闹了,一个药也是混吃的?"
但是没有提到香的名字——冷香丸。因此,黛玉的“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这句话便没有了着落。但是再往前:第7回有。
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子没有呢?"宝钗道:"有. 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
但是问题是,第一,第7、8回和19回中间隔的不仅是10来回,而且就时间上来说少说也得一两年,黛玉能记这么长时间?第二,第7、8回中的相关段落中黛玉都不在场,她怎么知道的?
可能的解释是:要么第7、8回是从后面提前面去的;要么是19回是从前面拖到后面去的。我的选择是:第7、8回是从后面提前面去的。而且是经过了修改。这才造成黛玉的话没有了着落。
还有一点:黛玉的话中的这一句“`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
宝钗明明说的是“癞头和尚”难道在早期版本里不是“癞头和尚”,而是“罗汉'和`真人'”
“亲哥哥亲兄弟”也没有背景,如果非找不可,可以相似的是28回:
上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问他作什么,他说配药。
最后,关于香的话题,还涉及到元春:
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 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
元春不喜欢的是“香”字。很可能,元春的死是与另一个名字中有“香”的妃子有关。——事见“娘娘夺锦”梦的部分。
这一系列关于香的是同一时期写的。都在《红楼梦》时期,并经过几次修改
十六、“癞头和尚”与金玉姻缘
如果我们将上面的内容再梳理一面就会发现:
第7回、第8回都涉及到“癞头和尚”,而“癞头和尚”单独出现一共有3次,再有一次,就是林黛玉叙述自己的病的时候:
那一年我三岁时, 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 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 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这三次,癞头和尚单独出现的三次,都与金玉姻缘有关,就是说,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事是很晚才被加入进来的。从上面的一系列关联看:《金陵十二钗》时期没有金玉姻缘的事,只有在《红楼梦》时期,金玉姻缘的事才被加进来。进一步,凡是提到金玉姻缘的,都是《红楼梦》时期新加或修改的。例如:
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36回)
这样一个段落是后来加的。
十七、作者与成书的一个简洁说明。
关于红楼梦的成书和作者,红学界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相信曹雪芹自己的话,总是按自己的需要来解释相关段落。我这里按照曹雪芹的原话来解释。不需引申,别相信曹雪芹隐藏了什么。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 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 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一段是关键。
1、关于作者。有三个,一是石头;二是空空道人,三是曹雪芹。石头是苏州李鼎,写的是红楼梦这座七宝楼台的第一层,即石头记;空空道人尚不知是何人,他写的是第二层,即风月宝鉴。
曹雪芹写的是三、四层,即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
如此而已。
2、关于成书。
当苏州李鼎将自身的经历写成一部小书后,最初是空空道人将之改成一本风月宝鉴,后交到曹雪芹手中后,曹雪芹根据自身经历的事将一些素材加进风月宝鉴里,边加边改。
但至死也没有完成此书。就是说,红楼梦未能完成。
3、我关于红楼梦的成书和作者的说法的概括是:
一书多改,三个作者。但书未写完。
风月宝鉴之前的几部有没有完本?
按照我个人的看法——只是我个人的。
1、石头记——写完了。
2、风月宝鉴——写完了。
3、金陵十二钗——未完
4、红楼梦——未完
十八、薛蝌的结婚?
第76回
贾母因笑道:“往年你老爷们不在家,咱们都是请过姨太太来大家赏月,却十分热闹。忽一时想起你老爷来,又不免想到母子夫妻儿女不能一处,也都没兴。及至今年你老爷来了,正该大家团圆取乐,又不便请他们娘儿们来说笑说笑,况且他们今年又添了两口人,也难撂下他们跑到这里来。偏又把凤丫头病了,有他一个人说说笑笑,还抵得十个人的空儿:可见天下事总难十全!”说毕,不觉长叹一声,随命拿大杯来斟热酒。
(湘云)因说:“你是个明白人,还不自己保养。可恨宝姐姐琴妹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诗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扔下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做了。倒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他们不来,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黛玉见他这般劝慰,也不肯负他的豪兴。
贾母和湘云的话证明:
这个中秋薛蟠和薛蝌都结了婚。否则,“他们今年又添了两口人”中的“两口人”何解?
但是第79回才叙述薛蟠结婚,而薛蝌则根本没提。
说明:79回原来在76回之前。
但是问题在于,在79回叙述薛蟠的结婚,根本就没有薛蝌的事,这不大正常。更可能的是:
79回很可能风月宝鉴就有,后来在《金陵十二钗》中改写成目前的79回,薛蝌在之后才来。接着薛蟠、薛蝌的结婚的描写,但是这个版本被删去(所以,薛蝌的结婚没有了踪影)。无奈何只要又拿出薛蝌结婚以前的版本,即目前的79回。
总之,目前的这个版本很早,因为还没有薛蝌。
还有一条:
香菱早已跑到薛姨妈跟前,痛哭哀求,不愿出去,情愿跟姑娘。薛姨妈只得罢了。自此,后来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自断绝。虽然如此,终不免对月伤悲,挑灯自叹。
这里的宝钗还没有从大观园里搬出来,还没有搜检大观园的事。
十九、薛蟠和贾琏
之所以说79回极早,是因为其文笔。其次,其故事又与现在的红楼梦犯重复。
如,薛蟠—金桂—秋蟾—香菱的故事像贾琏—凤姐—秋桐—尤二姐;赵姨娘的魇魔法在这里也出现了一次。

1、凡这长安那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他家的——这是贾家在南京。
2、也巴不得早些过来,又添了一个做诗的人了。——香菱学诗之后。
3、宝玉笑道:“这有什么不懂的?只怕再有个人来,薛大哥就不肯疼你了。”闻得这夏家小姐十分俊俏,也略通文翰,宝玉恨不得就过去一见才好。这百日内,只不曾拆毁了怡红院,和这些丫头们无法无天,凡世上所无之事,都玩耍出来,如今且不消细说——这里的宝玉,有些污浊的痕迹。
可以这么说,这里的薛蟠故事没有一个痕迹能说明它在《红楼梦》,即便在《金陵十二钗》也应该在薛蝌来之前的那个版本。
这同一回的迎春故事基本情况和薛蟠差不多。来自风月宝鉴,修改时间也近似。由于这个原因,二者在一回。
二十、薛蝌的父亲?
(湘云)因说:“你是个明白人,还不自己保养。可恨宝姐姐琴妹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诗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扔下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做了。倒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他们不来,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黛玉见他这般劝慰,也不肯负他的豪兴。
————————————————————————————————
中间的一句“他们父子叔侄”的父子是“薛蝌”和他的父亲;叔侄是薛蟠和薛蝌的父亲。
那么,在原来的《金陵十二钗》中,给薛蝌订婚的就不可能是薛姨妈,而只能是薛蝌的父亲。薛蝌父亲的事和薛蝌结婚的事是在《红楼梦》时期删去的。
这也说明,第76回是《金陵十二钗》时写的
二十一、迎春问题
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名迎春,三小姐乃政老爹之庶出,名探春,四小姐乃宁
府珍爷之胞妹,名唤惜春.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听得个个不错.
迎春哭道:'我不信我的命就这么苦!从小儿没了娘,幸而过婶娘这边来过了几年心净日子。如今偏又是这么个结果!’”
邢夫人见他这般,因冷笑道:"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 一对儿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但凡是我身上掉下来的,又有一话说,-----只好凭他们罢**. 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你虽然不是同他一娘所生,到底是同出一父,也该彼此瞻顾些,也免别人笑话.我想天下的事也难较定,你是大老爷跟前人养的,这里探丫头也是二老爷跟前人养的,出身一样.如今你娘死了,从前看来你两个的娘,只有你娘比如今赵姨娘强十倍的,你该比探丫头强才是.怎么反不及他一半!谁知竟不然,这可不是异事. 倒是我一生无儿无女的,一生干净,也不能惹人笑话议论为高."
——————————————————————————————————
关于迎春问题,刘世德先生有很详细的说明,网友可以参看,我只是给出自己的一个解释。
迎春在风月宝鉴里就有,大概是这样的:贾琏是贾赦妻所生,邢夫人和迎春的娘都是妾。
为什么迎春跟着王夫人住?
我的解释是:风月宝鉴里根本就没有贾政。
在《金陵十二钗》里,曹雪芹才加入贾政这个人。同时,开始设想“十二钗”和大观园。
为了让迎春放进大观园,和诸钗一起。就设想了贾政养之一处理方案。目的在于避开一旦涉及贾赦就无法避开的风月色彩。
从风月宝鉴到金陵十二钗(五次增删)的过程一直就是不停地去掉围绕贾赦的风月故事。我们看到的现在的红楼梦保留的贾赦的很少了——引人注目只有欲纳鸳鸯的事。
关键点:避开风月,保持洁净。
二十二、父亲未死的薛宝琴
50回:
薛姨妈心中因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贾母尚未说明,自己也不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了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亲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了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到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他父亲就辞世了。如今他母亲又是痰症。”
76回:
倒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
——————————————————————————————————
我前面说过,“父子叔侄”意味着宝琴的父亲未死,这与50回冲突。
在早期的《金陵十二钗》里,宝琴的父亲是未死的。现在的父母伤亡是《红楼梦》时期的改写。
再有。
57回:
宝钗听了,愁叹道:“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的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完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如今倒是一件难事。再迟两年,我又怕你熬煎出病来。等我和妈妈再商议。”
按照这里的意思是:必须是妹妹先结婚,哥哥才能结婚;那么“多了两个人”就意味着宝琴应该已经结婚了——实际上,和梅家的亲事也是后来加的。《金陵十二钗》时期的宝琴没有订婚,贾母的提亲之意(50回)并不糊涂。
二十三、最早的薛宝琴
1、早期的——《金陵十二钗》时期的——薛宝琴父亲未死、也未许配梅家,甚至有没有哥哥也都不一定,因为所有出现薛蝌的把相关段落都是后加的。
2、那时,薛宝琴家住在金陵、贾家也在金陵,那么,薛宝琴有什么必要一直住在贾家?事实上,她并未一直住在贾家。现在的《红楼梦》中设计让她住在贾母处,目的就是:她没有住在大观园。
二十四、薛宝琴什么时候开始出现?
薛宝琴出现的很早,甚至可以说,比惜春还早。
现在的《红楼梦》中是让她和李纹、李绮、岫烟一起出现的。
证据如下:在宝琴出现以后,在她出现的场合,往往是她和湘云、宝钗、黛玉在一起,完全没有迎春、惜春,也似乎没有人想起她们的存在。
如70回的桃花和柳絮诗歌,以及放风筝,居然没有人提迎春、惜春。
63回里,群芳开夜宴里有宝琴而没有迎春、惜春
57回里,宝玉得病,也没有迎春、惜春看视——但另外两回宝玉得病却有——却提到了宝琴。
顺便我们开可以纠正一个曹雪芹的错误,见52回。
刚到院门外边,忽见宝琴小丫头名小螺的从那边过去。宝玉忙赶上问:“那里
去?”小螺笑道:“我们二位姑娘都在林姑娘屋里呢,我如今也往那里去。”宝玉听了,转步也便和他往潇湘馆来。不但宝钗姐妹在此,且连岫烟也在那里。四人团坐在熏笼上叙家常。
“四人”是谁?黛玉、宝钗、宝琴、岫烟。
但是事实上,从后面看,有湘云而无岫烟。
这里也说明,黛玉、宝钗、宝琴、湘云常在一起,而岫烟是后来添加的。
补充内容 (2012-1-16 23:29):
这里论述有失误,但结论一样。
二十五、贾母为什么提亲?
当然,正确的提问方法是:曹雪芹为什么让贾母提亲?
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的事是《红楼梦》里才开始有的,《金陵十二钗》里还没有。
在《金陵十二钗》里,一开始是黛玉与宝钗的冲突,但是这个冲突是黛玉的误解,误解最终被解除,但是,没有了误会也就意味着没有了冲突。宝琴这里代表着一种新冲突的出现,贾母和黛玉的冲突,贾母有些不喜欢黛玉的有点个性的性格(仕途经济与西厢记之间的冲突)。按说,《金陵十二钗》倒有点像高鹗版的《红楼梦》。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开始修改这种比较一般化的设计。他的新方案是强调一种命运悲剧。黛玉和贾母没有了冲突,贾母完全支持黛玉和宝玉。但是黛玉与宝钗有冲突,且这种冲突是命运性的,所谓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贾家败落,宝玉入狱、黛玉病死、宝钗嫁宝玉、宝玉出家。
但这不是结束。曹雪芹最后的设计是:宝玉出家,黛玉病死(或上吊)——还泪,薛家破败,宝钗冻饿而死。
宝玉为什么出家?看破红尘,斩情断爱。
脂砚斋有批: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事实上,在曹雪芹死前的最后一个设计里,宝玉之情毒比这里还要厉害:因为他放弃的是黛玉。
黛玉和宝钗都是可怜而多情的女孩。
这是完美《红楼梦》。
二十六、薛宝琴与秦可卿
薛宝琴是曹雪芹作为一个年轻男人的想法——塑造一个理想女性,“兼美”,一人兼有宝钗、黛玉、湘云之美。当然最终塑造的薛宝琴是失败的。然而正是这个失败是曹雪芹开始醒悟到世间没有什么完美。——“美中不足今方信”。从而曹雪芹开始塑造不完美女性的开端——黛玉和宝钗、湘云都是不完美的。并表达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红楼梦》第五回里,曹雪芹曲折地表达了这种看法,在贾宝玉的梦里,他移情于秦可卿——梦里叫“兼美”。“兼美”只能出现于梦里,这是曹雪芹的一个温和的讽刺。有趣的是,这个“兼美”又和一个风情女子结合在一起(秦可卿)——还是不完美。
可以这么说,没有塑造薛宝琴的失败就不会有贾宝玉和“兼美”在梦里的结合。
二十七、岫烟的月钱
56回:
平儿悄问:“回什么?”秋纹道:“问一问宝玉的月钱、我们的月钱,多早晚才领?”平儿道:“这什么大事!你快回去告诉袭人,说我的话:凭有什么事,今日都别回。若回一件管驳一件,回一百件管驳一百件。”——————那时赵姨娘已去,三人在板床上吃饭,宝钗面南,探春面西,李纨面东。众媳妇皆在廊下静候,里头只有他们紧跟常侍的丫鬟伺候,别人一概不敢擅入。
57回:
宝钗笑问他:“这天还冷的很,你怎么倒全换了夹的了?”岫烟见问,低头不答。宝钗便知道又有了原故,因又笑问道:“必定是这个月的月钱又没得,凤姐姐如今也这样没心没计了。”
——————————————————————————————————
在56回中,是宝钗协助李纨、探春理家——凤姐病了。月钱的事现在归探春管。宝钗不会不知道。但是,57回,宝钗的话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就是装糊涂,难道岫烟不知道?
可能的解释是:57回要么不在现在这个地方,要么,探春理家是后加的。
红楼梦关于凤姐得病,可以说是十分混乱。这里先列一下相关段落。
55回;
且说荣府中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因年内年外操劳太过,一时不及检点,便小月了,不能理事,天天两三个大夫用药。------只说过了一月,凤姐将养好了,仍交给他。谁知凤姐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又添了下红之症。他虽不肯说出来,众人看他面目黄瘦,便知失于调养。王夫人只令他好生服药调养,不令他操心。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遗笑于人,便想偷空调养,恨不得一时复旧如常。谁知服药调养,直到三月间,(谁知一直服药调养到八九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下红也渐渐止了。此是后话。
61回
平儿道:“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施恩呢。依我说,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心,终久是回那边屋里去的,没的结
些小人的仇恨,使人含恨抱怨。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焉知不是素日操劳太过、气恼伤着的?如今趁早儿见一半不见
一半的,也倒罢了。”一席话说的凤姐儿倒笑了,道:“随你们罢!没的怄气。”平儿笑道:“这不是正经话?”
67回
却说袭人因宝玉出门,自己作了回活计。忽想起凤姐身上不好,这几天也没有
过去看看,况闻贾琏出门,正好大家说说话儿,便告诉晴雯:“好生在屋里,别都
出去了,叫二爷回来抓不着人。”
71回
这几日尤氏晚间也不回那府去,白日间待客,晚上陪贾母玩笑,又帮着凤姐料
理出入大小器皿以及收放礼物。晚上往园内李氏房中歇宿。这日伏侍过贾母晚饭
后,贾母因说:“你们乏了,我也乏了,早些找点子什么吃了,歇歇去罢。明儿还
要起早呢。”尤氏答应着,退出去,到凤姐儿屋里来吃饭。
72回
鸳鸯悄问道:“你奶奶这两日是怎么了?我近来看
着他懒懒的。”平儿见问,因房内无人,便叹道:“他这懒懒的,也不止今日了。这
有一月前头,就是这么着。这几日忙乱了几天,又受了些闲气,从新又勾起来。这
两日比先又添了些病,所以支不住,就露出马脚来了。”鸳鸯道:“既这样,怎么不
早请大夫治?”平儿叹道:“我的姐姐,你还不知道他那脾气的?别说请大夫来吃药,
我看不过,白问一声'身上觉怎么样’,他就动了气,反说我咒他病了。饶这样,
天天还是察三访四。自己再不看破些,且养身子!”鸳鸯道:“虽然如此,到底该请
大夫来瞧瞧是什么病,也都好放心。”平儿叹道:“说起病来,据我看也不是什么小
症候。”鸳鸯忙道:“是什么病呢?”平儿见问,又往前凑了一凑,向耳边说道:“只
从上月行了经之后,这一个月,竟沥沥淅淅的没有止住。这可是大病不是?”鸳鸯
听了忙答应道:“嗳哟,依这么说,可不成了'血山崩’了吗?”
73回
当下邢
夫人尤氏等都过来请安,李纨凤姐及姊妹等皆陪侍,听贾母如此说,都默无所答。
独探春出位笑道:“近因凤姐姐身子不好几日,园里的人,比先放肆许多。先前不
过是大家偷着一时半刻,或夜里坐更时三四个人聚在一处,或掷骰,或斗牌,小玩
意儿,不过为着熬困起见。如今渐次放诞,竟开了赌局,甚至头家局主,或三十吊
五十吊的大输赢。半月前竟有争斗相打的事。”贾母听了,忙说:“你既知道,为
什么不早回我来?”探春道:“我因想着太太事多,且连日不自在,所以没回,只
告诉大嫂子和管事的人们,戒饬过几次,近日好些了。”
74回
凤姐见司棋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倒觉可异。料此时夜深,且不必
盘问,只怕他夜间自寻短志,遂唤两个婆子监守,且带了人,拿了赃证,回来歇息,
等待明日料理。谁知夜里下面淋血不止,次日便觉身体十分软弱起来,遂掌不住,
请医诊视;开方立案,说要保重而去。老嬷嬷们拿了方子,回过王夫人,不免又添
一番愁闷,遂将司棋之事暂且搁起。
75回
又告诉他们说:“今日一早不见动静,打听凤丫头病着,就打发人四下
里打听王善保家的是怎么样。回来告诉我说:'王善保家的挨了一顿打,嗔着他多
事。’”
77回
话说王夫人见中秋已过,凤姐病也比先减了,虽未大愈,然亦可以出入行走得
了,仍命大夫每日诊脉服药。又开了丸药方来,配“调经养荣丸”。因用上等人参
二两,王夫人取时,翻寻了半日,只向小匣内寻了几枝簪挺粗细的。
二十八、凤姐得病的顺序
凤姐得病在《红楼梦》这座七宝楼台的各层中是不一样的。
在《石头记》和《风月宝鉴》中,凤姐先是怀孕,怀孕期间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要强的她忍不住大闹宁国府,害死尤二姐,劳累过度,结果导致流产,身体虚弱。没有生儿子,这就是后来贾琏休她的第一理由;被休后,又染绝症,不治而死。这是《石头记》和《风月宝鉴》时期凤姐的结局。这个时期凤姐的病的描写残存的就是67回。
现在我们看现在的《红楼梦》的目录:
第五十五回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
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第五十八回  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第七十一回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
第七十二回  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来旺妇倚势霸成亲
第七十三回  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
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社绝宁国府
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第七十七回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第七十八回  老学士闲征危画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但是在《金陵十二钗》中的顺序是这样的:
54、72、73、74、75、76、77、78——55、56、57、58.
就是说,现在的顺序和《金陵十二钗》的顺序被颠倒了。这才导致了关于凤姐得病的混乱。
二十九、借当事件
借当事件——张爱玲的说法——是这样一回事:
53回:
贾珍笑道:“所以他们庄客老实人:'外明不知里暗的事’,'黄柏木作了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贾蓉又说又笑向贾珍道:“果真那府里穷了,前儿我听见二婶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
72回:
贾琏忙也立起身来,说道:“好姐姐,略坐一坐儿,兄弟还有一事相求。”说着,便骂小丫头:“怎么不沏好茶来?快拿干净盖碗,把昨日进上的新茶沏一碗来!”说着,向鸳鸯道:“这两日,因老太太千秋,所有的几千两都使了。几处房租、地租,统在九月才得,这会子竟接不上。明儿又要送南安府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用,一时难去支借。俗语说的好:'求人不如求己。’说不得姐姐担个不是,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不上半月的光景银子来了,我就赎了交还,断不能叫姐姐落不是。”鸳鸯听了,笑道:“你倒会变法儿!亏你怎么想了。”贾琏笑道:“不是我撒谎:若论除了姐姐,也还有人手里管得起千数两银子;只是他们为人都不如你明白有胆量,我和他们一说,反吓住了他们。所以我'宁撞金钟一下,不打铙钹三千’。”一语未了,贾母那边小丫头子忙忙走来找鸳鸯,说:“老太太找姐姐呢。这半日,我那里没找到?却在这里。”鸳鸯听说,忙着去见贾母。
第7回
这凤姐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便向窗外叫:“蓉儿回来!”外面几个人接声说:“请蓉大爷回来呢!”贾蓉忙回来,满脸笑容的瞅着凤姐,听何指示。那凤姐只管慢慢吃茶,出了半日神,忽然把脸一红,笑道:“罢了,你先去罢。晚饭后你来再说罢。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贾蓉答应个是,抿着嘴儿一笑,方慢慢退去。
第72回贾琏才向鸳鸯借当,为何在53回贾蓉就听说了。张爱玲怀疑原本72回在53回之前。并且中间还隔了个8回中的相关段落——贾蓉晚上晚饭后去拿玻璃炕屏,顺耳听到借当的事。
如果张爱玲的猜测合理,那么,顺序就应该是第72回——53回这个顺序。
三十、晴雯的病好没好?
如果张爱玲的猜测合理,即72回在53回之前,在不在52回之前呢?
不,应该是在52回和53回之间。
52回是: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主角是晴雯。
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是晴雯之死。
如果顺序如下:
52——72、73、74、75、76、77、78——53回这个顺序。
那么,这次晴雯的病就没有好,而是导致她死的一个因素。按照文学创作来说,这样也更感人:因为晴雯的病是因为为宝玉补孔雀裘而加重的。
三十一、林之孝的建议
70回:
又因年近岁逼,诸事烦杂不算外,又有林之孝开了一个人单子来回:共有八个二十五岁的单身小厮,应该娶妻成房的,等里面有该放的丫头,好求指配。凤姐看了,先来问贾母和王夫人。大家商议,虽有几个应该发配的,奈各人皆有缘故:第一个鸳鸯,发誓不去。自那日之后,一向未与宝玉说话,也不盛妆浓饰。众人见他志坚,也不好相强。第二个琥珀,现又有病,这次不能了。彩云因近日和贾环分崩,也染了无医之症。只有凤姐儿和李纨房中粗使的大丫头发出去了。其馀年纪未足,令他们外头自娶去了。
72回:
林之孝答应了,却不动身,坐在椅子上再说闲话。因又说起家道艰难,便趁势说:“人口太众了。不如拣个空日回明老太太老爷,把这些出过力的老家人,用不着的,开恩放几家出去:一则他们各有营运,二则家里一年也省口粮月钱。再者,里头的姑娘也太多。俗语说,'一时比不得一时’如今说不得先时的例了,少不的大家委屈些,该使八个的使六个,使四个的使两个。若各房算起来,一年也可以省许多月米月钱。况且里头的女孩子们,一半都大了,也该配人的配人,成了房,岂不又滋生出些人来?”
———————————————————————————————————
70回和72回中间隔了一年——按照王熙凤的说法——是不是说每年都由林之孝列单子放人,并非如此,实际上,这两次是一次——证据是彩云。
三十二、石头记
尽管很多人研究,但很少人能知道、能猜测《石头记》到底有什么内容。因为谁也没有看过这本书。
如果你读上一百遍《红楼梦》——开玩笑——仔细揣摩。就能明白:
《石头记》不像现在的《红楼梦》,开头是林黛玉进贾府,也不像张爱玲所言,从史湘云在贾府的成长作为开端。
《石头记》的开头是葬礼,先后两个人的葬礼。一个是元妃(不是皇妃、是王妃),一个是贾敬。然后是一些浮浪子弟的生活。
为什么?
《石头记》写的是被遗弃者的生活,元妃意味着政治,而贾敬意味着礼法,二者的葬礼意味着被政治和道德礼法抛弃的人的生活。
就像一个孩子,被抛弃之后是自弃,这种自弃的生活是给父母看的,是对父母的一种报复,但是久而久之,他自己会忘了这种生活最初的用意——报复,而真正喜欢上这种生活(放荡的)。
但是,这种风花雪月的放荡生涯包含的无常因素常常使人恐惧,并驱使人寻求超越,并最终寻找一种摆脱无常的恒定——道或空。这就是《石头记》中的人物要么死亡、要么出家的原因。
曹雪芹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概括他接手的那本书——风月宝鉴——的基本倾向:女娲补天,剩余的一颗无法发挥自己作用的石头,耐不住寂寞,向往红尘生活,最后由历经红尘,但最后还是回到青埂峰——无常的驱使。
三十三、停滞的时间与奇怪的宝玉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把自63回开始的四个整回和三个半回看成一个独立的故事序列。如下:
第63回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第64回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
第65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第66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
第67回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
第68回 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
第69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
这里最为奇怪的是在这些回数里,贾宝玉故事(史湘云、宝钗、黛玉等)的时间的停滞感,似乎时间停止了,没有故事进行,大家都无事可做,仿佛在等,等这段时间过去,然后才能开始有滋有味的生活。
同样奇怪的是在这些回数里,贾宝玉呈现出一种浑浊的特色,尽管曹雪芹还是尽量将他改得好了很多,但面对柳湘莲的一句“他是珍大嫂子的继母带来的两位妹子。我在那里和他们混了一个月,怎么不知?真真一对尤物!——他又姓尤。”和尤二姐、尤三姐“混了一个月”的贾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贾宝玉?我们还真不好想象。
红学界一个有趣的疑问就是上述几回的时间和整个红楼梦的时间无法匹配起来。
下面是一个小文章,展示了这种疑难以及对这种疑难的解释。
“红楼二尤”故事形成考
--------------------------------------------------------------------------------
以上是《红楼梦》旧稿第五十六回之后从春到秋的故事顺序,可是这个顺序因为曹雪芹把“红楼二尤”故事插入进来而被打乱。下面我们要对“红楼二尤”的故事时间进行考订。
“红楼二尤”的故事开始于今本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赠九龙佩》,她们姐妹是因为协理贾敬的丧事而出场的。但是,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小说提供的时间条件却存在着许多矛盾。为了更好的看清楚矛盾,我们需要把第六十三到六十九回的时间条件列表考察。
回 数 事 件 时 间 理 由
第六十三回 宝玉生日,芍药花盛开 四月中下旬 按照芍药花时
贾敬暴毙 生日当天
贾珍回来 四月底 至早也要半个月
第六十四回 初四移贾敬灵柩入城 五月初四
贾敬出殡 六月中下旬 按照前文秦可卿丧礼制度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出殡,与黛玉拜祭时间合
黛玉祭父母上七月的坟
贾敬停灵,百日后南回
第六十五回 贾琏娶尤二姐 七月初三
八月底 眼看已是两月光景
第六十六回 贾琏去平安州 九月初 出了月就起身
贾琏遇见薛蟠、柳湘莲,为尤三姐定亲 三月
贾琏从平安州回 九月 让他十月前后务必再去
柳湘莲进京尤三姐自刎 八月 谁知八月内柳湘莲方进了京
第六十七回 黛玉见土仪 三月
凤姐闻秘事 十月初 袭人“况闻贾琏出门”
第六十八回 尤二姐入府 十月十五 贾琏前脚走,凤姐就去
贾琏回程 十一月底 回程将近两个月的限了
第六十九回 贾琏娶秋桐 十一月底
尤二姐自杀 十二月底 受了一个月暗气
贾敬移灵柩南回 十二月 腊月十九
从以上这张表我们可以看出下面几个矛盾:
首先是柳湘莲给尤三姐下聘的问题:第六十四回写明发生在七月:“七月因为是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季的坟。”故而黛玉祭奠父母。回末贾琏议娶尤二姐时说:“初三过门。”这当然是七月初三,因为八月初三是老太太的生日,贾琏决计没有时间去娶小老婆。第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取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中说贾琏同尤二姐“婚后已是两月的光景”,那么时间已进入九月。然后贾琏赴平安州,上路三日遇见柳湘莲,代三姐定下亲事,这当然也是九月里的事情。然而书上写柳湘莲入京的时间却是:“谁知八月内湘莲方入京来。”此时已是定过亲后的情节,定婚又似在八月以前。那么请问:柳湘莲到底是九月定的亲,还是八月以前下的聘?
其次是贾琏碰见薛蟠的问题。前面证明了薛蟠做完生意回家的时候应是二、三月份。可是贾琏去平安州是九月份,除非是跨时空的相遇,否则他们是不可能在路上碰到一起的。
第三,贾敬的死期和移灵柩的时间无法接榫。按照上表的排列,贾敬出殡在六月下旬,百日后移灵柩回南应该是在十月前后,决不会在腊月。如果移灵柩在腊月,那么倒推上去:停灵三个月、丧礼到出殡四十九天,再加上贾珍赶回来的半个月,总共是五个月,这样算来,贾敬的死期就不在四月,而应该在七月。这两种时间哪一个才更接近原貌?
要解决以上这些矛盾,我们可以这样考虑:
“红楼二尤”的故事是因为贾敬的死亡而展开的,我们首先应该先把贾敬的死期确定下来。要确定贾敬的死期,我们要参考一条不太被人注意的信息,那就是今本第七十六回中秋家宴上贾母的一句话:“可怜你公公已经死了两年”。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贾母的印象中贾敬已经死了两年。可是今本贾敬的死期和贾母说话的时间差怎么算也到不了两年,而贾母说的又是言之凿凿,这种状况说明今本贾敬的死期是被移动过的,他真正的死期起码要早一年。再结合贾敬腊月十九日移灵柩的确切描写来往上推算,我们有理由相信,贾敬在原稿中真正的死期是离今本第七十五回中秋以前两年多的盛夏(七月)。为什么不采用四月作为贾敬的死期,是因为和腊月十九日移灵柩比起来,前者始终是推测,而后者则要可靠的多。而且七月的天气状况和贾敬死后的一些描写非常吻合:今本第六十三回写“目今天气炎热,实不能相待”;第六十四回写“宝玉素昔禀赋柔脆,虽暑月不敢用冰”,这些都可以左证贾敬的死期确在七月前后。
接下来,我们要弄清楚贾琏偷娶尤二姐在什么时候。从上表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按照今本的写法,第六十五回开头贾琏娶尤二姐是在七月初三,同回后半部分时间是“眼看已是两月光景”,那么时间应该是八月底九月初,尚在夏天,可能秋老虎还没有过。可是书上尤二姐的打扮很奇怪,书上说:二姐只穿著大红小袄,连尤三姐也是穿著“大红小袄”,这就奇怪了,大热天的她们为什么还穿棉袄呢?这个问题戴不凡先生也曾指出过。这一个季节颠倒的穿著,让我们有些怀疑贾琏娶尤二姐的时间似乎应该在冬天,毕竟尤二姐、尤三姐穿错衣服的可能性比我们推算时间错误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当然,这只是假设,下面让我们看看这种假设能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前文说过,薛蟠回京的时间为二、三月份,路上碰到柳湘莲,贾琏上路三天后与到他们薛、柳两个人,自然也是这个时间。可是按照今本的写法,贾琏去平安州是在九月,他们决不可能相遇。可是如果贾琏偷娶尤二姐确实在冬天,那么这个跨越时空的相遇就很能变得合情合理。贾敬灵柩回南是在腊月,贾琏去平安州前贾珍还没有走,那么贾琏成亲应该就在腊月,贾琏婚后两个月去平安州,时间恰恰就在二月左右,这和前文推测的薛蟠、柳湘莲回京的时间就非常接近,完全有路遇的可能。
进一步说,贾琏和薛蟠、柳湘莲是在二月份相遇的,那么贾琏给尤三姐定亲也就在二月份,这就和后文“谁知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接榫。我们不难想象,贾琏在路上就帮尤三姐完成了终身大事,当然希望柳湘莲可以早日履行承诺,早日进京和三姐成婚,柳湘莲当时自然也不会推搪。可是当贾琏回京后,湘莲不知什么原因迟迟未来,一直拖到八月份才进京,于是就有了“谁知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这样一句带着意外甚至埋怨语气的句子。八月湘莲进京后,因为悔婚而导致三姐自刎,他自己也出家而去。
故事发展下去到了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这一回是拼凑起来的。因为林黛玉见土仪落泪,而这些东西又是薛蟠回来后“一二十天”由宝钗分赠黛玉的,上文证明了薛蟠回家是在早春,那么“黛玉见土仪”的时间也应该在春天。但是第六十七回后半回写袭人去探望凤姐,她来到沁芳桥畔:“那时已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袭人出门的时候离黛玉见土仪仅有数个时辰,怎么才几个时辰时间就从春天飞跃到了“夏末秋初”?这大观园中的时间也过得太快了。这种情况除了用曹雪芹把春天的内容嫁接到秋天的时间里面来解释以外,恐怕再难找到其它答案。
等到第六十八回十月前后贾琏第二次去平安州以后,王熙凤就在十月十五日把尤二姐接进贾府。
之后的故事和上表梳理的一样,直到尤二姐自杀身亡。
到此,我们又把“红楼二尤”的故事发展重新梳理了一遍,为了方便,我们把上面的内容安排方式列出表来:
事件 时间
贾敬暴毙 某年七月
丧事--出殡 十月
停灵百日--移灵柩南回 腊月十九日
贾琏偷娶 腊月
婚后两月贾琏去平安州 二月
薛蟠、柳湘莲回京并定亲 二月
林黛玉见土仪 三月
柳相莲进京 八月
尤三姐自刎 八月
凤姐闻秘事 九月
贾琏二去平安州 十月
王熙凤赚尤二姐 十月十五日
贾琏回程娶秋桐 十一月底
尤二姐自杀 十二月底
这种时间安排的顺序完全可以解决今本中难以解释的矛盾,笔者认为这就是“红楼二尤”进入《红楼梦》之前的故事顺序。后来曹雪芹要把这个有着独立时间顺序的故事整块搬进来,就选择了“太妃欠安”春节之后的那一年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往原来的故事里面插,这才造成了今本中严重的时间混乱。
虽然“红楼二尤”是后插进来的内容,但是和第五到十八回的情况一样,这个故事中间也保留着旧稿的两个内容:
1、整个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是曹雪芹把两个时间的事情拼接到一起而形成的:上半回“见土仪”发生在春天,下半回“闻秘事”在秋天。
2、今本第六十四回的上半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的“五美吟”发生在七月,时间是上接第六十三回下启夏末秋初“薛蟠娶妻”和第七十一回“八月初三”的贾母生日。下半回《浪荡子情赠九龙佩》是在“红楼二尤”故事穿插进来时曹雪芹把原来冬天的事情拉过来和“五美吟”凑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第六十四回。
三十四、难以被缩小的时间或死了两次的人
上面的那个故事序列的确是个独立的故事序列,但是又不是那么独立,怎么讲?
这里提供一个解决这个疑难的比较好的方案。
让我们假设《风月宝鉴》开始于贾敬的死亡和葬礼,之后是宝玉和贾琏生活的展开,一直到尤二姐死亡为止,这中间他们经历了很多事,但是他们所经历的时间是相等的。然后我们分别从宝玉的角度和贾琏的角度分别讲述这个时间段之间他们的故事,那么,就是两个故事,但时间相同。但是如果你想把贾琏的故事作为一个部分放进作为整体的宝玉的故事里去,结果怎么样?不可能,因为这两个故事在时间节奏上是相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贾琏的这个故事序列无法被放进《红楼梦》里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在这个故事序列里,宝玉的故事为什么会有时间停滞感的原因。
可以这么说:
秦可卿的葬礼——70回里宝玉故事与贾敬的葬礼——70回里贾琏的故事在时间上是相同的。
换句话说,现在的《红楼梦》里秦可卿的葬礼在《风月宝鉴》同样是贾敬的葬礼,二者是一个。
可以这么说,在现在的《红楼梦》里贾敬死了两次。
三十五、鸳鸯与彩云
上述独立的故事序列几乎是《风月宝鉴》的基本框架,当然,文字可能是曹雪芹的——因为《金陵十二钗》历经“增删五次——可能是“增删”的第一或二次。但是,曹雪芹肯定想过扩展这个故事,和其他故事交织。证据是,“幽淑女悲题五美吟”“见土仪颦卿思故里”明显是和宝玉故事交叉的部分。
其实,曹雪芹还增加了其他部分,但他挪到其他地方了:鸳鸯和彩云的部分。
话说贾琏自在梨香院伴宿七日夜,天天僧道不断做佛事。贾母唤了他去,吩咐
不许送往家庙中,贾琏无法,只得又和时觉说了,就在尤三姐之上,点了一个穴破土埋葬。那日送殡,只不过族中人与王姓夫妇、尤氏婆媳而已。
凤姐一应不管,只凭他自去办理。又因年近岁逼,诸事烦杂不算外,又有林之孝开了一个人单子来回:共有八个二十五岁的单身小厮,应该娶妻成房的,等里面有该放的丫头,好求指配。凤姐看了,先来问贾母和王夫人。大家商议,虽有几个应该发配的,奈各人皆有缘故:第一个鸳鸯,发誓不去。自那日之后,一向未与宝玉说话,也不盛妆浓饰。众人见他志坚,也不好相强。第二个琥珀,现又有病,这次不能了。彩云因近日和贾环分崩,也染了无医之症。只有凤姐儿和李纨房中粗使的大丫头发出去了。其馀年纪未足,令他们外头自娶去了。
按照红楼梦的写作方式,这意味着鸳鸯的故事和彩云的故事曾经出现在贾琏这个独立序列中过。后来鸳鸯的故事被挪到前面被扩展为第46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彩云的故事被挪到第61回 “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
还有,林之孝的建议也被缩减,更详细的出现在72回。
贾琏的故事序列被缩减的部分就是凤姐流产的事。
三十六、柳五儿与贾宝玉的感情有多深?
原来这一向因凤姐儿病了,李纨探春料理家务,不得闲暇。接着过年过节,许
多杂事,竟将诗社搁起。如今仲春天气,虽得了工夫,争奈宝玉因柳湘莲遁迹空门,又闻得尤三姐自刎,尤二姐被凤姐逼死,又兼柳五儿自那夜监禁之后,病越重了: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的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仲之病。慌的袭人等又不敢回贾母,只百般逗他玩笑。
————————————————————————————————
如果按照现在的《红楼梦》,导致贾宝玉“情色若痴”的三件事实在有点莫名其妙,除非他真的和二尤“混了一个多月”且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与柳五儿的感情则一点没写,为她“情色若痴”有点说不过去,除非现在的《红楼梦》中删去了某些内容。
另外,从时间上看,柳五儿、尤三姐、尤二姐的事情相隔时间几乎有两年之久,贾宝玉的感情似乎也太脆弱了些。
再次,上面三件事的顺序也与现在的《红楼梦》不符合。
柳五儿的事与彩云、贾环的事是结合在一起的,说明第61回 “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中的事件很可能发生在贾琏独立故事序列中尤二姐死后的一段时间,就是69回和70回之间,当然现在已经被提前到第61回了。可印证上面——三十五——的说法。
三十七、哥哥变弟弟
依据戚序本。
67回:
母女正说话间,见薛蟠自外而入,眼中尚有泪痕。一进门来,便向他母亲拍手
说道:“妈妈可知道柳大哥尤三姐的事么?”(戚序本)
母女正说话间,见薛蟠自外而入,眼中尚有泪痕。一进门来,便向他母亲拍手
说道:“妈妈可知道柳二哥尤三姐的事么?”
内有一位问道:“今日席上怎么柳大哥不出来?”
——————————————————————————————————
恐怕《风月宝鉴》中是柳湘莲年龄较大,在曹雪芹手里变小了也说不定。
三十八、薛蟠年年南下?
这个问题是张爱玲提出的,我提出一个补充论证。
67回(戚序本)
宝钗笑道:“东西不是什么好的,不过是远路带来的土物,大家看着略觉新鲜似的,我剩不剩什么要紧。我如今果爱什么,今年虽然不剩,明年我哥哥去时,再叫他给我带些来,有什么难呢?”
67回:
薛姨妈说:“------二则把你自己娶媳妇应办的事情,倒早些料理料理。咱们家没人,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79回:
宝玉道:“正是说的是那一家的好?只听见吵嚷了这半年,今儿又说张家的好,明儿又要李家的,后儿又议论王家的好。这些人家的女儿,他也不知造了什么罪,叫人家好端端的议论。”香菱道:“如今定了,可以不用拉扯别人家了。”宝玉问道:“定了谁家的?”香菱道:“因你哥哥上次出门时,顺路到了个亲戚家去。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又和我们是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他们还留多住几天,好容易苦辞,才放回家。你哥哥一进门,就咕咕唧唧求我们太太去求亲。我们太太原是见过的,又且门当户对,也依了。和这里姨太太凤姑娘商议了打发人去一说,就成了。只是娶的日子太急,所以我们忙乱的很。”
48回:
薛蟠听了,心下忖度:“如今我捱了打正难见人,想着要躲避一年半载又没处去躲。天天装病,也不是常法儿。况且我长了这么大,文不文武不武,虽说做买卖,究竟戥子、算盘从没拿过,地土风俗、远近道路又不知道。不如也打点几个本钱和张德辉逛一年来,赚钱也罢不赚钱也罢,且躲躲羞去。二则逛逛山水也是好的。”心内主意已定,至酒席散后,便和气平心与张德辉说知,命他等一二日,一同前往。
——————————————————————————————————
67回和79回对得上——薛姨妈催薛蟠娶媳妇,才有了宝玉口里的“吵嚷了这半年”。但还有一点“你哥哥上次出门时”中的“上次”是不是遇见柳湘莲那次?很明显不是,因为,按照香菱的说法,“你哥哥一进门,就咕咕唧唧求我们太太去求亲”且“只是娶的日子太急”这跟67回薛蟠回来的描写不符。
很明显,薛蟠是年年做生意,薛宝钗的那句话是对的“明年我哥哥去时”
同时,48回里薛蟠“躲羞”才去做生意一次是后加的。
三十九、柳湘莲害怕薛蟠?
47回:
薛蟠睡在炕上,痛骂湘莲,又命小厮:“去拆他的房子,打死他,和他打官司!”薛姨妈喝住小厮们,只说:“湘莲一时酒后放肆,如今酒醒,后悔不及,惧罪逃走了。”
宝玉道:“我也正为这个,要打发焙茗找你。你又不大在家,知道你天天萍踪浪迹,没个一定的去处。”柳湘莲道:“你也不用找我,这个事也不过各尽其道。眼前我还要出门去走走,外头游逛三年五载再回来。”宝玉听了,忙问:“这是为何?”柳湘莲冷笑道:“我的心事,等到跟前,你自然知道。我如今要别过了。”宝玉道:“好容易会着,晚上同散,岂不好?”湘莲道:“你那令姨表兄还是那样,再坐着未免有事,不如我回避了倒好。”宝玉想一想,说道:“既
是这么样,倒是回避他为是。只是你要果真远行,必须先告诉我一声,千万别悄悄的去了。”说着,便滴下泪来。柳湘莲说道:“自然要辞你去,你只别和别人说就是了。”说着就站起来要走;又道:“你就进去罢,不必送我。”
——————————————————————————————————
第47回的回目是:“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薛姨妈的那句“惧罪逃走”使人误解柳湘莲“惧祸”的“祸”是他打薛蟠惹的祸,所以才“走他乡”,但是,宝玉和柳湘莲的对话显示柳湘莲早有走意,他的祸不是关于薛蟠的,是另有其事——很可能,打完薛蟠后,柳湘莲并未逃走,他甚至还和贾宝玉送别。
在第1回的好了歌解注里的“训有方,保不住日后作强梁”一句的注是“柳湘莲一干人”恐怕是指这里的,柳湘莲惹的祸恐怕更大,以至于非得落草为寇——这才救了薛蟠。因为薛蟠遇柳湘莲是遇强盗。
四十、林黛玉与宝钗是亲戚?
于是彼此又说笑了一回,二人辞了宝钗出来。宝玉仍把黛玉送至潇湘馆门首,自己回家。这且不提。------且说袭人见宝玉,便问:“你怎么不逛就回来了?你原说约着林姑娘,你们两个同到宝姑娘处道谢去,可去了没有?”宝玉说:“你别问,我原说是要会着林姑娘同去的,谁知到了他家,他在房里守着东西狠狠的不自在呢。我也知道林姑娘的那些原原故故的,又不好直问他,又不好说他,只装不知道儿,搭讪着说别的宽解了他一会子,才好了。然后方拉了他同到了宝姐姐那里道了谢,说了一会子闲话,方散了。我又送他到家,我才回来了。”袭人说:“你看送林姑娘的东西,比送你的是多是少,还是一样呢?”宝玉说:“比送我的多着一两倍呢。”袭人说:“这才是明白人,会行事。宝姑娘他想别的姐妹等都有亲的热的跟着,有人送东西,惟有林姑娘离家二三千里的远,又无有一个亲人在这里,那有人送东西。况且他们两个不但是亲戚,还是干姐妹,难道你不知道林姑娘去年曾认过薛姨太太作干妈的?论理多给他些也是该的。”
——————————————————————————————————
这一段来自戚序本,非常奇怪,所以有人争辩其真假问题。
1、贾宝玉称呼黛玉为“林姑娘”。
2、“送至潇湘馆门首,自己回家”和“我又送他到家”一句仿佛“潇湘馆”不在贾府似的。
3、“不但是亲戚,还是干姐妹”,看来黛玉和宝钗还是亲戚,似乎在关系上比宝玉还亲。
其实还是有对应的。见79回:
宝玉忙道:“这里风冷,咱们只顾站着,凉着呢可不是玩的,快回去罢。”黛玉道:“我也家去歇息了,明儿再见罢。”说着,便自取路去了。
黛玉的这句“我也家去歇息了”,和2倒是隐隐约约的对应起来了。
戚序本的这个部分,我看是真的,是早本——风月宝鉴——遗留下来的,那时的关系和现在的不一样。
四十一、《风月宝鉴》中贾家在哪里?
67回:
薛姨妈说:“再者,你妹妹才说你也回家半个多月了,想货物也该发完了,同你去的伙计们,也该摆桌酒给他们道道乏才是。人家陪着你走了二三千里的路程,受了四五个月的辛苦,而且在路上又替你担了多少的惊怕沉重。”
袭人说:“这才是明白人,会行事。宝姑娘他想别的姐妹等都有亲的热的跟着,有人送东西,惟有林姑娘离家二三千里的远,又无有一个亲人在这里,那有人送东西。况且他们两个不但是亲戚,还是干姐妹,难道你不知道林姑娘去年曾认过薛姨太太作干妈的?论理多给他些也是该的。”
——————————————————————————————————
从薛蟠带回来的东西来看,他这次应该去的是苏州,是黛玉的老家。
薛姨妈和袭人都提到“二三千里”看来不是偶然的。
那么,因为是同一回,问题来了。
既然,袭人说,“二三千里”,那么薛姨妈就不应是“二三千里”,很简单,因为薛蟠是一去一来,是双程。
不过感觉《风月宝鉴》中贾家应该在北京,袭人的话准确,薛姨妈的话不清楚。
四十二、凤姐不识字?
68回:
凤姐上座,尤二姐命丫鬟拿褥子来便行礼,说:“奴家年轻,一从到了这里之事,皆系家母和家姐商议主张. 今日有幸相会,若姐姐不弃奴家寒微,凡事求姐姐的指示教训. 奴亦倾心吐胆,只伏侍姐姐。”说着,便行下礼去.凤姐儿忙下座以礼相还,口内忙说:“皆因奴家妇人之见,一味劝夫慎重,不可在外眠花卧柳,恐惹父母担忧.此皆是你我之痴心, 怎奈二爷错会奴意.眠花宿柳之事瞒奴或可,今娶姐姐二房之大事亦人家大礼,亦不曾对奴说.奴亦曾劝二爷早行此礼,以备生育.不想二爷反以奴为那等嫉妒之妇,私自行此大事,并不说知.使奴有冤难诉,惟天地可表.前于十日之先奴已风闻,恐二爷不乐, 遂不敢先说.今可巧远行在外,故奴家亲自拜见过,还求姐姐下体奴心,起动大驾,挪至家中.你我姊妹同居同处,彼此合心谏劝二爷,慎重世务,保养身体,方是大礼. 若姐姐在外,奴在内,虽愚贱不堪相伴,奴心又何安.再者,使外人闻知,亦甚不雅观.二爷之名也要紧,倒是谈论奴家,奴亦不怨.所以今生今世奴之名节全在姐姐身上.那起下人小人之言,未免见我素日持家太严,背后加减些言语,自是常情.姐姐乃何等样人物,岂可信真.若我实有不好之处,上头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姊妹妯娌,况贾府世代名家, 岂容我到今日.今日二爷私娶姐姐在外,若别人则怒,我则以为幸.正是天地神佛不忍我被小人们诽谤,故生此事.我今来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同处,同分同例, 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不但那起小人见了, 自悔从前错认了我,就是二爷来家一见,他作丈夫之人,心中也未免暗悔.所以姐姐竟是我的大恩人, 使我从前之名一洗无余了.若姐姐不随奴去,奴亦情愿在此相陪. 奴愿作妹子,每日伏侍姐姐梳头洗面.只求姐姐在二爷跟前替我好言方便方便, 容我一席之地安身,奴死也愿意。”说着,便呜呜咽咽哭将起来.尤二姐见了这般,也不免滴下泪来.
——————————————————————————————————
凤姐和尤二姐的这番对话,文绉绉的,难怪有人怀疑《风月宝鉴》是戏曲,但我看,很可能像《三国》,半文半白,之所以现在的《红楼梦》用这么好的口语,大概是曹雪芹的功劳。
四十三、凤姐还有个姐姐?
68回:
1、“你死了的娘阴灵也不容你”——尤氏不是贾蓉的亲娘。
2、“亲大爷的孝”——贾赦和贾敬是亲兄弟。另可见69回“贾琏道:“竟是七日。因家叔家兄皆在外,小丧不敢久停。”一句。
3、贾蓉对凤姐的称呼是“姑娘”“婶子”“姑娘婶子”,“婶子”好理解,但“姑娘”呢?
另可见下面两条:
宝玉因向黛玉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脸望着
黛玉说,却拿眼睛瞟着宝钗。(28回)——宝玉一般成凤姐为“风姐姐”,有时是“姐姐”,这里是“二姐姐”,他对李纨可不是这么称呼。
凤姐儿笑道:“外头只有一位珍大哥哥,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淘了这么大。这几年因做了亲,我如今立了多少规矩了!便不是从小儿兄妹,只论大伯子小婶儿,那二十四孝上'斑衣戏彩’,他们不能来戏彩引老祖宗笑一笑,我这里好容易引的老祖宗笑一笑,多吃了一点东西,大家喜欢,都该谢我才是,难道反笑我不成?”(54回)
看来,凤姐未出嫁时,和贾家的关系不一般——这是《风月宝鉴》时期的事——张爱玲曾有疑问,既然宝玉称呼凤姐为“二姐姐”那么怎么称呼迎春,并因此怀疑迎春是后来加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宝玉称呼凤姐为“二姐姐”,并非是顺着贾琏叫的,而是凤姐在娘家还有个姐姐。
四十三、尤二姐与晴雯的脚
这个问题是张爱玲提出的,我倒没注意,放在这儿,是为研究成书问题。
69回:
鸳鸯又揭起裙子来,贾母瞧毕,摘下眼镜来笑说道:“是个齐全孩子。……”
70回:
那晴雯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睡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身上。
78回:
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芽枉待。抛残绣线,银笺彩缕谁裁;折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祭晴雯文)
——————————————————————————————————
明明白白写小脚的几乎都与涉及贾琏的单独故事序列,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四十四、尤老娘与秋桐
两者的共同点是他们的有关故事都被删去了。
秋桐后来没有了下落;而尤老娘的死也无影无踪。
凤姐在旁说:“张华的口供上现说没见银子,也没见人去。他老子又说:'原是亲家母说过一次,并没应准;亲家母死了,你们就接进去做二房。’如此没对证的话,只好由他去混说。幸而琏二爷不在家,不曾圆房,这还无妨。只是人已来了,怎好送回去?岂不伤脸?”(戚序本)
四十五、鲍二家的死
44回:
一时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悄回凤姐道:“鲍二媳妇吊死了,他娘家的亲戚要告呢。”凤姐儿冷笑道:“这倒好了,我正想要打官司呢!”林之孝家的道:“我才和众人劝了会子,又威吓了一阵,又许了他几个钱,也就依了。”
64回:
又买了两个小丫头。贾珍又给了一房家人,名叫鲍二,夫妻两口,预备二姐过去是服役。
怎么44回死了的鲍二家的在64回又活过来了?还是鲍二又续弦了?
张爱玲有一个有趣的解释:
还有一处歧异,回末贾琏筹备娶尤二姐:
又买了两个小丫头。贾珍又给了一房家人,名叫鲍二,夫妻两口,预备二姐过去是服役。 --全抄本、戚本
又买了两个小丫头。只是府里家人不敢擅动,外头买人,又怕不知心腹,走漏了 风 声。忽然想起家人鲍二来,当初因和他女人偷情,被凤姐儿打闹了一阵,含羞吊 死 了。贾琏给了二百银子,叫他另娶一个。那鲍二向来却就合厨子多浑虫的媳妇多姑娘有一手儿,后来多浑虫酒痨死了,这多姑娘见鲍二手里从容了,便嫁了鲍二。况且这多姑娘原也和贾琏好的,此时都搬出外头住着。贾琏一时想起来,便叫了他两口儿到新房子里来,预备二姐儿过来时服侍。那鲍二两口子听见这个巧宗儿,如何不来呢?--己卯本抄配
第六十五回贾珍趁贾琏不在尤二姐处,正与二姐三姐尤老娘谈话。
那鲍二来请安。贾珍便说:“你还是有良心的小子,所以叫你来伏侍。日后自有 大 用你之处,不可在外头吃酒生事,我自然赏你。倘或这里短了什么,你琏二爷事多,那里人杂,你只管去回我,我们弟兄不比别人。”鲍二答应道:“是,小的知道。若小的不尽心,除非不要这脑袋了。』贾珍点头说:『要你知道。”当下四人一处吃酒,……
一段对白的口吻,显然;鲍二是贾珍的人--不然也根本不会特地进来请安,尤 其 在这亲密的场合--所以贾珍可以向他暗示这份家他自己也有份,也肯出钱维持,代守秘密有赏,将来还要提拔他。
第六十四回甲乙写鲍二是贾珍的仆人,显然是正确的。第六十四回丙改写鲍二是贾琏的仆人,当然是因为第四十六回已经有鲍二夫妇,是荣府家人,鲍二家的私通贾琏,被凤姐捉奸,羞愤自杀了。所以此处把贾琏的又一情妇多姑娘捏合给鲍二续弦。第六十五回并没有连带改,回内鲍二之妻仍旧是“鲍二家的”,“鲍二女人”,不称多姑娘。
第二十一回描写多姑娘的妖媚淫荡,批注:“总为后文宝玉一篇作引”(庚、戚本)。贾琏与多姑娘幽会,庚本又有眉批:“此段系书中情之瑕疵,写为阿凤生日泼醋回及夭风流宝玉悄看晴雯回作引,伏线千里外之笔也。丁亥夏,畸笏
叟。”换句话说,此段透露贾琏惯会偷家人媳妇,埋伏下第四十四回凤姐泼醋,又伏下第七十七回宝玉探晴雯,遇见晴雯的表嫂,厨子多浑虫之妻灯姑娘。前引“后文宝玉一篇”是指第七十七回,“灯姑娘”也就是多姑娘。“灯姑娘”这名字的由来,大概是“金瓶梅”所谓“灯人儿”,美貌的人物,像灯笼上画的。比较费解,不如“多姑娘”用她夫家的姓,容易记忆,而又俏皮。
写第六十四回甲乙的时候,显然第四十四回还不存在。第四十三、四十四回写凤姐生日那天,宝玉私自出城祭金钏儿,凤姐酒后泼醋,宝玉得有机会安慰平儿,这两回结构严密,是不可分的整体,原来是后添的。加上了这两回之后,才改写第六十四回,给丧妻的鲍二配上第二十一回的多姑娘,在这里是寡妇了,多浑虫已死。但是第七十七回多浑虫还在世,不过他妻子还用旧名灯姑娘。
——————————————————————————————————
在我看来,张爱玲仍是忽略了另一种解释的可能性:如果44回在某个版本里的确在64回之后呢?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完全可以存在,就是说,己卯本抄配基本上是错误的。全抄本和戚本是正确的。
如果按照己卯本抄配,多姑娘被续弦给鲍二,那么怎么解释77回他又复活了呢?
事实上,多浑虫并未死,他的老婆也并未给鲍二续弦。
关键是44回在64回之后。
前面我曾指出,鸳鸯和贾环(彩云)的故事事实上是在贾琏的独立故事序列中,看来,凤姐泼醋也是——它也曾出现在这个独立故事序列中,而且在顺序上是在64回之后的某个部分。只是在《红楼梦》时期的改写中被抽了出来,改写成了现在的44回。
四十六、晴雯的身世
还是从张爱玲的看法开始:
晴雯是孤儿,小时候卖到赖大家,倒是“仗着老子娘的脸”,红玉是总管的女儿,反而不归入上等婢女之列,领不到赏钱。——当然,在早本里晴雯还是金钏前身的时候,晴雯也有母亲。
第二十七回红玉在园子里遇到晴雯绮霞等,“晴雯一见了红玉,便说道:'你只是疯罢!院里的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就在外头逛。’”同回稍后,凤姐赏识红玉,李纨告诉凤姐“他就是林之孝之女”,甲本夹批:“管家之女,而晴卿辈挤之,招祸之媒也。”但是后来晴雯被逐,是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进谗,与林之孝夫妇无关。
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那天,林之孝家的到怡红院来查夜,劝宝玉早点睡。
宝玉忙笑道:“妈妈说的是,我每天都睡的早,妈妈每日进来,多是我不知道,已经睡了,今儿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顽一回。”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渍些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渍了一杯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大娘也尝一尝,都是现成的。”说着睛雯倒了一碗来,林之孝家的又笑道:“这些时我听见二爷嘴里都换了字眼,赶着这几位姑娘们竟叫起名字来。虽然在这里,倒底是老太太、太太的人,该嘴里尊重些才是。”[中略]袭人睛雯都笑说:“这可委曲了他,直到如今,他还姐姐不离口,不过顽的时候叫一声半声名字,[中略]”林之孝家的笑道:“这才好呢,……[中略]别说是三五代的陈人,现从老太太、太太屋里拨过来的,便是老太太、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中略]我们走了。”宝玉还说再歇歇,那林之孝家的已带了众人,又查别处去了。这里晴雯等忙命关了门,进来笑说:“这位奶奶那里吃了一杯来了唠三唠四的,又排场了我们去了。”麝月笑道:“他也不是好意的,少不得也要常提着些儿,也提防着怕走了大褶儿的意思。”
大家一团和气,毫无芥 .林之孝家的所说的“老太太、太太的人”指袭人晴雯,本来都是贾母的丫头,袭人“步入金屋”后在王夫人那里领月费,算王夫人的人了。至于“三五代的陈人”,她们俩都不是。花家根本不是荣府的奴仆。不过晴雯是金钏儿的前身,金钏儿死后,贾环告诉贾政他刚才从井边过,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我看见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所以才赶着跑了过来。”金钏儿被逐回家,跳的井显然在荣府,因此她家里住在宅内,是仆人。
第六十三回写得极早,回内元妃还是“王妃”行酒令,探春抽的签主得贵婿,大家说“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不成?”早本似乎据实写曹寅之女嫁给平郡王。在这本子里晴雯的故事还是金钏儿的,所以她是“家生子儿”,“两三代的陈人”。又是贾母给宝玉的,又有宠,林之孝家的是否因此不敢惹她?但是晴雯这样乖觉的人,红玉在怡红院的时候受过她的气,红玉的母亲来了,她理应躲过一边,还有说有笑的上前答话,又代倒茶,不怕自讨没趣?
红玉是林之孝家的女儿,显然是后改的。第六十三回是从极早的早本里保留下来的,所以与此点冲突。
第二十四回宝玉初见红玉一段,睛雯还有母亲,因母亲生日接出去了(全抄本),可见这一节来自早本。所以此段秋纹碧痕辱骂红玉,也与红玉是林之孝之女这一点冲突。
——————————————————————————————————
全抄本第二十四回第六页有“晴雯又因他母亲的生日接了出去了”。庚本“晴雯”作“檀云”。我认为这是重要的异文,标明有一个时期的早稿写晴雯有母亲,身世大异第七十七回。
“晴雯”、“檀云”字形有点像,会不会是抄错了?或是抄手见檀云名字眼生,妄改晴雯?这里写宝玉要喝茶,叫不到人,袭人麝月秋纹碧痕与“几个做粗活的丫头”都有交代,解释她们为什么不在跟前。这句要是讲檀云,那么晴雯到哪里去了?所以若是笔误或妄改“晴雯”,那就是这时期的早本没有晴雯其人。
如果这句确是说晴雯,那她将来被逐——如果被逐的话——是像金钏儿一样,由母亲领回去。如果正病着,有母亲看护,即使致命,探晴也没有这么凄凉。如果不是病死,是自杀,那就更与金钏儿犯重。不由得使人疑心,早本是否没有逐金钏这回事?这个疑问,我们在研究改写过程的时候会有一些端倪。
檀云二字“夏夜即事诗”(第二十三回)与芙蓉诔中出现过:“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都是麝月对檀云。既有麝月,当然可以有个丫头叫檀云。
第三十四回袭人“悄悄告诉晴雯麝月檀云秋纹等说:'太太叫人,你们好生在房里,我去了就来。’”这里檀云不过充数而已。全抄本作“香云”,当是笔误。
假定早本有此人,第二十四回是檀云探母,晴雯在这时期还不存在,后来檀云因为“没有她的戏”,终归淘汰。此外唯一的可能是本无檀云其人,偶一借用这名字。晴雯探母,庚本代以檀云,是已经决定晴雯没有家属,只有两个不负责的亲戚。
明义“绿烟琐窗集”有廿首咏红楼梦诗,题记云曹雪芹示以所著红楼梦。看来甲戌前曾有一个时期用红楼梦书名,脂砚甲戌再评,才恢复旧名“石头记”。廿首诗中已有一首咏晴
雯与芙蓉诔,一首玉钏尝羹。有玉钏尝羹,当然是有金钏之死。明义所见红楼梦已属此书的史前时代。第二十四回还更早,晴雯的悲剧还没有形成,即有,也是金钏的故事。
——————————————————————————————————
基本上我同意张爱玲第一部分的分析,在早期本子里,晴雯的身份不像现在低。但是不同意第二部分关于“晴雯”和“檀云”的那部分,很简单——檀云对麝月,麝月一出现檀云就出现了。而且78回诔晴雯里有“镜分鸾影,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可见晴雯、檀云是并存的。最重要的是好了歌解注里的“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一句的注是“黛玉、晴雯一干人”,晴雯是第一个版本即石头记里就有的,而不是后来添加的。
四十七:晴雯与宝玉的“浊”
在78回的诔晴雯的诗篇中有如下句子“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消;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腰俱绝。”“岂道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
31回:
晴雯没的说,“嗤”的又笑了,说道:“你不来使得,你来了就不配了。起来,
让我洗澡去。袭人麝月都洗了,我叫他们来。”宝玉笑道:“我才喝了好些酒,还得洗洗。你既没洗,拿水来,咱们两个洗。”晴雯摇手笑道:“罢,罢!我不敢惹爷。还记得碧痕打发你洗澡啊,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做什么呢,我们也不好进去。后来洗完了,进去瞧瞧,地下的水,淹着床腿子,连席子上都汪着水。也不知是怎么洗的。笑了几天!我也没工夫收拾水,你也不用和我一块儿洗。”
——————————————————————————————————
实际上,现在的晴雯的清白自持和身世孤苦是后来改的,至少在写《诔晴雯》的时候还不是这样的。关键的是:当时的宝玉也还不是现在这样的“清”而是带有些“浊”的气息的,31回的这个片段就是以前的某种遗留。
四十七、贾赦的机密大事?
66回;
大家正说话,只见隆儿又来了,说:“老爷有事,是件机密大事,
要遣二爷往平安州去。不过三五日就起身,来回得十五六天的工夫。今儿不能来了,请老奶奶早和二姨儿定了那件事,明日爷来好做定夺。”说着带了兴儿,也回去了。
且说贾琏一日到了平安州,见了节度,完了公事,因又嘱咐他十月前后务要还
来一次。
67回:
话说贾琏起身去后,偏值平安节度巡边在外,约一个月方回,贾琏未得确信,
只得住在下处等候。及至回来相见,将事办妥,回程已是将近两个月的限了。
68回:
那贾琏一日事毕回来,先到了新房中,已经静悄悄的关锁,只有一个看房子的
老头儿。贾琏问起原故,老头子细说原委,贾琏只在镫中跌足。少不得来见贾赦和邢夫人,将所完之事回明。贾赦十分欢喜,说他中用,赏了他一百两银子,又将房中一个十七岁的丫鬟名唤秋桐赏他为妾。
——————————————————————————————————
到底贾琏替贾赦办的什么“机密大事”?贾赦如此高兴,如此赏赐?
在好了歌解注里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下面的批注是“贾雨村、贾赦一干人”,那么,贾赦“因嫌纱帽小”而去干什么错事了呢?就是这里他叫贾琏办的这件事:勾结外藩。
换句话说,在《石头记》和《风月宝鉴》里给贾家惹祸的缘起正是贾赦的这件事。这里保留的是《石头记》和《风月宝鉴》的基本情节。
还有一个有趣的证据:
66回:
湘莲道:“既如此说,
弟无别物,此剑防身,不能解下。囊中尚有一把鸳鸯剑,乃吾家传代之宝,弟也
不敢擅用,只随身收藏而已。贾兄请拿去为定。弟纵系水流花落之性,然亦断不
舍此剑者。”说毕,解囊出剑,捧与贾琏。贾琏命人收了。大家又饮了几杯,方
各自上马,作别起程。正是:
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
且说贾琏一日到了平安州,见了节度,完了公事。
——————————————————————————————————
“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是早期的回末诗——标志着一回的结束。可见,在《风月宝鉴》中,这里是两个回之间的分界。
四十八、金陵
63回:
尤氏也不便听,只命锁着,等贾珍来发放,且命人飞马报信。一面看视里面窄狭,不能停放,横竖也不能进城的,忙装裹好了,用软轿抬至铁槛寺来停放。掐指算来,至早也得半月的工夫贾珍方能来到,目今天气炎热,实不能相待,遂自行主持,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殓。
69回:
因此在外躲了几日,回来告诉凤姐,只说“张华因有几两银子在身上,逃去第三日,在京口地界,五更天,已被截路打闷棍的打死了。他老子唬死在店房,在那里验尸掩埋”。凤姐听了不信,说:“你要撒谎,我再使人打听出来,敲你的牙。”
——————————————————————————————————
“半个月的功夫”和“京口”说明是金陵。
四十九、秦可卿葬礼的时间
64回:
袭人道:“我见你带的扇套,还是那年东府里蓉大奶奶的事情上做的。那个青东西,除族中或亲友家夏天有白事才带的着,一年遇着带一两遭,平常又不犯做。如今那府里有事,这是要过去天天带的,所以我赶着另作一个,等打完了结子给你换下那旧的来。你虽然不讲究这个,要叫老太太回来看见,又该说我们躲懒,连你穿带的东西都不经心了。”
12回: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因为身染重疾,写书来特接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
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阻。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费,不消絮说,自然要妥贴的。作速择了日期,贾琏同着黛玉辞别了众人,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14回:
正闹着,人来回:“苏州去的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叫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
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的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回来。二爷打发奴才来报个信儿请安,讨老太太的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衣裳带几件去。”
64回:
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季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也未可定。
——————————————————————————————
秦可卿的葬礼、林如海的死期在《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中是不一样的。
五十、贾琏的故事
细查全书,除了独立的那个故事序列,贾琏重要的出场如下:
第7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第12、15、16回
贾琏送黛玉回乡送灵
第21回: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第44回:
变生泼醋
第46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第48回:
石呆子事件
第72回:
借当事件
送林黛玉、石呆子事件是新加的,去掉;借当事件靠后,也先去掉。如下A序列

第7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第21回: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第44回:
变生泼醋
第46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再把那个独立故事序列列出来,如下B序列:
第63回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第64回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
第65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第66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
第67回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
第68回 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
第69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
不妨再把44——53的回目列出如下:
第44回 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第45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第46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第47回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
第48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第49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第50回 芦雪庭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第51回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第52回 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
第53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因为43回是关于宝钗黛玉的,去掉;49、50、51是关于新来的宝琴等的,去掉。剩下的如下C序列:
第44回 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第46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第47回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
第48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第52回 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
第53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
现在我们开始分析A\B\C\三个序列的关系。
先看B、C两个序列的关系
B序列的64、65两回涉及到鲍二家的、C序列中的44回鲍二家的死;
B序列的65、66两回涉及到薛蟠远行,C序列中的47、48回涉及到薛蟠远行
前面我们指出过:鸳鸯事件也属于单独故事序列。
那么。B序列和C序列的这种对应是偶然的吗?
不,我认为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做个假设:B序列和C序列曾经属于同一个序列。也许更好解释。再联系到A序列。
我做出以下假设:在《金陵十二衩》中贾琏故事如下:
1、贾琏戏凤姐
2、贾琏初见尤二姐
3、平儿软语救贾琏
4、贾琏偷娶尤二姐
5、鸳鸯事件
6、变生泼醋
7、薛蟠远行
8、尤三姐死
9、凤姐大闹荣国府
10、二姐吞金
在改写为《红楼梦》中,曹雪芹把1、3、5、6、7从整个故事中单独抽出来改写;之后又把剩下的2、4、8、9、10放在一起单独处理成独立故事序列。
五十一、八十回之后的故事
现在我们将贾琏的独立故事序列作为一个参照点来重新看红楼梦。
就是说:我们将贾琏的独立故事序列看作是《风月宝鉴》中贾琏故事的基本情节——我上面指出过,贾琏两赴平安州是勾结外藩,是贾赦惹祸的缘起,第二次赴平安州回来,尤二姐死,接下来的故事实际上就是祸事到来(被删去了),换句话说,贾琏的独立故事序列只要再加一回(祸事到来),就是完整的《风月宝鉴》里的贾琏故事。这样我们就能想象完整的《风月宝鉴》了。
我的问题是,现在的《红楼梦》的结尾相当于《风月宝鉴》的那个部分——既然《红楼梦》是由风月宝鉴而来的。
很简单:66回的两赴平安州之间的部分。
因为在《红楼梦》基本上结束于凤姐的病大体好了。而在贾琏的独立故事序列中的第66回有这么一句“贾琏住了两天,回去复了父命,回家合宅相见。那时凤姐已大愈,出来理事行走了。”
实际上,贾琏的独立故事序列之后的部分已经是《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故事了,只不过曹雪芹把它单独抽出来提前了而已。
《红楼梦》中涉及或疑涉秦可卿的相关部分汇总;
第5回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第7回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第11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第13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第29回:
刚要说话,只见贾珍之妻尤氏和贾蓉婆媳两个来了,见过贾母。
第53回:
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蓉之妻回避了。
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里,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
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脚炉,让宝琴等姐妹坐。尤氏用茶盘亲捧茶与贾母,贾蓉媳妇捧与众老祖母,然后尤氏又捧与邢夫人等,贾蓉媳妇又捧与众姐妹。凤姐李纨等只在地下伺候。
第54回:
然后宝玉将里面斟完,只除贾蓉之妻是命丫鬟们斟的。复出至廊下,又给贾珍等斟了。坐了一回,方进来,仍归旧坐。
这里贾母笑道:“我正想着,虽然这些人取乐,必得重孙一对双全的在席上才
好。蓉儿这可全了。蓉儿!和你媳妇坐在一处,倒也团圆了。”
当下贾蓉夫妻二人捧酒一巡。凤姐儿因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
们在这里,不如咱们传梅,行一套'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
第64回:
贾赦贾琏在旁苦劝,方略略止住。又转至灵右,见了尤氏婆媳,不免又相持大痛一场。哭毕,众人方上前,一一请安问好。
第75回:
说着进府,已到了厅上,贾蓉媳妇带了丫鬟媳妇也都秉着羊角手罩接出来了。尤氏笑道:“成日家我要偷着瞧瞧他们赌钱也没得便,今儿倒巧,顺便打他们窗户跟前走过去。”众媳妇答应着,提灯引路。
第76回:
尤氏说给贾蓉媳妇答应着,送出邢夫人,一同至大门,各自上车回去,不在话下。
五十二、淫丧天香楼
第11回;
王夫人说:“前日听见你大妹妹说,蓉哥媳妇身上有些不大好,到底是怎么
样?”尤氏道:“他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玩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日以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了,又懒怠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
第10回:
那先生说:“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但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
第13回:
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穿衣服往王夫人处来。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伤心。
第7回:
众人见他太撒野,只得上来了几个,揪翻捆倒,拖往马圈里去。焦大益发连贾
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众小厮见说出来的话有天没日的,唬得魂飞魄丧,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
——————————————————————————————————
“无不纳闷”,纳的什么闷?只能是一点:在原来的《金陵十二钗》中,秦可卿的病眼看着马上就好了,大家都知道,所以突然死了,这才“纳闷”。这说明秦可卿的死不正常——不是病死,是上吊。她和贾珍的幽会被丫鬟撞破,羞愧之余,上吊自缢。
那么,她得病是怎么回事?
尤氏说的“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玩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日以后”的关键是“中秋”二字,换句话说,淫丧天香楼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戴不凡的考证我认为是正确的:就是在现在的76回。
这样看来,焦大的“爬灰的爬灰”就是指的这件事。看来第7回也不在现在的位置。
五十三、第7回的位置
因此我们必须弄清现在的第7回在《金陵十二钗》中的哪里。
第6回:
贾蓉忙回来,满脸笑容的瞅着凤姐,听何指示。那凤姐只管慢慢吃
茶,出了半日神,忽然把脸一红,笑道:“罢了,你先去罢。晚饭后你来再说罢。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贾蓉答应个是,抿着嘴儿一笑,方慢慢退去。
第7回:
至掌灯时,凤姐卸了妆,来见王夫人,回说:“今儿甄家送了来的东西,我已
收了。咱们送他的,趁着他家有年下送鲜的船,交给他带了去了。”王夫人点点头儿。凤姐又道:“临安伯老太太生日的礼已经打点了,太太派谁送去?”王夫人道:“你瞧谁闲着,叫四个女人去就完了,又来问我。”凤姐道:“今日珍大嫂子来请我明日去逛逛,明日有什么事没有?”王夫人道:“有事没事都碍不着什么。每常他来请,有我们,你自然不便;他不请我们单请你,可知是他的诚心叫你散荡散荡。别辜负了他的心,倒该过去走走才是。”凤姐答应了。
次日凤姐梳洗了,先回王夫人毕,方来辞贾母。宝玉听了,也要逛去,凤姐只
得答应着。立等换了衣裳,姐儿两个坐了车。一时进入宁府,早有贾珍之妻尤氏与贾蓉媳妇秦氏,婆媳两个带着多少侍妾丫鬟等接出仪门。
------
众人见他太撒野,只得上来了几个,揪翻捆倒,拖往马圈里去。焦大益发连贾
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众小厮见说出来的话有天没日的,唬得魂飞魄丧,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
——————————————————————————————
如果我们将第6、7连在一起,就可以看出来:借当事件中我们将第6回连同72回的相关段落放在了现在的53回之前,现在也可以这么说,第7回也正是53回之前。正巧53回正好是新年,正对得上“年下送鲜的船”中的“年下”二字。
五十四、错乱的时间
许多文章都已经指出了围绕秦可卿事件的时间混乱现象。
我只想指出,这种原因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现在的《红楼梦》中围绕秦可卿事件还有其他三个故事:
1、贾瑞正照风月鉴
2、贾琏送林黛玉还乡送灵
3、贾宝玉初会秦钟
其中贾瑞正照风月鉴是旧有的;而3是新添加的。而2则是改写的——在《金陵十二钗》中秦钟的年龄要大得多,当然宝玉的年龄也大得多。
如果把这三个故事都去掉,但看剩下的秦可卿故事的话,可以看出,曹雪芹删去了春天时节,秦可卿病势渐好的描写;增添了秦可卿病入膏肓,凤姐叮嘱后世的部分。这样一切就都顺了。
五十五、赏中秋
现在的75、76回,即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那个中秋,原本也不在现在这个位置——如果第6、7回的相关段落位于53回之前,那么,现在的75、76回当然也在53回之前。有没有证据,有:
1、贾母看时,宝钗姊妹二人不在坐内,知他们家去圆月去了,且李纨凤姐二人又病着,少了四个人,便觉冷清了好些。【庚辰双行夹批:不想这次中秋反写得十分凄楚。】
张爱玲敏锐的指出:“庚本此回中秋宴有批注:"不想这次中秋,反写得十分凄楚。"但是第七十四回正剑拔弩张,抄家在即,第七十五回祠堂鬼魂叹息,批说主"荣府数尽",第七十六回这条乐观的批语未免使人诧异。”——可以解释的是,原来这次中秋并不在现在的这个位置。
2、贾母因笑道:“往年你老爷们不在家,咱们都是请过姨太太来大家赏月,却十分热闹。忽一时想起你老爷来,又不免想到母子夫妻儿女不能一处,也都没兴。及至今年你老爷来了,正该大家团圆取乐,又不便请他们娘儿们来说笑说笑,况且他们今年又添了两口人,也难撂下他们跑到这里来。偏又把凤丫头病了,有他一个人说说笑笑,还抵得十个人的空儿:可见天下事总难十全!”
————————————————————————————————
我前面的解释可能有误:“况且他们今年又添了两口人”中的“两口人”指的是今年薛宝琴和他的父亲回来了,原来薛蝌在家做生意,所以说薛家今年多了两口人。
3、米与雨水
75回:
贾母见尤氏吃的仍是白米饭,因问说:“怎么不盛我的饭?”丫头们回道:“老太太的饭完了。今日添了一位姑娘,所以短了些。”鸳鸯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馀也不能的。”王夫人忙回道:“这一二年旱涝不定,庄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样细米更艰难,所以都是可着吃的做。”贾母笑道:“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儿粥来。’”众人都笑起来。
------
贾母又道:“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倒好,打开却也不怎么样。”
贾珍陪笑道:“月饼是新来的一个饽饽厨子,我试了试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来的。西瓜往年都还可以,不知今年怎么就不好了。”贾政道:“大约今年雨水太勤之过。”
第53回:
贾珍道:“我说呢,怎么今儿才来!我才看那单子上,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乌进孝忙进前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接连着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六日;九月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二三百里地方,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
关于米与雨水的话题正好接得上,还有每况愈下的家境。
五十六、建立参照系:重新梳理贾琏故事序列
重新梳理贾琏故事序列——用一种比较时间化的方法,目的是为测量贾珍故事。简单如下:
第1年:
夏天——贾敬发丧(第63回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第64回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
冬天——尤三姐戏耍贾珍、贾琏(第65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第2年:
8月、9月:柳湘莲回来,尤三姐自杀(第66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第67回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第68回 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
第3年
正月或二月:尤二姐自杀(第69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
简单如下:
第1年:
夏天——贾敬发丧
冬天——尤三姐戏耍贾珍、贾琏
第2年:
8月、9月:柳湘莲回来,尤三姐自杀
第3年
正月或二月:尤二姐自杀
五十六、贾珍的故事
1、秦可卿病、请凤姐料理宁国府、发丧(第10回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第13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第14回 林如海灵返苏州郡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2、建造大观园、元妃归省(第16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第17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第18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3、清虚观打醮(第29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多情女情重愈斟情)
4、赴赖尚荣家宴(第47回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
5、除夕祭宗祠(第53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第54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6、贾敬死(第63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第64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
7、嫁尤二姐(第65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8、开夜宴度中秋(第75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第76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如果以贾敬死作为起点,并参照贾琏的时间表可列如下:
第一年:
夏天——贾敬死、嫁尤二姐
冬天——尤三姐戏耍贾珍、贾琏
第二年
春天——赴赖尚荣家宴
秋天——尤三姐死、凤姐大闹宁国府
第三年:
秋天——开夜宴度中秋(淫丧天香楼)
冬天——凤姐去看生病的秦可卿(第7回),除夕祭宗祠
第四年
春天——秦可卿渐痊愈
春末夏初——贾珍、秦可卿被撞见,秦可卿自缢。
五十七、难解的谶语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粱,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1、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2、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3、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4、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5、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6、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7、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8、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中间带序号的表示暗示的是书中的人物。
这些人物有:
湘云、宝钗一干人;黛玉、晴雯一干人;王熙凤一干人;甄玉、贾玉一干人;柳湘莲一干人;贾雨村、贾赦一干人;贾兰、贾菌一干人。
其他的几个比较好办,但也有难办的,比如: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现在的一般看法是:“金满箱,银满箱”是指王熙凤;“转眼乞丐人皆谤”是指甄玉、贾玉。实际上这不合乎规则两句一个完整的意思。
我认为比较可靠的看法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是指甄玉、贾玉,而“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指的则是王熙凤,理由如下:
1、归来丧——被休回家而死。
2、正叹他人命不长中的“他人”就是秦可卿。
如果我们看贾琏序列和贾珍序列,就可知道:
在第四年的春末夏初秦可卿死;在中秋之前凤姐一定也死了。而且,凤姐也的确说过类似的话——“凤姐听了,眼圈儿红了一会子,方说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点年纪,倘或因这病上有个长短,人生在世,还有什么趣儿呢!””
我提醒大家:这里讨论的是《风月宝鉴》或《石头记》,因为好了歌解注是在《石头记》时期作的解注和脂批。
五十八、再一次,《红楼梦》的结局
在“二十五、贾母为什么提亲?”里,我提到,宝玉的出家是“看破红尘,斩情断爱”,我想再解释一次。
所谓“斩情断爱”有两种解释的可能性:A、为自己;B、为他人,
有所谓的为了自己的超脱而“斩情断爱”,也有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带给别人痛苦的命运而“斩情断爱”——如果没有我,你就幸福了;正因为有我的存在,你才不幸福,我只会带来不幸。
贾宝玉有一种为别人的倾向,他的出家属于第二种。
当他意识到金钏、晴雯的死都是因为他——或者说,他认为金钏、晴雯的死是因为他时,一种出家的冲动开始出现。
下面是晴雯死后宝玉感到的那种诗般的感受:
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默默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鬟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悲感一番,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今又去了宝钗等一处,迎春虽尚未去,然连日也不见回来,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
散的了。纵生烦恼,也无济于事。不如还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还是和袭人厮混,只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想毕,仍往潇湘馆来,偏黛玉尚未回来。宝玉想亦当出去候送才是,无奈不忍悲感,还是不去的是,遂又垂头丧气的回来。
五十九、天香楼与绛芸轩
第16回:
先令匠役拆宁府会芳园的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已尽拆去。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条小巷界断不通,然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联络。会芳园本是从北墙角下引了来的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其山树木石虽不敷用,贾赦住的乃是荣府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如此两处又甚近便,凑成一处,省许多财力,大概算计起来,所添有限。全亏一个胡老名公号山子野,一一筹画起造。
第75回:
果然贾珍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备了一桌菜蔬果品。在汇芳园丛绿堂中,
带领妻子姬妾先吃过晚饭,然后摆上酒,开怀作乐赏月。
第75回:
原来贾珍近因居丧,不得游玩,无聊之极,便生了个破闷的法子,日间以习射
为由,请了几位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因说:“白白的只管乱射终是无益,不但不能长进,且坏了式样;必须立了罚约,赌个利物,大家才有勉力之心。”因此,天香楼下箭道内立了鹄子,皆约定每日早饭后时射鹄子。贾珍不好出名,便命贾蓉做局家。这些都是少年,正是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的一干游侠纨。因此大家议定,每日轮流做晚饭之主。天天宰猪割羊,屠鹅杀鸭,好似临潼斗宝的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里的好厨役好烹调。
第8回:一时黛玉来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别撒谎,你看这三个字那一个好?”黛玉仰头看见是“绛芸轩”三字,笑道:“个个都好,怎么写的这样好了!明儿也替我写个匾。”
第59回 柳叶渚边嗔莺叱燕绛芸轩里召将飞符
第36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23回:
他曾有几首即事诗,虽不算好,却倒是真情真景,略记几首云: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44回
忽见李纨打发丫头来唤他,方忙忙的去了。【庚辰双行夹批:忽使平儿在绛芸轩中梳妆,非世人想不到,宝玉亦想不到者也。作者费尽心机了。】
37回:
宝玉道:“我呢?你们也替我想一个。”宝钗笑道:“你的号早有了:'无事
忙。’三字恰当得很!”李纨道:“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王’就是了。”宝玉笑道:“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做什么。”宝钗道:“还是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宝玉笑道:“当不起,当不起!倒是随你们混叫去罢。”黛玉道:“混叫如何使得!你既住怡红院,索性叫'怡红公子’不好?”众人道:“也好。”
38回:
宝玉也
拿起笔来将第二个《访菊》也勾了,也赘上一个“绛”字。
29回:
张道士笑道:"托老太太万福万寿,小道也还康健。别的倒罢,只记挂着哥儿,一向身上好?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
第1回:
第一回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对石头言道:“……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芸轩。】
第1回:
蛛丝儿结满雕梁,【甲戌侧批:潇湘馆、紫芸轩等处。】
——————————————————————————————————
1、会芳园折掉之后在其基础上再加上荣府贾赦的地方合成大观园,换句话,大观园和会芳园不可能同时存在,而天香楼是会芳园中的一座楼,会芳园没有了,天香楼也就没有了。但是,在75回的宁国府又出现了“汇芳园”和“天香楼”说明75回写的很早,应在《金陵十二钗》五次增删的早期。而这个出现“天香楼”三字和这里关于贾珍的描写和后文邢大舅娈童和聚赌的描写也给“淫丧天香楼”埋下了伏笔。
2、关于绛芸轩
很可能在早期本子——《石头记》和《风月宝鉴》甚至《金陵十二钗》五次增删的早期,绛芸轩叫“紫芸轩”。
《金陵十二钗》五次增删的第二、三次的时候,有了大观园,但是大观园里宝玉的住处不叫“怡红院”而是“绛芸轩”。
他因此也叫“绛洞花王”。
而“遮天大王”则可能是《石头记》和《风月宝鉴》里贾玉的外号。
六十、贾环的前程?
75回:
因回头吩咐人去取自己的许多玩物来赏赐与他,因又拍着贾
环的脑袋笑道:“以后就这样做去,这世袭的前程就跑不了你袭了。”贾政听说,忙劝说:“不过他胡诌如此,那里就论到后事了?”【便又轻轻抹去也。】
——————————————————————————————————
庚辰本二十一回有回前批语: 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唯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是幻是真空历过,闲风闲月枉吟哦, 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凡是书题者不少,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
——————————————————————————————————
这说明在《金陵十二钗》中,由于隐匿甄家财物导致被抄家,后来说不定又变好了,但此时宝玉以出家,贾环袭爵位——当然,抄家后是家里的自相残杀。
六十一、贾蔷的故事
第九回:
你道这一个人是谁?原来这人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着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得还风流俊俏。他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共起居,宁府中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辞。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己立门户过活去了。这贾蔷外相既美,内性又聪敏,虽然应名来上学,亦不过虚掩眼目而已,仍是斗鸡走狗、赏花阅柳为事。上有贾珍溺爱,下有贾蓉匡助,因此族中人谁敢触逆于他。他既和贾蓉最好,今见有人欺负秦钟,如何肯依?
第12回:
忽然灯光一闪,只见贾蔷举着个蜡台,照道:“谁在这屋里呢?”只见炕上那人笑道:“瑞大叔要我呢!”
第16回:
贾蔷又近前回说:“下姑苏请聘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大爷派了侄儿,带领着赖管家两个儿子,还有单聘仁、卜固修两个清客相公,一同前去,所以叫我来见叔叔。”贾琏听了,将贾蔷打量了打量,笑道:“你能够在行么?这个事虽不甚大,里头却有藏掖的。”贾蔷笑道:“只好学着办罢咧。”
36回:
宝玉见他坐正了,再一细看,原来就是那日蔷薇花下画“蔷”字的那一个。又见如此景况,从来未经过这样被人弃厌,自己便讪讪的,红了脸,只得出来了。药官等不解何故,因问其所以,宝玉便告诉了他。宝官笑说道:“只略等一等,蔷二爷来了,他叫唱是必唱的。”宝玉听了,心下纳闷,因问:“蔷哥儿那里去了?”宝官道:“才出去了,一定就是龄官儿要什么,他去变弄去了。”
——————————————————————————————————
贾蔷的故事基本跟贾蓉纠缠在一起,跟宝玉很少同时出现。他属于贾珍故事序列,但是在后面他很少出现,基本上只出现前二十回的贾珍故事序列中,说不定是《金陵十二钗》中秦可卿故事被提前后方新添的。但36回的回目是“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关键是“绛芸轩”说明这一回的贾蔷故事是《金陵十二钗》而不是《红楼梦》时期写的。
六十二、薛蟠的故事与年龄
75回;
近日邢夫人的胞弟邢德全也酷好如此,所以也在其中。又有薛蟠头一个惯喜送
钱与人的,见此岂不快乐?这邢德全虽系邢夫人的胞弟,却居心行事,大不相同。他只知吃酒赌钱、眠花宿柳为乐,手中滥漫使钱,待人无心,因此都叫他“傻大舅”。薛蟠早已出名的“呆大爷”。今日二人凑在一处,都爱抢快,便又会了两家,在外间炕上抢快。又有几个,在当地下大桌子上赶羊。里间又有一起斯文些的抹骨牌,打天九。此间伏侍的小厮都是十五岁以下的孩子。
79回:
薛文起悔娶河东吼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第66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
第67回 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
第47回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
第48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第34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第28回 蒋玉函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第28回:
凤姐因在里间屋里看着人放桌子,听如此说,便走来笑道:“宝兄弟不是撒谎,
这倒是有的。前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问他做什么,他说配药。他还抱怨说:'不配也罢了,如今那里知道这么费事!’我问:'什么药?’他说是宝兄弟说的方子,说了多少药,我也不记得。
第26回:
薛蟠道:“要不是,我也不敢惊动: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
老胡和老程他们,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这么大的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罗猪、鱼。
第4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第9回:
训劣子李贵承申饬 嗔顽童茗烟闹书房
——————————————————————————————————
薛蟠的故事保留的《石头记》《风月宝鉴》的最多,这些故事一直延续到《红楼梦》里,修改当然有,但基本的东西还是有的,所以风月的部分最多。这些故事牵连的人物:柳湘莲、蒋玉菡、秦钟、冯紫英、邢大舅等恐怕都是《风月宝鉴》里的人物。因为贾宝玉一和这些人物同时出现便也“浊”了起来,因此可以说,和这些人物在一起的那个贾宝玉实际上是《风月宝鉴》里的遗留下来的贾宝玉。
王熙凤管薛蟠叫“薛大哥”,可以想见薛蟠的年龄。
因此,薛蟠上学一节恐怕是后来在《金陵十二钗》时期添加并在《红楼梦》时期修改的——是在地点从南京改到北京后修改的。
六十三、阿呆争风
第9回:
因此二人更加亲厚,也怨不得那起同窗人起了疑,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房内外。【蒙双行夹批:伏下文“阿呆争风”一回。】
第34回:
宝玉原来还不知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从来不是这样,你们别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宝玉是怕他多心,用话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得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你虽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吗?当日为个秦种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加利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挑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过宝兄弟这样细心的人,何曾见过我哥哥那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说什么的人呢?”
——————————————————————————————————
相信在《金陵十二钗》时期的第9回之后有“阿呆争风”一回,“当日为个秦种还闹的天翻地覆”就是指的这件事。
六十四、香菱:真正的天才或难以被缩短的时间
第48回:
展眼已到十月,因有各铺面伙计内有算年账要回家的,少不得家里治酒饯行。
------至十四日一早,薛姨妈宝钗等直同薛蟠出了仪门,母女两个四只眼看他去了
方回来。
第48回:
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
第48回:
香菱满心中正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躺下,两
眼睁睁直到五更,方才睡着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
第49回:
宝玉笑道:“这倒不妨,原该多疼女孩儿些是正理。明儿十六,咱们可该起社了。”探春道:“林丫头刚起来了,二姐姐又病了,终是七上八下的。”宝玉道:“二姐姐又不大做诗,没有他又何妨。”
第50回:
贾母笑道:“这才是十月,是头场雪,往后下雪的日子多着呢,再破费姨太太不迟。”
——————————————————————————————————
实际上,宝琴她们来是十月十五、薛蟠离家是十月十四。
香菱用了一夜来读王维的诗——学;用了一夜来作诗,能做成那样的诗,难道不是天才?
但是,这两夜是从哪儿来的?
——————————————————————————————————
加入我们把香菱学诗的部分给去了,那么,一切都顺了:十月十四薛蟠离家,十月十五宝琴她们来。这足以说明:香菱学诗是后来添加的。
——————————————————————————————
在所有的脂批中,有两个地方,明明白白地提到了《红楼梦》这个书名,其中一处就在香菱学诗处:“一部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也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红楼梦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做此一大梦也!”
明明白白,放在脂砚斋眼前的那本书正是《红楼梦》。
因此,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香菱学诗是在《红楼梦》时期新加入的。在那之前是《金陵十二钗》。
在《金陵十二钗》增删五次的最后一次中,曹雪芹统一了全书的时间:十月十四、明儿是十六。
因此,我们得注意这些明确时间标志。
六十五、关于《红楼梦》这个书名的一个说明。
在探讨中,我们要注意三个书名同样是“红楼梦”的不同的三本书。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一回中写道:“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成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段话中的“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这里的“红楼梦”,我认为,实际上只是一个“题名”,换句话说,“风月宝鉴”“情僧录”“红楼梦”是同一本书的三个不同的名字,实际上这本书大家都叫它“风月宝鉴”。
2、明义看到的“红楼梦”,我认为,明义看到的这本《红楼梦》和脂砚斋在香菱学诗处加批的“红楼梦”的内容是一样的。
3、高鹗续写的那本。
我前面说过,我认为《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是《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这最后的《红楼梦》实际上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红楼梦》(明义所见)和
《石头记》(脂批)。
我称之为《红楼梦》主要是为了方便。
关于史湘云。先看高阳的一个证据
——————————————————————————————————————————————
以我的“顿悟”,金陵十二钗应分为六组,每一组中显示一个强烈对比。兹就曲名简述其对比的意义如下:
第一组〔变格)
终身误黛玉宝钗(或宝钗黛玉)。枉凝眉同上。解:另述。
第二组
恨无常元春。分骨肉探春。解:元春不寿,探春远嫁,此以“死别”“生离”作对比。
第三组
乐中悲湘云。世难容妙玉。解:另述。
第四组
喜冤家迎春。虚花悟惜春。解:迎春出嫁,惜春出家(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嫁而早死,所以不如不嫁求长生(西方宝树唤婆要,上结着长生果)。
第五组
聪明累凤姐。留余庆巧姐。解:凤姐翻云覆雨,极有作为;巧姐随人摆布,太无作为。母女俩的性格和遭际,以刘姥姥贯串其间,强弱因果,对比极为明显。
第六组
晚韶华李执。好事终可卿。解:李执守节,可卿淫乱;守节者晚境弥甘,淫乱者早丧。秦可卿谐音为“情可轻”,以此一组殿后,可以看出作者劝善惩淫的主旨所在。
以上所未解者,是第一组和第三组,正为宝玉情感上的大问题。而主要关键则在第三组。
第三组对比的双方是湘云和妙玉。所比的是双方对宝玉的关系。妙玉是方外之人,而月_非亲非故,论表而的关系,在十二钗中跟宝玉最疏远;因此对比的另一方,应该是跟宝玉关系最密切的人,这当然非肌肤之亲的妻子不可。
宝玉跟妙玉的情感极为微妙,从拢翠庵品茶及乞红梅这两件韵事中,可以看出端倪,只是“槛内”“槛外”,万无结成连理之理;而湘云虽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一回的伏线,可是宝玉未来的妻子,不是“金玉良缘’Rt就是“木石前盟”,包括宝玉自己在内,没有谁会想到湘云身上去,谁知最后偏偏成为夫妇。就性格而言,妙玉孤僻矫情,落落寡合,湘云则爽朗随和,最得人缘,这个对比之妙,就在无一处不反,在相互映衬之下,双方都更显得突出。
——————————————————————————————————————————————
高阳的这个解释,我大体认可,我有不同意见的是第三组和第六组。我们就看第三组。
我的看法是。第三组的这个对比是:史湘云自幼和宝玉生活在一起,但是却不了解宝玉;而妙玉在生活关系上和宝玉最远,但是,在精神上,二者却是知己,都自视为“槛外人”。即,这个对比是生活和精神上的远和近。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史湘云是不是宝玉的知己?我的看法是:不是。证据就是第三十二回,她劝宝玉“经济仕途”。
这还牵涉到明义诗第十七的解释:
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
周先生认为这是写宝钗,张爱玲认为这是晴雯。我的看法是湘云。所谓“梦魂多个帐儿纱”指的就是史湘云不了解宝玉。
不知你怎么看。
以下来自《红学通史》的一节,你看一看。里面有“冷热”的论述。
————————————————————————————————————————————
第一节  家族意识与“冷热金针”
脂批可以说是清代红学的一个总源头,它所开启的研究命题如此之多:《红楼梦》本事、作者和版本考证,家族主题与“情痴”主题,色空观念,等等。脂批所强调的《红楼梦》的家族意识,在此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评红者所注意,而对“情痴”的咏叹则影响深远。
“脂批”是一个泛称,它包括脂砚斋的批语,也包括其他人的批语。至于脂砚斋的批语与其他人的批语各占的比例究竟是多少,则是一个至今依然未能确证的问题。“脂批”的泛称性质使得我们在探讨它的价值关怀的时候增加了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把这些多样化的思想不要归结为脂砚斋一个人的思想,只是把它们视为脂批中存在的思想即可。
也许是由于脂砚对作者以及作者身后的那个大家族有着亲密的关系,甚至,他也许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他与作者一样对小说中贾府的衰亡有着深深的惋惜,因而他能独具慧眼,一再点明《红楼梦》的家族情感。尽管脂批所点出的家族意识并未在当时的其他读者中引起回应,但脂批的这种强调则是切入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重要方面。
家庭由盛而衰,由此引发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色空观念,这样的叙事模式首先出现于《金瓶梅词话》中,张竹坡把这种关于家族的色空观念表述为“冷热金针”。他说,《金瓶梅》以“冷热”二字开讲,这二字正是全书之“金钥”,是全书的点睛之处。这种点睛在全书的人物结构上以温秀才、韩道国为标志。“韩”即“寒”,故韩为“冷”之别名;温为“热”之余气。韩道国在西门庆加官之后出现,这是“热中之冷信”;温秀才从“磨镜”后才出现,这是“冷”字之先声。这种冷热之交迭安排,表达了作者所寄寓的“祸福倚伏,寒暑盗气,天道有然”的观念。皋鹤堂本《金瓶梅》一开始在说了一段“酒色财气”的议论之后说:“当时有一个人家,先前恁地富贵,到后来煞甚凄凉,权谋术智,一毫也用不着,亲友兄弟,一个也靠不着,享不过几年的荣华,倒做了许多的话靶。内中又有几个斗宠争强,奸卖俏的,起先好不妖娆妩媚,到后来也免不得尸横灯影,血染空房。”(第一回)《金瓶梅》正是写家庭盛衰以暗寓冷热金针。
《金瓶梅》写的是家庭的盛衰,而《红楼梦》写的则是家族的盛衰。尽管规模的大小不同,但是,那种由盛衰而感色空的情感模式则是相同的。甲戌本第二回回前总批:“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所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写到贾雨村遇见聋肿老僧、冷子兴的时候有批语说:“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在盛与衰、富与贫的突变中最能获得顿悟的契机。顿悟什么呢?顿悟富贵不足恃,繁华总虚幻。然而,《红楼梦》却不是真正超脱于尘世之上。《金瓶梅》对物欲深怀恐惧,其“色空”观饱含着洗涤罪恶的宗教色彩。《红楼梦》的“色空”观则是欲罢不能之时的托词。曹雪芹对于繁华富贵、对于家族有着深深的眷恋与依托。这种眷恋与依托之情构成了《红楼梦》悲剧感的重要审美心理基础。脂批也一再地点明了这一点。
曹雪芹或贾宝玉对贾府有依恋之情吗?小说一方面写了贾宝玉抱怨自己生于公侯富贵之家,甚至与这个家族的统治者贾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是,另一方面,小说又写了贾宝玉对这个家族的感情。贾府为贾宝玉提供了“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生活,提供一个大观园让他可以在其间一厢情愿地过其艺术人生;这里有他的亲人、亲戚、朋友、情人。在物质上,他依赖于贾府,在感情上,他并不希望这个家族衰败下去。在他看来,贾府的负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统治人物(以贾政、王夫人为代表)强迫他读他不愿意读的八股文章、走他不愿意走的中举当官的人生道路、应酬他不愿意应酬的官场俗套。他对这个家族是既爱又叛逆的。所以他对于贾府的衰败并不觉得是“活该”、“罪有应得”、“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是觉得可悲可叹。对于这个家族的命运,林黛玉也持一种同情的态度、立场,第六十二回写探春的改革之后有宝黛这样一段对话:
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黛玉承认,她虽然行动上不管家,但她心里与探春往一处想。
作者不仅写了贾宝玉、林黛玉对贾府的依恋与同情,而且饱含着同样深切的同情塑造了一批为贾府力挽狂澜的女性前赴后继而最终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秦可卿、贾元春、王熙凤、贾探春、薛宝钗,等等,由她们串起的悲剧抗争构成了《红楼梦》故事的一条主线。
作者与贾宝玉对贾府这个大家族的爱与怜悯的感情成为这个家族衰败的悲剧感的基础。
脂砚斋的批语多处点明了《红楼梦》作者的家族同情。在第二回正文“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处眉批:“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甲戌本。重点号为引者所加)贾府的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的危机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极度悲痛的情感,悲痛建基于作者对这个家族的爱与怜悯之上。在第三回正文“我有一个孽根祸胎”处,脂砚斋批道:“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甲戌本)在第五回正文“子孙虽多,竟无一个可以继业者”处,脂批:“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甲戌本)而第十三回正文“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脂批更是明白点出贾宝玉也有希望贾府中兴、持久下去的宿愿,脂批说:“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甲戌本)
而脂砚斋本人,也有这种家族感情以及对家族颓败的哀痛。在第十三回正文“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处,脂砚斋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余(庚辰墨笔点去,改作'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甲戌本、庚辰本)
脂砚之后,注意到《红楼梦》的家族盛衰主题的有舒元炜、东观阁本评点者、二知道人、王希廉、姚燮、哈斯宝等人。其中只有二知道人与脂砚一样强调了曹雪芹的家族同情。二知道人不仅特别关注《红楼梦》的主体价值体验,而且注意到了《红楼梦》的家族主题,他说:“宁府与其宗祠相连,贾珍家宴,忽闻祠中有长叹之声,岂宁、荣二公叹其泽之将斩耶?长眠数十年,尚且埋忧地下,无惑乎论黄数白者至死不悟也。”“雪芹之稗官,世家之宝鉴也。贾政性本愚阍,乏治繁理剧之才,身为郎官,不过因人成事耳。即自公退食,亦不善理家人生产,食指日众,外强中干,阿家翁痴聋而已。且所用贾琏夫妇,夫乃轻狂荡子,妇乃刻薄盗臣,甚至交通当道,窃余势以作威福,其流毒有不可言者。而政惟茗椀棋枰,以消永昼,曾不一过而问焉。其家之不败也得乎?古语云:'踬马破车,恶妇破家。’雪芹苦口婆心,胪列之以为有家者戒。”“贾祠祭祀,薛宝琴不当观礼。雪芹欲写祭祀之盛,特借局外之人为旁观之冷眼耳。”[②]这种家族意识中蕴含着一种祖宗崇拜情结,它强调了曹雪芹的家族同情立场。
舒元炜等人则只是强调盛衰冷热的色空观。舒元炜在《红楼梦序》里说:“爰夫谱华胄之兴衰,列名媛之动止,匠心独运,信手拈来,……观其天室永丝萝之缔,宗功肃霜露之晨,乘朱轮者溪止十人,珥金貂者俨然七叶。”[③]然而并未对《红楼梦》之写“华胄之兴衰”的寓意进行深入的探讨。
东观阁本的评点者显然也是站在大贵族家庭的立场上阐发其家族意识的,所以对小说的家族盛衰主题和冷热金针母题尤甚着意。他在第一回正文“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处批道:“热闹人日读一过何如?”在第二回正文“子兴笑道荣国贾府中”处批道:“冷子兴,而谈荣宁家世,即此便是警醒人处。”在第五十五回正文“凤姐只吃燕窝粥两碟子精致小菜,每日分例菜已暂减去。丰儿便将平儿的四样分例菜端至桌上,与平儿盛了饭来”处有批语:“家常如此,奢侈极矣!乃云分例莱已减去,贾氏之所以必歇也。”在小说第五十三回“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朝政”处又批曰:“闲中带叙,总见气焰尚壮。”在同一回“贾蓉也忙笑道:'别看文法,只取个吉利罢。’一面忙展开单子看”处批道:“极力铺张,以见盛极之必衰也。”在第六十八回“若告大了我这里自然能够平服的”处批道:“逞势逞威,无所不用其毒,贾氏有此妇其败必矣。”在第七十六回“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处批道:“盛衰之理,方外人已参透。”批者的“冷热金针”意识是非常强烈而执着的。
王希廉虽也注意到《红楼梦》的家族意识,但却把这一家族意识作为爱情主题的附庸,他认为:“《红楼梦》虽是说贾府盛衰情事,其实专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而作。若就贾、薛两家而论,贾府为主,薛家为宾。若就宁、荣两府而论,荣府为主,宁府为宾。若就荣国一府而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为主,余者皆宾。若就宝玉、黛玉、宝钗三人而论,宝玉为主,钗、黛为宾。若就钗、黛两人而论,则黛玉却是主中主,宝钗却是主中宾。”这是把《红楼梦》的结构理解为焦点放射式的结构。王氏显然并未给予家族主题以足够的重视。
此外,姚燮、刘履芬、哈斯宝等人也曾涉及这一话题。姚燮在第五十三回“贾蓉也忙笑道:'别看文法,只取个吉利罢。’一面忙展开单子看”处批道:“极力铺张,以见盛极之必衰也。极力铺张隆富,只乌庄头一处,以概其余,下一乌字意义无穷,亦微文刺讥贬损当世,且以见盛极之必衰也。”以老子哲学诠解《红楼梦》的家族兴亡。刘履芬指出:“贾母八旬大寿是极盛时事,又因尤氏生气,凤姐暗哭,宝玉又说人事莫定,谁死谁活疯话。从此以后,家运渐衰,已于极热闹时生冷淡根芽。”[④](第七十一回)道光年间蒙古族批评者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卷末《新译红楼梦总录》里直接引述张竹坡的“冷热金针”说,认为“世界上最真莫过于纲常,最假不外乎财色。”[⑤]盛为热,衰为冷,“冷热金针”无非是希望读者因其盛衰描写而感冷热之无常,从而超越冷热,达到“色空”之境。作为“冷热金针”意识之思想核心的是老子哲学,但他却以审美的、以充满感情的形式作出表述。
由盛衰而感色空,这一诠释模式来自元代以来的“警劝”文学传统,它以“酒色财气”之虚妄为题旨。《红楼梦》超越“警劝”文学传统之处正在于它那种既洞察盛衰冷热之虚幻,又怀抱着深切的家族同情的矛盾心理。相比之下,脂砚、二知道人要比其他的评红者更深切地把握住曹雪芹的创作题旨。
《红楼梦》人物命名隐藏着什么谜团
《红楼梦》人物的命名,是中国人命名的艺术的再现。它既遵守中国人命名的规范,同时又有作家曹雪芹的艺术创作上的需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小说人物名称,大体上可分四大类:即杜撰的神仙名、主要的小说人物名、小说中的僧尼道士名、小说中的优伶名。这些人物命名,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谜团。
(1)红楼梦人物命名与姓的谐音之谜。例如,甄士隐,其姓谐“真”,其名费,费谐“废”,就是小说中说的“真废(物)也”。甄士隐的女儿名英莲,英莲谐“应怜”,与姓合在一起就是“真应怜”。姓甄的人物还有甄应嘉、甄宝玉,即为“真应假”、“真宝玉”。甄士隐的岳丈姓封名肃,封谐风,肃谐俗,合起来是“风俗”。又如,贾雨村名化,化谐话,姓名合在一起则是“假话”。小说中姓贾的人物最多,以谐音法类推,贾敬为“假敬”,贾政为“假政”或“假正”、贾赦为“假设”或“假色”、贾琏为“价廉”或“寡廉”、贾珍为“假真”、贾宝玉为“假宝玉”……。小说中有一大群清客相公,其姓名大多用谐音法,于是就有了卜世仁谐“不是人”、单聘仁谐“善骗人”、詹光谐“沾光”、卜固修谐“不顾羞”、裘世安谐“求世安”、吴新登谐“无星戥”、冯渊谐“逢冤”、娇杏谐“侥幸”、秦钟谐“情种”、秦可卿谐“情可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红楼梦人物命名与古代诗词名句之谜。这是《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一大特色,小说中主要人物贾宝玉及金陵十二钗正副册的女子和他们的丫鬟、贾母、王夫人诸人丫鬟及宝玉身边的几个小厮,大多数人名都可以在诗词中找到出典的。例如,贾宝玉之名见于唐岑参《送张子尉南海》诗中“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句,林黛玉之名取义于晏几道《虞美人》词:“飞花自有牵情处,不向枝边坠。随风飘荡已堪愁,更伴东流水过秦楼。楼中翠。黛含春怨,闲倚栏杆遍。自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薛宝钗之名取于李义山的《残荷》,借香菱之口点明在“唐诗”上,其原诗:“残花啼露莫留春,光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贾府四位小姐之名“范”春字,但也都是取自诗词:“展礼肆乐,协比元。春”(元春)、“迎。春且薄妆”(迎春)、“一枝两枝梅。探。春”(探春)、“长安豪华。惜。春残”(惜春)。史湘云之名取之唐张籍的《楚妃叹》:“。湘。云妆起江沉沉”。李纨名也是诗词中化出的,如李白《拟古诗》中有“闺人理纨素”句,“理纨”恰谐李纨。袭人姓花,取自陆游《村居书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句。这些主要人物命名,多着意个人名与人物命运结局的隐寓。如林黛玉之名与她的身世飘零、以泪洗面、命同落花相一致宝钗之名与她婚后“独梦”,最终“金钗雪里埋”相关四春之名合为“原应叹息”,为红颜薄命的予兆湘云之名正是“水涸湘江,云散高唐”的暗示李纨之名是她年轻寡居的写照。
(3)红楼梦人物命名与丫鬟小厮之谜。红楼梦中的丫鬟小厮他们大多是有名无姓,或是称名不道姓。例如,贾府四位小姐的丫鬟分别是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合起来是“琴棋书画”,与四位小姐的身份、喜好相关。宝玉的小厮分别是焙茗(茗烟)、引泉、扫红、挑云、伴鹤、锄药、墨雨,名字虽然也有出典,但主要是与这些人物的职责密不可分——即端茶、灌水、扫花、种药、研墨有关。又如,林黛玉的丫鬟紫鹃、雪雁之名也出自诗词,但取名与黛玉多病啼血有关。还有如碯儿,取名则是因其母生他时梦见了一匹五色富贵不断头的碯字花样锦,取其吉祥富贵之意。其他如王夫人、贾母等人的丫鬟的名字,也是多取于诗词,但主要是与主人的居处、性格、命运或是他们的职责相关。
(4)红楼梦中的“范字”取名之谜。贾府是京都的“百年望族”,子女取名按祖上已排好的行辈次序——即“范字”来取名的。小说中明白写着,当日宁荣二公在世,一名贾演,居长一名贾源,居次。这是“水”字辈,他们的名中必须是“水”字旁,而且是三点“水”。第二代是“代”字辈,如贾代化、代善、代儒、代修,这“代”字必须居中。第三代是“文”字辈,他们名中右旁必须是“文”字,如贾敷、贾政、贾敬、贾赦、贾敏。第四代是“玉”字辈,“玉”在左旁,如贾珍、贾琏、贾瑞、贾珠、贾环、贾璜等人。贾宝玉属于这一辈,本应单名,但却取了双字,含“玉”字,这是一个特例。第五代是“草”字辈,都是“头上草”,如贾蔷、贾蓉、贾芸、贾芹、贾等人。这是取名中常见的“范字”之例。这种取名可以男女同辈“范”一字,如“文”字辈中贾敏(林黛玉之母)即与其兄弟们一样取“文”字旁。而“玉”辈中元、迎、探、惜四位小姐则“范”“春”字,与男子不同,这同样符合取名通例。
(5)红楼梦中“称谓”而非人“名”之谜。《红楼梦》中人物众多,阶层不同。有些人物是随文而出,一闪即逝,故人物名多是按头而名之。如老三、二丫头、赖大、赖二、二姐、三姐、四儿、五儿等,多以数字名之,以表明其出生排行而已。又如喜儿、旺儿、兴儿、来旺、同喜、同贵、双瑞、双寿,等等,都是取其吉庆之意命名。有些人物则是以职业命名,如善琴的嵇好古,说书的李先儿,管园的婆子祝妈、田妈、叶妈等。此外如琥珀、玻璃、珊瑚、珍珠、玛瑙、鹦哥、彩屏、佳蕙等,是以物命名,取其珍贵之意。至于一些仆妇、奶妈等人均与其身份或是丈夫之姓有关,如刘姥姥、多姑娘、卜世仁娘子、来升娘子、周瑞家的、赖大家的等。严格地说,这都是些“称谓”而非人“名”。
以上几点是《红楼梦》人物命名的主要的谜团解读,并不是《红楼梦》中命名的全部,如王熙凤的名字是用了拆字法,花自芳的名则由其姓衍申而来。再如,称名避讳之例在小说中也有所表现:林黛玉之母名敏,黛玉每念“敏”字时读作“密”,写到“敏”字时要减一二笔,这是古代子女不能直呼父母名字的例证。私家有此避讳,官家如写到皇帝名字时也有避讳,此外,《红楼梦》中也写到小名,如秦可卿小名可儿,又名兼美,这也是古人取名之例。总之,《红楼梦》将中国人的取名的种种范例都或详或略地介绍给读者。细心的读者将这些人物命名的方式、取义梳理一下,可以写出一部内容翔实的“命名艺术大观”。由此可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命名这门学问方面确实具有非凡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