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捷交换机开启telnet:中医养生防病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41:10

中医养生防病观

 

 

  有一副脍炙人口的的传统对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古往今来,幸福长寿一直是人们渴望达到的人生佳境。

  《皇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的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方法。孙思邈的《千金方》至今人的《中医养生学》、《中医防病学》,较全面的论述了养生术,成为我国医学和保健学的优秀文化遗产,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又称“摄生”,是发挥运用各种方法,保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的养生理论是在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以及疾病的发生、变化规律提出来的。中医的养生方法很多,《素问 .上古天真论》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和于术数”是指适当地运用各种养生的方法,诸如按踩、导引,拳术等这些方法,可以健强筋骨,专注意念,达到保精益气,祛病健身的作用。

  “饮食有节”是谓饮食有节制,不过饥过饱,不偏嗜五味,不过食肥甘厚味。

  “起居有常”是谓生活作息有常规,即不贪逸,又不妄作劳,重视调节起居作息等。

自然观、精神观、动静观、食疗观、起居观、防治观。

一、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二、精神观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恬淡”,安静之意;“虚无”,不存杂念;恬淡虚无是思想清静,没有杂念。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持精神和神气内守,保持健康无病。 《伤寒论》序:“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各利是务;崇 餙 其末 , 忽弃其本,华起外而悴其内。皮之存,毛将安附焉 ?”宠辱不惊,闲看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中医的情志致病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肾。人是有“七情”的高级动物,情感一旦过度,就会给人带来危害,所以,养生之道的关键,就是把人的心理平衡好,要求人们经常保持一种精神愉悦,思想开阔,情绪稳定,胸怀宽容的心理状态。“恬淡虚无”的养生理论,受到道家思想的一定影响。对此我们应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提倡保持思想清静,摒除杂念,这是养生的积极方面。但如果只单纯强调无思无虑,如老子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道德经》第三章),那便成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种清极无为的思想显然是不可取的。爱心滋养不老松, 古人云:“心无良,体不康”

三、动静观

  “能动能静,能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并,按四时的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厅”;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阳光”。适度的运动:“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强所不能堪而,且流水不腐,户枢不 蠧 ”,不能“饱食即卧”而是“食毕当行步踌躇,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有助于消化,达到祛除百病的目的。(孙思邈语)

四、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食饮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食饮有节,是指摄取食物应有节制、有规律,它包括食量有节制,肥甘有节制,冷热有节制,五味有节制等许多方面。以食量而言,食不可过饥,亦不可过饱,若过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更甚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水谷精气,津液皆绝”;若过饱“饮食自倍,肠乃伤”。

  以肥甘而言,肥甘厚味是养生防病之忌。“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以冷热而言,要求饮食的冷热有节,不可过度。孙思邈提出一个标准:“热无灼唇,冷无冷齿” 。

  以五味言,强调五味不可偏嗜,主张调和五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起居观

  提倡起居有常,生活起居有常规,劳逸要适度,要求人们要“法则天地,象以日月”,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一致的单色规律。注意劳逸适度,强调“生病起于过用”,无论是体劳过度、房劳过度、贪逸过度都可以损伤身体,产生疾病。 《 内经.上古天真论 》 有一段很好的告诫辞:“以酒为浆,以妄作劳,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有些人把酒当作饮料,烂饮无度,把妄乱的行为当作正常的生活,甚至醉酒之后即行房事,因随意纵欲而使精气衰竭,因嗜好无度而使真气散失。不知道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调摄人体的精神,只贪求一时的心中欢快而违背人生的正常乐趣,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只到半百年龄而身体就衰老。

六、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未病先防的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一是外感,以六淫之邪为主;一是内伤,以七情为主。所以提出相应的养生要求:一要预防外邪侵袭,即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二要避免精神刺激,即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前者为“治外之道”,后者是“治内之道”,体现乃内外结合的预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