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保护神:初悟太极拳《授秘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7:54:08
陈式太极拳32擒拿
',1)">
武当密传太极拳
太极拳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无极而生。祖师张三丰悟太极玄机,观雀蛇相斗而演化太极拳。
祖师开创武当派以来,已有数百年之历史,而今演变出种类繁多的太极拳派,纷呈于世,而武当太极拳却匿而不见,如神龙不见首尾,甚至世间出现武当太极拳失传的说法。
其实,武当太极拳没有失传,而是秘传,且在庙内单线秘传,而门规甚严,故难得一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次武术盛会上,武当太极拳重现武林,在场资深武术家们一见而惊而喜,老泪纵横,说:“这是真正的武当太极,武当拳没有失传!”
今袁理敏先生将此拳奉出,实为三丰祖师之愿:“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
三丰祖师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虚实,处处总此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总须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此为三丰祖师所传太极拳论。
习武当密传太极拳还须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腰坐胯,提顶吊裆;心中力量,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松而不泄;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而已意先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发动如弓发矢;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发颈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详,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致,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行如搏兔之鹘,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入,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清.陈鑫          晁晁译
一、原文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裆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肋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不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于手中,其权衡皆本于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二、译文
太极拳以缠丝技术作为拳术的基本技法。它如螺旋缠丝行运在肌肤上面,平时练拳始终运用这种劲力,那么在与人交手时这种劲力就会自然地从肌肤上使发出来,而自已却是感受不到的。但如不是长期按照这种方法练习是不会产生这种反应的。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这些缠法,都是在内气的催动下并顺其来力而完成的。而这些来源于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这一对立统一关系的原理。或许有人认为这种缠法是软手,但如真是软手,那么在与人交手时又怎能化解来力而使自已安然无事呢?从表面的现象上看,其法术似乎不显刚劲和强力,所以才有人认为是软手。
其缠法,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和规范是:头容端正,略含向上顶起之意;裆部下撑呈圆孤形,劲力内合而不外散;两肩松驰下垂,两肘自然下沉,两手在上下、左右、前后位置要对应相合,左右两胸咯向前合而促使胸部内含;目光不可旁视,双手要始终保持在身体的前面;颈部不可怠懈而使头部偏沉歪斜,心气要沉稳平和;两膝略内扣,将劲力合住而不外散,同时腰劲下沉;两脚着力内钩,并前后对应把力合住。外在仪表要象少女那样端庄含蓄,不带有张扬和狂妄之气,透露出一副安然自得、飘逸幽闲的神态,尽显儒雅风范。至于手中如何动作,这将由心意领发,顺随对手的进身和来力自然地应合进退、缓急、轻重等事宜。即依据机势,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缓则缓、该急则急、该轻则轻、该重则重。
太极拳法所依据的原理是阴阳平衡转化规律。即阴阳相济、五阴五阳并对而互不偏少。只有这样,其开合才能立于平衡,并恰到好处而行之有效。这就是太极拳法的内在原理,怎能说简单浅显而不生动深刻呢?
三、解析
1、“太极拳,缠法也。”缠法是太极拳(现陈式)所特有的一种旋转缠丝技术。它是依顺对手的来力所展开的一种弧形旋转、缠绕折叠等一系列避实就虚、蓄势待发的战略战术动作。是引入和化解来力以及蓄力借力的主要手段及战术法则。太极拳中说的劲力,就是这种缠法。即缠丝劲。
2、“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螺丝指螺旋缠丝,它是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不指起固定作用的(工业产品)螺丝。所谓缠法即缠丝劲,是顺其来力所做出的一种旋转缠拧之劲。这种劲力不仅可以化解对手的来力,同时也是蓄力和借力的必要手段。在练拳中,如果长期运用这种劲力,那么在与人交手时不用刻意着想这种劲力就会自然上身。此句说明,缠法的练习和应用中的规律性与“水到渠成”、“习惯成自然”这些通俗之理,是一致的。
3、“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缠法是太极拳术的基本技法,由此所蒙发的缠丝劲即是太极拳术的精华和灵魂。作者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道:“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原文在此所列举的这些缠法,是指手势的运转因方向、角度、高低的不同,则有步伐的前后进退、身体的上下升降、手的左右开合以及手的里外伸缩、孤圈的大小等方位的种种缠法。但作为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缠法只有“顺缠”和“逆缠”两种。顺缠,是手臂外旋,手小指在先并对向大拇指合,掌心空。即手不论在什么角度的方向,小指领劲向掌心合转,为顺缠。逆缠,是手臂内旋,大拇指在先并对向小指合,掌心空。即手不论在什么角度的方向,大拇指领向掌心合转,为逆缠。足的方面:膝盖从裆里向外旋转为顺缠;反之膝盖从外向裆里旋转为逆缠。太极拳中所有缠法都是在顺缠和逆缠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
4、“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中气指内气。拳论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到力到”之说。这里说的气就是中气,即内气。太极拳理认为:外动则由内动所催发,内动的本源即是由丹田内转而产生的内气。而“即引即进 ”缠法之术就是在内气的催发下所进行和完成的。缠法之术乃是内气即内动的外在表现,内气即内动则是缠法之术即缠丝劲的本源。太极拳术无处不讲“由内而外”、“内外合一”。即内动之本与外在形式的辩证统一。这个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原理,是太极拳法的理论基础及根据。
5、“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为软手。”太极拳术的所谓的软是为了引入和化解来力以及蓄力借力的需要。而如不软则不足以做到这些。所以,太极拳的软是为了硬,软即是硬,从而引进落空、化打合一,即起到“接物应事”、“以柔克刚”的作用。对其软与硬太极拳家有“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而“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是妙手”的界定之说。太极拳主张和遵循的就是五阴五阳并对而互不偏少的妙手。因此太极拳的软是一种所必须的软,这种软不同于一般单纯的软。阴与阳、软与硬的关系是辩证的。
6、“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裆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不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往劲。”顶指头。领指颈部。《太极拳讲义》中说:“顶劲者,既头悬,头顶正直。”《太极拳十要》中说:“顶劲,头容正直,神贯顶,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拳谱言:“虚领顶劲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些说的就是头部与颈部在行拳中的要领和作用。裆劲即指圆裆开胯。圆裆开胯可以增大下肢支撑面积,使重心稳固。作者陈鑫所言“裆要圆,圆则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拳术把人体上肢按技术要求化分为肩、膀(背)、臂、肘、腕、手六个部位。其中太极拳术对肩和肘的要求极为突出,把“沉臂垂肘”作为拳术最重要的技术要领和关节。太极拳家认为“打拳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两肩务要松开,下垂。否则气涌上浮。两肘要向下松垂,两臂自然弯曲。”“两肘当下沉,不下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太极拳术不论是以身领手还是以手带身,其要领都是顺势圆孤旋转,因此手臂的松柔圆活全在于肩关节能否松开。肩关节为上肢的根节,只有肩关节松驰而不紧张阻滞,才能一气完成气力发出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传导过程。“沉肩垂肘”可增加手肩长度,可使在手肩的伸缩、升降、缠绕中加大力量。双手合往并非指双手合在一起,而是指在“沉肩垂肘”的前题下使气力贯注于手指,气力在两手之间对应相合,使劲力始终保持在掌控之中而不外散。胸向前合即指“含胸拔背”。《太极拳十要》中说:“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胸忌挺出,”“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自然能拔背,能拔背则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而且胸部内含,可相应延长与对手之间的距离,使来力得以缓冲,利于防守和反击。
太极拳术对眼神有专门要求,在十三式(即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中,其“顾、盼”是眼法。基本要求是:目不旁视,专注一方;眼到手到,手眼相随。这是实战要求。但在习拳中则要求眼神随主动手动转,即眼随手动。其实这是一种以手喻敌的替代方法。在与人交手时主动手就是主动在前的应敌之手,所以,在习拳中,其所谓眼随手动即应是眼随敌动。不言而喻,在与人交手时,如眼随手动而不随敌动,显然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此句“目不旁视,”就是要做到精神专注;“以手在前者为的,”就是为了做到眼快手捷,眼到手到。
“顶不可倒塌”是“顶劲上领”的反说,即要求颈部放松,头部端正并略含向上顶起之意。这样可提得起精神,即是太极拳神似及灵动的需要。《太极拳十三式行功心解》中说“精神须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胸中沉心静气”是说在行拳中要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即做到不焦、不躁、不急、不恼、不烦、不惑。这种心平气和的良好心境是用意及身体放松的前题和保障。拳论言:“心静则意正,气和则意灵。”“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反之“心惑则意偏”、“气躁则意乱。”这说的都是心境在行拳中的重要作用。
“两膝合住劲”将使下肢稳固,增大身体的支撑力度和弹性。“腰劲下去”将使身体重心降低,有助于腰劲的发放;腰部松沉是腰劲发放的必要准备和前题。“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则有利于身体稳定;同时,两足着力内钩有绊锁对手脚跟之用。
7、“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太极拳的创立是以“道法自然”、“处柔守雌”、“天人合一”的儒道思想为其理论基础,从而创造了以养生为首,防身为要,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借力打力、后发制人的具有独特功理功法的内家太极拳法。王宗岳《太极拳经》注:“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世之末也。”既此可见三丰祖师所创拳初衷。因此,太极拳术以柔、静、虚、空、圆、中、正、和等思想形式为内含并作为自身的技术要领和表现形式,在形态上表现出灵动飘逸、圆活自如、含蓄柔韧、风仪儒雅的艺术风范。此句“外面之形,秀若处女------”,就是其思想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
8、“至于手中,其权衡皆本于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权衡即秤锤和秤杆。意指衡量、考虑。物是指它人。手法在太极拳中的地位及作用极其重要。太极八法即棚、捋、挤、按、踩、列、肘、靠,其中前六法都是由手来完成的,可见手法的重要。太极拳术的特殊之处在于意动,拳论中“一动无有不动”,讲的就是在意识支配下的周身运动。包括内脏、体表、四肢百骸。所以虽然“手眼为活”但也“不可妄动”,它则应由心意所支配和领发。这是依据太极拳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的“舍已从人”之主旨,顺其自然而“接物应事”。
9、“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初悟太极拳《授秘歌》
作者:厥初生民
初悟太极拳《授秘歌》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黄震寰

一、 概论

太极哲理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最高哲理,太极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本土文化的结晶,太极拳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
太极拳源于道家,其理取于“易老哲学”。太极拳由“太极”和“拳”组成。“太极”者道也,“拳”者技艺也。就是说以“太极”之理修大道,以“太极”之理练拳技。修道为了养寿、明理,是体。拳技为了强身、防身,是用。体用结合乃是“大道”,道家仙学派也是以太极之理炼丹而修道养寿并长生。所以有“拳道同源”、 “拳道合一”之说。

太极拳修炼的完整过程同样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和“炼虚合道”。炼内注重“精气神”,炼外注重“筋骨皮”。其首要放松入静,凝神聚气,然而炼神修性,炼气安身立命。所以太极拳不仅是只练拳艺,更要的是进行“性命双修”、“内外兼练”、“形神合修”,最后达“性命合一”、“神气合一” 而返还到“太极”,“太极”再返还到“无极”。无极虚空与道合真乃大道之修。张三丰在<<太极行功说>>中告诫我们练拳者:“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太极之象。”胡海牙在《仙学指南》中说:“太极拳乃真正气功之所在,更是道家性命双修的运动之学”。
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张三丰在《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中说:“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
太极拳的上层功夫是“无形无象”的,因为“大道无形”、“ 拳和道合”。 太极拳《授秘歌》是太极拳的内炼秘诀和全体大用。很多人花了毕生心血来悟透它的真义。

我的老师吴图南太极宗师在生前特别珍爱《授秘歌》,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给他的学生讲解它的内容,体悟它的真义,找到太极拳修炼的方法。吴老毕生从事了推广和讲解《授秘歌》的工作。在他的著作《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可以看出,他花了不少笔墨来叙述了这一问题。现在国内和国外,练习太极拳的人数以万万计,特别是我国非常普及,但是要能体悟到太极拳的上层功夫的人少之又少,还需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体悟太极拳《授秘歌》不啻是一个极好的路径。

二、 太极拳《授秘歌》来源

太极拳《授秘歌》由唐朝高道李道子所传。他宏言高论,其道独高,所传太极拳叫“先天拳”,也叫“长拳”。所授理论秘歌为:

无形无象 全身透空

应物自然 西山悬磬

虎吼猿鸣 泉清河静

翻江播海 尽性立命

太极拳《授秘歌》又称“八四秘诀”是太极拳的内练秘诀,由李道子授其学生,故叫《授秘歌》。《授秘歌》的内容既道出了太极拳修炼的方向,原理和方法,又指出了修炼的目标和归宿。其文言简意真,句句真珠,无怪乎现今想真正获得太极真谛的人们视为珍宝。在许多已出版的书籍和学术杂志的文章中,常被称作“太极真义”,“ 太极拳纲目解”,“ 太极拳全体大用”等等。可见,它已公认为是太极拳修炼的至高口诀。那么,《授秘歌》是谁发现和推广的呢?是谁首先弄清它的真义和解释的呢?是谁身体力行并得益的呢?这要归功我的老师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了。

(一) 发现《授秘歌》

现在到处传播和刊登的太极拳《授秘歌》是吴老首先发现和传播的。记得1971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天上午,我和张国健、陈友仁、于宏恩、范理宝(现在都是太极拳名家)等先生在天文馆练功场向吴老师学习时,吴老师对我们说:“小张手臂上的汗毛可以随意念转变方向,说明身上的不随意肌可以随意使唤,当练得身上的肉也能随意念活动时,就活人具有活肉了。”接着又说:“你小于身上已有本钱,但不会用。”这指的是于先生身上的内劲能随意念转换和运行,当时大家可以感到和摸到的,但不能从身上放出去。现在大家都所称的“内功外放”或“发劲”者是也。过后吴老又说:“你们练拳练功不能练在身上,身上要'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才能发放自如”。“这样练熟,就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有綮”。这是第一次听到练拳要“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当时只是听过,没往心里记,也不甚了解。后来几年里,吴老不断地给我们灌输这一理念。又一天,吴老对我说:“小黄,你摸摸我的身上看”,我就一只手想去摸吴老的左上胸,一只手想去扶摸他的右手臂。我当时看得真切,其胸其手实实在在,应该可摸可扶,可以平衡。但就在你将摸到而未到之时,我突然觉得脑子一晕,心就象被荡空而起,两手摸空,刹那间,我的身子已被飞出丈外。看吴老的状态,右手还是那样安适地握着烟斗,身体还是那样自然和安舒中正,而我不解的是,未见吴老动形和动招呀!以后的次次过招,都是这样的被发出去。有时我注意地观察吴老在教别人时的状态也是这样的。吴老常说:“动形非太极”。这就想起杨澄甫宗师曾说过:“动之至微,发之至骤”的名言。后来我才明白吴老的击人是“信手而应,不思而得,全身处处能击人,但又看不出在击人”,可说是“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的写照了。

吴老在《太极拳历代名家造诣》一文中介绍说到他的老师杨少候先生时说:“他讲究轻灵奇巧,尤长于凌空劲,就是对这个人一见手时,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在动静之间,能用很巧妙的办法,把对方的力量牵起来,然后再放下去”。这也是杨少候先生在“全身透空”后的感而遂通,无形无象的写照了。吴老在该文中又说:“李道子说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这三句话,表面上看很好懂,实际上无论在锻炼过程中,还是的理论研究上,确实不太容易理解。就是说,我们在练的时候和应用的时候,没有形象,对方打我们的一锤,他觉得打着了,其实没有,全身透空意思是全身像空的一样。第三句不好懂,也不好讲,所谓应物自然,这个物就是天下一切之物,适应物的自然,物怎么来,我就怎么办,既不勉强,也不故意跟它别扭。”“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讲的是内功。他立论之高,见解之宏,为历来研究太极拳者所未言,但非精于此道者,不足以言此。就是说,给人讲解,对象必须是精于此道的人,况且性命之学,非一般浅识寡见者所能了解得了的。”

同样京城已故杨氏太极拳家汪永泉先生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也说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的外形看不出有多大动作,招式越化越小,以至给人的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即进入化境境界。”

吴老发现太极拳《授秘歌》是有一段历史故事的。大约在清光绪末年(1908-1909),吴老从朋友张熙铭处得到了一本《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后又在京城结识了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叫宋书铭的老先生,自称是宋远桥的后人。他也有一本书叫《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只是书目“宋氏家传”和“宋远桥”之别,其正文内容完全相同,说明这本书确是宋远桥在明时和张三丰学太极拳时所记载的东西。书中记述宋远桥和俞莲舟同游武当山,遇夫子李授以秘歌,遂得全体大用焉。李道子授俞莲舟等秘歌口诀为“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
(二) 传播《授秘歌》

 吴老拿到《授秘歌》后,先想到两位老师,就传抄给吴 金监泉先生一份,杨少候先生一份。后又接连传抄给当时颇有名望的太极拳名家纪德(纪子修),纪先生是凌山的学生。后又给许禹生先生等人。然后再扩大传播而推广到社会上的太极名家之手。现在许多太极拳书上都会附有此“八四秘诀”。虽然这样,直到现在还是很难理解和悟透的。但大家都公认,《授秘歌》是太极拳上层功夫修炼的原理和方法,也是太极拳修炼者的目标和归宿。

(三) 诸名家多莫能自持

吴老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的原流一章的注解中说:“宋书铭为袁世凯手下的一个机要秘书,自称是宋远桥的的十七代世孙,精研易理,擅太极拳,其拳名三世七,以共有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与太极拳十三势名目大同小异。其时太极拳诸名家如纪德、 吴金监泉、许禹生、刘恩授、刘彩臣、姜殿臣及吴图南偕相拜访宋氏,与宋推手,多莫能自持。许禹生传人王新午所著《太极拳法实践》中之宋书铭之太极拳一节叙述甚详,读者可参阅”。

从上文可以看出,宋氏系统所传的太极拳为另一体系,虽系统不同,但内容相同,其理一贯。当时这些太极名家与宋老先生推手,都莫能自持,就是说都不能维持住自己的中心而失却平衡之意。所以后来通过参悟《授秘歌》的修炼后,都成为一代著名的太极拳大师。我们从吴老推手的感受中可以证明这一点。

太极拳《授秘歌》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太极拳的外形运动只是太极拳锻炼的初级阶段。但外形锻炼也要达到“松、静、柔、软、圆、轻、慢”。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都可以收到健体强身的效果。这就是之所以太极拳能这样普及的原因。但是太极拳的高层次的修炼要修道悟理,要进行性命双修、形神互修,还要内外兼炼,以达到不仅身心轻安,还要修道养寿长生以及获得内功而能实现高层次技击的防身之效果。这就是“道驭拳”“拳合道”,最后能实现“天人合一” 这一人类修真之大道。

三、 初悟太极拳《授秘歌》

下面将分别叙述吴老的教导以及多年实践的体会,以响读者并抛砖引玉与同道分享。

太极拳《授秘歌》只短短的四字八句,但内容非常丰富,它告诉我们修炼的方向是大道之修,而非小道末技之求。它告诉我们要懂得“有无相生”和“动静相因”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要进行的是“还原之修”,即要从“阴阳两仪返太极,太极返无极”。文中明确的指出其目标和归宿是“尽性立命”。原理和应用是“无形无象”。身心修练和技击实用是“全身适空”。应事接物和防身接手要“应物自然”。修炼方法要“西山悬磬、虎吼猿鸣”。其效果是“泉清河静,翻江播海。”

(一) 无形无象

“无形无象”这四个字表述了“大道至无之修”,又表述了“太极混沌之炼。”“无形无象”说明了“天地未开”的“至无至极”的“无极”状态,又说明了太极混沌,阴阳未判的太极状态。

太极拳源于道家,其理论是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道德经》集道家的大成,总结了上古三千年,又延续了后三千年直到现在都被引为圣经。讲的是“修道养寿” 的学问。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很长寿,“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同时《道德经》又被称为是一部兵书。唐代王真说:“……五千之言……未常有一章不属意於兵也。”苏辙说:“……此几於国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王夫之说:“言兵者师之”。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传言十年前毛泽东说过,《老子》是一部兵书,前也有此议论”。可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既讲“修道养寿”的学问,又讲“兵”的学问,这不正就是太极拳修炼和兵技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吗?

1. 大道之理

《道德经》第十四章讲“道”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的。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其文:“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象);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搏(摸)之不得名曰微(无形)。”“迎之不见其首(无始),随之不见后(无终)”。“绳绳兮(无穷无际),不可名(无名),复归于无物(无形无象)。是谓无状之状(无形)、无物之象(无象),是谓惚恍(非非有,非非无)。”“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知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就称之为大道的规律)。”这一章说明了大道是“无形无象”的。

《道德经》第十一章指出“'无’是根本的,'道’即'无’的理论。”其文:三十辐(辐条)共一毂(轴承),当其无(中空),有车之用(功用)。埏埴(和泥)以为器(器皿),当其无(中空),有器之用(功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房),当其无(中空),有空之用(有房的功用)。故有之以为利(有了物便能利民),无之以为用(有了空无才能起作用)。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天下万物有了“无形”之 “道”才能起作用。

《道德经》第十四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章说明“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最后“有”又归于“无”,这“无”就是道的本体。所以修道之法是“无形无象总归无”。
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这一章说明修“无”能生“有”,“有”终须归“无”,这就是修道的根本。
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虚),而用之或不盈”。这一章说大道是虚空无形无象的,但它的作用是无尽的。

以上说明大道是无形无象的,一切生于无,一切又归于无,有了“无”其作用是无尽的。练太极拳也只有“无形无象总归无,有无相生有归无”,才能有成就,起作用。

道家经典文献《灵宝毕法》说:“金浩曰:道本无也,以言有者非道也。道本虚也,以实言者非道也。……”

《钟吕传道集》:“大道无形、无名、无问、无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莫可得而知也,莫可得而行也”。《金华宗旨》:“大道以虚无为体,以隐现为用,故须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而气机通流”。

从这些道家经典文献中也可看出大道要以“虚无为体”,所以太极拳之修炼亦要以“虚无为本”。

2. 太极之理

太极与无极的关系,在《道德经》里亦说的非常清楚。

《道德经》四十三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台湾何经伦先生说:“道指无极言。一指太极言。二指阴阳言。三指阴阳二气相交所生的第三者。只要两气能生三,则所有阴阳两性相交,都能生三。似此生生不息,於是乎就有万物。”何注:“道生一,是无生有,也可以说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是由太极生阴阳。二生三是由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三生万物,是阴阳二气相交既可生第三者,则所有阴阳二性相交,都生第三者,似此则阴阳物类生生不息,就有万物。”

程以宁先生说:“一是何物?即混混沌沌,其中有精,环之而为太极,直之而一,一即道也”。

正义云:“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
司马光曰:“道生一,自无而有,一生二,分阴分阳,二生三,阴阳交而生和。三生万物,和气即合而生万物。”庞明说:“一即元气,由道衍化生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二指阴阳两气,由天气衍化而来”。
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杨万里在《诚斋易传》里讲到太极:“元气浑论,阴阳未分是谓太极。太极者,一气之太 初也。”

吴老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无极而太极,就是在无极里面含有一个昭然不昧的本体,这个东西就是太极”。

张三丰在《归原论》中说:“道者,其无极乎?无极而太极。无极在浑然之表,太极兆将动之萌“。在《乐育堂语录·卷二》中说:“由无极而忽然偶动即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
上述诸文所共识的“道”即无极,“一”即太极,“二”即是阴阳,阴阳即神气,神气就是性命。阴阳可分, “一”不可分。因而“一”是不可见,不可说的,可见可说的不是“二”就是“三”。所以“无极者”为“无”之极,因天地未开、至无至极、无形无象是名“无极”。所以“太极”者为“太之始,终之极”。因阴阳未判,动静未分,静之始,动之极,无形无象是名太极。由知太极拳修炼者既要重视无极之修,又要重视太极之修,此乃大道之修。

3. 众妙之门

《道德经》第一章为经文的总纲总则,为修炼的总要领,是众妙之门。它既提出了道的总概念,又提出了修道的理论原理,是修道的众妙之门。

《道德经》第一章内容如下:

道,可道,非常道;

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
故

常无,欲以观其妙;

常有,欲以观其徼。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
文中徼(jiao),归终之意。王弼注:“徼,归终也”。《列子·天瑞》:“死也者,德之徼也”。“德者,得也,徼者归也。”文中之常道指大道,是宇宙和生命的本原。《管子· 内业》:“(大)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目之所不能视也,身之所不能听也。”这是说凡大道是无形、无名、无闻的。范应元说:“夫常久自然之道,有而无形,无而有精,甚大无外,故大而无不包;其小无内,故细无不入,无不通也。”

《清净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样我们就可弄清楚该文的精粹了。

道可道, 普通的道是可以阐明的,

非常道; 但大道是无可说的,是无形的;

名可名, 普通的道是可以赋予名相的,

非常名。 但大道是无可名的,无可指的。

无, 无,表述为

名天地之始; 宇宙的初始,即无形无象;

有, 有,表述为

名万物之母。 万物的起源,即有阴有阳。

故 所以

常无, 常常要修无、悟无,就是要修体无形,心无象,全身透空,

欲以观其妙; 这样就能体察到太极静而生动的妙有机徵;

常有, 常常要观有,悟有,这样就能体察到

欲以观其缴。 太极动而生静的归无机微。

此两者同出 这无和有的修炼,虽名不同,但两者都同

而异名, 出一源,都是道的原理,

同谓之玄。 这个有和无的修炼,都可以说是奥妙的。

玄之又玄, 这无生有,有归无的修炼真是奥之又奥,妙之又妙,

众妙之门。 道有妙门三千六百门,但这修无观有的妙法才是这些众妙门 之门。

我们明白了修道的理论后,就可以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贯彻。这个理论在《道德经》的第二章还可以看到:“有无相生”的论点。在第四十章中更说得明白:“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在修炼太极拳时,千万不要忘了“修无观有”“炼有归无”的“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又归于无”的修炼原则和方法。这是真口诀,真理论,不要轻视。

《道德经》中的以下几章又提供了修炼的方法。《道德经》第十六章告诉我们:“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说让心境达到彻底的虚静空明,让身心达到高度的清静无为。在《性命圭旨》里说:“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张其淦说:“虚能极,静能笃,然后悟道,即是无,可以观万物之变”。《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告诉我们修道要天天去除心识心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十六章告诉我们要归根复命:“夫物芸芸(万物纷纷纭纭),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德经》第十章指出要精神抱一,专气致柔和清除杂念:“戴营魄抱一,能无离手?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此外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修道真言》:“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金仙证论·序》:“欲修大道者,理无别诀,无非神气而已”。《易外别传》: “内炼之道,贵乎心虚,心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兴云为雨与山泽相似”。张三丰《道言浅近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韩湘宝书》:“大道全凭静中得,岂在贪谋意外得”。《庄子·天道》:“夫虚静恬谈,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
所以说要修无,归无,关键在于入静,凝神,调息,聚气于脐下,这是下手的初步功夫。

4. 大道太极拳

太极拳修炼的上层功夫也是“无形无象”的,太极拳的一般练法也即初级炼法只要把套路练熟,招法练精,动作连贯,呼吸自然,进而达到拳盘的圆活,轻灵活泼。经过几年的锻炼,均能收到很好的健身效果,并会有一定的功夫。这一阶段称为养身壮精的阶段。但这时还不会推手,即使练过推手,也只是力与力,劲与劲的对抗,这时尚未进入内气的修炼阶段。太极拳的高级阶段要进入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的修炼。那么一般的锻炼和修炼的区别在哪里?我们说修炼和动作的区别在于:由外形形体之动带动拳式进行的,任一动作皆为非修炼。其结果是双重的,练法是后天的;由神和内气作主导带动拳式动作进行的,任一动作皆修炼。其特点是“神主行、气主动,轴主形”。表现为身不妄动,手不妄动。“动则至微”,也就是说让人觉得行拳似“静中触动动犹静”,“神凝气聚形不散”,“动则归静静归无”。这种形不妄动、心无妄象、由内气发动之动,动而归静的练拳法就是无形无象的大道之修。《孙子兵法·虚实》中说:“微乎微乎,至於无形,神乎神乎,至於无声。” 所以这种以神主行,以气主动的修炼必定是元神归位,识神退位,元气流动的后天返先天之修。所炼出的功也是先天功。

5. 太极推手

大家知道,太极拳运动是最好的全民健身方式,无论是男女老少,伤残病弱,或富贵贫贱者都可以参加锻炼。但进一步的修炼就必须精读老子的《道德经》和“易洛河图”的知识。在我们的练功场中,有许多教授、博士、硕士以及众多的企业主、白领阶层和离退休干部,他们都是业余练功,但效率很高,锻炼有成。他们人人都要参加推手研究,我们称之为“养身推手”。因为他们不是以推手来比输赢,争名次,而是通过推手来体验和观察内气的运行。他们经常听到“内气沉下去”,“从督脉出”,“从任脉下”的语言,以便改进练拳中的缺点。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说:“如果只练拳架不练推手,内气得不到疏散,如果只练推手不练拳架,内气得不到补养”。所以太极推手在双方沾粘连随,互相推挽的过程中达到外练“身手腰腿步,内炼精气神意劲。”如果将内气渗透到对方体内时,就可以起到内按摩的作用,同时可以疏通经脉血液。而体内将会感到温暖舒适和惬意,这就是养生推手的效果。还有如果用内气推手时,从来不会有“顶”和“抗”的感觉。吴老还多次给我们说:“我的老师杨少候先生说,练太极拳不只是第一会打套拳,第二会推手,还要第三会发劲,这才算是入了太极拳门”。吴老还在《太极拳打手论》一文中说:“打手(推手)者,研究懂劲之法也。”要懂劲,首先要会听劲。要做到“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再进一步要做到“一见到手,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其心之所至,无不知之。”斯时“敌欲攻而不对其逞;敌欲变而不得其变;敌欲逃而不得其脱”。同样太极推手的修炼也要达到无形无象之效果。如果太极拳推手以外形的形体变动来操作或靠形动来发动者,任一操作皆非修炼。如果太极拳推手的操作不以形动而以内气发动者,任一操作皆修炼。如果你的推手是用力或用劲来实现的,那未,最后只能落为一介武夫。杨澄甫先生的推手约言;“动之至微,化之至顺,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就是上层的推手功夫。当太极推手无形无象时,就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而能“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从而可以“阶及神明”。

太极推手的无形无象表现为,其身不妄动,手不妄动,静定而舍已从人,无过不及。功夫有素者可以不式不招。当你伸手接他的手,想试他或问他的劲时,他的手不伸不曲,不转不弯,腿脚不蹬不伸,似乎静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此时只要你使劲,你就会感到功过来了,还不仅如此,他的内功通过你手的接点源源不断地传过来,更奇怪的是它一定反映到你的脚底,使你感到浮气拔根而整身被弹击出去,真是“如球碰壁回”。这种功夫既不是用平送腰胯的方法把你推出,又不是用蹬腿蹬足的方法发力,更不是用肩手抖动或用腰劲发力。其实这是静定之后,由无生有的一种内气外放的场能作用,这是通过刻苦修炼而得的。同样可以在无形无象的状态下,把对方重一百多斤的大汉能很轻松的将他平移出原站的地方,而对方在接触点并未感到有力推他,只是感到浮气拔根而被一种很整的场能移过去,这会使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此外,还可以在无形无象的状态下,将对方捋虚落空,或者让对方感到有“一揪就起”,“一摸就空”,“一碰就出”的感觉。

(二) 全身透空

不只是无形无象,还要进行全身透空的修炼。透空者是说要“身空、心空、内空、外空”,这样才能“彻内彻外,无内无外,内外一如“与太虚同体。外空者,指身体之外界空间为一片虚空,“放之则弥六合”。内空者,指身内心空体空,虚无缥渺,空空洞洞,无内无外。身空者,指体内无阻无塞,无僵无滞、管道通畅而无阻塞之处。所以身空乃能通气,内功乃能外放。心空者,心内无物无念。无物才能心空,无念才能心虚。所以“外观其身,身无其身,曰身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曰心空”。身空心空内空外空,再加上身内之气空乃真透空也。气空者,气散即空也,气之能聚,也应气之能散。陆锦川在《气道》一书中说:“其言空者,虚无之谓也。虚无而后生有,故道立于一。”可知空者,无也,唯无乃能生有。空者,虚也,唯虚乃能容实。空者,通也,唯空乃能道通。但是炼空很难,因为我之有身是个大患。《道德经》第十三章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说的是我有个浊身是个大患,心里装着很多东西,身体背上很多包袱,生活紧张,压力很大。不如老子说的“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说见闻愈多,想的愈多,愈是潦倒,不如保持清静,抱中守一好。抱中守一就是修炼,当你能将身心修到虚空时,就没有后患了,因为只有虚空不坏。《道德经》第七章说要:“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是说你不是有浊身吗?那只有修炼,修炼时要懂得不要想在自己的身上,也不要练在自己身上,这样才能生命常在常存,与太虚同体。

那么怎样修炼才能渐渐进入全身透空呢?《道德经》中告诉我们要致虚守静、清心寡欲,清除杂念是最好的入门之路。《黄帝内经·上古天真篇》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易外别传》说:“内炼之道,贵乎心虚,心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王重阳授丹二十四诀》说:“绝名弃利,忘情去欲则心虚,心虚则气住,气住则神清,神清则德合,道生矣!”。《听心斋客问》中说:“客问虚静无为?曰:心归虚静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步,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还虚”。太极拳前辈大师们都要求后学者在“空”字上下功夫,如汪永泉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中说:“进一步可以加深内功的锻炼,探索松,散,通,空的奥秘,这是练太极拳功夫的必由之路……才有可能达到全体透空的最高境界。”所以,松,散,通,空无论对于养生或技击都很重要。郝少如在《武式太极拳》中说:“要使身体的肌肉、骨节松开还比较容易,但要达到空的境界却很难,因此必须在'空’字上下功夫。”

具体地说,你必须把身上原有的僵劲、拙力消掉,最难的要把身上长期习惯养成的浊劲浊力消去,还要把身上的刚气之气质清除了,还要把有些人练在身上的内贯劲下决心的消除掉,我们不要内劲,要内气,将来会由内气外放成场。很多人练的方法不对,结果成了外力外棍、外板。内劲内混、内板,成了对方可以利用的棍板工具了。我们说要把“棍子手、棒子腿、板子身”全部融化了,才能达到初级的身空效果。进一步要使脚下的根虚净了,从而感到身子有腾起的效应。这样根能虚漂,神能虚领,身能虚空,再心中不装一物,清净无为,这时全身圆融无碍,内外如一了。这就是太极拳的全身透空。全身透空以后,就可以达到五无的效果。这五无指的是:“无形、无象、无根、无源、无点”。无形指身形不动或微动。无象指心无象、心无作为和心无相,顺其自然,舍己从人。无根指身上无力根。无源指身上无劲源。无点指身上无滞点。只有全身透空了才能实现五无。这样在太极推手时就能如杨澄甫先生说的:“动之至微,发之至骤”。又如汪永泉先生说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时外形看不出多大动作,招势越化越小及至给人以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功夫达如此境界,会体验到一种飞跃。”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全身透空对自己来讲,任何一个东西都不能加在我们的身上,就叫全身透空。”进一步又说:“这样全身透空之后,我们就一目了然了”。“我们在练的时候和应用的时候,没有形象,对方打我们一锤他觉得打着了,其实没有,全身透空意思是全身像空的一样”。全身透空之后,身上就像“空谷效应”那样,其内劲的外放不要通过“传导”方式了,而是变成“感应”的方式了,因为用的不是内劲而是内气,这就符合“同声相应,同气相感”的原理了。

(三) 应物自然

应物是指修炼中的日常生活的应事接物。在太极推手中指“应招接手“。不论在修炼中或在推手中应物都要舍己从人,纯任自然。《吕祖百字碑》中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说的是指悟真的人,要以平常心去应事接物,应事接物要不迷凡,不动心,就是说要不贪、不执、不欲,这样心性就湛然而清静无为,就能凝神聚气而不受伤害。道家称:“动处炼性”,即是说在各种纷繁的应事接物的事务中能静下心来磨炼心性。我们常听说要:“应物无心神化速”,即当应物无心时,万事万物都会返回,不化而自化,所以应物要纯任自然。《清净经》中说:“空无所空,寂无所寂,真常应物”。就是说你在修炼时,只要达到空而再空,寂而再寂,就能用平常心来应事接物了。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太极拳讲的应物自然,主要是能够舍己从人,就是在对待时自己毫无主动的意思,一切都服从客观规律,不管敌人怎么来,要紧的是引导他让他合乎咱们的规律,就是敌人任其有千变万化,都不能离开咱们的太极原理,把它吸入到咱们的原理里边来才叫应物自然”。吴老又说:“要这样研究太极拳,首先你本身必须练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后才可以去应物自然”。“这样全身透空之后,我们就一目了然了。斯时我们去接他,就无处不可以接了。”这样:“我们练太极拳时,就是把身体可能遇到的危害,在事前练到了有应付的能力,一旦有的地方忽然报警了,我们不必用脑子去反应考虑,身体的局部或整体立刻就会应付,这就是以前我讲应物自然。”接着又说由于:“炼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后才可以去应物自然。如此才是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綮,到达恰如其份的地步。这主要是首先对我们身体内外,表里精粗无微不至的所谓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延年益寿常在了,这是太极拳的真正目的”。但是这些都要通过长期的静定功夫后得到的,吴老又说:“苟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一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故静定功夫纯熟,则有不期然而然者,自然至此无极真机之境,于是乎太极拳之妙应既明,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也。”所以吴老竭力倡导静定功夫之修炼。并且第一个推出定式太极拳之修炼,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叙述。同样吴老又提出了太极拳的四功修炼。即松功、招功、劲功和太极拳气功的修炼,这对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在下篇论文中专门研讨“太极静功的修炼。”

(四) 西山悬磬

磬(qing),在字典中指出:玉石制成的钵,其体虚空。而“西“者即西方,为祖窍异名,见《性命圭旨·安神祖窍》。在道家称为上丹田,即泥丸也,为元神所守处。山者即脊背也。这就是说“西山悬磬”说的是要身正安舒,脊竖,头虚悬之意。在太极拳中称为“顶头悬”或“虚领顶劲”、“神贯顶”。在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说》中说:“虚领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其所加按语云:“顶头悬者,譬如人蓄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于梁上时,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领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于练功架时,将头颈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然相遇到顶焉”。但是许多练拳者理解为将头顶上的劲虚虚状地领起来。我的许多学生都是这样做给我看,他们把这一切都落在“劲”字上了。结果变成了两头撑,下实地,上顶劲,对拉拔长。这样非但虚领不了,反而撑成棍板了,于是头脑不清醒了,身体也板滞了,便好端端地练成了双重之形了,实不可取。所以不要过于追求“虚领顶劲”,而是保持泥丸“虚领神”或“神虚灵”就够了,就不会出问题。如果你修炼过程中能把后天的意识之神去除掉,则泥丸之神由炼气化神而恢复了先天之神。所以这个头如虚悬之磬的状态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口诀。你要注意不论是修炼时或平日生活和工作中都不要忘了“神虚领”这个状态,它对你养生健体和却病延年有重要的意义,很多人才刚刚开始领悟到这一真理。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周宗桦先生在美国出版的著作:

《The Tao of Tai-Chi Chuan Way to Rejuvenation》(太极拳长生之道)一书中记载了他本人曾多次专程前往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等地,会见了许多最孚时望的名师高手。唯独认为当年102岁的吴图南老先生,依旧身体健康,精神矍烁,为太极后学提供了人证。他认为按吴图南的能享高年,从他外形上看,得力于虚领顶劲。他说:“因为他的虚领顶劲,如一柱擎天奇峰突起”。“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不仅在练功架时,无论行住坐卧,只要一发觉低头弯腰,即刻暗中警惕自己,您要延年益寿,活100岁,就学吴图南的虚领顶劲吧!”。“几年下来,体会到头为诸体之会,领一身之气,头不合则一身之气不入,要想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不测,变化无穷,绝不可能也”。他又提到郑曼青先生谆谆告诫他的学生:“脊为多节如串珠然,累叠而起,稍不注意,则倾斜或曲折而倒矣,不复有力支撑头部与躯干矣,要学者竖起脊梁,弗令倾侧。”关于这一点,建议学者们好好看看周宗桦先生书上的吴老照片,真是“神领脊竖”,一派仙风道骨,正乃是太极第一人。作者这里还有许多照片,张张都是神仙再现。

“神虚领”在我们这儿是非常重视的,作为入门的第一要领。我们的要求是“神要领、气要沉”。就是说神要在泥丸百会处虚领,气要沉到腹以下,心要收到与气相合,称为“心息相依”。如果在做静坐的功夫,则要求气沉腹丹田。你如果在做静立的功夫,则要求气沉到涌泉丹田。这是不二法门,但沉气不能意重,意重就是力,要勿忘勿助,“用之不勤,绵绵若存”。

“神虚领”在我们这里体会极深。我们这里有许多离退休的老干部,他们中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驼背现象,只是程度有轻重不同而已。还有的练太极拳已几十年,一直按老师所说的“含胸拔背”的要求去做,胸的吞化能力确很强,但到老年时,身上落上驼背这一毛病,作者看到很多名师都有这种现象存在。由于我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所以作为第一要领来付诸实现。例如我们的拳友北京理工大学的离休干部江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离体干部韩先生等多人,有较重的驼背现象。现在都已七十多岁了。由于几年前就上了这一课,炼功时和平常生活中都要实行“神虚领,背要开”这一要领,经过几年的用功,现在的背部已经正过来了。背一直,人也高了,不能叫小老头了,督脉的气也打通了,人也精神而年轻了。现在这位江先生每次都要骑几十分钟的自行车来练功,十年来风雨无阻,精神可嘉。在功夫上也有突破,他的身手透空也已达到非常高的层次了。再说我们有位张老先生已八十岁了,天天来练功,常年坚持不懈,从没听说感胃过。有时要到香山去,有几十里的路程,都是骑自行车去的,让很多青年看得都非常钦佩。我们还有个青年教师,已是博导,原来常患头痛,诊断为脑瘤,开刀后,主治医生说,以后很难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可能……。但奇迹示现了,他用我授于的太极静站功修炼后,不到一个月,就恢复了健康,医生们非常惊讶!大家知道,现在的重点大学里的工作竞争是非常厉害的,但现在这位年青教授的工作一直非常出色,还身负重职,他这样的修炼和工作两不误是值得提倡的。只有坚持修炼太极拳,才能长久的做好工作,为社会作出持久的贡献。特别是应该好好关心那些院士、教授们的身体健康了。上面这些叙述仅举一些例子,在这里修炼出好的身体,好的功夫的事例比比皆是。

(五) 虎吼猿鸣

上面叙述了“神虚领”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论是炼功期间或工作期间,都要注意这一要领,譬如说,现在的人都离不开要敲电脑的键盘,很多人都非常投入,但一个个都耷拉着脑袋,这样长期下去到老年时必定要落下病根,如驼背,脑昏、手脚麻木等病,真不好治。所以现在我要告诉这些先生们,你赶快把脑袋领起来,时刻注意“神虚领”这一要领,这样对工作既不过于执着,又能清醒脑袋,既可以保护眼晴,又可以放松十指。既可以提高效率,又不易疲劳,何乐而不为呢。你若养成了 “神虚领”的习惯,真会对你终身受用。还有那些开汽车或骑自行车的人,你若时刻不忘“神虚领”这一要领,你将会避免许多难题。

在“神虚领”或“虚领顶劲”的“西山悬磬”掌握后,你就要进入“虎吼猿鸣”的内炼阶段了。“虎吼猿鸣”讲的是“坎离既济”,“心肾相交”,“龙虎交媾“的修炼。也就是说的是“神气相合,以神炼气”的内容了。

“虎 “在道家修炼学问中指的是金虎,或有水虎,白虎之称。多为隐语。有虎必有龙。黄元吉的《乐育堂语录·卷四》中说:“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阳之气,此气纯阳,阳则易动,有如虎之难防。此气最刚,刚则性烈,有如虎之难制,惟有龙之下降,可以此虎也”。所以喻之以虎吼。大家知道,水在卦为坎,在五行属水,在身属肾。从坎( )之八卦符号中可以看出,水中有真阳之气,此阳气纯阳,易动且刚如虎之性,故称之为水虎,又由于坎中一阳由乾金而来,故又称金气或称金虎。道家认为水之色为黑,金之色为白,故又称为白虎。“也称为肾金、肾阳、水中金等。黄元吉又在上文中说:“老子所谓'知白守黑’,又所谓'抱一’者皆是也。白者,金之色。黑者,水之色。知坎有乾金之白,故守水之黑者,正以守黑中之白也。所守者,气也。守之者,神也”。这就是“神气合一”,“以神炼气”之说。句中之猿者,心也。有心猿之说。《悟真篇》讲:“心猿方寸机,三千功夫与天齐,自然有鼎烹龙虎”可见心猿也与龙虎相比喻。猿鸣指心气活跃,心气之活跃与肾阳之活跃,正是内炼的好时机。

心者在卦为离( ),在五行属火,在身属心。可见火中有空阳之神,在道家又称为龙。《乐育堂语录·卷三》云:“惟能于大静之后,真阴真阳方能兆象,吾然后以离宫之元神(空阴之神)下照水(坎)府,则水府之金自蓬勃氤氲,直从下丹田鼓荡……。”句中说,在大静之后,真阴真阳方能兆象,此兆象不正是指此时“虎吼猿鸣”吗。所以此时以离官之元神下照水府之元阳而鼓荡。此之鼓荡正是静极而动是太极之动也。《易外别传》中说:“肾属水,心属火,火入水中则水火交媾……”。因为在常人火在上,水在下,其火性是炎上,水性是润下,水火不相射,为未济之卦。修行人必须把神下降入气穴,使成水火既济之卦,也称心肾相交、水火相射。这样火蒸水沸,真阳之气产生,则其肾中真阳之气能逆而上行,此谓炼精化气也。《灵源大道歌》中说:“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在《易外别传》中说得更明白: “内炼之道,至简至易,唯欲降心火入于丹田耳”。而在《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说:“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其中虎啸和虎吼比喻相同。龙吟与猿鸣比喻相似。在《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又说:“当太极静而生动时,阳产于西南之坤,此时,腹中如烈风之吼,如震雷之气,即复卦( )天根现也”。又在《炼丹秘诀》中说:“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张伯端的《悟真篇》中提示抽坎填离的概念:“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从此变成乾健体,……”。这些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可知这种修炼是何等重要啊。再说的清楚些,这就是“后天返先天”的修炼概念,读者务必弄清其要领。我们还可以从《乐育堂语录·卷一》中看出返本还原的修炼要领“学者先采坎中真阳,补离中真阴,复还乾坤本来面目,即返本还原也”。吴老在修炼时也有同感,其在《宗气论》一文中说:“当太极拳初炼气功时,并无若何感觉,只觉练习后,身体略感轻快耳,炼至相当之时日,则腹内肠胃略有肠鸣,渐至龙吟虎啸之势……”。上面这些都说明太极静而生动时要以神火助之,达到火逼金行,逆上过尾闾,撞三关,直达泥丸。此时在泥丸要凝神片刻。真如黄元吉《乐育堂语录·卷五》中说:“世之修士,多有知下田凝神之法,而泥丸一所,能知凝神片响者少矣。”

(六) 泉清河静

上节讲的是太极静而生动,动则“虎吼猿鸣”阳气升腾,此时的神气相依,透尾闾过三关而直达泥丸,然而在泥丸要凝神片刻,这个过程称太极静而生动,阴极而阳,阳气上升到顶。

这节是研究的太极动而生静,静至“泉清河静”,心泉净而清,身体静而虚。这样由阳而阴,于是化成神水甘露。在《吕祖百字碑》中说“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白云指清阳之气上顶,顶即头上之泥丸。甘露为神水,洒须弥指神水洒至通身遍体。神水亦称泉水,为生命之母。人体的70%由水组成,只要一缺水,就有生命的危险,可见水是人的生命的之源泉。泉水通常指津、唾、血、汗、涕、精。炼功者口中所生之津液,俗称口水,口水愈多,身体愈健康。人们常说:“口水是精神”。通常口水中含有真精、并具杀菌及免疫的能力。它可以用来修复机体和疗毒。许多动物身上的伤口,都用舌头一舔来自我疗伤。在《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说得清楚“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曰甘露洒须弥。诀曰:'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气以养之。’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酒。” 真是“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陈撄宁在诠释《黄庭》其文时说:“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上能至水顶者,何也?地下之水气循土脉透石隙而上蒸也。水气何以上蒸,则以地中含热力使然。”所以“泉清”就是指人的“泉水清澈。”《黄庭经讲义》中说:“入静以后,口中将产生一种甘津,如'泉水之清澈’,清凉爽淡,是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发下焦之水气,循经路而上升至口中,遂为津液,此津液由炼气而生,吞入腹中,大有补益,再吞再化气,循环不休,即为古人所称的“玉液还丹”。“河静”指的是“河海静默”。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说:“当其寂然不动,万虑俱泯之时,'河海静默’,山岳藏烟,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八脉归源,呼吸俱无,既深入窈冥之中……”。所以太极动而生静,静则“泉清河静”,所以《黄庭经讲义》:“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灵根乃人身脐下之命根也,常人此根不固,易为情欲疾病所摇动,日衰一日,而人死矣。修持之道在于运用升降吐纳之功,使口中津液源源而来,汩汩而吞,如草木得肥料之培养,则灵根自固矣。”

 由此可知,太极动而生静,静则“泉清河静”神水落口,甘露洒须弥。又如长生酒,所以要珍惜这种炼功状态。
(七) 翻江播海

“翻江播海”说的是元气流动。“翻江”指炼功时,在大静之后要进行养气和沉气的修炼,这是“气宜直养而无害”,气满则沉,沉则一沉到底,在静站和行拳时,沉则沉到脚底涌泉,此时之气又将会如泉水之涌,源源不断而取之不尽,然而像翻江一样的沉下去又翻上来。如《张三丰注重阳祖师十论》中说:“百日内,见应验,坎(水)中一点(阳气)往上翻”。又说“动则裂泰山,发洪浪……”。这种“锻炼阴精,化为阳气,熏蒸上腾,河车搬运,周流不息”。《乐育堂语录·卷四》: “当神气稳定,但觉氤氲之气自涌泉穴一路上,久久温养,便觉浑身上下气欲冲天,此正当河车时也”。所以说翻江是喻气翻上顶又降下而通小周天,也即是说气从涌泉走足三阳而过背之督脉翻上去称进阳火,到泥丸后,再从身前任脉沉下去称退阴符。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又说好如:“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两物皆长寿”。这比喻着人若能常通任督脉则是长寿之修。“播海” 指元气流动如簸海之鼓荡。在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又说:“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阴脉之总督,故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说明任督二脉又是手足六阴六阳十二正经之汇海,所以气之还能通过任督二脉之海与十二正经互为鼓荡而相通。这说明“翻江播海”使人身之大小周天全部导通了。因为子为北,午为南,好比人身之前后,所以“小周天”又称为“子午周天”。而卯为东,酉为西,好此人体的左右,左右为四肢正是十二正经的起止点,故十二正经通称“大周天”,故又称为“卯酉周天”。此外还有奇经八脉中的其它脉道也应在大周天修炼中打通。在《奇经八脉考》中特别强调了八脉在丹功中的重要性:“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之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脉主身后之阳,任脉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所以八脉非常重要,八脉通,全身百脉皆通了。

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还要使身内大小周天和身体外界的虚空环境相和谐,就可以逐步完成“天人合一”的修炼。这样内通又外通,出则可通出身外,入则可通入身内,也可通入身左右或身后,与人推手时,由大周天上翻经督脉和手三阳而出到身前空间,也可出到对方身上,此即拳论说的“气贴背”。如果由身前入而通过手三阴及任脉下到涌泉丹田或入地空间,也可由任脉内散到身的左右或后方,此即拳论说的“引进落空”。这样经过相当时日的修炼后,就能达到彻内彻外,无内无外,内外一如的状态。这样就可以达到很纯的无形无象和全身透空状态。当然正如吴老所说的在“当你本人准备和别人接手之前,你自己的五脏六腑却在那里翻江倒海”。也就是说元气流动,周天通畅,应用自如了。

(八) 尽性立命

尽性立命就是太极拳修炼的目的和归宿。正如《周易·说卦传》所提示的,修炼的目的是:“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穷理是穷尽天地间事物之理。尽性是完善人性到和天性相同。穷理是知其理,尽性是行其德,知和行合一就可以安身立命。至命是合于天命,也就是说穷乾天之理,以尽其性,穷坤地之理,以至于命,乃至达到“天人合一”。这就是人类修道的目的。这样就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而此时“我命由我而不由天”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后天返先天,就是说让后天神气还原为先天的性命,合二为一。因为宇宙造化是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即是性命,性命即是神气。所以要性命双修,神气合一,才能使二仪返太极,太极返无极,性命合一,虚空真无。吕洞宾在《敲爻歌》里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乐育堂语录》:“修命不修性,犹如鉴容无宝镜”。就是说只修性功不炼命功,则性尚未修明,而命体已坏了,此命之不存,性之焉立?。但如只炼命功,不修性功,则心不明,不能获大智慧,大自在 ,何能超凡入圣呢?对一个太极拳手来说,武功很好,但心不清,性不明,亦只是一介武夫而已。这就是 “性无命则不立,命无性则不得明。”

明确的说修性功是指心性的修炼,以完善人的品性,目的是明心而见性,这样可以获大智慧,大自在。明心说的是明亮自己的心地,觉悟自心,去除自心的污尘。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本性就是天性。所以修性是明白方向,方向不对,则离目标越远。炼命功,就是修炼自己的阳气,改善人体生命物质。命功属阳,性功属阴。只有性命双修,才能阴阳合一,复归太极。

落实到太极拳里,要“性修神、命修气、气修形”。神是生命的本源,形是生命的依靠,神过用会耗谒,所以要养神和少费神。形过累会败坏,所以要养形。当然养形先养气。桓谭在《新论·形神》中说:“形与神犹如薪与火之关系,神居体,犹火之燃烛矣”。神形合一则生,神与形分则死。所以要修性功以全神,炼命功以全形。胡海牙在《仙学指南》中说:“性与命本来是一物,不可分为两橛。就其'灵机’而言,便谓之'性’。就其'生机’而言,则谓之'命’。所谓一体二用也。吾人之身体、譬如一盏灯,灯中之'油’就是'命’,灯中之'光’即是 '性’。假使有灯而无油,此灯必不能发光,可知离命即不足以见性,若徒知保存灯中之油而不善于发挥其光明的应用,仍旧常常处于黑暗境界,则亦何贵有此灯乎?由知'性命’两者,乃互相为用而不可分离也”。可知“性无命则不立,命无性则不得明”。所以张三丰《道言浅近说》:“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金仙证论·序》说:“凡学道之士,能识神气之道,即是阴阳,性命之道也。故曰,无别诀,神气而已矣”。《易外别传》:“内炼之道,以神气为本”。

以上引证性命双修即神气合一之修,能神气合一,即是性命合一,则返回太极了,然后就接近道了。

四、 大道太极拳修炼
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上层功夫是“拳道合一”的,太极拳道为体,用以修道养寿,太极拳技为用,用以防身。乃文乃武,体用合一,都归于大道。故称为大道太极拳。那么练太极拳者,必修大道,修道者必炼太极拳,这叫“拳道合一”,“拳道同源”。大道太极拳的修炼内容很多,我们特别注重静站功的修炼,我们称之为“太极静功”,这一功法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叙述。太极拳又注重动功,动功主要有“太极松功”,将在更下篇文章中叙述。“太极拳拳功修炼”,主要讲拳式修炼,以“定式大道太极拳修炼”为主,将在以后的篇章中讲述。同样“大道太极拳推手功”也将在以后的篇章中叙述。

现在简单的介绍一下大道太极拳的修炼法。大道太极拳练法就不能像流行式的太极拳那样练习了。因为根据《授秘歌》的理论指导,大道以后天返先天之炼为首要,即是还原之修,宇宙的造化过程是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阳即性命,性命即神气。还原之修则要凝神聚气,神气合一,性命合一,这是两仪返太极,然后再由太极返无极,这样就能与道合真,天人合一了。但说得容易,修炼谈何容易。先要修静功,静而生阴,太极静极而动,动而生阳,阳气发动而上升,则阳极生阴,太极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样循环而周行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修炼,最后达到虚灵之体,感摄虚无之气,而使体内达纯阳,达纯阳是目的。再后炼阳化虚,再把虚空粉碎就可彻底归无了,能与道合真了。这种修炼可能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达到与道合真,但这是方向。

为了符合大道之修和太极之炼,现在以吴图南先生的“定式太极拳”为例。所谓定式太极拳即一招一定,或一式一定。如果一动一定则更符合太极动静之理及归无之理。根据《道德经》的理论指导,修炼时必须遵循的基本理论是“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有又归于无”。有归无是还原之修,无生有是造化之机,从无中要观其妙有,此乃是大道之修。还有一个是要“动静相因”。动静相因是乃太极静而生动,动而生阳得阳气。太极动而生静,静而生阴,锻炼阴精(气),这是太极之修。原理弄清以后,在练习时要在实践中贯彻进去。现在简述如下:

在行拳之前先要静定,我们称为“五大”,即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大静指心静、身静、心定、身定。到能心虚、身虚为最佳,也可一步步提高。这就是说的第一步要身不动,第二步要心不动,第三步要忘了一切。这时先进入太极态,功夫好的能很快进入无极态。此时太极静而生阴,真阴之气增长,为锻炼阴精,以炼精化气。这时在脚底涌泉开始感到发热,此时静极由涌泉之气发动,是谓太极之动,太极动而产生真阳之气,真阳之气触发和导引第一个动作。这是由内气发动而动作的是修炼之动,此时要明白“神主行”、“气主动”、 “腰主形”的要领。当这一动作达到极点时,便进入第一个定式。此时静定而形不动,心归无,又称为“有归无”。这个状态为动极而静,阳极而阴,又进入新的太极态。静定片刻之后太极静而生阴,真阴之气增长,这个真阴之气,比炼功前的真阴层次高,其太极层次也要高。这个真阴层次愈高所能招摄的外部虚无之阳气的层次也愈高,这在道家称为“回风和合”。这样,再一次的静极而动,太极动,动而生阳,所生阳气又触发和导引第二个动作,这一真阳之气又将比第一动所产生的阳气层次要高,其太极的层次也要高。当这一动达到极点时进入第二个定式。此时又静定而进入新的太极态。这一太极静而生阴,其真阴之气又新的增长而超过第一次静定时的层次,同样将会招摄的真阳之气层次也将提高,这样不断的修炼,内气发动,动之定、定之动,称为“动静相因”。而“无生有”“有归无”称为“有无相生”。这样体内的阳气将会不断提高,不断充盈,不仅纯阳提高了,身体强壮了,而且由于内气增长了使内功增强,人的生命力将旺盛而延年益寿。这就是“一动一静修太极”“太极内功步步升”。“一有一无悟大道”“大道之修长生路”。

此外,在修炼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每一动之吐必升乾,每一动之吞必降坤,现在的乾指头顶,坤指足底。如果功夫纯熟层次更高时,静得快,静得深,还虚、入空、归无来得快,由无生有触发快,由有归无归得快。可以看出整个修炼过程是贯彻了“静”修性,“动”炼命,“无”修道,“有”悟功,“动”练拳,“定”炼功。“阳”升督,“阴”降任。所以这种后升又前降,左转又右旋,大小周天百脉都能打通。由于后天返先天,所以太极内功来自先天,先天之功其能无限。

最后引入以下二段作为本文的结束。

张三丰《学太极须敛神聚气论》说:“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气请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张三丰《太极行功论》说:“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太极之象。”所以:“太极本从无极中生,无极是个'无’,万物皆由无中生,生生而有,此生生即是太极。修太极之道,必从'无’处立根。能'无’方能致于广大,入精微,御万物而不拘役于物,此乃吾道之妙要,凡修太极而不知此'无’字诀者,未得吾传”。

2002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附录:

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
宋远桥记

 所谓后代学者不失其本也。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余十四代。有断亦有继者。许先师系江南徽州府歙县人。隐城阳山。即本府城南紫阳山。结檐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寸。须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入市贩卖。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所传太极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名目书之于后。

四正 四隅 云手 弯弓射雁 挥琵琶 进搬阑 簸箕式 凤凰展翅 雀起尾 单鞭 上提手 倒撵猴头 搂膝拗步 肘下捶 转身蹬脚 上步栽捶 斜飞式 双鞭 翻身搬阑 玉女穿梭 七星八步 高探马 单摆莲 上跨虎 九宫步 揽雀尾 山通背 海底珍珠 弹指 摆莲转身 指点捶 双摆莲 金鸡独立 泰山生气 野马分鬃 如封似闭 左右分脚 挂树踢脚 推碾 二起脚 抱虎推山 十字摆莲 此通共四十二手。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单鞭。双鞭。双摆莲在外。因自己多坐用的功夫。其余三十七数。是先师我传也。此势应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万不可心急齐用。三十七势。亦无论何势先。何势后。只要一一将势用成。自然三十七势。皆化为相继不断也。故谓之长拳。脚趾五行。怀藏八卦。脚之所在。为中央之土。八门五步。以中央为准。俞氏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名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李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明时 居武当山南岩宫。不食火食。第啖麦麸。故人称之曰麸子李。又称夫子李。见人不语他。惟曰大造化三字。然既云夫子李系唐时人。何以知明时之夫子李。即是唐代之夫子李。缘予游江南泾县。访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予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俞家太极功。系唐时李道子所传。俞氏代代相承。每岁必拜李道子之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在。嗣后予偕俞莲舟游湖广襄阳均州武当山。见一道人蓬头垢面。呼俞莲舟曰。徒再孙焉往。俞莲舟怒曰。汝系何人。无礼如此。我观汝一掌必死。道人曰。徒孙我看看你的手。莲舟怒极。进步连朋带捶。但未依身。莲舟击出寻丈外。平空落下。未跌伤筋骨。莲舟谓道人曰。你总用过功夫。不然能敌我者鲜矣。道人曰。汝与俞清慧俞一诚相识否。莲舟悚然曰。此皆予上祖之名也。急跪之。原来是我之师祖。李道子曰。我在此数十寒暑。未曾开口。汝今遇我大造化哉。汝来吾再授汝些功夫。自此莲舟不但无敌。并得全体大用矣。莲舟与余常与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相往还。后余七人再往武当山拜李祖师未遇。于太和山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三丰张松溪张翠山师也。三丰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炼。余七人在山拜求请益者月余而归。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功之别名也。李道子所传莲舟口诀曰。

无形无象 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 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 泉清河清 翻江播海 尽性立命。
新闻中心
赛事信息
健身养生
太极研究
武术影视
太极人物
太极拳视频
太极资料
太极推手
自投稿
太极图
42式太极拳
论坛
太极剑
太极枪
陈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
更多流派
太极拳视频下载
24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108式演练
杨式太极拳视频演练
',2)">
第一节
1.起式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左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左搂膝拗步  9.右搂膝拗步  10.左搂膝拗步11.手挥琵琶
12.左搂膝拗步  13.进步搬拦捶  14.如封似闭15.十字手
第二节
16.抱虎归山  17.肘底看捶  18.右倒撵猴  19.左倒撵猴  20.右倒撵猴
21.斜飞势  22.提手上势  23.白鹤亮翅  24.左搂膝拗步  25.海底针
26.扇通背  27.转身撇身捶  28.进步搬拦捶  29.上步揽雀尾  30.单鞭
第三节
31.云手(一)  32.云手(二)  33.云手(三)  34.单鞭  35.右高探马
36.右分脚  37.左高探马  38.左分脚  39.转身左蹬脚  40.左搂膝拗步
41.右搂膝拗步  42.进步栽捶  43.翻身撇身捶  44.进步搬拦捶
第四节
45.右蹬脚  46.左披身伏虎  47.右披身伏虎  48.回身右蹬脚  49.双峰贯耳
50.左蹬脚  51.转身右蹬脚  52.进步搬拦捶  53.如封似闭  54.十字手
第五节
55.抱虎归山  56.斜单鞭  57.右野马分鬃  58.左野马分鬃  59.右野马分鬃
60.揽雀尾  61.单鞭
第六节
62.左玉女穿梭  63.右玉女穿梭  64.左玉女穿梭  65.右玉女穿梭  66.揽雀尾
67.单鞭  68.云手(一)  69.云手(二)  70.云手(三)  71.单鞭  72.下势
73.左金鸡独立  74.右金鸡独立
第七节
75.右倒撵猴  76.左倒撵猴  77.右倒撵猴  78.斜飞势  79.提手上势
80.白鹤亮翅  81.左搂膝拗步  82.海底针  83.扇通背  84.转身白蛇吐信
85.进步搬拦捶  86.上步揽雀尾  87.单鞭  88.云手(一)  89.云手(二)
90.云手(三)  91.单鞭  92.高探马  93.左穿掌
第八节
94.转身单摆莲  95.十字蹬脚  96.右搂膝拗步  97.进步指裆捶 98.上步揽雀尾
99.单鞭  100.下势  101.上步七星  102.退步跨虎  103.转身双摆莲
104.弯弓射虎  105.进步搬拦捶  106.如封似闭  107.十字手  108.收势
杨式太极拳108式太极拳教程

杨式太极拳太极中华国术论坛陈正雷太极网功夫缘太极网常用武术网址陈式太极拳

太极门点穴秘谱
此谱当年由杨露禅从陈家沟带回,相传至今。
一、 理
盖世者习拳者多,得拳中精髓者少也。天下练太极者多如牛毛,成者似牛角,得之太极大成者更少也。
世曰:拳不打力,力不打功,功不打术,术不打仙。吵架是骂人之苗,骂着是打斗之源,打斗是拼命之根。
盖世拳法,无非内外两种拳法。然而太极者,阴阳之母,天地人合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宫为九宫,练法九九归一。无手到有手,有手到无手。乃炼精化气,练气成髓,练髓还虚。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失真艺。
太极者,拳中之母。阴阳变化,能生万物。一动俱动,形似车轮,绵里藏针。静如山岳,动如长江波浪。内外合一,刚柔相济,乃是四两神气破千斤之力。
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穴;年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经络;年有四季,人有四肢;年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关节;天有多少星辰,人有多少毛孔;人有二十四筋脉,天有风、雨、雷、电尔;人有心、肝、脾、肺、肾,地有金、木、水、火、土。
二、 门规
太极者,上层练法,内有点穴闭户,分筋错骨更不轻易传人。本门有三不传,何为三不传?一曰:不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者。二曰:不传好奇者、不敬师者、贪酒色财气者。三曰:不传不勤学苦练者、好斗者。传其真法必须遵守这三不传,不可轻易传人。
三、 本门乃有点穴、打穴、拿穴是也。
点穴乃为单指点、双指点、三指点。打穴乃为拳打、掌打、肘打、气打、足打。拿住对方要穴为拿穴。手指抓住对方主要学位为抓穴。上者几种方法要毒、准、狠、意透其背。要做到不动则静,动者准、猛、狠。
四、 本门点穴法为三十六穴
其十二大穴、十二中穴、十二小穴。
五、 本门有绝命三穴
练其本功法须功到、手到、敌到。按时辰点穴法乃为十大穴。不分时辰点穴为十二穴。点穴有绝命三穴当场死亡,或不出十二个时辰命亡。
六、 本门还有叫门法
点穴者关键在于叫门,门叫不开,点身无效。叫门法乃为子踝丑腰寅在目,卯面辰期巳手执,午胸未腹申在心,酉背戌期亥骨续。先师曰:时到者经到;经到穴到;手点穴到人倒也。
七、 太极点穴之法
有十二大穴、十二中穴、十二小穴。有点死打活之法,有引进落空之法。点、拿、抓、打,阴阳不分,各有奥妙。
点穴分为四季,即春东、夏南、秋西、冬北。每到一季节,把敌人引进一方去点,自有点穴道之法。
八、 本门明知点穴之法
苦练点穴之功,无功不为点穴之大成也。练点穴之功,得点穴之功。练太极指之功法,各家不一,乃为内外结合练也。药水洗手之练法:一日两次苦练,百日苦练得成。太极阴阳金刚指练法分三部:一曰内丹功,即青龙探爪势(为静坐功)、松紧练法(即桩功,手法若干势)。后用药水洗法,练功时将药水烧热,将手泡进药水之中,待手泡热后,将手提出药水趁热练功。具体做法是:面朝墙壁,距离两尺余,两脚分开,手五指定壁;随着功夫的增加,使两脚逐渐后移,直到身腰挺直,后臂与肩成直角后,再使五指点地;随着功力的增厚,逐步减为四指、三指、两指,指力已伟矣。为二部练后用药水再浸泡之热,将手提出,将沙袋放在与腰同高处。沙袋内装铁砂五斤,用猪血煮、绿豆五斤、山里红籽五斤,共为十五斤合在一起,装在四方沙袋里,趁热练习,五指一戳一百,久而久之,五指之功与腕低之劲相结合,内气久练成为太极金刚功。再做与人同高的木桩,内包棉花,外包牛皮,有头有四肢,把三十六穴都注上,乃练习点穴,要准,一丝不差,久练久之,蒙上眼睛再练点穴,如能点准,此功成矣。
第三部药水功法。青木香五钱、生姜五钱、桂心五钱、百密五钱、陀僧五钱、宣木瓜五钱、路路通五钱、制川乌五钱、蛇床子四钱、地骨皮四钱、净红花四钱、土麻四钱、泽兰叶四钱、草乌四钱、透骨草四钱、象皮四钱、细辛四钱、当归四钱、虎骨一两浸泡三十天与药合在一起,两大碗河水浸之一时,药六天。
九、太极十二时辰点穴秘诀叫门法
后石歌:子时人中上颈在踝稍;丑时天井在肾腰;寅时天腹桥空先打木;卯时百会牙腮面门跑不了;辰时双耳双阴在于头;巳时气门将台在于稍;午时手门脉腕先打胸;未时耳振七坎在上焦;申时肩井丹田先打心;酉时天突百海背穴道;戌时其门下阴;亥时太渊涌泉在股上。
十、十二时辰开穴法
子踝丑腰寅在目;卯面辰期巳手坠;午胸未腹申在心;酉背戌顶亥胯股。
十一、十二穴不按时辰点
有百会穴、肩井、气门、手门、期门、天腹、耳振、日月、太渊、上颈、肢麻、脑后、小穴鬼眼、耳门、太冲、凤尾、挂膀、凤凰入洞、背心、哭腰、华盖、底廉、对口、合谷。
十二、二十四筋脉
前二鬼把门、后二鬼把门、耳门筋、腋筋、胸筋、膀大筋、肘底筋、脉腕筋、腹筋、股内筋、腘内筋、腰大筋。
十三、十六挫骨
颈骨、下踝骨、膀骨、肘骨、腕骨、胯骨、膝骨、脚腕骨、喉骨、腰椎骨。
十四、太极十二大穴时辰点穴秘诀叫门法
子时上颈先打手,丑时打腕顶先腰,寅时天腹击迎面,卯时百会脬抱走,辰时耳边大头,巳时气门章门肘,午时手门先打三关口,未时耳边在于心,申时肩井两胸走,酉时玄抵先打阴,戌时其门在阴顶,亥时腹叶走。
十五、十二时辰大穴点拿叫门法
1、子时上颈
如点准此穴昏而过去,四肢软不能起动。三时辰不解之斗门法:如敌双手向我上部打来,我以双手振抖敌双腕穴,如敌感觉有麻痛之意,我以双手指对准上颈穴,用中指与食指以丹田之力,直取敌的上颈穴。要领:要准、狠、猛,意透其背,敌必倒也。解学:打胆经、振后心解。
2、丑时锁下穴
如点准此穴,手肘肩不能抬动,痛疼麻木难忍,不解七日死亡也。叫门胸痛,腰口手法,把虚推。如敌用手打来,我用右手扼敌人的右肘,左手抓住敌人的右腕,玄腰化过,我再用右手掌向敌人的腰口打去,敌浑身软无还手之力。要领:此法要一气呵成,要准、狠、猛,要一定打透。解穴:打摩肝经,开筋。
3、寅时天腹
如点准此穴,半身麻痛、头昏,时间长久,可半身瘫痪,不解两天亡。叫门迎面手法,掳把合掌。如敌人用右手向我上部打来,我把敌人引进过去上部挤胯,我用左手掌向敌人大的面目击去,掌根击鼻。右手用双手指或尖拳,以气贯于手指,向敌天腹穴点去。此法不到必要时不可用也。解穴法:打肺经,摩百会。
4、卯时百会穴
如点准此穴,昏迷不止,重者死亡。叫门脖根手法,一条车鞭。如敌左手向我上部打来,我以右手旋架住敌人的手,以掌狠击敌人的脖根,敌必缩身,我再利用右手双指或尖拳,向敌人的百会穴点去或击去,敌必倒也。解穴法:打大肠经,点尾骨。
5、辰时耳边穴
如点准此穴,恶心头晕,四肢发麻。叫门手法,双峰贯耳,如敌双手向我腹部打来,我用缠手法,把敌手缠,叫门双手中指点准头尾穴,合掌击耳边,敌无还手之力也。解穴:打胃经,振百会。
6、巳时气门穴
如点准此穴,气而不顺,疼痛难忍,如压迫感,叫章门穴手法,缠手掌如敌左手打来,以左手缠住敌人的左手,向敌人的章门穴击去,地必有疼痛感,敌含胸,我以丹田之气贯于手指,向敌气门穴猛点,敌必倒也。要领:要意透其背。解脾经。
7、午时手门穴
如点准此穴,气而不顺,胸痛、头疼、眼花、重者死亡。叫门手法:抱虎抓发。如敌右手打来,我忙使右手把敌猛旋,左手抓住地脑后,右手五指猛点击敌的手门,敌必倒也。解穴心经。
8、未时耳振穴
如点此穴,昏迷不醒,四肢软,叫门心手法,推手腕掌。如敌左手打来,我以推手腕,右手打心,左手掐点敌耳振穴,敌必亡也。解穴小肠。
9、申时肩井穴
如点此穴,头晕肩胸痛、恶心,重者昏而过去。叫门振胸掌。如敌右手打来,我以左手托住敌人的肘,右掌向敌人七坎穴击去,敌必疼含胸,我用双手双指向敌人肩井穴猛点去,敌必倒也,重者七日亡。解穴膀胱。
10、酉时天突穴
如点此穴,便气不能呼吸、胸闷、头昏、眼胀、重者命亡,轻者残废。叫门下阴手法,指裆锤。如敌左手打来,我用右手缠住敌人的左手,向敌的阴部抖去,敌痛必弯腰,我用左手中食指向敌的天突穴点去,敌必亡也。解穴肾经。
11、戌时其门穴
如点此穴,上身不能动,有压迫感。叫门顶手法,振顶掌。如敌右手向我打来,我用换手法向敌的顶击去,敌必头震痛,我以右手食指向敌向敌其门点去,敌不能动也。
12、亥时太溪穴
如点此穴,下部麻痛,不能走动。叫门股穴手法,海底捞月。如敌用脚踢我,我以手捞住敌的脚双手摆脚,敌必倒也,我用脚踢敌的股穴敌必痛也,我用双手点敌太溪穴,敌下肢瘫痪也。解穴三焦。
十六、十二时辰中穴点法
1、 子时人中
此穴在鼻底之处也,叫水沟之穴,通于任、督二脉。轻者昏,重者死亡。叫门可踝手法千斤重。如敌右手打来,我用双手抖捶敌人的右手,同时踩住敌人的右脚,我用右手食指中指猛点击敌人的人中穴,敌倒也。
2、丑时天庭穴
通于气脚手肘,重者手脚不能动,气不能出,感觉有压住之意。叫门腰哭穴手法,而先传到。如敌右手打来,我以右手缠住敌手腕,以左手对准敌腰哭穴猛击去,敌感觉痛,气不能喘,敌必弯腰,我以右手反背中指猛击敌人天庭穴,要斜下方,要猛要狠。
3、寅时乔空穴
在两眉当中,为眉心鼻梁穴,此穴通于头脑。重者昏而过去。叫门百会穴手法,双手合。如敌左手打来,我以右手缠住敌人的左手,左手反掌中指中节猛击敌人的乔空穴,敌必昏过去。
4、卯时牙腮穴
此穴位于下巴旁边,此穴通于头顶,下通于胃。如点准此穴,头昏、恶心、心慌、重者昏。叫门两手。如敌双手向我打来,我用双手缠手法,左手向敌迎面用掌击法,右手双手向敌的牙腮穴点击去,劲在于掌心发,劲在于手指。
5、辰时双阴穴
此穴在于耳尖上三寸,上通于脑,下通于肺。如点准此穴,头昏、恶心、心慌。叫门天盖穴手法,玉女穿梭。如敌右手打来,我以右手挡住敌人的右手,左手直指敌的天盖穴,敌必疼含胸,我用双手中指与食指猛点击敌双阴穴,敌必倒也。
6、巳时将台穴
为乳边穴,如点准此穴,胸疼、气不能出,胸闷,轻者有压迫之感。叫门手法,敌右手打来,我以左手肘把敌人的手腕抖击去,敌手腕必痛也,我于双手中指与食指向敌的将台穴点去,敌必倒也。
7、午时脉腕穴
此穴在与人体手腕的脉腕之处,相当于内关穴,此穴通于肺心。此法为拿穴,对准时拿到此穴,上半身不能动、心慌、头痛、恶心、重者上肢残废。叫门胸。如敌用右手向我打来,我于左手向敌的胸打去,敌必胸疼,我用左手抓住敌人的脉腕穴,猛扣脉腕穴,用丹田之气,要猛要狠。
8、未时七坎穴
此穴在上腕三寸,在左右两肋当中就是,此穴为振心穴,此穴通于三焦腹部也。如对准时辰点去,其上下肢不能动,心慌、头疼、恶心、不能动、重者吐血三天亡。叫门气海手法。老虎大张口,如敌用右手打来,我以右手缠住敌右手,从敌手上穿过向下用掌向气穴击去,我用右手中指与食指向敌七坎穴点去,敌必倒也。
9、申时丹田穴
丹田在肚脐下一寸三分,此穴通心窝四肢,如点准此穴,头晕、心慌、小便不止,小便完也,人昏迷。叫门心手法,老虎大张口。如敌用右手打来,我用右手挡住,我左手从敌手上穿过,用掌心击,敌感觉疼痛,我马上用左手双指向敌丹田穴猛力点去,要猛、要狠。
10、酉时百海穴
此穴在大腿内侧便是。此穴通肾经,如点准此穴,下肢不能起动,腰也不能动,重者尿血。叫门挂膀穴手法,抖打法。如敌右手打来,我以双手抱住敌的右手,挂起左手,向敌的挂膀穴点去。地感觉疼,我用右手双指向敌的百海穴点去。第二,如敌用脚踢来,我以手缠抱住敌的腿,再用左手打敌的背,右手双指点住敌人的百海穴,敌必倒也。
11、戌时下阴穴
此穴为洞壶漏穴,在两大腿当中。此下阴穴通于肺肾,如要对准时辰击打此穴,敌必昏,重者亡。叫门头顶手法,阴阳合一。如敌用右手打来,我用盖掌振敌的头顶,地感觉头昏,我以右拳或掌根向敌的下阴穴朝上抖去,敌必倒也。
12、亥时涌泉穴
此穴通于肾下阴,如对准时辰点此穴,下肢完也,重者半身不能动。叫门大股手法,海底捞月。如敌用脚向我踢来,我以右手捞起敌脚,左手掰脚取下敌鞋,我的脚向敌的屁股间踢去,敌感觉疼,我用双指猛点击敌人的涌泉穴,敌站不起来也。
十七、太极十二小穴有点打拿也
不分时辰,奇经多变,对口先打口;点凤凰入洞要击前胸;点太冲先击阳衡穴;上重点挂膀,脑后一掌打穴中;打脊梁先打前胸;打腰哭脑后一掌;要打经凤尾,心口中敲九穴,尔震脑后顶;点华盖下阴通拿曲池,底麻要合击;点鬼眼胯上蹬;打太阴阳要重,绝命手法要猛、要狠、要准。绝命三穴,喉上三穴,二鬼把门穴,颈根穴,天井穴。
十八、十二时辰解穴法
子时按摩胆经,揉十宣;丑时按摩肝经;寅时按摩肺经;卯时按摩大肠经;辰时按摩胃经;巳时按摩脾经;午时按摩心经;未时按摩小肠经;申时按摩膀胱经;酉时按摩肾经;戌时按摩心包经;亥时按摩三焦经。
附录:子时心窝穴即鸠尾穴。丑时井泉穴即为膻中穴。寅时井口穴即为廉泉穴,又称咽喉穴。卯时山根穴即王宫穴。辰时天心穴即百会穴。巳时凤头穴即风府穴,又称对口穴。午时中原学即脊中穴,又称背漏穴。未时蟾宫穴即肾腧穴。申时凤尾穴即长强穴。酉时屈穴即会阴穴,又称骑当穴。戌时丹肾穴即关元穴,又称小肠穴,丹田穴。亥时六宫穴即神阙穴,即肚脐。
子时:晚上23点----凌晨1点;丑时:1点---3点;寅时:3点---5点;卯时:5点---7点;辰时:7点---9点;
巳时:9点---11点;午时:11点---13点;未时:13点--15点;申时:15点---17点;酉时:17点---19点;
戌时:19点---21点;亥时:21点---23点
血头行走穴道歌
——明/异远真人著
周身之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遇时遇血若伤损,一七不治命要休。
子时走在心窝穴,丑时须向泉井求。井口是寅山根卯。辰到天心巳凤头。
午时却与中原会。左右蟾宫分在未。凤尾属申屈井酉,丹肾具为戌时位。
六宫直等亥时来。不叫乱缚斯为贵。
太极点穴法手法及口诀
一、黄鹰捉兔:
黄鹰摇翅半悬空,眼似利剑爪似弓。老兔尖滑朝天望,迎风三踩腹喉胸。
二、猿猴扳枝;
树上猿猴跳纵横,右拿左兮左亦同。练就五指金刚力,内关合谷八邪中。
三、顺水推舟:
俯身拉纤浪中行,倒插一步妙无穷。闪转尔后用真力,左击肾俞右命门。
四、白猿献果:
仙桃飘缈在空中,掐住廉泉断其根。双手扣锁用力捅,挤住人迎要真魂。
五、蟾戏金钱
两人交手四目睁,邪正惊诈要记清。鼓足丹田气和水,封敌双睛不费功
六、苍龙戏珠;
此式紧要点双睛,绞缠裹靠近身形。睛明承泣均是的,折臂锁喉前后应
七、狮子滚球;
分开敌手抱敌头,好似狮子滚绣球。太阳颊车进风府,廉泉人迎推窗走
八、大鹏展翅;
大鹏展翅似扇搧,后打命门前丹田。捋住对方腕和肘,直逼日月击上脘
九、猴拿热钉:
过步撩阴用法精,上打太阳下阴根。身形一纵丈四五,好似猿猴拿热钉
十、猿猴脱锁;
双手被锁在胸前,缩身松肩臂前钻。运就内劲透指力,天突膻中一线牵
十一、蝴蝶采花:
蝴蝶采花绝命功,双手齐出上下应。膻中气海认得准,掌指拳法妙无穷
十二、风扫残叶:
风扫残叶卷疾雷,天窗开处显神威。钢指铁掌真功夫,纵是高手命也催
十三、青蜓点水:
此式发出最难当,膻中气海是地方。双手摇曳似双翅,点打连击敌命亡
十四、巧女抛梭;
巧女抛梭点打喉,廉泉深处是尽头。左拦右抛右拦左,连环不断跟步走
十五、云开现日;
交手挂面寻太阳,空拳握起挥如钢。左右丹凤连双至,纵是高手也难防
十六、比翼双飞;
裹住敌擘手斜抬,极泉渊腋露出来。左挥右兮右挥左,拔根错节飞虹彩
十七、方朔偷桃;
挥动双掌似双戟,托首夹颈身形低。敌若起手攻我肋,抽身换影把桃提
十八、汉高斩蛇:
高祖斩蛇脑后寻,哑门开处是七寸。一掌斩下敌命休,关键之处在转身
十九、挟山探海:
此式打出最难防,头顶肩撞是虚晃。拿住承山打气海,两臂一抖内劲藏
二十、仙人指路:
仙人指路面前方,急急绷起两臂扬。臂面连胸打下去,天突膻中是地方
二十一、玩月撑舟:
此式妙在急转身,海底深处去寻针。扭腰坐胯搨阴掌,呼吸之间要真魂
二十二、饿虎扑食:
此式要害拿前胸,钢指铁爪显威风。乳中渊腋极泉现,头撞膝打要敌命
二十三、灵猫扑鼠;
偷袭似猫体轻灵,潜敌背后伏身形。一促而蹴似闪电,锁住廉泉顶命门
二十四、霸王摆肘;
霸王摆肘贴面攻,左右人迎并膻中。纵是对手跑得快,反臂掖捶妙无穷
太极拳点穴指力的练法
太极拳有“节膜、拿脉、抓筋、闭穴,此四功由尺寸分毫得之后而求之。膜若节之,血不能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昏气暗。抓膜节之半死,申脉拿之似亡,单筋抓之筋断,死穴闭之无主,总之气血精神,若无身何有主也。如能节拿抓闭之功,非得点传不可(见庞大明先生撰写的《杨式太极拳用法解要》书中的《杨班侯太极拳谱》)”。
太极拳有节膜、拿脉、抓筋、闭穴,不管那种功法也离不开手指的力量,以前这些功法都是在门内的弟子中间也的择徒秘授,为了弘扬太极文化,光大知识,让人们更多的了解太极拳,特将跟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林金生先生所学得的太极拳指力、掌力的练法做一简述,因是第一次公开太极拳点穴,为增加准确的说明,尽可能地运用拳谱的原文。
“点穴乃为单指点、双指点、三指点。打穴乃为拳打、掌打、肘打、气打、足打。拿住对方要穴乃为拿穴。手指抓住对方主要穴位乃为抓穴。上者几种方法要毒、狠、准,意透其背。要做到不动则静,动者则准、猛、狠(见庞大明先生撰写的《杨式太极拳阐秘》书中的《太极点穴秘谱》)”。欲学习太极拳点穴之法,必先练指的顶功和抓功。
一、戳指练法
“苦练点穴之功,无功不为点穴之大成也。练点穴之功,得点穴指功。练太极指之功法,各家不一,乃为内外结合练也。药水洗手之练法:一日两次苦练,百日苦练得成。
太极阴阳金刚指练法分三部:一曰练内丹功,具体练法为两势,即青龙伸爪势(为静坐功)、松紧练法(即桩功,手法若干势)。后用药水洗法,练功时将药水烧热,将手泡进药水之中,待手泡热后,将手提出药水趁热练功。具体做法是,面朝墙壁,距离两尺余,两脚分开,手五指顶壁,随着功夫的增加,使两脚逐渐向后移,直到能身腰挺直,后臂与肩成直角后,再使五指点地,随着功力的增厚,逐步减为四指、三指、二指,指力亦已伟矣。为二部练后用药水再浸泡之热,将手提出,将沙袋放在与腰同高处。沙袋内装铁砂五斤,用猪血煮、绿豆五斤、山里红籽五斤,共为十五斤合在一起,装在四方沙袋里,趁热练习,五指一戳一百,久而久之,五指之功与腕底之劲结合,内气久练成为太极阴阳金刚功。再做一个与人同高的木桩,内包棉花,外包牛皮,有头有四肢,把三十六要穴都注上,乃练习点穴,要准,一丝不差,久练久之,蒙上眼睛再练点穴,如能点准,此功成矣(见庞大明先生撰写的《杨式太极拳阐秘》书中的《太极点穴秘谱》)”。
二、抓指练法
先准备一个可容纳一百斤的铁宵小口坛子。练功时,将坛子置于身前,蹲成马步桩。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以三角形扣住坛口之颈向上提,如鹰爪抓物之状,故名鹰爪功。练功时一般采用腹式呼吸,以鼻将气吸足闭气,以意将气运到一手的拇、食、中指上,然后将坛慢慢提起,同时内收肛门及睾丸,当将坛提到与胸齐时,再缓缓地将坛放回原处,同时以鼻将气徐徐呼尽,松肛门及睾丸。然后再还另一只手,动作要领相同。如此每只手都能轻松的提一百次后,即可往坛子内加二三斤铁宵,待两手又能各自轻松的提起一百次后,再往坛子内加二三斤铁宵,如此将坛内加到一百斤铁宵后,仍能轻松提起一百次,指功大成。但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向坛内加铁宵不要超过三斤,加的多了,如若贪功多加,非但不能猛进,相反会减慢进步,侧欲速而不达。
三、掌拳练法
先准备一个一尺见方的帆布口袋,内装掺入少许花椒的铁沙。练功时,将坛子置于身前,蹲成马步桩,用腹式呼吸,以鼻将气吸足闭气,以意将气运到一手掌,然后将手掌、手背、掌外缘一秩拍打,同时内收肛门及睾丸,手掌、手背、掌外缘各拍一次,同时以口发“哈”声将气呼尽,松肛门及睾丸。如词拍打一百次,然后再还另一只手,动作要领相同。练功完毕,必须以药水洗手。
“药水方:青木香五钱、生姜五钱、桂心五钱、百蜜五钱、佗僧五钱、宣木瓜五钱、路路通五钱、制川乌五钱、蛇床子四钱、地骨皮四钱、净红花四钱、土麻四钱、泽兰叶四钱、草乌四钱、透骨草四钱、象皮四钱、细辛四钱、当归四钱、虎骨一两浸泡三十天与药合在一起,两大碗河水浸之一时,药六天(见庞大明先生撰写的《杨式太极拳阐秘》书中的《太极点穴秘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