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7安装gcc:直属机关党委 - 党员教室 -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习贯彻党的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22:41:31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形成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容、方法、功能以及如何对其坚持、运用和发展的一系列正确的理论和观点,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紧密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的世界风云变幻,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颠扑不破。历史印证了马克思的格言:“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迸发出的火花就越灿烂。”①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以铁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各种理论学说中是真正能够经得起检验的科学理论。当代中国,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巨大实践威力。正如列宁所说的,自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使它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今天,有着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不是什么别的理论或模式起作用的结果,而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行动指南和方法。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我们研究马列主义,“那就要能够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②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就是秉持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观,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要求坚持阶级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即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及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那种淡化或抹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将其归结为远离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深”理论或“玄学”的做法,或归结为抽去阶级实质的纯粹“文本”的做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同人民性相一致,因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它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所以,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为判断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等等,这些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具体、实际、生动的体现。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要求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为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凡真理都是客观的,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老祖宗不能丢,根本的是基本原理不能丢。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原理,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所有制关系的原理,关于阶级、政党、国家、民主的原理,关于社会结构及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等等。一种理论,不能依据其创立的时间长短而判断是否具有真理性,而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新颖”的未必就正确,“久远”的未必过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同时,真理又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对真理的认识,都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过程,是认识逐步深化、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实践活动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但它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根据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阶级阶层分析的方法,统筹兼顾的方法,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我们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研究解决中国的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30年来,我们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的摆脱贫困、加速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科学发展观是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典范,它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代中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最好坚持和运用。
二、必须始终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都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突出实践特色。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所在。“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①列宁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中国,从毛泽东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都一脉相承地强调实践,强调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强调研究解决中国自己的实际问题。任何孤立地、静止地、教条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实践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离开中国建设发展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神圣化,都是毫无出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是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才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石。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实践性,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实践中不断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结论,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突出民族特色。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本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民族的现实需要,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民族的特殊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风格,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实际之的,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条件”,形成适应中国独特国情、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运用通俗易懂、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民族化和大众化,使理论从书本上解放出来,转变为广大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实践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而且被中国人民所掌握,才能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
回答时代新问题,突出时代特色。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时代的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把理论推向前进。每个深刻变革的时代,都要求形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反映该时代本质要求的理论思考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回答和解决自己时代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回答了人类历史向何处去、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无产阶级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在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后,列宁主义科学地回答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科学判断时代条件和世界发展的趋势,带领中国人民紧跟时代前进潮流,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自觉划清“四个界限”,科学分析和全面把握时代特征和发展阶段,不断对中国人民伟大的实践创造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三、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历史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态度问题,实质上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理论创新的总体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理论。这是我们把握其精神实质的根本。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其科学内涵和丰富内容,从纵向上说,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横向上看,涵盖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各个方面,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严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最好的坚持和发展,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坚持和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践上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广大群众改造世界力量的过程;从理论上看,是通过回答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增添鲜活内容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在诸多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上,都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比如,如何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等,这些都要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检验,提炼和升华,从而使科学发展观自身的科学体系得到丰富和完善,从而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丰富和完善。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在科学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是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在这个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难度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引起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格局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使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多变,不确定性也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十七届  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变化,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前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篇章。
(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员;王卫东,办公厅研究室主任;赵培杰,研究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