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urity onion 安装:人民日报:中央关怀八方支持 海西腾飞正当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7:44:52

人民日报:中央关怀八方支持 海西腾飞正当时

    “海西”,一个曾经陌生的词汇,正渐渐深入人心。

    前往福州长乐机场的航班刚一落地,机舱内就响起空乘人员亲切的声音,告诉您已来到了海西。

    在资本市场上,海西板块屡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投资者对海西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在福建,从特区到老区,从沿海到山区,从城市到农村,全省上下议海西,争先行,豪情满怀,干劲冲天。

    ……

    6月中旬,记者踏上火热的八闽大地,被这里洋溢着的生机和希望深深感染。

    中央关怀,八方支持,海西战略内涵在深化

    一湾浅浅的海峡,连接东西两岸。大海见证了海峡西岸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5年前,海西战略构想提出,凝结福建历届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持续探索实践的心血;今天,《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形势下,立足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使海西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5年,国家对海西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2006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福建时,语重心长地叮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此后,在海西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到福建,指导发展进程。海西5年,倾注着中央领导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每一句叮咛,每一个嘱托,都成为福建人民上下齐心、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

    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呼百应,共同推进。国家各部委认真落实中央扶持海峡西岸发展的决策,目前,已有60多个中央部门和央属企事业单位与福建签署相应纪要、协议,从规划布局、项目建设、口岸通关、金融服务等方面,为海西发展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这5年,海西战略的内涵不断深化——

    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临台湾,西连内陆,它的独特区位优势与辐射集聚效应不言而喻。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对海西战略的思路日渐清晰。正如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说,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海西正朝着这一目标坚定前行。

    一个新的科学发展增长极正加速形成。福建9个设区市,加上周边的广东、浙江、江西三省11个城市,这“9+11”所组成的区域经济联盟合力共进,发展势头强劲。2008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总量增长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日益紧密。5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对台交流合作上始终走在前头。两岸“三通”实现新突破,沿海与金马澎“小三通”航线成为两岸人员直接来往最便捷的通道,2008年客流量突破百万人次。闽台经贸合作再上新水平,产业对接步伐加快,台湾百大企业在闽投资已增加至40多家。“海西论坛”成为对台政策的重要发布平台,今年更名为“海峡论坛”,层次进一步提升,影响进一步扩大。

  这5年,海西建设的效果日益凸显——

    与5年前相比,2008年,福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跨过万亿门槛;财政总收入增加3倍。5年间,福建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高于改革开放30年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
夯实基础,产业聚集,海西发展提速上台阶

    平潭岛,我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站在前往平潭岛的渡轮上望去,宽阔的海面上,平潭海峡大桥已雄姿初现。施工人员告诉我们,2011年春节前大桥就可通车,到时,半小时的轮渡将被两三分钟的车程所替代。

    其实早在1991年,平潭海峡大桥就有规划,却因种种原因而耽搁。长期以来,百姓出行不便,经济发展受限。借着海西建设的东风,大桥终于在2007年正式动工。

    平潭海峡大桥的经历,恰是福建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福建多山,工程建设难度可想而知。“桥连桥,隧连隧,福建修一公里高速公路的成本,是平原地区的两三倍。”正因为此,福建公路、铁路建设一度双双滞后,不堪重负。

    投入补欠账,瓶颈变支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5年来,福建省基础设施投资超过以往50年总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打开山门,八方纵横。如今,福建的铁路出省通道增至4条,温福、福厦、龙厦、厦深、向莆五条快速铁路正在加快建设,到明年,福建省内的铁路里程将达到2500公里以上,出省通道增至6个以上;高速公路建成了主干网,通达所有设区市。现代化的交通系统,催发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高速运动,将福建与其他省市紧紧相连。

    向海放歌,潮水欢腾。一条条出省通道,为福建打开了广阔的腹地,也唤醒了福建优越的岸线资源和港口资源。目前,福建沿海港口建成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00个,其中10万吨以上24个,年货物吞吐量达2.74亿吨。福建沿海港口被确定为全国五大沿海港口群之一,并纳入国家港口群的发展体系。

    去年11月,福建与江西签署了海西港口发展合作协议。不仅是江西,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都在通过福建这一通道,加强省际边贸联系,拓展对台对外经贸合作,福建服务中西部发展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正在加快形成。

    经济腾飞,能源先行。去年,宁德、福清核电站相继开工建设,一个省一年之内开工两座核电站,速度令人惊叹;莆田、晋江和厦门东部3个LNG燃气电厂,也在加紧建设;一座座风电场,将福建得天独厚的风能,转化成造福人类的资源……这些清洁能源,将为未来海西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劲动力。

    在泉州市泉港区,泉港石化工业区从零起步,短短几年就发展成为“国字号”的石化园区,未来将形成上千亿元的石化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学博士的泉港区委书记游祖勇,如今谈起石化产业链同样娓娓道来。几年来,福建炼化一体化、泉州船厂、友达光电等等,一大批高起点的重大产业项目先后开工或投产,成为海西提速发展之路上的一个个新坐标!
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海西建设创新添活力

    粉煤灰可以造出纸浆,鲍鱼去北方“避暑”后每公斤节省成本50多元,地沟油“摇身一变”成柴油……这些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如今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实现这一切的平台,是已成功举办了七届的福建“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5年历练,“6·18”已成为激活产学研各方活力、推动海西自主创新的一大品牌。

    背山临海,造就了福建人的爱拼会赢和敢为人先的性格。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解放思想、力求先行,贯穿于海西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2008年5月,福建创新思路,率先建立首个区域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福建省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如今已有近万家企业成为金牌会员。这个平台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有效手段。今年第一季度,有127家会员企业通过平台与外商建立了联系,同比增长202.4%。

    征地拆迁,曾是困扰发展的难题。厦门市创造性地探索出一套“金包银”模式,在开发工业园区的同时,统一规划建设商业用房,为被征地村民创造经营性收入来源。这一创举,使征地拆迁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矛盾迎刃而解。

    传统农业县华安,到2004年还是“吃饭财政”。华安选定靠近漳州、交通便捷的丰山镇,举全县之力兴办华安工业集中区。出台“飞地工业”政策,除了工业集中区所在镇,其他乡镇不再布局工业企业。完成从农业县到工业县的漂亮转身。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实现三年翻一番,规模工业产值实现三年翻两番。同时,作为国家森林公园的华安县“绿水青山”依旧,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73%以上。

    从项目带动,到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转变发展方式的探索,强劲助推发展步伐。

    位于惠安县的泉州绿谷高科技产业基地,是由台资企业协会创办的工业园区。为了给绿谷基地提供高科技产业配套,吸引台湾高科技企业前来投资,惠安县政府投资2500万元,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基地。

    目前,福建已相继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密集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五位,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九位。通过品牌战略的实施,一批产品、服务、区域、科技品牌脱颖而出,福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0个、中国驰名商标77个,均列全国第五位。福建正在加快成为创新型省份和全国品牌大省。

    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带来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今年以来,福建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及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等影响,扎实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1—5月,全省生产总值增长7.8%,经济运行朝着积极向好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