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怎么镜面反转:历史上的股疯案:南海泡沫;郁金香狂热;佛罗里达的土地疯;80年代的科威特股疯;美国股灾;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12:45

历史上的股疯案:南海泡沫;郁金香狂热;佛罗里达的土地疯;80年代的科威特股疯;美国股灾;日本股灾
2007-12-18 23:58:00
南海泡沫

 

18世纪初,英国人相信一个有极大增长机会的地方是和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贸易。1711年,南海公司在英国注册,它获得英国政府所给的专营和当时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贸易权。取得这一专营权的条件之一是该公司要负责部分的英国国债。但当时的西班牙政府不允许这些殖民地和外国人交易,南海公司仅被允许做奴隶运送的交易,且每年只准运一船,利润还要和西班牙政府分成。这样,从一开始,南海公司让其
股票购买者想像的大笔黄金和白银会从南美洲源源而来的许诺主是骗局。
但人们总期待西班牙总有一天会开放贸易。公司就这样不死不活地撑了几年,股票也没有大的起伏。
  这样不死不活地撑着总不是办法。到1719年,南海公司的董事们重新找上英国政府,建议用南海公司的股票来偿还给英国国债的持有人,最终建议全英国的国债都用南海公司的股票偿还。英国政府一一接受,因为它乐见国债能用这样的方法偿还。
  要使这样的运作成功,就必须使南海公司的股票不断攀升。因为公司的利润有限,惟一的道路就是不断散布西班牙政府会开放贸易的谣言。其间民众听说西班牙政府已经同意南海公司在秘鲁开辟一块营运基地等等。
黄金白银从此将从南美滚滚而来的美景占据每位股票持有人的想像。到1720年9月,南海公司的股票达到每股1000英镑,在半年间升了八倍
。一夜横财的故事总是那么的吸引人。当时,社会风气发展到不拥有南海股票就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地步。在最高潮时,南海公司的股票总值是全欧洲(包括英国)现金流通量的五倍!

 随着股票的一天天增值,许多人放弃了工作投身股市。还有什么比又容易又快速来钱更使人着迷的呢?贪婪是没有止境的。股票上市来钱是如此容易,各种各样的公司都试着将其股票向大众推销,其中有专营从西班牙进口翠鸟的,有专营人类头发买卖的。一位伦敦的印刷工人登记了一家“正进行有潜力生意”的公司,虽然没人明白该公司到底做的什么生意,他还是在六小时之内卖出了2000英镑的股票。要知道2000英镑在当年是笔巨款。这位印刷工人就从此下落不明了。那些没能尽早买到南海股票的民众,生怕失去碰到下一个南海公司的机会,纷纷把大把大把的血汗钱投入到这些莫名其妙的公司。
  回头想想,人们会嘲笑当年的民众真是疯了。当年也不是没有头脑清醒的人,但他们太早了一步,他们指出这个泡沫会破碎,但市场用不断升高证明他们论断的错误。开始还有人听听他们的警钟,随后便嘲笑他们的短视。骗案层出不穷是所有“疯”到了晚期的特征之一。陷入疯狂状态的民众是行骗的最好目标,他们失去了最起码的警惕。此时骗局不仅限于小人物,南海公司的董事们一方面大量行贿英国政府官员,一方面眼红其他大小骗子把原可用来支撑南海股票的资金吸走,开始指出这些公司的骗局。但结果使民众也怀疑南海公司是否也是这样的骗局?
  在一个月内,民众的感觉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们开始怀疑西班牙政府是否真会给南海公司想要的交易权。在9月底,股票从月初的1000英镑跌到129英镑。许多投资者破产。那些接受南海公司股票做抵押,贷款给投资人炒股的银行一间间倒闭,英格兰银行也仅以身免。

 

郁金香狂热


有人说,17世纪的欧洲属于一个充满炫耀、猎奇和好大喜功的时代。花园和鲜花是贵族和商人们奢华生活的一部分。实际上,无论任何时代,社会中的上等阶层总是渴望得到地位的标志,现在可能是法拉利跑车、游艇和私人飞机;而那时,豪宅、花园和鲜花,特别是异国情调的郁金香,则是他们向往的目标。
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很短,数量自然非常有限,因此价格也极其昂贵。一般少数富有的达官显贵家里都摆有郁金香,作为观赏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一块豪华的郁金香贴片、一次用郁金香加以装点的聚会、甚至奢侈地装饰着郁金香的窗框,都成为了一种昭示社会地位的手段。在当时,巴黎的时尚女子上街,如果能戴上一朵郁金香作为装饰,便会觉得身价倍增。另据记载,巴黎的一位富家小姐出嫁时,所有的嫁妆,竟然就是一枚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球茎。
在17世纪初的法国,人们就已经为品种稀有的郁金香开出了离谱的高价。据说在1608年,一名磨房主卖掉了自己的磨房,为的就是一只罕见的郁金香球茎。更有甚者,有人竟然用价值3万法郎的珠宝去换取一只郁金香球茎。相比之下,朴实、认真的荷兰人肯定没有巴黎人那么时尚、浪漫,但别忘了,经过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的洗礼后,17世纪的荷兰堪称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世界海上霸权,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商船数量多达1.5万艘,首都阿姆斯特丹也成为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心,1608年,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交易所即诞生于此。荷兰人无与伦比的冒险和开拓精神帮助他们取得了这些伟大的成就,但也许正是这种冒险精神,竟成了培育投机者的温床。
由于当时荷兰人的投机欲望是如此强烈,美丽迷人而又稀有的郁金香难免不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机敏的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的鼓吹之下,荷兰人对郁金香的“倾慕之情”愈来愈浓,开始表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倾慕与热忱,以至于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人们开始竞相抢购郁金香球茎,而那些花朵上带有美丽的花瓣或条纹的稀有品种,更成为人们疯狂追逐的目标。

从1634年开始,荷兰百业荒废,全国上下都开始为郁金香疯狂。与所有的投机泡沫一样,参与的人们最初都实际赚到了钱。由于价钱节节上升,你只需低买高卖,买高卖更高。得了甜头后,大家信心大增,倾家荡产地把更多的钱投入郁金香的买卖,希望赚取更多的金钱。原本旁观的人看到挣钱这么容易,也受不了诱惑,加入到疯狂抢购的队伍中来。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投机商也纷纷云集荷兰,参与这一投机狂潮。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们干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随后,在鹿特丹、莱顿等城市也开设了固定的郁金香交易场所。

在1841年出版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一书中,苏格兰历
史学家查尔斯·麦凯对这次郁金香狂热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
“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向荷兰发出订单,无论什么样的价格都会有人付帐。欧洲的财富正在向须得海岸集中,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扫烟囱的工人和旧衣服店里的老妇,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在没有交易所的小镇,大一点的酒吧就是进行郁金香交易的‘拍卖场’。酒吧既提供晚餐,同时也替客人确认交易。这样的晚餐会,有时会有二三百人出席。为了增加顾客的满足感,餐桌或者餐具柜上往往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大花瓶,里面插满了盛开的郁金香”
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可以更加生动地说明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情。
据说海牙有一个鞋匠,在一小块种植园上培育出了一株罕见的“黑色”郁金香。消息传开后,一伙来自哈勒姆的种植者拜访了他,说服他把花卖给他们。最后,鞋匠以1500荷兰盾的高价把自己的宝贝卖给了他们,没想到,买家中有一个人立即把黑色郁金香摔到地上,用脚将其踩成一滩烂泥。鞋匠惊呆了。买家们却轻松地解释说,他们也培育出了一只黑色郁金香,为了确保自己的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情愿付出一切代价,若有必要,上万荷兰盾也在所不惜。
到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以一种稀有品种“永远的奥古斯都”为例,这种郁金香在1623年时的价格为1000荷兰盾,到1636年便已涨到5500荷兰盾。1637年2月,一枚“永远的奥古斯都”的售价曾高达6700荷兰盾。这一价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或者购买27吨奶酪!相对于这种顶级郁金香来说,普通郁金香的涨幅更是“疯狂”。1637年1月,1.5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维特克鲁嫩”球茎,市价还仅为64荷兰盾,但到2月5日就达了1668荷兰盾!别忘了,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在这股狂热到达巅峰时,也就是1636至1637年的那个寒冬,人们不仅买卖已收获的郁金香球茎,而且还提前买卖1637年将要收获的球茎。球茎的期货市场就这样诞生了。球茎在实际进行货物交割之前不需要实际支付货款,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郁金香的投机。由于刚刚形成的期货市场没有明确的规则,对买卖双方都没有什么具体约束,使得商人们有可能在期货市场上翻云覆雨,买空卖空,这更使得已经被“吹”得很大的郁金香泡沫,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沉浸在郁金香狂热中的人们谁也没有意识到,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崩溃已经近在眼前了。

泡沫过后一场空

今天的经济学家都把在这次郁金香狂热视为“博傻理论”的最佳案例。到1636年底,任何最后残存的理性都早已远离了荷兰的郁金香市场。虽然人们大都知道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早已远离其正常的价值,但是他们宁愿相信别人会比他们更“傻”,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更高的价钱。但无论如何,投机狂潮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事实也的确如此。郁金香狂热的终结,终于在1637年2月4日不期而至,最大的“傻瓜”终于还是出现了。
尽管泡沫崩溃的日期被记录得非常清楚,但谁也说不清投机泡沫到底是怎样崩溃的。泡沫崩溃的理由,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人们清楚地记得,在此之前,交易都在非常顺利地进行着,谁也不知为什么,市场突然就这么崩溃了。也许除了说这是泡沫膨胀到极点后的必然结果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一时间,卖方的大量抛售,使得市场陷入了恐慌状态。这时的郁金香简直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再敢接手。球茎的价格也犹如断崖上滚落的巨石,一泻千里,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平均已经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几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只洋葱的售价。等到人们省悟过来,一切都为时已晚。于是,人们纷纷涌向法院,希望能够借助法律的力量,兑现合同,挽回损失。很快,法庭就淹没在郁金香的官司之中。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不知有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受害者当中既有文化程度颇高的知识分子,也有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因为贪婪是没有任何阶层界限的。
事态出现了失控的局面,政府不得不出面解决,但他们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也束手无策,最终所有的“苦果”只能由投机者自己咽下。1937年4月27日,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郁金香交易。这一下,人们彻底绝望了!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如今又在为突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的郁金香球茎,反省着梦里的一切……
灾难的结果导致了人们对郁金香的无比痛恨,画家们也得到了发挥才能的天地。在著名画家扬·勃鲁盖尔创作的一幅讽刺画中,一群愚蠢的猴子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郁金香交易。无论是种花人、花商,还是参与其中的投机者,都受到了画家的无情嘲弄。郁金香事件不仅沉重打击了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兰全国的经济陷入一片混乱,加速了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的步伐。从17世纪中叶开始,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国的有力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也开始向英吉利海峡彼岸转移。

泡沫之后还有泡沫
如今,这起发生在17世纪的郁金香事件,已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起大规模投机泡沫事件,被记入了经济发展史,成为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而“郁金香狂热”也被当成一个专业术语,成了经济泡沫的代名词。每当回过头来审视这起“郁金香狂热”事件时,人们常会觉得非常好笑,毕竟郁金香这种植物成为投机对象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许多人甚至认为,这起事件属于历史上极为特殊的偶发事件,以后不会再度发生,至少在荷兰不可能再度发生。但令人震惊的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就在郁金香狂热事件过后不到100年,还是在荷兰,人们又一次陷入到狂热之中,只不过这一次的对象变成了另一种植物——洋水仙。从1720年左右开始,荷兰洋水仙的价格迅速上涨。鉴于对郁金香事件还记忆犹新,有人随即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警世性文章。尽管如此,还是没有压住投机狂热的进一步升温。至于结果,在此就不用赘述了。历史,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
有人说,泡沫就像细菌一样,只要有它存在的土壤,就会蔓延开来。历史上,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20 世纪末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网络泡沫”无不如此。同时,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经济泡沫在它膨胀的时候,公众的追风心理才可能使其成为具有严重破坏力的投机浪潮。因贪婪而失去理智的、狂热的人们,会为泡沫的吹起寻找各种“合理”的依据,不断提升对价格的预期,引起资产价格不断上涨。任何发出泡沫预警的观点都被作为一个另类,就像那个指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小男孩一样。在泡沫面前,因为狂热,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普通老百姓。而真相,只有在泡沫破灭时才能大白于天下。 

 

佛罗里达的土地疯


佛罗里达州位于美国的东南端靠近古巴的地方。读者拿份美国地图能很容易找到它的位置。佛罗里达的气候有些类似中国的海南岛,冬季温暖湿润。传统上,来自纽约等酷寒地带的美国有钱人喜欢在冬季到佛罗里达的棕榈海滩等地避寒。一次世界大战后,这里已成为一般民众的冬天度假胜地。
  佛罗里达给人们一个轻松的环境,提供了在酷寒中劳作的东北部居民一个短暂逃避的场所。而且佛罗里达的土地均价较美国其它地方低得多,它自然成为美国人买个冬天度假屋或买块土地日后定居的理想场所。随着需求的增加,土地的价格开始慢慢升值。
  从1923年至1926年,佛罗里达的人口大增,土地的价格升幅更是惊人。如果说土地升值有其坚实的经济基础,那么“疯狂”就源自贪。有故事说几年前有人用800美元在迈阿密海滩买的一块地在1924年卖了15万美元。附近有块在1896年仅值25美元的土地在1925年卖了12.5万美元。这种一夜横财的故事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当时美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土地的价格也低。很快,在迈阿密近海的200公里地段,各种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矗立。沼泽地的水抽干了,铺上新的道路。每个人都在谈论土地的供应如何有限,人口增加如何快速,这片阳光地带的土地如何很快就将被抢购一空。
  有限土地的事实带给人们想像上的危机,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土地的价格节节暴涨,最后达到超出想像力的地步。1925年,迈阿密市只有75000人口,其中有25000个地产经纪人,超出2000家的地产公司。按比例而言,无论老幼,每三位居民就有一位专做地产买卖。在1926年,有报道说一位地产炒手怎么在一个星期内将本金翻了两倍。赚钱的故事总是传得飞快。人们买土地不再是为用来居住、建厂房或其它实用的目的,买土地的惟一目的就是怎样转手谋利。当时买土地的定金是10%,土地价格每升10%,炒手们的利润便是100%。开往迈阿密的火车轮船上,挤满了做发财梦的美国人。随着迈阿密海滩附近的地价飞涨,附近沼泽地的水被抽干,一块块地投入市场。面对着似乎无穷尽的土地供应,发地产疯的民众开始清醒。
  但在疯狂的时刻,特别是某人如何一夜暴富的传言绘声绘色地广为流传的时候,人们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炒股好手杰西利物莫也参加了这一游戏,他也认为佛罗里达的土地会继续升。别忘了,他当年在金融界的地位就如同今天的索罗斯。
  银行通常是保守的,其贷款主要是按借款人的还贷能力而定。但随着土地价格的不断升高,银行也抛弃了这一原则,他们批准贷款不再看借款人的财务能力而专注土地的价格。银行不是忘了行规,但你不做生意,其它银行抢着做。
  所有的疯狂都有梦醒时分。随着沼泽地一块又一块投入市场,新进的资金不够支撑土地价格的不断飚升,那些财力不够雄厚的炒手首先被贷款压垮投降,银行只好收回土地到市场拍卖,这些土地又带给市场新的压力。转眼之间,银行对买地者要求远超10%的定金。人们不再讨论只升不跌的佛罗里达地产。当然,新的买主即刻消失,只余下一间又一间倒闭的银行

  笔者也曾在80年代末加入售卖佛罗里达地产的行列。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一位女士在30年前用5000美元买了块地,她想把土地脱手。我告诉她大约能卖7500美元。她说算上利息,她亏大了,不肯卖。差了半个世纪,佛罗里达的地产似乎没有变样。

 

80年代的科威特股疯

 

 80年代的科威特股疯是现代金融史上的大笑话。1976年和1977年间,科威特的股票市场如同晚期癌症病人般萎靡不振。政府使用售卖石油的巨额收入来维持股市,以政府的名义大量收购股票。卖石油的钞票来得容易,政府希望没有一个国民因为在股市亏钱而对政府心怀不满。
  真正的股疯开始于1980年。在民众看到政府如同保证股民炒股只赚不赔时,他们开始如苍蝇闻到臭肉一样涌进股市。由于官方的证券交易所只列有90只股票,投机活动大多集中在店头市——或称非官方交易所,它坐落在往日拍卖骆驼的旧房子内。
  科威特的一个金融旧谷使得股疯成为不可避免。在科威特,股票投资者可以用远期兑现支票来购买股票。从法律上说,支票拥有者可以随时要求付款,而不是依照支票上的兑现日期,但这样做违反了阿拉伯人的“诚信”,几乎没有人是这么干的。但到1980年为止,科威特还未有破产的案例。自然,投机者看到股票价格每个月以10%、20%,甚至高达50%的速度上升,虽然银行账户上没有钱,他们还是开出无期兑现的支票购买股票,他们知道支票到期时能够把股票卖掉兑现,政府不会让他们亏钱的。
  这个凭空出现的购买力如同把汽油浇到火中,股市冲天而起。投资股票的投资公司一家家地开张,还有专门投资这些投资股票的投资公司的投资公司。他们都列到店头市场交易,每家投资公司的价格都升到远超其本身的资产价值。
  疯狂的最高潮是1981年初,有些股票每月升幅超过100%。科威特的股市总值从50亿美元膨胀到1000亿美元。
  场外交易的店头市场中的很多股票甚至不是在科威特登记注册的。它们的注册地有些在巴林,有些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公司不受科威特法律管辖,一半的公司甚至没有年度报告。从法律上讲,只有科威特的国民才能够买科威特的股票,附近巴勒斯坦、埃及、巴基斯坦等地的投机客就通过科威特的人头进入科威特股市。
  科威特是波斯湾各国的金融中心,股疯难免传染到附近区域。附近有个叫沙介的地方,当地发了石油财的财主们决定发展房地产。不幸沙漠边上的房子无人问津,空空的大楼让他们愁死了。科威特的股市给了他们灵感。他们把其中一家旅馆改建成医院,以“海湾医学中心”的响亮名字将这些房地产上市。这些新股立即得到2600倍的超额订购。整整一个星期,每天都有一两架飞机将订购单送到“海湾医学中心”的发股商——沙介银行。由于订购单太多,沙价银行聘请了40位埃及的学校教师帮忙登记。“
海湾医学中心”的股票在科威特的店头市场升了800%。 对那些瞠目结舌的西方金融专家,科威特人会教导他们:“别用你们的眼光来看我们的股市,这里的情况和你们不一样,我们有自己的特色,政府不会让股市崩盘。”
  有八位自称为“轻骑兵”的年轻人共开了550亿美元的空头远期兑现支票。其中一位叫佳欣木太华的邮局职员,才二十几岁,一个人就开了140亿美元支票。他的弟弟拉吉木太华从不登记开出多少支票,最后发现它的空头数目达34亿美元。
  气球终于在1982年胀到顶,刺穿气球的针头有三只:第一只是由于石油价格的下跌,科威特1982年的石油收入只有1980年的1/4。第二是新的财政部长表明政府不可能继续支持这病态的股价。终于,1982年8月20日,一位忐忑不安的佳欣木太华的支票持有人在支票兑现期之前要求付款。虽然这不合习俗,但完全合法。结果不难想像,佳欣根本就没有这个钱。气球即刻爆炸,九天之间,千百位投机客在空头支票面前举手投降,股市崩溃。上述“海湾医学中心”的股价跌了98%,只剩发行价的1/6。9月,科威特财政部要求所有这类可疑支票全部清账,总数达900亿美元,远超科威特的
全部外汇储备。 

 

 

1929年美国股灾

在世界其他国家,发生过多起因股市而引起的经济灾难,最典型的要数1929年美国股灾。
   1929年10月29日
   在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里,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旋涡之中,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美国做了个噩梦

   危机已经悄悄降临,人们却没有注意到。1926年秋,在20年代的投机狂潮中被炒得离谱的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首先被刺破了。然而,这丝毫没有给华尔街的疯狂带来多少警醒。从1928年开始,股市的上涨进入最后的疯狂。事实上,在20年代,美国的许多产业仍然没有从一战后的萧条中恢复过来,股市的过热已经与现实经济的状况完全脱节了。

   1929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股票价格的高涨感到了忧虑,宣布将紧缩利率以抑制股价暴涨,但美国国民商业银行的总裁查尔斯·米切尔从自身利益考虑,向股市中增加资金投入以避免下跌,股票经纪商和银行家们仍在极力鼓动人们加入投机。甚至一些著名的学者也失去了冷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耶鲁大学的欧文·费雪,这位大经济学家不仅自己融进了投机者的行列,而且还在公开演讲中宣称:“股票价格已达到了某种持久的高峰状态。”

   不过,也有不少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就是及早从股市中脱身者之一。他对自己说,如果连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里面了。这个明智的选择使他提早撤出资金,为其家族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1929年夏,股票价格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以往所有年份,崩溃已经近在眼前。9月3日,华尔街的一位统计学家罗杰·巴布森在华尔街的金融餐会上说了一句话:“股市迟早会崩盘!”这句话被《道琼斯金融》发表。其实,这位先生在此前的两年中一直重复着这句话,却只被人们当做笑谈,没想到这次竟一语成谶,千古留名。此话不久就传遍了全美国,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股市立刻掉头向下。

   股市下跌的消息惊动了总统胡佛,他赶紧向新闻界发布讲话说:“美国商业基础良好,生产和分配并未失去以往的平衡。”有关的政府财政官员也出面力挺股市。但此时人们的神经已经异常脆弱,股市在经过昙花一现的上扬后,就开始了噩梦般的暴跌。

   跳楼的不仅是股指

   1929年10月的最后10天,集中了证券史上一连串著名的日子。

   10月2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即遭大笔抛售,全天抛售量高达600多万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动记录器到收盘1小时40分后才记录完最后一笔交易。

   10月23日,形势继续恶化,《纽约时报》指数下跌31点。

   10月24日,这一天是股市灾难的开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早晨刚刚开市,股价就如决堤之水轰然下泄,人们纷纷脱手股票,全天换手1289.5万股。纽约数家主要银行迅速组成“救市基金”,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理查德·韦尼亲自购入股票,希望力挽狂澜。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力图以此刺激新一轮投资。然而,过了一个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费了。

   10月28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9点,道琼斯指数狂泻38.33点,日跌幅达13%,这一天,已经没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来了。早晨10点钟,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人人都在不计价格地抛售,经纪人被团团围住,交易大厅一片混乱。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至此,股价指数已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1点。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交的历史最高纪录。一名交易员将这一天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1月,股市跌势不止,滑至198点,跌幅高达48%。

   翌年,股市凭借残存的一丝牛气,在1~3月大幅反弹。并于4月重新登上297点。此后又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连续出现了6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与股灾前相比,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这场股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欧文·费雪这位大经济学家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不堪回首二十年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人们闻股色变,投资心态长期不能恢复。股市危机、银行危机与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是个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欲望大减,商品积压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使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生产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5000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1932年银行倒闭风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诸多问题。在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从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重树了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保证了证券市场此后数十年的平稳发展,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这样,以1929年大股灾为契机,一个现代化的、科学的和有效监管的金融体系在美国宣告诞生。经历了大混乱与大崩溃之后,美国股市终于开始迈向理性、公正和透明。此后,经过罗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战对经济的刺激,美国股市逐渐恢复元气,到1954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 

 

日本1990年股灾漫记


1990年日本发生的一场股灾因其引起的经济衰退期限之长、程度之深而让世人瞠目,它在日本引起的恶性后果可比于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

     从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有两个极端的表现。1986年,日本经济走势平稳,由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带动,实力逐渐增强,年底经济企划厅宣布又一次景气来临,即为时长达4年之久的"平成景气"。至80年代末,日本汽车已称霸全世界,日本的产业在西欧、拉美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逼伏在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下。然而1990年的一场股灾几乎将日本几年来的成就全部毁灭。这次股灾因其引起的经济衰退期限之长、程度之深而让世人瞠目,它在日本引起的恶性后果可比于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

    风云骤起

     由于日本经济的强劲长势,这场股灾的来临似乎显得突然。股灾爆发后一段时间内,人们还一直认为实体经济并没受多大影响,或许其中还有日本业界保密口风很紧的原因,直到爆发一年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日本经济受到了多么大的震动。?

     进入"平成景气"以后,日经平均指数(图1)由1985年的12000点持续上升,在1987年10月17日"黑色星期一"的西方股市大风暴中,短期下沉后率先"复活",从而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暖。以后,股价一直呈强势上升。为此,经济理论界的人士得出积极的分析,认为日本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是促使日本股市大涨的主要原因,而证券业内则有人看好50000点大关。然而,自1989年年底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日经平均股指高收38915点后,不可遏制的暴跌就象意外的狂风骤雨劈面向人们袭来,一夜变巨富的美梦化成噩梦深渊,恐慌情绪笼罩着投资者的心。1990年10月日经225种股票平均指数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反弹,旋即转入更猛的跌势。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指数跌破17000点的心理大关,股已民陷入了绝望情绪中。8月18日日经指数再创14309点新低,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1993年一季度仍徘徊于16000-17000点之间,1994年年末略有上浮,上摸20000点,以后直到1995年12月底,即又过14个月后才再次突破20000点,收盘在20011.76点(12月28日)。?

    膨胀有因

     日本股市暴跌后,经济学界把80年代末期日本由股市的狂热造成的过热经济增长称作典型的泡沫经济。股市遭重创后,泡沫经济也就随即破灭。这就是90年代世人所看到的日本现象。?
1985年9月,西方5国财长在美国签订著名的"广场协议",决定提高其它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因为美国连年出现巨额贸易赤字,现行美元汇率虽然在各国一致干预下仍难以维持。日本由于与美国贸易摩擦最为剧烈,日元首当其冲,一年左右上升了1倍以上。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受到极大冲击,为了刺激经济的回升,并实现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的转变,日本政府实行了金融缓和与自由化的政策。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官方连续5次调低贴现率,使之降低至低于同期西方各国贴现率2.5%的水平。这虽然使许多受日元升值影响的企业迅速摆脱了困境,但同时也种下了恶果。日本国内储蓄一直很高,加之金融缓和造成的货币供应扩张以及外汇盈余的骤然膨胀,一股庞大的过剩资本逐渐在容量有限的日本经济中生成。这笔过剩资本除了一部分寻找海外投资市场外,大部分在国内涌入投资收益相对较高的资本市场,抬高了股价和地价。日本政府在实施金融缓和和自由化政策的过程中犯下了两个错误:1.急于求成,速度过快,过高地估计了日本国内市场的吸引能力。日本国土狭小,人民注重节俭美德,投资意识强,这些决定了日本的消费市场不可能迅速大规模扩张,内需主导型经济难以短时间内形成。2.未采取控制过剩资本流向的措施。金融自由化的过度自由扩张了它的负作用,投机成分过浓。因此,日本政府在金融政策上的急于求成是诱发股市暴涨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