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科nw614 固件:好孩子是夸出来的(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59:59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2)

(2007-12-13 17:21:11) 转载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学习公社

分类: 亲子沟通    赏识教育是对孩子的保护。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亲密的保护者,我们不仅要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更要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可能我们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可能我们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之上不如别的孩子那么优秀,同时也可能学习起来缺乏自信,调皮捣蛋,与父母对抗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作父母的反思过自身吗?比如我们与孩子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是如何想象孩子的呢?我们对这个偶然落入我们怀抱之中的小宝贝身上看到了什么呢?在他稚嫩的肩膀上能扛些什么呢?他的小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他的眼睛滴溜溜、骨碌碌的转着在寻找着什么呢?在孩子每天所表现出的行为之中我们发现了孩子的什么,以及我们对孩子抱着什么幻想呢?等等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能学会自信;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能学会自爱。有时我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表扬,都可以在孩子身上转化为无穷的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每一颗美好而脆弱的心灵。当我们的爱注入孩子心田时,我们的爱就会转化为孩子对知识和世界的热爱,从而促进孩子良性发展。

赏识教育是对孩子的期待。孩子的学习不是单纯的、封闭的、没有情感色彩的接受过程,而是双向或多向的、开放的,具有情感色彩特别是具有积极、愉悦和快乐的情感色彩的情况之下,才能收到出奇的效果。所以如果孩子能在学习中不断的自我肯定与被肯定,那么它就会表现得和我们所期待的一样,当他取得成就与奖励之后,就会出现以成功促成功,优秀上更加优秀的效果。著名的罗森塔尔“期待效应”其实就是对孩子施加积极期待,能使期望化为孩子“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从而使预测成为现实。我们对孩子的良好期待,其实就是引导和推动了孩子积极而健康成长,就如给一艘迷失的航船指明了方向,这样孩子的目标性、追求成功的积极性就会更强。一旦这种期待被激活,就会转化为孩子自身的源动力和内驱力,从而逐步树立信心,建立恒心。作为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想方设法要让他建立成功地自信心,以及养成取得成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鼓励孩子抬起头做人,挺起胸走路。

赏识教育是对孩子的激励。行为科学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80—90%,以至更多。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赏识,亲子之间仿佛架起了一座桥梁,把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在一起。这样孩子就会主动地和我们沟通和交流,这样我们就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然后随其心顺其性千方百计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让孩子找到自尊,寻回自信,使他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经常保持满足,快乐,稳定的情绪内涵,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只有微小的差异,这就是心态的积极与消极。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就让我们去做那双善于捕捉孩子闪光点的眼睛,用放大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优点,用缩小的眼光看孩子的缺点,让优点同化缺点,缺点转化为优点。让孩子尝到学习的甜头、成功的乐趣。但同时我们要注意对孩子的赏识不是盲目的夸奖,流于形式的表扬,而应做到适时,适度,不能不加节制,一定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让孩子能愉快的学习,乐观的生活。相信自己,也相信我们的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邹韬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孩子对自己所学的是不是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正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从哪里来?靠批评、训斥是不行的。要找到他的优势。给他指出方向。让他看到成功的希望。然后才能扬起风帆,乘风破浪,到过理想的彼岸。

当然,夸孩子不是无原则的戴高帽子,也要讲方式方法。我们夸孩子勤奋,不夸孩子聪明;夸孩子进步快,不夸孩子学习好;夸孩子的进取精神,不夸孩子居功自傲;夸孩子的自信,不夸孩子的自负;夸孩子不拘一格的创新,不夸孩子照猫画虎的重复。

需要说明的是:夸孩子要注意掌握技巧,发现孩子有成绩就要给予表扬,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更要表扬,激励他,鼓励他奋进;孩子有了缺点,不要指责,更不要训斥,要分析孩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原因之后在适当的时候找他谈。在谈问题之前要肯定孩子的成绩,指明他努力的方向,然后再说他目前还存在一个小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改了他就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了。这样他就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改正不足。

(附)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写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说:“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能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只信封上。

我们大家其实每天都在寻找或发现孩子所表现出的品行,我们在孩子出生就开始了对孩子的幻想或期待,比如,我们翻阅字典、测字打分、请教长辈,甚至求助于算卦先生等等,挖空心思给孩子起一个充满意义、充满幻想或期待,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名字;在孩子满月、百天、周岁的时候,将孩子装扮成为各式各样的姿态或角色来为其拍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在父母所控制的幻想中成长,所以我们有的父母反对学校对孩子的控制,比如,有一个高三的学生英语成绩比较差,老师所布置的英语单词以及背诵课文经常性的不去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英语老师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这个学生记单词和背诵课文,结果他的母亲却向学校反映说“英语老师与我的孩子过不去,这样的老师不知道关爱学生”;有的父母严谨或杜绝孩子阅读武打或网络小说,孰不知武打或网络小说就像体育健将的身体所需要的非食物的营养品一样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品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东西可以减缓孩子的心理压力;有的父母则把孩子赶出家门让他与其他孩子粗野的玩耍;其实父母的这些心理性为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习成绩提升,变得坚强勇敢成为男子汉等等。

在这里我们知道,关于孩子的天赋、潜力等方面的发展,最关键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能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以及他所关注的事情,他内心深处是什么样子的,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以及由老师进一步的发现孩子的天赋并给予最大限度的开发。

作为父母来说,为孩子提供吃住,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需要与孩子有融洽而和谐的交流,激发和鼓励孩子去有意识的调动老师教的积极性。当然我们千万别忘了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他们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们心理上的需要,对他们心理上的需要漠不关心,那么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也会感到不满、苦恼,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正如他们的环境和营养中缺少某些物质时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病一样。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有发展的过程、规律和特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同的需要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更与成人不同。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特点,把对成人的要求强加给他们,或用对其他年龄阶段的要求来对待他们,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问题的条件,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产生不信任感、内疚性、自卑感等等,并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外界的要求和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相距太远时,这种要求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会使他们的发展产生偏离。

每个孩子都还是一个具体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每个孩子都还具有他个人的特点,表现上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家长如果对儿童的个性特点敏感,采取适合于某个儿童的特点的教养方式和态度,这个儿童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反之,如果家长按照统一的模式,采取不适合儿童的态度和方式,或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待儿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不协调,甚至产生冲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点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孩子,家长更应该精神对待,防止他们的问题产生。

学习是脑力劳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人的认知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没有主动的求知欲望,认知过程中产生不了愉悦,是学不好的。对于情感比较脆弱的少年儿童,尤其如此。在孩子的大脑已经疲劳,对认知活动不再感兴趣的情况下,硬逼着孩子再学,不但无效果,还有害,会使孩子厌恶学习,甚至对课内的正常学习任务也这么认为,岂不更糟了! 科学的做法应是:

1、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方式是很多的。为孩子创造条件,多听、多看、多读,使孩子知得多,见得广,鼓励孩子多观察、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激发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2、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取得成功的人自信心比较强,屡屡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容易产生自卑感。对于儿童和少年来说,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有利于增强自信心。懂得科学教育的家长,总是能够根据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为孩子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多种活动中得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心。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表扬鼓励孩子要谨防超限效应,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转变后进的孩子不是一劳永逸的,孩子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而反复又是转变中的中心环节,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这是因为这些孩子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面对孩子的反复,父母要特别谨慎,绝不能气馁和放弃教育,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根据孩子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使孩子渡过反复关,更快地进步起来。在此过程中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因为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反复,会失去教育的信心,过分责备孩子,在批评孩子之后,会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孩子极不耐烦,讨厌至极。家长不能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切忌再用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那样会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亲子之间感情上的疏远,产生逆反心理。我常听我们有些家长说我把道理讲了一大堆,好话说了一箩筐,但是我要孩子这样做,他却偏往那边跑。从心理角度上讲,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指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有书桌、台灯、书柜和各种工具书,还包括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气氛。如果家长在家里摆麻将桌,吃吃喝喝,来来往往的朋友不断;家长在家里从不读书看报,家里也没有起码的书报杂志等学习资料,家里没有读书的气氛,那么孩子就不能受到良好的影响,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也就不能受到好好学习的家庭教育。因为,教育绝不是不断重复的简单说教,它是环境的熏陶,是榜样的示范,是情感的感染,是心灵的呼唤。

4、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日本学者田畸仁先生的研究认为,人们的活动,80%的行为靠习惯支配。由此可见培养良好习惯的重大意义。

同时在指导孩子学习过程中还要避免几大误区:1、对孩子唠叨个没完;2、对孩子总是数落;3、给孩子规定学习指标,达到有奖;4、对孩子的学习搞疲劳战术。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要求自己仔细观察和揣摩孩子的心态、处境,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温暖她、鼓励她;当孩子受窘时,说几句话为她解困;当孩子沮丧时,用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用智慧的语言给她提个醒;当孩子自卑时,点亮她“闪光点”,燃起她的信心。良好有效的学习规律应是有张有弛,有劳有逸。学习的时间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般经过一个小时,就要休息一下,松弛一下,使大脑的疲劳得到缓解,待精力恢复了,再行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不要一味地反对孩子玩,适当地玩,也是一种休息。事实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并没有学得那么苦、那么累,那么不分昼夜,相反,他们学得都比较轻松,合理分配时间,从而保证良好学习状态。

家长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请你拿出宽容和爱心,多找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自信地走上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