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岛197怎么升级:灾祸伏于辉煌之中——对伯里克利大战略失败的政治文化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1:39:34

灾祸伏于辉煌之中——对伯里克利大战略失败的政治文化解释


作者:时殷弘、惠黎文

文章来源:《欧洲研究》 2006年第3期

内容提要:开辟雅典黄金时代的伯里克利持有明晰的治国大战略,其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造就和维护作为辉煌的民主城邦及其帝国的“伟大雅典”。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伯里克利的大战略在他在世的时候即已开始失败。导致失败的最致命因素是希腊文化中独具特色和相对新颖的雅典政治文化。伯里克利企求的雅典荣耀遭致众邦敌视和抗拒,最终促使帝国覆灭;他作为首要人物助成的冒险、革新、不甘安宁和想望扩张的雅典国民性格,连同以战时勇敢为最高荣誉和美德的希腊传统文化精神,与他依凭来进行战争的战略相悖,并且最终占了上风;他对智慧和理性的崇信,使他关于开战和作战的战略预计或规划产生若干严重缺陷,同时导致或加剧了凸现于雅典政治文化中的致命的“傲慢”。伯里克利的大战略未能承载“伟大雅典”,后者最终毁于他参与启动但未能打赢的战争。

关键词:大战略伯里克利雅典政治文化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伟大政治家伯里克利开辟了雅典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成熟的雅典直接民主制堪称绝唱,臻于极致的雅典文化流芳千古。然而,他铸造的辉煌随着雅典的战败可谓转瞬即逝,希腊政治文明适才耀亮便迅趋黯淡。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耗尽了雅典的动能,领有庞大帝国的雅典从此几番屈辱、再三沦陷,臣服斯巴达和马其顿之后最终被归并于罗马。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后,伯里克利领导雅典多年,直至战争爆发第三年时去世。现代研究者普遍认为,对于这场战争,伯里克利本人持有相当明晰的大战略。一般而言,国家大战略[1]统领一国的内外政策,它基于对目的与手段及其资源基础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深思熟虑,构成最高层次战略意义上的全面行动规划。大战略倘若在其诸项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中存在重大缺陷,就很可能导致致命的后果。对伯里克利的大战略,世上公认的最杰出的军事史家、19和20世纪之交德国的汉斯·德尔布吕克首次作了论析,而当代研究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头号权威、耶鲁大学古典史家唐纳德·卡根提供了更为细致也更为全面的研究和评判。[2] 他们评述的主要依据是古希腊史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但这部史书中蕴涵的雅典大战略机理及其失败原因比他们揭示和强调的更深刻、更全面。经过反复的精心阅读和思考可以悟出,修昔底德在心底里认为,雅典战时病变、衰落和失败的根本缘由是雅典乃至希腊的政治文化。[3] 当然,修昔底德太爱伯里克利,何况他的写作动机之一,实际上是为战事艰难之中被雅典大多数公民所责难的伯里克利申辩。[4] 因而,单就伯里克利而言,修昔底德的叙述和评价难免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由此而来也带有某种片面和扭曲效应。与修昔底德相比,今人可以有更好的条件来“读出”导致伯里克利大战略失败的最致命因素——希腊文化中独具特色和相对新颖的雅典政治文化。



伯里克利在其执政生涯中始终具有明确的大战略意识,那就是本着哲理和战略的远见,动员和运用雅典及其帝国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去创造他心目中空前繁荣、民主和伟大的雅典城邦。“伯里克利是不仅接受自身所处环境、而且要以自己的思想去塑造心中意象的罕见人物之一。”[5]伯里克利的哲理远见在于超越希腊城邦的现状,即本着他的密友、著名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的学说,依靠“努斯”( nous) 或曰智慧和理性造就世界的“有序”。他敏锐地悟到一种时机——可以创造出一个闻所未闻的最伟大的政治共同体的时机。这个政治共同体将满足人的最强烈、最内在的激情——荣耀和不朽;它也将创造一种前所未知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在追求私利的同时服务于城邦,以至实现最高目的——城邦的伟大。[6] 伯里克利对荣耀和不朽的想望,对塑造伟大城邦和应有的城邦高尚公民的执著追求,使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前曾两度理智地选择了正确的对外根本政策:与波斯媾和,结束希波战争(公元前449年签署《卡利阿斯和约》) ;与斯巴达媾和,结束史家所称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45年签署《三十年和约》) 。[7] 伯里克利需要和平。只有在和平之中,才能成功地实现他心中的意象,而他所依托的是雅典海上帝国。[8] 他需要帝国保护雅典安全,支持他要创造和维护的伟大的雅典民主社会,并且需要从盟邦索取的帝国资金建造宏大和昂贵的公共建筑,使雅典拥有辉煌的城貌。他教育雅典人这些建筑将是他们的民主政治和帝国的永久纪念,他要他们每天都目睹雅典的伟大,成为无限热爱自己城邦的公民。为了所有这些目的,伯里克利力求维持与斯巴达以及波斯的和平,以此巩固而非扩展帝国。至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前几年,伯里克利的和平时期大战略一直极为成功。修昔底德就此评论道:“在他主持国政的整个和平时期内,他英明地领导国家,保卫它的安全,雅典的全盛时代正是他统治的时期。”[9]

出于维护海权绝对安全的利益算计,雅典与另一海上强邦科西拉结盟,由此卷入科西拉与斯巴达的首要盟邦科林斯的白热化争斗。加上斯巴达内部忌恨雅典及其帝国的主战势力上涨,导致雅典与斯巴达及其同盟的矛盾步步激化。原先珍视和平的伯里克利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坚信,由于斯巴达内部主战势力的顽固存在和权势增进,大战不可避免。不仅如此,他相信他可以拥有,事实上他已经构想出了一种能较快地耗尽斯巴达战争意志、迫使其真正永久接受雅典平等权势的战略——一种能保证上述意义上的战争胜利的战略。他还相信,他是唯一能说服雅典人采纳并实施这一在他看来惟一可行战略的人,而他自己年事已高,雅典应当在他不长的余生里进行这场必不可免的战争。因此,当局势紧张、升至战争边缘之际,他坚决拒绝斯巴达使节三次和平提议,即使其中第二次所提的条件相当温和有限。他认为,拒绝妥协、进行有限的战争,实际上是一次能够一劳永逸地使雅典与斯巴达经久平等、雅典帝国稳固永昌的机会。伯里克利确信,斯巴达决定走向战争是错误的,必须以决不妥协来使斯巴达明白它的错误,在心理上真正回复到三十年和约规定的均势和平。“他设想这么一个世界:在其中,雅典人和斯巴达人都认识到无法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从而将尊重对方的完整。”[10]

伯里克利构想的得胜大战略,就是形成雅典海权对斯巴达陆权的长时间战略僵局,以此消耗和击垮斯巴达从事战争的意志。斯巴达无法攀比的海上力量优势是雅典的主要战略“资产”,与此同时,雅典的陆上军事能力远远弱于以强大陆军独占希腊世界鳌头的斯巴达;采用“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和“避敌之长”的战略,即“非对称性战略”,就能形成上述战略僵局。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斯巴达打着“解放希腊”的旗号,以陆上进攻战略决意摧毁雅典。伯里克利领导雅典采取陆上战略守势,闭城退守,坚拒出战。雅典农民经说服而放弃田产和家园,任其由斯巴达及其同盟军队蹂躏,同时全部乡村人口迁至城墙以内坚守。另一方面,伯里克利使用舰队,不时袭击伯罗奔尼撒半岛沿岸斯巴达同盟城镇。伯里克利意欲通过海军两栖作战表明,雅典人能够随意对斯巴达同盟造成频繁的骚扰和非同小可的破坏,与此同时斯巴达及其盟国军队却无法攻占雅典城。他的战略目的不在于在战场上彻底打败敌人,而是在心理上最终战胜之。他相信,一旦斯巴达人无可置疑地明白雅典人愿意做出必要的牺牲,坚持遵从他的战略,他们就会认识到无望战胜雅典,从而最终不得不同意经谈判达成和平——伯里克利追求的、斯巴达人在心理上不能不接受的均势和平。因此,他谆谆告诫雅典人:“如果雅典等待时机,并且注意它的海军的话,如果在战争过程中它不再扩张帝国的领土的话,如果它不使雅典城市本身发生危险的话,雅典将来会获得胜利的”。[11]

伯里克利的威望极高,领导地位异常稳固,这使他能够想象出如此不合希腊世界常规的战略,并且能够在民主的雅典贯彻之。由此,他被德尔布吕克誉为“不仅是世界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也是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12] 他的一大卓越之处,在于他设想并毫无保留地贯彻这项战略。然而,甚至比这更重要的是,这种需要雅典公民异常忍耐和做出重大牺牲、却并非志在赢得压倒性胜利的战略不可能由他加诸于雅典,而是必须由民主的公民大会经他说服得以通过,凭借他的人格力量得以贯彻,这的确非凡。

众所周知,伯里克利的战略在他死后不久便被逐步抛弃,而战争的结果是雅典惨败。修昔底德将此归咎于他的后继者:“他的继承人所作的,正和这些指示相反”。[13] 但是实际上,伯里克利的战略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失败了。战争的第二年,雅典人不顾他的反对,在保守的亲斯巴达贵族派鼓动下,派使者到斯巴达求和但无果而终。按照伯里克利的目标,提出和接受任何不同于他设想的真正均势和平的条件都意味着战争失败。另一方面,对其审慎的防御战略大感失望和愤懑的激进派煽动起对他的广泛不满;公民大会以伯里克利使用公款有所不当为由,令其接受审判并一度撤除其公职。这些都是他的战略开始失败的重大征兆。

伯里克利去世之后,雅典逐步走向战略转折,即由大举进攻取代战略防御,从而发动了灾难性地导致雅典最终战败的西西里远征。西西里远征大军于公元前413年覆灭后,战局几经波动直至雅典海军被彻底摧毁,雅典城被围三个月后投降。雅典永久失去了曾经拥有的辉煌的颠峰。



古代雅典的迅速衰败是世界史上异常瞩目的悲剧。事后来看,伯里克利的国家大战略在一定意义上是这起悲剧的起点。其首要的内在弊端,在于目的赖以实现的一大手段——雅典帝国——缺乏道义基础和道义优势,并且违逆希腊社会的传统。

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离不开雅典帝国。在提洛同盟演变为帝国的过程中,为了加大对盟国的控制和盘剥,同盟金库转移到雅典,同盟成员之间的争端要提交雅典审理,而且强制使用雅典的度量衡和币制,从而剥夺其主权和自由的象征。不仅如此,雅典“逐渐夺取它的同盟国的海军……要求它的同盟国交纳贡款。”[14]雅典人用盟邦的贡款增强其海军实力,同时令反叛的盟国因缺乏舰队而一开始就处于绝对军事劣势。对忍无可忍而反叛的盟邦,雅典人迅速镇压,然后设立雅典驻军要塞,扶植依附性的民主派政权,指派雅典官员监督其行为,并令其向雅典宣誓彻底效忠。

塑造希腊文化传统的不是帝国,而是独立自主的城邦。希腊人认为,自由是他们的天然秉性;公元前5 世纪后期赢得希波战争后,希腊人本性优于其“野蛮”邻居的观念在希腊世界更为流行,这种观念尤其相信后者生来就是专制者的奴隶或属民,而希腊人生来就是自由人。这种观念的要义之一,在于“希腊城邦都享受政治独立,不受强邻的干涉,更不用说波斯帝国之类野蛮王国的干涉。因此……希腊人不应奴役希腊人”。[15] 与这种传统的希腊政治文化观念截然对立的是,波斯战争后的雅典生成了一种相对新颖的对外强权和帝国主义政治文化,它的最重要塑造者是对帝国的最后形成起了首要作用的伯里克利,而它的最著名表述就是“弱者应当屈服于强者,这是一个普遍的法则”。[16] 在这强权政治和帝国主义信念后面,还有着民主雅典的政治文化的另一项根本内涵,即关于雅典政治体制、社会精神和“文明”的优越感,它通过伯里克利的“千古名篇”——阵亡将士葬礼演讲——得到了经典宣示:“我们的宪法和使我们伟大的生活方式……是别人的模范”;“我宁愿你们每天把眼光注意到雅典的伟大。它真正地是伟大的”。[17]

雅典帝国与盟邦的独立自主相背,与希腊人的自由观念相左。时间愈久,盟邦就愈感屈辱,以至无法忍受。“雅典帝国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不稳定性”。[18]在雅典帝国成长过程中,反叛经常发生,造反城邦仅修昔底德着重谈到的就有那克索斯、塔索斯、萨摩斯、优卑亚和密提林。在整个希腊,雅典的帝国行为引起普遍的恶感。“一般的情绪对于雅典人是很恶劣的”。借此,斯巴达能够打着“希腊解放者”旗号发动伯罗奔尼撒战争。修昔底德说:“舆论的情感大致是倾向于斯巴达一方面的,尤其是因为他们宣布了他们的目的就是解放希腊。希腊各邦和个人都热烈地在一切可能范围内援助他们,既用言辞,又用行动。”[19]

伯里克利的帝国政策在城邦内部也受到攻击。传统的保守派贵族抨击对盟邦的压迫和盘剥,他们实际上忌恨由帝国财力支持的民主政治。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代表工商业利益的激进派反对过于温和的现行帝国政策,不顾伯里克利的“守成”告诫而呼吁进一步扩张,同时要求更严厉地对待盟国。不仅如此,雅典公众饱受战争苦痛和瘟疫折磨,并无奈地目睹乡村家园被敌人蹂躏,因而将越来越多的愤怒转移到伯里克利头上。面对群情激昂的责难,伯里克利一面坚持防御战略,一面疾呼“现在放弃这个帝国一定是危险的。”[20]

伯里克利作为最重要塑造者参与造就的雅典帝国主义政治文化在酿造灾祸。战争进行之中,附属盟邦的反叛始终是雅典的梦魇。它一直消耗雅典的财政资源,牵制雅典的精力。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几乎每逢雅典人放松警觉或战役失败,充满憎恨的附属城邦就会拒绝交纳重税,杀死雅典移民和要塞驻军。密提林暴动前夕,其代表在斯巴达求援说:“同盟的目的是解放希腊人,使他们免受波斯人的压迫,而不是要雅典人来奴役希腊人”。[21] 西西里远征惨败后,帝国范围内的盟邦暴动更是此伏彼起,构成雅典最终惨败的重要原因。

雅典政治文化与希腊传统政治文化的对立,就是伯里克利大战略失败乃至雅典终告惨败蕴含的深刻主题之一。希腊城邦的根本精神是独立自主、自治自给,此乃希腊文明创造性的特征和根本来源。有城邦自主这个原则存在,雅典帝国的基础一开始就是不稳固的。有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雅典帝国的倾覆寻根究底与这么一个道理紧密相关:“它和它的盟邦同等地受到了(自治自给的城邦神圣不可侵犯)这种思潮的妨碍,所以不能上升到一个巨大的、非城邦的、联合在一种共同公民权中的国家的概念。……对城邦的崇拜,事实上是一种宗教。政治上的多神主义是希腊的信条;这种信条倾覆了雅典帝国。”[22]



卡根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雅典因其海权优势和城墙系统而具备强大的战略防御能力,从而严格规避发动攻势,这实际上反映了伯里克